一种防干扰低衰减型控制电缆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6861561发布日期:2019-02-15 19:51阅读:411来源:国知局
一种防干扰低衰减型控制电缆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电缆,具体地说是一种防干扰低衰减型控制电缆。
背景技术
:随着当今信息传输技术的飞速发展,布线系统的传输速率在稳步加快的同时也带来了某种防干扰的脆弱性,主要原因是传输信息的频率越高,信号敏感性增加,同时它们的能量越来越弱,此时布线系统就越容易受干扰,故电缆及设备会对其他元件产生干扰或被其他干扰源严重干扰,影响电缆及设备的正常使用。故如何能够提高电缆的防干扰性能及电气性能稳定性能,确保电缆能够可靠的传送微弱的模拟信号和数字信号是目前现有技术中存在的计算问题。专利号为CN205564334U的专利文献一种抗拉伸防干扰绝缘控制电缆,它包括电缆本体,所述电缆本体包括导体、屏蔽层和外护层,所述电缆本体内部设置有多根隔离支架;所述隔离支架内部设置有多根导体;且所述导体外设置一层加强层;所述隔离支架外部设置有多根聚烯烃弹性体;所述隔离支架外设置一层屏蔽层;所述屏蔽层外挤包一层耐磨层;所述耐磨层外挤包一层抗压层;所述抗压层外挤包一层保护层;且所述保护层外紧密挤包一层外护层。但是该技术方案存在结构复杂、成本高且不能有效提高电缆的防干扰性能及电气性能稳定性能,确保电缆能够可靠的传送微弱的模拟信号和数字信号。技术实现要素:本实用新型的技术任务是提供一种防干扰低衰减型控制电缆,来解决如何能够提高电缆的防干扰性能及电气性能稳定性能,确保电缆能够可靠的传送微弱的模拟信号和数字信号的问题。本实用新型的技术任务是按以下方式实现的,一种防干扰低衰减型控制电缆,包括由内至外依次设置的缆芯、内屏蔽层、外屏蔽层和外护层,缆芯外部包裹有内屏蔽层,内屏蔽层外部包裹有外屏蔽层,外屏蔽层外部包裹有外护层;缆芯是由中间绕包线以及若干边缘对绞组绕包绞合而成,中间绕包线包括由内至外依次设置的绕包线芯和中间绕包层,绕包线芯是由两对中间对绞组绕包绞合而成,由两对中间对绞组绕包及中间绕包层形成的空腔内设置有填充层;边缘对绞组绕包之间的间隙设置有内衬层;边缘对绞组绕包和中间对绞组绕包均是由两根绝缘线芯绞合而成,绝缘线芯外部包裹有边缘绕包层;绝缘线芯包括由内之外依次设置有的导体和绝缘层,导体外部包裹有绝缘层。其中,绝缘层的度的平均值不小于标称值,最薄处厚度不小于标称值的90%减去0.1mm;外护层测量厚度的平均值不小于标称厚度,最薄点厚度不小于标称厚度的85%减0.1mm。作为优选,所述边缘对绞组绕包设置有多个,多个边缘对绞组绕包均围绕中间绕包线设置。作为优选,所述边缘对绞组绕包和中间对绞组绕包中的两绝缘线芯均以左向绞合,绝缘线芯的导体横截面积为1.0mm2以下时,两绝缘线芯的绞合节距不大于100mm;绝缘线芯的导体横截面积为1.0mm2及以上时,两绝缘线芯的绞合节距不大于200mm,通过合理的调整节距,不仅可以抵御一部分来自外界的电磁波干扰,也可以降低多对绞线之间的相互干扰,以满足电缆的传输性能要求。更优地,所述导体采用2类绞合铜导体,保证了电缆柔软性,易弯曲,方便安装敷设。更优地,所述绝缘层采用发泡聚乙烯制成的绝缘层,绝缘层是采用皮-泡-皮三层共挤的物理发泡绝缘结构,使得绝缘线芯具有高发泡度,用串联生产线上进行生产绝缘线芯,使得电缆的线组工作电容大大下降,线路的传输衰减常数下降,同时使绝缘线芯的防潮性能和耐压性能得到提高。更优地,所述内衬层采用挤压式内衬层,复合缆芯挤塑成型于聚乙烯内衬层中,通过半挤压式挤出工艺,对缆芯起到固定作用,可有效增加电缆的抗拉强度。更优地,所述外屏蔽层和内屏蔽层采用铝箔聚酯复合带与镀锡铜编织网组成的双重屏蔽层,使电缆的抗干扰性能大大增强;其中,铝箔/聚酯复合带采用纵包的方式,可有效避免绕包产生的翘角问题,且铝面朝外,与镀锡铜丝接触,既省略了引流线,镀锡层又可防止电化学腐蚀;实验表明,频率超过5MHz的电磁波只能透过38μm厚的铝箔,而本实用新型的电缆使用大于45μm厚铝箔纵包方式,并且纵包重叠率超过周长的15%,使得铝箔/聚酯复合带的屏蔽率几乎达到100%,再加上镀锡铜编织网,共双重屏蔽,可做到真正意义上的屏蔽线缆,保证信号传输不受干扰或外泄。更优地,所述外护层采用无卤低烟阻燃聚烯烃外护层,满足环保要求。更优地,所述中间绕包层和边缘绕包层均采用聚酯薄膜。本实用新型的防干扰低衰减型控制电缆与现有技术相比具有以下优点:(一)、本实用新型具有低衰减、抗干扰性能高、抗拉、柔软的特点,用途广泛,可适用于复杂的工业噪声环境;(二)、绝缘线芯的导体横截面积为1.0mm2以下时,两绝缘线芯的绞合节距不大于100mm;绝缘线芯的导体横截面积为1.0mm2及以上时,两绝缘线芯的绞合节距不大于200mm,通过合理的调整节距,不仅可以抵御一部分来自外界的电磁波干扰,也可以降低多对绞线之间的相互干扰,以满足电缆的传输性能要求;(三)、导体采用2类绞合铜导体,保证了电缆柔软性,易弯曲,方便安装敷设;(四)、绝缘层是采用皮-泡-皮三层共挤的物理发泡绝缘结构,使得绝缘线芯具有高发泡度,用串联生产线上进行生产绝缘线芯,使得电缆的线组工作电容大大下降,线路的传输衰减常数下降,同时使绝缘线芯的防潮性能和耐压性能得到提高;(五)、内衬层采用挤压式内衬层,复合缆芯挤塑成型于聚乙烯内衬层中,通过半挤压式挤出工艺,对缆芯起到固定作用,可有效增加电缆的抗拉强度;(六)、外屏蔽层和内屏蔽层采用铝箔聚酯复合带与镀锡铜编织网组成的双重屏蔽层,使电缆的抗干扰性能大大增强;(七)、外护层采用无卤低烟阻燃聚烯烃外护层,满足环保要求;(八)、本实用新型电缆与普通电缆在防干扰低衰减实验中的实验数据如下所示:电缆屏蔽特性主要通过屏蔽层表面转移阻抗来进行衡量,电缆屏蔽层的转移阻抗越小,屏蔽层电流产生的感应电压越小,电缆的屏蔽性能越好,但在电缆生产中,常常通过屏蔽抑制系数的测量值直接反映屏蔽型电缆的屏蔽性能;通过对个别代表性的屏蔽型电缆的屏蔽抑制系数(用R表示)进行测量,结果对比如下:屏蔽抑制系数R值:R值屏蔽方式0.05铜丝疏绕0.01铜丝疏绕加铜带绕包0.02铜带绕包0.07铜丝编织0.08铜包铝丝编织0.006铝箔聚酯复合带1.00无屏蔽屏蔽型电缆的屏蔽抑制系数(R)越小,电缆线芯所耦合的暂态电压值越小,电缆的屏蔽性能越好;由以上数据可以看出,铝箔聚酯复合带屏蔽抑制系数最小,与铜丝编织屏蔽配合使用,其屏蔽抑制系数可小于0.005,屏蔽效果可达到最佳。附图说明下面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进一步说明。附图1为防干扰低衰减型控制电缆的结构示意图。图中:1、外屏蔽层,2、外护层,3、中间绕包层,4、内衬层,5、导体,6、绝缘层,7、边缘绕包层,8、填充层,9、内屏蔽层。具体实施方式参照说明书附图和具体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的一种防干扰低衰减型控制电缆作以下详细地说明。实施例:如附图1所示,本实用新型的防干扰低衰减型控制电缆,其结构包括由内至外依次设置的缆芯、内屏蔽层9、外屏蔽层1和外护层2,缆芯外部包裹有内屏蔽层9,内屏蔽层9外部包裹有外屏蔽层1,外屏蔽层1外部包裹有外护层2;缆芯是由中间绕包线以及若干边缘对绞组绕包绞合而成,中间绕包线包括由内至外依次层层包裹的绕包线芯和中间绕包层3,绕包线芯是由两对中间对绞组绕包绞合而成,由两对中间对绞组绕包及中间绕包层3形成的空腔内填充有填充层8;边缘对绞组绕包之间的间隙填充有内衬层4;边缘对绞组绕包和中间对绞组绕包均是由两根绝缘线芯绞合而成,绝缘线芯外部包裹有边缘绕包层7;绝缘线芯包括由内之外依次层层包裹的导体5和绝缘层6,导体5外部包裹有绝缘层6。边缘对绞组绕包有九个,九个边缘对绞组绕包均围绕中间绕包线设置。边缘对绞组绕包和中间对绞组绕包中的两绝缘线芯均以左向绞合,绝缘线芯的导体横截面积为1.0mm2以下时,两绝缘线芯的绞合节距不大于100mm;绝缘线芯的导体横截面积为1.0mm2及以上时,两绝缘线芯的绞合节距不大于200mm,通过合理的调整节距,不仅可以抵御一部分来自外界的电磁波干扰,也可以降低多对绞线之间的相互干扰,以满足电缆的传输性能要求。通过合理的调整节距,不仅可以抵御一部分来自外界的电磁波干扰,也可以降低多对绞线之间的相互干扰,以满足电缆的传输性能要求。导体5采用2类绞合铜导体,保证了电缆柔软性,易弯曲,方便安装敷设。绝缘层6采用发泡聚乙烯制成的绝缘层,绝缘层6是采用皮-泡-皮三层共挤的物理发泡绝缘结构,使得绝缘线芯具有高发泡度,用串联生产线上进行生产绝缘线芯,使得电缆的线组工作电容大大下降,线路的传输衰减常数下降,同时使绝缘线芯的防潮性能和耐压性能得到提高。内衬层4采用挤压式内衬层,复合缆芯挤塑成型于聚乙烯内衬层中,通过半挤压式挤出工艺,对缆芯起到固定作用,可有效增加电缆的抗拉强度。内屏蔽层9和外屏蔽层1采用铝箔聚酯复合带与镀锡铜编织网组成的双重屏蔽层,使电缆的抗干扰性能大大增强。外护层2采用无卤低烟阻燃聚烯烃外护层,满足环保要求。中间绕包层7和边缘绕包层3均采用聚酯薄膜。最后应说明的是:以上各实施例仅用以说明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而非对其限制;尽快参照前述各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进行了详细的说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应当理解:其依然可以对前述各实施例所记载的技术方案进行修改,或者对其中部分或者全部技术特征进行等同替换;而这些修改或者替换,并不使相应技术方案的本质脱离本实用新型各实施例技术方案的范围。当前第1页1 2 3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