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蓄电池硫化监测系统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7165831发布日期:2019-03-22 19:02阅读:219来源:国知局
一种蓄电池硫化监测系统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涉及蓄电池保养领域,特别是涉及一种具有蓄电池硫化监测系统。



背景技术:

铅酸蓄电池独有的价格优势,使得铅酸蓄电池被广泛应用。然而,在实际使用过程中,铅酸蓄电池的使用寿命却普遍偏短,但90%损坏的铅酸蓄电池是由硫化所造成的,大部分原因是由于使用后久置未及时充电以及使用过放造成的,而并非全部是蓄电池的质量问题所致。若蓄电池的硫化现象没有及时得到及时修复,将给蓄电池的充放电造成困难,因而损坏,由此蓄电池的硫化监测系统的设计便显得尤为重要,然而在本领域中还并未出现蓄电池硫化监测的技术手段,由此本实用新型的出现弥补了本领域的技术空缺。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克服现有技术之不足,提供一种具有蓄电池硫化识别检测装置,通过及时检测蓄电池的极限放电和内阻增加情况,判定蓄电池是否出现硫化现象,从而克服了现有技术所存在的蓄电池硫化现象未及时处理的不足之处,这对于蓄电池的常规保养使用是重要的一步。

本实用新型解决其技术问题所采用的技术方案是:

一种蓄电池硫化监测系统,其特征在于:包括蓄电池、电压比较电路、硫化监测电路以及电压取样电路;所述电压比较电路与蓄电池相连接,所述硫化监测电路与电压比较电路相连接,电压取样电路分别与硫化监测电路和电压比较电路相连接。

进一步的所述电压比较电路包括电压比较器U,三极管Q1,串联在三极管Q1的基极和电压比较器U的第9管脚之间的电阻R7,串联在电压比较器U的第6管脚和三极管Q1的发射极之间的电阻R4,负极与电压比较器U的第8管脚相连接,正极经电阻R5后与三极管Q1的发射极相连接的二极管D1,一端与电压比较器U的第9管脚相连接、另一端与蓄电池的负极相连接的电阻R8,串联在电压比较器U的第6管脚与三极管Q1的发射极之间的电阻R6,以及串联在三极管Q1的发射极和电压取样电路之间的电压调节电路;所述电压比较器U的第7管脚与三极管Q1的发射极相连接,其第14管脚与硫化监测电路相连接,第2管脚和第3管脚均与电压调节电路相连接;所述三极管Q1的发射极分别与蓄电池的正极和电压取样电路相连接、其集电极与电压取样电路相连接。

所述电压调节电路包括电阻R1,电位器R2以及电阻R3;所述电阻R1的一端与蓄电池的正极相连接,其另一端顺次经电位器R2和电阻R3后与电压取样电路相连接;所述电压比较器U的第2管脚与电位器R2以及电阻R3串联,电压比较器U的第3管脚与电位器的控制端相连接。

所述硫化监测电路包括控制芯片IC、发光二极管D4、电阻R9、二极管D3;所述发光二极管D4的正极经电阻R9后与控制芯片IC的第5管脚相连接,其负极与控制芯片IC的第1管脚相连接,所述二极管D3的正极与三极管Q1的集电极相连接,其负极与控制芯片IC的第6管脚相连接;所述控制芯片IC的第8管脚接地,其第1管脚与电压比较器U的第14管脚相连接。

所述电压取样电路包括三极管Q2,二极管D2,电阻R10,电阻R11,电阻R12;所述电阻R10串联在三极管Q2的基极和三极管Q1的集电极之间,电阻R11串联在三极管Q2的集电极和三极管Q1的发射极之间的电阻R11,二极管D2的负极与三极管Q2的基极相连接、其正极顺次经电阻R3、电位器R2以及电阻R1后与蓄电池的正极相连接,电阻R12串联在二极管D2的正极和三极管Q2的发射极之间。

本实用新型为一种蓄电池硫化监测系统,采用电压比较电路和硫化监测电路,及时检测蓄电池是否出现极限放电和内阻增加的现象,从而判定蓄电池是否出现硫化现象。

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是,由于包括电压比较电路和硫化监测电路,且电压比较电路的输入分别与充电电源的负极和蓄电池的负极相连接,该电压比较电路的输出与硫化监测电路的输入以及电压取样电路相连接;硫化监测电路的输入与电压取样电路的输出相连接,使得电压比较电路不但能够将蓄电池的电压信号输出给硫化监测电路同样也输入给电压取样电路,因此硫化监测电路则能够集合蓄电池的过放信号、过放时间信号和电压信号,对蓄电池的内阻进行计算,输出硫化信号,达到蓄电池硫化识别的目的,提高蓄电池的使用寿命。

综上所述,本实用新型为一种蓄电池硫化监测系统,具有能够及时监测蓄电池的硫化状态,以便工作人员能够及时进行硫化修复作业,延长蓄电池的使用寿命,并且该系统具有降低系统运行成本、运行稳定、可靠等特点。

以下结合附图及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详细说明;但本实用新型一种蓄电池硫化监测系统不局限于实施例。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实用新型的电路连接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实施例

本实用新型为一种蓄电池硫化监测系统,包括:蓄电池、电压比较电路、硫化监测电路以及电压取样电路,其中蓄电池与电压比较电路以及电压取样电路相连接,电压比较电路与硫化监测电路以及电压取样电路相连接。

参见图1所示,所述的电压比较电路包括由电阻R1、电位器R2、电阻R3组成的电压调节电路以及由电压比较器U、电阻R4、电阻R5、电阻R6、电阻R7、电阻R8、二极管D1组成的组合电路;具体的,蓄电池的正极与电压调节电路的R1相连接,电阻R1、电位器R2、电阻R3依次串联,电位器R2的另一端与电压比较器U的第3管脚相连接,电阻R2与电阻R3的连接点还与电压比较器U的第2管脚连接,电阻R3的另一端与电压取样电路相连接;其中电压比较电路中与蓄电池正极相连接的还有包括有电阻R4、电压比较器U的第7管脚的输入端、组合电路的电阻R5、组合电路的电阻R6以及三极管Q1。其中所述的电阻R4一端与蓄电池正极相连接,另一端与电压比较器U的第6管脚输入端连接;电阻R5的一端与蓄电池正极相连接,另一端通过二极管D1与电压比较器U的第8管脚的输入端连接,即二极管D1的正极与电阻R5连接、其负极与电压比较器U的第8管脚的输入端连接;电阻R6一端与蓄电池正极相连接,另一端与电压比较器的第6管脚的输入端相连接,而三极管Q1的发射极与蓄电池正极相连接。

此外,三极管Q1的集电极与电压取样电路相连接,所述的电阻R7的一端与三极管Q1的基极相连接,另一端与电压比较器U的第9管脚输入端相连接,所述的电阻R8一端与蓄电池负极相连接,另一端与电压比较器U的第9管脚的输入端相连接。此外,电压比较器U的第12管脚接地,第14管脚输出端与硫化监测电路相连接。其中电阻R1阻值为2K欧,电位器R2阻值为10K欧,电阻R3阻值为3K欧,电阻R4阻值为5K欧,电阻R5为5K欧,电阻R6阻值为5K,二极管D1型号为1N748,电阻R8阻值为9K欧,电阻R7阻值为6K欧,三极管Q1的型号为5N5484,电压比较器U的型号为LM339。

所述的硫化监测电路包括控制芯片IC、发光二极管D4、电阻R9、二极管D3;其中控制芯片IC的第1管脚与所述的电压调节器U的第14管脚的输出端相连接,电阻R9的一端与控制芯片IC的第5管脚连接,另一端与发光二极管D4的正极相连接,所述发光二极管D4的另一端与控制芯片IC的第1管脚相连接;所述的控制芯片IC的第8管脚接地,控制芯片IC的第6管脚与二极管D3的负极相连接,所述二极管D3的正极与电压取样电路相连接,控制芯片IC的第7管脚接蓄电池放电时间信号,其中电阻R9的阻值为5K欧,二极管D3的型号为1N708,发光二极管D4的型号为TZ-5R4VC。

所述的电压取样电路包括电阻R10、二极管D2、三极管Q2、电阻R11、电阻R12。其中,电阻R10与电压比较电路的三极管Q1的集电极相连接,电阻R10的另一端分别与二极管D2以及三极管Q2的基极相连接,其中所述的二极管D2的另一端与电压调节电路的R3相连接,其中,电阻R12的一端与三极管Q2的发射极连接、其另一端与电压调节电路的R3相连接,电阻R11的一端与三极管Q2的集电极相连接、其另一端与蓄电池正极相连接。其中二极管D2的型号为1N470,电阻R10的阻值为15K欧,二电阻R12为5K欧,电阻R11为5K欧,三极管Q2的型号为2SC1214。

本实用新型的一种蓄电池硫化监测系统具体工作原理为:将该蓄电池硫化监测系统连入蓄电池的两端,则电压比较器U第3管脚接收到了电位器2的电压,开始工作;由于电压比较器U的第6管脚接收到了电阻R4以及电阻R6的电压信号,以及电压比较器U的第7管脚接收到了蓄电池的电压信号,则由电压比较器U的第2管脚输出调试电压,对整个监测系统进行电压调整。由此,电流通过电压调节电路进入电压取样电路以及硫化监测电路的第6管脚,其中进入电压取样电路后,其中电阻R12为稳压电阻,电压降低后经过三极管Q2后进行电压的放大加载于电阻R10上,再经由三极管Q1再次放大,由此电阻R7上的电压为放大电压,进入电压比较器U的第9管脚,与流经电阻R5进入电压比较器U的第8管脚的电压进行比较,若第7管脚接收到放大后的电压高于第8管脚的电压,则说明蓄电池处于过放状态,由此,电压比较器U的第14管脚输出高电位电压,其中电阻R8为电路稳压保护电阻。当电压比较器U的第14管脚的高电位电压输入给硫化监测电路的控制芯片IC的第1管脚,供电控制芯片IC,由此硫化检测电路开始工作,由第6管脚接收蓄电池过放的电压值,第7管脚接收外测的蓄电池放电时间信号,进行对于蓄电池内阻的计算,由此判断蓄电池的硫化状态,则由控制芯片IC的第5管脚输出监测状态信号,当监测出蓄电池硫化后,发光二极管D4开始发光提醒蓄电池的硫化产生,以便提醒工作人员进行硫化修复作业。

上述实施例仅用来进一步说明本实用新型的一种具有蓄电池硫化识别控制装置,但本实用新型并不局限于实施例,凡是依据本实用新型的技术实质对以上实施例所作的任何简单修改、等同变化与修饰,均落入本实用新型技术方案的保护范围内。

如上所述,便可很好的实现本实用新型。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