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于双电源切换的电磁继电器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7408926发布日期:2019-04-16 22:21阅读:395来源:国知局
用于双电源切换的电磁继电器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涉及继电器技术领域,特别是涉及一种用于双电源切换的电磁继电器。



背景技术:

随着光伏行业、风力发电、水利发电的飞速发展,除了商务办公楼宇、教学楼、数据中心的储存电能,个人的大住宅(别墅)储存电能也将越来越普遍。所储存的电能主要用于电网断电时的持续供电,对于楼宇或住宅在断电切换到储能设备的时间可能要求不高,且电压电流也通常不高,而对于数据中心的服务器供电电源,其要求为不间断电源供电,所以在电网断电时,需要快速无缝地连接切换到备用电源(储能设备),以确保储存的数据完整、安全,并且所切换的电源的电压及电流也越来越大。

图1为现有技术的一种用于双电源切换的电磁继电器的局部构造示意图,其示出了动触点与常闭触点相接触时的状态,图2为图1的电磁继电器的俯视图,图3也为现有技术的一种用于双电源切换的电磁继电器的局部构造示意图,其示出了动触点与常开触点相接触时的状态,图4为图3的电磁继电器的俯视图。这种电磁继电器包括滑动块11、动簧片12、静簧片13和磁路部分14,滑动块11滑动安装在底座(未示出)上,磁路部分14装在底座上,磁路部分14具有推动臂141并与滑动块11相配合,磁路部分14通过推动臂141的摆动能够带动滑动块11往返运动,实现动静触点的接触和分离,动簧片12为直片型结构且为刚性动簧,动簧片12共有两个,两个动簧片12的中部分别插装在滑动块11上,动簧片12的两端分别固接有转换型动触点121,动作时,前端触点面工作,复归时,尾部触点面工作;静簧共有四组,包括两组常开静簧和两组常闭静簧,每组共有两个静簧片13,分处在滑动块11运动方向的两边,静簧片13上固接有静触点131,每个动簧片12都是处在一组常开静簧和一组常闭静簧之间,这种电磁继电器的两个常闭触点组用来连接电源A1、电源A2,两个常开触点组则用来连接电源B1、电源B2,当这种电磁继电器应用于备用电源电压和电流都比较大时,为了满足双电源之间的隔离要求,安规上要求A1电源与B1电源、A2电源与B2电源之间需设置比较大的电气间隙(通常要求大于3mm),以预防两个电源之间发生击穿短路,造成电源烧毁甚至是威胁人身安全、财产的损失。众所周知,触点组间电气间隙是指不同的两组触点组之间的最短空气距离,即,连接电源A1的触点组与连接电源B1的触点组之间的最短空气距离L5,连接电源A2的触点组与连接电源B2的触点组之间的最短空气距离L6,在继电器领域中,继电器的动作时间由励磁时间和飞行时间组成,励磁时间是指线圈励磁时刻起到常闭触点刚分离时的时间,是由线圈的参数决定;飞行时间指的是从常闭触点刚分离的时刻起到常开触点刚接触时的时间,飞行时间受触点间隙和磁路气隙的影响,且主要受磁路气隙影响较大,磁路气隙越大,飞行时间越长,反之,磁路气隙越小,飞行时间越短。现有技术的这种继电器,在设置比较大的电气间隙后,磁路气隙b也必须相应的增加,以满足工作行程的要求;但是磁路气隙b增大后,便很难实现两个电源之间的快速无缝连接,极易造成异常的断电,起不到备用电源的作用。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克服现有技术之不足,提供一种用于双电源切换的电磁继电器,通过结构改进,具有触点组间电气间隙长、飞行时间短的特点,从而能够在满足转换电源之间足够的隔离要求的基础上,减小磁路气隙而实现转换电源之间的快速切换。

本实用新型解决其技术问题所采用的技术方案是:一种用于双电源切换的电磁继电器,包括底座、滑动块、接触部分和磁路部分;所述磁路部分装在底座上;所述滑动块滑动配合在底座上;所述磁路部分具有推动臂并与滑动块相配合,以能够带动滑动块往返移动;所述接触部分包括至少两个动簧片和至少四个静簧片;所述至少四个静簧片安装在底座上并呈对称方式分布在滑动块移动方向的两边,每个静簧片上装有静触点,对称的两个静簧片构成一组;每个动簧片均为直片型结构且为刚性动簧;各个动簧片的中部分别插装在滑动块上,各个动簧片的两端分别单面固接一动触点并与滑动块两边的对应的静簧片的静触点相配合;每两个动簧片设在对应的两组静簧片之间,所述两组静簧片上的静触点相向而设;其中一个动簧片上的两个动触点朝向一边而与该边的一组静簧片上的静触点相对,其中另一个动簧片上的两个动触点朝向另一边而与另一边的另一组静簧片上的静触点相对。

所述滑动块上设有与所述至少两个动簧片的数量相一致的插槽,所述至少两个动簧片分别插装在对应的插槽中。

所述动簧片的直片型结构的中部还向下设有凸出而使动簧片成为T字形结构,所述滑动块的插槽包括上部的通槽和下部的卡槽,所述动簧片的直片型结构配合在滑动块的插槽的通槽中,所述动簧片的凸出配合在滑动块的插槽的卡槽中。

所述动簧片的凸出的两边分别设有第一凸苞,所述动簧片的凸出通过第一凸苞与滑动块的插槽的卡槽呈过盈相配合。

所述动簧片的直片型结构的中间在厚度上设有由簧体击打后形成的第二凸苞,所述动簧片的直片型结构通过第二凸苞与滑动块的插槽的通槽呈过盈相配合。

所述滑动块的插槽的通槽中,在背对动簧片的直片型结构的第二凸苞的一侧槽壁还设有第三凸苞,以通过第三凸苞与所述动簧片的直片型结构实现紧配合。

所述接触部分包括四个动簧片和八个静簧片;所述八个静簧片安装在底座上并呈对称方式分布在滑动块移动方向的两边。

与现有技术相比较,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是:

本实用新型由于采用了将接触部分设计成包括至少两个动簧片和至少四个静簧片;所述至少四个静簧片安装在底座上并呈对称方式分布在滑动块移动方向的两边,每个静簧片上装有静触点,对称的两个静簧片构成一组;每个动簧片均为直片型结构且为刚性动簧;各个动簧片的中部分别插装在滑动块上,各个动簧片的两端分别单面固接一动触点并与滑动块两边的对应的静簧片的静触点相配合;每两个动簧片设在对应的两组静簧片之间,所述两组静簧片上的静触点相向而设;其中一个动簧片上的两个动触点朝向一边而与该边的一组静簧片上的静触点相对,其中另一个动簧片上的两个动触点朝向另一边而与另一边的另一组静簧片上的静触点相对。本实用新型的这种结构具有触点组间电气间隙长、飞行时间短的特点,从而能够在满足转换电源之间足够的隔离要求的基础上,减小磁路气隙而实现转换电源之间的快速切换。

以下结合附图及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详细说明;但本实用新型的一种用于双电源切换的电磁继电器不局限于实施例。

附图说明

图1是现有技术的一种用于双电源切换的电磁继电器(动触点与常闭触点相接触时的状态)的局部构造示意图;

图2是图1所述电磁继电器的俯视图;

图3是现有技术的一种用于双电源切换的电磁继电器(动触点与常开触点相接触时的状态)的局部构造示意图;

图4是图3所述电磁继电器的俯视图;

图5是本实用新型(动触点与常闭触点相接触时的状态)的局部构造示意图;

图6是图5所述电磁继电器的俯视图;

图7是本实用新型(动触点与常开触点相接触时的状态)的局部构造示意图;

图8是图7所述电磁继电器的俯视图;

图9是本实用新型滑动块与动簧片相配合的立体构造示意图;

图10是本实用新型滑动块与动簧片相配合的主视图;

图11是本实用新型滑动块与动簧片相配合的俯视图;

图12是沿图10中M-M线的剖视图;

图13是本实用新型的动簧片的立体构造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实施例

参见图5至图13所示,本实用新型的一种用于双电源切换的电磁继电器,包括底座(未示出)、滑动块2、接触部分3和磁路部分4;所述磁路部分4装在底座上;所述滑动块3滑动配合在底座上;所述磁路部分4具有推动臂41并与滑动块2相配合,以能够带动滑动块2往返移动;所述接触部分3包括至少两个动簧片31和至少四个静簧片32;所述至少四个静簧片32安装在底座上并呈对称方式分布在滑动块2移动方向的两边,每个静簧片32上装有静触点34,对称的两个静簧片32构成一组;每个动簧片31均为直片型结构且为刚性动簧;各个动簧片31的中部分别插装在滑动块2上,各个动簧片31的两端分别单面固接一动触点33并与滑动块2两边的对应的静簧片32的静触点34相配合;每两个动簧片31设在对应的两组静簧片32之间,所述两组静簧片32上的静触点34相向而设;其中一个动簧片31上的两个动触点33朝向一边而与该边的一组静簧片32上的静触点34相对,其中另一个动簧片31上的两个动触点33朝向另一边而与另一边的另一组静簧片32上的静触点34相对。

本实施例中,接触部分3包括四个动簧片31和八个静簧片32;所述八个静簧片32安装在底座上并呈对称方式分布在滑动块2移动方向的两边。

本实施例中,四个动簧片31中,其中,两个动簧片31设在其中两组静簧片32(即四个静簧片)之间,形成一组常闭触点组和一组开常触点组,构成连接电源A1的触点组和连接电源B1的触点组,另外两个动簧片31设在其中另外两组静簧片32(即四个静簧片)之间,形成另外一组常闭触点组和另外一组开常触点组,构成连接电源A2的触点组和连接电源B2的触点组。

本实施例中,所述滑动块2上设有四个插槽21,四个动簧片31分别插装在对应的插槽21中,其中用来配合连接电源A1的触点组的插槽和用来配合连接电源B1的触点组的插槽靠的相对较近,而用来配合连接电源A1的触点组的插槽和用来配合连接电源A2的触点组的插槽靠的相对较远。

本实施例中,所述动簧片31的直片型结构311的中部还向下设有凸出312而使动簧片31成为T字形结构,所述滑动块2的插槽21包括上部的通槽211和下部的卡槽212,所述动簧片31的直片型结构311配合在滑动块2的插槽21的通槽211中,所述动簧片31的凸出312配合在滑动块2的插槽21的卡槽212中。

本实施例中,所述动簧片31的凸出312的两边分别设有第一凸苞3121,所述动簧片31的凸出312通过第一凸苞3121与滑动块2的插槽21的卡槽212呈过盈相配合。

本实施例中,所述动簧片31的直片型结构311的中间在厚度上设有由簧体击打后形成的第二凸苞3111,所述动簧片31的直片型结构311通过第二凸苞3111与滑动块2的插槽21的通槽211呈过盈相配合。

本实施例中,所述滑动块2的插槽21的通槽211中,在背对动簧片的直片型结构的第二凸苞的一侧槽壁还设有第三凸苞2111,以通过第三凸苞2111与所述动簧片31的直片型结构311实现紧配合。

如图5至图8所示,A1电源与B2电源、A2电源与B2电源之间的安规电气间隙要求由两个动簧片分割成两部分,一部分为工作气隙L1、L3(安规要求1.5mm工作气隙就能够满足大部分商用、家用等电源的电压及电流分断要求),另一部分为隔离气隙L2、L4,且L1+L2=L5,L3+L4=L6,采用这种设置方式后,磁路气隙理论上a=1/2b,确保满足安规电气间隙的同时,可以实现两个电源之间快速无缝的切换连接。并且,采用这种设置方式,L1、L2、L3、L4的气隙大小,均可根据适用电源的需要进行调整,而不相互影响。

本实用新型的一种用于双电源切换的电磁继电器,采用了将接触部分3设计成包括至少两个动簧片31和至少四个静簧片32;所述至少四个静簧片32安装在底座上并呈对称方式分布在滑动块2移动方向的两边,每个静簧片32上装有静触点34,对称的两个静簧片32构成一组;每个动簧片31均为直片型结构且为刚性动簧;各个动簧片31的中部分别插装在滑动块2上,各个动簧片31的两端分别单面固接一动触点33并与滑动块2两边的对应的静簧片32的静触点34相配合;每两个动簧片31设在对应的两组静簧片32之间,所述两组静簧片32上的静触点34相向而设;其中一个动簧片31上的两个动触点33朝向一边而与该边的一组静簧片32上的静触点34相对,其中另一个动簧片31上的两个动触点33朝向另一边而与另一边的另一组静簧片32上的静触点34相对。本实用新型的这种结构具有触点组间电气间隙长、飞行时间短的特点,从而能够在满足转换电源之间足够的隔离要求的基础上减小磁路气隙,磁路气隙变小后,使得推动卡转动半径不需要太大,只需要推动的横向距离L2,就可以实现原来距离L5的需求,而且,在线圈励磁后,推动卡可以获取到较大的初始加速度,并快速动作,从而减小继电器的飞行时间,实现双电源间的快速切换。

上述只是本实用新型的较佳实施例,并非对本实用新型作任何形式上的限制。虽然本实用新型已以较佳实施例揭露如上,然而并非用以限定本实用新型。任何熟悉本领域的技术人员,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技术方案范围的情况下,都可利用上述揭示的技术内容对本实用新型技术方案作出许多可能的变动和修饰,或修改为等同化的等效实施例。因此,凡是未脱离本实用新型技术方案的内容,依据本实用新型技术实质对以上实施例所做的任何简单修改、等同变化及修饰,均应落在本实用新型技术方案保护的范围内。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