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动力电池及其盖板组件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7702381发布日期:2019-05-21 20:32阅读:324来源:国知局
一种动力电池及其盖板组件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动力电池及其盖板组件。



背景技术:

混合动力电池和纯电动汽车作为新能源汽车的代表,逐渐得到了消费者的认可,动力电池是新能源电池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新能源汽车的发展方向,因而动力电池的续航能力和安全性能尤为重要,需要专门对动力电池的结构进行优化来提高其续航能力和安全性能。动力电池的安全性能主要体现在其密封性能上,而其续航能力主要体现在动力电池的能量密度和带负载工作的能力上。此处动力电池的能量密度为平均单位质量所释放出的电能,在动力电池内部能量总和不变的情况下,减小动力电池的重量,能够提高整个电池的能量密度,同时也能够提高动力电池带负载工作的能力。动力电池一般包括电池外壳和位于电池外壳内部的集流片,而电池外壳又包括壳体和位于壳体上方的盖板组件,现有技术中,相对整个动力电池来说,电池外壳中的盖板组件重量较大,从而导致整个动力电池的重量较大,十分不利于动力电池能量密度和带负载工作能力的提高。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动力电池的盖板组件,用于解决现有技术中动力电池的盖板组件重量较大的技术问题;相应的,本实用新型的目的还在于提供一种动力电池,用于解决现有技术中由于动力电池重量较大而造成其能量密度较低、带负载工作能力较差的技术问题。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盖板组件的技术方案是:盖板组件包括盖板,盖板上开设有套装极柱的通孔,所述极柱和所述盖板之间还设有实现极柱和盖板绝缘间隔的密封圈,所述盖板外侧设有将所述盖板、所述极柱和所述密封圈压紧固连的固定结构,所述极柱为空心结构。

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是:极柱穿装在盖板的通孔内,将极柱做成空心结构,有助于减轻极柱的重量,从而减轻整个盖板组件的重量。

作为对上述极柱的进一步限定,所述极柱为柱形回转体,所述极柱上同轴设有圆柱形内腔以使得所述极柱为空心结构,极柱具有位于所述盖板内外两侧的内端和外端,极柱外端为封闭结构,内端为与圆柱形内腔连通的开口结构。具有圆柱形内腔且内端具有开口结构的极柱,便于极柱的加工制造,满足极柱强度的同时,使该极柱能做到重量最轻。

作为对上述固定结构的进一步限定,所述固定结构包括套装在所述极柱上的陶瓷环,所述极柱上设有铆接帽,该铆接帽将所述陶瓷环、所述极柱、所述密封圈和所述盖板压紧固连在一起。避免极柱和密封圈从盖板的通孔中脱落。

作为对上述铆接帽的进一步限定,所述铆接帽为与所述极柱形状相适配的结构,且该铆接帽的边缘与所述陶瓷环接触。这种结构形式的铆接帽满足与极柱铆接的同时,使铆接帽的重量达到最轻,有利于减轻整个盖板组件的重量。

作为对上述盖板组件的进一步限定,所述铆接帽与所述陶瓷环之间,以及所述陶瓷环与所述盖板之间分别进行焊接密封。使盖板和极柱间达到更好的密封效果。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动力电池的技术方案是:动力电池包括电池外壳和集流片,该电池外壳包括壳体和位于壳体上方的盖板组件,所述盖板组件包括盖板,盖板上开设有套装极柱的通孔,所述极柱和所述盖板之间还设有实现极柱和盖板绝缘间隔的密封圈,所述盖板外侧设有将所述盖板、所述极柱和所述密封圈压紧固连的固定结构,所述极柱为空心结构。

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是:动力电池的盖板组件中,极柱穿装在盖板的通孔内,极柱为空心结构,有助于减轻极柱和盖板组件的重量,从而减轻整个动力电池的重量,提高了动力电池的能量密度和带负载工作的能力。

作为对上述极柱的进一步限定,所述极柱为柱形回转体,所述极柱上同轴设有圆柱形内腔以使得所述极柱为空心结构,极柱具有位于所述盖板内外两侧的内端和外端,极柱外端为封闭结构,内端为与圆柱形内腔连通的开口结构。具有圆柱形内腔且内端具有开口结构的极柱,便于极柱的加工制造,满足极柱强度的同时,使该极柱能做到重量最轻。

作为对上述固定结构的进一步限定,所述固定结构包括套装在所述极柱上的陶瓷环,所述极柱上设有铆接帽,该铆接帽将所述陶瓷环、所述极柱、所述密封圈和所述盖板压紧固连在一起。避免极柱和密封圈从盖板通孔中脱落。

作为对上述铆接帽的进一步限定,所述铆接帽为与所述极柱形状相适配的结构,且该铆接帽的边缘与所述陶瓷环接触。这种结构形式的铆接帽满足与极柱铆接的同时,使铆接帽的重量达到最轻,有利于减轻盖板组件和整个动力电池的重量。

作为对上述盖板组件的进一步限定,所述铆接帽与所述陶瓷环之间,以及所述陶瓷环与所述盖板之间分别进行焊接密封。使动力电池达到更好的密封效果。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提供的动力电池具体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图1中盖板组件的结构示意图;

图中:1-正极极柱,2-盖板,3-陶瓷环,4-铆接帽,5-密封圈,6-盖板组件,7-电池外壳,8-壳体,9-负极极柱。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的实施方式作进一步说明。

本实用新型的动力电池的具体实施例,如图1至图2所示,包括电池外壳7和集流片(未画出),所述电池外壳7包括壳体8和位于壳体8上方的盖板组件6,该盖板组件6包括盖板2和两个极柱,盖板2上开有通孔,两个极柱穿装在该通孔内,以正极极柱1为例,本实施例中,如图2所示,正极极柱1为具有圆柱段的柱形回转体,在该正极极柱1上同轴设有圆柱形内腔,以使该正极极柱1为空心结构,正极极柱1具有位于盖板2内外两侧的内端和外端,正极极柱1的内端为连通圆柱形内腔的开口结构,其外端为封闭结构。其他实施例中,正极极柱具体为设有圆柱形内腔的封闭空心结构,与本实施例中具有圆柱形内腔且端部为开口结构的正极极柱1相比,本实施例中端部为开口结构的正极极柱1便于加工制作。其他实施例中,正极极柱内腔可以为长方体、椎体等形状,与本实施例中具有圆柱形内腔的正极极柱1相比,具有圆柱形内腔的正极极柱1避免正极极柱1上有较小的壁厚,而影响正极极柱1的强度。

本实施例中,如图2所示,正极极柱1外套有使正极极柱1与盖板2绝缘间隔的密封圈5,正极极柱1外还套有陶瓷环3,且陶瓷环3处于盖板2的外侧,正极极柱1外端上装配有与该正极极柱1相铆接的铆接帽4,该铆接帽4与正极极柱1的外端结构相适配,且该铆接帽4的外边缘与套在正极极柱1外侧的陶瓷环3接触,该铆接帽4即为将陶瓷环3、正极极柱1和密封圈5以及盖板2压紧固连的固定结构,限制密封圈5和正极极柱1相对盖板2在通孔内沿通孔轴向的位移,上述与正极极柱1的外部结构相适配的铆接帽4使铆接帽4的重量最轻,有助于减小整个盖板组件6和动力电池的重量。

本实施例中,如图2所示,通过钎焊将陶瓷环3与盖板2,陶瓷环3与铆接帽4进行焊接,确保正极极柱1和盖板2之间的密封性能,使动力电池具有更好的密封效果。

本实施例中,如图2所示,负极极柱9与该正极极柱1的结构以及装配方式相同。这种为空心结构的极柱,可减小整个盖板组件6和动力电池的重量,以提高动力电池的能量密度和带负载工作的能力。

其他实施例中动力电池的具体结构,与本实施例中动力电池的具体结构区别仅在于:固定结构包括套在正极极柱外侧的陶瓷环和设在正极极柱上的弹簧垫圈,该弹簧垫圈位于正极极柱的环槽内,用于固定正极极柱和密封圈相对陶瓷环和盖板的位置,避免正极极柱和密封圈相对盖板的移动。这种方案也具有减小整个盖板和动力电池的重量,提高动力电池的能量密度和带负载工作能力的有益效果。

其他实施例中动力电池的具体结构,与本实施例中动力电池的具体结构区别仅在于:固定结构包括套在正极极柱外侧的陶瓷环和设在正极极柱上的螺母,正极极柱位于盖板的上侧端部设有螺纹,螺母与正极极柱上的螺纹配合,并限制正极极柱和密封圈相对陶瓷环和盖板的位置,避免正极极柱和密封圈相对盖板的移动,通过钎焊将螺母与陶瓷环,陶瓷环与盖板进行焊接,确保动力电池的密封效果,使极柱和盖板具有更好的密封性能。这种方案也具有减小整个盖板组件和动力电池的重量,提高动力电池的能量密度和带负载工作能力的有益效果。

本实用新型盖板组件具体实施例中的盖板组件具体结构与上述动力电池具体实施例中的盖板组件具体结构相同,此处不再赘述。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