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充电桩及机器人系统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9137749发布日期:2019-11-15 21:48阅读:128来源:国知局
一种充电桩及机器人系统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涉及到机器人技术领域,尤其涉及到一种充电桩及机器人系统。



背景技术:

随着智能时代的到来,智能机器人的应用也越来也广泛。智能机器人通常以电能作为能源基础,因此在电能消耗后需及时对智能机器人进行充电。

为了方便对其充电,机器人一般配置有充电桩,充电桩本体上设置有充电端口,该充电端口能够与机器人本体上的端口配合,从而实现电连接。现有技术中,充电桩一般预先放置于待安装区内,待安装区可以为房间内的某一固定位置,其周围一定范围内需要没有任何遮挡。当机器人的电能不足时,机器人可以回到充电桩的位置进行充电。

但是,现有技术中机器人在与充电桩连接进行充电时,仅仅靠插头连接,连接效果比较差,机器人极易受到外力作用与充电桩脱离接触,造成充电失败。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充电桩及机器人系统,用以提高机器人充电的稳定性。

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机器人系统,该机器人系统包括:机器人和充电桩,所述机器人包括机器人本体,所述充电桩包括充电桩本体;其中,所述机器人本体上还设置有第一连接件,所述充电桩本体上设置有与所述第一连接件可拆卸连接的第二连接件。其中,该第一连接件以及第二连接件用于连接机器人本体以及充电桩本体,以改善机器人与充电桩在充电时的连接稳定性,进而改善机器人的充电效果。此外,采用单独设置的器件作为机器人本体与充电桩本体的连接器件,从而改善了机器人在充电时,插头与插座之间的受力情况,更进一步的提高了充电效果。

在具体设置第一连接件及第二连接件时,可以采用不同的结构来实现机器人本体与充电桩本体的连接,如在一个具体的实施方案中,所述第一连接件及所述第二连接件均为磁性吸附件,且所述第一连接件与所述第二连接件磁性吸附。通过磁力作为一个吸附力将机器人本体与充电桩本体稳定的连接在一起。

在采用磁性吸附件时,第一连接件及第二连接件可以有不同的选择。如在一个具体的方案中,所述第一连接件为电磁铁、磁铁或被磁性吸附件中的任一种;所述第二连接件为电磁铁、磁铁或被磁性吸附件中的任一种。具体的可以分为不同的情况,如第一连接件及第二连接件均为电磁铁,或者第一连接件及第二连接件均为磁铁,或者第一连接件为磁铁或电磁铁,而第二连接件为被磁性吸附件等不同种结构。其中,被磁性吸附件可以为铁、钢等能被磁铁吸附的材质制备的结构。

在具体设置第一连接件及第二连接件的位置时,所述第一连接件设置在所述机器人本体朝向所述充电桩本体的一面;所述第二连接件设置在所述充电桩本体朝向所述机器人本体的一面。从而使得第一连接件及第二连接件可以在机器人与充电桩进行充电连接时,进行连接。

在一个具体的实施方案中,所述机器人本体上设置有第一充电连接件,所述充电桩本体上设置有与所述第一充电连接件电连接的第二充电连接件;其中,所述第一连接件镶嵌在所述第一充电连接件内,所述第二连接件镶嵌在所述第二充电连接件内。即将第一连接件及第二连接件分别镶嵌在了机器人本体与充电桩本体电连接的结构内,从而简化结构。

其中的一个具体的实施方案中,所述第一充电连接件为充电插头,所述第二充电连接件为充电插座。当然,也可以采用第一充电连接件为充电插座,而第二充电连接件为充电插头。

除上述的磁性吸附连接外,该第一连接件及第二连接件还可以采用其他的方式,如所述第一连接件为卡扣,所述第二连接件为与所述卡扣卡合的卡槽;或,所述第一连接件为卡槽,所述第二连接件为与所述卡槽卡合的卡扣。即通过卡槽与卡扣的配合实现对机器人与充电桩的稳定连接。

此外,为了保证充电桩的稳定性,该机器人系统还包括设置在所述充电桩本体的贴合组件;所述贴合组件包括相对设置的第一基体和第二基体,所述第一基体的背面与所述充电桩本体固定连接,所述第一基体的正面设置有第一贴合部,所述第二基体的背面用于与待安装区固定连接,所述第二基体的正面设置有与所述第一贴合部相贴合的第二贴合部。通过设置的贴合组件将充电桩稳定的固定在地面上。

该贴合组件可以采用不同的结构形式,如在一个具体的实施方案中,所述第一贴合部为均布在所述第一基体的正面的圆毛,所述第二贴合部为均布在所述第二基体的正面的勾刺;或,所述第一贴合部为均布在所述第一基体的正面的勾刺,所述第二贴合部为均布在所述第二基体的正面的圆毛。

在另一个可实施方案中,所述第一贴合部包括等间隔设置在所述第一基体的正面的多个蘑菇状搭扣,所述第二贴合部包括等间隔设置在所述第二基体的正面的多个蘑菇状搭扣,所述第一基体上的蘑菇状搭扣与所述第二基体上的蘑菇状搭扣相互嵌入卡合。

本实用新型还提供了一种机器人,所述机器人包括机器人本体以及设置在所述机器人本体上的第一连接件,所述第一连接件用于与充电桩可拆卸的连接。通过采用的第一连接件与充电桩进行可拆卸连接,从而提高机器人在充电时的稳定性。

在具体设置时,所述第一连接件为磁性吸附件。通过磁力将机器人与充电桩连接。

在具体设置时,所述第一连接件为电磁铁、磁铁或被磁性吸附件中的任一种。

在具体设置时,还包括设置在所述机器人本体上的第一充电连接件,所述第一连接件镶嵌在所述第一充电连接件内。

在具体设置时,所述第一连接件为卡扣或卡槽。

本实用新型还提供了一种充电桩,所述充电桩包括充电桩本体以及设置在所述充电桩本体上的第二连接件,所述第二连接件用于与机器人可拆卸的连接。

在具体设置时,所述第二连接件为磁性吸附件。

在具体设置时,所述第二连接件为电磁铁、磁铁或被磁性吸附件中的任一种。

在具体设置时,还包括设置在所述充电桩本体上的第二充电连接件;所述第二连接件镶嵌在所述第二充电连接件内。

在具体设置时,所述第二连接件为卡扣或卡槽。

在具体设置时,还包括贴合组件,所述贴合组件包括相对设置的第一基体和第二基体,所述第一基体的背面与所述充电桩本体固定连接,所述第一基体的正面设置有第一贴合部,所述第二基体的背面用于与待安装区固定连接,所述第二基体的正面设置有与所述第一贴合部相贴合的第二贴合部。

在具体设置时,所述第一贴合部为均布在所述第一基体的正面的圆毛,所述第二贴合部为均布在所述第二基体的正面的勾刺;或,所述第一贴合部为均布在所述第一基体的正面的勾刺,所述第二贴合部为均布在所述第二基体的正面的圆毛。

在具体设置时,所述第一贴合部包括等间隔设置在所述第一基体的正面的多个蘑菇状搭扣,所述第二贴合部包括等间隔设置在所述第二基体的正面的多个蘑菇状搭扣,所述第一基体上的蘑菇状搭扣与所述第二基体上的蘑菇状搭扣相互嵌入卡合。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机器人与充电桩的配合示意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第一充电连接件与第二充电连接件的配合示意图;

图3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第一充电连接件及第一连接件的结构示意图;

图4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充电桩的结构示意图;

图5为图4中贴合组件的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为了使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技术方案和优点更加清楚,下面将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地详细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实用新型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实用新型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它实施例,都属于本实用新型保护的范围。

如图1及图2所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了一种机器人系统,包括机器人和充电桩,机器人包括机器人本体10,充电桩包括充电桩本体20,充电桩用于给机器人进行充电,机器人可以是扫地机器人等,也可以是人机交互式服务机器人,在此不做具体限定。在机器人快没电时,会行走到充电桩进行充电。为了保证在机器人在充电时与充电桩连接的稳定性,在机器人本体10上设置了第一连接件12,在充电桩本体20上设置了第二连接件22,并且第一连接件12及第二连接件22采用可拆卸的连接方式进行连接。在机器人与充电桩连接进行充电时,第一连接件12与第二连接件22连接,以保证机器人充电桩连接的可靠性,在机器人充电完成时,机器人与充电桩分离时,第一连接件12及第二连接件22可断开连接。

在具体设置第一连接件12及第二连接件22时,可以采用不同的结构来实现机器人与充电桩的连接,如在一个具体的实施方式中,该第一连接件12及第二连接件22采用磁性吸附件,此时,第一连接件12与第二连接件22通过磁性吸附力进行连接。在另外的一个方案中,还可以采用卡扣与卡槽的卡合方式来实现可拆卸的连接。当然,该第一连接件12及第二连接件22还可以采用其他的方式来实现可拆卸的连接方式。为了方便理解,下面以磁性吸附以及卡合的两种方式对第一连接件12及第二连接件22进行解释。

如图3中所示,首先以磁性吸附为例。此时,第一连接件12及第二连接件22均为磁性吸附件。在具体设置时,可以采用不同的组合来实现磁性吸附。如第一连接件12与第二连接件22可以为电磁铁、磁铁或者磁性被吸附件等不同的器件。在设置时,可以采用不同的组合形式,如:第一连接件12为电磁铁、第二连接件22为电磁铁;或者第一连接件12为电磁铁,第二连接件22磁铁,或者第一连接件12为电磁铁,第二连接件22为磁性被吸附件,或者第一连接件12为磁铁,第二连接件22为电磁铁;或者第一连接件12为磁铁,第二连接件22为磁铁;或者第一连接件12为磁铁,第二连接件22为磁性被吸附件;或者第一连接件12为磁性被吸附件,第二连接件22为电磁铁;或者第一连接件12为磁性被吸附件,第二连接件22为磁铁。其中的磁性被吸附件为采用铁、钢等能够被磁铁吸附的材质制备而成的器件。在具体设置第一连接件12及第二连接件22时,可以根据上述不同的组合分别设置在机器人本体10及充电桩本体20上,以实现机器人及充电桩之间的可拆卸的连接。

在一个具体的实施方案中,该第一连接件12及第二连接件22中的一个为电磁铁,另一个为电磁铁或者磁性被吸附件。在采用电磁铁时,可以采用控制电路实现对电磁铁的控制来控制第一连接件12及第二连接件22的连接以及分离。在具体使用时,可以在机器人与充电桩的充电连接完成后,控制电磁铁得电,以实现第一连接件12及第二连接件22的连接。此时,在机器人与充电桩对位时,不会受到第一连接件12及第二连接件22之间的磁力的影响,降低对位时的阻力。而在充电完成过后,控制电磁铁断电,使得在机器人与充电桩脱离接触时,不需要克服磁力的阻碍,方便机器人与充电桩脱离。应当理解的是,上述通过电路控制电磁铁得电以及断电为现有技术中比较常见的电路,因此,在此不予赘述。

在具体设置第一连接件12及第二连接件22时,可以根据需要设置到不同的位置。在一个具体的实施方案中,该第一连接件12设置在机器人本体10朝向充电桩本体20的一面;第二连接件22设置在充电桩本体20朝向机器人本体10的一面,从而使得在机器人与充电桩连接时,第一连接件12及第二连接件22分别位于机器人本体10及充电桩本体20相对的面上,以使得第一连接件12及第二连接件22之间的距离较小,从而提高吸附时的稳定性。此外,该第一连接件12及第二连接件22还可以设置在机器人本体10及充电桩本体20的其他面上,但是,应该能够保证在机器人与充电桩连接时,第一连接件12及第二连接件22能够磁性吸附,以保证机器人在充电时的稳定性。

如图2中所示,机器人本体10上设置有第一充电连接件11,充电桩本体20上设置有与第一充电连接件11电连接的第二充电连接件21;在机器人进行充电时,第一充电连接件11与第二充电连接件21进行连接。其中,第一充电连接件11作为电源端口,而第二充电连接件21作为充电端口。在具体设置时,第一充电连接件11为充电插头,第二充电连接件21为充电插座。当然,也可以采用第一充电连接件11为充电插座,而第二充电连接件21为充电插头。并且在具体设置上述的第一充电连接件11时,该充电连接件设置在机器人本体10的底座上,在第一连接件12及第二连接件22设置在机器人本体10及充电桩本体20相对的面上时,该第一连接件12与第一充电连接件11位于底座的同一面上。当机器人电量不足时可以运动至充电桩的位置,将电源端口与充电端口对接,实现自动充电。充电桩本体20上还可以设置有电源线23,优选地,充电端口可以设置在充电桩本体20的正面,电源线23可以设置在与充电桩本体20的背面,或者充电桩本体20的侧面。

在具体设置第一连接件12及第一充电连接件11时,可以采用不同的结构来实现的。具体的,既可以第一连接件12与第一充电连接件11作为单独的结构分别设置在机器人本体10的底座上,也可以采用第一连接件12与第一充电连接件11整合在一个结构部件中,以简化机器人本体10上的结构,对应的第二连接件22及第二充电连接件21采用的方式与第一连接件12及第一充电连接件11的方式相同。

在一个具体的实施方案中,该第一连接件12镶嵌在第一充电连接件11内,第二连接件22镶嵌在第二充电连接件21内。

如图3中所示,该第一充电连接件11为充电插头,且该充电插头包括两个端子,其中,每个端子外部为用于与充电桩连接以实现充电的金属层111,而内部设置有电磁铁、磁铁或者磁性被吸附件。当然,在采用上述结构时,电磁铁、磁铁以及磁性被吸附件与端子外部的金属层111之间电隔离。在具体实现隔离时,可以通过设置绝缘层112将两个结构进行隔离,如橡胶层或者塑料层,此时,整个端子由多层组成,具体如下:位于最内层的第一连接件12,包裹第一连接件12的绝缘层112,以及包裹绝缘层112的金属层111。此外,在第一连接件12采用磁性被吸附件时,可以与充电插头的端子为一体结构的方式,此时,第一连接件12需要采用既能被磁性吸附,又具有良好导电的性能的材质制备而成,如铁材质。

在具体设置第二连接件22及第二充电连接件21时,其结构与上述第一连接件12及第一充电连接件11相近似,在此不再赘述。

在第一连接件12及第二连接件22采用卡合的方式可拆卸的连接方式时,如图2中所示,第一连接件12及第二连接件22分别为卡扣及卡槽,如第一连接件12为卡扣,第二连接件22为与卡扣卡合的卡槽;或,第一连接件12为卡槽,第二连接件22为与卡槽卡合的卡扣。以通过卡槽与卡扣的配合实现对机器人与充电桩的稳定连接。在具体设置第一连接件12及第二连接件22时,该第一连接件12及第二连接件22设置在机器人本体10及充电桩本体20相对的两个面上,如第一充电连接件11为充电插头时,第一连接件12位于两个端子之间的位置,对应的第二连接件22也位于充电插座之间的位置。

应当理解的是,上述列举的第一连接件12及第二连接件21的具体结构仅仅为一个具体的示例,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第一连接件12及第二连接件21还可以采用其他的可拆卸的连接方式,如第一连接件12及第二连接件21为魔术贴,通过魔术贴的粘接也可以实现对机器人与充电桩的配合。

通过上述描述可以看出,通过设置的第一连接件12以及第二连接件22用于连接机器人以及充电桩,以改善机器人与充电桩在充电时的稳定性,进而改善机器人的充电效果。此外,采用单独设置的器件作为机器人与充电桩的连接器件,从而改善了机器人在充电时,插头与插座之间的受力情况,更进一步的提高了充电效果。

在上述描述中可以看出,机器人需要与充电桩连接以及分离,这就给会充电桩施加力,为了保证充电以及分离的可靠性,需要充电桩保持稳定。因此,如图4及图5所示,在本实用新型实施例设置的机器人系统中的充电桩还包括:设置在充电桩本体20的贴合组件22;贴合组件22包括相对设置的第一基体221和第二基体222,第一基体221的背面与充电桩本体20固定连接,第一基体221的正面设置有第一贴合部,第二基体222的背面用于与待安装区固定连接,第二基体222的正面设置有与第一贴合部相贴合的第二贴合部。该贴合组件22可以用于将充电桩固定在待安装区内。

另外,充电桩本体20的尺寸和形状可以有多种,具体可以根据机器人本体10的形状以及机器人本体10中电源端口的位置进行设置。

如图5所示,贴合组件22可以包括第一基体221和第二基体222,第一基体221可以为沿某一平面延伸的板状结构,其具有一定的变形能力,可以随着安装面形状的不同而发生变形或弯折。第一基体221可以包括两个平行且相对设置的正面和背面。第一基体221的背面可以与充电桩本体20固定连接,其连接方式可以有多种,例如第一基体221的背面可以通过螺接或卡接的方式固定到充电桩本体20上。第二基体222也可以为沿某一平面延伸的板状结构,其具有一定的变形能力,可以随着安装面形状的不同而发生变形或弯折。第二基体222可以包括两个平行且相对设置的正面和背面。第二基体222的背面可以与待安装区固定连接。为了保证机器人可以自动回归充电桩充电,充电桩需要放置在固定的位置,该位置可以称为待安装区,待安装区可以是建筑物的墙面、地面或者柜子等固定设置的物体的表面等。第二基体222的背面和待安装区的固定连接方式也可以有多种,例如螺接、卡接等。第一基体221固定到充电桩本体20的位置,以及第二基体222固定到待安装区的位置可以根据实际情况进行设置。

第一基体221的正面可以设置有第一贴合部,第二基体222的正面可以设置有第二贴合部,两者可以相贴合,从而将充电桩固定到待安装区,作为第一基体221和第二基体222的一种连接方式,第一贴合部可以包括多个卡钩,第二贴合部可以包括多个与卡钩配合的卡槽,通过将卡钩卡合到卡槽中,可以实现第一基体221和第二基体222的连接。

安装充电桩时,可以先将第一基体221的背面固定到充电桩本体20上,将第二基体222的背面固定到待安装区,然后将第一基体221和第二基体222对齐,使得第一贴合部和第二贴合部相贴合,从而实现固定连接,保证了机器人的端口与充电桩的充电端口有效对接,提高了机器人充电的可靠性。同时,由于第一基体221和第二基体222通过贴合部连接,当需要将充电桩从待安装区拆卸时,只需要用力将第一基体221和第二基体222分离,即可实现拆卸,操作方便,无需耗费大量人力和时间,效率高。

本实用新型提供的机器人系统中的充电桩,通过设置贴合组件22,充电桩不会轻易发生位置偏移,保证了机器人与充电桩的有效对接。另外,当需要移动充电桩的安装位置时,操作方便,效率高。

作为第一贴合部和第二贴合部的一种实施方式,第一贴合部可以为均布在第一基体221的正面的圆毛,第二贴合部可以为均布在第二基体222的正面的勾刺。具体地,第一贴合部可以为形成在第一基体221的正面的圆毛,第二贴合部可以为形成在第二基体222的正面的勾刺,圆毛可以具有多条相互交错的纤维,勾刺可以勾住圆毛上的纤维,从而实现第一基体221和第二基体222之间的固定连接,并且第一基体221和第二基体222不需要完全对齐,即使存在一定的错位也可以实现两者之间的固定连接,容错性好。可以理解的是,第一贴合部还可以为均布在第一基体221的正面的勾刺,第二贴合部还可以为均布在第二基体222的正面的圆毛。

作为第一贴合部和第二贴合部的另一种实施方式,第一贴合部包括等间隔设置在第一基体221的正面的多个蘑菇状搭扣223,第二贴合部也包括等间隔设置在第二基体222的正面的多个蘑菇状搭扣223,第一基体221上的蘑菇状搭扣223与第二基体222上的蘑菇状搭扣223相互嵌入卡合。

具体地,以第一贴合部为例,多个蘑菇状搭扣223可以按照矩阵排列形成在第一贴合部的正面。蘑菇状搭扣223可以包括柱状体以及凸出部,柱状体的一端与第一贴合部的正面固定连接,柱状体的另一端与凸出部固定连接,柱状体的横截面可以为圆形,凸出部可以沿柱状体的圆周方向凸出于柱状体,其横截面也可以为圆形,凸出部的横截面面积大于圆柱部的横截面的面积,优选地,凸出部的横截面大小可以从背离正面的一端向靠近正面的一端逐渐增大,从而方便与第二贴合部上的蘑菇状搭扣223相贴合。

第一贴合部的蘑菇状搭扣223和第二贴合部的蘑菇状搭扣223的结构和尺寸可以相同也可以不同,优选地,两者结构相同,从而减少加工成本。

进一步地,由于蘑菇状搭扣223间隔设置,相邻两个柱状体之间具有间隙,柱状体可以具有一定的变形能力,卡合时,第一贴合部的凸出部可以插入多个第二贴合部的柱状体之间,第二贴合部的凸出部也可以插入多个第一贴合部的柱状体之间,由于柱状体具有一定的长度,凸出部插入多个柱状体之间的深度可以随安装面的平坦程度改变。当待安装区的安装面不平坦或待安装区的安装面与充电桩之间具有一定间隙时,可以通过调整凸出部插入多个柱状体之间的深度保证第一贴合部和第二贴合部可以有效地连接,包容性更强。

另外,第一贴合部和第二贴合部的蘑菇状搭扣223互相嵌入,卡合力更大,固定效果好,不易出现因为外力作用发生充电桩位置偏移的情况。

在上述实施例的基础上,第一基体221的背面和第二基体222的背面均设置有胶粘层。

具体地,第一基体221的背面可以设置有胶粘层,胶粘层可以为双面胶,也可以由液体胶形成,胶粘层具有粘附力,其可以将第一基体221固定到充电桩本体20上,该方式操作简单,省时省力,并且在想要更换贴合组件22、分离第一基体221与充电桩本体20时也易于实现。

第二基体222的背面也可以设置有胶粘层,胶粘层可以为双面胶,也可以由液体胶形成,胶粘层具有粘附力,其可以将第二基体222固定到待安装区上,该方式操作简单,省时省力,并且在想要更换贴合组件22、分离第二基体222与待安装区时也易于实现。

可以理解,第一基体221的胶粘层和第二基体222的胶粘层种类可以相同也可以不同,可以根据实际情况进行选择。

在上述实施例的基础上,作为贴合组件22的一种安装位置,第一基体221固定在充电桩本体20的底面,第二基体222用于固定在地面上。当机器人本体10工作在开阔的环境时,可以将第一基体221固定设置在充电桩本体20的底面,充电桩本体20的底面为与地面接触或相对的表面。第二基体222固定在地面上,如此设计,隐蔽效果好。

作为贴合组件22的另一种安装位置,第一基体221固定在充电桩本体20的背面,第二基体222用于固定在墙面上。对于充电桩本体20而言,其可以包括底面、顶面和侧面,其中,底面可以靠近地面,顶面可以为背离地面的面,侧面可以是连接在顶面和底面之间的表明,第一基体221可以固定在充电桩本体20的侧面,优选地,其可以设置在背离充电端口的背面,第二基体222可以固定在墙面上,当机器人与充电桩对接时,墙面可以抵消一部分冲击力,避免充电桩被机器人撞击离开原地。

优选地,墙面可以设置有踢脚线,第二基体222用于固定在墙面的踢脚线上。踢脚线的高度一般低于150mm,将充电桩固定在踢脚线上可以避免破坏或弄脏墙面。另外,踢脚线一般是由木质板材或石质板材制成,当第二基体222通过胶粘层粘结固定在踢脚线上时,踢脚线与胶粘层之间的粘附力大,粘附效果好。

当第二基体222固定在墙面,贴合组件22的顶部距离地面的高度小于等于45cm。优选地,贴合组件22顶部距离地面的高度可以为37mm,贴合组件22自身的高度可以为30-35mm,贴合组件22的宽度尺寸可以为100mm-160mm,进一步优选地,贴合组件22的高度尺寸为31mm,贴合组件22的沿水平方向的宽度尺寸为147mm,如此设计可以避免贴合组件22占用过多的空间,还保证了固定效果。

在上述实施例的基础上,贴合组件22的数量为至少两个,至少两个贴合组件22沿水平方向间隔设置在充电桩本体20上。

具体地,多个贴合组件22的第二基体222都可以设置在墙面上,也可以都设置在地面上,还可以部分设置在墙面上,另一部分设置在地面。本实施例中,充电桩本体20的背面上设置有电源线23,电源线23的连接点设置在背面的中间位置,贴合组件22的数量可以为两个,两个第一基体221可以分别设置在电源线23的左右两侧,合理避开电源线23的位置。

安装充电桩时,可以先将第一基体221的背面固定到充电桩本体20上,将第二基体222的背面固定到待安装区,然后将第一基体221和第二基体222对齐,使得第一贴合部和第二贴合部相贴合,从而实现固定连接,保证了机器人的端口与充电桩的充电端口有效对接,提高了机器人充电的可靠性。同时,由于第一基体221和第二基体222通过贴合部连接,当需要将充电桩从待安装区拆卸时,只需要用力将第一基体221和第二基体222分离,即可实现拆卸,操作方便,无需耗费大量人力和时间,效率高。

一并参考图1~图3,本申请实施例还提供了一种机器人,机器人包括机器人本体10以及设置在机器人本体10上的第一连接件12,第一连接件12用于与充电桩可拆卸的连接。通过采用的第一连接件12与充电桩进行可拆卸连接,从而提高机器人在充电时的稳定性。在具体设置时,第一连接件12为磁性吸附件。通过磁力将机器人与充电桩连接。具体的,第一连接件12为电磁铁、磁铁或被磁性吸附件中的任一种。此外,还包括设置在机器人本体10上的第一充电连接件11,第一连接件12镶嵌在第一充电连接件11内。在另外一种结构形式中,第一连接件12为卡扣或卡槽。具体描述可考察上述中机器人系统中关于机器人部分的描述,在此不予赘述。通过设置的第一连接件12可以增加机器人与充电桩之间连接的稳定性,进而提高充电效果。

一并参考图1、图2、图4及图5。本实用新型还提供了一种充电桩,充电桩包括充电桩本体20以及设置在充电桩本体20上的第二连接件22,第二连接件22用于与机器人可拆卸的连接。在具体设置时,第二连接件22为磁性吸附件。在具体设置时,第二连接件22为电磁铁、磁铁或被磁性吸附件中的任一种。在具体设置时,还包括设置在充电桩本体上的第二充电连接件21;第二连接件22镶嵌在第二充电连接件21内。在具体设置时,第二连接件22为卡扣或卡槽。在具体设置时,还包括贴合组件22,贴合组件22包括相对设置的第一基体221和第二基体222,第一基体221的背面与充电桩本体固定连接,第一基体221的正面设置有第一贴合部,第二基体222的背面用于与待安装区固定连接,第二基体222的正面设置有与第一贴合部相贴合的第二贴合部。在具体设置时,第一贴合部为均布在第一基体221的正面的圆毛,第二贴合部为均布在第二基体222的正面的勾刺;或,第一贴合部为均布在第一基体221的正面的勾刺,第二贴合部为均布在第二基体222的正面的圆毛。在具体设置时,第一贴合部包括等间隔设置在第一基体221的正面的多个蘑菇状搭扣223,第二贴合部包括等间隔设置在第二基体222的正面的多个蘑菇状搭扣223,第一基体221上的蘑菇状搭扣223与第二基体222上的蘑菇状搭扣223相互嵌入卡合。具体描述可以参考上述机器人系统中关于充电桩的具体描述,在此不予赘述。

通过设置的第二连接件22与第一连接件12配合,增强了机器人与充电桩之间连接的稳定性,进而提高了充电效果。

显然,本领域的技术人员可以对本实用新型进行各种改动和变型而不脱离本实用新型的精神和范围。这样,倘若本实用新型的这些修改和变型属于本实用新型权利要求及其等同技术的范围之内,则本实用新型也意图包含这些改动和变型在内。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