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基于传统结构的智能复位开关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8539642发布日期:2019-08-27 20:48阅读:234来源:国知局
一种基于传统结构的智能复位开关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开关技术领域,具体是一种基于传统结构的智能复位开关。



背景技术:

随着科技的飞速发展,智能家居成为使人们的生活更加便捷化的一个新兴技术领域,其中,利用物联网技术实现对家电的智能控制和远程控制,如对灯光照明进行场景设置和远程控制、电器的自动控制和远程控制等,是智能家居技术领域的一项基本技术。

开关是人们生活中非常常见的一种家居设备,其应用领域非常广泛。传统的开关仅仅具有控制设备断电或接通电源的功能,功能单一,无法进行远程控制,而智能开关由于能够满足消费者越来越个性化和智能化的要求,逐渐受到人们的青睐。

然而,由于现有的智能开关与传统开关的机械开关并不兼容,从而导致用于安装智能开关的外壳也无法安装传统开关的机械开关,使得传统的生产开关的厂家想要生产安装智能开关的外壳时,必须进行更新换代,而更新换代的成本高昂。

以上不足,有待改进。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基于传统结构的智能复位开关,以解决上述背景技术中提出的问题。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提供如下技术方案:

一种基于传统结构的智能复位开关,包括底壳和侧壁,所述侧壁围设于所述底壳之上且与所述底壳连接,所述侧壁包括依次连接的第一侧壁、第二侧壁、第三侧壁和第四侧壁,所述第一侧壁上和所述第三侧壁上对称设有用于可拆卸地连接所述智能开关的电源板的第一卡位,所述第一卡位包括两个均与所述底壳垂直的第一卡柱,所述第一卡位的尺寸与所述电源板的尺寸相适应,所述底壳的中部设有用于容置所述机械开关的开关按键区,所述底壳和所述侧壁的连接处还开设有散热孔,所述第二侧壁靠近所述电源板的一端设有电源输入卡位,所述电源输入卡位与所述第二侧壁和所述底壳均固定相连;所述底壳上开设有两个供电源输入线穿过的电源输入孔,两个所述电源输入孔分别位于所述电源输入卡位的两侧且靠近所述电源输入卡位,所述第四侧壁靠近所述电源板的一端固定连接有电源输出卡位,所述电源输出卡位还与所述底壳固定连接。

作为本实用新型的优选方案:所述底壳上还设有三个用与负载连接的输出线穿过的电源输出孔,其中两个电源输出孔分别位于两个电源输出卡位相背离的一侧,第三个电源输出孔位于两个电源输出卡位之间。

作为本实用新型的优选方案:所述底壳上靠近所述开关按键区两端的位置开设有底壳加强槽。

作为本实用新型的优选方案:所述电源输出卡位的数量为两个,两个所述电源输出卡位相互平行且间隔预设距离。

作为本实用新型的优选方案:所述第一侧壁上靠近所述电源板的位置开设有所述散热孔。

作为本实用新型的优选方案:所述底壳和所述侧壁一体成型。

作为本实用新型的优选方案:还包括盖设在所述侧壁上的顶壳,所述顶壳与侧壁可拆卸连接;顶壳上设有用于与机械开关连接的开关按键,所述开关按键与弹簧拨片相连,所述机械开关与所述智能开关的开关按键连接。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是:(1)由于侧壁上设有第一卡位,从而使得智能开关能够可拆卸地连接在第一卡位中,安装和拆卸都非常方便,从而可以对智能开关起到固定和保护作用。(2)由于底壳设有容置机械开关的开关按键区,使得传统开关的机械开关也能容置在基于传统结构的智能复位开关中,从而智能开关可通过机械开关进行手动控制,有利于传统厂家生产的机械开关也能够用于智能开关中,进而有利于传统开关向智能开关的良好过渡。(3)在底壳和侧壁的连接处开设散热孔,从而可以起到良好的散热作用,有助于智能开关在运行过程中及时散热。

附图说明

图1、2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基于传统结构的智能复位开关的结构斜视图;

图3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基于传统结构的智能复位开关的结构俯视图。

图中:11-底壳;12-侧壁;121-第一侧壁;122-第二侧壁;123-第三侧壁;124-第四侧壁;125-电源输入卡位;126-电源输入孔;127-电源输出卡位;128-电源输出孔;13-第一卡位;131-第一卡位柱;14-散热孔;2-机械开关;3-智能开关;4-弹簧拨片;5-开关按键。

具体实施方式

为了使本实用新型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技术方案及有益效果更加清楚明白,以下结合附图及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进行进一步详细说明。应当理解,此处所描述的具体实施例仅用以解释本实用新型,并不用于限定本实用新型。

需要说明的是,当一个元件被称为是“连接于”另一个元件,它可以是直接连接到另一个元件或间接连接至该另一个元件上。此外,术语“第一”、“第二”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或者隐含指明所指示的技术特征的数量。由此,限定有“第一”、“第二”的特征可以明示或者隐含地包括一个或者更多个该特征。

请参阅图1,实施例1: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一种基于传统结构的智能复位开关,包括底壳11和侧壁12,侧壁12围设于底壳11之上且与底壳11连接,侧壁12上设有用于可拆卸地连接智能开关3的第一卡位13,第一卡位13包括两个均与底壳11垂直的第一卡位柱131,底壳11的中部设有用于容置机械开关2的开关按键区,底壳11和侧壁12的连接处还开设有散热孔14,侧壁12包括依次连接的第一侧壁121、第二侧壁122、第三侧壁123和第四侧壁124,第一侧壁121和第三侧壁123上对称设有第一卡位13,智能开关3的电源板设于第一卡位13中,且第一卡位13的尺寸与电源板的尺寸相适应。工作原理如下:首先将传统开关的机械机构2设置于开关按键区并进行固定,然后将智能开关3的电源板连接在第一卡位13中,即位于两个第一卡位柱131之间,并将机械开关2与智能开关3进行连接,从而使得智能开关3可通过机械开关2进行控制,采用上述结构的有益效果是:有益效果在于:(1)由于侧壁12上设有第一卡位13,从而使得智能开关3能够可拆卸地连接在第一卡位13中,安装和拆卸都非常方便,从而可以对智能开关3起到固定和保护作用。(2)由于底壳11设有容置机械开关2的开关按键区,使得传统开关的机械开关2也能容置在基于传统结构的智能复位开关中,从而智能开关3可通过机械开关2进行手动控制,有利于传统厂家生产的机械开关2也能够用于智能开关3中,进而有利于传统开关向智能开关3的良好过渡。(3)在底壳11和侧壁12的连接处开设散热孔14,从而可以起到良好的散热作用,有助于智能开关3在运行过程中及时散热。

实施例2:在实施例1的基础上,本设计的智能开关3包括用于供电的电源单元、用于与负载连接的输出单元和用于控制输出单元的控制单元,其中电源单元设于电源板上,控制单元设于控制板上,输出单元设于输出板上;电源单元同时与输出单元和控制单元连接,从而为控制单元和输出单元供电,控制单元与输出单元连接,从而对输出单元进行控制。同时电源单元还设有用于手动触发控制单元的开关按键,开关按键与机械开关2连接,从而智能开关3可通过机械开关2进行手动控制。两个第一卡位柱131平行设立,且两个第一卡位柱131之间的距离与电源板的厚度相适应,从而使得电源板可沿着两个第一卡位柱131形成的第一卡位13上下滑动,从而可以进行电源板的安装和拆卸。由于第一卡位13的尺寸与电源板的尺寸相适应,因此当电源板容置在第一卡位13中时不会随意晃动,有利于智能开关3的稳定。由于智能开关3中的电源板、控制板和输出板相互连接,因此当电源板的位置固定时,控制板和输出板的位置也固定,从而省去了用螺丝等方式进行固定,使得智能开关的安装固定过程更加简单。

实施例3:在实施例1的基础上,本设计的第二侧壁122靠近电源板的一端设有电源输入卡位125,电源输入卡位125与第二侧壁122和底壳均固定相连。底壳11上开设有两个供电源输入线穿过的电源输入孔126,两个电源输入孔126分别位于电源输入卡位125的两侧且靠近电源输入卡位125。当智能开关3与外部电源进行连接时,电源输入线穿过电源输入孔126进入到基于传统结构的智能复位开关的内部,并与电源板相连接,方便简洁,且从外观上看起来更加整洁。优选地,外部电源为220V交流电。由于设置有电源输入卡位125,一方面可以对电源输入线起到一定的限制作用,防止电源输入线在基于传统结构的智能复位开关内随意晃动;另一方面也可以起到一定的隔离作用,防止从两个电源输入孔126中穿过的电源输入线相互影响。不仅如此,电源输入卡位125还可以起到加强底壳11强度的作用,防止用户在安装接线时损坏底壳。第四侧壁124靠近电源板的一端固定连接有电源输出卡位127,电源输出卡位127还与底壳11固定连接。优选地,电源输出卡位127的数量为两个,两个电源输出卡位127相互平行且间隔预设距离。底壳11上还设有三个供电源输出线穿过的电源输出孔128,两个电源输出孔128分别位于两个电源输出卡位127相背离的一侧,另一个电源输出孔128位于两个电源输出卡位127之间。当智能开关3与外部负载进行连接时,与智能开关3的输出板相连接的输出线穿过电源输出孔126到达基于传统结构的智能复位开关的外部,并与负载相连接,方便简洁,且从外观上看起来更加整洁。由于设置有电源输出卡位127,一方面可以对输出线起到一定的限制作用,防止输出线在基于传统结构的智能复位开关内随意晃动;另一方面也可以起到一定的隔离作用,防止从不同电源输出孔128中穿过的输出线相互影响。不仅如此,电源输处卡位127还可以起到加强底壳11强度的作用,防止用户在安装接线时损坏底壳。

实施例4:在实施例1的基础上,本设计的底壳11上靠近开关按键区两端的位置开设有底壳加强槽。具体地,底壳加强槽开设在底壳11上与第一侧壁121的中部和第三侧壁123的中部对应的位置,且底壳加强槽位于开关按键区的两端。这是由于用户在手动控制智能开关3时,作用力大部分都会集中到底壳11上,由于用户常操作的区域是机械开关2对应的区域,因此防止机械机构2的开关按键区是受力最明显的区域,开设底壳加强槽有助于将受到的作用力进行分散,从而起到加强底壳11的强度的作用,防止底壳11在使用一段时间后由于变形而导致用户手动操作手感不佳、甚至按键无效的情况发生。进一步地,第一侧壁121上靠近电源板的位置开设有散热孔14,从而有利于智能开关3的电源单元产生的热量能够及时散发到基于传统结构的智能复位开关的外部,防止电源单元过热。优选地,底壳11与第一侧壁121、第二侧壁122、第三侧壁123和第四侧壁124相连接的位置均开设有散热孔14,从而使得基于传统结构的智能复位开关内部产生的热量能够迅速传递到基于传统结构的智能复位开关外部。尤其是当智能开关3连接大功率负载时,由于发热量增大,因此更需要及时将热量传递到基于传统结构的智能复位开关外部;在底壳11的四周均开设散热孔14,可以有效防止智能开关3因温度过高而被烧坏,进而可以防止其它安全问题(例如火灾等)的发生。底壳11和侧壁12一体成型,从而可以提高智能复位开关外壳的整体强度。进一步地,基于传统结构的智能复位开关还包括盖设在侧壁12上的顶壳,顶壳与侧壁可拆卸连接;顶壳上设有用于与机械开关2连接的开关,机械开关2与智能开关3的开关按键连接。在侧壁12上盖设顶壳,从而可以将机械开关2和智能开关封装在基于传统结构的智能复位开关的内部,不仅可以起到保护作用,而且外观也更加美观;且可以通过顶壳上设置的开关手动控制智能开关3,方便用户使用。

对于本领域技术人员而言,显然本实用新型不限于上述示范性实施例的细节,而且在不背离本实用新型的精神或基本特征的情况下,能够以其他的具体形式实现本实用新型。因此,无论从哪一点来看,均应将实施例看作是示范性的,而且是非限制性的,本实用新型的范围由所附权利要求而不是上述说明限定,因此旨在将落在权利要求的等同要件的含义和范围内的所有变化囊括在本实用新型内。不应将权利要求中的任何附图标记视为限制所涉及的权利要求。

此外,应当理解,虽然本说明书按照实施方式加以描述,但并非每个实施方式仅包含一个独立的技术方案,说明书的这种叙述方式仅仅是为清楚起见,本领域技术人员应当将说明书作为一个整体,各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也可以经适当组合,形成本领域技术人员可以理解的其他实施方式。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