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基于叠层母排的电池或者电容器快速连接装置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9089779发布日期:2019-11-08 23:48阅读:212来源:国知局
一种基于叠层母排的电池或者电容器快速连接装置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基于叠层母排的电池或者电容器快速连接装置,涉及电池或电容器组装设备技术领域。



背景技术:

大多数电容器或电池或者电容器通过采用螺钉或焊接的刚性固定连接到叠层母排,在组装少量电池时,这种标准解决方案非常适用,但当设备需要在紧凑布局中安装大量电池时,这种解决方案将变得非常耗时且成本高昂,因而增加人工组装强度以及时间,降低组装效率,增加组装以及后期维护成本,实用性和经济性不高。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提供一种结构简单,操作使用方便且能有效提高电池或者电容器组装效率的快速连接装置。

为了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实用新型是通过以下技术方案实现的:

一种基于叠层母排的电池或者电容器快速连接装置,包括叠层母排组以及连接装置,所述叠层母排组包括上下叠层设置的第一导体以及第二导体,第一导体上设有多个按间距设置的安装孔,所述连接装置包括第一触点组件以及第二触点组件,第一触点组件包括主体触点和外侧触点固定架,所述外侧触点固定架固定于第一导体的安装孔上方,电池或者电容器主体端部置于外侧触点固定架内,主体触点固定在外侧触点固定架上且置于电池或者电容器主体的周围并能与电池的外电极接触,所述第二触点组件包括末端触点以及内侧触点固定架,内侧触点固定架置于于安装孔内且与第二导体接触固定,末端触点连接在内侧触点固定架上且能与电池底部的末端电极接触。

作为优选,所述主体触点设置为V型弹片,其凸出部朝向电池或者电容器主体面设置并能与电池外电极抵靠接触。

作为优选,所述外侧触点固定架的下部边缘设有多个外触点引脚,所述外触点引脚端部向外折弯并压接在第一导体上。

作为优选,所述第一导体的安装孔下侧孔口边缘上开有引脚腔,所述外触点引脚的端部折弯并置于引脚腔内。

作为优选,所述外侧触点固定架设置为方形板体,其中部设有供电池或者电容器主体穿过的通孔,所述主体触点的数量设置为多个且呈圆周阵列分布固定在通孔侧边缘的方形板体上部,所述外触点引脚固定在通孔侧边缘的方形板体下部。

作为优选,所述外侧触点固定架设置为圆环形架体,电池或者电容器主体置于圆环形架体内,所述主体触点的数量设置为多个且呈圆周阵列分布固定在圆环形架体的上边缘,所述外触点引脚固定在圆环形架体的下侧边缘。

作为优选,所述外侧触点固定架设置为圆筒状的架体,其筒体下侧边缘开有多个环下筒口设置的支撑片,多个支撑片之间形成门型开口,主体触点设置为多个且分别连接在对应的门型开口内,所述外触点引脚固定连接在支撑片的下端一侧,所述支撑片下端另一侧连接有垂直支撑片的卡板,卡板位于外触点引脚的上方。

作为优选,所述内侧触点固定脚设置为环形圈,其圈体内侧边缘下部连接有多个内引脚,圈体外侧设有边缘下部连接有多个外引脚,所述第二导体上设有多个分别供内引脚、外引脚穿过的引脚孔,内引脚、外引脚的下端折弯并与第二导体的下侧面压接固定。

作为优选,所述第二导体的下侧面设有多个与内引脚、外引脚的折弯端配合的引脚槽。

作为优选,所述末端触点设置为折弯弹片,其数量设置为多个,多个折弯弹片的固定端呈圆周阵列分布连接在环形圈的内侧边缘,其固定端倾斜向上折弯并形成支撑段,支撑段的尾端水平折弯形成水平支撑端,多个水平支撑端相对设置并能与电池或者电容器主体底部的末端电极接触。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的有益之处是:所述基于叠层母排的电池或者电容器快速连接装置整体结构简单,安装制作以及操作使用方便,具有以下优点:

一、能有效将电容器或电池单元快速安装到叠层母排上,降低人工组装强度,提高组装与更换效率,节约人力成本。

二、适当的元件位置可实现最佳触点压力,提高组装稳定性以及导电效果。

三、后期维修期间,通过 V 型弹片触点的设计能将无源元件有效固定到位,提高后期维护效率。

附图说明

下面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进一步说明:

图1是本实用新型的第二触点组件的结构示意图;

图2是本实用新型的叠层母排上未安装连接装置时的部分结构示意图;

图3是本实用新型的第一触点组件的结构示意图;

图4是本实用新型的安装时部分结构示意图;

图5是本实用新型上安装有带凹槽的电池时的部分结构示意图;

图6是本实用新型的一较佳实时方案的第一触点组件的结构示意图;

图7是本实用新型基于图6中的第一触点组件时的安装结构示意图;

图8是本实用新型的另一较佳实时方案的第一触点组件的结构示意图;

图9是本实用新型的基于图8中的第一触点组件时的安装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对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是本实用新型的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实用新型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它实施例,都属于本实用新型保护的范围:

如图1至5所示的一种基于叠层母排的电池或者电容器快速连接装置,包括叠层母排组以及连接装置,所述叠层母排组包括上下叠层设置的第一导体1以及第二导体2,第一导体上设有多个按间距设置的安装孔3,安装孔的孔径大于待安装的电池或电容器4的主体外径,因而方便电池或电容器的主体放置入内并固定,所述连接装置与安装孔相对应,数量与安装孔的数量一致,每个连接装置均包括第一触点组件以及第二触点组件,第一触点组件包括主体触点5和外侧触点固定架6,所述外侧触点固定架固定于第一导体的安装孔上方,电池或者电容器主体端部置于外侧触点固定架内,主体触点固定在外侧触点固定架上且置于电池或者电容器主体的周围并能与电池的外电极接触,在本实施例中,所述主体触点设置为V型弹片,其凸出部朝向电池或者电容器主体面设置并能与电池外电极抵靠接触,因而,通过V型弹片的设计,可以向原件主体施放更好的接触压力,如果元件主体上有能与V型弹片对应的凹槽7,进而还能在适当位置停止卡紧元件,提高安装稳定性,而且也方便在维修期间将元件固定到位,提高稳定性。而V型弹片的材料可选为青铜,然后可以根据厚度、弹簧角度和 V 型深度调节弹片的弹力,弹片的弹簧效应允许存在 2 mm 以上的吸收位置公差,而弹片采用连续冲压成型,因此可根据所用弹片的长度对成品直径进行大幅度调节,因而适用于各种不同型号的电容器/电池单元的直径,另外,所述外侧触点固定架的下部边缘设有多个外触点引脚8,所述外触点引脚端部向外折弯并压接在第一导体上,进而通过外触点引脚8将主体触点与第一导体电性连接,且所述第一导体的安装孔下侧孔口边缘上开有引脚腔9,所述外触点引脚的端部折弯并置于引脚腔内,因而方便安装以及提高平整度,提高整体结构的外观效果。

另外,在本实施例中,如图1所示,所述第二触点组件包括末端触点10以及内侧触点固定架11,内侧触点固定架置于安装孔内且与第二导体接触固定,末端触点连接在内侧触点固定架上且能与电池底部的末端电极接触,在实际应用中,所述内侧触点固定脚设置为环形圈,其圈体内侧边缘下部连接有多个内引脚12,圈体外侧设有边缘下部连接有多个外引脚13,所述第二导体上设有多个分别供内引脚、外引脚穿过的引脚孔19,内引脚、外引脚的下端折弯并与第二导体的下侧面压接固定,因而通过内引脚、外引脚将末端触点与第二导体电性连接,另外内引脚、外引脚的折弯方向优选为朝向同样方向,且所述第二导体的下侧面设有多个与内引脚、外引脚的折弯端配合的引脚槽(图中未示出),因而保持第二导体下侧面的平整度,提高整体的外观效果以及接触稳定性。另外,可以在所述第二导体上开有与安装孔同轴的避空孔20,方便散热以及安装;而为提高末端触点与电池末端电极接触的稳定性以及保持较好的接触压力,所述末端触点设置为折弯弹片,其数量设置为多个,多个折弯弹片的固定端101呈圆周阵列分布连接在环形圈的内侧边缘,其固定端倾斜向上折弯并形成支撑段102,支撑段的尾端水平折弯形成水平支撑端103,多个水平支撑端相对设置并能与电池或者电容器主体底部的末端电极接触,实际应用中,电池置于第二触点组件上时,电池底部的末端电极部置于多个折弯弹片的水平支撑端上,从而能保持较好的接触压力,提高接触效果,而V型弹片和下部的折弯弹片通常会镀锡,以便与电容器或电池更好地接触,另外,在将外侧触点引脚与内引脚、外引脚卷曲折弯之后,可以使用 PET 膜和其他膜材料进行标准叠层工艺来轻松绝缘第一导体以及第二导体,以保持较好的绝缘效果。

作为本实施中的一较佳实时方案,所述外侧触点固定架设置为方形板体,其中部设有供电池或者电容器主体穿过的通孔15,所述主体触点的数量设置为多个且呈圆周阵列分布固定在通孔侧边缘的方形板体上部,所述外触点引脚固定在通孔侧边缘的方形板体下部,方形板体置于安装孔上的第一导体上且固定,外触点引脚沿安装孔侧壁往下伸入并折弯进入第一导体下侧面的引脚腔内并与第一导体压接固定,从而将外侧触点固定架固定并与第一导体连接,然后将电池或电容器的下端放置于方形板体中部的通孔内,而多个V型弹片置于电池或电容器主体的周围,进而通过V型弹片将电池或电容固定,而且通过V型弹片的凸起部与电池的外电极弹性接触,而此时,电池或电容的底部的末端电极会与安装孔下部的末端触点弹性接触,进而使得电池或电容的末端电极与第二导体电性连接。

如图6、图7所示,作为本实施例中的另一较佳实施方案,所述外侧触点固定架设置为圆环形架体,电池或者电容器主体置于圆环形架体内,所述主体触点的数量设置为多个且呈圆周阵列分布固定在圆环形架体的上边缘,所述外触点引脚固定在圆环形架体的下侧边缘,因而,在实际应用中,使用冲压工艺进行连接,先将材料铺平,然后以合适的直径卷曲,然后根据材料本身材质、厚度、弹簧角度和 V 型深度调节主体触点的V型弹片的弹力;圆环形架体置于安装孔上的第一导体上且固定,外触点引脚沿安装孔侧壁往下伸入并折弯进入第一导体下侧面的引脚腔内并与第一导体压接固定,从而将外侧触点固定架固定并与第一导体连接,然后将电池或电容器的下端放置于圆环形架体中部的环形圈内,而多个V型弹片置于电池或电容器主体的周围,进而通过V型弹片将电池或电容固定,而且通过V型弹片的凸起部与电池的外电极弹性接触,而此时,电池或电容的底部的末端电极会与安装孔下部的末端触点弹性接触,进而使得电池或电容的末端电极与第二导体电性连接。

如图8、图9所示,作为本实施例中的另一较佳实施方案,所述外侧触点固定架设置为圆筒状的架体,其筒体下侧边缘开有多个环下筒口设置的支撑片16,多个支撑片之间形成门型开口17,主体触点设置为多个且分别连接在对应的门型开口内,所述外触点引脚固定连接在支撑片的下端一侧,所述支撑片下端另一侧连接有垂直支撑片的卡板18,卡板位于外触点引脚的上方。圆筒状的架体置于安装孔上的第一导体上且固定,外触点引脚沿安装孔侧壁往下伸入并折弯进入第一导体下侧面的引脚腔内并与第一导体压接固定,从而将外侧触点固定架固定并与第一导体连接,而卡板能与安装孔边缘卡紧固定,进而保持整体圆筒状架体的稳定性,然后将电池或电容器的下端放置于圆筒状架体中部的筒体内,而多个V型弹片置于电池或电容器主体的周围,进而通过V型弹片将电池或电容固定,而且通过V型弹片的凸起部与电池的外电极弹性接触,而此时,电池或电容的底部的末端电极会与安装孔下部的末端触点弹性接触,进而使得电池或电容的末端电极与第二导体电性连接。

因而,在实际安装过程中,首先将电池或电容器的末端电极部朝下,然后下端部插入外侧触点固定架内,此时,主体触点的V型弹片位于电池主体的外侧周围,进而会与电池或电容器的外侧外电极部弹性接触抵靠,从而保持较好的弹性接触压力,从而保证了电池或电容器的外电极部与第一导体的电性连接,而电池或电容器的底部的末端电极部则与下部折弯弹片弹性接触,继而保证了电池或电容器的末端电极与第二导体的电性连接,从而保证了完整的电路通电回路,与此相同的过程实现母排上其它电池或电容器的安装过程,而拆卸时,只需要将电池或电容器从外侧触点固定架内取下即可,快捷且方便,组装效率高。

上述基于叠层母排的电池或者电容器快速连接装置整体结构简单,安装制作以及操作使用方便,能有效将电容器或电池单元快速安装到叠层母排上,降低人工组装强度,提高组装与更换效率,节约人力成本,提高后期维护效率,实用性高。

需要强调的是:以上仅是本实用新型的较佳实施例而已,并非对本实用新型作任何形式上的限制,凡是依据本实用新型的技术实质对以上实施例所作的任何简单修改、等同变化与修饰,均仍属于本实用新型技术方案的范围内。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