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组件及电子设备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21711134发布日期:2020-08-05 00:56阅读:79来源:国知局
按键组件及电子设备的制作方法

本公开涉及电子技术领域,尤其涉及按键组件及电子设备。



背景技术:

在相关技术中,例如手机等电子设备的外部按键通常包括用于按压的键帽,当键帽受压时与内部触发开关接触而实现按键操作。然而,由于键帽结构尺寸以及键帽与触发开关的配合关系不稳定等问题,经常发生键帽晃动、歪斜和手感不良等问题。因此,如何提升按键使用的稳定性和按压手感成为当前领域的热点研究问题。



技术实现要素:

本公开提供一种按键组件及电子设备,以提升按键组件的结构稳定性、按压手感以及电子设备的整体使用效果。

根据本公开的第一方面提出一种按键组件,应用于电子设备,且与所述电子设备的壳体组装配合,所述按键组件包括:

键帽;

触发按键,固定的组装在所述壳体内部,且与所述键帽位置对应;

传动组件,分别与所述键帽及所述壳体铰接配合;当所述键帽受压时,推动所述传动组件产生基于所述壳体的相对转动,并带动所述键帽沿预设方向移动以碰触所述触发按键。

可选的,所述传动组件还包括第一转轴和第二转轴,所述传动组件通过第一转轴与所述键帽铰接配合,所述传动组件通过第二转轴与所述壳体铰接配合;所述第一转轴和第二转轴的延伸方向垂直于所述预设方向。

可选的,所述传动组件包括第一传动件,所述第一传动件的上分别设有第一铰接部和第二铰接部,所述第一铰接部与所述键帽铰接配合,所述第二铰接部与所述壳体铰接配合。

可选的,所述传动组件包括相互铰接配合的第二传动件和第三传动件,所述第二传动件与所述键帽铰接配合,所述第三传动件与所述壳体铰接配合。

可选的,所述键帽包括按压部和触发部;所述壳体上设有安装孔,所述按压部活动配合于所述安装孔;所述触发部的结构匹配于所述触发按键,当所述键帽受压时,所述触发部对应碰触所述触发按键。

可选的,所述传动组件上设有避让部,且当所述键帽受压时,所述触发部穿过所述避让部并碰触所述触发按键。

可选的,所述按压部的截面形状呈条形,所述安装孔包括匹配于所述按压部的条形孔。

根据本公开的第二方面提出一种电子设备,所述电子设备包括壳体、设备主体和所述按键组件,所述设备主体组装在所述壳体中,且与所述触发按键电连接。

可选的,所述壳体包括中框和后壳,所述中框和后壳中至少之一上设有安装孔,所述按键组件的所述键帽活动配合于所述安装孔。

可选的,所述壳体还包括自所述中框或后壳延伸形成的安装基座,所述传动组件与所述安装基座铰接配合。

本公开的实施例提供的技术方案可以包括以下有益效果:

本公开通过为按键组件设置传动组件,并使传动组件分别与键帽及电子设备的壳体铰接配合,以使键帽受到用户的按压时传动组件基于壳体发生相对转动,而带动键帽沿预设方向移动。由于上述相对转动限定了键帽的位移方向,因此提升了键帽的传动效果,避免了键帽在传动过程中发生晃动、歪斜等问题,提升了按键组件的结构可靠性、按键手感及电子设备的整体使用效果。

应当理解的是,以上的一般描述和后文的细节描述仅是示例性和解释性的,并不能限制本公开。

附图说明

此处的附图被并入说明书中并构成本说明书的一部分,示出了符合本公开的实施例,并与说明书一起用于解释本公开的原理。

图1是本公开一示例性实施例中一种电子设备的局部立体结构示意图;

图2是本公开一示例性实施例中一种键帽与传动组件的配合结构示意图;

图3是本公开另一示例性实施例中一种键帽与传动组件的配合结构示意图;

图4是本公开一示例性实施例中一种电子设备的局部剖面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这里将详细地对示例性实施例进行说明,其示例表示在附图中。下面的描述涉及附图时,除非另有表示,不同附图中的相同数字表示相同或相似的要素。以下示例性实施例中所描述的实施方式并不代表与本公开相一致的所有实施方式。相反,它们仅是与如所附权利要求书中所详述的、本公开的一些方面相一致的装置和方法的例子。

在相关技术中,例如手机等电子设备的按键组件通常包括用于按压的键帽和设置在电子设备内部用于与键帽配合的触发开关。当键帽受到用户按压时,键帽相对电子设备壳体发生移动,从而与内部触发开关接触而实现按键操作。然而,由于键帽结构尺寸以及键帽与触发开关的配合关系不稳定顶问题,键帽在移动过程中经常发生键帽晃动、歪斜等问题,影响按键组件的按压手感和使用手感。

图1是本公开一示例性实施例中一种电子设备的局部立体结构示意图;图2是本公开一示例性实施例中一种键帽与传动组件的配合结构示意图。如图1、图2所示,所述按键组件1应用于电子设备2,且与电子设备2的壳体21组装配合。其中,所述按键组件1包括:键帽12、传动组件13和触发按键11。触发按键11固定的组装在壳体21内部,且与键帽12位置对应。传动组件13分别与键帽12及壳体21铰接配合。当键帽受压时,推动传动组件13产生基于壳体21的相对转动,并带动键帽12沿预设方向移动以碰触所述触发按键11。

具体的,所述壳体21上可以设有安装孔211,所述键帽12组装于安装孔211,且在安装孔211的深度方向上与安装孔211活动配合。其中,至少一部分键帽12可以突出于所述壳体21外部,以便于用户的按压操作。上述结构设置使得当键帽12受压时,键帽12与传动组件13发生相对转动,并形成沿安装孔211的深度方向的移动以碰触触发按键11。

通过为按键组件1设置传动组件13,并使传动组件13分别与键帽12及电子设备2的壳体21铰接配合,以使键帽12受到用户的按压时传动组件13发生基于壳体21的相对转动,而带动键帽12沿预设方向移动。由于上述相对转动限定了键帽12的位移方向,因此提升了键帽12的传动效果,避免了键帽12在传动过程中发生晃动、歪斜等问题,提升了按键组件1的结构可靠性、按键手感及电子设备2的整体使用效果。

在上述实施例中,传动组件13与壳体21及键帽12的铰接配合可以有多种实现方式。例如,所述传动组件13还包括第一转轴133和第二转轴134,传动组件13通过第一转轴133与键帽12铰接配合,传动组件13通过第二转轴134与所述壳体21铰接配合。

进一步的,所述第一转轴133和第二转轴134的延伸方向可以沿垂直于键帽12的预设移动方向,限定键帽12仅发生垂直于第一转轴133及第二转轴134的轴向转动,避免键帽12沿上述轴向发生窜动,因而避免了键帽12在传动过程中发生沿垂直于安装孔211的深度方向的晃动、歪斜等问题。

以传动组件13包括第一转轴133和第二转轴134为例,所述传动组件13可以包括一个或多个传动件,当传动组件13包括多个传动件时,多个传动件之间可以相互铰接配合实现传动。下面以一个包含一个传动件和包含两个传动件的传动组件13为例,对按键组件1的具体结构和配合关系进行示例性说明:

在一实施例中,所述传动组件13包括相互铰接配合的第二传动件131和第三传动件132,所述第二传动件131与键帽12铰接配合,所述第三传动件132与壳体21铰接配合。通过相互铰接配合的第二传动件131和第三传动件132实现键帽12与壳体21的铰接传动,第二传动件131和第三传动件132的转动配合关系增加了键帽12与壳体21铰接配合的灵活性,提升了键帽12的按压手感。

在另一实施例中,如图3所示,所述传动组件13包括一个第一传动件135,所述第一传动件135的上设有第一铰接部和第二铰接部。所述第一铰接部可以通过第一转轴133与键帽12铰接配合,所述第二铰接部可以通过第二转轴134与壳体21铰接配合。通过一个第一传动件135实现键帽12与壳体21的铰接传动,一方面降低了传动组件13的结构复杂程度,减少传动组件13的整体体积和对电子设备2的空间占用;另一方面也提升了键帽12在传动过程中的位移可控性及结构可靠性。

在上述实施例中,所述键帽12可以包括按压部121和触发部122,按压部121用于接受用户的按压操作,触发部122在按压部121受压时能够与触发按键11接触配合以触发所述触发按键11。

其中,按压部121的结构匹配于安装孔211,且与安装孔211活动配合,以使完成安装后按压部121能够在安装孔211的深度方向上往复移动,且安装孔211的四周侧壁能够对按压部121进行限位,避免按压部121在孔四周任一方向上的窜动。例如,所述按压部121的截面形状呈条形,安装孔211包括匹配于按压部121的条形孔。当按压部121的截面形状呈条形结构时便于用户的按压操作,且由于传动组件13与键帽12和壳体21的铰接配合关系,对条形按压部121的移动进行了限位,避免了条形的按压部121在按压过程中发生晃动和偏移。或者,所述按压部121的截面也可以呈圆形、方形等形状,本公开并不对此进行限制。

所述触发部122的结构匹配于触发按键11,当键帽12受压时,所述触发部122对应碰触触发按键11。例如,当触发按键11为固定在壳体21内部的圆形结构时,触发部122可以是设置在按压部121内侧的柱状结构,柱状结构的截面尺寸与触发按键11的圆形结构匹配,以便于触发部122与触发按键11的碰触配合。

需要说明的是,所述按压部121与触发部122一体成型,即触发部122自按压部121朝向壳体21内部延伸形成,以提升键帽12的结构稳定性。或者,所述触发部122也可以组装在按压部121上,以降低键帽12的制造难度和组装便利性。

此外,所述传动组件13上设有避让部(未标注),且当键帽12受压时,触发部122穿过避让部并碰触触发按键11。避让部的设置一方面减轻了传动组件13的整体重量,也避免了键帽12与传动组件13在发生相对转动过程中的结构干涉,提升了结构可靠性。

本公开进一步提出一种电子设备2,如图4所示,所述电子设备2包括壳体21、设备主体22和所述按键组件1,设备主体22组装在壳体21中,且与触发按键11电连接。例如,触发按键11可以作为电子设备2的锁屏按键与设备主体22电连接,当需要锁屏时按压所述按键组件1的键帽12,而由于键帽12通过传动组件13与壳体21铰接配合,因此限定了键帽12的移动轨迹,避免了键帽12的晃动,提升了电子设备2锁屏按键的按压手感。

进一步的,所述壳体21包括中框和后壳,中框和后壳中至少之一上设有所述安装孔211,按键组件1的键帽12活动配合于安装孔211。所述安装孔211的设置位置与设备主体22的任一侧面位置对应,即将安装孔211的位置设置在中框或后壳的任一侧面,以便于用户在对电子设备2握持状态下的单手按键操作。

此外,所述壳体21还包括安装基座212,所述传动组件13与安装基座212铰接配合,安装基座212的设置使得传动组件13便于与壳体21实现铰接连接,提升了组装便利性。其中,所述安装基座212可以自中框或后壳延伸而与之一体成型,也可以通过后续组装的方式组装于中框或后壳上,本公开并不对此进行限制。

通过为电子设备2的按键组件1设置传动组件13,并使传动组件13分别与键帽12及电子设备2的壳体21铰接配合,以使键帽12受到用户的按压时传动组件13发生基于壳体21的相对转动,而带动键帽12沿预设方向移动。由于上述相对转动限定了键帽12的位移方向,因此提升了键帽12的传动效果,避免了键帽12在传动过程中发生晃动、歪斜等问题,提升了按键组件1的结构可靠性、按键手感及电子设备2的整体使用效果。

需要说明的是,所述电子设备2可以是手机、电脑、医疗器械、电子阅读器等,本公开并不对此进行限制。

本领域技术人员在考虑说明书及实践这里公开的技术方案后,将容易想到本公开的其它实施方案。本申请旨在涵盖本公开的任何变型、用途或者适应性变化,这些变型、用途或者适应性变化遵循本公开的一般性原理并包括本公开未公开的本技术领域中的公知常识或惯用技术手段。说明书和实施例仅被视为示例性的,本公开的真正范围和精神由下面的权利要求指出。

应当理解的是,本公开并不局限于上面已经描述并在附图中示出的精确结构,并且可以在不脱离其范围进行各种修改和改变。本公开的范围仅由所附的权利要求来限制。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