线束插头自动化加工方法与流程

文档序号:18416783发布日期:2019-08-13 19:33阅读:514来源:国知局
线束插头自动化加工方法与流程

本发明属于线束插头加工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线束插头自动化加工方法。



背景技术:

目前,对于线束和插头的加工,需要诸多不同的工艺步骤,比如送料、校直、裁切、剥皮、压接、插入等步骤,每一个步骤之间均需要人工来进行线束的转移,这大大降低了加工效率,自动程度低和加工不稳定。

因此,现有技术有待于改善。



技术实现要素:

本发明的主要目的在于提出一种线束插头自动化加工方法,以解决背景技术中所提及的技术问题,以提高加工效率,自动化程度高。

本发明的一种线束插头自动化加工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步骤s10,送线架将线束送线至送线机构;

步骤s20,送线机构对线束进行校直,对经过校直的线束进行裁切,对裁切后的线束进行剥皮;

步骤s30,工序移交机构中的第一移动机构将线束进行夹持,并移交至压着机;

步骤s40,压着机将线束和端子进行压接;

步骤s50,工序移交机构中的第二移动机构将压接后的线束进行夹持,移交至插入机以进行压接检测;

步骤s60,插入机将线束插入至插头中。

优选地,在步骤s50和步骤s60之间包括:

步骤s51,工序移交机构中的第三移动机构将经过压接检测的线束进行夹持;

步骤s52,工序移交机构将线束移交至换向机构以进行线束换向操作。

优选地,工序移交机构包括第一移动机构、第二移动机构、第三移动机构、第一安装壳体和第一导轨组件,第一导轨组件设置于第一安装壳体上,第一移动机构、第二移动机构和第三移动机构均与第一导轨组件连接。

优选地,第一移动机构、第二移动机构和第三移动机构呈直线状排列。

优选地,第二移动机构位于第一移动机构和第三移动机构之间。

优选地,第一移动机构上设置有第一夹紧驱动装置和第二夹紧驱动装置,第一夹紧驱动装置包括第一拖链、第一x轴底板、第二x轴底板、第一直线模组、第一电机、第一电机安装板、与第一电机安装板固定的第一电机连接板、同步带组件、第二气缸、与第二x轴底板连接的第二气缸固定座和第一夹紧组件,第一拖链一端固定在第一x轴底板上,另一端固定在第一安装壳体上,第二x轴底板固定在第一x轴底板上,第一直线模组设置于第二x轴底板上,第一电机安装板固定于第二x轴底板上,第一电机固定于第一电机连接板上,第一电机与同步带组件连接,第二气缸设置于第二气缸固定座并与第一夹紧组件连接。

优选地,在步骤s52之后还包括步骤:

步骤s53,插头自动上料机构将插头传输至插入机。

优选地,同步带组件包括第一转动轮、第二转动轮和第一同步带,第一转动轮和第二转动轮均与第一电机安装板连接,第一同步带套设在第一转动轮表面和第二转动轮表面。

本发明的线束插头自动化加工方法,各工序之间利用工序移交机构进行线束转移,减少人工参与,提高加工效率,且不同工序之间的线束转移利用的是工艺移交机构中不同的移动机构,分工明确、转移效率有保障。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申请实施例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申请中记载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图1为本发明线束插头自动化加工方法第一实施例的流程示意图;

图2为本发明线束插头自动化加工方法中送线架、送线机构、工序移交机构、压着机、插入机的三维示意图;

图3为本发明线束插头自动化加工方法中送线架、送线机构、工序移交机构、压着机、插入机的的结构示意图;

图4为本发明线束插头自动化加工方法中工序移交机构的结构拆分图;

图5为本发明线束插头自动化加工方法中第二移动机构的三维示意图;

图6为本发明线束插头自动化加工方法中第二移动机构结构拆分图;

图7为图6中a部分的局部放大示意图;

图8为本发明线束插头自动化加工方法中第一移动机构的三维示意图;

图9为本发明线束插头自动化加工方法中第一移动机构的结构拆分图;

图10为图9中b部分的局部放大示意图;

图11为本发明线束插头自动化加工方法中第三移动机构的三维示意图;

图12为本发明线束插头自动化加工方法中第三移动机构的结构拆分图;

图13为图12中c部分的局部放大示意图;

图14为本发明线束插头自动化加工方法中插入机的三维示意图;

图15为本发明线束插头自动化加工方法中插入机的结构拆分图;

图16为本发明线束插头自动化加工方法中插入机中的压接检测机构的三维示意图;

图17为本发明线束插头自动化加工方法中插入机中的压接检测机构的结构拆分图;

图18为本发明线束插头自动化加工方法中插入机中的换向机构的三维示意图;

图19为本发明线束插头自动化加工方法中插入机中的换向机构的结构拆分图;

图20为本发明线束插头自动化加工方法中线束插入插头后的结构示意图;

图21为本发明线束插头自动化加工方法第二实施例的流程示意图;

图22为本发明线束插头自动化加工方法第三实施例的流程示意图。

本发明目的的实现、功能特点及优点将结合实施例,参照附图做进一步说明。

具体实施方式

应当理解,此处所描述的具体实施例仅仅用以解释本发明,并不用于限定本发明。

需要注意的是,相关术语如“第一”、“第二”等可以用于描述各种组件,但是这些术语并不限制该组件。这些术语仅用于区分一个组件和另一组件。例如,不脱离本发明的范围,第一组件可以被称为第二组件,并且第二组件类似地也可以被称为第一组件。术语“和/或”是指相关项和描述项的任何一个或多个的组合。

如图1、图2和图3所示,图1为本发明线束插头自动化加工方法第一实施例的流程示意图;图2为本发明线束插头自动化加工方法中送线架、送线机构、工序移交机构、压着机、插入机的三维示意图;图3为本发明线束插头自动化加工方法中送线架、送线机构、工序移交机构、压着机、插入机的的结构示意图。

本发明的一种线束插头自动化加工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步骤s10,送线架10将线束送线至送线机构20;

步骤s20,送线机构20对线束进行校直,对经过校直的线束进行裁切,对裁切后的线束进行剥皮;

步骤s30,工序移交机构100中的第一移动机构103将线束进行夹持,并移交至压着机30;

步骤s40,压着机30将线束和端子进行压接,端子包括铜箔,起连接作用;

步骤s50,工序移交机构100中的第二移动机构104将压接后的线束进行夹持,移交至插入机40以进行压接检测;

步骤s60,插入机40将线束8001插入至插头8000中。

本发明的线束插头自动化加工方法,各工序之间利用工序移交机构进行线束转移,减少人工参与,提高加工效率,且不同工序之间的线束转移利用的是工艺移交机构中不同的移动机构,分工明确、转移效率有保障。

需注意的是,本发明的线束插头自动化加工方法中,送线、校直、裁切、剥皮、压接、插入步骤均属于现有技术,本申请的保护点在于,通过一个工序移交机构中不同的移动机构去实现不同工序之间线束的转移,以保证线束转移稳定性,提高加工效率,减少人工参与。

如图21所示,优选地,在步骤s50和步骤s60之间包括:

步骤s51,工序移交机构中的第三移动机构将经过压接检测的线束进行夹持;

步骤s52,工序移交机构将线束移交至换向机构以进行线束换向操作。

本优选实施例基于步骤s51、s52设置,通过工序移交机构中的第三移动机构105将经过压接检测的线束进行夹持,工序移交机构将线束移交至换向机构43以进行线束换向操作。在步骤s50中,移交至插入机40以进行压接检测,是利用插入机40中的压接检测机构42实现压接检测,压接检测就是判断线束和端子是否压接有效,比如脱离就表示无效。优选地,如图22所示,在步骤s52之后还包括步骤:步骤s53,插头自动上料机构50将插头传输至插入机。还包括控制系统60,以对于各工序机构进行工作控制。

如图4所示,优选地,工序移交机构包括第一移动机构103、第二移动机构104、第三移动机构105、第一安装壳体101和第一导轨组件102,第一导轨组件设置于第一安装壳体上,第一移动机构、第二移动机构和第三移动机构均与第一导轨组件连接;第一移动机构、第二移动机构和第三移动机构呈直线状排列;第二移动机构位于第一移动机构和第三移动机构之间。以使得工序移交机构中的第一移动机构实现在第一导轨组件上移动;对于第二移动机构、第三移动机构同理。

如图8和图9所示,优选地,第一移动机构上设置有第一夹紧驱动装置3001和第二夹紧驱动装置3002,第一夹紧驱动装置3001包括第一拖链2041、第一x轴底板2042、第二x轴底板2045、第一直线模组2046、第一电机2049、第一电机安装板2047、与第一电机安装板2047固定的第一电机连接板2048、同步带组件、第二气缸2043、与第二x轴底板连接的第二气缸固定座2044和第一夹紧组件,第一拖链一端固定在第一x轴底板上,另一端固定在第一安装壳体上,第二x轴底板固定在第一x轴底板上,第一直线模组设置于第二x轴底板上,第一电机安装板固定于第二x轴底板上,第一电机固定于第一电机连接板上,第一电机与同步带组件连接,第二气缸设置于第二气缸固定座并与第一夹紧组件连接。本优选实施例对于第一移动机构的具体结构限定,以实现第一移动机构中第一夹紧组件在x轴方向和y轴方向的移动,以便于将线束夹紧;如图10所示,第一夹紧组件包括第一左旋转座2061、第一右旋转座2062、第一搬送夹2064、第二搬送夹2063、第二气缸连接座2065、第一旋转固定轴2066、第二旋转固定轴和第三旋转连接轴2067,第一旋转固定轴2066依次穿过第二气缸连接座2065和第一搬送夹2064后与第一左旋转座2061连接,第二旋转固定轴依次穿过第二气缸连接座2065和第二搬送夹2063后与第一右旋转座2062连接;第一左旋转座2061和第二气缸固定座2044之间通过第三旋转连接轴2067连接。以使得第二气缸2043提供的动力带动第二气缸连接座2065移动,以使得第一搬送夹和第二搬送夹实现夹紧、松放操作。其中,第二夹紧驱动装置和第一夹紧驱动装置是结构相同;因此对于第二夹紧驱动装置不做具体结构阐述,基于第二夹紧驱动装置和第一夹紧驱动装置的结构限定,实现每一个夹紧驱动装置对于线束的一端进行夹持,即可以看出,线束是需要2个夹紧驱动装置来进行工序之间的转移(可以理解为,线束的头用一个夹紧驱动装置夹持,线束的尾用一个夹紧驱动装置夹持)

如图9所示,优选地,同步带组件包括第一转动轮2051、第二转动轮2052和第一同步带2050,第一转动轮2051和第二转动轮2052均与第一电机安装板2047连接,第一同步带套设在第一转动轮表面和第二转动轮表面;本优选实施例对同步带组件进行具体结构限定,以通过第一电机所提供动力,带动同步带转动,从而实现第一移动机构在第一导轨组件102上x轴方向移动。(图4的x轴方向)

如图5、图6和图7,图5为本发明线束插头自动化加工方法中第二移动机构的三维示意图;图6为本发明线束插头自动化加工方法中第二移动机构结构拆分图;图7为图6中a部分的局部放大示意图;表示第二移动机构的具体结构示意图,第二移动机构与第一移动机构的结构相同,因此具体结构不再阐述。

如图11、图12和图13,图11为本发明线束插头自动化加工方法中第三移动机构的三维示意图;图12为本发明线束插头自动化加工方法中第三移动机构的结构拆分图;图13为图12中c部分的局部放大示意图。

第三移动机构包括第五气缸4101、第五托链4100、第五气缸底板4102、第五浮动接头4103、第五气缸连接块4104、第五拖链固定板4105、第六气缸底板4106、第十气缸4117、第十一气缸4114、导轨固定板4107、第五直线导轨4108、第一导轨固定组件4109、可在导轨固定板4107滑动的第二导轨固定组件4121、第五夹紧驱动组件和第六夹紧驱动组件4122,第五拖链4100一端设置于第一安装壳体上,另一端固定于第五拖链固定板4105上,第五气缸4101穿过第五气缸底板4102后通过第五浮动接头4103与第五气缸连接块4104连接,第五气缸连接块4104固定于第五拖链固定板4105上,第十气缸4117穿过第十气缸固定板4115后通过第十浮动接头4118与第一导轨固定组件4109连接,第十一气缸4114穿过第十气缸固定板4115后通过第十一浮动接头4116与第二导轨固定组件4121连接,第六夹紧驱动组件4122设置于第二导轨固定组件4121上,第五夹紧驱动组件设置于第一导轨固定组件4109上;本优选实施例对第三移动机构进行具体结构限定,以实现第五夹紧驱动组件在x轴和y轴方向的移动,对于第六夹紧驱动组件同理,以便于对线束进行夹持、松动、移动。还包括设置于导轨固定板4107上的第五限位块4119。

如图12和图13所示,对于第五夹紧驱动组件,第五夹紧驱动组件包括第十二气缸4110、第十二气缸固定板4111、设置在第十二气缸固定板4111上的第十二固定轴4112、第二十夹子4001、第二十一夹子4005、第二十连接板4003、第二十一连接板4007、与第二十夹子连接的第二十转动臂4002、与第二十一夹子4005连接的第二十一转动臂4006、第二十固定轴4004和第二十一固定轴,第二十连接板4003与第二十转动臂4002铰接,第二十一连接板4007与第二十一转动臂4006铰接,第二十转动臂4002和第一转动连接件4120之间通过第二十固定轴4004连接,第二十一转动臂4006和第一转动连接件4120之间通过第二十一固定轴连接,第一转动连接件4120套设在第十二固定轴4112上,第二十固定板4113固定在第十二固定轴4112上;本优选实施例对于第五夹紧驱动组件进行具体结构限定,以实现对于线束的夹紧、松动功能。可以看出,第五夹紧驱动组件是夹紧线束的一端,第六夹紧驱动组件是夹紧线束的另一端。

在步骤s50中,提及了插入机实现的压接检测功能,如图14、图15、图16、图17所示;图14为本发明线束插头自动化加工方法中插入机的三维示意图;图15为本发明线束插头自动化加工方法中插入机的结构拆分图;图16为本发明线束插头自动化加工方法中插入机中的压接检测机构的三维示意图;图17为本发明线束插头自动化加工方法中插入机中的压接检测机构的结构拆分图。插入机包括插入机底座41、压接检测机构42、换向机构43、插头定位机构44和插入结构45;插入结构用于将线束插入插头中;压接检测机构42、换向机构43、插头定位机构44和插入结构45均设置于插入机底座41上;插入机的保护点在于压接检测机构42和换向机构43;插头定位机构44和插入结构45可采用现有结构实现,属现有技术;压接检测机构包括水平平板5011、第一支撑座5010、支撑座固定板5009、设置于支撑座固定板5009上的相机固定板5005、相机5002、驱动气缸5015、第三十夹紧组件5013和第三十一夹紧组件5017,第三十夹紧组件5013和第三十一夹紧组件5017均与驱动气缸5015连接,驱动气缸5015通过驱动气缸固定座5012固定于相机固定板5005上,第一支撑座5010一端固定于水平平板5011上,另一端与支撑座固定板5009固定,相机5002通过第一相机固定架5004和第二相机固定架5003固定于相机固定板5005上,环形光源5007通过光源固定板5006固定于相机固定板5005上;加强筋5008设置于支撑座固定板5009上;光源罩5001固定于相机固定板5005上;本优选实施例对于压接检测机构的具体结构进行限定,以实现第三十夹紧组件和第三十一夹紧组件去对于线束进行夹持,并通过相机去获取线束和端子进行压接后的图片,以进行压接检测。

如图18和图19,图18为本发明线束插头自动化加工方法中插入机中的换向机构的三维示意图;图19为本发明线束插头自动化加工方法中插入机中的换向机构的结构拆分图。

换向机构包括第一伺服电机6014、夹住组件6017、传动结构6015和支撑基座6016,第一伺服电机6014通过传动结构6015与夹住组件6017连接,夹住组件6107用于将线束夹住,第一伺服电机6014带动传动结构6015转动,以使线束发生换向;本优选实施例基于对换向机构的结构限定,以实现对于线束的换向,以有利于后续的插入操作。

以上仅为本发明的优选实施例,并非因此限制本发明的专利范围,凡是利用本发明说明书及附图内容所作的等效结构或等效流程变换,或直接或间接运用在其他相关的技术领域,均同理包括在本发明的专利保护范围内。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