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具有超结的逆导型IGBT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9120902发布日期:2019-11-13 01:38阅读:360来源:国知局
一种具有超结的逆导型IGBT的制作方法

本发明属于功率半导体技术领域,特别涉及一种具有超结的逆导型igbt(insulatedgatebipolartransistor,绝缘栅双极型晶体管)。



背景技术:

逆导型igbt是一种具有反向导通能力的igbt。普通的igbt不具备逆向导通能力,因此在应用时常会反向并联一个二极管进行续流保护。但是这样会导致系统体积增大,并且会引入寄生效应影响系统的可靠性。

传统的逆导型igbt通过将一部分集电极区的p+区域替换成n+区来实现逆导功能。这对n+与p+区域的比例有一定的要求,n+区域过大,可能导致器件出现电压折回(snapback)效应,而n+区域越小,反向的电流分布会越不均匀。



技术实现要素:

本发明的目的,就是针对上述问题,提出一种具有超结的逆导型igbt。

本发明的技术方案:一种具有超结的逆导型igbt,其元胞包括集电极结构、耐压层结构、发射极结构和栅极结构,耐压层结构位于集电极结构之上,发射极结构和栅极结构位于耐压层结构之上;

所述发射极结构包括位于耐压层结构上表面的p型阱区8,位于p型阱区8上表面的n+发射极区10和p+体接触区9,n+发射极区10位于p+体接触区9两侧,p+体接触区9上表面具有绝缘层11,绝缘层11向两侧延伸与n+发射极区10上表面接触,n+发射极区10和p+体接触区9的共同引出端为发射极e;

所述栅极结构为沟槽栅,沟槽栅由第一绝缘介质11和位于第一绝缘介质11之中的第一导电材料12构成;所述第一导电材料12的引出端为器件的栅极g;所述沟槽栅位于器件两端并从器件表面垂直贯穿p型阱区8,沟槽栅的侧面与p型阱区8和n+型发射极区10的侧面接触;

所述耐压层结构包括n型漂移区5以及p型条6,所述p型条6在n型漂移区5中间隔分布,所述p型条6的上表面与p型阱区8的下表面相连接,所述p型条6与n型漂移区5组成超结结构,所述沟槽栅延伸入n型漂移区5中,n型漂移区5的上表面还与p型阱区8下表面接触;

所述集电极结构包括p+集电极区2、n+集电极区1和n型缓冲层3,所述n型缓冲层3的上表面与耐压层相连接,所述p+集电极区2以及n+集电极区1的上表面与n型缓冲层3相连接,所述p+集电极区2以及n+集电极区1的共同引出端为集电极c;

其特征在于,所述集电极结构还包括绝缘介质隔离层4,绝缘介质隔离层4将p+集电极区2以及n+集电极区1分隔开,并且贯穿n型缓冲层3后延伸入p型条6中,位于p型条6中的绝缘介质隔离层4的侧面与上表面与n型漂移区5接触。

本发明的有益效果为,本发明的逆导型igbt实现了逆向导通的能力,相对于传统的逆导型igbt而言,本发明消除了snapback现象,可以在更小的元胞宽度下实现逆导功能,并且反向导通电流更加均匀。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发明的具有超结的逆导型igbt示意图;

图2是常规超结igbt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对本发明进行详细的描述

如图1所示,为本发明的具有超结的逆导型igbt。其工作原理如下:

正向导通时,栅极接正压,集电极接正压,发射极接地。栅极上的电压使沟道开启,电子注入到n型漂移区中,由于p型条以及绝缘介质隔离层的阻挡作用,注入的电子在p型条两侧分别移动到集电极区,右侧的电子被n型集电极收集,而左侧的电子会在p+集电极区上的n型缓冲层上积累,随着集电极电压的逐渐增大,从而使p+集电极区与n型缓冲层构成的pn结开启,开始注入空穴进入漂移区。因此器件在集电极电压较低时,器件左侧未导通而右侧处于单极导通状态,随着集电极电压的增大,器件左侧阳极的pn结开启,p+阳极开始向漂移区注入空穴,器件左侧进入双极导通状态,大部分注入漂移区的空穴直接沿着p型条流向阴极,因此右侧大部分区域仍单极导通模式。因此正向导通曲线为左右两侧单极与双极导通状态的叠加,所以不存在因从单极导通向双极导通导致漂移区电阻突变形成的snapback现象。

逆向导通时,栅极接地,集电极接地,发射极接正压。p型阱区、p型条、n型漂移区以及n+集电极形成超结二极管,反向导通功耗小,并且由于n+集电极/p+集电极之间的占比很高,因此反向导通时,反向导通电流分布均匀。



技术特征:

技术总结
本发明涉及功率半导体技术,特别涉及一种具有超结的逆导型IGBT。相对于传统的超结逆导型IGBT,本发明将集电极区中的一部分的P+集电极区用N+集电区替换,并且用P型条以及介质隔离层将N型漂移区分为两个不相连的N型漂移区区域,P+集电极区与N+集电区各位于其中一个N型漂移区,器件正向导通时,由于左右两个N型漂移区相对隔离,因此导通状态近似于左侧IGBT双极导通状态与右侧MOS单极导通状态的叠加,不存在snapback现象。由于N+集电区的存在,器件能实现逆向导通。本发明的有益成果:实现逆向导通能力,无snapback现象,同时优化了逆向导通时电流分布。

技术研发人员:郑崇芝;夏云;谯彬;李青岭;孙瑞泽;刘超;施宜军;信亚杰;王方洲;陈万军
受保护的技术使用者:电子科技大学
技术研发日:2019.08.12
技术公布日:2019.11.1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