显示面板及其制作方法、显示装置与流程

文档序号:19212947发布日期:2019-11-26 01:25阅读:235来源:国知局
显示面板及其制作方法、显示装置与流程

本申请涉及显示技术领域,具体为一种显示面板及其制作方法、显示装置。



背景技术:

目前柔性显示屏的制备工艺中,一般是先将柔性显示基板固定在玻璃盖板上,再进行之后的背板制备工艺,待制备完成后,需要将柔性显示基板与玻璃盖板分离,再在柔性显示基板的背面通过压敏胶贴附膜材(背膜)使柔性基板平整化,之后再进行切割、ic(integratedcircuit,集成电路)芯片邦定等工艺。

柔性屏的弯折(padbending)技术是柔性显示中实现高屏占比和全面屏的关键技术。传统柔性显示产品是利用背膜及其结构中间的凹槽来控制弯折的发生区域,减少源漏金属线在弯折过程中断裂的可能性,并在该区域上涂一层紫外线胶,用于保护柔性面板层。在进行弯折工艺后,需要通过激光去背膜的工艺,去除背膜,但该工艺设备精度要求高,成本较大。另外,在激光去背膜的过程中,为了保证基板不受损伤,背膜没有被完全去除,在激光作用下凹槽内会残留一层碳化层,该碳化层模量大,在弯折过程中会损伤基板并且容易使源漏金属线断裂。



技术实现要素:

有鉴于此,本申请提供一种显示面板及其制作方法、显示装置,解决现有技术中存在的容易导致基板或源漏导线损坏,制造工艺复杂、或成本较高等技术问题。

为了解决上述问题,本申请实施例主要提供如下技术方案:

在第一方面中,本申请实施例公开了一种显示面板,包括:第一基板、触控模组、第一胶体、柔性模组、以及第二胶体;

所述第一基板包括位于显示区域的第一子板和位于所述显示区域之外的第二子板;

所述触控模组设置于所述第一子板的一侧;

所述第二子板的一端连接于所述第一子板,中部弯折,另一端位于所述第一子板远离所述触控模组的一侧;

所述柔性模组设置于所述第二子板的另一端远离所述第一子板的一侧;

所述第一胶体设置在所述第二子板的外表面;

所述第二胶体填充并连接在所述第一胶体的一端与所述触控膜组之间,和/或,所述第二胶体填充并连接在所述第一胶体的另一端与所述柔性模组之间;所述第二胶体的模量大于所述第一胶体的模量。

可选地,所述第二子板包括弯曲主体、连接部和自由端,所述连接部的一端连接于所述第一子板,所述连接部的另一端连接于所述弯曲主体的第一端;所述弯曲主体的第二端连接于所述自由端。

可选地,所述第一胶体设置在所述弯曲主体的第一端和第二端之间;

所述第二胶体的数量为两个;在所述第一胶体的第一端、所述连接部与所述触控模组之间形成有第一空间,一个所述第二胶体填充在所述第一空间内;在所述第一胶体的第二端、所述自由端与所述柔性模组之间形成有第二空间,另一个所述第二胶体填充在所述第二空间内。

可选地,本申请实施例的显示面板还包括:散热膜,所述散热膜设置在所述第一子板远离所述触控模组的一侧并位于所述第一子板与所述第二子板的另一端之间。

可选地,所述第一胶体覆盖于所述弯曲主体和所述连接部,且所述第一胶体的第一端连接于所述触控模组;

在所述第一胶体的第二端、所述自由端与所述柔性模组之间形成有第二空间,所述第二胶体填充在所述第二空间内。

可选地,本申请实施例的显示面板还包括:散热膜,所述散热膜设置在所述第一子板远离所述触控模组的一侧并位于所述第一子板与所述第二子板的另一端之间;

所述散热膜靠近所述第一胶体的一侧边缘,位于所述弯曲主体的第一端处附近。

可选地,所述第一胶体覆盖于所述弯曲主体和所述自由端,且所述第一胶体的第二端连接于所述柔性模组;

所述第一胶体的第一端、所述连接部与所述触控模组之间形成有第一空间,所述第二胶体填充在所述第一空间。

可选地,所述显示面板还包括下述至少一项:

第三胶体,所述触控模组包括:偏光片和触摸屏,所述第三胶体设置在所述触摸屏和所述第一子板之间,所述偏光片设置在所述触控屏上;

若所述第二胶体填充并连接在所述第一胶体的第一端与所述触控膜组之间,则所述第二胶体与所述第三胶体连接,并且所述第二胶体与所述触控模组的至少一部分连接;

所述柔性模组包括:覆晶薄膜和柔性电路板,所述覆晶薄膜的一侧与所述第二子板中的自由端固定连接,所述覆晶薄膜的另一侧与所述柔性电路板固定连接;

所述显示面板还包括:玻璃盖板、保护层和第四胶体,所述玻璃盖板设置在所述触摸模组远离所述第一子板的一侧,所述第四胶体设置在所述玻璃盖板与所述触控模组之间,所述保护层设置在所述玻璃盖板远离所述触控模组的一侧;

所述第一胶体为紫外光固化胶;

所述第二胶体为紫外光固化胶或光敏胶中的一种。

在第二方面中,本申请实施例公开了一种显示装置,包括:第一方面所述的显示面板。

在第三方面中,本申请实施例公开了一种显示面板的制备方法,包括:

在一承载膜上水平设置所述第一基板,所述第一基板包括相连的第一子板和第二子板,所述第二子板的一端与所述第一子板相连;

在所述第一子板上设置触控膜组;

在第二子板上设置第一胶体,并在所述第二子板的另一端上设置柔性模组;

将所述第二胶体,填充并连接在所述第一胶体的第一端与所述触控膜组之间,和/或,将所述第二胶体,填充并连接在所述第一胶体的第二端与所述柔性模组之间;所述第二胶体的模量大于所述第一胶体的模量;

去除所述承载膜,弯曲所述第二子板,使得所述第二子板的中部弯折,并所述第二子板的另一端位于所述第一子板远离所述触控模组的一侧。

可选地,将所述第二胶体,填充并连接在所述第一胶体的第一端与所述触控膜组之间,和/或,将所述第二胶体,填充并连接在所述第一胶体的第二端与所述柔性模组之间,包括:

将一个所述第二胶体,填充在所述第一胶体的第一端、连接部与所述触控模组之间形成的第一空间内;所述第二子板包括弯曲主体、连接部和自由端,所述连接部的一端连接于所述第一子板,所述连接部的另一端连接于所述弯曲主体的第一端;所述弯曲主体的第二端连接于所述自由端;

将另一个所述第二胶体,填充在所述第一胶体的第二端、所述自由端与所述柔性模组之间形成的第二空间内;

或者,将所述第一胶体覆盖所述弯曲主体和所述连接部,且将所述第一胶体的第一端连接至所述触控模组;将所述第二胶体,填充在所述第一胶体的第二端、所述自由端与所述柔性模组之间形成的第二空间内;

或者,将所述第一胶体覆盖所述弯曲主体和所述自由端,且将所述第一胶体的第二端连接至所述柔性模组;将所述第二胶体,填充在所述第一胶体的第一端、所述连接部与所述触控模组之间形成的第一空间内。

可选地,去除所述承载膜后,还包括:

在所述第一子板远离所述触控模组的一侧、且位于所述第一子板与所述第二子板的另一端之间,设置散热膜,

若所述第二胶体仅填充并连接在所述第二空间内,则将所述散热膜靠近所述第一胶体的一侧边缘,延伸至所述弯曲主体的第一端处附近。

借由上述技术方案,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技术方案至少具有下列优点:

由于本申请实施例的显示面板包括第二胶体,第二胶体可以填充并连接在第一胶体的一端与触控膜组之间。和/或,第二胶体也可以填充并连接在第一胶体的另一端与柔性模组之间。第二胶体的模量大于第一胶体的模量。通过第二胶体,使弯折时的作用力施加在第二子板的中部,控制第二子板中弯折的起点和终点,保证第一子板、第二子板以及柔性模组间不易发生剥离或断裂,不会损伤基板并且避免源漏导线发生断裂。

上述说明仅是本申请实施例技术方案的概述,为了能够更清楚了解本申请实施例的技术手段,而可依照说明书的内容予以实施,并且为了让本申请实施例的上述和其它目的、特征和优点能够更明显易懂,以下特举本申请实施例的具体实施方式。

附图说明

通过阅读下文可选实施方式的详细描述,各种其他的优点和益处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将变得清楚明了。附图仅用于示出可选实施方式的目的,而并不认为是对本申请实施例的限制。而且在整个附图中,用相同的参考符号表示相同的部件。在附图中:

图1为本申请显示面板的第一实施例在折叠后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申请显示面板的第一实施例在折叠前的结构示意图;

图3为本申请显示面板的第二实施例在折叠后的结构示意图;

图4为本申请显示面板的第二实施例在折叠前的结构示意图;

图5为本申请显示面板的第三实施例在折叠后的结构示意图;

图6为本申请显示面板的制造方法的流程图;

图7为本申请显示面板制作柔性面板的结构示意图;

图8为图7的柔性面板上制作第一胶体、第二胶体和柔性模组的结构示意图;

图9为在图8的柔性面板上制作触控模组的结构示意图;

图10为在图9的柔性面板上制作玻璃盖板的结构示意图;

图11为去除图10中的承载膜的结构示意图;

图12为在图11的柔性基板远离触控模组的一侧设置散热膜的结构示意图。

附图标记介绍如下:

1-第一基板;6-第一子板;7-第二子板;71-弯曲主体;72-连接部;73-自由端;

2-触控模组;9-第三胶体;

3-第一胶体;

4-柔性模组;41-覆晶薄膜;42-柔性电路板;

5-第二胶体;

8-散热膜;10-玻璃盖板;11-保护层;12-第四胶体;13-胶带;14-临时保护膜;15-承载膜。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参照附图更详细地描述本公开的示例性实施例。虽然附图中显示了本公开的示例性实施例,然而应当理解,可以以各种形式实现本公开而不应被这里阐述的实施例所限制。相反,提供这些实施例是为了能够更透彻地理解本公开,并且能够将本公开的范围完整的传达给本领域的技术人员。

本技术领域技术人员可以理解,除非特意声明,这里使用的单数形式“一”、“一个”、“所述”和“该”也可包括复数形式。应该进一步理解的是,本申请的说明书中使用的措辞“包括”是指存在所述特征、整数、步骤、操作、元件和/或组件,但是并不排除存在或添加一个或多个其他特征、整数、步骤、操作、元件、组件和/或它们的组。应该理解,这里使用的措辞“和/或”包括一个或更多个相关联的列出项的全部或任一单元和全部组合。

本技术领域技术人员可以理解,除非另外定义,这里使用的所有术语(包括技术术语和科学术语),具有与本申请所属领域中的普通技术人员的一般理解相同的意义。还应该理解的是,诸如通用字典中定义的那些术语,应该被理解为具有与现有技术的上下文中的意义一致的意义,并且除非像这里一样被特定定义,否则不会用理想化或过于正式的含义来解释。

由于在进行传统弯折工艺后,需要通过激光去背膜的工艺,去除背膜,但该工艺设备精度要求高,成本较大。另外,在激光去背膜的过程中,为了保证基板不受损伤,背膜没有被完全去除,在激光作用下凹槽内会残留一层碳化层,该碳化层模量大,在弯折过程中会损伤基板并且容易使源漏金属线断裂。

为了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有人提出了一种新的无背膜结构的技术方案,该方案可以减小整体厚度、减少激光去背膜工艺流程而降低成本和提高良率、也可以减小弯折后的弯折半径。但是,由于没有背膜和凹槽结构的存在,较难控制弯折的发生区域。若直接进行弯折,则容易使源漏金属线断裂或与其他膜层之间发生剥离或脱落。

为了能够在防止源漏金属线断裂并可以更好地控制弯折的发生区域,在第一方面中,本申请实施例公开了一种显示面板,包括:第一基板1、触控模组2、第一胶体3、柔性模组4、以及第二胶体5。

第一基板1包括位于显示区域的第一子板6和位于显示区域之外的第二子板7。触控模组2设置于第一子板6的一侧。第二子板7的一端连接于第一子板6,中部弯折,另一端位于第一子板6远离触控模组2的一侧。柔性模组4设置于第二子板7的另一端远离第一子板6的一侧。第一胶体3设置在第二子板7的外表面。第二胶体5填充并连接在第一胶体3的一端与触控膜组2之间。在另一个实施例中,第二胶体5填充并连接在第一胶体3的另一端与柔性模组4之间。第二胶体5的模量大于第一胶体3的模量。

由于本申请实施例的显示面板包括第二胶体,第二胶体可以填充并连接在第一胶体的一端与触控膜组之间。或者,第二胶体也可以填充并连接在第一胶体的另一端与柔性模组之间。第二胶体的模量大于第一胶体的模量。通过第二胶体,使弯折时的作用力施加在第二子板的中部,控制弯折第二子板的起点和终点,保证第一子板、第二子板以及柔性模组间不易发生剥离或断裂,不会损伤基板并且避免源漏导线发生断裂。

需要说明的是,在本实施例中,第一子板6和第二子板7可以一体成型并由柔性材料制成,从而形成一个完整的柔性基板(panel)。可选地,触控模组2可以为pst(polsensortouch,偏光片和触控屏的组合组件)。

可选地,在本实施例中,第二子板7包括弯曲主体71、连接部72和自由端73,连接部72的一端连接于第一子板6,连接部72的另一端连接于弯曲主体71的第一端;弯曲主体71的第二端连接于自由端73。在制作时,可以先在触控模组2、连接部72以及第一胶体3之间的第一空间内填充第二胶体5,之后在第一胶体5、自由端73和柔性模组4之间的第二空间内继续填充第二胶体5,从而形成如图2所示的结构,其中,虽然在第一实施例中第一空间和第二空间的空间较小,但是第二胶体5在固化前呈液态,具有较好的浸润性,能够更好地进入到第一空间和第二空间内,大大增强了弯曲主体71的两端的可操控性,制造工艺更加简单,填充第二胶体5的精准度更高。在本实施例中,c点表示为在第一子板6与第二子板7彼此连接的位置,d点和e点分别表示为弯曲主体71的第一端和第二端。

在本实施例中,弯曲主体71、连接部72和自由端73一体成型为第二子板7。但是,对于本领域技术人员而言,也可以用焊接或粘贴的方式彼此固定连接。

可选地,进一步参考图1和图2,在本实施例中,第一胶体3设置在弯曲主体71的第一端和第二端之间(即,d点至e点之间)。第二胶体5的数量为两个,其中,在第一胶体3的第一端、连接部71与触控模组2之间形成有第一空间,一个第二胶体5填充在该第一空间内;在第一胶体5的第二端、自由端73与柔性模组4之间形成有第二空间,另一个第二胶体5填充在第二空间内。

因此,在将第二胶体5固化后,增强了图1中c点、d点和e点处的牢固性,当弯折第二子板7时,所产生的大部分作用力会直接施加在第二子板7的中部,即,在图1中第一胶体3涂覆在第一空间内,且第二胶体5的模量大于第一胶体3的模量,确保弯折的位置发生在d点和e点之间,防止c点处不发生断裂或剥离。

可选地,本申请实施例的显示面板还包括:散热膜8,散热膜8设置在第一子板6远离触控模组2的一侧并位于第一子板6与第二子板7的另一端之间。

与现有的显示面板相比,本申请实施例的显示面板的散热膜8代替了传统显示面板中的背膜,不仅能够进一步减少了显示面板的整体厚度,还能够增设一个散热膜,增强显示面板的散热性能。

由此可知,本申请的显示面板的第一实施例是通过新增的模量更大的第二胶体5来控制弯折工时的起始点和终止点。具体的是,在触控模组2的贴附工艺之后,又增加一道第二胶体5的涂胶工艺,将第二胶体5填充在第一空间内,能够使胶与触控模组2和第一胶体3连接,其中,第二胶体5的模量要求大于第一胶体3的模量,该第二胶体5的模量取决于触控模组2和第一胶体3之间的距离、涂胶区的长度、触控模组2和第三胶体9的厚度。之后,在第二空间内填充第二胶体5,与第一空间内的第二胶体5类似,在第二空间内的第二胶体5的模量也要大于第一胶体3的模量。在填充好第二胶体5后,固化第二胶体5。第一胶体3与触控模组可以进行连接,能够保证在弯折过程中,图1中的c点处不会发生剥离或脱落,d点能够作为弯折时的起始点,而e点就为弯折中的终止点。

可选地,图3-图4示出了本申请显示面板的第二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如图3所示,第一胶体3可以覆盖于弯曲主体72和连接部71,且第一胶体3的第一端还连接于触控模组2。此外,在第一胶体3的第二端、自由端73与柔性模组4之间形成有第二空间,第二胶体5填充在第二空间内。

可选地,与第一实施例的显示面板类似,本申请实施例的显示面板还包括:散热膜8,散热膜8设置在第一子板远离触控模组2的一侧并位于第一子板6与第二子板7的另一端之间。散热膜8靠近第一胶体3的一侧边缘,位于弯曲主体72的第一端处附近,这样在第一实施例中的第一空间内不设置第二胶体5,通过散热膜8自身的硬度可迫使第二子板7的中部在d点处弯折。

由此可见,与上述第一实施例类似,本申请的显示面板的第二实施例是通过散热膜8的自身硬度来控制弯折的起点,新增的第二胶体5控制弯折的终止点,其中,第二胶体5的模量要大于第一胶体3的模量。具体而言,与上述第一实施例相比,减少了在第一空间内第二胶体5的涂胶工艺,直接改成第一胶体3的工艺次序,在贴附触控模组2之后,控制第一胶体3的量,增宽一边涂胶区域,使其第一胶体3能够粘接在触控模组2上,保证在弯折的过程中图3中的c位置不会发生剥离或脱落。然后在第一胶体3另一侧涂第二胶体5(即,在第二空间)。与第一实施例不同的是,弯折之前在第一子板6的背面贴附散热膜8,如图3所示,保证散热膜8最外侧位于该d点处。图3中d点和e点分别作为弯折的起点和终点。

当然,如图5所示,在本申请显示面板的第三实施例中,第一胶体3可以覆盖于弯曲主体72和自由端73,且第一胶体3的第二端连接于柔性模组4。第一胶体3的第一端、连接部71与触控模组2之间形成有第一空间,第二胶体5可以填充在第一空间内,确保弯折开始在第二子板7的d点处。与图4中的结构相反,在本实施例中,第一胶体3设置在图2中d点至e点之间的同时,还填充在第二空间内,与柔性模组4连接,仅在第一空间内填充第二胶体5,这样在达到相同或类似技术效果的同时,可以进一步简化,降低制造成本。

可选地,对于第一实施例,第二实施例和第三实施例而言,如图1至4所示,本申请实施例的显示面板还包括第三胶体9。触控模组2可以包括:偏光片和触摸屏(图中未示出),该第三胶体9可以设置在触摸屏和第一子板6之间,偏光片可以设置在触控屏上。在第一和第三实施例中,若第二胶体7填充并连接在第一胶体3的第一端与触控膜组2之间,则第二胶体7与第三胶体9连接,并且第二胶体7与触控模组2的至少一部分连接,这样能够增强c点处的牢固性,确保在弯折时不会在c点处产生剥离或断裂。

柔性模组4包括:覆晶薄膜41(chiponflex;cop)和柔性电路板42,覆晶薄膜41的一侧与自由端73固定连接,覆晶薄膜41的另一侧与柔性电路板42固定连接。如图1至4所示,第二胶体3能够同时覆盖覆晶薄膜41和柔性电路板42,能够进一步增强在e点处牢固性。在本实施例中,覆晶薄膜41与柔性电路板42进行绑定(flexonflex;fof)。

另外,显示面板还包括:玻璃盖板10(coverglass;cg)、保护层11(protectfilm;pf)和第四胶体12,玻璃盖板10设置在触摸模组2远离第一子板6的一侧,第四胶体12设置在玻璃盖板10与触控模组2之间,保护层11设置在玻璃盖板10远离触控模组2的一侧。

在本实施例的显示面板中,第一胶体3为紫外光固化胶(uvglue),并且第二胶体5为紫外光固化胶或光敏胶(glue)中的一种。第三胶体9和第四胶体12可以为相同材料制成的光学胶。但是,对于本领域技术人员而言,也可以使用其他合适的胶。在弯折第二基板7后,可以通过胶带13(tape)将第二子板7的自由端73粘贴在第一子板6或散热膜8远离触控模组2的一侧。

在第二方面中,本申请实施例公开了一种显示装置,包括第一方面的显示面板。由于第二方面的显示装置包括了第一方面的显示面板,使得显示装置具有与显示面板相同的有益效果。因此,在此不再重复赘述第二方面的显示装置的有益效果。

在第三方面中,本申请实施例还提供了一种显示面板的制作方法,如图6示出,该方法包括:

s101:在一承载膜(carrierfilm;cf)上水平设置第一基板,第一基板包括相连的第一子板和第二子板,第二子板的一端与第一子板相连。

s102:在第一子板上设置触控膜组。

s103:在第二子板上设置第一胶体,并在第二子板的另一端上设置柔性模组。

s104:将第二胶体,填充并连接在第一胶体的第一端与触控膜组之间,和/或,将第二胶体,填充并连接在第一胶体的第二端与柔性模组之间;第二胶体的模量大于第一胶体的模量。

s105:去除承载膜,弯曲第二子板,使得第二子板的中部弯折,并第二子板的另一端位于第一子板远离触控模组的一侧。

将第二胶体,填充并连接在第一胶体的第一端与触控膜组之间;或者,将第二胶体,填充并连接在第一胶体的第二端与柔性模组之间;第二胶体的模量大于第一胶体的模量。通过第二胶体,使弯折时的作用力施加在第二子板的中部,控制弯折第二子板的起点和终点,保证第一子板、第二子板以及柔性模组间不易发生剥离或断裂,不会损伤基板并且避免源漏导线发生断裂。

可选地,在s104中的将第二胶体,填充并连接在第一胶体的第一端与触控膜组之间,和/或,将第二胶体,填充并连接在第一胶体的第二端与柔性模组之间,包括:

在本申请的第一实施例中,将一个第二胶体,填充在第一胶体的第一端、连接部与触控模组之间形成的第一空间内;第二子板包括弯曲主体、连接部和自由端,连接部的一端连接于第一子板,连接部的另一端连接于弯曲主体的第一端;弯曲主体的第二端连接于自由端。

将另一个第二胶体,填充在第一胶体的第二端、自由端与柔性模组之间形成的第二空间内。

或者,在本申请的第二实施例中,将第一胶体覆盖弯曲主体和连接部,且将第一胶体的第一端连接至触控模组;将第二胶体,填充在第一胶体的第二端、自由端与柔性模组之间形成的第二空间内。

或者,在本申请的第三实施例中,将第一胶体覆盖弯曲主体和自由端,且将第一胶体的第二端连接至柔性模组;将第二胶体,填充在第一胶体的第一端、连接部与触控模组之间形成的第一空间内。

可选地,对于第一实施例,第二实施例和第三实施例而言,去除承载膜后,还包括:

在第一子板远离触控模组的一侧、且位于第一子板与第二子板的另一端之间,设置散热膜。若第二胶体仅填充并连接在第二空间内,则将散热膜靠近第一胶体的一侧边缘,延伸至弯曲主体的第一端处附近。

以下示例性地通过图7至图12来详细描述本申请中如图3所示显示面板的第二实施例的制作过程:

如图7所示,在承载膜15的一侧制作第一基板1,该第一基板包括第一子板6和第二子板7,在第一子板6上设置一层临时保护膜14。第一基板1中的竖直虚线表示第一子板6与第二子板7之间的分界线,是为了便于读者阅读理解而加入的虚拟线条,在产品实物中并不存在。

接着,如图8所示,在第二子板7上设置第一胶体3,该第一胶体3不与临时保护膜14连接,在第一胶体3远离临时保护膜14的一侧的第二子板7上(即,第二子板7的自由端73)进一步依次设置覆晶薄膜41和柔性电路板42,其中,覆晶薄膜41与第一胶体3之间具有第二空间。将第二胶体5填充在该第二空间内,并覆盖在覆晶薄膜41上,使第一胶体3与覆晶薄膜41连接。

随后,如图9所示,去除临时保护膜14,并在第一子板6上涂覆第三胶体9,并在第三胶体9远离第一子板6的一侧设置触控模组2,将触控模组2固定在第一子板6上。

如图10所述,在触控模组2上接着涂覆第四胶体12,并在第四胶体12远离触控模组2的一侧上设置玻璃盖板10。

如图11所示,剥离图10中的承载膜15。

如图12所示,在第一基板1远离触控模组2的一侧上设置散热层8,其中,散热膜8靠近第一胶体3的一侧边缘,并位于弯曲主体71的第一端处附近。

最后,弯折第二子板7,并将第二子板7的自由端73利用胶带13粘贴在散热膜8远离触控模组2的一侧,得到如图3所示的显示面板的结构。

应用本申请实施例所获得的有益效果包括:

由于本申请实施例的显示面板包括第二胶体,第二胶体可以填充并连接在第一胶体的一端与触控膜组之间。或者,第二胶体也可以填充并连接在第一胶体的另一端与柔性模组之间。第二胶体的模量大于第一胶体的模量。通过第二胶体,使弯折时的作用力施加在第二子板的中部,控制弯折第二子板的起点和终点,保证第一子板、第二子板以及柔性模组间不易发生剥离或断裂,不会损伤基板并且避免源漏导线发生断裂。

以上所述仅是本申请的部分实施方式,应当指出,对于本技术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不脱离本申请原理的前提下,还可以做出若干改进和润饰,这些改进和润饰也应视为本申请的保护范围。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