线夹及电子设备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9318218发布日期:2019-12-04 00:14阅读:158来源:国知局
线夹及电子设备的制作方法

本公开涉及电子设备技术领域,具体而言,涉及一种线夹及电子设备。



背景技术:

第五代移动通信技术(简称5g)是最新一代蜂窝移动通信技术,是4g(lte-a、wimax)、3g(umts、lte)和2g(gsm)系统后的延伸。5g的性能目标是高数据速率、减少延迟、节省能源、降低成本、提高系统容量和大规模设备连接。

随着5g技术的快速发展,已经进入商用阶段,手机终端需要把5g天线加入到整机中,天线的数量越来越多,手机整圈都是天线,那么所需要的射频线也会越来越多,上端主板跟下端小板的信号需要连接就需要射频线传输,射频线多就会出现中框两侧出现两根或更多根射频线同时走到一起的情况,射频线较多时就需要对每根线的出线端接地减少信号干扰及性能稳定。

目前,部分是直接连接射频线没有接地,有的射频线接地也是通过壳体线槽直接接地。

需要说明的是,在上述背景技术部分公开的信息仅用于加强对本公开的背景的理解,因此可以包括不构成对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已知的现有技术的信息。



技术实现要素:

本公开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能够提高电子设备中线缆接地效果的线夹及电子设备。

根据本公开的一个方面,提供了一种线夹,用于设在电子设备的壳体中,该线夹包括:

线夹主体,包括相反的第一面与第二面;

夹持部,设于所述线夹主体的第一面,所述夹持部用于对目标线缆形成夹持,以导通所述目标线缆与所述壳体;以及

安装部,设于所述线夹主体的第一面,且与所述夹持部并列位于所述第一面上,所述安装部用于使所述线夹卡接在所述壳体中。

本公开提供的线夹,通过安装部,能够使线夹卡接在电子设备的壳体中预设的安装槽中,安装快速、方便,通过夹持部能够将穿过线夹的多根线缆夹持在线夹上,线缆与夹持部紧密接触,从而导通线缆与电子设备壳体,保证线缆的接地效果。

应当理解的是,以上的一般描述和后文的细节描述仅是示例性和解释性的,并不能限制本公开。

附图说明

此处的附图被并入说明书中并构成本说明书的一部分,示出了符合本公开的实施例,并与说明书一起用于解释本公开的原理。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公开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图1为本公开的一种实施例提供的线夹的示意图;

图2为图1所示线夹的另一视角的示意图;

图3为图1所示线夹的又一视角的示意图;

图4为本公开的一种实施例提供的信号线设于线夹中的示意图;

图5为本公开的一种实施例提供的线夹位于安装槽中的示意图;

图6为图5所示线夹位于安装槽中的另一视角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现在将参考附图更全面地描述示例实施方式。然而,示例实施方式能够以多种形式实施,且不应被理解为限于在此阐述的实施方式;相反,提供这些实施方式使得本公开将全面和完整,并将示例实施方式的构思全面地传达给本领域的技术人员。图中相同的附图标记表示相同或类似的结构,因而将省略它们的详细描述。

虽然本说明书中使用相对性的用语,例如“上”“下”来描述图标的一个组件对于另一组件的相对关系,但是这些术语用于本说明书中仅出于方便,例如根据附图中所述的示例的方向。能理解的是,如果将图标的装置翻转使其上下颠倒,则所叙述在“上”的组件将会成为在“下”的组件。当某结构在其它结构“上”时,有可能是指某结构一体形成于其它结构上,或指某结构“直接”设置在其它结构上,或指某结构通过另一结构“间接”设置在其它结构上。

用语“一个”、“一”、“该”、“所述”和“至少一个”用以表示存在一个或多个要素/组成部分/等;用语“包括”和“具有”用以表示开放式的包括在内的意思并且是指除了列出的要素/组成部分/等之外还可存在另外的要素/组成部分/等;用语“第一”、“第二”等仅作为标记使用,不是对其对象的数量限制。

本公开实施方式提供了一种线夹,用于设在电子设备的壳体中,如图1-图6所示,线夹包括:线夹主体11、夹持部及安装部,线夹主包括相反的第一面与第二面;夹持部设于线夹主体11的第一面,夹持部用于对目标线缆形成夹持,以导通目标线缆与壳体;安装部设于线夹主体11的第一面,且与夹持部并列位于第一面上,安装部用于使线夹卡接在壳体中。

本公开提供的线夹,通过安装部,能够使线夹卡接在电子设备的壳体中预设的安装槽中,安装快速、方便,通过夹持部能够将穿过线夹的多根线缆夹持在线夹上,线缆与夹持部紧密接触,从而导通线缆与电子设备壳体,保证线缆的接地效果。

本领域技术人员应当清楚,通过线夹主体导通目标线缆与电子设备的壳体从而实现目标线缆的接地,线夹需为导电材料,例如线夹可为不锈钢、铜、铁、铝等其他金属材料,或也可为具有一定弹性形变能力的导电塑料,本公开对此不做限制。其中,电子设备可为手机、平板电脑等,目标线缆可为手机或平板电脑中连接上端主板跟下端小板的射频线。

具体地,如图1所示,夹持部包括第一夹臂31和第二夹臂32,第一夹臂31与第二夹臂32位置相对设于第一面上的两侧,第一夹臂31与第二夹臂32用于配合对目标线缆形成夹持。第一夹臂31与第二夹臂32之间的间隙根据目标线缆的数量以及粗细大小进行设计,以保证第一夹臂31与第二夹臂32能够对目标线缆形成夹持,避免目标线缆在第一夹臂31与第二夹臂32之间具有间隙而晃动,进而保证目标线缆的接地效果。

其中,第一夹臂31与第二夹臂32在线夹主体11的延伸方向的长度、朝向远离线夹主体11第一面延伸的高度以及厚度可根据实际情况进行设计,以保证夹臂与目标线缆具有足够的接触面积,提高对目标线缆夹持的稳定性。

此外,夹持部可包括一对、两对或更多对第一夹臂31与第二夹臂32,多对第一夹臂31与第二夹臂32可并列设于线夹主体11的第一面上,同时形成对目标线缆的夹持。

进一步地,如图3所示,夹持部还包括子夹臂33,子夹臂33远离线夹主体11的一端与第一夹臂31连接,靠近线夹主体11的另一端位于第一夹臂31与第二夹臂32之间。通过子夹臂33的设置,能够对目标线缆形成弹性支撑,避免目标线缆在第一夹臂31与第二夹臂32之间晃动,保证了目标线缆与第一夹臂31和第二夹臂32接触的可靠性。此外,采用具有弹性形变的子夹臂33,能够避免对目标线缆施加过大的夹持力而破坏目标线缆的线芯导致目标线缆失效的问题出现,同时可以满足对不同粗细程度的线缆进行夹持,提高了线夹的通用性。

其中,子夹臂33也可设置在第二夹臂32上,子夹臂33在夹臂上可设置一个或多个,当设置多个子夹臂33时,多个子夹臂33平行排布于夹臂上。本领域技术人员应当清楚,当设置较多个子夹臂33时,必然会增加对线缆夹持的稳定性,进一步确保线缆的接地效果,但也会相对增加线夹制造的工艺难度,提升制造成本。

如图3所示,第一夹臂31与第二夹臂32之间的开口朝向远离线夹主体11的方向先呈减缩状后呈渐扩状。通过这种设置,相当于在第一夹臂31与第二夹臂32之间形成有缩颈部,第一夹臂31与第二夹臂32在缩颈部处之间的距离小于目标线缆的直径,目标线缆在放置于线夹时,需克服第一夹臂31与第二夹臂32的夹持力使其产生形变而进入到第一夹臂31与第二夹臂32之间,当目标线缆位通过缩颈部后,第一夹臂31与第二夹臂32恢复形变,缩颈部形成对目标线缆移动出线夹的封堵,保证目标线缆位于线夹内。

其中,通过使第一夹臂31形成朝向第二夹臂32的弯折部,从而使第一夹臂31与第二夹臂32之间形成缩颈部;或者,可通过使第二夹臂32形成朝向第二夹臂32的弯折部,从而使第一夹臂31与第二夹臂32之间形成缩颈部;再或者,可通过使第一夹臂31与第二夹臂32同时形成朝向彼此的弯折部,从而使第一夹臂31与第二夹臂32之间形成缩颈部。

如图1所示,第二夹臂32的远离线夹主体11的一端设有豁口34,豁口34的底部位于第二夹臂32上与第一夹臂31之间的开口呈减缩状部位,即豁口34将第二夹臂32上凸起部间断。通过豁口34的设置,一方面能够提高第二夹臂32的形状能力,使目标线缆通过缩颈部时收到的挤压力更小,便于目标线缆放置于线夹中;另一方面能够减轻线夹的重量,进而避免因设置线夹而导致电子设备增重过大。

具体地,如图1所示,安装部包括第一卡臂21和第二卡臂22,第一卡臂21和第二卡臂22位置相对设于第一面上的两侧,第一卡臂21与第二卡臂22之间的开口朝向远离线夹主体11的方向呈渐扩状。第一卡臂21与第二卡臂22分别朝向线夹主体11的外侧弯折,使第一卡臂21与第二卡臂22之间的开口的宽度大于电子设备的安装槽的开口宽度。线夹设于安装槽时,第一卡臂21与第二卡臂22受到安装槽侧壁的挤压相向运动产生形变,安装槽中的宽度大于口部的直径,在安装槽内形成台阶面,线夹位于安装槽底部时,第一卡臂21与第二卡臂22恢复形变,第一卡臂21与第二卡臂22的自由端抵接在台阶面上,从而实现线夹卡接在壳体中的目的。

进一步地,如图1所示,设有两对第一卡臂21与第二卡臂22,分别位于线夹主体11的两端。通过在线夹主体11的两端分别设置一组第一卡臂21与第二卡臂22,将夹持部设于线夹主体11的中间部位,能够提升线夹卡接在壳体中后的稳定性,避免线夹在壳体中晃动,造成异响。当然,安装部可包括一对、三对、四对或更多对第一卡臂21与第二卡臂22,本公开对此不做限制。

具体地,线夹还包括弹性部,设于线夹主体11的第二面,用于提供一阻碍线夹主体11朝向第二面一侧移动的弹性力。当线夹通过压入卡接在壳体的安装槽时,弹性部与安装槽的底部接触产生形变,能够提供一支撑线夹向安装槽开口一侧的力,以使安装部与安装槽内的台阶面紧密抵接,提高了线夹在安装槽内的稳定性,能够保证线夹在不同尺寸的安装槽内稳定设置,进而降低了对安装槽的加工精度。

如图1所示,弹性部包括弹臂14,弹臂14的一端与线夹主体11连接,另一端朝向远离线夹主体11第二面的一侧偏离,与线夹主体11的第二面之间具有间隙,弹臂14的自由端受到压力后会产生形变朝向线夹主体11偏离,弹臂14的弹性恢复力会给线夹主体11施加一个朝向第一面运动的力。弹臂14与线夹主体11可通过焊接、粘接、一体成型等方式连接在一起。

其中,弹臂14呈片状,弹臂14的一面朝向线夹主体11的第二面,另一面背向线夹主体11的第二面,以保证弹臂14具有足够的形变能力。此外,弹臂14还可为条状、弯曲状等形状,本公开对此不做限制。

进一步地,线夹还包括支撑部,支撑部设于线夹主体11的第二面上,且与弹性部在第二面上间隔分布,支撑部用于支撑线夹主体11。通过支撑部的设置与弹性布配合,线夹的底部相当于形成了两个支撑部,能够提升线夹卡接在安装槽内的稳定性。

如图2所示,支撑部为设置在线夹主体11的端部上支腿13,且支腿13靠近支撑部与线夹主体11连接的一端,支腿13与弹臂14的自由端相对距离较大,能够提升线夹卡接在安装槽内的稳定性。其中,支腿13与线夹主体11可通过焊接、粘接、一体成型等方式连接;支腿13的延伸方向与线夹主体11的延伸方向的夹角为90°左右;支腿13的长度与弹臂14的自由端和线夹主体11第二面的间隙的大小对应,以保证弹臂14受力产生形变后,线夹主体11在弹臂14与支腿13的支撑下能够尽可能的保证水平。此外,支撑部可包括多个支腿13,例如两个、三个或更多,多个支腿13可及间隔分布在线夹主体11上,提升线夹的稳定性。

具体地,线夹还包括限位部,限位部设于线夹主体11上,且与线夹主体11位于同一水平面上,止挡部的延伸方向与线夹主体11的延伸方向相交。通过限位部的设置,对线夹在安装槽中在线夹主体11的延伸方向上滑动或晃动形成了限位,能够避免线缆的接地部与线夹错位,保证了线缆接地的稳定性。

如图3所示,限位部为设置在线夹主体11上限位臂12,限位臂12的一端与线夹主体11连接,限位臂12可通过焊接、粘接、一体成型等方式与线夹主体11连接;限位臂12的延伸方向与线夹主体11的延伸方向的夹角为90°左右;限位臂12延伸的长度可根据实际情况进行设计,只要能实现对线夹的限位作用即可。此外,限位部可包括多个限位臂12,多个限位臂12可设于线夹主体11的同一侧或两侧,多个限位臂12的朝向可相同或不同。此外,限位臂12的两侧向上形成有子限位臂12,以提高限位臂12在线夹主体11的延伸方向上与电子设备壳体接触的面积,从而提升对线夹限位的稳定性。

具体地,线夹为一体式结构。如图1所示,线夹由整块板通过切割、弯折等工艺形成。可先通过切割等工艺形成预设形状的板,然后通过弯折等工艺形成一体式线夹。一体式线夹整体结构强度高,形变性能强,可靠性高。

其中,第一夹臂31与第二夹臂32从线夹主体11的两侧向上弯折形成,且在第一夹臂31与第二夹臂32的自由端向线夹主体11的两侧外翻,子夹臂33从第一夹臂31上通过切割形成,使弹臂14的自由端朝向第二夹臂32折弯;第一卡臂21与第二卡臂22从线夹主体11的两侧线上弯折形成,且第一卡臂21与第二卡臂22呈朝向线夹主体11两侧弯曲的弧形,第一卡臂21与第一夹臂31可通过一次弯折工艺形成,第二卡臂22与第二夹臂32可通过一次弯折工艺形成;弹臂14通过从线夹主体11上切割形成,弹臂14为线夹主体11的一部分,自由端朝向远离第二面的方面弯曲;支腿13通过线夹主体11的端部向第二面弯折形成;限位臂12为线夹主体11延伸出的一部分,子限位臂12通过从限位臂12的两侧向上弯折形成。

此外,如图3所示,线夹主体11上还设有通孔,通过通孔的设置,能够降低线夹的重量,且通过一体成型工艺形成线夹,也可相对降低线夹的重量,从而避免因电子设备中设置线夹而导致电子设备重量增加较大的问题出现。

本公开还提供了一种电子设备,如图4所示,该电子设备包括上述实施例提供的线夹10、边框40和信号线50。边框40中设有安装槽,线夹10设于安装槽中,信号线50包括接地部,信号线50位于线夹10中且接地部与线夹10抵接。

其中,线夹10与安装槽匹配,安装槽具有安装腔,安装腔的宽度大于安装开口的宽度,安装腔与安装槽开口之间形成有用于卡臂抵接的台阶面,避免线夹10从安装槽中脱落;安装槽的侧部形成有开口,开口的宽度与限位臂12的宽度基本相同,使线夹10的限位臂12位于开口中形成对线夹的限位;安装槽可在边框40成型时同时形成,也可通过切割等其他工艺在边框40上形成。

信号线50的接地部可通过剥离线缆外层绝外层后,在线缆上缠绕一金属层实现与线夹的接地连接,避免线缆内部的导线出现断裂的情况出现,提高信号线50与线夹10之间接触的稳定性。

电子设备例如可为手机、平板电脑、笔记本电脑、显示器等,例如,当电子设备为手机时,信号线50为连接手机中上端主板跟下端小板之间信号的射频线,可通过剥离射频线的外皮露出内部铜线,然后在射频线上剥离外皮的部分包裹上一层导电层,不锈钢、铝等金属层,实现射频线与边框40连通从而接地的目的。尤其是当射频线作为5g手机的天线时,通过线夹使多根rf线实现可靠接地,能够保证5g天线信号传输稳定。

本领域技术人员在考虑说明书及实践这里公开的发明后,将容易想到本公开的其它实施方案。本申请旨在涵盖本公开的任何变型、用途或者适应性变化,这些变型、用途或者适应性变化遵循本公开的一般性原理并包括本公开未公开的本技术领域中的公知常识或惯用技术手段。说明书和实施例仅被视为示例性的,本公开的真正范围和精神由所附的权利要求指出。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