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波束调整组件及天线系统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25594058发布日期:2021-06-22 17:12阅读:72来源:国知局
一种波束调整组件及天线系统的制作方法

本申请涉及到通信技术领域,尤其涉及到一种波束调整组件及天线系统。



背景技术:

在移动通信中,小区信号是通过基站天线的波束覆盖来实现的。小区的地理和用户特征不尽相同,因此,需要设置和调节基站天线波束的辐射方向以达到最优的小区覆盖。

在通过天线的波束宽度来表示天线的覆盖区域,天线波束宽度包含水平面波束宽度和垂直面波束宽度。实际应用中常常通过控制天线波束辐射方向和波束宽度实现覆盖优化。在需要优化天线的通信效果时,需要调整天线的波束,现有技术中的调整方式,一种是调整波束角度,另外一种是调整波束宽窄;两种方式相互补充,提高优化覆盖效果。但是,现有技术中调整波束宽窄的调整机构比较复杂,占用空间比较大,同时调整时受到的阻力也比较大,调整效果不太理想。



技术实现要素:

本申请提供了一种波束调整组件及天线系统,以改善天线的调整效果,优化小区覆盖。

第一方面,本申请实施例提供了一种波束调整组件,该波束调整组件用于调整天线系统的波束宽度。本申请提供的波束调整组件包括两部分:移相器及连接板。移相器包括电路板以及用于移相的主介质板。其中,电路板上设置有间隔排列的第一带线及第二带线,在与天线配合时,第一带线及所述第二带线分别用于连接天线的辐射单元;主介质板可相对电路板滑动,并可在滑动时实现移相效果。连接板在装配时,滑动装配在电路板并用于控制第一带线与第二带线电连接。在本申请中,主介质板在滑动时可推动所述连接板滑动;并且在所述主介质板沿第一方向滑动到第一设定位置时,推动所述连接板将所述第一带线与所述第二带线连接;在所述主介质板沿第二方向滑动到第二设定位置时,推动所述连接板断开所述第一带线与所述第二带线的连接;其中,所述第一方向与所述第二方向相反。在应用于天线系统中时,第一带线与天线的馈电单元连接,因此,第一带线连接的辐射单元可直接与馈电单元连接,而第二带线并未与天线的馈电单元直接连接,其通过连接板与第一带线连接,在连接板将第一带线与第二带线连接时,整个天线系统中工作的辐射单元增多,波束比较集中,波束覆盖面积较小,在第一带线与第二带线断开时,天线系统中工作的辐射单元减少,波束比较散,波束覆盖的面积比较大。通过上述描述可以看出,在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波束调整组件中,利用移相器中的主介质板的滑动作为连接板的驱动机构,通过主介质板可驱动连接板对第一带线及第二带线的导通以及断开控制,以实现对天线系统中辐射单元工作的控制,进而实现对波束的调整。相比与现有技术中的波束调整组件,本申请中的连接板集成在移相器中,占用空间比较小,方便操作,且控制时受到的阻力比较小。

在一个具体的可实施方案中,所述电路板设置有第一滑槽;所述连接板滑动装配在所述第一滑槽内,并可沿所述第一方向及所述第二方向往返滑动。通过滑槽实现连接板与电路板的滑动连接。

在一个具体的可实施方案中,所述第一滑槽包括直线部及倾斜部,其中,所述第一滑槽靠近所述第一带线的一端为所述倾斜部,所述第一滑槽靠近所述第二带线的一端为所述直线部;

在所述连接板在所述倾斜部中滑动所述第一滑槽的端部时,所述连接板将所述第一带线与所述第二带线连接;

在所述连接板在所述直线部中滑动到所述第一滑槽的端部时,所述连接板仅与所述第二带线连接,断开与所述第一带线的连接。保证了连接的可靠性。

在一个具体的可实施方案中,所述倾斜部为直线型结构,且所述倾斜部与所述直线部之间的夹角为钝角;或所述倾斜部为弧形倾斜部。不同的滑槽形式均可以应用在本申请中。

在一个具体的可实施方案中,所述第一滑槽为直线型滑槽,且第一滑槽的长度方向与电路板的长度方向呈锐角。通过不同的滑槽形式实现对连接板滑动方向的控制。

在一个具体的可实施方案中,所述连接板具有相对的第一端部及第二端部及介于所述第一端部及所述第二端部之间的抵压侧壁;其中,

在所述主介质板沿所述第一方向滑动时,所述主介质板可抵压在所述第一端部;

在所述主介质板沿所述第一方向滑动到所述第一设定位置时,所述连接板位于所述倾斜部,且所述主介质板抵压在所述抵压侧壁;

在所述主介质板沿所述第二方向滑动时,所述主介质板可抵压在所述第二端部。通过连接板上的上述结构实现与主介质板的配合。

在一个具体的可实施方案中,所述连接板包括具有用于连接第一带线及第二带线的电路连接板以及与所述电路连接板可拆卸的固定连接的锁紧板;其中,所述电路连接板及所述锁紧板分列在所述电路板相对的两侧;

所述第一端部及所述第二端部为所述电路连接板相对的两个端部;所述抵压侧壁为所述电路连接板的一侧壁。提高了连接板与电路板配合的稳定性。

在一个具体的可实施方案中,所述主介质板设置相对而置的第一推动部及第二推动部,以及用于与所述抵压侧壁抵压接触的推动侧壁;其中,在所述主介质板沿所述第一方向滑动时,所述第一推动部与所述第一端部抵压接触并推动所述连接板;在所述主介质板沿所述第一方向滑动到所述第一设定位置时,所述第一推动部与所述第一端部脱离抵压接触,且所述推动侧壁与所述抵压侧壁抵压接触,并锁定所述连接板;在所述主介质板沿所述第二方向滑动时,所述第二推动部与所述第二端部抵压接触并推动所述连接板沿第二方向滑动。通过上述结构实现主介质板与连接板的配合。

在一个具体的可实施方案中,所述第一端部具有第一斜坡导向面,所述第一推动部具有与所述第一斜坡导向面配合的第二斜坡导向面。方便连接板与主介质板的配合。

在一个具体的可实施方案中,所述主介质板设置有用于与所述连接板配合的避让缺口;所述第一推动部及所述第二推动部分列在所述避让缺口相对的两侧;

在所述连接板在所述直线部中滑动时,所述连接板部分位于所述避让缺口中;

在所述连接板将所述第一带线及所述第二带线连接时,所述连接板位于所述避让缺口外。提高了可靠性。

在一个具体的可实施方案中,沿所述倾斜部的延伸方向;所述第二推动部的高度高于所述第一推动部的高度;且所述第二推动部外凸于所述主介质板。提高了可靠性。

在一个具体的可实施方案中,所述电路板设置有第二滑槽;所述主介质板滑动装配在所述第二滑槽。实现主介质板与电路板的连接。

在一个具体的可实施方案中,所述主介质板包括第一主介质板及第二主介质板;且所述第一主介质板及所述第二主介质板分列在所述电路板相对的两侧。提高了可靠性。

第二方面,提供了一种天线系统,该天线系统包括馈电单元、阵列排列的多个辐射单元,以及上述任一项所述的波束调整组件;其中,所述第一带线与所述馈电单元连接,且所述第一带线及所述第二带线分别连接所述多个辐射单元中的至少一个辐射单元;在所述连接板将所述第一带线及所述第二带线连接时,所述第二带线连接的辐射单元与所述馈电单元连接;在所述连接板断开所述第一带线及所述第二带线的连接时,所述第二带线连接的辐射单元断开与所述馈电单元的连接。在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波束调整组件中,利用移相器中的主介质板的滑动作为连接板的驱动机构,通过主介质板可驱动连接板对第一带线及第二带线的导通以及断开控制,以实现对天线系统中辐射单元工作的控制,进而实现对波束的调整。相比与现有技术中的波束调整组件,本申请中的连接板集成在移相器中,占用空间比较小,方便操作,且控制时受到的阻力比较小。

附图说明

图1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波束调整组件的分解示意图;

图2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电路板的结构示意图;

图3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连接板的分解示意图;

图4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电路连接板的结构示意图;

图5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电路连接板与电路板的配合示意图;

图6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电路连接板与电路板的配合示意图;

图7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主介质板的分解示意图;

图8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第一主介质板的驱动机构的示意图;

图9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第一主介质板滑动到a处时与电路连接板的配合示意图;

图10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第一主介质板滑动到a处时天线系统的波束图;

图11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第一主介质板滑动到b处时与电路连接板的配合示意图;

图12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第一主介质板滑动到c处时与电路连接板的配合示意图;

图13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第一主介质板滑动到d处时与电路连接板的配合示意图;

图14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第一主介质板滑动到d处时天线系统的波束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为方便理解,首先说明一下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波束调整组件的应用场景。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波束调整组件应用于天线系统中,具体用于调整天线系统中的天线的波束。现有技术中的天线在调整波束时,一种是调整天线的波束角度,另外一种是调整波束的宽窄。但是,现有技术中调整波束宽窄的调整机构比较复杂,占用空间比较大,同时调整时受到的阻力也比较大,调整效果不太理想,因此本申请实施例提供了一种波束调整组件。下面结合具体的附图以及实施例详细对其进行说明。

如图1所示,图1示例出了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波束调整组件的分解示意图,由图1可以看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波束调整组件包含电路板10、主介质板30及连接板20。主介质板30的个数为两个,且两个主介质板30分列在电路板10相对的两侧,并可沿图1中所示的虚线组装在电路板10上。连接板20包含两部分结构,且两部分结构分列在电路板10相对的两侧,并也可沿图1中所示的虚线组装在电路板10上。

如图2所示,图2示出了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电路板10的结构示意图。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电路板10采用长条状的电路板10,电路板10上间隔设置有两条带线,为方便描述,将其分别命名为第一带线11及第二带线12。如图2中所示,第一带线11及第二带线12沿电路板10的长度方向排列。以电路板10的第一端a及第二端b为参考。第二带线12具有相对的两端,靠近电路板10的第一端a的端部为第一连接端,靠近电路板10中间位置的端部为第二连接端121。第二带线12的第一连接端可用来连接天线的辐射单元,如连接一个辐射单元,或者连接两个、三个等至少两个辐射单元,具体情况可以根据需要而定;第二带线12的第二连接端121用于图1中所示的连接板20配合。继续参考图2,第一带线11具有相对的两端:靠近电路板10的第二端b的第一连接端,靠近电路板10的中间位置的第二连接端,其中,第一带线11的第一连接端可用来连接天线的辐射单元,如连接一个辐射单元,或者连接两个、三个等至少两个辐射单元,具体情况可以根据需要而定。第一带线11的第二连接端111用于图1中所示的连接板20配合。

继续参考图2,电路板10设置用于与连接板及主介质板配合的滑槽,为方便描述,将与连接板配合的滑槽命名为第一滑槽13,与主介质板配合的滑槽命名为第二滑槽。

首先说明一下第一滑槽13,图2中第一滑槽13示例出两个,但是在本申请实施例中并不限定第一滑槽13的个数,如一个、三个等不同的个数均可应用在本申请中,仅以图2所示的两个第一滑槽13为例来进行说明。两个第一滑槽13沿电路板10长度方向间隔排列,两个第一滑槽13位于第二带线12与第一带线11之间的区域。在本申请实施例中两个第一滑槽13的结构相同,下面以一个第一滑槽13为例进行说明。如图2中所示,第一滑槽13包括两部分:直线部132及倾斜部131。第一滑槽13靠近第二带线12的一端为直线部132,第一滑槽13靠近第一带线11的一端为倾斜部131,以电路板10的第一端a及第二端b为参考,第一滑槽13靠近第一端a的一侧为直线部132、靠近第二端b的一侧为倾斜部131。为方便描述第一滑槽13的结构,定义了电路板10的一个长侧边,该长侧边为第一滑槽13靠近的一个长侧边。继续参考图2,直线部132与倾斜部131均为直线型结构,直线部132可以与电路板10的长侧边平行,也可以不平行,倾斜部131朝向长侧边的方向折弯。如图2中所示,倾斜部131与直线部132之间的夹角为钝角,示例性的,夹角为120°、150°、160°等不同的角度。在直线部132及倾斜部131连接处可以采用弧形过渡,以便于与其配合的连接板可以平滑的从倾斜部131滑动到直线部132。在连接板与电路板10配合时,连接板滑动装配在第一滑槽13内,并可沿第一方向及第二方向往返滑动。如图2中所示,第一方向及第二方向均平行于电路板10的长度方向,且第一方向及第二方向相反。

应当理解的是,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第一滑槽13的结构不仅限于图2中所示的方式,还可以倾斜部131采用弧形结构,在倾斜部131为弧形结构时,倾斜部131的内凹侧朝向板长侧边,或者背离长侧边。

对于第一滑槽13的结构,除包含图2所示的方式外,还可以包含其他的结构形式,如第一滑槽13为一个直线槽,且第一滑槽13相对长侧边倾斜的方式设置,示例性的,第一滑槽13的长度方向与电路板10的长度方向呈锐角;还可以采用第一滑槽13整体为一个弧形滑槽,第一滑槽13的内凹面或者外凸面朝向电路板10的长侧边。

继续参考图2,图2中第二滑槽示例出两个,但是在本申请实施例中并不限定第二滑槽的个数,如一个、三个等不同的个数均可应用在本申请中,仅以图2所示的两个第二滑槽14a、14b为例来进行说明。两个第二滑槽14a、14b沿电路板10的长度方向排列,每个第二滑槽的长度方向沿电路板10的长度方向。继续参考图2,第一带线11的第一连接端及第二连接端111折弯,第二滑槽14a设置在第一带线11围成的区域内;第二带线12的第一连接端折弯,第二滑槽14b设置在第二带线12围成的区域内;应当理解的是,上述仅仅为第二滑槽14a、14b的一种具体示例,本申请对于上述第二滑槽14a、14b的具体设置位置不做具体限定。主介质板可滑动装配在第二滑槽14a、14b内,并可沿第一方向及第二方向往返滑动。

应当理解的是,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电路板10可以为印刷电路板或者其他常见的电路板,在此不做具体限定。在采用印刷电路板时,上述的第二带线12及第一带线11可为印刷电路板的金属层或者金属线路。

如图3所示,图3示例出了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连接板20的具体结构示意图。如图3中所示的连接板20的两部分分别为:电路连接板21及锁紧板22。电路连接板21上设置有用于连接第二带线12及第一带线11的连接电路211。电路连接板21上设置有两个锁紧孔212,锁紧板22上设置有两个卡扣221,在装配时,卡扣221可沿图3中的虚线方向插入到锁紧孔212中,将电路连接板21与锁紧板22固定连接成连接板20。结合图1、图2及图3中所示的电路板10及连接板20的结构,在装配连接板20时,电路连接板21及锁紧板22的长度方向与电路板10的长度方向相同,电路连接板21及锁紧板22分列在电路板10相对的两个面,锁紧板22的两个卡扣221一一对应插入到两个第一滑槽中,用于与锁紧孔212卡合的端部外露在电路板10外,将电路连接板21的锁紧孔212与卡扣221的卡合端卡合,连接板20与电路板10装配在一起,电路板10的连接电路211贴合在电路板10上设置有第二带线12及第一带线11的一面。连接板20可通过卡扣221在第一滑槽内的滑动,实现连接板20与电路板10的滑动连接。

图3中所示的电路连接板21与锁紧板22的配合仅仅为一个具体示例,也可采用其他的连接方式连接电路连接板21及锁紧板22。如卡扣221设置在电路连接板21,锁紧孔212设置在锁紧板22,其原理与上述原理相同。或者也可采用螺栓或者螺钉将电路板10连接板20与锁紧板22固定连接。

参考图4,图4示例出了电路连接板21的具体结构示意图。电路连接板21上的连接电路211包括第二配合端2111、第一配合端2113,以及连接第二配合端2111及第一配合端2113的连接线2112。如图4中所示,电路连接板21具有相对的第一端部213及第二端部214及介于第一端部213及第二端部214之间的抵压侧壁215。连接电路211沿电路连接板21的长度方向设置,第二配合端2111靠近第一端部213,第一配合端2113靠近第二端部214。继续参考图4中所示,第二配合端2111为矩形的金属层或金属片,或者也可以采用椭圆形、圆形或者异形的金属层或金属片;第一配合端2113为一长方形的金属层或金属片,第一配合端2113的长度方向与电路连接板21的长度方向相同;第一配合端2113的形状也不仅限于图4中所示的长方形,也可以采用如椭圆形或者其他具有一定长度的形状。

一并参考图5及图6,图5示出了连接板将第二带线12与第一带线11连接,图6示出了连接板断开第二带线12与第一带线11的连接。首先参考图5,在连接板在倾斜部中滑动第一滑槽的端部时,第一配合端2113与第二带线12的第二连接端121导电连接,第二配合端2111与第一带线11的第二连接端111导电连接,连接板将第二带线12与第一带线11连接。如图6所示,在连接板在直线部中滑动到第一滑槽的端部时,第二配合端2111与第一带线11的第二连接端111断开连接,由于第一配合端2113具有一定的长度,因此第一配合端2113仍与第二带线12的第二连接端121导电连接,连接板仅与第二带线12连接,断开与第一带线11的连接。

应当理解的是,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连接板不仅限于图3及图4中所示的结构,连接板也可以仅包含电路连接板21,电路连接板21滑动装配在电路板上。但是无论采用哪种方式,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连接板包含第一端部213、第二端部214及抵压侧壁215等结构。上述第一端部213、第二端部214及抵压侧壁215用于与主介质板配合,以实现主介质板通过上述结构推动连接板沿第一方向及第二方向滑动。如在主介质板沿第一方向滑动时,主介质板可抵压在第一端部213;在主介质板沿第一方向滑动到第一设定位置时,连接板位于倾斜部,且主介质板抵压在抵压侧壁215;在主介质板沿第二方向滑动时,主介质板可抵压在第二端部214。通过连接板上的上述结构实现与主介质板的配合。下面结合附图7详细说明主介质板的具体结构。

如图7所示,图7示例出了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主介质板的结构,主介质板包括第一主介质板31及第二主介质板32,第一主介质板31及第二主介质板32为长方体形结构,第一主介质板31及第二主介质板32的长度方向沿电路板的长度方向。第一主介质板31沿长度方向的两个端部分别设置有锁紧孔311,第二主介质板32沿长度方向的两个端部对应设置有与锁紧孔311配合的两个卡扣321;第一主介质板31的中间位置设置有卡槽312,第二主介质板32的中间位置对应设置有卡扣322。第一主介质板31朝向第二主介质板32的表面设置有第一驱动结构(图中未示出),第二主介质板32朝向第一主介质板31的表面设置有第二驱动结构323。在第一主介质板31及得让主介质板装配在电路板时,一并参考图1、图2及图7中所示的电路板及主介质板。第一主介质板31及第二主介质板32分列在电路板10相对的两侧,第二主介质板32的两个卡扣321一一对应插入到电路板10的两个第二滑槽14a、14b中,卡扣321与锁紧孔311配合的卡合端部外露在电路板10外,盖合第一主介质板31,第一主介质板31的锁紧孔311卡合到卡扣321,实现第一主介质板31及第二主介质板32与电路板10的连接。并且第一主介质板31及第二主介质板32通过卡扣321在第二滑槽14a、14b中的滑动,实现在第一方向及第二方向的往返运动。在第一主介质板31与第二主介质板32装配在电路板10后,连接板20通过第一介质板31及第二介质板31压紧在电路板10上。

图7中所示的第一主介质板31与第二主介质板32的配合仅仅为一个具体示例,也可采用其他的连接方式连接第一主介质板31及第二主介质板32。如卡扣设置在第一主介质板31,锁紧孔设置在第二主介质板32,其原理与上述原理相同。或者也可采用螺栓或者螺钉将电路板10连接板20与第二主介质板32固定连接。

如图8所示,图8示出了第一主介质板31朝向电路板一侧的结构示意图。第一主介质板31朝向第二主介质板32的表面设置有第一驱动结构313包括相对而置的第一推动部3132及第二推动部3131,第一推动部3132及第二推动部3131沿第一主介质板31的长度方向排列,在第一主介质板31装配在电路板时,第一推动部3132靠近电路板的第一端部,第二推动部3131靠近电路板的第二端部,一并参考图4及图8,电路连接板21的第一端部213具有第一斜坡导向面,第一推动部3132具有与第一斜坡导向面配合的第二斜坡导向面,在电路连接板21位于避让缺口3134内时,第一斜坡导向面与第二斜坡导向面可抵压接触。继续参考图8,第二推动部3131的高度高于第一推动部3132的高度,且第二推动部3131外凸于第一主介质板31。继续参考图8,第一主介质板31设置有用于与电路连接板21配合使用的避让缺口3134,在设置时,第一推动部3132及第二推动部3131分列在避让缺口3134相对的两侧。第一推动部3132的一侧为避让缺口3134,另一侧为推动侧壁3133,推动侧壁3133用于与电路连接板21的抵压侧壁215配合使用。为了方便体现电路连接板21与第一主介质板31的配合,下面结合附图9~附图13所示的结构为例进行说明,图9~图13示例出了第二带线12与第一带线11断开连接的过程。

首先参考图9,在第一主介质板31滑动到位置a时,第一主介质板31的推动侧壁3133与电路连接板21的抵压侧壁215抵压接触,电路连接板21位于第一滑槽的倾斜部的端部,第一配合端2113与第二带线12的第二连接端121导电连接,第二配合端2111与第一带线11的第二连接端111导电连接,电路连接板21将第二带线12与第一带线11连接。图10示例出了对应的天线系统的波束示意图。由图10可以看出,在波束调整组件应用于天线系统中时,第一带线11与天线的馈电单元100连接,因此,第一带线11连接的辐射单元202可直接与馈电单元100连接,而第二带线12通过连接板20与第一带线11连接,在连接板20将第二带线12与第一带线11连接时,第二带线12连接的辐射单元201与馈电单元100连接,整个天线系统中工作的辐射单元增多,波束比较集中,波束覆盖面积较小。

如图11所示,在第一主介质板31滑动到位置b时,第一主介质板31的第二推动部3131与电路连接板21的第二端部抵压接触,此时,电路连接板21位于第一主介质板31的避让缺口的上方。

如图12所示,继续沿第二方向推动第一主介质板31,在第一主介质板31运动到位置c时,第二推动部3131推动电路连接板21滑动到第一滑槽的倾斜部与直线部的连接处,电路连接板21落入到避让缺口中。第二配合端2111与第一带线11的第二连接端111开始脱离接触。第一配合端2113仍与第二带线12的第二连接端121仍连接。

如图13所示,继续沿第二方向推动第一主介质板31,第一主介质板31滑动到d位置(第二设定位置)时,第一主介质板31的第二推动部3131推动电路连接板21在第一滑槽的直线部中滑动到远离倾斜部的端部。第二配合端2111与第一带线11的第二连接端111断开连接,第一配合端2113仍与第二带线12的第二连接端121连接。对应到天线系统的效果如图14所示,在第二带线12与第一带线11断开时,第二带线12连接的辐射单元201与馈电单元100断开连接,天线系统中仅第一带线11连接的辐射单元202工作,相比与辐射单元201及辐射单元202同时工作,工作的辐射单元减少,波束比较散,波束覆盖的面积比较大。

在第二带线12与第一带线11配合时,相当于上述的反向运动,即第一主介质板31由位置d移动到位置a(沿第一方向滑动),并在滑动过程中,通过第一推动部3132与电路连接板21的第一端部213配合,推动电路连接板21由第一滑槽中的直线部滑动到倾斜部的端部,实现第二配合端2111与第一带线11的第二连接端111电连接。应当理解的是,在沿第一方向滑动时,第一主介质板31滑动到图9所示的c位置时,第一推动部3132与第一端部213抵压接触并推动连接板。由于电路连接板21的第一端部213具有第一斜坡导向面、对应的第一推动部3132也具有第二胁迫导向面,在第一主介质板31继续滑动时,第一推动部3132与第一端部213开始脱离抵压接触,电路连接板21滑动到第一滑槽的倾斜部,并且电路连接板21开始从避让缺口中滑出。在第一主介质板31沿第一方向滑动到b位置时,电路连接板21滑动到第一滑槽的倾斜部的端部位置,继续滑动时,第一主介质板31的推动侧壁3133与抵压侧壁215抵压接触,并锁定连接板。如图9中所示,在电路连接板21将第二带线12及第一带线11连接时,电路连接板21位于避让缺口外,并通过推动侧壁3133与抵压侧壁215的抵压接触,使得电路连接板21锁定在该位置。在电路连接板21位于图9所示的位置时,第一主介质板31仍可继续沿第一方向滑动,以实现移相的效果。

通过上述描述可以看出,在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波束调整组件通过采用移相器的主介质板与连接板配合,使得两者成为联动部件,利用移相器中驱动主介质板滑动的驱动装置作为动力输出装置,从而将移相、以及波束调整整合在一起,通过一个驱动装置(移相器中主介质板的驱动装置)实现对主介质板以及连接板的滑动,并将移相以及波束调整整合到移相器内,无需再额外的设置波束调整组件。此外,在本申请实施例中波束调整时,仅需克服连接板与电路板之间的摩擦力,阻力低,适用单路电机同时驱动多路移相器的场景;耐疲劳,稳定性好;无需额外传动带动,成本低。

本申请实施例提供了一种天线系统,如图10及图14所示,该天线系统包括馈电单元100、阵列排列的多个辐射单元201、202,以及上述任一项的波束调整组件;其中,第一带线11与馈电单元100直接连接,且第一带线11连接多个辐射单元202、第二带线12连接多个辐射单元201;在连接板20将第二带线12及第一带线11连接时,第二带线12连接的辐射单元201与馈电单元100连接;在连接板断开第二带线12及第一带线11的连接时,第二带线12连接的辐射单元201断开与馈电单元100的连接。在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波束调整组件中,利用移相器中的主介质板的滑动作为连接板的驱动机构,通过主介质板可驱动连接板对第二带线12及第一带线11的导通以及断开控制,以实现对天线系统中辐射单元工作的控制,进而实现对波束的调整。本申请中的连接板集成在移相器中,占用空间比较小,方便操作,且控制时受到的阻力比较小。

以上,仅为本申请的具体实施方式,但本申请的保护范围并不局限于此,任何熟悉本技术领域的技术人员在本申请揭露的技术范围内,可轻易想到变化或替换,都应涵盖在本申请的保护范围之内。因此,本申请的保护范围应以权利要求的保护范围为准。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