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连接器及连接器装置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21809773发布日期:2020-08-11 21:12阅读:154来源:国知局
电连接器及连接器装置的制作方法

本发明的实施方式涉及一种电连接器及连接器装置。



背景技术:

以往,在电子机器中,广泛使用用来将同轴电缆、软性印刷电路(fpc)或软性扁平电缆(ffc)等信号传输媒体电连接于配线板的连接器装置。该连接器装置包含连接于信号传输媒体端部的第1连接器、及连接于配线板的第2连接器。在使用这种连接器装置的电子机器中,存在电磁波放射导致的电磁干扰等造成问题的情况,因此会对连接器装置设置屏蔽功能。

例如,在专利文献1中,揭示了一种连接器装置,其中利用设置于第1连接器的导电性外壳、及设置于第2连接器的导电性外壳,覆盖排列有多个信号接点的壳体。在该连接器装置中,具有使第1连接器的导电性接地部件与第2连接器的导电性外壳接触的构成,通过该构成,屏蔽功能得以提高。

[先前技术文献]

[专利文献]

[专利文献1]日本专利特开2008-097849号公报



技术实现要素:

[发明要解决的问题]

然而,随着在使用连接器装置的电子机器中收发的信号的高频化及动作频率的增大等,开始要求连接器装置的屏蔽功能进一步提高。

实施方式的一态样是鉴于所述状况而完成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能实现屏蔽功能的进一步提高的电连接器及连接器装置。

[解决问题的技术手段]

实施方式的一态样的电连接器安装于配线板,可与连接于信号传输媒体端部的对象连接器嵌合,且包含具有绝缘性的壳体、排列于所述壳体的多个导电性接点、及导电性外壳。所述导电性外壳具有一对壁部,该一对壁部在沿着所述配线板的主面且与所述多个接点的排列方向正交的方向上,隔着所述多个接点而相互对向,且可与所述对象连接器的导电性接地部件接触。所述一对壁部中位于与所述信号传输媒体分离的位置的一壁部包含:第1侧板,从一端向另一端沿着从所述配线板离开的方向延伸,且一端安装于所述配线板的接地导电通路;连结部,一端与所述第1侧板的另一端连结;及第2侧板,从一端向另一端沿着向所述配线板靠近的方向延伸,且一端与所述连结部的另一端连结,而另一端为自由端。所述第2侧板具有接触片,该接触片沿着从所述配线板离开的方向延伸,且可与所述对象连接器的所述接地部件弹性接触。

[发明的效果]

根据实施方式的一态样,可提供一种能实现屏蔽功能的进一步提高的电连接器及连接器装置。

附图说明

图1是表示实施方式的连接器装置的插头连接器及插座连接器的一个例子的图。

图2是表示实施方式的插头连接器与插座连接器嵌合的状态的图。

图3是实施方式的插头连接器的外观立体图。

图4是实施方式的插头连接器的外观立体图。

图5是实施方式的插头连接器的俯视图。

图6是沿着图5所示的vi-vi线的剖视图。

图7是沿着图5所示的vii-vii线的剖视图。

图8是实施方式的插座连接器的外观立体图。

图9是实施方式的插座连接器的外观立体图。

图10是实施方式的插座连接器的俯视图。

图11是沿着图10所示的xi-xi线的剖视图。

图12是沿着图10所示的xii-xii线的剖视图。

图13是实施方式的插头连接器与插座连接器嵌合的状态下的连接器装置的俯视图。

图14是沿着图13所示的xiv-xiv线的剖视图。

图15是沿着图13所示的xv-xv线的剖视图。

图16是实施方式的插头连接器与插座连接器嵌合的状态下的连接器装置的前视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参照附图,对本申请所揭示的电连接器及连接器装置的实施方式详细地进行说明。此外,并非是通过以下所示的实施方式来限定本发明的。

<1.连接器装置的构成>

首先,参照图1及图2,对实施方式的包含插头连接器及插座连接器的连接器装置进行说明。

如图1所示,实施方式的连接器装置1包含与多根同轴电缆2的端部连接的插头连接器10、及安装于配线板3的插座连接器20。多根同轴电缆2是信号传输媒体的一个例子。此外,插头连接器10也可为与软性印刷电路(fpc)或软性扁平电缆(ffc)等信号传输媒体的端部连接而代替与多根同轴电缆2的端部连接的构成。配线板3例如为印刷配线板等电路板。

插头连接器10是对象连接器及第1连接器的一个例子,插座连接器20是电连接器及第2连接器的一个例子。此外,在附图中,为了方便起见,对于同轴电缆2,仅画出了其中一部分,并以切断面的形式画出了这一部分与剩余部分的边界。

另外,下面,为了便于说明,将向插座连接器20插入插头连接器10的方向(z轴负方向)设为“下方向”,将它的相反方向也就是拔除方向(z轴正方向)设为“上方向”。另外,将插头连接器10及插座连接器20的长边方向(x轴正负方向)设为“左右方向”。另外,将插头连接器10及插座连接器20的短边方向(y轴正负方向)设为“前后方向”。

在连接器装置1中,通过插头连接器10与插座连接器20的嵌合,插头连接器10的下述多个导电性接点12(参照图4)电连接于插座连接器20的壳体21上排列的多个导电性接点22。由此,同轴电缆2的下述中心导体2a(参照图6)与配线板3的主面m上形成的未图示的信号导电通路经由接点12、22而电连接。

如果插头连接器10嵌合于插座连接器20,那么所述多个接点12与多个接点22会被插头连接器10的导电性外壳14、及插座连接器20的导电性外壳23覆盖。外壳14、23是与大地连接的接地部件,通过该外壳14、23,能使连接器装置1具有屏蔽功能。

另外,在插座连接器20的外壳23,具有前壁部24与后壁部25,它们在沿着配线板3的主面m且与多个接点22的排列方向正交的方向也就是前后方向上,隔着多个接点22而相互对向。该前壁部24及后壁部25分别可与插头连接器10的接地部件接触。

具体来说,后壁部25可与插头连接器10的导电部件13(参照图6)接触,前壁部24可与插头连接器10的外壳14接触。由此,能进一步提高连接器装置1的屏蔽功能。此外,外壳14及导电部件13是接地部件的一个例子。外壳14与导电部件13是不同体的,但外壳14与导电部件13也可形成为一体。

<2.插头连接器10的构成>

接下来,参照图3~图7,对实施方式的插头连接器10的构成进行说明。如图3所示,插头连接器10连接于多根同轴电缆2的一端部。如图6及图7所示,同轴电缆2在中心导体(信号线)2a(第1信号导电通路的一个例子)的外周侧,依次积层而形成有介电体2b、外侧导体(屏蔽线)2c(第1接地导电通路的一个例子)及外周覆盖材料2d。

如图6及图7所示,同轴电缆2的一端部从前端侧依次露出中心导体2a、介电体2b及外侧导体2c。该露出部分当中,外侧导体2c被包含导电性薄板部件的一对接地棒4夹持,由此多根同轴电缆2安装于接地棒4。

如图4所示,插头连接器10包含:壳体11(第1壳体的一个例子),具有绝缘性;多个导电性接点12(第1接点的一个例子),排列于壳体11;导电部件13,可与一对接地棒4中位于下方的接地棒4接触;及导电性外壳14,覆盖排列有多个接点12的壳体11的外表面,且可与一对接地棒中位于上方的接地棒4接触。

接点12之间、接点12与导电部件13之间、及接点12与外壳14之间分别通过壳体11而绝缘。接点12、导电部件13及外壳14例如是通过对一块金属板实施冲切加工或弯折加工而分别形成的。

如图4所示,壳体11包含:基部111,以x轴正负方向(左右方向)为长边方向;突出部112,从基部111向x轴正方向突出;突出部113,从基部111向x轴负方向突出;及突出部114、115,从基部111分别向下方突出,沿着x轴正负方向(左右方向)延伸,且截面呈大致u字状。如图6所示,突出部114、115是在前后方向上相互隔开间隔而配置的。

如图4所示,多个接点12是在左右方向上隔开间隔而排列的,例如通过嵌入成形而固定于壳体11。如图6所示,这多个接点12从壳体11的基部111配置到突出部114。各接点12的基端部121从壳体11的基部111的上表面露出,且该基端部121通过焊接等连接于同轴电缆2的中心导体2a。另外,各接点12的前端部122从突出部114露出。

如图4所示,导电部件13是以覆盖突出部115后方的方式配置于壳体11。该导电部件13例如通过嵌入成形而固定于壳体11。如图6所示,导电部件13包含以左右方向为长边方向且可与接地棒4接触的基部131、及从基部131向下方延伸的j字状的突出部132。该突出部132配置于壳体11的突出部115。

外壳14具有:罩盖上部141,覆盖同轴电缆2的一端部配置于插头连接器10的状态下的壳体11的上方;及罩盖前部142,覆盖同轴电缆2的一端部配置于插头连接器10的状态下的壳体11的前方。如图3所示,在罩盖上部141形成有多个开口141a。在该多个开口141a的边缘形成有舌片,舌片与接地棒4通过焊料15而连接。此外,在图3中,并未图示出焊料15。

另外,如图3所示,外壳14具有:侧方突出部143,从罩盖上部141的x轴正方向的端部向外侧突出;及侧方突出部144,从罩盖上部141的x轴负方向的端部向外侧突出。如图4所示,侧方突出部143的前端部143a可卡合于壳体11的突出部112上形成的卡合凹部112a,由此固定于壳体11。如图3所示,侧方突出部144的前端部144a可卡合于壳体11的突出部113上形成的卡合凹部113a,由此固定于壳体11。

<3.插座连接器20的构成>

接下来,参照图8~图12,对实施方式的插座连接器20的构成进行说明。如图8所示,插座连接器20包含绝缘性的壳体21(第2壳体的一个例子)、多个导电性接点22(第2接点的一个例子)、及安装于壳体21的导电性外壳23。接点22及外壳23例如是通过对一块金属板实施冲切加工或弯折加工而分别形成的。

如图8及图12所示,壳体21包含基部211、前壁部212、后壁部213、中央壁部214、侧壁部215、216。前壁部212、后壁部213、中央壁部214、侧壁部215及侧壁部216从基部211向上方突出。

前壁部212、后壁部213及中央壁部214分别沿着左右方向延伸,且在前后方向上相互隔开间隔而配置。如图8所示,在中央壁部214,左右方向上隔开间隔地排列有多个接点22。如图11所示,多个接点22通过压入而配置于中央壁部214。

如图11及图12所示,在前壁部212与中央壁部214之间,形成有用来收容插头连接器10的突出部114(参照图6)的收容凹部28。另外,在中央壁部214与后壁部213之间,形成有用来收容插头连接器10的突出部115(参照图6)的收容凹部29。

如图11所示,接点22的中途部222被支撑于壳体21的前壁部212,且作为自由端的一端部221可弹性变形。接点22的一端部221配置于中央壁部214,且在该一端部221,形成有可与插头连接器10的接点12接触的接触部221a。在图11所示的状态下,接触部221a从中央壁部214向前方突出,而配置于收容凹部28。另外,接点22的另一端部223配置于前壁部212的下方,通过焊接等电连接于配线板3(参照图1)上形成的未图示的信号导电通路(第2信号导电通路的一个例子)。

如图8、图9及图11所示,外壳23包含:前壁部24,与前壁部212隔开间隔而配置于壳体21的前壁部212前方的位置;及后壁部25,安装于壳体21的后壁部213,且覆盖后壁部213。另外,外壳23包含:侧壁部26,安装于壳体21的侧壁部215,且覆盖侧壁部215;及侧壁部27,安装于壳体21的侧壁部216,且覆盖侧壁部216。

如图9及图11所示,外壳23的前壁部24具有第1侧板31、多个连结部32、第2侧板33。第1侧板31从一端向另一端沿着从配线板3离开的方向(上方)延伸,且一端安装于配线板3的未图示的接地导电通路。多个连结部32的一端与第1侧板31的另一端连结,另一端与第2侧板33的一端连结。第2侧板33从一端向另一端沿着向配线板3靠近的方向(下方)延伸,且另一端为自由端。

如图8所示,第1侧板31具有:接地连接部311,安装于配线板3的未图示的接地导电通路(第2接地导电通路的一个例子);延伸部312,连续于接地连接部311,且沿着从配线板3离开的方向(上方)延伸;凹部313,在偏连结部32一端的位置,往朝向后壁部25的方向也就是后方凹陷;及缺口部314。

如图9及图11所示,第2侧板33具有延伸部331,该延伸部331从一端向另一端沿着向配线板3靠近的方向(下方)延伸,且一端与连结部32的另一端连结,而另一端为自由端。在图11所示的例子中,延伸部331向斜后下方延伸。此外,延伸部331的一端是第2侧板33的所述一端,延伸部331的另一端是第2侧板33的所述另一端。

另外,如图8及图12所示,第2侧板33具有多个接触片332,这些接触片332被悬臂支撑于延伸部331,且在偏延伸部331另一端的位置,基端与延伸部331连结。各接触片332形成为大致l字状,如图8所示,前端部分经由缺口部314向前方突出。另外,如图9所示,多个接触片332是在第2侧板33上隔开间隔地形成复数个。

如图12所示,接触片332具有:接触片延伸部332a,一端与延伸部331的偏延伸部331另一端的位置连结;及接触部332b,与接触片延伸部332a的另一端连结,且可与插头连接器10的外壳14接触。接触片延伸部332a从一端向另一端沿着从配线板3离开的方向(上方)延伸。在图12所示的例子中,接触片延伸部332a具有用来在偏另一端的位置形成接触部332b的弯曲部,从偏延伸部331另一端的位置向斜前上方延伸后,再向斜前下方延伸。

如图11所示,接触部332b在与配线板3的主面m(参照图1)正交的方向也就是上下方向上,配置于接触片332的偏连结部32一端(偏上端)的位置。另外,接触部332b在沿着配线板3的主面m且与接点22的排列方向正交的方向也就是前后方向上,配置于第2侧板33的偏第1侧板31(偏外侧)的位置。

如图11所示,外壳23的后壁部25具有第1侧板41、连结部42、第2侧板43、接触片44。第1侧板41从一端向另一端沿着从配线板3离开的方向(上方)延伸,且一端安装于配线板3的未图示的接地导电通路。连结部42的一端与第1侧板41的另一端连结,另一端与第2侧板43的一端连结。第2侧板43从一端向另一端沿着向配线板3靠近的方向(下方)延伸。

如图12所示,接触片44从一端向另一端沿着向配线板3靠近的方向(下方)延伸,且一端与连结部42的另一端连结。在图12所示的例子中,接触片44向斜前下方延伸。该接触片44被悬臂支撑于连结部42,另一端为自由端。如图12所示,接触片44在接触片44的另一端,配置有可与导电部件13的突出部132(参照图6)接触的接触部44a。在图11所示的状态下,接触片44从后壁部213向前方突出,而配置于收容凹部29。

<4.插头连接器10与插座连接器20的嵌合状态>

接下来,参照图6及图12~图15,对插头连接器10与插座连接器20的嵌合状态具体地进行说明。

通过将插头连接器10插入插座连接器20,插头连接器10与插座连接器20成为嵌合状态。将插头连接器10插入插座连接器20是通过将插头连接器10的突出部114(参照图6)插入插座连接器20的收容凹部28(参照图12),并将插头连接器10的突出部115(参照图6)插入插座连接器20的收容凹部29(参照图12)而进行的。

在插头连接器10与插座连接器20为嵌合状态的情况下,插头连接器10的多个导电性接点12电连接于插座连接器20的多个导电性接点22。具体来说,通过接点12的前端部122与接点22的接触部221a接触,接点12与接点22电连接。

在接点12的基端部121,通过焊接等连接着同轴电缆2的中心导体2a,接点22的另一端部223连接于配线板3上形成的未图示的信号导电通路。因此,在插头连接器10与插座连接器20为嵌合状态的情况下,同轴电缆2的中心导体2a与配线板3的信号导电通路电连接。

另外,在插头连接器10与插座连接器20为嵌合状态的情况下,如图15所示,插头连接器10的导电部件13的突出部132与外壳23的后壁部25的接触片44接触。导电部件13的基部131经由接地棒4连接于同轴电缆2的外侧导体2c,后壁部25的第1侧板41的一端通过焊接等连接于配线板3上形成的未图示的接地导电通路。

因此,同轴电缆2的外侧导体2c经由接地棒4及导电部件13电连接于配线板3上形成的未图示的接地导电通路。另外,同轴电缆2的外侧导体2c经由接地棒4及未图示的焊料电连接于插头连接器10的外壳14。

这样一来,外壳14与外壳23电连接。接点12、22被电连接的外壳14、23及导电部件13包围,由此得以实现连接器装置1的屏蔽功能。

进而,在插头连接器10与插座连接器20为嵌合状态的情况下,如图15所示,第2侧板33的接触片332的接触部332b与外壳14的罩盖前部142接触。如图14所示,第2侧板33经由连结部32与第1侧板31连结,第1侧板31的一端部通过焊接等连接于配线板3上形成的未图示的接地导电通路。

因此,外壳14的罩盖前部142经由外壳23的前壁部24电连接于配线板3上形成的未图示的接地导电通路。由此,外壳14除了穿过导电部件13及后壁部25的路径以外,还增设有穿过外壳14及前壁部24的路径,来作为相对于配线板3上形成的未图示的接地导电通路的导电通路。因此,能提高连接器装置1的外壳14的屏蔽功能,与未设前壁部24的情况或前壁部24不与外壳14接触的情况相比,能实现屏蔽功能的进一步提高。

另外,如图12所示,接触片332形成于第2侧板33,因此例如与使接触片332从连结部32向外侧突出的情况相比,易于确保弹簧长度。由此,能实现连接器装置1的小型化及低背化。另外,接触片332的一端在偏第2侧板33另一端(偏下端)的位置,与其基端连结,因此更易确保接触片332的弹簧长度。

另外,如图12所示,第2侧板33配置于第1侧板31与壳体21的前壁部212之间。因此,与第2侧板33位于比第1侧板31更靠前方的位置的情况相比,能抑制连接器装置1的前后方向的长度,从而能实现连接器装置1的小型化。

另外,如图15所示,接触片332具有接触部332b,该接触部332b在前后方向上,在偏第1侧板31的位置,可与插头连接器10的外壳14接触。由此,也更易确保接触片332的弹簧长度。

接触部332b在上下方向上,配置于接触片332的偏连结部32一端(偏上端)的位置。由此,与将接触部332b配置于偏连结部32另一端(偏下端)的位置,而在偏连结部32另一端的位置,使接触部332b与外壳14接触的情况相比,更易确保接触片332的弹簧长度。进而,通过在上下方向上将接触部332b配置于偏连结部32一端(偏上端)的位置,能在插头连接器10与插座连接器20嵌合时,使接触部332b与外壳14(罩盖前部142)一面滑动一面嵌合的距离(所谓的有效嵌合长度)也延长。

另外,如图14所示,第1侧板31在上下方向上的偏连结部32一端的位置且与插头连接器10的外壳14的罩盖前部142对向的位置,具有凹部313。该凹部313往朝向后壁部25的方向也就是后方凹陷。

因此,如图14所示,能在前后方向上使罩盖前部142的位置成为与前壁部24的延伸部312的位置大致同等的位置。由此,能抑制连接器装置1的前后方向的长度,从而能实现连接器装置1的小型化。

但在像以往那样将第1侧板31切出缺口而设置接触片的情况下,如果要想确保该接触片的弹簧长度,那么就必须从偏第1侧板31一端的位置到另一端将第1侧板31切出较长的缺口。在这种情况下,第1侧板31的上下方向的长度变长,外壳23的上下方向的长度变长。另外,第1侧板31的缺口部分在上下方向上变长,因此电磁波会从该缺口部分漏出,而导致通过外壳23所实现的屏蔽功能下降。

本实施方式的连接器装置1的接触片332形成于经由连结部32与第1侧板31连结的第2侧板33。由此,第1侧板31的缺口部314只要为不与位于上下方向上的偏连结部32一端的位置的接触部332b接触的大小即可。

因此,与像以往那样在第1侧板31设置接触片的情况相比,如图16所示,能缩短第1侧板31的缺口部314的上下方向的长度,从而能缩小缺口部314中未被外壳14的罩盖前部142覆盖的部分。此外,缺口部314中未被外壳14的罩盖前部142覆盖的部分的大小是不会让具有与利用接点12、22而传输的信号的频率相同的频率的电磁波通过的大小,由此能抑制屏蔽功能的下降。

此外,在图8所示的例子中,缺口部314在上下方向上,从与延伸部312对应的位置形成到与连结部32对应的位置,但也可为在上下方向上,从与凹部313对应的位置形成到与连结部32对应的位置的构成。由此,能利用外壳14的罩盖前部142覆盖缺口部314。

另外,如图15所示,在插头连接器10与插座连接器20为嵌合状态的情况下,导电部件13的突出部132位于后壁部25的前方,外壳14的罩盖前部142位于前壁部24的接触片332的前方。这时的接触片332具有足够的弹簧长度,从而与罩盖前部142接触。因此,即便是在将插头连接器10从插座连接器20拔除的过程中,插头连接器10相对于插座连接器20而倾斜的状态下,也能防止接触片332塑性变形。

例如,在抓住连接于插头连接器10的同轴电缆2将其向上方抬起的情况下,插头连接器10会以罩盖前部142的周边为支点,按偏突出部115的后方变高的方式倾斜。在这种情况下,插头连接器10的外壳14的罩盖前部142向从接触片332的接触部332b离开的方向移动。因此,与罩盖前部142位于接触片332后方的情况相比,能防止较大的力作用于接触片332。

另外,如果在将插头连接器10从插座连接器20拔除的过程中,插头连接器10的前方被抬起,那么插头连接器10会以突出部115的周边为支点,按偏罩盖前部142的前方变高的方式倾斜。在这种情况下,插头连接器10的外壳14的罩盖前部142向从接触片332的接触部332b离开的方向移动。因此,与罩盖前部142位于接触片332后方的情况相比,能防止较大的力作用于接触片332。

另外,如图8所示,接触片332是以从缺口部314向前方突出的方式配置的。因此,即便是在外壳14的罩盖前部142向后方移动的情况下,罩盖前部142也会与凹部313抵接,从而被限制继续移动。由此,也能防止较大的力作用于接触片332。

如上所述,实施方式的插座连接器20安装于配线板3,且可与连接于多根同轴电缆2端部的插头连接器10嵌合。多根同轴电缆2是信号传输媒体的一个例子,插头连接器10是对象连接器的一个例子。插座连接器20包含具有绝缘性的壳体21、排列于壳体21的多个导电性接点22、及导电性外壳23。外壳23具有前壁部24及后壁部25,它们在沿着配线板3的主面m且与多个接点22的排列方向正交的方向上,隔着多个接点22而相互对向,且可与插头连接器10的导电性导电部件13及外壳14接触。前壁部24及后壁部25是一对壁部的一个例子。前壁部24是一壁部的一个例子。导电部件13及外壳14是接地部件的一个例子。前壁部24包含:第1侧板31,从一端向另一端沿着从配线板3离开的方向延伸,且一端安装于配线板3的接地导电通路;连结部32,一端与第1侧板31的另一端连结;及第2侧板33,从一端向另一端沿着向配线板3靠近的方向延伸,且一端与连结部32的另一端连结,而另一端为自由端。而且,第2侧板33具有接触片332,该接触片332沿着从配线板3离开的方向延伸,且可与插头连接器10的外壳14弹性接触。由此,实施方式的插座连接器20能实现屏蔽功能的进一步提高。

另外,第2侧板33具有延伸部331,该延伸部331从一端向另一端沿着向配线板3靠近的方向延伸,且一端与连结部32的另一端连结,而另一端为自由端。接触片332从一端向另一端沿着从配线板3离开的方向延伸,且一端与延伸部331的偏延伸部331另一端的位置连结。由此,例如,与使接触片332从连结部32突出的情况相比,易于确保弹簧长度。

另外,第2侧板33配置于第1侧板31与壳体21之间。与第2侧板33位于比第1侧板31更靠前方的位置的情况相比,能抑制连接器装置1的前后方向的长度,从而能实现连接器装置1的小型化。

另外,接触片332具有接触部332b,该接触部332b在沿着配线板3的主面m且与接点22的排列方向正交的方向上,在偏第1侧板31的位置,可与插头连接器10的外壳14接触。由此,更易确保接触片332的弹簧长度。

另外,接触部332b在与配线板3的主面m正交的方向上,配置于接触片332的偏连结部32一端的位置。由此,更易确保接触片332的弹簧长度。

另外,第1侧板31在与配线板3的主面m正交的方向上的偏连结部32一端的位置且与插头连接器10的外壳14的罩盖前部142对向的位置,具有凹部313,且该凹部313往朝向后壁部25的方向凹陷。由此,能实现连接器装置1的小型化。后壁部25是另一壁部的一个例子。

关于更多的效果及变化例,业者可轻易导出。因此,本发明更大范围内的态样并不限定于上面列出并叙述的指定详情及具有代表性的实施方式。因此,只要不脱离通过随附的权利要求书及其等效物而定义的总括性发明概念的精神或范围,便可加以各种变更。

[符号的说明]

1连接器装置

2同轴电缆

3配线板

10插头连接器

13导电部件(接地部件)

14外壳(接地部件)

20插座连接器

21壳体

22接点

23外壳

24前壁部

25后壁部

31第1侧板

32连结部

33第2侧板

142罩盖前部

313凹部

331延伸部

332接触片

332b接触部

m主面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