鱼眼端子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8152155发布日期:2019-07-13 08:35阅读:1255来源:国知局
鱼眼端子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电气连接组件,特别涉及一种压入式接线鱼眼端子。



背景技术:

接线端子做为连接器的一种,是电气行业中的一个重要组件。随着电子行业的发展,接线端子的使用范围越来越多,而且种类也越来越多。压入式接线端子为其中一种重要的种类,在使用时只需将插脚压入PCB板(线路板)的导电孔,不需要焊接即可以使连接器与PCB板有紧密的连接以传导电信号,具有较高的可靠性,而且具有可置换性,若有损坏的情况直接自PCB板移除换新即可,方便快捷。

现有技术中的压入式接线鱼眼端子,例如中国专利CN203103573U所公开的侧壁凹入式鱼眼端子,所述鱼眼端子主体为十字形结构,该十字形结构上端左右两侧开设有向内凹陷的凹槽,由此可以避免端子安装到PCB板时,在强应力下干涉过度而机械性能屈服。但是现有技术仍有弹性不足的问题,与PCB板接触的可靠性也有待提高。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鱼眼端子,使其可以增加与PCB板接触的可靠性。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鱼眼端子,包括:顺序连接的一连接部、一肩部、一弹性部及一插脚部;其中,该弹性部当中具有一鱼眼孔,该鱼眼孔为瓜子壳形,并且该弹性部两侧分别具有一倒刺结构。

其中,当该鱼眼端子插接于PCB板时,是以该插脚部一端插入PCB板的导电孔,以实现回路的电连接;当该鱼眼端子插入后,该倒刺结构顶压于该PCB板的中间位置。

其中,该连接部连接于线束端连接器,该肩部垂直于该连接部形成丁字结构。

其中,该鱼眼孔的宽头位于该鱼眼端子的连接部一侧,该鱼眼孔的窄头位于该鱼眼端子的插脚部一侧。

其中,该鱼眼孔的短轴与长轴的交点,较该长轴的中点更接近该连接部,以构成所述瓜子壳形;所述瓜子壳形包括一上半部及一下半部,该上半部位于该插脚部一侧,该下半部位于该连接部一侧,该下半部为半椭圆形,该上半部的顶角为圆角、两腰为由该圆角两端点延伸出的互相对称的曲线,该上半部与该下半部之间为平滑过渡连接。

其中,该弹性部前后两侧为平面,并且该弹性部的左右两侧为曲面,该倒刺结构设置于该弹性部的左右两侧的曲面之上并向左右两侧凸起。

其中,该倒刺结构对应于该鱼眼孔的短轴位置。

其中,该倒刺结构对应于该鱼眼孔的最宽处。

其中,该倒刺结构包括一第一面、一第二面及一倒角,该第一面与该第二面之间的夹角小于90度,该第二面与该肩部平行,该第一面与该弹性部左右两侧的曲面之间为平滑过渡连接。

其中,该倒刺结构包括一第一面、一第二面及一倒角,该第一面与该第二面之间的夹角小于60度,该第一面与该弹性部左右两侧的曲面之间为平滑过渡连接。

其中,该倒角为圆角。

其中,该肩部与该弹性部连接处的厚度,大于该弹性部的厚度。

其中,该肩部与该弹性部连接处的宽度,等于该弹性部最宽处与该鱼眼孔最宽处的宽度之差。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具有如下技术优势:

1)现有的鱼眼端子虽然具有鱼眼孔,但其弹性不足,本实用新型将鱼眼孔设置为“瓜子壳”形状,当鱼眼端子进行插装时,弹性部收到PCB板导电孔的挤压产生反向弹性力,从而使得弹性部能够与导线孔充分接触,此时,“瓜子壳”形状的鱼眼孔可以明显增加鱼眼端子的弹性。

2)现有的鱼眼端子插入和退出PCB板的导电孔比较容易,因此造成电连接不太可靠,本实用新型在鱼眼端子外围增加倒刺,可以增加抓板力,进而增加可靠性。

3)本实用新型的倒刺设置位置对应于鱼眼孔的短轴,即,“瓜子壳”的最宽处,当鱼眼端子插入PCB板导电孔,且倒刺位于板内中央时,可以使得鱼眼端子的弹性收缩力及抓板力均发挥最大效果。

以下结合附图和具体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进行详细描述,但不作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定。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一较佳实施例的鱼眼端子结构主视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一较佳实施例的鱼眼端子结构侧视图;

图3为图1中A区域的局部放大示意图;

图4为本实用新型一较佳实施例的鱼眼端子插入PCB板后的位置示意图;

图5为本实用新型一较佳实施例的鱼眼端子尺寸示意图;

其中,附图标记:

1连接部

2肩部

3弹性部

31鱼眼孔

32倒刺结构

321第一面

322第二面

R倒角

4插脚部

5PCB板

H0~H3高度

W1~W5宽度

具体实施方式

为能说清楚本实用新型的技术特点,以使得本领域技术人员可以清楚的了解本实用新型的结构、特点、使用方式及技术效果,下面通过具体实施方式,并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的方案进行阐述。但以下所述仅为例示说明之用,并不作为本实用新型的限制。

请参考图1至图5。为了增加与PCB板接触的可靠性,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鱼眼端子,包括:顺序连接的一连接部1、一肩部2、一弹性部3及一插脚部4;其中,该弹性部3当中具有一鱼眼孔31,该鱼眼孔31为瓜子壳形,并且该弹性部3两侧分别具有一倒刺结构32。

当该鱼眼端子插接于PCB板5时,是以该插脚部4一端插入PCB板5的导电孔,以实现回路的电连接;当该鱼眼端子插入后,该倒刺结构32顶压于该PCB板5的中间位置(如图4显示的PCB板5高度H0的一半位置)。

该连接部1连接于线束端连接器,该肩部2垂直于该连接部1形成丁字结构。该肩部2与该弹性部3连接处的厚度,大于该弹性部3的厚度,以增强宽度较窄处的强度,避免插入时造成断裂。

该鱼眼孔31的宽头位于该鱼眼端子的连接部1一侧,该鱼眼孔31的窄头位于该鱼眼端子的插脚部4一侧。该鱼眼孔31的短轴与长轴的交点,较该长轴的中点更接近该连接部1,以构成瓜子壳形。所述瓜子壳形包括一上半部及一下半部,该上半部位于该插脚部4一侧,该下半部位于该连接部1一侧,即,该上半部为该鱼眼孔31的窄头,该下半部为该鱼眼孔31的宽头。该下半部为半椭圆形,该上半部的顶角为圆角、两腰为由该圆角两端点延伸出的互相对称的曲线,该上半部与该下半部之间为平滑过渡连接。

该弹性部3前后两侧为平面,并且该弹性部3的左右两侧为曲面,该倒刺结构32设置于该弹性部3的左右两侧的曲面之上并向左右两侧凸起。该倒刺结构32对应于该鱼眼孔31的短轴位置,即该鱼眼孔31的最宽处。该倒刺结构32包括一第一面321、一第二面322及一倒角R,该第一面321与该第二面322之间的夹角小于90度(可设置该第二面322与肩部2平行),该第一面321与该弹性部3左右两侧的曲面之间为平滑连接。该倒角R为圆角。在另一实施例中该第一面321与该第二面322之间的夹角小于60度(该第二面322所在的平面与肩部2临近该弹性部3一侧的平面之间的夹角同样为锐角)。

如图4至图5所示,本实用新型的鱼眼端子一实施例中,各个部位的尺寸可以采取如下设置(单位mm):弹性部3最宽处宽度(倒刺结构32倒角顶点之间的距离)W1为1.32,鱼眼孔31短轴处(亦为鱼眼孔31最宽处)宽度W2为0.68,插脚部4宽度W3为0.38,弹性部3倒刺结构32最窄处宽度(倒刺结构32第二面322与弹性部3连接点之间的距离)W4为1.13,PCB板5高度H0为1.6,鱼眼孔31长轴处(亦为鱼眼孔31最长处)高度H1为1.6,弹性部3最宽处(倒刺结构32倒角顶点处)到肩部2的高度H3为1.0,弹性部3倒刺结构32最窄处(倒刺结构32第二面322与弹性部3两个连接点)到肩部2的高度H2为0.98。倒角R半径为0.06。以上数值点为例示,不作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定。另外,该肩部2与该弹性部3连接处的宽度W5,可等于该弹性部3最宽处与该鱼眼孔31最宽处的宽度之差W1-W2。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具有如下技术优势:

1)现有的鱼眼端子虽然具有鱼眼孔,但其弹性不足,本实用新型将鱼眼孔31设置为“瓜子壳”形状,当鱼眼端子进行插装时,弹性部3收到PCB板5导电孔的挤压产生反向弹性力,从而使得弹性部3能够与导线孔充分接触,此时,“瓜子壳”形状的鱼眼孔31可以明显增加鱼眼端子的弹性。

2)现有的鱼眼端子插入和退出PCB板的导电孔比较容易,因此造成电连接不太可靠,本实用新型在鱼眼端子外围增加倒刺结构32,可以增加抓板力,进而增加可靠性。

3)本实用新型的倒刺结构32设置位置对应于鱼眼孔31的短轴,即,“瓜子壳”的最宽处,当鱼眼端子插入PCB板5导电孔,且倒刺结构32位于PCB板5内的中央时,可以使得鱼眼端子的弹性收缩力及抓板力均发挥最大效果。

当然,本实用新型还可有其它多种实施例,在不背离本实用新型精神及其实质的情况下,熟悉本领域的技术人员可根据本实用新型作出各种相应的改变和变形,但这些相应的改变和变形都应属于本实用新型权利要求的保护范围。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