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直立式Type-C母头连接器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8654631发布日期:2019-09-12 09:52阅读:989来源:国知局
一种直立式Type-C母头连接器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涉及连接器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直立式Type-C母头连接器。



背景技术:

随着数字时代的发展,为了提供快速稳定的数据传输,连接器被广泛应用。一般连接器都具有外壳、中间遮蔽片、上绝缘体、下绝缘体、上端子组和下端子组。现有专利中,具有弹片的USB3.1插头连接器(公开号:CN 204030066U)的说明书公开了以下技术:一种具有弹片的USB3.1括头连接器,其传输数据速率能达到lOGbps,其包括金属屏蔽壳体、绝缘本体、上端子模组、下端子模组、及中间遮蔽片,所述金属屏蔽壳体包覆在绝缘本体的外侧,所述绝缘本体的前端具有椭圆形的对接端口,所述对接端口用于对接连接器的括入配合,所述绝缘本体还具有顶壁、底壁、及位于顶壁和底壁之间的两侧壁,所述上端子模组安装在绝缘本体的顶壁上,所述下端子模组安装在绝缘本体的底壁上,所述上端子模组包括上绝缘载体和与上绝缘本体一体成型的上排导电端子,所述下端子模组包括下绝缘载体和与下绝缘本体一体成型的下排导电端子。

现有技术中,用于组装端子组的绝缘载体往往有两个,由于需要对两个绝缘载体进行固定,也通常采用不同结构的上下两个绝缘载体来进行匹配组装固定。这必然需要设置两套模具,制造两种零部件,组装加工的成本也相对较高。同时,现有母头连接器的整体结构较为复杂,组装起来不够方便,效率也较低。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直立式Type-C母头连接器,该连接器结构简单,所需的组装零部件少,开发成本低,同时不会出现由于不同的端子组和绝缘载体而出现混料的情况,且具有组装方便的特点。

为了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实用新型所采取的技术方案为:

一种直立式Type-C母头连接器,包括外壳和连接器主体,所述连接器主体组装在所述外壳的内部,所述连接器主体包括一中夹片以及两个设置在所述中夹片两侧的且具有相同结构的组合体,所述组合体包括一绝缘载体和端子组,所述端子组组装在所述绝缘载体上;所述绝缘载体具有第一表面,两组合体组装一体时,两组合体的第一表面相对设置。

进一步地,所述绝缘载体的第一表面一端上设置有第一定位柱,远离所述第一定位柱的同一端相应位置上设置有与所述第一定位柱形状相匹配的第一定位孔,两个组合体组装一体时,一组合体的第一定位柱固定在另一组合体的第一定位孔内,通过该结构设置可以实现快速稳固地组装连接器主体。

更进一步地,所述绝缘载体的第一表面一端上还设置有一凹槽,远离所述凹槽的同一端相应位置上设置有一与该凹槽形状相匹配的凸台,两个组合体组装一体时,一组合体的凸台卡接在另一组合体的凹槽内。通过该结构设置可以进一步提升连接器主体组装的稳定性。

进一步地,所述中夹片的中部开设有与所述凸台形状相匹配的通孔,通过该结构设置可以实现快速稳固地组装连接器主体。

更进一步地,所述绝缘载体的第一表面上远离所述第一定位柱的另一端设置有两第二定位柱,靠近所述第二定位柱设置有与所述第二定位柱形状相匹配的第二定位孔。

进一步地,所述绝缘载体具有第二表面,所述绝缘载体的第二表面上设置有一卡槽,所述外壳的内侧设置有与所述卡槽相适应的卡凸。该结构的设计可以提升连接器主体与外壳的组装速度和稳固性。

更进一步地,靠近所述卡槽两侧设置有卡缺,所述卡凸两侧设置有与所述卡缺相适应的卡块。该结构的设计可以再进一步提升连接器主体与外壳的组装速度和稳固性

进一步地,所述绝缘载体具有一固定部和插接部,所述插接部固定连接所述固定部,端子组从插接部插入至固定部的后端并呈90度弯折,电路板上设置有与端子组匹配的焊接槽,端子组从正面或背面焊接在电路板上时,端子组嵌入焊接槽内。端子组可以从正面焊接在电路板的焊接槽内,这样可以使得本申请的连接器可以使用贴片方式固定在电路板上,即SMT型焊接,不限于DIP型焊接;同时端子组还可以从背面焊接在电路板的焊接槽内,这样可以使得整个连接器的固定部嵌入其中,大大节省了整个安装所占用的空间。

优选地,所述外壳靠近电路板两侧中部设置有限位勾,电路板上设置有与限位勾相匹配的嵌入槽,该结构设置可以进步提升整个连接器焊接时的稳定性。

优选地,所述端子组通过金属嵌件注塑工艺与绝缘载体注塑一体成型,使用该工艺可以提前将该工序分离,提高整个连接器的效率。

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直立式Type-C母头连接器,包括外壳和连接器主体,所述连接器主体组装在所述外壳的内部,所述连接器主体包括一中夹片以及两个设置在所述中夹片两侧的且具有相同结构的组合体,所述组合体包括一绝缘载体和端子组,所述端子组组装在所述绝缘载体上;所述绝缘载体具有第一表面,两组合体组装一体时,两组合体的第一表面相对设置。该母头连接器结构简单,所需零部件非常少,成本低且组装方便。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实用新型一种直立式Type-C母头连接器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

图2是图1的第一分解结构示意图;

图3是图1的第二分解结构示意图;

图4是图3中绝缘载体第一表面处于朝上的结构示意图;

图5是图3中绝缘载体第二表面处于朝上的结构示意图;

图6是图3中的中夹片结构示意图;

图7是图3中的外壳结构示意图;

图8是本实施例连接器从正面焊接在电路板上的结构示意图;

图9是本实施例连接器从背面焊接在电路板上的结构示意图;

图10是本实施例电路板的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具体阐明本实用新型的实施方式,附图仅供参考和说明使用,不构成对本实用新型专利保护范围的限制。

如图1至10所示,一种直立式Type-C母头连接器103,包括外壳1和连接器主体102,所述连接器主体102组装在所述外壳1的内部,所述连接器主体102包括一中夹片4以及两个设置在所述中夹片4两侧的且具有相同结构的组合体101,所述组合体101包括一绝缘载体2和端子组3,所述端子组3组装在所述绝缘载体2上;所述绝缘载体2具有第一表面,两组合体101组装一体时,两组合体101的第一表面相对设置。

作为本实施例的进一步改进,具体地,所述绝缘载体2的第一表面一端上设置有第一定位柱21,远离所述第一定位柱21的同一端相应位置上设置有与所述第一定位柱21形状相匹配的第一定位孔22,两个组合体101组装一体时,一组合体101的第一定位柱21固定在另一组合体101的第一定位孔22内。该第一定位孔可以选择定位通孔,也可以选择孔槽。

作为本实施例的进一步改进,所述绝缘载体2的第一表面一端上还设置有一凹槽23,远离所述凹槽23的同一端相应位置上设置有一与该凹槽形状相匹配的凸台24,两个组合体101组装一体时,一组合体101的凸台24卡接在另一组合体101的凹槽23内。具体地,本实施例中凹槽的形状和凸台的形状为椭圆柱体状结构。

作为本实施例的进一步改进,所述中夹片4的中部开设有与所述凸台24形状相匹配的通孔41。

作为本实施例的更进一步改进,所述绝缘载体2的第一表面上远离所述第一定位柱21的另一端设置有两第二定位柱25,靠近所述第二定位柱25设置有与所述第二定位柱25形状相匹配的第二定位孔26。

作为本实施例的进一步改进,所述绝缘载体2具有第二表面,所述绝缘载体的第二表面上设置有一卡槽27,所述外壳1的内侧设置有与所述卡槽27相适应的卡凸11。当整个连接器主体组装至外壳内时,上下绝缘载体上的卡槽卡接在外壳相应内表面的卡凸内。

作为本实施例的进一步改进,靠近所述卡槽27两侧设置有卡缺28,所述卡凸11两侧设置有与所述卡缺28相适应的卡块12。

作为本实施例的进一步改进,所述绝缘载体2具有一固定部201和插接部202,所述插接部202固定连接所述固定部201,端子组3从插接部202插入至固定部201的后端并呈90度弯折,电路板5上设置有与端子组3匹配的焊接槽51,端子组3从正面或背面焊接在电路板5上时,端子组3嵌入焊接槽51内。端子组3可以从正面焊接在电路板的焊接槽内,这样可以使得本申请的连接器103可以使用贴片方式固定在电路板5上,即SMT型焊接,不限于DIP型焊接;同时端子组3还可以从背面焊接在电路板5的焊接槽内,当然电路板具有一开孔50,焊接前,将电路板从外壳的一端套入至另一端,这样可以使得整个连接器的固定部嵌入其中,大大节省了整个安装所占用的空间。具体地,电路板可以选择PCB电路板。

所述外壳1靠近电路板5两侧中部设置有限位勾13,电路板5上设置有与限位勾13相匹配的嵌入槽52。

以上所揭露的仅为本实用新型的较佳实施例,不能以此来限定本实用新型的权利保护范围,因此依本实用新型申请专利范围所作的等同变化,仍属本实用新型所涵盖的范围。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