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OLED笔段产品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8568982发布日期:2019-08-31 01:03阅读:224来源:国知局
一种OLED笔段产品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涉及了显示技术领域,特别是涉及了一种OLED笔段产品。



背景技术:

OLED笔段产品相比点阵型OLED显示产品具有图像画质好、寿命长、可靠性高的优点。现有的OLED笔段产品一般通过阴极引线和阳极引线分别将阴极层和阳极层连接至驱动IC,其中,阴极引线一般是从所述阴极层的两侧连接至驱动IC的,这样往往会布置于显示区的中部的显示单元的实际驱动电流较小,造成OLED笔段产品中处于不同位置的显示单元的显示亮度差异较大,特别是随着OLED笔段产品的尺寸增大而更为严重。现也有采用驱动程序调节阳极走线电流的解决方案,但低亮度下(如夜间模式)使用时外部电流可调空间很小。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提供一种OLED笔段产品,它可以有效解决不同区域亮度差异显示问题,提高产品质量。

为了解决以上技术问题,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OLED笔段产品,包括基板、设于所述基板上的多个有机显示单元、覆盖所述有机显示单元的阴极层、提供驱动信号的驱动IC和从所述阴极层连接至所述驱动IC的第一阴极引线;所述第一阴极引线从所述阴极层朝向所述驱动IC一侧连接至所述驱动IC上。

作为本实用新型的一种优选方案,还包括第二阴极引线,所述第二阴极引线从所阴极层的侧边连接至所述驱动IC上。

作为本实用新型的一种优选方案,所述第一阴极引线的走线电阻小于所述第二阴极引线的走线电阻。

作为本实用新型的一种优选方案,所述第一阴极引线连接至所述驱动IC的端口数量M小于所述第二阴极引线连接至所述驱动IC的端口数量N。

作为本实用新型的一种优选方案,所述第一阴极引线连接至所述驱动IC的端口数量M与所述第二阴极引线连接至所述驱动IC的端口数量N满足:M<N。

作为本实用新型的一种优选方案,所述第二阴极引线在对应于所述阴极层的侧边位置上仅设有ITO层。

作为本实用新型的一种优选方案,所述第二阴极引线的数量为一条或多条。

作为本实用新型的一种优选方案,所述第一阴极引线的数量为一条或多条。

作为本实用新型的一种优选方案,所述驱动IC的数量为一个或多个。

本实用新型具有如下技术效果: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OLED笔段产品由于设置了从阴极层朝向驱动IC一侧连接至驱动IC的第一阴极引线,使得第一阴极引线与各个有机显示单元的距离较为均衡,从而有效地降低了各个有机显示单元的之间的显示亮度差异,特别适用于解决低亮度使用时的亮度不均问题。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涉及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而非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

图1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一提供的一种OLED笔段产品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二提供的一种OLED笔段产品的结构示意图;

图3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二提供的一种第一阴极引线和第二阴极引线与驱动IC的连接端口示意图;

图4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三提供的一种OLED笔段产品的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为使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技术方案和优点更加清楚,下面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实施方式作进一步详细说明。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是本实用新型的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所描述的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无需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实用新型保护的范围。

除非另外定义,本实用新型使用的技术术语或者科学术语应当为本实用新型所属领域内具有一般技能的人士所理解的通常意义。本实用新型中使用的“第一”、“第二”以及类似的词语并不表示任何顺序、数量或者重要性,而只是用来区分不同的组成部分。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需要理解的是,若有术语“上”、“下”、“左”、“右”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实用新型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附图中描述位置关系的用语仅用于示例性说明,不能理解为对本专利的限制,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根据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的具体含义。

实施例一

如图1所示,其显示了本实施例提供的一种OLED笔段产品,该OLED笔段产品包括基板1、设于所述基板1上的多个有机显示单元2、覆盖所述有机显示单元2的阴极层3、提供驱动信号的驱动IC4和从所述阴极层3连接至所述驱动IC4的第一阴极引线5;所述第一阴极引线5从所述阴极层3朝向所述驱动IC4一侧连接至所述驱动IC4上。更具体地,所述有机显示单元2包括阳极层和设于阳极层上的有机发光层,所述阳极层通过阳极引线6连接至驱动IC4上。

这样,由于设置了从阴极层3朝向驱动IC4一侧连接至驱动IC4的第一阴极引线5,使得第一阴极引线5与各个有机显示单元2的距离较为均衡,从而有效地降低了各个有机显示单元2的之间的显示亮度差异,特别适用于解决低亮度使用时的亮度不均问题。

具体地,所述第一阴极引线5的数量可以为一条或多条。所述驱动IC4的数量可以为一个或多个。更具体地,在本实施例中,所述第一阴极引线的数量为两条,且布置于所述阳极引线6的两侧,所述驱动IC4的数量优选为一个。

实施例二

本实施例与前一实施例原理相同,结构类似,其区别仅在于,如图2所示,本实施例提供的OLED笔段产品还包括第二阴极引线7,所述第二阴极引线7从所阴极层3的侧边连接至所述驱动IC4上。这样,通过同时在阴极层3的侧边和朝向驱动IC4一侧设置可以连接至驱动IC4的阴极引线,能够进一步保证各个有机显示单元2的显示亮度的均衡,有效提高显示质量。

更具体地,在本实施例中,所述第一阴极引线5的走线电阻小于所述第二阴极引线7的走线电阻。具体地,由于第一阴极引线5是从阴极层3朝向驱动IC4一侧连接至驱动IC4,因此其走线距离第二阴极引线7较短,因此可以有效保证其走线电阻小于第二阴极引线7的走线电阻;当然,采用控制线宽等方式也可以有效实现使得第一阴极引线5的走线电阻小于所述第二阴极引线7的走线电阻,本实用新型并不以此为限。

进一步地,如图3所示,考虑到第一阴极引线5的走线电阻小于第二阴极引线7的走线电阻,所述第一阴极引线5连接至所述驱动IC4的端口数量M优选为小于所述第二阴极引线连接至所述驱动IC4的端口数量N。更具体地,优选为使得所述第一阴极引线5连接至所述驱动IC4的端口数量M与所述第二阴极引线连接至所述驱动IC4的端口数量N满足:M<N,具体地可以使得M分别等于4N/5、2N/3、N/2等,从而有效兼顾到输出电流的均匀性,保证各个有机发光单元的亮度均匀性。

实施例三

本实施例与前一实施例原理相同,结构类似,其区别仅在于,如图4所示,所述第二阴极引线7在对应于所述阴极层3的侧边位置上仅设有ITO层71。这样能够有效提高OLED笔段产品的透明性能。当然,当所述第二阴极引线延伸至所述阴极层3的下方时,可以使得第二阴极引线7包括ITO层71和设于ITO层上的辅助金属层72,从而有效降低走线电阻。

以上所述实施例仅表达了本实用新型的实施方式,其描述较为具体和详细,但并不能因此而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专利范围的限制,但凡采用等同替换或等效变换的形式所获得的技术方案,均应落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