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塑壳断路器元件安装结构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9028654发布日期:2019-11-01 22:04阅读:396来源:国知局
一种塑壳断路器元件安装结构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属于低压断路器结构技术领域,具体讲就是涉及一种塑壳断路器元件安装结构,尤其是涉及低压断路器中的静触头、导磁块件灭弧室三个元件的定位安装。



背景技术:

低压断路器一般由触头系统、灭弧室、操作机构、脱扣器、外壳等构成,触头系统中的动静触头多由镀银的铜块导电杆及银触点组成,断路器断开时,触头装置的动静触头斥开产生电弧,动触头的运动路线在灭弧装置的腔体内,产生的电弧在电动力作用下进入灭弧栅片中,将电弧分割成若干段串联的短弧,如同一系列串联的电阻,快速提高电弧电压,从而达到灭弧的目的。

断路器之中的静触头、静触头U型槽中间的导磁块、灭弧室三个部件通常是分别通过基座上的定位特征定位并组成一个模块。在这个模块中三者之间的相互距离均是间接由基座上的定位特征尺寸所决定的,导致三个部件之间的相互距离不能够由自身来决定,增加了调试维修的难度。

中国专利ZL201721646740.8公开了一种防烧蚀静触头组件及灭弧系统。静触头组件,包括静触头以及保护支架,所述静触头包括接电部、触头部、连接部以及静触点。所述保护支架包括依次连接的引流板、隔离部以及罩头部。所述隔离部用于隔离所述底板,包括间隔设置的第一隔离块以及第二隔离块。所述引流板与所述连接部相适配。所述罩头部包括分别罩设在支撑板肩部上的第拱形隔离板以及第二拱形隔离板。灭弧系统包括灭弧室以及静触头组件,静触头组件位于所述灭弧室底部,该保护支架与静触头对应设置,减少了静触头与灭弧室间的间隙,增强了灭弧室内气体的气吹作用。并且同时通过隔离来保护静触头,不被电弧侵入,从而避免被高温的电弧烧蚀。但是该断路器的保护支架只起到对静触头的防烧蚀作用,并不能够对导磁块及灭弧室起到定位作用。

中国专利ZL 201380081061.9公开了一种具有电磁弧驱动机构的开关设备,其中,所述开关设备具有灭弧室,所述灭弧室带有固定定位的触头和与该触头相对布置的能移动的触头,所述电磁弧驱动机构设计成金属片的形式,所述金属片围绕所述固定定位的触头定位,在U形的所述金属片的进行连接的中间部件和U形设计的所述固定定位的触头的第一支腿和第二支腿之间定位有绝缘体,所述绝缘体设计成U形并且具有第三支腿和第四支腿和在所述第三支腿与所述第四支腿之间的连接部件,并且其中,所述绝缘体的所述第三支腿包围住所述固定定位的触头的所述第一支腿。该专利技术对导磁块起到了定位作用,但是,对静触头和灭弧室无法起到定位作用。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就是针对上述现有的塑壳断路器中静触头、导磁块和灭弧室的相对位置是由基座上的定位特征决定,导致该三个部件之间的相对位置关系调试维修困难的,难以找替换件的技术缺陷,提供一种塑壳断路器元件安装结构,利用绝缘件的自身结构特征对静触头、灭弧室和导磁块进行定位,提高了断路器安装时的可操作性,及降低了断路器的维修调试难度。

技术方案

为了实现上述技术目的,本实用新型提供的一种塑壳断路器元件安装结构,其特征在于:绝缘件位于所述静触头的U形折弯内侧,绝缘件从所述静触头的U 型折弯内侧开始覆盖并至少延伸到所述静触头上部折弯处,所述绝缘件上设有定位结构能够对所述灭弧室和导磁块定位并且使所述绝缘件在安装进所述静触头时实现自限位。

进一步,所述定位结构包括所述绝缘件上设有的凹槽用于定位安装所述静触头的U形折弯内的导磁块,所述绝缘件的两侧边上向上伸出凸起能够定位所述灭弧室,所述绝缘件的至少一侧设有向下的凸块能够使所述绝缘件在安装进所述静触头时实现自限位。

进一步,所述凸起伸入所述灭弧室内贴住所述灭弧室内腔壁实现所述灭弧室的定位。

进一步,所述凸块延伸到所述绝缘件下部与所述静触头接触面的下方。有益效果

本发明提供的一种塑壳断路器元件安装结构,用绝缘件的自身结构特征对静触头、灭弧室和导磁块进行定位,降低断路器的维修调试难度。

附图说明

附图1为本发明实施例中灭弧装置的立体图。

附图2为本发明实施例中隔离筋的位置结构示意图。

附图3为本发明实施例中连接块的位置结构示意图。

附图4为本发明实施例中凹槽的位置结构示意图。

附图5为本发明实施例中产气罩结构示意图。

附图6为本发明实施例中绝缘件结构示意图。

附图7为本发明实施例中静触头结构示意图。

附图8为本发明实施例中灭弧栅片结构示意图。

附图9为本发明实施例中灭弧栅片位置结构示意图。

附图10为本发明实施例中引弧片的位置结构示意图。

附图11为本发明实施例中引弧片的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和实施例,对本发明做进一步详细说明。

实施例

为了解决常规灭弧室结构在高电压环境下对触点断开时产生的电弧拉长、分断、熄灭过程中容易发生电击穿,最终导致长时间燃弧;分断大电流时,产生的气流往动触头一侧(机构侧)移动,带动电弧往里移动,从而烧坏机构;触头打开后电弧与动触头击穿风险大(动静触头呈夹角,后端近,易击穿)等技术难题。本实施例设计了一种灭弧装置,如附图1所示,它包括静触头1,灭弧室 2装在所述静触头1上方,所述灭弧室2的灭弧栅片的栅脚201伸入产气罩3内,如附图4和5所示,所述灭弧室2的灭弧栅片的凹槽202底部与所述产气罩3 外侧端部305尽量贴近,距离不大于2毫米。动触头4与静触头1的接合与断开控制着断路器的通断,其中,如附图5所示,所述产气罩3包括左腔室301 和右腔室302,本实施例中,所述左腔室301和右腔室302为一体式。所述灭弧室2的灭弧栅片的栅脚201伸入对应的左腔室301和右腔室302内的隔离槽 301a,302a中,如附图2所示,所述左腔室301和右腔室302底部设有至少一条隔离筋303,303’,所述隔离筋303,303’位于导磁块5与所述静触头1上的静银点101之间起隔弧和与导磁块5绝缘作用,如附图3所示,所述左腔室301 和右腔室302的底部之间设置有连接块304,所述连接块304位于静银点101的外侧,处于静触头1的上方具有起隔弧作用。所述动触头4上固定装有动触头产气件6,所述动触头产气件6位于动触头4和静触头1之间,具体地讲,本实施例中所述动触头产气件6为U形结构,U形结构的底面位于动触头4和静触头 1之间的位置。

另外进一步,现有的塑壳断路器中静触头、导磁块和灭弧室的相对位置是由基座上的定位特征决定,导致该三个部件之间的相对位置关系调试维修困难的,难以找替换件本实施例中还设计了一种塑壳断路器元件安装结构,利用绝缘件的自身结构特征对静触头、灭弧室和导磁块进行定位,降低了断路器的维修调试难度。塑壳断路器元件安装结构是这样实现的:如附图1,6和7所示,绝缘件7位于所述静触头1的U形折弯内侧,绝缘件7从所述静触头1的U型折弯内侧102开始覆盖并至少延伸到所述静触头1上部折弯处103,所述绝缘件 7上设有定位结构能够对所述灭弧室2和导磁块5定位并且使所述绝缘件7在安装进所述静触头1时实现自限位。

具体地讲,本实施例中,如附图6所示,所述定位结构包括所述绝缘件7 上设有的凹槽701用于定位安装所述静触头1的U形折弯内的导磁块5,所述绝缘件7的两侧边上向上伸出凸起702,702’能够定位所述灭弧室2,所述绝缘件 7的至少一侧设有向下的凸块703能够使所述绝缘件7在安装进所述静触头1时实现自限位。所述凸起702,702’伸入所述灭弧室2内贴住所述灭弧室2内腔壁实现所述灭弧室2的定位。所述凸块703延伸到所述绝缘件7下部与所述静触头1接触面的下方。该安装结构利用绝缘件的自身结构特征对静触头、灭弧室和导磁块进行定位,降低了断路器的维修调试难度。

同时,本实施例还通过对灭弧室灭弧栅片布局结构的改进,使得断路器在高电压使用环境中能够有效对触点断开时产生的电弧拉长、分断、熄灭。如附图8和9所示,其具体结构是所述灭弧室2的灭弧栅片从上到下依次包括引弧片203、上部灭弧栅片组204、中部灭弧栅片组205和底部灭弧栅片组206,所述灭弧室2的灭弧栅片两端插装在支架207上,如附图10和11所示,所述顶部引弧片203包括基部203a和端部203b,所述端部203b凸出于所述基部203 且倾斜向上,且所述基部203a和端部203b呈V形。如附图9和10所示,所述上部灭弧栅片组204朝向动触头4一侧的长度短于所述中部灭弧栅片组205朝向动触头4一侧的长度,所述上部灭弧栅片组204从朝向动触头4一侧向远离动触头4一侧由上到下呈扇形分布,所述上部灭弧栅片组204朝向动触头4一侧的端头形成的曲线轨迹与动触头4运动轨迹相对应,所述底部灭弧栅片组206 朝向动触头4一侧的长度短于所述中部灭弧栅片组205朝向动触头4一侧的长度,所述中部灭弧栅片组205和底部灭弧栅片组206互相平行,所述顶部引弧片203和底部灭弧栅片组206的厚度大于上部灭弧栅片组204和中部灭弧栅片组205的厚度。

同时,如附图9所示,所述中部灭弧栅片组205和底部灭弧栅片组206远离动触头4一侧的端头连线呈直线,所述上部灭弧栅片组204远离动触头4一侧的端头连线呈光滑曲线,所述中部灭弧栅片组205远离动触头4一侧的端头连线和上部灭弧栅片组204远离动触头4一侧的端头连线的衔接处为光滑过渡。

为了使灭弧室具有最好的灭弧效果,本实施例中,所述引弧片203的数量优选为1片,所述上部灭弧栅片组204数量优选5~9片,所述中部灭弧栅片组 205数量优选11~15片,所述底部灭弧栅片组206数量优选1~3片。

以上显示和描述了本发明的基本原理和主要特征和本发明的优点。本行业的技术人员应该了解,本发明不受上述实施例的限制,上述实施例和说明书中描述的只是说明本发明的原理,在不脱离本发明精神和范围的前提下,本发明还会有各种变化和改进,这些变化和改进都落入要求保护的本发明范围内。本发明要求保护范围由所附的权利要求书及其等效物界定。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