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舰船用中频电力电缆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8758562发布日期:2019-09-24 23:27阅读:485来源:国知局
一种舰船用中频电力电缆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属于电力电缆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舰船用中频电力电缆。



背景技术:

随着国内海洋舰船规模的不断发展,佩带舰载机的船型也不断推出。众所周知,如果系统的频率高,发电机和变压器的铜材、钢材用料就少,因此舰载机在保持同样的功率下,重量就能减轻、体积减小,增加燃料的储备,对飞机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所以舰载机相关的电源设备普遍都是采用400Hz频率代替50Hz频率。导体传输交流电时,导体内部的电流分布不均匀,越靠近导体表面,电流密度越大,导线内部实际上电流较小,这一现象称为集肤效应,频率越高集肤效应越明显。当舰载机降落在舰船上后,为了减少飞机自身能源的消耗,通常需要通过舰船的静变电源对舰载机进行供电及启动,但是舰船目前大都使用的是50Hz频率,与50Hz系统相比,电缆在400Hz系统下阻抗相应增大不少。从舰载机用静变电源供电结构来看,电源系统由于安全因素一般与飞机是有一定的距离(通常为25米左右),电源到飞机的供电电缆是存在固有的线路电抗的,当电源系统带上重负载后流经线缆的电流会比较大,造成了降落在线缆上的压降比较大,影响了远端输出端的电压幅值,而用电设备则是依靠远端输出端作为电源输入的,所以当线缆压降过大时会影响到电源供电质量,并且当出现负载不平衡时,由于各相流过的电流不一样造成各相线缆压降不同,在远端输出端则加深了输出电压的不平衡,所以在大功率应用场合必须对线缆的压降进行补偿。但对于船舶系统,补偿装置希望做到越小越好,从而节省整船的重量和空间,所以电缆本身的压降考核也是至关重要。另外还需要考虑电缆的反复移动性。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提供一种结构简单,压降较低的舰船用中频电力电缆。

实现本实用新型目的的基本技术方案是:一种舰船用中频电力电缆,其结构特征在于:包括主线芯、内护套、编织层和外护套。主线芯有7,7根主线芯的结构相同。7根主线芯采用1+6的结构方式绞合成缆。绞合成缆时各线芯涂抹离型剂和滑石粉。内护套采用交联聚烯烃橡皮材料挤包在成缆的7根主线芯外。编织层由芳纶丝单线网孔稀疏编织或两层线反向网孔缠绕在内护套外而成。外护套采用交联聚烯烃橡皮材料挤包在编织层的外部。

以上述基本技术方案为基础的技术方案是:主线芯包括主线芯导体和主线芯绝缘层。主线芯导体采用标称截面13或16或23或26或50平方毫米的若干镀锡软铜丝束绞和复绞而成。单丝最大直径为0.31毫米。主线芯绝缘层采用低介质损耗乙丙橡皮材料挤包在导体外。

以上述相应技术方案为基础的技术方案是:还包括控制线组。控制线组有6组。7根主线芯和6组控制线组绞合成缆,绞合成缆时涂抹离型剂和滑石粉,6组控制线组分别设置在外部的6根主线芯的相邻2根主线芯之间。

以上述相应技术方案为基础的技术方案是:6组控制线组的结构相同,均包括控制线和控制线屏蔽层。每组控制线组有2至4根控制线。控制线包括控制线芯导体和控制线芯绝缘层。控制线芯导体采用若干单丝直径0.15毫米至0.25毫米的镀锡软铜丝束绞而成。控制线芯绝缘层采用交联聚烯烃材料挤包在控制线芯导体外部。各控制线绞合成缆。控制线屏蔽层采用镀锡铜丝编织在成缆的各控制线外。

本实用新型具有积极的效果:(1)本实用新型的舰船用中频电力电缆的主线芯由三相四线制中四根线芯调整成七根线芯,对面两根作为一相,能有效的减少阻抗,确保电压降和相间电压不平衡等指标要求。主线芯绝缘层采用低介质损耗的乙丙橡皮,能够有效降低绝缘的介质损耗,从而有利于降低压降,确保25米电缆400Hz下最大工作电流下的电压降最大值2.5V。电缆结构为大截面七芯成缆,线芯涂抹离型剂和滑石粉,成缆张力保持一致,避免线芯扭曲。

(2)为使电缆的阻抗值小,电缆导体的集肤效应必须控制在比较小的范围内,因此本实用新型的舰船用中频电力电缆的导体采用多根细单丝束绞和复绞而成,单丝本身存在一定的接触电阻,单丝越细对电缆的集肤效应越小,同时单丝细也可以使电缆更加柔软,便于反复移动。

(3)本实用新型的舰船用中频电力电缆的内护套和外护套均采用柔软的交联聚烯烃橡皮材料进行挤包,具备低烟、无卤、阻燃、低毒、耐油、耐磨及抗反复弯曲等性能,便于移动。

(4)本实用新型的舰船用中频电力电缆的主线芯和控制线成缆后的缆芯不绕包,各线芯间充分使用离型剂及滑石粉,使电缆在移动弯曲过程中,线芯之间能充分滑动来解决线芯之间的相互摩擦,有利于移动拖拽。电缆缆芯内所有空隙均由挤包式内护套填充紧实,使电缆在受到外部挤压及冲击时能很好的保护缆芯不变形。

(5)本实用新型的舰船用中频电力电缆的内护套和外护套采用双层挤出方式,两层护套间采用芳纶丝加强结构,使电缆在移动过程中,充分避免电缆受拉伸和挤压踩踏等影响。两层护套采用相同的材料构成,可以使两层护套充分粘合在一起。芳纶层加强层还可以起到警示作用,电缆由于反复移动与飞行甲板的摩擦,导致电缆护套厚度逐渐变薄,当摩擦至绝缘层后容易对供电设备造成损坏,因此当护套磨损至加强层时,警示应对电缆进行维修或更换。

(6)本实用新型的舰船用中频电力电缆的对电缆增加信号控制功能,控制线增加至主线芯间隔空隙中,利用控制线重量轻,外径小的原则,使整根电缆在外径不增加的前提下,对重量影响最小。同时对控制线进行编织屏蔽结构设计,使控制线尽量少的受到主线芯的影响,能有效对系统进行监控和对电缆收放线盘具进行电动收放控制,有效的减少电缆与甲板间的摩擦。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的舰船用中频电力电缆的结构示意图。

上述附图中的标记如下:

主线芯1,主线芯导体11,主线芯绝缘层12,

控制线组2,

控制线21,控制线芯导体21-1,控制线芯绝缘层21-2,

控制线屏蔽层22,

内护套3,编织层4,外护套5。

具体实施方式

为了使本实用新型的内容更容易被清楚地理解,下面根据具体实施例并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详细的说明。

(实施例1)

见图1,本实施例的舰船用中频电力电缆包括主线芯1、控制线2、内护套3、编织层4和外护套5。

主线芯1有7,7根主线芯1的结构相同,均包括主线芯导体11和主线芯绝缘层12。

主线芯导体11采用标称截面13或16或23或26或50平方毫米的若干镀锡软铜丝束绞和复绞而成。镀锡软铜丝选择符合GJB 1916-94中的镀锡软铜丝,单丝直径采用符合IEC 60228中的第6类导体结构,单丝最大直径为0.31毫米,本实施例中单丝直径为0.16毫米。

主线芯绝缘层12采用低介质损耗乙丙橡皮材料挤包在导体11外。

控制线组2有6组,6组控制线组2的结构相同,均包括控制线21和控制线屏蔽层22。每组控制线组2的控制线21有2至4根,本实施例为每组2根。各控制线21的结构相同,均包括控制线芯导体21-1和控制线芯绝缘层21-2。

控制线芯导体21-1采用若干单丝直径0.15毫米至0.25毫米的镀锡软铜丝束绞而成,本实施例采用19根单丝直径0.15毫米的镀锡软铜丝束绞而成。镀锡软铜丝选择符合GJB 1916-94中的镀锡软铜丝。

控制线芯绝缘层21-2采用交联聚烯烃材料挤包在控制线芯导体21-1外部。

2根控制线21绞合成缆。控制线屏蔽层22采用若干镀锡铜丝编织在成缆的2根控制线21外,编织覆盖率不小于88%。本实施例采用96根直径0.2毫米的镀锡铜丝,通过16锭编织机进行编织,每锭6根,编织节距不小于13.6毫米。

7根主线芯1和6组控制线组2绞合成缆,绞合成缆时各主线芯1和各组控制线组2涂抹离型剂和滑石粉,7根主线芯1采用1+6的结构方式,也即周围6根围绕中间1根设置,6组控制线组2分别设置在外部的6根主线芯1的相邻2根主线芯1之间,成缆的节径比为8至10倍。

内护套3采用交联聚烯烃橡皮材料挤包在成缆的主线芯1和控制线组2的外部。

编织层4由芳纶丝单线网孔稀疏编织或两层线反向网孔缠绕在内护套3外而成。本实施例采用芳纶丝单线网孔稀疏编织,其编织覆盖率为10%至20%。

外护套5采用交联聚烯烃橡皮材料挤包在编织层4的外部。

以上实施例仅供说明本实用新型之用,而非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有关技术领域的技术人员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的精神和范围的情况下,还可以作出各种变换和变化,具体应用过程中还可以根据上述实施例的启发进行相应的改造,因此所有等同的技术方案均应该归入本实用新型的专利保护范围之内。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