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安全双电源转换开关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8803510发布日期:2019-10-08 20:51阅读:247来源:国知局
一种安全双电源转换开关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安全双电源转换开关。



背景技术:

双电源切换开关就是因故停电自动切换到另外一个电源的开关。一般双电源切换开关是广泛应用于高层建筑、小区、医院、机场、码头、消防、冶金、化工、纺织等不允许停电的重要场所,为了提高供电的可靠性,供电系统中大量采用双电源供电线路(两条供电线路,一般是一条电力系统线路,一条自备线路),当一条线路电源发生故障时,由另一条线路供电。为此需借助控制装置,户内要采用不少于两台高压开关柜,户外不少于两台柱上高压开关,才能实现选择供电线路的要求。这种控制方式,不但增加了用户的设备和运行成本,而且还潜伏着供电事故隐患。两台及以上的高压开关柜/柱上高压开关,很难实现高压开关柜/柱上高压开关之间的机械连锁。一般认为,仅有控制装置的电气连锁是不可靠的,一

旦控制装置故障或运行人员的误操作,都有可能出现双电源同时馈电,就会酿成重大事故。

授权公告号为CN204088184U的中国专利公开了一种安全双电源切换开关,其包括真空断路器机构和电源切换机构,真空断路器机构包括外壳、密封盖、静触头及动触头,外壳为圆柱形且具有空腔,空腔延伸出外壳其中一个端口形成开口,密封盖为圆盘形且半径与外壳相同,静触头包括主静触头、备用静触头和输出静触头,外壳空腔内设有分隔块,分隔块自外壳圆心延伸至圆周并将空腔分隔为至少三个相互独立的空间,静触头均单独设置于其中一个空间内,动触头与外壳圆心连接并延伸至静触头。主静触头、备用静触头以及输出静触头均包括一对触片,动触头为圆弧形并且设置于两片触片之间,触片以外壳轴线为转轴铰接于外壳内,分隔块设有缺口,缺口设置于动触头转动轨迹上且缺口大小与动触头相适配,外壳及密封盖圆心处设有通孔,通孔内设有绝缘转轴,动触头与转轴固定连接,动触头上还固定连接有绝缘环,绝缘环与动触头同心且半径、厚度均相同,绝缘环与动触头共同构成完整圆环。触片设置为弹片结构。

由此可见,该双电源切换开关的三个静触头均由一对触片构成,触片分体设置,并相对设置,外壳圆周上设置三对供触片插入的孔,然后通过一定的方式固定,在使用过程中,一方面,触片的安装十分麻烦,原因在于需要逐片将触片插入对应的插孔中并需要采用胶粘等方式固定,十分繁琐;另一方面,触片之间的距离在安装时不能保证稳定间隙,这就导致两触片容易由于安装误差而导致对于动触头的弹性压紧力不一样,有时甚至出现不能完全接触的问题,影响导电性能,有时甚至不能完成切换,致使无法停电的设备出现断电的事故,造成巨大的经济损失,甚至造成安全事故,十分危险。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提出一种静触头拆装更换方便、动静触头接触稳定、更安全的安全双电源转换开关。

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是这样实现的:安全双电源转换开关包括真空断路器机构,真空断路器机构包括外壳、动触头和静触头,外壳为圆柱形且具有空腔,静触头包括结构相同的主静触头、备用静触头和输出静触头,外壳空腔内设有分隔块,分隔块自外壳圆心延伸至圆周并将空腔分隔为至少三个相互独立的空间,三个静触头均单独设置于其中一个空间内,分隔块设有缺口,缺口设置于动触头转动轨迹上且缺口大小与动触头相适配,外壳圆心处设有通孔,通孔内设有绝缘转轴,动触头与转轴固定连接,动触头上还固定连接有绝缘环,绝缘环与动触头同心且半径、厚度均相同,绝缘环与动触头共同构成完整圆环,静触头包括圆柱形的柱体,柱体的一端设有沿轴线方向延伸的劈槽,劈槽两边分为两片横截面为弓形的接触片,劈槽的深度大于动触头的宽度,两个接触片纵向切面为内小外大的锥形,两个接触片的根部设置有外螺纹,两个接触片的外部套设有与其螺纹配合以将两个接触片挤紧的压紧螺母;所述外壳对应于三个静触头的位置分别设置有径向延伸的穿孔,穿孔的直径大于压紧螺母直径,柱体的远离接触片的一端设置有外螺纹段,外螺纹段上旋装有固定螺母,柱体上距离远离接触片的一端的端部一定距离设置有卡簧槽。

进一步地,卡簧槽内设有C形卡簧,C形卡簧的外径大于所述穿孔的直径。

进一步地,柱体上于卡簧槽与固定螺母之间还套设有弹性橡胶圈,弹性橡胶圈的外径大于所述穿孔的直径。

进一步地,接触片的横截面的弓形的圆弧所在圆的直径自内向外逐渐变大。

进一步地,所述接触片由横截面为劣弧弓形的半柱外面覆盖一层厚度自内向外逐渐变大的金属片构成,接触片的外螺纹位于金属片的外部。

采用了上述技术方案,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为:相对于现有技术,一方面,静触头为一体式结构,两个接触片是在主体上开设劈槽后形成的,而且接触片的纵截面为锥形,通过压紧螺母在接触片外部旋拧时,两个接触片之间的距离逐渐靠近,可以调节对于动触头的压紧力,使得既能够不对动触头的旋转造成很大阻力,而且还能确保动、静触头之间的良好导电;而且一体式结构配合外壳上的穿孔以及固定螺母和C形卡簧,使得静触头相对于外壳的安装和拆卸十分方便,安装时,静触头通过接触片一端从外壳的穿孔内穿入,将C形卡簧卡入卡簧槽,另一端套上弹性橡胶圈,并旋入固定螺母,旋转固定螺母将弹性橡胶圈压紧在外壳上,实现了静触头相对于外壳的固定,十分方便快捷,提高拆装更换效率。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性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图1为本实用新型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图1中A处的局部放大图;

图3为动、静触头的配合原理图;

其中:1-外壳,11-分隔块,12-空腔,13-穿孔,2-动触头,3-静触头,301-柱体,302-接触片,303-劈槽,304-外螺纹,305-压紧螺母,306-外螺纹段,307-固定螺母,308-卡簧槽,309-C形卡簧,310-弹性橡胶圈,31-主静触头,32-备用静触头,33-输出静触头,4-绝缘转轴,5-绝缘环。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结合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实用新型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实用新型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实用新型保护的范围。

本实用新型的具体实施例:如图1-3所示,安全双电源转换开关包括真空断路器机构,真空断路器机构包括外壳1、动触头2和静触头3,外壳1为圆柱形且具有空腔12,静触头3包括结构相同的主静触头31、备用静触头32和输出静触头33,外壳1空腔12内设有分隔块11,分隔块11自外壳1圆心延伸至圆周并将空腔12分隔为至少三个相互独立的空间,三个静触头均单独设置于其中一个空间内,分隔块11设有缺口,缺口设置于动触头2转动轨迹上且缺口大小与动触头2相适配,外壳1圆心处设有通孔,通孔内设有绝缘转轴4,动触头2与转轴4固定连接,动触头2上还固定连接有绝缘环5,绝缘环5与动触头2同心且半径、厚度均相同,绝缘环5与动触头2共同构成完整圆环,静触头包括圆柱形的柱体301,柱体301的一端设有沿轴线方向延伸的劈槽303,劈槽303两边分为两片横截面为弓形的接触片302,劈槽303的深度大于动触头2的宽度,两个接触片302纵向切面为内小外大的锥形,两个接触片302的根部设置有外螺纹304,两个接触片302的外部套设有与其螺纹配合以将两个接触片302挤紧的压紧螺母305;所述外壳1对应于三个静触头的位置分别设置有径向延伸的穿孔13,穿孔13的直径大于压紧螺母305直径,柱体301的远离接触片302的一端设置有外螺纹段306,外螺纹段306上旋装有固定螺母307,柱体301上距离远离接触片302的一端的端部一定距离设置有卡簧槽308。其中,除了静触头和外壳1的穿孔13之外的结构参见授权公告号为CN204088184U的中国专利,此处不再详细介绍。

在本实施例中,卡簧槽308内设有C形卡簧309,C形卡簧309的外径大于所述穿孔13的直径。柱体301上于卡簧槽308与固定螺母307之间还套设有弹性橡胶圈310,弹性橡胶圈310的外径大于所述穿孔13的直径。所述接触片302由横截面为劣弧弓形的半柱外面覆盖一层厚度自内向外逐渐变大的金属片构成,接触片302的外螺纹304位于金属片的外部。在其他实施例中,接触片302的横截面的弓形的圆弧所在圆的直径自内向外逐渐变大。

在使用时:安装时,静触头通过接触片302一端从外壳1的穿孔13内穿入,将C形卡簧309卡入卡簧槽308,另一端套上弹性橡胶圈310,并旋入固定螺母307,旋转固定螺母307将弹性橡胶圈310压紧在外壳1上,实现了静触头相对于外壳1的固定,十分方便快捷,提高拆装更换效率;拆卸时,旋下固定螺母307,取下C形卡簧309,即可将静触头从外壳1的穿孔13中取出;当发现动触头2与静触头的接触不良时,通过旋拧压紧螺母305,对接触片302的锥形面进行挤压,使得两片接触片302彼此靠近,以便调节两个接触片302之间的距离,进而提高的接触的弹性力,使得接触更稳定。

相对于现有技术,一方面,静触头为一体式结构,两个接触片302是在主体上开设劈槽303后形成的,而且接触片302的纵截面为锥形,通过压紧螺母305在接触片302外部旋拧时,两个接触片302之间的距离逐渐靠近,可以调节对于动触头2的压紧力,使得既能够不对动触头2的旋转造成很大阻力,而且还能确保动、静触头之间的良好导电;而且一体式结构配合外壳1上的穿孔13以及固定螺母307和C形卡簧309,使得静触头相对于外壳1的安装和拆卸十分方便。

以上所述仅为本实用新型的较佳实施例而已,并不用以限制本实用新型,凡在本实用新型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