降低阻抗的连接线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9560232发布日期:2019-12-31 15:59阅读:551来源:国知局
降低阻抗的连接线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涉及连接线领域技术,尤其是指一种降低阻抗的连接线。



背景技术:

如图1至图3所示为本产品的现有技术,其包括有线缆10'和插头20',线缆10'内的导线单元11'前端和金属编织网层12'前端会伸出外被层的前端,金属编织网层12'为铝镁合金材质,其不具有可焊性,所以不能直接与插头20'的金属屏蔽壳21'焊接在一起,金属编织网层12'与金属屏蔽壳21'接触导通是起到接地的作用;因金属编织网层12'和金属屏蔽壳21'不能直接焊接导通,所以传统的做法是在金属编织网层12'包裹一铜箔层30',再将铜箔层30'与金属屏蔽壳21'焊接在一起,即铜箔层30'起到中间桥梁的作用;但是产品再使用久后,铜箔层30'会与金属编织网层12'产生电化学反应,从而会导致产品的阻抗值增大,不利于产品的使用。且多个导线单元11'会散开与对应插头20'的端子焊接,从而导致线缆10'前端内部空心率会增加,线缆10'内部产生形变也会导致阻抗的增加。且线缆是软性塑胶材质,加工的公差也会比较大,传统的工艺也会因为公差的匹配间隙导致阻抗的增加。



技术实现要素:

有鉴于此,本实用新型针对现有技术存在之缺失,其主要目的是提供一种降低阻抗的连接线,其有效解决了产品阻抗值增大的问题。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采用如下之技术方案:

一种降低阻抗的连接线,包括有线缆和插头,该线缆包括有导线单元、金属编织网层以及外被层,该金属编织网层包裹于导线单元外,该外被层包裹于金属编织网层外;该导线单元的前端和金属编织网层的前端均向前凸出外被层的前端;该插头设置于线缆的前端,导线单元的前端伸入插头内并与插头的端子导通连接;其中,该外被层的前端外表面套设有一扣环,该扣环径向缩小对线缆内部进行压实,且该金属编织网层的前端后翻包裹于扣环的外壁面上;该插头之连接器的金属屏蔽壳的后端压合包裹住扣环,金属编织网层的前端夹紧于扣环和金属屏蔽壳之间。

作为一种优选方案,所述扣环通过铆压的方式套设于外被层的前端外表面上。

作为一种优选方案,所插头之连接器的金属屏蔽壳的后端通过铆压的方式压合包裹住扣环。

作为一种优选方案,所述金属屏蔽壳包括有彼此拼装在一起的上壳和下壳,上壳和下壳的后端形成收口部,上述扣环位于收口部内,且下壳的后端两侧向上延伸出有铆压臂。

作为一种优选方案,所述扣环为非裸铜的导电材质。

作为一种优选方案,所述扣环为不锈钢材质。

作为一种优选方案,所述金属编织网层为铝镁合金材质。

作为一种优选方案,所述金属屏蔽壳外成型有塑胶外壳或在金属屏蔽壳外装配塑胶或金属护套。

作为一种优选方案,所述导线单元和金属编织网层之间夹设有铝箔pet带。

本实用新型与现有技术相比具有明显的优点和有益效果,具体而言,由上述技术方案可知:

通过在外被的前端外表面上套设有扣环,扣环径向缩小对线缆内部进行压实,从而降低了线缆内部的空心率,即线缆内部不易产生形变,且通过扣环减小了线缆线径公差对压合后与金属屏蔽壳匹配影响,从而有效降低了阻抗;且金属编织网层的前端后翻包裹于扣环外壁面上,插头的金属屏蔽壳压合包裹扣环,使扣环、金属编织网层和金属屏蔽壳两两硬性接触,从而使金属编织网层与金属屏蔽壳稳固接触导通,相较传统再金属编织网层外包裹铜箔层与金属屏蔽壳焊接导通,其不会产生电化学反应,从而进一步降低阻抗,利于产品的信号和电流的传输,且无需铜箔层,即降低了生产成本。同时,扣环选用硬质材料,在生产过程中更容易实现自动化。

为更清楚地阐述本实用新型的结构特征和功效,下面结合附图与具体实施例来对本实用新型进行详细说明。

附图说明

图1是现有技术隐藏部分零部件的立体图;

图2是现有技术的分解图;

图3是现有技术的剖视图;

图4是本实用新型之较佳实施例的立体图;

图5是本实用新型之较佳实施例的分解图;

图6是本实用新型之较佳实施例的剖视图;

图7是本实用新型之较佳实施例的局部组装图。

附图标识说明:

10'、线缆11'、导线单元

12'、金属编织网层20'、插头

21'、端子30'、铜箔层

10、线缆11、导线单元

12、金属编织网层13、外被层

20、插头21、端子

22、金属屏蔽壳221、上壳

222、下壳201、铆压臂

23、塑胶外壳30、扣环。

具体实施方式

请参照图4至图7所示,其显示出了本实用新型之较佳实施例的具体结构,包括有线缆10和插头20。

该线缆10包括有导线单元11、金属编织网层12以及外被层13,该金属编织网层12包裹于导线单元11外,导线单元11和金属编织网层12之间还夹设有铝箔pet带(图中未示);该外被层13包裹于金属编织网层12外。该导线单元11的前端和金属编织网层12的前端均向前凸出外被层13的前端,即对线缆10的前端进行外被层13的剥离。

该插头20设置于线缆10的前端,导线单元11的前端伸入插头20内并与插头20的端子21导通连接。

其中,该外被层13的前端外表面套设有一扣环30,该扣环30径向缩小对线缆10内部进行压实,传统的线缆10用于连接插头段的内部空心率较大,使用久之,线缆10内部产生形变,从而会导致接触阻抗增大,不利于产品的信号和电流的传输。且线缆10是软性塑胶材质,加工的公差也会比较大,通过扣环30固定后,会减小线缆10公差,从而降低线缆10与金属屏蔽壳22之间的配合间隙,从而降低阻抗。且该金属编织网层12的前端后翻包裹于扣环30的外壁面上。该插头20之金属屏蔽壳22的后端压合包裹住扣环30,金属编织网层12的前端夹紧于扣环30和金属屏蔽壳22之间;在本实施例中,金属编织网层12为铝镁合金材质。传统的金属编织网层12(铝镁合金材质)因不可焊性,铝镁合金与金属屏蔽壳22直接接触会产生接触不可靠性和接触不良,所以都会在金属编织网层12外包一层铜箔,再将铜箔于金属屏蔽壳22焊接导通,此类结构,在使用久后,因铝镁合金会与铜箔产生电化学反应,从而会进一步导致阻抗的增加,不利于产品的使用,且可能导致产品接触不良。

在本实施例中,所述扣环30通过铆压的方式套设于外被层13的前端外表面上,同样的,插头20的金属屏蔽壳22之后端通过铆压的方式压实于扣环30上,即扣环30、金属编织网层12和金属屏蔽壳22两两硬性接触,从而使金属编织网层12与金属屏蔽壳22稳固接触,无需在使用铜箔,降低了阻抗,增强了导电率。扣环30为非裸铜的导电材质,在本实施例中,扣环30为不锈钢材质,也可以为其它导电材质,不以局限。且扣环30的形状不限定。

金属屏蔽壳22包括有彼此拼装在一起的上壳221和下壳222,上壳221和下壳222的后端形成收口部,上述扣环30位于收口部内,且下壳222的后端两侧向上延伸出有铆压臂201,将两铆压臂201相对拉紧折弯,径向收缩收口部的体积,从而将扣环30、金属编织网层12与金属屏蔽壳22硬性接触。所述金属屏蔽壳22外成型有塑胶外壳23或在金属屏蔽壳22外装配塑胶或金属护套。

此产品的制作方法,包括有以下步骤;

步骤一,取一线缆10,并对线缆10的前端进行剥皮加工处理,使得导线单元11的前端和金属编织网层12的前端均向前凸出外被层13的前端;

步骤二,在外被层13的前端外表面上铆压一扣环30,扣环30将线缆10内部进行压实,减少线缆10内部的空心体积;并对线缆的线径进行固定以减小线径公差变化;

步骤三,将金属编织网层12的前端向后翻,使金属编织网层12的前端包裹于扣环30的外壁面上;

步骤四,将多个导线单元11与插头20上对应的端子21焊接连接在一起;

步骤五,将插头20之金属屏蔽壳22的后端压合包裹住扣环30,使金属编织网层12的前端夹紧于扣环30和金属屏蔽壳22之间,金属编织网层12的内表面和外表面分别与金属屏蔽壳22的内壁、扣环30的外壁面硬性接触,从而使金属编织网层12与金属屏蔽壳22稳固接触导通;

步骤六,再将金属屏蔽壳22放入成型模具中,成型出塑胶外壳23,或在金属屏蔽壳22外装配塑胶或金属护套,制作完成。

本实用新型的设计重点在于:通过在外被的前端外表面上套设有扣环,扣环径向缩小对线缆内部进行压实,从而降低了线缆内部的空心率,即线缆内部不易产生形变,且通过扣环减小了线缆线径公差对压合后与金属屏蔽壳匹配影响,从而有效降低了阻抗;且金属编织网层的前端后翻包裹于扣环外壁面上,插头的金属屏蔽壳压合包裹扣环,使扣环、金属编织网层和金属屏蔽壳两两硬性接触,从而使金属编织网层与金属屏蔽壳稳固接触导通,相较传统再金属编织网层外包裹铜箔层与金属屏蔽壳焊接导通,其不会产生电化学反应,从而进一步降低阻抗,利于产品的信号和电流的传输,且无需铜箔层,即降低了生产成本。同时,扣环选用硬质材料,在生产过程中更容易实现自动化。

以上所述,仅是本实用新型的较佳实施例而已,并非对本实用新型的技术范围作任何限制,故凡是依据本实用新型的技术实质对以上实施例所作的任何细微修改、等同变化与修饰,均仍属于本实用新型技术方案的范围内。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