灭弧室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20857320发布日期:2020-05-22 21:17阅读:302来源:国知局
灭弧室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涉及低压电器领域,特别是涉及一种灭弧室。



背景技术:

灭弧室通常用于消灭断路器的触头在分断时产生的电弧,灭弧室能够将电弧引向灭弧栅片,通过灭弧栅片消灭电弧,避免电弧停留在触头上损坏断路器,现有的框架断路器在分断时采用灭弧室灭弧,由于分断电流大,电弧能量多,需要将电弧尽快熄灭,否则会造成触头的严重烧损,甚至是断路器的损坏。

现有的灭弧室会存在灭弧能力不足的问题,尤其是在做单极分断试验时大电流高电压,触头两端的电压比三极分断时要高,容易出现过零点后重燃弧的现象,燃弧时间较长,对触头和灭弧室的金属栅片的烧损比较大。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克服现有技术的缺陷,提供一种结构简单、可靠性高的灭弧室。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采用了如下技术方案:

一种灭弧室,其包括罩壳和设置在罩壳内的栅片组件,罩壳包括两个相对设置的侧板,以及连接在两个侧板一端之间的盖板机构,盖板机构上设有第一排气口,在两个侧板之间设有引弧板,引弧板的一端伸到栅片组件的上方与盖板机构间隔设置,在引弧板与盖板机构之间形成第二排气口。

优选的,所述盖板机构在第一排气口的一侧设有灭焰机构,灭焰机构包括与栅片组件垂直且设置在栅片组件与第一排气口之间的第一灭焰通道,灭焰机构在第一灭焰通道靠近栅片组件的一侧设有灭焰进气孔,灭焰机构在第一灭焰通道靠近第一排气口的一侧设有灭焰出气孔,灭焰机构在第一灭焰通道靠近第二排气口的一端设有第二灭焰通道,第二灭焰通道的一端与第一灭焰通道连通,第二灭焰通道的另一端伸到栅片组件的上方与第二排气口连通。

优选的,所述灭焰机构与盖板机构之间设有金属网板,在金属网板与灭焰机构之间设有间隔纸板,在间隔纸板上设有间隔开口。

优选的,所述的两个侧板的内侧分别设有产气块,所述引弧板包括对应设置在栅片组件上方的顶板,顶板的一端与盖板机构间隔设置,顶板的另一端与第一折弯板连接,第一折弯板的另一端与第二折弯板连接,第二折弯板向下方延伸到两个产气块远离栅片组件的侧面,第一折弯板和第二折弯板与产气块远离栅片组件一侧的顶部顶角配合,在第二折弯板与栅片组件顶部的侧面之间,以及第一折弯板与两个产气块之间形成产气空间,在顶板与栅片组件的上方之间形成产气通道,产气通道的一端与第二排气口连通,产气通道的另一端与产气空间的顶部连通。

优选的,所述灭焰机构包括相对设置的上灭焰板和下灭焰板,下灭焰板在远离引弧板的一端设有阻挡板,阻挡板与上灭焰板相对设置形成第三灭焰通道,第一灭焰通道与第二灭焰通道连通的另一端与第三灭焰通道连通,阻挡板上不设置灭焰进气孔。

优选的,所述盖板机构包括垂直设置在两个侧板一端的边框,边框的一侧分别与两个侧板连接,边框的另一侧与金属盖板连接,在金属盖板上设有第一排气口,在边框的内侧设有灭焰机构,在灭焰机构与金属盖板之间设有金属网板,金属网板与灭焰机构之间设有间隔纸板,在间隔纸板的中部设有间隔开口。

优选的,所述灭焰机构包括相对设置的上灭焰板和下灭焰板,上灭焰板和下灭焰板的侧边与边框的内壁连接,在与边框的内壁、上灭焰板和下灭焰板之间形成第一灭焰通道,上灭焰板设置在靠近盖板机构的一侧,在上灭焰板上设有多个灭焰出气孔,下灭焰板设置在靠近栅片组件的一侧,在下灭焰板上设有多个灭焰进气孔,在下灭焰板靠近引弧板的一端设有第二灭焰通道。

优选的,所述第二灭焰通道为下灭焰板上位于栅片组件的上方与引弧板之间的多个灭焰进气孔,且多个灭焰进气孔并列设置。

优选的,所述下灭焰板靠近引弧板的一端伸到栅片组件的上方并且与边框顶侧的侧边间隔设置,在下灭焰板与边框顶侧的侧边之间形成第二灭焰通道。

优选的,所述第一折弯板向栅片组件的上方倾斜设置,在产气块的顶端设有倾斜设置的限位斜面,栅片组件包括多个并列设置的灭弧栅片,最靠近顶板一端的灭弧栅片与顶板之间形成产气通道,顶板和栅片组件中靠近顶板一端的灭弧栅片分别倾斜设置,在顶板与栅片组件的上方之间形成向上倾斜的产气通道。

本实用新型的灭弧室,通过在引弧板与盖板机构间隔设置形成第二排气口,使栅片组件消灭电弧时产生的热气体能够分别从第一排气口和第二排气口排出,加强对热离子体的冷却作用,加快电弧熄灭减少对栅片组件和触头机构的烧损。

此外,通过第二灭焰通道将灭焰机构的第一灭焰通道与断路器壳体内的空间连通起来,使得热气体能够进入本体内部,栅片组件消灭电弧时产生的大部分气体横穿灭焰机构的第一灭焰通道并从盖板机构的第一排气口排出,小部分气体沿第一灭焰通道和第二灭焰通道从第二排气口排出第二灭焰通道。优选的,所述第二排气口与断路器壳体的内部连通。

此外,产气通道能够带动产气空间内的气体向上移动,并带动电弧向上移动与栅片组件的顶部接触,使栅片组件的顶部和底部均能够与电弧充分接触,不仅能够对电弧进行更全面的切割,进一步提高消灭电弧的能力,而且罩壳内的气体更容易流向第二排气口并通过第二排气口排出灭弧室。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灭弧室的结构示意图;

图2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灭弧室的分解图;

图3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灭弧室的截面图;

图4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灭弧室的另一截面图。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结合附图1至4给出的实施例,进一步说明本实用新型的灭弧室的具体实施方式。本实用新型的灭弧室不限于以下实施例的描述。

如图1-2所示,本实用新型的灭弧室包括套在触头机构(图中未示出)上的罩壳1和设置在罩壳1内的栅片组件2,罩壳1包括两个相对设置的侧板3,以及连接在两个侧板3一端之间的盖板机构4,盖板机构4上设有第一排气口40,在两个侧板3之间设有引弧板5,引弧板5的一端伸到栅片组件2的上方与盖板机构4间隔设置,在引弧板5与盖板机构4之间形成第二排气口50。

本实用新型的灭弧室,通过在引弧板5与盖板机构4间隔设置形成第二排气口50,使栅片组件2消灭电弧时产生的热气体能够分别从第一排气口40和第二排气口50排出,加强对热离子体的冷却作用,加快电弧熄灭减少对栅片组件2和触头机构的烧损。

进一步,所述盖板机构4在第一排气口40的一侧设有灭焰机构6,灭焰机构6包括设置在栅片组件2与第一排气口40之间的第一灭焰通道61,第一灭焰通道61与栅片组件2和从栅片组件2到第一排气口40的气体流动方向垂直,灭焰机构6在第一灭焰通道61靠近栅片组件2的一侧设有灭焰进气孔62,灭焰机构6在第一灭焰通道61靠近第一排气口40的一侧设有灭焰出气孔63,灭焰机构6在第一灭焰通道61靠近第二排气口50的一端设有第二灭焰通道64,第二灭焰通道64的一端与第一灭焰通道61连通,第二灭焰通道64的另一端伸到栅片组件2的上方与第二排气口50连通。

通过第二灭焰通道64将灭焰机构6的第一灭焰通道6与断路器壳体内的空间连通起来,使得热气体能够进入本体内部,栅片组件2消灭电弧时产生的大部分气体横穿灭焰机构6的第一灭焰通道61并从盖板机构4的第一排气口40排出,小部分气体沿第一灭焰通道61和第二灭焰通道64从第二排气口50排出第二灭焰通道64。所述第二排气口50可以与断路器壳体的内部连通,也可以与断路器壳体的外部连通。

进一步,所述灭焰机构6与盖板机构4之间设有金属网板71,在金属网板71与灭焰机构6之间设有间隔纸板72,在间隔纸板72上设有间隔开口73。通过间隔纸板72使金属网板71与灭焰机构6间隔设置,能够进一步提高消灭电弧的能力。

进一步,所述罩壳1的两个侧板3的内侧分别设有产气块8,所述引弧板5包括对应设置在栅片组件2上方的顶板51,顶板51的一端与盖板机构4间隔设置,顶板51的另一端与第一折弯板52连接,第一折弯板52的另一端与第二折弯板53连接,第二折弯板53向下方延伸到两个产气块8远离栅片组件2的侧面,第一折弯板52和第二折弯板53与产气块8远离栅片组件2一侧的顶部顶角配合,在第二折弯板53与栅片组件2顶部的侧面之间,以及第一折弯板52与两个产气块8之间形成产气空间81,在顶板51与栅片组件2的上方之间形成产气通道82,产气通道82的一端与第二排气口50连通,产气通道82的另一端与产气空间81的顶部连通。

产气块8产生的气体不仅会向栅片组件2的底部移动,栅片组件2的底部对应设置在触头机构的一侧,产气块8能够产生气体推动电弧直接向栅片组件2的底部移动,产气通道82能够带动产气空间81内的气体向上移动,并带动电弧向上移动与栅片组件2的顶部接触,使栅片组件2的顶部和底部均能够与电弧充分接触,不仅能够对电弧进行更全面的切割,进一步提高消灭电弧的能力,而且罩壳1内的气体更容易流向第二排气口50并通过第二排气口50排出灭弧室。当然,也可以不设置产气块8,在两个侧板3的内侧分别设置与引弧板5限位配合的限位槽54(图3),都属于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

进一步,所述下灭焰板6b在远离引弧板5的一端设有阻挡板6c,阻挡板6c与上灭焰板6a相对设置形成第三灭焰通道65,第一灭焰通道61与第二灭焰通道64连通的另一端与第三灭焰通道65连通,阻挡板6c上不设置灭焰进气孔62。阻挡板6c能够避免气流带动电弧向栅片组件2的底部移动,使更多的气体向上移动并通过第二排气孔50的排出。通过在下灭焰板6b靠近第二排气口50的一端设置第二灭焰通道64,并在下灭焰板6b的另一端设置阻挡板6c,能够平衡栅片组件2顶部和底部的气压,减少气体向栅片组件2的底部移动,不仅能够更快速地推动电弧移动提高灭弧效果,而且能够使电弧与栅片组件2的侧面充分接触,特别是第二排气口50对应设置在栅片组件2的上方,两者相互配合能够极大加快电弧被切割的速度。

参阅图1-3示出盖板机构4的一种实施例,所述盖板机构4包括垂直设置在两个侧板3一端的边框41,边框41的一侧分别与两个侧板3连接,边框41的另一侧与金属盖板42连接,在金属盖板42上设有第一排气口40,在边框41的内侧设有灭焰机构6,在灭焰机构6与金属盖板42之间设有金属网板71,在金属网板71与灭焰机构6之间设有间隔纸板72,在间隔纸板72的中部设有间隔开口73。通过间隔纸板72使金属网板71与灭焰机构6间隔设置,能够进一步提高消灭电弧的能力,间隔开口73可以是一个,也可以是多个,都属于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此外,金属网板71能够消灭分断电弧过程中产生的离子,提高消灭电弧的能力。

进一步,所述灭焰机构6包括相对设置的上灭焰板6a和下灭焰板6b,上灭焰板6a和下灭焰板6b的侧边与边框41的内壁连接,在与边框41的内壁、上灭焰板6a和下灭焰板6b之间形成第一灭焰通道61,上灭焰板6a设置在靠近盖板机构4的一侧,在上灭焰板6a上设有多个灭焰出气孔63,下灭焰板6b设置在靠近栅片组件2的一侧,在下灭焰板6b上设有多个灭焰进气孔62,在下灭焰板6b靠近引弧板5的一端设有第二灭焰通道64,第二灭焰通道64的一端与第一灭焰通道61连通,第二灭焰通道64的另一端与第二排气口50连通。

进一步,所述灭焰进气孔62的内径大于灭焰出气孔63,且多个灭焰进气孔62和灭焰出气孔63错位设置。

如图3示出灭焰机构6的第一种实施例,所述第二灭焰通道64为下灭焰板6b上位于栅片组件2的上方与引弧板5之间的多个灭焰进气孔62,且多个灭焰进气孔62并列设置,当然也可以是一个长条形或其它形状的孔,都属于本实用新型的范围。但是通过灭焰进气孔62组成第二灭焰通道64,能够降低零件加工的难度和成本。

如图4示出灭焰机构6的第二种实施例,所述下灭焰板6b靠近引弧板5的一端伸到栅片组件2的上方并且与边框41顶侧的侧边间隔设置,在下灭焰板6b与边框41顶侧的侧边之间形成第二灭焰通道64。通过减少下灭焰板6b的长度,使下灭焰板6b与边框41顶侧的侧边之间形成第二灭焰通道64,具有节省材料、成本低和环保的特点。

进一步,所述边框41包括两个u字形结构且相对设置的连接板43,两个连接板43中部侧边的一侧分别与两个侧板3连接,两个连接板43两侧侧边的另一端分别与金属盖板42连接,所述的灭焰机构6和金属盖板42设置在两个连接板43之间。

在灭焰机构6的第一种实施例中,灭焰机构6的上灭焰板6a和下灭焰板6b四周的侧边分别与两个连接板43的内侧连接;

在灭焰机构6的第二种实施例中,灭焰机构6的上灭焰板6a和下灭焰板6b顶侧的侧边与两个连接板43顶侧的侧边间隔设置形成第二灭焰通道64,上灭焰板6a和下灭焰板6b其余侧边分别与两个连接板43的内侧连接。

如图4所示,所述罩壳1的两个侧板3的内侧分别设有产气块8,所述引弧板5包括对应设置在栅片组件2上方的顶板51,顶板51的一端与盖板机构4间隔设置,顶板51的另一端与第一折弯板52连接,第一折弯板52的另一端与第二折弯板53连接,第二折弯板53向下方延伸到两个产气块8远离栅片组件2的侧面,第一折弯板52和第二折弯板53与产气块8远离栅片组件2一侧的顶部顶角配合,在第二折弯板53与栅片组件2顶部的侧面之间,以及第一折弯板52与两个产气块8之间形成产气空间81,在顶板51与栅片组件2的上方之间形成产气通道82,产气通道82的一端与第二排气口50连通,产气通道82的另一端与产气空间81的顶部连通。

进一步,所述第一折弯板52向栅片组件2的上方倾斜设置,在产气块8的顶端设有倾斜设置的限位斜面80,栅片组件2包括多个并列设置的灭弧栅片20,最靠近顶板51一端的灭弧栅片20与顶板51之间形成产气通道82,顶板51和栅片组件2中靠近顶板51一端的灭弧栅片20分别倾斜设置,在顶板51与栅片组件2的上方之间形成向上倾斜的产气通道82。

进一步,所述产气块8远离栅片组件20的侧面上设有限位开口81,第二折弯板53伸到限位开口81与产气块8限位配合。

进一步,所述两个侧板3的内侧分别设有第一安装槽32,引弧板5两侧的两边分别伸到两侧侧板3的第一安装槽32内限位配合。引弧板5通过第一安装槽32限位并夹紧在两个侧板3之间,两个侧板组件拼合组成罩壳1,就能够同时将引弧板5安装固定,不仅装配方便,而且结构可靠。

以上内容是结合具体的优选实施方式对本实用新型所作的进一步详细说明,不能认定本实用新型的具体实施只局限于这些说明。对于本实用新型所属技术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构思的前提下,还可以做出若干简单推演或替换,都应当视为属于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