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便于散热的变压器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20552778发布日期:2020-04-28 20:52阅读:134来源:国知局
一种便于散热的变压器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涉及变压器的技术领域,尤其是涉及一种便于散热的变压器。



背景技术:

变压器是利用电磁感应的原理来改变交流电压的装置,也是电力输送变压系统的重要组成设备。随着现代生活自动化与智能化的发展,越来越多的电器进入我们的生活,而电器均需要稳定的电压,才得以正常工作。因此变压器经常被应用于进行电压、电流、阻抗的变换,以及用来稳压、隔离等。

变压器在工作时会产生大量的热量,若变压器的热量没有得到及时的排放与输出,便将给变压器的工作带来极大的危险,可能导致变压器内部零件受损,使变压器无法正常使用。

现有的变压器通常只采用加散热片的方式,能达到散热效果,但散热效率低,变压器在一段时间内依旧处于较高温度下。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提供一种便于散热的变压器,具有散热效率高、效果好的效果。

本实用新型的上述技术目的是通过以下技术方案得以实现的:

一种便于散热的变压器,包括变压器本体,所述变压器本体侧壁上均设置有多个散热片,所述变压器本体侧壁上均设置有多根流通有冷却水的水冷管,所述水冷管设置在散热片之间,所述水冷管连通有冷凝器,所述水冷管还连通有风冷装置。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在变压器本体侧壁上设置水冷管,配合侧壁上的散热片,对变压器本体进行快速散热,避免变压器本体由于散热片散热效果有限导致的热量堆积,使散热效率高,散热效果更好,同时配合冷凝器和风冷装置,确保水冷管内冷却水的散热效果。

本实用新型进一步设置为:所述变压器本体侧壁上对称设置有均为l形的第一进水管和第二进水管,所述第一进水管上方相对设置有第一出水管,所述第二进水管上方相对设置有第二出水管,所述水冷管的两端分别连通第一进水管、第一出水管或第二进水管、第二出水管。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第一进水管与第一出水管配合水冷管组成前半程的水冷,使从冷凝器中出来的冷却水对变压器本体两个相连的侧壁进行冷却。第二进水管与第二出水管配合与其相连的水冷管构成后半程的水冷,在中部通过风冷装置对冷却水进行中程冷却,确保后半程的冷却散热效果。

本实用新型进一步设置为:所述第一进水管和第二出水管均连通冷凝器,所述第一出水管、第二进水管连通风冷装置。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冷却用水从第一进水管经水冷管汇集到第一出水管后流入风冷装置进行冷却后流入第二进水管,经水冷管汇集到第二出水管后回流到冷凝器中进行冷凝,由此形成循环。

本实用新型进一步设置为:所述冷凝器上设置有冷凝进水管以及冷凝出水管,所述第一进水管连接冷凝出水管,所述第二出水管连接冷凝进水管。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冷凝出水管连接第一进水管将冷凝后的冷却水通过第一进水管流出进行冷却循环,冷凝进水管连接第二出水管将冷却循环后的水回流至冷凝器中,形成冷却水的循环利用。

本实用新型进一步设置为:所述冷凝器内设置有冷凝管,所述冷凝管两端分别连接冷凝进水管和冷凝出水管,所述冷凝管呈螺旋状固定在冷凝器内。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冷凝管螺栓设置在冷凝器中,增加冷凝的接触面积和形成,由此保证冷凝效果,从而保证冷却水对变压器本体的冷却散热效果。

本实用新型进一步设置为:所述风冷装置包括风扇以及正对风扇的风冷管,所述风冷管的两端分别连接有风冷进水管和风冷出水管。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风冷装置通过风扇对风冷管进行冷却吹风,降低风冷管中冷却水的温度。

本实用新型进一步设置为:所述风冷进水管连通第一出水管,所述风冷出水管连通第二进水管。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第一出水管将流经变压器本体两个侧壁的冷却水导入风冷管进行冷却,风冷出水管将风冷后的冷却水导出至第二进水管,继续对剩余的两个侧壁进行冷却。

本实用新型进一步设置为:所述风冷管呈盘旋状设置。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风冷管盘旋状设置,增加与风扇接触的面积和路程,由此增加吹风冷却的效果。

本实用新型进一步设置为:所述风冷装置还包括防护罩,所述风扇安装在防护罩上。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防护罩对风冷装置进行保护,同时也将风扇的风限制在面对风冷管的区域,增加冷却效果。

综上所述,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技术效果为:

1.在变压器本体侧壁上增加水冷管,水冷管中流通有冷却水,配合散热片,使散热效率更高,散热效果更好;

2.设置风冷装置将流经第一进水管、第一出水管后的冷却水在风冷管中进行吹风冷却,确保其在进入第二进水管时能够很好的对变压器本体进行冷却散热;

3.设置冷凝器使冷却用水一直处于冷凝循环状态,由此保证水冷管对变压器本体的冷却散热效果。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实用新型的整体结构示意图。

图2是本实用新型的冷凝器内部示意图。

图3是本实用新型的风冷装置示意图。

图4是本实用新型的风冷管结构示意图。

图中,1、变压器本体;2、散热片;21、加固杆;3、第一进水管;4、第一出水管;5、水冷管;6、第二进水管;7、第二出水管;8、冷凝器;81、冷凝管;82、冷凝进水管;83、冷凝出水管;84、固定座;9、风冷装置;91、防护罩;92、风扇;93、风冷进水管;94、风冷出水管;95、风冷管。

具体实施方式

参照图1,为本实用新型公开的一种便于散热的变压器,包括变压器本体1。变压器本体1的四个侧壁上均设置有多个散热片2,散热片2之间留有缝隙,方便散热片2更好的散热。连接在变压器本体1同一侧壁的散热片2为一组,每一组散热片2的上、下两端均设置有将整组散热片2连接起来的加固杆21,确保散热片2的延伸形态,保证散热效果。散热片2之间均设置有水冷管5,水冷管5紧贴变压器本体1的侧壁设置且其中流通有冷却水,利用水流对变压器侧壁进行冷却,且水冷管5与散热片2并不接触,留给散热片2足够的散热空间的同时利用水对变压器进行进一步散热。水冷管5连通有冷凝器8,使冷却水保持循环冷却,水冷管5还连通有风冷装置9,在冷却水流通过程中再次对冷却水进行风冷,确保循环冷却后半程的的冷却效果。

参照图1和图2,变压器本体1侧壁上沿其下端面对角线对称设置有第一进水管3和第二进水管6。第一进水管3的上方设置有与其对应的第一出水管4,第二进水管6上方设置有与其对应的第二出水管7,水冷管5两端分别固定连接第一进水管3、第一出水管4或第二进水管6、第二出水管7。第一进水管3和第二出水管7连通冷凝器8.第一出水管4和第二进水管6连通风冷装置9。冷却水从冷凝器8中流出,流入第一进水管3,通过连接的水冷管5流至第一出水管4,后,流入风冷装置9进行冷却,冷却后通过第二进水管6流出,经过与之连接的水冷管5流至第二出水管7后回流至冷凝器8进行冷却。

参照图1和图2,冷凝器8上设置有固定座84,将冷凝器8固定在临近的散热片2上。冷凝器8上设置有冷凝进水管82和冷凝出水管83。冷凝进水管82连接第二出水管7将回流的冷却水导入冷凝器8进行冷却,冷凝出水管83连接第一进水管3,将冷却后的水流导出围绕变压器本体1的侧壁对变压器本体1进行冷却散热。冷凝器8内设置有专用的冷凝管81,冷凝管81呈螺旋状盘旋固定在冷凝器8内,增加冷凝管81在冷凝器8内行程,确保冷却降温效果。

参照图3和图4,风冷装置9包括固定连接在变压器本体1上的防护罩91。防护罩91的中部安装有风扇92,防护罩91内设置有正对风扇92设置的风冷管95。风冷管95的两端分别连通有风冷进水管93和风冷出水管94。风冷进水管93连接有第一出水管4,风冷出水管94连接有第二进水管6。风冷管95呈盘旋状设置在防护罩91内,增大在风扇92风冷区域内的形成和面积,确保风冷效果,增强后半程的冷却效果。

本实施例的实施原理为:冷却水从冷凝器8冷凝后通过冷凝出水管83进入第一进水管3,冷却水通过与第一进水管3连接的水冷管5汇集到第一出水管4,经过风冷进水管93进入风冷管95中,通过风扇92吹风冷却后,经风冷出水管94进入第二进水管6,流经与第二进水管6连接的水冷管5汇集到第二出水管7,经过冷凝进水管82进入冷凝器8中的冷凝管81中进行冷却,如此循环,配合散热片2对变压器本体1进行散热。

本具体实施方式的实施例均为本实用新型的较佳实施例,并非依此限制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故:凡依本实用新型的结构、形状、原理所做的等效变化,均应涵盖于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