密线式自导入线簧插孔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20258221发布日期:2020-04-03 15:03阅读:224来源:国知局
密线式自导入线簧插孔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涉及连接器技术领域,具体地说,涉及一种密线式自导入线簧插孔。



背景技术:

目前连接器行业使用的线簧插孔,在与公针插合接触时,公针直接与线簧插孔的线簧接触,由于线簧的内腔比公针小才能与公针紧密接触,在公针插入位置不正的情况下,极易导致公针折弯、母针被顶变形等现象。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密线式自导入线簧插孔,公针能顺利插入线簧插孔。

本实用新型公开的密线式自导入线簧插孔所采用的技术方案是:

一种密线式自导入线簧插孔,包括母针和自导构件,所述母针开设有一端开口的内腔,所述内腔内设有线簧组件,所述自导构件与母针端部固定且设有与内腔相通的腔体,所述自导构件在端部开设有通孔,所述通孔的外侧边缘设有圆角。

作为优选方案,所述线簧组件包括基体和线簧,所述基体呈圆环状并设有内孔,所述线簧沿基体的轴线方向紧密缠绕在基体上。

作为优选方案,所述自导构件的通孔与内孔之间相等,所述通孔的圆角直径与线簧的直径相等。

作为优选方案,所述基体的外侧圆周方向上设有若干凸台,所述线簧缠绕在凸台的外侧。

作为优选方案,所述线簧组件通过过盈配合卡入母针的内腔和自导构件的腔体内,且线簧组件的一端与自导构件的腔体底部相抵。

作为优选方案,所述自导构件与母针通过焊接固定。

作为优选方案,所述自导构件的材料为t2紫铜。

本实用新型公开的密线式自导入线簧插孔的有益效果是:公针插入母针时,首先通过自导构件的通孔的圆角进行导向,当公针的端部与通孔边缘接触时,由于圆角的导向作用,很容易滑进自导构件的通孔。再通过自导构件的通孔调整公针的插入角度,从而使公针能顺利插入线簧组件直至完全插入母针的内腔。从而避免公针因角度不对而折弯,使公针导入更为准确,同时提高使用的可靠性和安全性。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实用新型密线式自导入线簧插孔的结构示意图。

图2是本实用新型密线式自导入线簧插孔的线簧组件的结构示意图。

图3是本实用新型密线式自导入线簧插孔的自导构件的结构示意图。

图4是本实用新型密线式自导入线簧插孔与公针配合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具体实施例和说明书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做进一步阐述和说明:

请参考图1和图4,一种密线式自导入线簧插孔,包括母针10和自导构件30,母针10开设有一端开口的内腔11,内腔11内设有线簧组件20,自导构件30与母针10端部固定且设有与内腔11相通的腔体33,自导构件30在端部开设有通孔31,通孔31的外侧边缘设有圆角32。当公针40插入时,如果没有自导构件30的导向,公针40就直接与线簧组件20抵触,没有导向的作用的下,很容易抵住而产生侧向力,从而导致公针40和母针10折弯的现象。

请参考图2,线簧组件20包括基体21和线簧22,基体21呈圆环状并设有内孔211,基体21的外侧圆周方向上设有若干凸台212,线簧22缠绕在凸台212的外侧,线簧22沿基体21的轴线方向紧密缠绕在基体21上。通过凸台212将线簧22顶起,保证线簧22与母针10的接触,从而保证连通率。并且通过紧密缠绕的线簧22,使插入的公针40和母针10接触紧密、可靠、无拉弧现象,可用于运载大流量。同时将热量迅速的传递出去,减少自身温度的升高。

请参考图3,自导构件30的通孔31与内孔211之间相等,通孔31的圆角32直径与线簧22的直径相等。使公针40插入后,首先通过圆角32的导向,从而使公针40滑入通孔31,再通过通孔31的导向插入线簧22组件20,线簧22组件20通过过盈配合卡入母针10的内腔11和自导构件30的腔体33内,且线簧22组件20的一端与自导构件30的腔体33底部相抵,保证线簧22组件20的牢固性。

自导构件30与母针10通过焊接固定。自导构件30的材料为t2紫铜。

上述方案中,请参考图4,公针40插入母针10时,首先通过自导构件30的通孔31的圆角32进行导向,当公针40的端部与通孔31边缘接触时,由于圆角32的导向作用,很容易滑进自导构件30的通孔31。再通过自导构件30的通孔31调整公针40的插入角度,从而使公针40能顺利插入线簧22组件20直至完全插入母针10的内腔11。从而避免公针40因角度不对而折弯,使公针40导入更为准确,同时提高使用的可靠性和安全性。同时在高温高压大电流真空状态下,本结构的接触面积远大于其它类型的接触面积,在拔插过程中,产生的摩擦粉尘不易产生火花,大大减小拉弧与爆炸的风险,使用更为安全。

最后应当说明的是,以上实施例仅用以说明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而非对本实用新型保护范围的限制,尽管参照较佳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作了详细地说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应当理解,可以对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进行修改或者等同替换,而不脱离本实用新型技术方案的实质和范围。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