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双电源转换开关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9985474发布日期:2020-02-21 20:33阅读:200来源:国知局
一种双电源转换开关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涉及双电源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双电源转换开关。



背景技术:

双电源转换开关用于使电源连续供电,当常用电源突然故障或停电时,通过双电源转换开关,自动投切到备用电源上,从而使用电设备仍能正常运行。

常见的双电源转换开关由两部分组成,如图10所示,包括开关本体01和控制器02(控制器的显示面板未画出),控制器02的腔室内设有操作机构03和线路板组件04,操作机构03包括传动机构,分别与传动机构连接的手动操作杆和电动驱动件,手动操作杆和电动驱动件均可通过驱动传动机构,使双电源转换开关切换动作,电动驱动件(图中未画出)通过第二引线与线路板组件04电连接,线路板组件通过多条第一引线05与开关本体的各相电连接,当任一相电压出现过压、欠压、掉电等情况时,控制器02发出切换动作指令,驱动传动机构动作,以使在常用电源和备用电源之间切换。由于传动机构和第一引线05设置于同一腔室内,传动机构在动作的同时,会与第一引线05接触,长时间作用下,第一引线05的绝缘外皮会破损,裸露出金属导线,导致出现短路的情况,减短了产品的使用寿命,另外,引线和传动机构混杂在一起,一旦传动机构出现故障,不方便检修和维护。



技术实现要素:

因此,本实用新型要解决的技术问题在于克服现有技术中的传动机构和引线设置于同一腔室内、导致容易出现短路、产品使用寿命短的缺陷,从而提供一种不易出现短路、使用寿命长的双电源转换开关。

为此,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双电源转换开关,包括:

开关本体,其两侧分别设置有控制器和安装有操作机构的第一壳体,所述开关本体的背面设置有引线通道,以及多个连通所述开关本体内腔与所述引线通道的第一开口,所述第一壳体和所述控制器的底部分设有与所述引线通道连通的第二开口和第三开口;

第一引线依次经所述第一开口、所述引线通道、所述第三开口,连接所述开关本体的各相电源端与所述控制器的线路板组件;

第二引线依次经所述第二开口、所述引线通道、所述第三开口,连接所述操作机构的电动驱动件与所述线路板组件。

所述第一开口设置于所述引线通道宽度方向的两侧。

所述开关本体的背面还设置有适于遮挡所述引线通道的第一盖板。

所述第一壳体包括绝缘底板,以及距离所述绝缘底板一定高度设置的安装板,所述安装板的正面设置有所述操作机构,所述安装板上还成型有供所述第二引线穿设的多个通孔。

所述开关本体的正面中部可拆卸地安装有多个适于遮挡灭弧机构的第二盖板,所述第二盖板成型有若干通风孔。

所述第二盖板通过卡接结构安装于所述开关本体上,所述卡接结构包括成型于所述开关本体两侧壁上的两个卡槽,以及成型于所述第二盖板两侧的与所述卡槽适配卡接的卡块。

本实用新型技术方案,具有如下优点:

1.本实用新型提供的双电源转换开关,包括开关分体,分设于开关本体两侧的控制器和安装有操作机构的第一壳体,通过在开关本体的背面设置有引线通道,以及多个连通开关本体内腔与引线通道的第一开口,第一壳体和控制器的底部分设有与引线通道连通的第二开口和第三开口,第一引线可以依次经第一开口、引线通道、第三开口,将开关本体的各相电源端与控制器的线路板组件电连接,第二引线依次经第二开口、引线通道、第三开口,将操作机构的电动驱动件与线路板组件电连接,由于控制器与操作机构所在的第一壳体分开设置,而第一引线通过引线通道接线至控制器内,也即第一引线和操作机构分开设置,且引线通道设置于开关本体的背部,从而减少引线与其他机构的接触,这样不易出现短路的情况,延长了产品的使用寿命,且更方便操作机构的后期检修和维护。

2.本实用新型提供的双电源转换开关,第一壳体包括绝缘底板,以及距离绝缘底板一定高度设置的安装板,安装板的正面设置有操作机构,安装板上还成型有供第二引线穿设的多个通孔,这样第二引线能够从安装板与绝缘底板之间的空间走线,尽量减少与操作机构之间的干涉,从而不易出现短路的情况,延长了产品的使用寿命。

3.本实用新型提供的双电源转换开关,开关本体的正面中部可拆卸地安装有多个适于遮挡灭弧机构的第二盖板,第二盖板成型有若干通风孔,第二盖板通过卡接结构安装于开关本体上,卡接结构包括成型于开关本体两侧壁上的两个卡槽,以及成型于第二盖板两侧的与卡槽适配卡接的卡块,卡块与卡槽的结构设置简单,方便第二盖板与开关本体之间的拆装。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实用新型具体实施方式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具体实施方式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是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方式,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图1为本实用新型的双电源转换开关提供的立体图;

图2为图1中双电源转换开关转过一定角度的另一立体图;

图3为图2中去除第一盖板和绝缘底板后的立体图;

图4为图3中a部分的放大结构示意图;

图5为双电源转换开关装有第一引线和第二引线的分解结构示意图;

图6为图3中装有第一引线和第二引线的结构示意图;

图7为图1中双电源转换开关去除第二盖板后的立体图;

图8为第二盖板的立体图;

图9为图1中双电源转换开关去除部分第一壳体后的立体图;

图10为现有技术中双电源转换开关去除部分壳体后的立体图。

附图标记说明:01、开关本体;02、控制器;03、操作机构;04、线路板组件;05、第一引线;

1、开关本体;10、引线通道;11、第一开口;12、第一盖板;13、卡槽;2、控制器;21、第三开口;3、第一壳体;31、第二开口;32、绝缘底板;33、安装板;4、第一引线;5、第二引线;6、第二盖板;61、卡块。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是本实用新型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实用新型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实用新型保护的范围。

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需要说明的是,术语“中心”、“上”、“下”、“左”、“右”、“竖直”、“水平”、“内”、“外”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实用新型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此外,术语“第一”、“第二”、“第三”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

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需要说明的是,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术语“安装”、“相连”、“连接”应做广义理解,例如,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一体地连接;可以是机械连接,也可以是电连接;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可以是两个元件内部的连通。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实用新型中的具体含义。

此外,下面所描述的本实用新型不同实施方式中所涉及的技术特征只要彼此之间未构成冲突就可以相互结合。

实施例

本实施例提供一种双电源转换开关,如图1和2所示,包括开关本体1、控制器2和安装有操作机构的第一壳体3。

如图3和4所示,开关本体1的背面设置有引线通道10,以及多个连通所述开关本体1内腔与所述引线通道10的第一开口11,第一开口11设置于所述引线通道10宽度方向的两侧,所述开关本体1的背面还设置有适于遮挡所述引线通道10的第一盖板12,第一盖板12与开关本体1过盈配合连接,也可以通过螺钉固定安装于开关本体1的背面。如图7和8所示,开关本体1的正面中部可拆卸地安装有多个适于遮挡灭弧机构的第二盖板6,所述第二盖板6成型有若干通风孔,所述第二盖板6通过卡接结构安装于所述开关本体1上,所述卡接结构包括成型于所述开关本体1两侧壁上的两个卡槽13,以及成型于所述第二盖板6两侧的与所述卡槽13适配卡接的卡块61。

如图5和6所示,控制器2的底部设有与所述引线通道10连通的第三开口21,第一引线4依次经所述第一开口11、所述引线通道10、所述第三开口21,连接所述开关本体1的各相电源端与所述控制器2的线路板组件。

如图5和6所示,第一壳体3的底部设有与所述引线通道10连通的第二开口31,所述第一壳体3包括绝缘底板32,以及距离所述绝缘底板32一定高度设置的安装板33,如图9所示,所述安装板33的正面设置有所述操作机构,安装板33的背面通过四个安装柱固定安装于绝缘底板32上,螺钉将安装柱与绝缘底板32固定连接在一起,所述安装板33上还成型有供所述第二引线5穿设的多个通孔,第二引线5依次经所述第二开口31、所述引线通道10、所述第三开口21,连接所述操作机构的电动驱动件与所述线路板组件。

本实用新型的双电源转换开关,由于控制器2和操作机构所在的第一壳体3分开设置,而第一引线4通过引线通道10接线至控制器2内,也即第一引线4与操作机构分开设置,且引线通道10设置于开关本体1的背部,从而减少引线与其他机构的接触,这样不易出现短路的情况,延长了产品的使用寿命,且更方便操作机构的后期检修和维护。

显然,上述实施例仅仅是为清楚地说明所作的举例,而并非对实施方式的限定。对于所属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上述说明的基础上还可以做出其它不同形式的变化或变动。这里无需也无法对所有的实施方式予以穷举。而由此所引伸出的显而易见的变化或变动仍处于本实用新型创造的保护范围之中。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