直流继电器的灭弧机构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21635628发布日期:2020-07-29 02:46阅读:484来源:国知局
直流继电器的灭弧机构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涉及继电器领域,特别是涉及一种直流继电器的灭弧机构。



背景技术:

高压直流继电器,主要应用在新能源领域,具体一般为充电桩充放电系统、新能源汽车的充放电系统,为提高整个系统的能源利用率,上述系统的额定工作电压一般为450vdc-750vdc,并且有进一步提高到额定工作电压至950vdc。

高压直流继电器熄灭电弧的能力直接影响高压直流继电器的性能,但是随负载电压、负载电流的逐步提高,对高压直流继电器熄灭电弧的能力的要求也越来越高,在不增大产品体积的基础上,需要尽可能更高效地熄灭电弧。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克服现有技术的缺陷,提供一种结构紧凑、灭弧能力强的直流继电器的灭弧机构。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采用了如下技术方案:

一种直流继电器的灭弧机构,其包括壳体组件以及设置在壳体组件内的静接触机构和动接触机构,静接触机构包括两个静触头,所述动接触机构包括动触桥,动接触机构能够带动动触桥与两个静触头接触和分开,灭弧机构包括围绕在动触桥四周的灭弧罩,以及两组分别与动触桥两端配合的磁场机构,每组磁场机构均包括至少两个沿动触桥宽度方向相对设置在动触桥两侧的磁场组件,且每组磁场机构中位于动触桥两侧的磁场组件的极性相对设置,在动触桥中部的至少一侧设有辅助接触机构,辅助接触机构包括与动触桥的中部连接的拨杆和至少两个相互配合的簧片,在两组磁场机构的两侧之间分别形成用于容纳辅助接触机构的簧片的辅助腔室,灭弧罩侧壁中部设有用于避让拨杆的拨杆通道,拨杆通道连接在灭弧罩的内侧与辅助腔室之间。

优选的,所述灭弧机构还包括多个分别用于限位磁场组件的固定机构,同一侧的两个固定机构间隔设置并形成辅助腔室,在固定机构远离灭弧罩的侧面设有灭弧卡扣。

优选的,所述灭弧罩沿动触桥长度方向相对设置的两个侧面上分别开设有多个灭弧通孔,设置在同一侧面上的多个灭弧通孔沿灭弧罩的高度方向间隔并排设置,在相邻的两个灭弧通孔之间形成灭弧栅。

优选的,还包括电磁系统,电磁系统包括线圈骨架和绕制在线圈骨架外侧的启动线圈,线圈骨架上设有用于安装辅助接触机构的辅助安装机构,辅助安装机构包括插座,插座上设有插槽,在插槽靠近灭弧罩的一侧设有与灭弧卡扣限位配合的灭弧卡槽。

优选的,所述磁场组件包括平行设置的磁铁和导磁铁,所述固定机构包括相对设置的侧板和短板,以及垂直设置在侧板和短板一侧的横板,侧板和短板的一端分别与灭弧罩连接,磁铁限位在短板与侧板之间,侧板的另一端与横板的一端连接呈l型结构,短板的另一端与横板间隔设置形成让位槽,导磁铁的长度大于磁铁,壳体组件包括围绕在灭弧罩四周的内壳,所述导磁铁设置在磁铁远离灭弧罩的一侧,导磁铁的一端与侧板配合,导磁铁的另一端穿过让位槽伸出固定机构与内壳配合。

优选的,设置在灭弧罩同一侧的两个固定机构的侧板相对设置,在两个固定机构的侧板之间形成用于容纳辅助接触机构的簧片的辅助腔室。

优选的,所述设置在灭弧罩同一侧的两个固定机构的底部通过连接板连接,所述灭弧卡扣包括灭弧卡板和灭弧卡爪,灭弧卡板呈u字形结构且灭弧卡板的开口朝向静触头设置,灭弧卡板的一侧与两个固定机构和连接在两个固定机构之间的连接板连接,灭弧卡板的另一侧的边缘向外侧延伸形成灭弧卡爪。

优选的,所述灭弧栅的两侧分别设有灭弧斜面,相邻的两个灭弧栅之间的距离沿远离动触桥的方向逐渐增大。

优选的,所述相邻的两个灭弧栅的灭弧斜面的夹角范围为度-度。

优选的,所述灭弧罩采用工程塑料或陶瓷制成,所述磁铁采用铁氧体、钕铁硼或钐钴制成,所述导磁铁和内壳采用导磁的铁或铁合金制成。

本实用新型的直流继电器的灭弧机构,不仅能够与辅助接触系统配合,紧凑结构,减少体积,而且具有灭弧能力强的特点。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接触系统实施例一的分解图;

图2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接触系统实施例一的截面图;

图3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接触系统实施例一的结构示意图;

图4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上绝缘套实施例一的截面图;

图5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上绝缘套实施例一的结构示意图;

图6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图5的截面图;

图7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上绝缘套实施例二的截面图;

图8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上绝缘套实施例二的结构示意图;

图9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图8的截面图;

图10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接触系统实施例二的分解图;

图11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接触系统实施例一的截面图;

图12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接触系统实施例二的结构示意图;

图13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辅助接触系统实施例一的侧视图;

图14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辅助接触系统实施例一的结构示意图;

图15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辅助接触系统实施例一的另一侧视图;

图16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辅助接触系统实施例二的另一结构示意图;

图17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静簧片和动簧片的配合示意图;

图18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辅助接触系统实施例二的侧视图;

图19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辅助接触系统实施例二的结构示意图;

图20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辅助接触系统实施例二的另一侧视图;

图21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辅助接触系统实施例二的另一结构示意图;

图22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上簧片、下簧片和中簧片的配合示意图;

图23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电磁系统的截面图;

图24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静簧片和动簧片与电磁系统的配合示意图;

图25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上簧片、下簧片和中簧片与电磁系统的配合图;图26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线圈骨架的结构示意图;

图27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灭弧机构与辅助接触系统配合的截面图;

图28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灭弧机构与辅助接触系统的配合示意图;

图29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灭弧机构切割电弧的侧面示意图;

图30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灭弧机构切割电弧的顶侧示意图;

图31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灭弧机构的结构示意图;

图32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灭弧机构的俯视图;

图33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灭弧机构的左视图;

图34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灭弧机构的正视图;

图35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第一可控元件的实施例三;

图36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第一可控元件的实施例一;

图37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第一可控元件的实施例二;

图38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图35的电路原理图;

图39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第一控制电路与电磁系统配合时的电压变化图;

图40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第一控制电路与电磁系统配合时的电流变化图;

图41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第二控制电路的示意图;

图42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第二控制电路的电路原理图;

图43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第二控制电路与电磁系统配合时的电压变化图;

图44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外壳的结构示意图;

图45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外壳的局部截面图。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结合附图1至45给出的实施例,进一步说明本实用新型的直流继电器的灭弧机构的具体实施方式。本实用新型的直流继电器的灭弧机构不限于以下实施例的描述。

如图1-2所示,本实用新型的直流继电器包括壳体组件,以及设置在壳体组件内的接触系统、电磁系统3和电路模块5,所述接触系统包括相对设置的静接触机构11和动接触机构12,静接触机构11包括两个静触头110,动接触机构12包括与两个静触头110配合的动触桥120,两个静触头110分别接入主电路,电磁系统3能够驱动动触桥120与两个静触头110接触,使动触桥120在两个静触头110之间形成导通主电路。本实用新型的直流继电器适用于额定工作电压为450vdc-750vdc的高压,并且有进一步提高到额定工作电压至950vdc。

本实用新型的一个改进点在于,在接触系统内设置绝缘机构,通过绝缘机构加强接触系统的绝缘,绝缘机构能够避免动接触机构12与电磁系统3击穿。

本实用新型的另一个改进点在于,在接触系统内设置阻挡机构,当电流方向误接反时,阻挡机构能够避免电弧向中部集中拉伸,减少击穿的风险。

本实用新型的又一个改进点在于,在接触系统内设置密封机构157,密封机构157不仅能够提高接触系统的密封性,而且能够在温度变化时减少由于膨胀系数不一致导致的焊缝开裂的泄露问题。

本实用新型的又一个改进点在于,还包括与接触系统配合的辅助接触系统,所述绝缘机构上设有与辅助接触系统配合的拨杆,接触系统动作时通过拨杆带动辅助接触系统一起动作,具有结构简单和体积小的特点。

本实用新型的又一个改进点在于,改变电磁系统3在上电时和上电后持续通电时的电压,电磁系统3在上电时提高工作功率,使动触桥120与静触头110更快地接触;电磁系统3上电后降低工作电压,以降低电能的损耗。

图1-9示出了接触系统的实施例一,图10-12示出了接触系统的实施例二,两个实施例区别主要在于接触系统的结构不同,但两个实施例的接触系统的静接触机构11均包括用于固定静触头110的陶瓷座111。

如图1-3示出接触系统的实施例一,所述陶瓷座111为半盒形结构,且陶瓷座111倒扣在动接触机构12的上方。

如图10-12示出接触系统的实施例二,所述陶瓷座111为平板形结构,且陶瓷座111设置在壳体组件的内壳141开口边缘的内侧,密封机构157设置在陶瓷座111的四周与内壳141的内壁之间,通过密封机构157在陶瓷座111与内壳141之间形成密封空间。

如图4-6示出绝缘机构的实施例,接触系统两个实施例中绝缘机构的结构相同。所述动接触机构12包括主轴121和动触桥120,主轴121的一端与电磁系统3配合,主轴121的另一端与动触桥120配合,动触桥120的中部设有套在主轴121外侧的主轴孔,电磁系统3能够驱动主轴121带动动触桥120与静触头110接触或分开。

绝缘机构包括空心结构的中绝缘套131,以及分别设置在中绝缘套131两端的上绝缘套132和下绝缘套133,中绝缘套131设置在主轴121的外侧与动触桥120的主轴孔的内侧之间,下绝缘套133位于动触桥120远离静触头110的一侧,且下绝缘套133与中绝缘套131连接,在中绝缘套131的外侧设有连接在下绝缘套133与动触桥120之间的超程弹簧134,上绝缘套132位于动触桥120靠近静触头110的一侧,上绝缘套132与主轴121螺纹或其他连接;

动触桥120与静触头110分开时,超程弹簧134推动动触桥120被上绝缘套132限位;

当动触桥120与静触头110接触时,静触头110推动动触桥120与上绝缘套132分开并压缩超程弹簧134。

本实用新型的高压直流继电器的接触系统,通过通过中绝缘套131不仅在动触桥120与主轴孔内侧的主轴121之间形成有效的绝缘效果,防止动触桥120与主轴121之间出现电击穿,而且上绝缘套132既能够起到提高绝缘效果的作用,又能够与超程弹簧134配合用来限位动触桥120,具有结构简单、零件少、成本低和便于装配的特点。此外,当动触桥120与静触头110接触时,静触头110推动动触桥120与上绝缘套132分开并压缩超程弹簧134,进一步加大了主轴121和动触桥120间的电气距离,可靠性更高。

进一步,所述中绝缘套131和下绝缘套133为一体成型的t型结构,中绝缘套131远离下绝缘套133的一端高于动触桥120设置,所述上绝缘套132呈环形结构套在中绝缘套131高出动触桥120的端部的外侧,在上绝缘套132内环的顶侧边缘设有的上绝缘沉槽135,在上绝缘沉槽135内设有呈环形结构的卡圈136,卡圈136的内侧与主轴121连接。当然,中绝缘套131也可以反过来与上绝缘套132一体成型,而下绝缘套133通过卡圈136与中绝缘套131连接,都属于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

进一步,所述下绝缘套133在靠近动触桥120的侧面上设有呈环形的下绝缘沉槽137,超程弹簧134套在中绝缘套131上,超程弹簧134远离动触桥120的一端伸到下绝缘沉槽137内限位配合,下绝缘沉槽137能够便于对超程弹簧134定位,降低装配难度,并在工作时防止超程弹簧134歪斜。

具体的,所述主轴121包括穿过导磁板140的中轴部121b以及分别设置在中轴部121b两端的上轴部121a和下轴部121c,上轴部121a通过绝缘机构与动触桥120连接,下轴部121c伸到电磁系统3的内侧,且在下轴部121c上设有动铁芯123,动铁芯123通过复位弹簧127与导磁板140连接。电磁系统3能够驱动动铁芯123带动主轴121动作,复位弹簧127在动作后驱动主轴121复位。

进一步,所述中绝缘套131套在上轴部121a的外侧,上轴部121a的外径小于中轴部121b,在上轴部121a与中轴部121b的连接处形成与下绝缘套133限位配合的上台阶129,在上轴部121a远离中轴部121b一端的圆周面上设有与卡圈136限位配合的卡槽124。

优选的,所述上台阶129的边缘沿下绝缘套133的径向向外侧延伸,限位效果更可靠。

优选的,所述上台阶129与下绝缘套133之间设有垫圈,进一步提高限位效果。

进一步,所述下轴部121c的外径小于中轴部121b,在下轴部121c与中轴部121b的连接处形成用于限位动铁芯123的下台阶125,在下轴部121c远离中轴部121b的一端设有用于限位动铁芯123的铁芯限位件128,动铁芯123呈筒形结构套在下轴部121c和中轴部121b的外侧,动铁芯123的内壁在靠近导磁板140的一端设有环绕在中轴部121b四周的铁芯沉槽126,铁芯沉槽126的底壁与所述的下台阶125限位配合,动铁芯123远离导磁板140一端的端面与铁芯限位件128限位配合,复位弹簧127设置在铁芯沉槽126的侧壁与中轴部121b之间,复位弹簧127的一端抵在铁芯沉槽126的底壁上,复位弹簧127的另一端抵在导磁板140底侧的侧面。

图4-6示出了上绝缘套132的实施例一,图7-9示出了上绝缘套132的实施例二,上绝缘套132的两种实施例均具有以下特点:

所述上绝缘套132包括与动触桥120中部配合的绝缘中板1321以及分别设置在绝缘中板1321两侧的绝缘侧板1322,在绝缘侧板1322靠近静触头110的一侧设有阻挡机构。

本实用新型的高压直流继电器的接触系统,当电流方向误接反时,上绝缘套132通过绝缘侧板1322和绝缘侧板1322上的阻挡机构能够避免电弧向中部集中拉伸,有效减少击穿的风险。

可以只在绝缘中板1321的一侧设置绝缘侧板1322,也可以在两侧均设置绝缘隔板1322,本实施例,优选包括两个绝缘侧板1322,两个绝缘侧板1322相对设置在绝缘中板1321的两侧且分别沿动触桥120的长度方向向动触桥120两端延伸,在两个绝缘侧板1322的顶侧分别设有阻挡机构,在两侧均设置绝缘侧板1322将动触桥120表面覆盖,能够提高绝缘的效果。当然,只在绝缘中板1321的一侧设置绝缘侧板1322,也属于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

进一步,所述上绝缘套132还包括向远离静触头110一侧延伸的绝缘侧耳1323,每个绝缘侧板1322上设有至少两个绝缘侧耳1323,且至少两个绝缘侧耳1323沿动触桥120宽度方向相对设置在动触桥120的两侧并高于动触桥120。绝缘侧耳1323能够提高上绝缘套132的遮挡面积,提高绝缘保护效果,而且在超程时即使静触头110推动动触桥120与上绝缘套132分开,绝缘侧耳1323仍旧能够起到良好的绝缘保护作用。

进一步,所述两个绝缘侧板1322宽度沿靠近动触桥120端部的方向逐渐增加,在两个绝缘侧板1322宽度方向的两侧分别设有与动触桥120长度方向倾斜设置的绝缘侧面,每个绝缘侧板1322两侧的两个绝缘侧面的一端与绝缘中板1321连接,每个绝缘侧板1322两侧的两个绝缘侧面的另一端分别与绝缘侧耳1323的侧边连接。通过逐渐增加绝缘侧板1322的宽度,可以得到更好的绝缘效果。

进一步,所述绝缘中板1321的顶侧设有围绕在主轴121顶端四周的绝缘环1324,由于主轴121的顶端高出绝缘中板1321的顶侧面,且上绝缘套132的中部设有上绝缘沉槽135,在上绝缘沉槽135内设有呈环形结构的卡圈136,卡圈136的内侧与主轴121连接。绝缘环1324不仅能够提高上绝缘套132与主轴121之间的绝缘效果,而且还能够起到提高上绝缘套132结构强度的效果。

上绝缘套132的两种实施例的区别在于阻挡机构的结构不同:

如图4-6示出上绝缘套132的实施例一,本实施例的阻挡机构包括设置在绝缘侧板1322顶侧的多个绝缘横筋1325,且多个绝缘横筋1325的长度方向均与动触桥120的长度方向垂直设置。优选的,每个绝缘侧板1322的顶侧分别设有三个平行且间隔设置的绝缘横筋1325。

如图7-8示出上绝缘套132的实施例二,本实施例的阻挡机构包括垂直设置在绝缘侧板1322顶侧的绝缘挡板1326,绝缘挡板1326的高度比绝缘横筋1325更高,能够起到更可靠的绝缘效果。

进一步,所述绝缘挡板1326在远离绝缘中板1321一侧的侧面设有多个绝缘纵筋1327。两个绝缘侧板1322上均设置绝缘挡板1326时,即在两个绝缘挡板1326在相互远离的侧面上分别设有多个绝缘纵筋1327。通过绝缘纵筋1327能够进一步提高绝缘挡板1326的绝缘效果,并在电弧向中部拉伸时,切割、分散电弧,达到快速熄弧的目的。

进一步,所述绝缘挡板1326沿动触桥120宽度方向上的长度大于绝缘侧板1322,且在绝缘挡板1326的两端分别设有向下方动触桥120两侧延伸的绝缘挡耳1328,每个绝缘挡板1326两端的两个绝缘挡耳1328分别与绝缘侧板1322的两个的绝缘侧耳1323的外侧连接。

进一步,所述的两个绝缘侧板1322的顶侧分别设有加强筋1329,两个加强筋1329的一端分别与两个绝缘挡板1326相互靠近的侧面的底部连接,两个加强筋1329的另一端分别与绝缘中板1321的绝缘环1324的两侧连接。

如图4所示,所述的两个静触头110的一端分别穿过陶瓷座111并分别与动触桥120的两端配合,陶瓷座111靠近动触桥120的一侧设有绝缘隔板1111,且绝缘隔板1111位于两个静触头110之间。

绝缘隔板1111的数量可以是一个,也可以是多个,本实施例包括两个相对设置的绝缘隔板1111,且两个绝缘隔板1111均与动触桥120的长度方向垂直设置。

如图7所示,所述的两个绝缘隔板1111与上述的上绝缘套132的实施例二配合,阻挡机构包括分别垂直设置在两个绝缘侧板1322顶侧的绝缘挡板1326,两个绝缘隔板1111的底部分别伸到两个绝缘挡板1326的内侧。绝缘隔板1111和绝缘挡板1326沿纵向上的组合能够进一步提高绝缘效果,防止电路接反时电弧向中部位伸击穿。

图3-4示出了密封机构157的实施例一,图10-12示出了密封机构157的实施例二,密封机构157的两种实施例结构不同,密封机构157的实施例一对应接触系统的实施例一,密封机构157的实施例二对应接触系统的实施例二,但密封机构157的两个实施例均具有以下特点:

所述陶瓷座111通过密封机构157与壳体组件连接,密封机构157的侧面与陶瓷座111焊接,密封机构157的另一侧面与壳体组件焊接。

本实用新型的高压直流继电器的接触系统,通过将密封机构157的两侧分别与陶瓷座111和壳体组件焊接,不仅密封性高,而且可靠性高。

进一步,所述第一密封件151的侧面与陶瓷座111之间,以及第二密封件152的侧面与壳体组件之间,分别设有围绕在焊接处四周的绝缘填充物。

通过具有可塑性的绝缘填充物,能够填充到第一密封件151和第二密封件152侧面焊接处的四周,在提高密封机构157与被密封零件之间的接触面积的同时,还提高了连接薄弱处的密封性。所述的焊接可以是多种焊接方式,本实施例优选为激光焊接、钎焊或锡焊,所述的绝缘填充物也不做具体限定,本实施例优选为树脂。

进一步,所述密封机构157包括间隔设置的第一密封件151、第二密封件152,以及连接在第一密封件151与第二密封件152之间的中间密封件153,第一密封件151、第二密封件152中间密封件153为可伐合金材料一体成型。

本实用新型的高压直流继电器的接触系统,通过密封机构157的第一密封件151和第二密封件152分别与零件焊接,并通过中间密封件153连接在第一密封件151与第二密封件152之间,不仅具有更大的结构挠度,减少了冷热交替下尺寸的变化,减轻了开裂现象,而且,可伐合金材料一体成型的密封机构157,能够在冷热变化后,避免由于膨胀系数不一致导致的焊缝开裂和泄露的问题。

图1示出了接触系统的实施例一中的壳体组件的结构,图10示出了接触系统的实施例二中的壳体组件的结构,两个接触系统的实施例的壳体组件的结构基本相同,且均具有以下特点:

所述壳体组件包括外壳组件和设置在外壳组件内侧的内壳组件,电磁系统3、动接触机构12、静接触系统11和电路模块5依次设置在内壳组件内,外壳组件包括外壳143和外盖144,内壳组件包括内壳141和内盖142,以及设置在内壳141内侧的导磁板140,导磁板140设置在电磁系统3与动触桥120之间,所述第二密封件152的侧面与内壳141或导磁板140焊接。外壳143为塑料制成的桶状壳体,外壳143的下部设有安装孔,且在安装孔内嵌入了用于提高结构强度的金属套管145(参见图44-45)。

如图3-4示出的密封机构157的实施例一,与接触系统的实施例一对应,接触系统的实施例一中的陶瓷座111为半盒形结构,陶瓷座111倒扣在动接触机构12的动触桥120的上方,密封机构157设置在陶瓷座111与壳体组件的导磁板140之间,在陶瓷座111与导磁板140之间形成密封空间,电磁系统3设置在该密封空间的下方,且本实施例中没有灭弧机构。

所述密封机构157的第一密封件151和第二密封件152均呈平板状的环形结构,中间密封件153呈筒状结构,第一密封件151内环的边缘套在动接触机构12的主轴121四周,第一密封件151外环边缘的一侧通过中间密封件153与第二密封件152连接,第一密封件151外环边缘的另一侧与陶瓷座111焊接。

进一步,所述密封机构157一侧的截面呈“z”字形,第二密封件152平行设置在第一密封件151的一侧,且第二密封件152内环的半径大于第一密封件151外环的半径,中间密封件153设置在第二密封件152与第一密封件151之间,中间密封件153的一端与第二密封件152的内环边缘连接,中间密封件153的另一端与第一密封件151的外环边缘连接。当然,中间密封件153密封机构157一侧的截面也可以呈“工”字形结构,即中间密封件153的两端分别与第一密封件151和第二密封件152的侧面连接,都属于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

进一步,所述第一密封件151的内环边缘位于下绝缘套133的上方。

如图10-12示出密封机构157的实施例二,与接触系统的实施例二对应,接触系统的实施例二中的陶瓷座111为平板形结构,密封机构157设置在陶瓷座111的四周与内壳141的内壁之间,通过密封机构157在陶瓷座111与内壳141之间形成密封空间,接触系统的实施例二与实施例一的不同在于,陶瓷座111、动接触机构12和电磁系统3均设置在壳体组件的内壳141的内侧,而且内壳141中设有用于熄灭电弧的灭弧机构。

所述密封机构157的第一密封件151和第二密封件152均呈圆筒形结构,第一密封件151同轴设置在第二密封件152内环的内侧,中间密封件153呈环形结构连接在第一密封件151与第二密封件152之间,第一密封件151的内侧壁与陶瓷座111焊接,第二密封件152的外侧壁与内壳141开口处的边缘焊接。

进一步,所述第一密封件151与第二密封件152之间设有绝缘填充物。

进一步,还包括呈环形结构的第三密封件154,第三密封件154的内环边缘与第二密封件152的顶端连接组成“l”形结构并套在内壳141开口边缘上,第二密封件152与内壳141开口边缘的内侧壁焊接,和/或第三密封件154与内壳141开口边缘的顶部端面焊接。

即第三密封件154可以代替第二密封件152与内壳141焊接,不需要将第二密封件152与内壳141的内壁焊接,能够降低焊接的难度。当然,第二密封件152和第三密封件154也可以均与内壳141焊接,或者,不设置第三密封件154,只通过第二密封件152与内壳141焊接。此外,密封机构157通过“l”形结构并套在内壳141开口边缘上能够有效提高密封性。

进一步,所述密封机构157一侧的截面呈“u”字形结构,此时第一密封件151与第二密封件152之间的绝缘填充物位于中间密封件153的上方,所述中间密封件153连接在第一密封件151和第二密封件152的底端之间,优选的,第二密封件152的顶端高于第一密封件151的顶端设置,在内壳141内壁的顶部设有呈环形的外限位沉槽155,在陶瓷座111外壁的底部设有呈环形的内限位沉槽156,且外限位沉槽155和内限位沉槽156的截面均成l形,外限位沉槽155用于容纳第二密封件152,且外限位沉槽155的底壁与第二密封件152和中间密封件153的连接处的顶角限位配合,内限位沉槽156的顶壁与第一密封件151顶部的端面限位配合,内限位沉槽156的侧壁与第一密封件151内环的环壁焊接。通过外限位沉槽155和内限位沉槽156分别与第一密封件151和第二密封件152配合,不仅能够起到容纳的作用,紧凑断路器的结构,而且还可以起到限位的作用,有效降低装配和焊接时的难度。当然,所述中间密封件153也可以连接在第一密封件151和第二密封件152的中部之间,即密封机构157一侧的截面呈“工”字形结构,此时第一密封件151与第二密封件152之间的绝缘填充物位于中间密封件153的两侧,都属于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

进一步,如图10所示,所述壳体组件还包括与陶瓷座111顶侧配合的内盖142,内盖142上设有用于避让静触头110的内盖避让孔1420,所述第三密封件154设置在内壳141开口边缘的顶部端面与内盖142与之间。

如图3所示,陶瓷座111优选为氧化铝陶瓷,在陶瓷座111开设有多个分别用于装入排气管1111和控制引出端1112的通孔,排气管1111和控制引出端1112分别与陶瓷座111焊接。

装配时,先将电磁系统3、动接触机构12、灭弧机构、电路模块5和静接触机构11装入内壳141,再将密封机构157分别与内壳141和陶瓷座111激光焊接,然后通过排气管1111排气和冲入氢气或氮-氢混合气后再封口,将内盖142安装到内壳141上并一起装入外壳143中,最后在外壳143中灌注绝缘树脂并固化。

如图3-4示出静触头110的实施例,本实用新型通过在静触头110结构上的改进提高密封性,接触系统的两个实施例中的静触头110的结构相同。

所述陶瓷座111上设有避让静触头110的触头通孔112,静触头110呈柱形结构,静触头110包括设置在陶瓷座111一侧的中间柱113,以及沿轴向分别设置在中间柱113两侧的接触柱114和连接柱115,接触柱114穿过触头通孔112伸到陶瓷座111的另一侧,在中间柱113靠近接触柱114的一侧设有呈筒形的安装筒116,安装筒116围绕在接触柱114的四周,且安装筒116远离中间柱113的端部与陶瓷座111焊接,在安装筒116与接触柱114之间设有绝缘填充物,填充安装筒116和接触柱114之间的间隙。

进一步,所述安装筒116在远离中间柱113的一端设有延伸环117,延伸环117的侧面与陶瓷座111焊接,且延伸环117的厚度大于安装筒116的厚度。通过延伸环117使安装筒116远离中间柱113一端的厚度增加,进一步增加与陶瓷座111的接触面积,不仅便于焊接,而且焊接的密封效果更可靠。

如图13-14所示,高压直流继电器还包括与接触系统配合的辅助接触系统,所述绝缘机构上设有与辅助接触系统配合的拨杆,接触系统动作时通过拨杆带动辅助接触系统一起动作。所述辅助接触系统包括至少一个设置在动接触机构12一侧的辅助接触机构6a,每个辅助接触机构分别包括拨杆61和至少两个相互配合的簧片,电路模块5设有与至少两个簧片连接的指示回路,拨杆61的一端与动接触机构12连接,拨杆61的另一端与至少一个簧片配合,动接触机构12动作时通过拨杆61驱动至少一个簧片使两个簧片接触或分开,将所述的指示回路导通或断开。

本实用新型的高压直流继电器辅助接触系统,通过簧片和拨杆61的配合指示动接触机构12的工作状态,不仅结构简单、成本低、装配简单,而且直接与动接触机构12配合,灵敏度高、可靠性高。

进一步,所述辅助接触系统包括两个辅助接触机构6a,且两个辅助接触机构6a沿动触桥120的宽度方向相对设置在动触桥120的两侧。

进一步,所述动接触机构12包括主轴121、动触桥120和绝缘机构,主轴121的一端与电磁系统3配合,主轴121的另一端与动触桥120配合,电磁系统3能够驱动主轴121带动动触桥120与静触头110接触或分开,所述拨杆61与绝缘机构连接。当然,拨杆61也可以与主轴121或动触桥120连接,都属于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但是,拨杆61与绝缘机构连接,不仅结构更简单,而且电气安全更可靠。

进一步,所述绝缘机构包括空心结构的中缘套131,以及分别设置在中绝缘套131两端的上绝缘套132和下绝缘套133,中绝缘套131设置在主轴121的外侧与动触桥120的主轴孔的内侧之间,上绝缘套132位于动触桥120靠近静触头110的一侧,拨杆61与上绝缘套132连接。当然,拨杆61也可以与绝缘机构的中绝缘套131或下绝缘套133连接。

如图2、6、11、23所示,所述电磁系统3包括线圈骨架31和绕制在线圈骨架31外侧的启动线圈32,主轴121上设有伸到线圈骨架31内侧与启动线圈32配合的动铁芯123,启动线圈32通电时形成磁场驱动动铁芯123,再通过动铁芯123带动主轴121上的动触桥120与静触头110接触或分开。

进一步,所述线圈骨架31的外侧还设有与启动线圈32串联的保持线圈33,保持线圈33和启动线圈32串联后与稳压电路连接,保持线圈33的电阻大于启动线圈32的电阻,且保持线圈33的功率小于启动线圈32的功率,保持线圈33的两端与所述辅助接触机构6a的至少两个簧片分别连接,电磁系统3上电时,启动线圈32驱动动接触机构12带动动触桥120移动,同时保持线圈33被两个簧片短路;电磁系统3上电后,与动接触机构12连接的拨杆61使两个簧片分开,将启动线圈32与保持线圈33串联。

图13-17和图19-23分别示出了辅助接触机构6a的两个实施例。

参阅图13-16示出了辅助接触机构6a的实施例一,本实施例的辅助接触机构6a包括两个簧片,两个簧片为分别与电路模块5连接的静簧片631和动簧片632。

动簧片632的长度大于静簧片631,静簧片631靠近拨杆61的端部与拨杆61间隔设置,动簧片632靠近拨杆61的端部伸出静簧片631的端部,并伸到拨杆61的一侧配合,拨杆61移动时推动动簧片632伸出静簧片631的部分,使动簧片632与静簧片631接触或分开。

本实施例静簧片631和动簧片632上分别设有触点,本实施例的静簧片631和动簧片632构成常闭触点结构,即常态下静簧片631和动簧片632的触点相互接触,指示回路保持导通,动接触机构12动作时通过拨杆61带动动簧片632与静簧片631上的触点相互分开,指示回路断开并输出信号。当然,静簧片631和动簧片632也可以是常开触点结构,常态下保持分开,拨杆61动作时带动静簧片631和动簧片632上的触点相互接触。本实施例的辅助接触机构6a,具有结构简单、成本低和动作可靠的特点,本实施例中,辅助接触系统包括两个辅助接触机构6a,包括两组静簧片631和动簧片632。

如图24示出本实施例辅助接触系统与所述电磁系统3的配合方式,包括两个辅助接触机构6a,其中一个辅助接触机构6a的两个簧片接入电路模块5的指示回路,用于指示工作状态,另一个辅助接触机构6a为第二辅助接触机构6b,且第二辅助接触机构6b和辅助接触机构6a的结构相同,第二辅助接触机构6b的两个簧片分别与电磁系统3的保持线圈33两端连接,在电磁系统3上电时用于短路保持线圈33。

所述第二辅助接触机构6b的静簧片631和动簧片632分别与保持线圈33的两端连接,启动线圈32断电时,动簧片632与静簧片631接触并将保持线圈33短路,电磁系统3上电时,启动线圈32驱动主轴121带动动接触机构12动作,动接触机构12带动拨杆61推动动簧片632向远离静簧片631方向移动,电磁系统3上电后,动簧片632与静簧片631分开。

如图13-16示出的具体实施例,所述第二辅助接触机构6b和辅助接触机构6a的动簧片632沿动接触机构12的移动方向分别设置在各自拨杆61的两侧,形成机械联锁结构。

辅助接触机构6a的拨杆61和第二辅助接触机构6b的拨杆61设置在相同高度,且动接触机构12能够带动辅助接触机构6a的拨杆61和第二辅助接触机构6b的拨杆61同时移动,辅助接触机构6a的静簧片631和动簧片632相互接触,并且第二辅助接触机构6b的静簧片631和动簧片632也相互接触,动接触机构12向一侧移动时,能够使第二辅助接触机构6b和辅助接触机构6a中一者的拨杆61推动其对应的动簧片632与静簧片631分开,同时另一者的拨杆61远离其对应的动簧片632,使该动簧片632与静簧片631接触。

参阅图13-14示出启动线圈32断电时的状态,动接触机构12在复位弹簧127驱动下带动辅助接触机构6a的拨杆61和第二辅助接触机构6b的拨杆61向远离静触头110方向移动,使辅助接触机构6a的拨杆61推动辅助接触机构6a的动簧片632与辅助接触机构6a的静簧片631分开,将指示回路断开,同时第二辅助接触机构6b的拨杆61远离第二辅助接触机构6b的动簧片632,使第二辅助接触机构6b的动簧片632与第二辅助接触机构6b的静簧片631接触,将保持线圈33短路;

参阅图15-16示出电磁系统3上电时的状态,动接触机构12在启动线圈32驱动下带动辅助接触机构6a的拨杆61和第二辅助接触机构6b的拨杆61向靠近静触头110方向移动,使第二辅助接触机构6b的拨杆61推动第二辅助接触机构6b的动簧片632与第二辅助接触机构6b的静簧片631分开,将保持线圈33与启动线圈32串联,同时辅助接触机构6a的拨杆61远离辅助接触机构6a的动簧片632,使辅助接触机构6a的动簧片632与辅助接触机构6a的静簧片631接触,将指示回路导通。

图18-22示出了辅助接触系统的实施例二,本实施例的辅助接触机构6a包括三个簧片,三个簧片为分别与电路模块5连接的上簧片641、下簧片642和中簧片643。

所述上簧片641和下簧片642相对设置且分别位于中簧片643一端的两侧,中簧片643的另一端与电路模块5连接,中簧片643的中部与拨杆61配合,拨杆61移动时推动中簧片643的中部,使中簧片643与上簧片641或下簧片642接触。

本实施例中簧片643的两侧分别设有触点,所述上簧片641和下簧片642相互靠近的一侧也分别设有触点,上簧片641、下簧片642和中簧片643构成切换开关结构,常态下中簧片643的触点与下簧片642的触点接触,使中簧片643与下簧片642构成常闭触点结构,中簧片643与上簧片641构成常开触点结构;

动接触机构12带动拨杆61移动时推动中簧片643向上簧片641移动,中簧片643上的触点先与下簧片642的触点分开,再与上簧片641上的触点接触。

本实施例的辅助接触机构6a,不仅结构更可靠,而且由于“有或无”的特性,灵敏度更高,反馈也更高效,能够满足对高压直流继电器工作状态指示上的更多复杂的需求。

如图25示出本实施例辅助接触系统与所述电磁系统3的配合方式,包括一个辅助接触机构6a,中簧片643的一端与保持线圈33的一端连接,中簧片643的另一端与上簧片641和下簧片642的一端配合,下簧片642的另一端与电磁系统3的保持线圈33的另一端连接,上簧片641的另一端与电路模块5的指示回路连接。

参阅图18-19示出启动线圈32断电时的状态,动接触机构12在复位弹簧127驱动下带动辅助接触机构6a的拨杆61向远离静触头110方向移动,辅助接触机构6a的拨杆61推动中簧片643向下簧片642移动,使中簧片643与上簧片641分开,将指示回路断开,当中簧片643与下簧片642接触时,将保持线圈33短路;

参阅图20-21示出电磁系统3上电时的状态,动接触机构12在启动线圈32驱动下带动辅助接触机构6a的拨杆61向靠近静触头110方向移动,中簧片643向上簧片642移动,辅助接触机构6a的拨杆61推动中簧片643与下黄片642分开,保持线圈33与启动线圈32串联,当中簧片643与上簧片642接触时,将指示回路导通。

如图26所示,所述线圈骨架31上设有用于安装辅助接触系统的辅助安装机构,壳体组件的导磁板140上设有用于避让辅助安装机构的辅助安装缺口620(图8),辅助安装机构包括插座314和多个连接片317,插座314上设有用于限位电路模块5的插槽316,多个连接片317分别连接在电路模块5与电磁系统3之间。

具体的,所述线圈骨架31包括两个相对设置的上侧板311和下侧板312,以及连接在上侧板311和下侧板312之间的线圈筒313,在上侧板311和下侧板312之间设有绕在线圈筒313外侧的启动线圈32和保持线圈33,所述插座314包括两个相对设置的安装条3141,且两个安装条3141分别与上侧板311垂直连接,电路模块5安装在两个安装条3141之间,在两个安装条3141的内侧分别设有插槽316,电路模块5两侧的侧边分别与两侧的插槽316限位。

进一步,所述上侧板311的边缘设有用于安装连接片317的连接座315,连接片317的中部穿过连接座315且与上侧板311垂直设置,连接片317的一端伸到电路模块5的一侧,连接片317的另一端伸到启动线圈32和保持线圈33的外侧。

进一步,所述连接座315上设有三个连接片317,且三个连接链317并列设置,其中最外侧两个连接片317分别与启动线圈32的末端和保持线圈33的起始端连接,设置在中间的连接片317与启动线圈32线圈末端和保持线圈33始端连接连接。

如图27-29所示,本实用新型的高压直流继电器还包括灭弧机构,灭弧机构包括围绕在动触桥120四周的灭弧罩71,以及两组分别与动触桥120两端配合的磁场机构,每组磁场机构均包括至少两个沿动触桥120宽度方向相对设置在动触桥120两侧的磁场组件72,且每组磁场机构中位于动触桥120两侧的磁场组件72的极性相对设置,使磁场机构产生垂直贯穿动触桥120中电流方向的恒定磁场,在动触桥120中部的至少一侧设有辅助接触机构6a,辅助接触机构6a包括与动触桥120的中部连接(间接连接)的拨杆61和至少两个相互配合的簧片,且至少两个簧片分别与电路模块5连接,电路模块5设置在灭弧罩71外,在两组磁场机构的两侧之间分别形成用于容纳辅助接触机构6a的簧片的辅助腔室630,灭弧罩71侧壁中部设有用于避让拨杆61的拨杆通道610,拨杆通道610连接在灭弧罩71的内侧与辅助腔室630之间。

本实用新型的高压直流继电器的灭弧机构,不仅能够与辅助接触机构6a配合,紧凑结构减少体积,而且具有灭弧能力强的特点。

所述灭弧机构还包括多个分别用于限位磁场组件72的固定机构73,同一侧的两个固定机构73间隔设置并形成辅助腔室630,在固定机构73远离灭弧罩71的侧面设有灭弧卡扣74(参见图31)。

如图26、28、31所示,所述电磁系统3的线圈骨架31上设有用于安装辅助接触机构6a的辅助安装机构,壳体组件的导磁板140上设有用于避让辅助安装机构的辅助安装缺口620,辅助安装机构包括插座314,插座314上设有用于限位电路模块5的插槽316,在插槽316靠近灭弧罩71的一侧设有与灭弧卡扣74限位配合的灭弧卡槽740。当然灭弧卡扣74也可以与壳体组件或导磁板140连接。

如图31-32所示,所述灭弧机构包括两组沿动触桥120长度方向相对设置的磁场机构,每组磁场机构包括两组沿动触桥120宽度方向相对设置的磁场组件72,灭弧机构包括四个分别用于固定磁场组件72的固定机构73。

所述磁场组件72包括平行设置的磁铁721和导磁铁722,所述固定机构73包括相对设置的侧板731和短板733,以及垂直设置在侧板731和短板733一侧的横板732,侧板731和短板733的一端分别与灭弧罩71连接,磁铁721限位在短板733与侧板731之间,侧板731的另一端与横板732的一端连接呈l型结构,短板733的另一端与横板732间隔设置形成让位槽734,导磁铁722的长度大于磁铁721,壳体组件包括围绕在灭弧罩71四周的内壳141,所述导磁铁722设置在磁铁721远离灭弧罩71的一侧,导磁铁722的一端与侧板731配合,导磁铁722的另一端穿过让位槽734伸出固定机构73与内壳141配合。通过让位槽734使导磁铁722能够伸出固定机构73,不仅使磁铁721、导磁铁722能够与内壳141形成磁回路,产生更强的磁场,更快地熄灭电弧,而且结构简单,体积小。

进一步,设置在灭弧罩71同一侧的两个固定机构73的侧板731相对设置,在两个固定机构73的侧板731之间形成用于容纳辅助接触机构6a的簧片的辅助腔室630。

进一步,所述设置在灭弧罩71同一侧的两个固定机构73的底部通过连接板735连接,所述灭弧卡扣74包括灭弧卡板741和灭弧卡爪742,灭弧卡板741呈u字形结构且灭弧卡板741的开口朝向静触头110设置,灭弧卡板741的一侧与两个固定机构73和连接在两个固定机构73之间的连接板735连接,灭弧卡板741的另一侧的边缘向外侧延伸形成灭弧卡爪742。

进一步,所述灭弧罩71沿动触桥120长度方向相对设置的两个侧面上分别开设有多个灭弧通孔75,设置在同一侧面上的多个灭弧通孔75沿灭弧罩71的高度方向间隔并排设置,在相邻的两个灭弧通孔75之间形成灭弧栅76。

进一步,所述灭弧栅76的两侧分别设有灭弧斜面77,相邻的两个灭弧栅76之间的距离沿远离动触桥120的方向逐渐增大,即灭弧通孔75高度方向上的内径沿远离动触桥120的方向逐渐增大。

进一步,所述相邻的两个灭弧栅76的灭弧斜面77的夹角范围为7度-17度。

进一步,所述灭弧罩71采用绝缘性能好,且耐电弧能力强的工程塑料或陶瓷制成,如bmc、pps、氧化铝等,所述磁铁721采用铁氧体、钕铁硼或钐钴制成,所述导磁铁722和内壳141采用导磁性能良好的铁或铁合金制成。

磁系统3上电时短路保持线圈33,当电磁系统3上电后,解除对保持线圈33的短路,使启动线圈32与保持线圈33串联,将外部控制电源输入经过处理,降压后稳定在某个定值,起到降低功耗的作用。

所述电磁系统3包括串联的启动线圈32和保持线圈33,启动线圈32和保持线圈33串联后经过稳压电路与电源连接,保持线圈33的电阻大于启动线圈32的电阻,且保持线圈33的功率小于启动线圈32的功率,所述第一控制电路包括并联在保持线圈33两端的第一可控元件,以及与第一可控元件的控制端连接的rc延时电路,电磁系统3上电时的电压变化快,rc延时电路将第一可控元件导通,通过第一可控元件将保持线圈33短路,保持线圈33短路时,经过启动线圈32的电流流向第一可控元件,使启动线圈32能够保持高功率状态工作以驱动动铁芯带动主轴121和动触桥120动作;电磁系统3上电后电压变化小,rc延时电路将第一可控元件断开,经过启动线圈32的电流流向保持线圈33,使保持线圈33与启动线圈32串联。

本实用新型的高压直流继电器的控制电路,采用机电一体化技术,通过第一控制电路延时解除对保持线圈33的短路,使电磁系统3功率的切换无需联动主电路的机械结构,不必将电路模块5封装至灭弧机构内,保障了灭弧机构纯净度,同时结构也大为简化,确保了产品的可靠性。此外,即使将电路模块5封装至灭弧机构内,由于其结构简单、操控性好,装配效率也优于机械联动式的双线圈结构。

如图39-40所示,启动线圈32与保持线圈33串联后整体电阻增大,由于电压不变,电流变小,所以整体功率变小,具有节能环保和降低零件损耗的特点。

如图36示出第一可控元件的实施例一,所述第一可控元件为中间继电器a,中间继电器a的包括并联在保持线圈33两端的第一动触点和第一静触点,中间继电器a的线圈与延时电路连接,第一动触点与第一静触点接触时断路器保持线圈33,中间继电器a的线圈通电时驱动第一动触点与第一静触点分开,使保持线圈33与启动线圈32串联。

电磁系统3上电时,延时电路不动作,中间继电器a的常闭触点保持闭合,并将保持线圈33短路;电磁系统3上电后,延时电路驱动中间继电器a动作,使中间继电器a的常闭触点断开,使启动线圈32与保持线圈33串联。

如图37示出第一可控元件的实施例二,所述第一可控元件为中间继电器b,中间继电器b包括中间动触点、常闭静触点和常开静触点,中间动触点连接在保持线圈33的一端与启动线圈32的一端之间,常闭静触点与保持线圈33的另一端连接,常开静触点与启动线圈32的另一端连接,中间继电器b的线圈与延时电路连接。

电磁系统3上电时,延时电路不动作,中间继电器b的中间动触点与常闭静触点接触时将保持线圈33短路;电磁系统3上电后,延时电路驱动中间继电器b动作,使中间继电器b的中间动触点与常闭静触点分开并与常开静触点接触,中间动触点与常开静触点接触时将启动线圈32短路,中间动触点与常闭静触点分开时使保持线圈33接入电源。本实施例的特点在于,上电后保持线圈33代替启动线圈32工作,而非两者串联后工作,节能环保的效果更好。

如图35、38示出第一可控元件的实施例三,所述第一可控元件为mos管q1,mos管q1的两端并联在保持线圈33的两端,mos管q1的控制端与所述rc延时电路连接。

进一步,所述rc延时电路包括电容c1和电阻r3,电容c1和电阻r3的一端分别与mos管q1的控制端连接,电阻r3的另一端分别与电容c2的一端和电源的负极连接,电容c1的另一端分别与电阻r2的一端和二极管d2的正极连接,二极管d2的负极、电阻r2的另一端和电容c2的另一端分别与电源的正极连接,二极管d2用于确保电路电流极性。

电磁系统3上电时,电容c1充电,电容c1两端的电压变化快,由于电容c1的容抗低,导致通过电容c1的电流大,电容c1驱动mos管q1的控制端将mos管q1导通并将保持线圈33短路,保持线圈33短路时,经过启动线圈32的电流流向mos管q1,使启动线圈32能够保持高功率状态工作以驱动动铁芯带动主轴121和动触桥120动作;电磁系统3上电后,电容c1充满电,电容c1两端的电压变化慢,电容c1的容抗变大,导致通过电容c1的电流小,电容c1无法驱动mos管q1的控制端将导通mos管q1导通,使mos管q1断开,原流向mos管q2的电流流向保持线圈33,使启动线圈32与保持线圈33串联。

进一步,所述rc延时电路包括多个电容c1,多个电容c1并联设置。通过改变电容c1的数量实现调整延时周期的效果,当然,更改电容c1的规格同样也可以实现调整延时周期的效果。

进一步,所述rc延时电路包括多个电阻r2和多个电阻r3。直接规格不符合要求时,需根据要求串、并联多个电阻r2和多个电阻r3以取得符合要求的阻值,电阻r3分压后来保证mos管q1的门级电压,故当调整延时参数时电阻r2根据计算调整阻值后,电阻r3应作同比例阻值调整,通过改变电阻r2或电阻r3的数量实现调整延时周期的效果,当然,更改电阻r2或电阻r3的规格同样也可以实现调整延时周期的效果。

进一步,所述稳压电路包括与启动线圈32和保持线圈33串联的mos管q2,以及分别与mos管q2的控制端连接的稳压管vr1和电阻r1,稳压管vr1和电阻r1的另一端分别与电源连接。

进一步,所述稳压电路还包括与稳压管vr1和电阻r1并联的压敏电阻ry1。压敏电阻ry1用于消除吸收电源的过电压,起到保护的作用。

进一步,所述稳压电路还包括二极管d1,二极管d1的正极与电源的正极连接,二极管d1的负极分别与电阻r1和mos管q2的一端连接。二极管d1能够确保电路中电流的极性,提高电路的可靠性。

进一步,所述稳压电路包括多个稳压管,且多个稳压管串联,如图42所示,所述稳压电路包括两个稳压管,且两个稳压管分别为稳压管vr1和稳压管vr2,稳压管vr1和稳压管vr2串联。

如图41-43所示,电路模块5包括第二控制电路,第二控制电路与第一控制电路的区别在于,第二控制电路与启动线圈32连接用于降低启动线圈32的工作电压,实现节能环保的效果。第二控制电路可以与第一控制电路配合使用,在第一控制电路将外部控制电源输入经过降压处理的基础上,第二控制电路延时后对输出电压进行再次降压,达到高功率吸合、低功率保持的目的。当然,也可以不设置第一控制电路,只通过第二控制电路进行降压处理,都属于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

如图42所示,所述第二控制电路包括第二稳压电路和延时降压电路,第二稳压电路的输入端与电源连接,第二稳压电路的输出端与启动线圈32连接为启动线圈32供电,第二稳压电路包括至少两个串联的稳压管,延时降压电路包括并联在至少一个稳压管两端的第二可控元件,第二可控元件的控制端通过电容c10与第二稳压电路连接。

电磁系统3上电时,电容c10充电,第二可控元件关断,通过多个串联的稳压管为启动线圈32输出额定工作电压;电磁系统3上电后,电容c10充满电,第二可控元件导通,并将与第二可控元件并联至少一个稳压管短路,通过第二稳压电路中其它剩下的稳压管为启动线圈32输出额定工作电压。

本实用新型的高压直流继电器的控制电路,采用机电一体化技术,通过第二控制电路延时降压处理,使电磁系统3功率的切换无需联动主电路的机械结构,不必将电路模块5封装至灭弧机构内,保障了灭弧机构纯净度,同时结构也大为简化,确保了产品的可靠性。此外,即使将电路模块5封装至灭弧机构内,由于其结构简单、操控性好,装配效率也优于机械联动式的双线圈结构。

进一步,所述第二可控元件为三极管或晶闸管或mos管。

进一步,所述第二稳压电路包括mos管q10、电阻r10和两个稳压管,两个稳压管分别为稳压管vr10和稳压管vr20,mos管q10的一端和电阻r10的一端分别与第二稳压电路的输入端连接,mos管q10的另一端与第二稳压电路的输出端连接,mos管q10的控制端分别与电阻r10的另一端和稳压管vr10的一端连接,稳压管vr10的另一端经过稳压管vr20与第二稳压电路的输出端连接,延时降压电路的三极管q20的集电极和发射极并联在稳压管vr20的两端。

进一步,所述第二稳压电路还包括与稳压管vr10、稳压管vr20和电阻r10并联的压敏电阻ry10。压敏电阻ry10用于消除吸收电源的过电压,起到保护的作用。

进一步,所述第二稳压电路还包括二极管d10,二极管d10的正极与第二稳压电路的输入端连接,二极管d10的负极分别与电阻r10和mos管q20的一端连接。二极管d10能够确保电路中电流的极性,提高电路的可靠性。

作为第二可控元件的优选实施例,所述第二可控元件为三极管q20,三极管q20的集电极和发射极并联在第二稳压电路中至少一个稳压管的两端,三极管q20的基极与电容c10连接。电磁系统3上电时,电容c10充电,三极管q20关断;电磁系统3上电后,电容c10充满电,三极管q20导通并将并联在其集电极和发射极之间的稳压管短路。

进一步,所述延时降压电路还包括电阻r20和电阻r30,电阻r20的一端与mos管q10的一端连接,电阻r20的另一端分别与电容c10和三极管q20的基极连接,电阻r30的两端分别与三极管q20的集电极和发射极连接。

进一步,所述延时降压电路还包括二极管d20、二极管d30和二极管d40,二极管d40的正极分别与三极管q20的基极、电阻r20的一端和电容c10的一端连接,二极管d40的负极与mos管q10的一端连接,三极管q20的发射极与二极管d20的正极连接,二极管d20的负极与二极管d30的正极连接,二极管d30的负极与稳压管vr20的一端连接。

以上内容是结合具体的优选实施方式对本实用新型所作的进一步详细说明,不能认定本实用新型的具体实施只局限于这些说明。对于本实用新型所属技术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构思的前提下,还可以做出若干简单推演或替换,都应当视为属于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