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高导通软铜线的多股绞合装置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21632526发布日期:2020-07-29 02:42阅读:340来源:国知局
一种高导通软铜线的多股绞合装置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属于线缆加工技术领域,具体地,涉及一种高导通软铜线的多股绞合装置。



背景技术:

高导通软铜线因具有较强的耐大电流能力和柔软性在高压电缆技术领域得到了越来约广泛的应用。因为集肤效应,电流大多是在电线的表面通过。多股电缆的表面积要比单股电缆的表面积大很多,为此,高导通软铜线是由多股较小直径的单线绞合而成的,由多跟单线绞合的线芯柔软性好、可曲度大,线芯弯曲时,线芯中心线内外两部分可以互相移动补偿,弯曲时不会引起导体的塑形变形,因此线芯的柔软性和稳定性大大提高。

中国专利文献cn209015779u公开了一种19根绞合导体的绞合装置,包括安装导轴和多头放线架,所述安装导轴位于多头放线架的一侧,且安装导轴安装于绞合机箱的一侧外壁上,所述安装导轴上套设有分线板和并线模,所述分线板位于并线模的一侧,且分线板和并线模分别与安装导轴滑动连接和通过螺栓固定连接,所述多头放线架远离分线板的一侧外壁上焊接有分线安装架,并设置了固定套、压轮、扭套和转动套,在内芯线导通的过程中与转动套之间形成直接接触,而转动套则通过压轮对内芯线形成有效的压紧,并与防滑套配合使得内芯线与转动套之间形成稳定的连接,有效避免内芯线与转动套之间产生相对转动,从而避免内芯线回转而松动。该绞合装置虽然实现了内芯线的退扭主动放线功能,但多头放线架上的铜单丝无法主动退扭,影响装置的可靠性,另外该装置功能单一,无法实现多种不同规格绞合导体的绞合。



技术实现要素:

为了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高导通软铜线的多股绞合装置,包括安装导轴和多头放线架,所述安装导轴位于多头放线架的一侧,且安装导轴安装于绞合机箱的一侧外壁上,所述安装导轴上套设有第一分线板和可调整并线模,所述第一分线板位于可调整并线模的一侧,且第一分线板和可调整并线模分别与安装导轴滑动连接和通过螺栓固定连接,所述安装导轴与第一分线板之间连接有安装套架,所述安装导轴与多头放线架之间的位置处安装有退扭主动放线装置;

所述可调整并线模包括基模和可置换内模,所述可置换内模与基模可拆卸连接,所述基模与安装导轴通过螺栓固定连接;

所述多头放线架包括分线盘、第二分线板和若干退扭供料盘,所述第二分线板通过连接管同轴连接在分线盘上,所述第二分线板设于分线盘与第一分线板之间,所述第一分线板、第二分线板和分线盘上同轴设置有内芯通孔,所述退扭供料盘具有供线材转动的第一转轴,所述退扭供料盘通过第二转轴转动连接并均布在分线盘靠近第二分线板的一侧,所述第一转轴与第二转轴相互垂直;

所述退扭主动放线装置由固定套、转动套共同组成,所述固定套位于转动套的一端,且固定套与转动套之间设置有扭套,所述扭套由内环、单向限位块和外环共同组成,所述单向限位块位于内环和外环之间,且单向限位块的四个拐角分别形成有两个对角线,两个对角线的长度分别大于和小于内环与外环之间的间隙距离,所述内环和外环分别与转动套和固定套相连接,所述固定套的一侧外壁上安装有调节螺栓,所述调节螺栓的一端转动连接有定位齿条,所述定位齿条嵌入于固定套的一侧内壁上,且定位齿条位于扭套的一侧,所述转动套的外壁上开设有定位齿槽,所述定位齿条和定位齿槽分别为弧形结构和环形结构,且定位齿条与定位齿槽卡合连接,所述固定套的内孔径大于或等于转动套的内孔径,所述转动套内可拆卸连接有可置换套芯,所述可置换套芯的内壁上等距嵌入有若干个压轮,所述压轮的转动方向与退扭主动放线装置的轴向方向相同,所述可置换套芯的内壁上和若干个压轮的外壁上均套设有防滑套,所述防滑套为表面粗糙度较大的橡胶套。

优选的,所述退扭供料盘设置有24个,每个所述退扭供料盘上均绕设有铜单线,所述第一分线板和第二分线板上均开设有24个分线孔,所述24个分线孔分别呈环形阵列的方式分布于第一分线板或第二分线板的内芯通孔的四周,通过本装置,可加工1+6、1+6+12、1+6+12+18、和1+6+12+18+24等多种排列方式的多根铜单丝的高导通软铜线,24个退扭供料盘一起工作时,可使得24根铜单线均匀的绞合于(1+6+12+18)的内芯线上,以此完成61根铜单线的绞合操作,当高导通软铜线中铜单丝的数量为37、19或7时,所述退扭供料盘按对应的铜单丝数量均匀间隔工作。

优选的,所述可置换内模的一端设有第一法兰盘,所述第一法兰盘的周向均布有螺纹通孔,所述可置换内模的外壁上沿其轴线对称设置有第一燕尾条,所述基模的内壁上设有与第一燕尾条相匹配的第一燕尾槽,所述可置换内模通过第一燕尾条嵌套在第一燕尾槽内,所述基模远离绞合机箱的一侧与第一法兰盘通过螺栓连接,实现了可置换内模与基模的快捷、可拆卸连接。

优选的,所述可置换套芯的一端设有第二法兰盘,所述第二法兰盘的周向均布有螺纹通孔,所述可置换套芯的外壁上沿其轴线对称设置有第二燕尾条,所述转动套的内壁上设有与第二燕尾条相匹配的第二燕尾槽,所述可置换套芯通过第二燕尾条嵌套在第二燕尾槽内,所述转动套的一侧与第二法兰盘通过螺栓连接,实现了可置换套芯与转动套的快捷、可拆卸连接。

优选的,所述安装套架由内套和外套共同组成,所述内套和外套通过u型环卡合连接,所述u型环共设置有两个,且两个u型环对称分布于安装套架的两侧,所述内套和外套之间卡合连接有滚珠,且内套远离滚珠的一侧与第一分线板卡合连接,实现了第一分线板与安装导轴滑动连接。

本实用新型还包括能够使该高导通软铜线的多股绞合装置正常使用的其它组件,均为本领域的常规技术手段。另外,本实用新型中未加限定的装置或组件均采用本领域中的常规技术手段。

本实用新型的工作原理是,上述的高导通软铜线的多股绞合装置,采用可调整并线模,可根据不同规格的高导通软铜线的加工需要将外径不变,内径与待加工高导通软铜线规格相匹配的可置换内模安装到基模内,适宜多种规格的产品加工,通过设置退扭供料盘,可实现多头放线架上的铜单丝的主动退扭,有利于提高装置的可靠性,第二分线板用于保证退扭供料盘的稳定出线,通过所述退扭主动放线装置,一方面避免了内芯线的回转,另一方面可有效实现内芯线的预扭,并通预扭作用与后续的反向绞合力形成相互抵消,从而进一步避免内芯线的松动,另外压轮又可沿转动套的轴向方向形成转动,从而使内芯线能形成有效的放线操作,避免内芯线在放线时出现卡紧现象。将与不同规格高导通软铜线相匹配的可置换套芯连接到转动套内壁上,满足多种规格高导通软铜线的加工需要。

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是,与现有技术相比,通过在多头放线架上采用退扭供料盘,解决了现有技术中多头放线架上的铜单丝无法主动退扭的技术问题,提高了装置的可靠性,同时通过可置换内模和可置换套芯的设置,能够实现多种不同规格绞合导体的绞合。

附图说明

下面结合附图和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进一步说明。

图1是图1为本实用新型的俯视结构示意图。

图2是图1中的分线盘的左侧结构示意图。

图3是图1中的第二分线板的左侧结构示意图。

图4是图1中的第一分线板的左侧结构示意图。

图5是图1中的退扭主动放线装置的结构示意图。

图6是图5中的退扭主动放线装置的a-a向剖视结构示意图。

图7是图5的h处结构放大示意图。

图8是图1中的可调整并线模的结构示意图。

图9是图8的左视结构示意图。

图10是图1的g处结构放大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附图以及具体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进行清楚地描述,在此处的描述仅仅用来解释本实用新型,但并不作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定。基于本实用新型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所做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

实施例

如图1~10所示,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高导通软铜线的多股绞合装置,包括安装导轴1和多头放线架2,所述安装导轴1位于多头放线架2的一侧,且安装导轴1安装于绞合机箱3的一侧外壁上,所述安装导轴1上套设有第一分线板4和可调整并线模5,所述第一分线板4位于可调整并线模5的一侧,且第一分线板4和可调整并线模5分别与安装导轴1滑动连接和通过螺栓固定连接,所述安装导轴1与第一分线板4之间连接有安装套架6,所述安装导轴1与多头放线架2之间的位置处安装有退扭主动放线装置7;

所述可调整并线模5包括基模5-1和可置换内模5-2,所述可置换内模5-2与基模5-1可拆卸连接,所述基模5-1与安装导轴1通过螺栓固定连接;

所述多头放线架2包括分线盘2-1、第二分线板2-2和若干退扭供料盘2-3,所述第二分线板2-2通过连接管2-4同轴连接在分线盘2-1上,所述第二分线板2-2设于分线盘2-1与第一分线板4之间,所述第一分线板4、第二分线板2-2和分线盘2-1上同轴设置有内芯通孔8,所述退扭供料盘2-3具有供线材转动的第一转轴2-31,所述退扭供料盘2-31通过第二转轴2-32转动连接并均布在分线盘2-1靠近第二分线板2-2的一侧,所述第一转轴2-31与第二转轴2-32相互垂直;

所述退扭主动放线装置7由固定套7-1、转动套7-2共同组成,所述固定套7-1位于转动套7-2的一端,且固定套7-1与转动套7-2之间设置有扭套9,所述扭套9由内环9-1、单向限位块9-2和外环9-3共同组成,所述单向限位块9-2位于内环9-1和外环9-3之间,且单向限位块9-2的四个拐角分别形成有两个对角线,两个对角线的长度分别大于和小于内环9-1与外环9-3之间的间隙距离,所述内环9-1和外环9-3分别与转动套7-2和固定套7-1相连接,所述固定套7-1的一侧外壁上安装有调节螺栓7-3,所述调节螺栓7-3的一端转动连接有定位齿条7-4,所述定位齿条7-4嵌入于固定套7-1的一侧内壁上,且定位齿条7-4位于扭套9的一侧,所述转动套7-2的外壁上开设有定位齿槽7-5,所述定位齿条7-4和定位齿槽7-5分别为弧形结构和环形结构,且定位齿条7-4与定位齿槽7-5卡合连接,所述固定套7-1的内孔径大于或等于转动套7-2的内孔径,所述转动套7-2内可拆卸连接有可置换套芯10,所述可置换套芯10的内壁上等距嵌入有若干个压轮11,所述压轮11的转动方向与退扭主动放线装置7的轴向方向相同,所述可置换套芯10的内壁上和若干个压轮11的外壁上均套设有防滑套,所述防滑套为表面粗糙度较大的橡胶套。

所述退扭供料盘2-3设置有24个,每个所述退扭供料盘2-3上均绕设有铜单线,所述第一分线板4和第二分线板2-2上均开设有24个分线孔12,所述24个分线孔12分别呈环形阵列的方式分布于第一分线板4或第二分线板2-2的内芯通孔8的四周,通过本装置,可加工1+6、1+6+12、1+6+12+18、和1+6+12+18+24等多种排列方式的多根铜单丝的高导通软铜线,24个退扭供料盘2-3一起工作时,可使得24根铜单线均匀的绞合于(1+6+12+18)的内芯线上,以此完成61根铜单线的绞合操作,当高导通软铜线中铜单丝的数量为37、19或7时,所述退扭供料盘2-3按对应的铜单丝数量均匀间隔工作。

所述可置换内模5-2的一端设有第一法兰盘5-21,所述第一法兰盘5-21的周向均布有螺纹通孔,所述可置换内模5-2的外壁上沿其轴线对称设置有第一燕尾条5-22,所述基模5-1的内壁上设有与第一燕尾条5-22相匹配的第一燕尾槽,所述可置换内模5-2通过第一燕尾条5-22嵌套在第一燕尾槽内,所述基模5-1远离绞合机箱3的一侧与第一法兰盘5-21通过螺栓连接,实现了可置换内模5-2与基模5-1的快捷、可拆卸连接。

所述可置换套芯10的一端设有第二法兰盘10-1,所述第二法兰盘10-1的周向均布有螺纹通孔,所述可置换套芯10的外壁上沿其轴线对称设置有第二燕尾条10-2,所述转动套7-2的内壁上设有与第二燕尾条10-2相匹配的第二燕尾槽,所述可置换套芯10通过第二燕尾条10-2嵌套在第二燕尾槽内,所述转动套7-2的一侧与第二法兰盘10-1通过螺栓连接,实现了可置换套芯10与转动套7-2的快捷、可拆卸连接。

所述安装套架6由内套6-1和外套6-2共同组成,所述内套6-1和外套6-2通过u型环6-3卡合连接,所述u型环6-3共设置有两个,且两个u型环6-3对称分布于安装套架6的两侧,所述内套6-1和外套6-2之间卡合连接有滚珠6-4,且内套6-1远离滚珠6-4的一侧与第一分线板4卡合连接,实现了第一分线板4与安装导轴1滑动连接。

本实用新型的工作原理是,上述的高导通软铜线的多股绞合装置,采用可调整并线模5,可根据不同规格的高导通软铜线的加工需要将外径不变,内径与待加工高导通软铜线规格相匹配的可置换内模5-2安装到基模5-1内,适宜多种规格的产品加工,通过设置退扭供料盘2-3,可实现多头放线架2上的铜单丝的主动退扭,有利于提高装置的可靠性,第二分线板2-2用于保证退扭供料盘2-3的稳定出线,通过所述退扭主动放线装置7,一方面避免了内芯线的回转,另一方面可有效实现内芯线的预扭,并通预扭作用与后续的反向绞合力形成相互抵消,从而进一步避免内芯线的松动,另外压轮11又可沿转动套7-2的轴向方向形成转动,从而使内芯线能形成有效的放线操作,避免内芯线在放线时出现卡紧现象。将与不同规格高导通软铜线相匹配的可置换套芯10连接到转动套7-2的内壁上,满足多种规格高导通软铜线的加工需要。

以上已经描述了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上述说明是示例性的,并非穷尽性的,并且也不限于所披露的实施例。在不偏离所说明实施例的范围和精神的情况下,对于本技术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许多修改和变更都是显而易见的。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