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碱锰电池密封圈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21675728发布日期:2020-07-31 21:40阅读:160来源:国知局
一种碱锰电池密封圈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涉及碱锰电池领域,尤其涉及一种碱锰电池密封圈。



背景技术:

为了防止电池漏液,通常在端盖与电池外壳之间设有密封圈。电池在使用过程中,电池的温度过高或者过放电会在电池内部产生气体,导致内压增大,引发电池变形甚至发生爆炸。因此为了电池的使用安全,电池内通常会额外设有防爆结构。但增设的密封圈和防爆结构会影响到电池有效容积,导致电池存储电量减少,因此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能够实现防爆和避免漏液的密封圈,同时减少占用电池内部空间。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碱锰电池密封圈,以解决上述背景技术中提出的问题。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提供如下技术方案:

一种碱锰电池密封圈,包括金属外壳、负极底盖、缓冲圈、密封圈、负极集流体及集流体固定块,所述金属外壳在所述负极底盖接触处设置有向内延伸的弯折部,所述负极底盖的边缘部与所述弯折部相匹配并与所述金属外壳内表面密封连接,所述密封圈包括第一凹部、第二凹部以及连接所述第一凹部和所述第二凹部的第一连接部,所述第一凹部设置在所述金属外壳内表面与所述负极底盖的边缘部之间且与所述金属外壳内表面和所述负极底盖的边缘部相抵接,所述第二凹部外表面与所述负极底盖内表面接触,所述第一连接部将所述第一凹部和所述第二凹部连接且一端延伸入集流体固定块内部;所述缓冲圈包括凸部和第二连接部,所述凸部外表面与所述第一连接部相抵触且位于所述第二凹部下方,所述第二连接部与所述凸部固定连接且一端延伸入集流体固定块内部。

在一个实施方式中,所述缓冲圈与所述金属外壳相贴合出设置有由所述金属外壳向内弯折形成弧状的凹槽。

在一个实施方式中,所述缓冲圈一端设置有与所述凹槽相匹配的固定槽。

在一个实施方式中,所述负极底盖上开设有通气孔,所述通气孔位于所述第二凹部上方。

在一个实施方式中,所述通气孔的最小内径为0.4-1mm,最大内径为1.3-1.7mm。

在一个实施方式中,所述通气孔采用广口式设计。

本实用新有益效果:通过第二凹部和缓冲圈配合通气孔来达到泄压防爆的目的,一方面,当电池内部产生气体时,这些气体会压迫缓冲圈并使其抵住密封圈上凹部,此时,先是缓冲圈产生形变抵挡气体压迫,然后密封圈产生形变第二次抵挡气体压迫,其中,第一凹部内部的空气便会通过通气孔对外排出,进而有效缓解了密封圈所受压力;另一方面,弯折部与负极底盖边缘部充分接触,进而通过第一凹部设置在金属外壳内表面与所述负极底盖的边缘部之间且与所述金属外壳内表面和所述负极底盖的边缘部相抵接,从而达到避免了电池发生漏液的可能,密封圈实现了防爆和避免漏液的双重作用,同时减少占用电池内部空间,有效保证了电池电量;通气孔采用广口式设计,避免灰尘堆积的情况发生。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的剖视结构示意图。

图中:10、金属外壳,11、凹槽,20、负极底盖,21、通气孔,30、缓冲圈,31、凸部,32、第二连接部,33、固定槽,40、密封圈,41、第一凹部,42、第二凹部,43、第一连接部,50、负极集流体,60、集流体固定块,70、弯折部。

具体实施方式

为使本实用新型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技术方案和优点更加清楚,下面将结合附图及具体实施例进行详细描述。在下面的描述中,提供诸如具体的配置和组件的特征细节仅仅是为了帮助全面理解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因此,本领域技术人员应该清楚,可以对这里描述的实施例进行各种改变和修改而不脱离本实用新型的范围和精神。另外,为了清楚和简洁,省略了对已知功能和构造的描述。

应理解,说明书通篇中提到的“一个实施例”或“一实施例”意味着与实施例有关的特定特征、结构或特性包括在本实用新型的至少一个实施例中。因此,在整个说明书各处出现的“在一个实施例中”或“在一实施例中”未必一定指相同的实施例。此外,这些特定的特征、结构或特性可以任意适合的方式结合在一个或多个实施例中。

在本实用新型的各种实施例中,应理解,下述各过程的序号的大小并不意味着执行顺序的先后,各过程的执行顺序应以其功能和内在逻辑确定,而不应对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实施过程构成任何限定。

应理解,本文中术语“和/或”,仅仅是一种描述关联对象的关联关系,表示可以存在三种关系,例如,a和/或b,可以表示:单独存在a,同时存在a和b,单独存在b这三种情况。另外,本文中字符“/”,一般表示前后关联对象是一种“或”的关系。

在本申请所提供的实施例中,应理解,“与a相应的b”表示b与a相关联,根据a可以确定b。但还应理解,根据a确定b并不意味着仅仅根据a确定b,还可以根据a和/或其它信息确定b。

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碱锰电池密封圈。

如图1所示,一种碱锰电池密封圈,包括金属外壳10、负极底盖20、缓冲圈30、密封圈40、负极集流体50及集流体固定块60,其中,所述金属外壳10在所述负极底盖20接触处设置有向内延伸的弯折部70,所述负极底盖20的边缘部与所述弯折部70相匹配并与所述金属外壳10内表面密封连接,具体地,所述负极底盖20的边缘部与所述弯折部70相匹配并与所述弯折部70内表面贴合密封连接,进一步地,所述密封圈40包括第一凹部41、第二凹部42以及连接所述第一凹部41和所述第二凹部42的第一连接部43,所述第一凹部41设置在所述金属外壳10内表面与所述负极底盖20的边缘部之间且与所述金属外壳10内表面和所述负极底盖20的边缘部相抵接,所述第二凹部42外表面与所述负极底盖20内表面接触,所述第一连接部43将所述第一凹部41和所述第二凹部42连接且一端延伸入集流体固定块60内部;所述缓冲圈30包括凸部31和第二连接部32,所述凸部31外表面与所述第一连接部43相抵触且位于所述第二凹部42下方,所述第二连接部32与所述凸部31固定连接且一端延伸入集流体固定块60内部。

使用时,通过第二凹部42和缓冲圈30来达到双重泄压防爆的目的,一方面,当电池内部产生气体时,这些气体会压迫缓冲圈30并使其抵住密封圈上凹部,此时,先是缓冲圈30产生形变抵挡气体压迫,然后密封圈40产生形变第二次抵挡气体压迫,进而有效缓解了密封圈40所受压力;另一方面,弯折部70与负极底盖20边缘部充分接触,进而通过第一凹部41设置在金属外壳10内表面与所述负极底盖20的边缘部之间且与所述金属外壳10内表面和所述负极底盖20的边缘部相抵接,从而达到避免了电池发生漏液的可能,从而密封圈40实现了防爆和避免漏液的双重作用,同时减少占用电池内部空间,有效保证了电池电量。

进一步地,所述缓冲圈30与所述金属外壳10相贴合出设置有由所述金属外壳10向内弯折形成弧状的凹槽11,所述缓冲圈30一端设置有与所述凹槽11相匹配的固定槽33,从而通过凹槽11和固定槽33的配合使得,缓冲圈30与金属外壳10更好的贴合固定。

进一步地,所述负极底盖20上开设有通气孔21,所述通气孔21位于所述第二凹部42上方,从而通过密封圈40产生形变抵挡气体压迫时,密封圈40上的第二凹部42变形并将第二凹部42内的气体通过通气孔排放出去,进而达到减压效果。

所述通气孔21的最小内径为0.4-1mm,最大内径为1.3-1.7mm,进而能够有效的防止外界灰尘进入第二凹部42内。

此外,所述通气孔21采用广口式设计。

最后应该说明的是:以上实施例仅用以说明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而非对其限制;尽管参照前叙述实施对本实用新型进行了详细的说明,本领域的技术人员应当理解,其依然可以对前述实施例所记载的技术方案进行修改,或者对其中部分技术特征进行同等替换;而这些修改或者替换,并不使相应技术方案的本质脱离本实用新型各实施例技术方案的精神与范围。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