连接器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26446221发布日期:2021-08-27 13:47阅读:106来源:国知局
连接器的制作方法

本发明涉及连接器。



背景技术:

以往,如专利文献1那样提出了一种连接器,其使用于基板等连接对象物与电缆的连接。

现有技术文献

专利文献

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2012-79462号公报



技术实现要素:

然而,由于只有基于弹簧实现的压接,所以存在无法牢固地保持连接状态的隐患。

因此,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能够牢固地保持连接状态的连接器。

本发明的连接器具备:具有受推压部的第一夹持部;和具有推压部的第二夹持部。受推压部和推压部中的至少一方包含金属。当第二夹持部固定于第一夹持部或保持第一夹持部的外壳时,从受推压部的一个端部侧插入的线状导体由推压部与受推压部夹住,与推压部及受推压部接触,并在一个端部与推压部之间弯曲。

将第二夹持部与第一夹持部固定,并由推压部与受推压部将线状导体夹住,由此能够将电缆等线状导体与连接器。

此时,线状导体弯曲。因此,与未设置弯曲区域的方式相比,线状导体难以脱落,能够牢固地保持连接状态。

优选地,第一夹持部在一个端部侧具有插入口侧凸区域,并在受推压部的另一个端部侧具有背面侧凸区域。插入口侧凸区域及背面侧凸区域朝向线状导体延伸。受推压部的与线状导体接触的区域位于插入口侧凸区域与背面侧凸区域之间。当第二夹持部固定于第一夹持部或外壳时,线状导体在插入口侧凸区域与推压部之间以及在背面侧凸区域与推压部之间弯曲。

线状导体在前端侧突起与推压部之间弯曲。因此,与未设置弯曲区域的方式相比,线状导体难以脱落,能够牢固地保持连接状态。

更优选地,插入口侧凸区域的与线状导体接触的区域从受推压部突出的突出量小于背面侧凸区域的与线状导体接触的区域从受推压部突出的突出量。

能够使线状导体的前端部分比其它区域更明显地弯曲。因此,与不明显弯曲的方式相比,能够使线状导体难以从连接器1脱离。

另外,优选地,受推压部、插入口侧凸区域和背面侧凸区域包含金属。当第二夹持部固定于第一夹持部或外壳时,线状导体在受推压部、插入口侧凸区域和背面侧凸区域进行接触。

能够使线状导体在多个部位(受推压部、插入口侧凸区域、背面侧凸区域)与第一夹持部接触。因此,与一点接触的方式相比,能够提高连接可靠性。

另外,优选地,线状导体由绞线构成。推压部的与线状导体接触的区域的从一个端部侧观察到的截面具有将线状导体的侧部的至少一部分覆盖的形状。当第二夹持部固定于第一夹持部或外壳时,在推压部的与线状导体接触的区域内,离受推压部最远的部分与受推压部之间的距离比线状导体的直径短。

推压部具有将由绞线构成的线状导体覆盖的形状。因此,能够抑制在推压之后线状导体散开的情况。

另外,优选地,线状导体由绞线构成。受推压部的与线状导体接触的区域的从一个端部侧观察到的截面具有将线状导体的侧部的至少一方覆盖的形状。当第二夹持部固定于第一夹持部或外壳时,在受推压部的与线状导体接触的区域内,离推压部最远的部分与推压部之间的距离比线状导体的直径短。

受推压部具有将由绞线构成的线状导体覆盖的形状。因此,能够抑制在推压之后线状导体散开的情况。

另外,优选地,线状导体由绞线构成。当第二夹持部固定于第一夹持部或外壳时,由推压部和受推压部包围的区域的从一个端部侧观察到的截面具有构成线状导体的多条绞线的从一个端部侧观察到的截面面积以上的截面面积。

另外,优选地,第一夹持部在一个端部侧具有插入口侧凸区域。插入口侧凸区域朝向与线状导体的延伸方向垂直的方向延伸。插入口侧凸区域的与线状导体接触的区域具有覆盖线状导体的缺口。

插入口侧凸区域的缺口具有将由绞线构成的线状导体覆盖的形状。因此,能够抑制在推压之后线状导体散开的情况。

另外,优选地,第一夹持部具有第一侧部。第一侧部将第二夹持部以能够旋转的状态保持。

更优选地,第二夹持部向第一夹持部或外壳的固定是卡定。第一夹持部在与第一侧部相比离一个端部近的一侧具有第二侧部。第二侧部具有用于将第二夹持部卡定的凸部或凹部。

更优选地,当第二夹持部固定于第一夹持部或外壳时,第二夹持部将离一个端部近的一侧和第一侧部覆盖,没有将离一个端部近的一侧的相反侧及第二侧部覆盖。

在第二夹持部与第一夹持部之间设有开口。因此,能够在固定之前和固定之后确认线状导体的安装状态等。

另外,优选地,受推压部固定于基板。

包含受推压部的第一夹持部固定于基板,第二夹持部以能够旋转的状态保持于第一夹持部上。因此,第二夹持部无法从基板拆卸下来,从而能够防止第二夹持部丢失。

另外,优选地,当第二夹持部固定于第一夹持部或外壳时,线状导体的中心轴在一个端部与推压部之间弯曲成s字形或曲柄状。

线状导体在插入口侧突起与推压部之间弯曲成曲柄状。因此,与未设置弯曲成曲柄状的区域的方式相比,线状导体难以脱落,能够牢固地保持连接状态。

另外,优选地,线状导体能够拆卸。

只要将固定状态解除,就能使第二夹持部从第一夹持部分离,并很容易将线状导体从连接器拆卸下来。

另外,优选地,第一夹持部在一个端部侧具有插入口侧凸区域,并在受推压部的另一个端部侧具有背面侧凸区域。插入口侧凸区域的与线状导体接触的区域从受推压部突出的突出量小于背面侧凸区域的与线状导体接触的区域从受推压部突出的突出量。

另外,优选地,第一夹持部在一个端部侧具有插入口侧凸区域,并在受推压部的另一个端部侧具有背面侧凸区域。当第二夹持部固定于第一夹持部或外壳时,线状导体在受推压部、插入口侧凸区域和背面侧凸区域进行接触。

另外,优选地,第一夹持部在一个端部侧具有插入口侧凸区域,并在受推压部的另一个端部侧具有背面侧凸区域。插入口侧凸区域的与线状导体接触的区域从受推压部突出的突出量小于背面侧凸区域的与线状导体接触的区域从受推压部突出的突出量,当第二夹持部固定于第一夹持部或外壳时,线状导体在受推压部、插入口侧凸区域和背面侧凸区域进行接触。

另外,优选地,在第二夹持部与第一夹持部之间、且是在导体的插入方向上的一个端部侧和另一个端部侧设有开口。

发明效果

如上所述,根据本发明,可提供一种能够牢固地保持连接状态的连接器。

附图说明

图1是从y方向前侧观察到的第一实施方式中的第二夹持部已闭合的连接器的立体图。

图2是从y方向后侧观察到的第二夹持部已闭合的连接器的立体图。

图3是从y方向前侧观察到的第二夹持部已打开的状态的连接器的立体图。

图4是从y方向后侧观察到的插入有电缆且第二夹持部已打开的状态的连接器的立体图。

图5是从y方向后侧的上方观察到的安装于基板上且第二夹持部已闭合的连接器的立体图。

图6是从y方向后侧的上方观察到的插入有电缆、安装于基板上且第二夹持部已打开的状态的连接器的立体图。

图7是从y方向后侧的上方观察到的插入有电缆、安装于基板上且第二夹持部已闭合的状态的连接器的立体图。

图8是连接器的剖视立体图。

图9是插入有粗电缆的连接器的剖视结构图。

图10是插入有细电缆的连接器的剖视结构图。

图11是第一状态的连接器和基板的立体图。

图12是第二状态的连接器、基板和电缆的立体图。

图13是包含剖视立体图的第二夹持部的第二状态的连接器、基板和电缆的立体图。

图14是第三状态的连接器、基板和电缆的立体图。

图15是第二实施方式中的连接器、且是在保持第一夹持部的外壳上安装第二夹持部之前的状态的连接器的剖视立体图。

图16是第二实施方式中的连接器、且是表示在保持第一夹持部的外壳上安装第二夹持部之后的状态的连接器的剖视立体图。

图17是第三实施方式中的连接器、且是表示在第一夹持部上安装推压部之前的状态的剖视立体图。

图18是第三实施方式中的连接器、且是表示由罩固定有第一夹持部和第二夹持部的状态的剖视立体图。

图19是第三实施方式中的连接器、且是表示导体部、受推压部和推压部的区域的剖视图。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使用图1至图14对第一实施方式进行说明。

需要说明的是,实施方式并不限于以下的实施方式。另外,一个实施方式所记载的内容原则上也同样适用于其它实施方式。另外,各实施方式及各变形例能够适当组合。

如图1至图3所示,第一实施方式中的连接器1具备第一夹持部10和第二夹持部30。

当向连接器1进行安装时,分别进行电缆200等线状导体的插入工序、和将该线状导体夹住而固定的固定工序。另外,当从连接器1进行拆卸时,分别进行解除将电缆200等线状导体夹住而固定的状态的解除工序、和抽出该线状导体的抽出工序。

如图4所示,连接器1用于使与第一夹持部10或第二夹持部30连接的电子设备与电缆200以能够拆卸的状态电连接。

例如,如图5至图7所示,连接器1用于基板100与电缆200的连接。在基板100安装有led等电子设备。在该情况下,连接器1在纵向、横向、高度上均具有3至7mm左右的尺寸。

电缆200由导体部201和保护部202构成。保护部202由将导体部201的周围覆盖的绝缘材料构成。

但是,关于插入至连接器1的部分,并不由保护部202覆盖,而成为导体部201裸露的状态。

此外,向连接器1插入的对象并不限于电缆200的导体部201,也可以是从led元件延伸的端子(引脚)等线状导体。

导体部201既可以是由单线构成的方式,也可以是由绞线构成的方式。

但是,当考虑由推压部31a等进行弯曲、和能够由下部缺口13a抑制导体部201散开的情况时,导体部201由绞线构成的方式更容易获得本发明的效果。

为了说明方向而以如下方式进行说明,即,将与电缆200向连接器1插入的方向垂直的水平方向(左右方向)作为x方向,将电缆200向连接器1插入的方向(前后方向)作为y方向,将与x方向和y方向垂直的方向(上下方向)作为z方向。

在图1中,将xyz轴各自的箭头所指示的方向分别定义为左方向、后方向、上方向。

(第一夹持部10的说明)

接着,对第一夹持部10的详情进行说明。

第一夹持部10具有受推压部(底面部)11、插入口侧凸区域13、第一侧部(轴承用侧部)15、第二侧部(卡定用侧部)17、和背面侧凸区域19(参照图1至图5)。

在第一实施方式中,说明构成第一夹持部10的部件均为金属且该部件为一体构成的方式。然而,只要是至少受推压部11的与导体部201接触的区域由金属构成、且导体部201与基板100电连接的结构即可,也可以是其它部位由金属以外的材料构成的方式。

受推压部11具有与z方向垂直的平面。受推压部11固定于基板100,且通过软钎焊等与基板100电连接。

插入口侧凸区域13在与电缆200向连接器1插入的方向垂直的方向上、且是在与针对导体部201的延伸方向的纵截面相对的方向(z方向)上具有高度。

具体而言,插入口侧凸区域13具有与y方向垂直的平面(xz平面)。插入口侧凸区域13设于第一夹持部10的y方向前侧(受推压部11的一个端部侧)。插入口侧凸区域13从受推压部11在z方向上方朝向导体部201延伸。

在第一实施方式中,示出了插入口侧凸区域13具有与y方向垂直的平面(xz平面)的例子。然而,只要是端部与导体部201接触并将导体部201固定的结构即可,插入口侧凸区域13也可以是其它形状,例如倾斜面或弯曲面。

在插入口侧凸区域13的上部的x方向中央设有下部缺口13a。下部缺口13a覆盖且保持电缆200的导体部201。

在第一实施方式中,示出了从y方向来看下部缺口13a具有圆弧形状的例子。然而,从y方向来看,下部缺口13a也可以是u字形、v字形、四边形缺少一条边的凹陷形状等。

通过设置下部缺口13a,与未设置下部缺口13a的方式相比,能够扩大电缆200的导体部201与插入口侧凸区域13的接触区域。另外,通过设置下部缺口13a,与未设置下部缺口13a的方式相比,能够使电缆200难以脱离。

当电缆200插入至连接器1时,第一区域a1位于下部缺口13a的上部(参照图9)。第一区域a1是电缆200的导体部201、且是离保护部202近的区域。

当第二夹持部30与第一夹持部10卡定时,导体部201且是离保护部202近的区域(第一区域a1)的一部分下部(第一部分p1)与插入口侧凸区域13接触。

此时,导体部201的离保护部202近的区域(第一区域a1)通过插入口侧凸区域13而在两处弯折。即,导体部201的第一区域a1在第一部分p1及后述的第二部分p2这两处弯折(参照图9)。

具体而言,第一部分p1和第二部分p2弯折。第一部分p1是导体部201与下部缺口13a接触的部分。第二部分p2是导体部201与推压部31a接触的部分、且是离插入口侧凸区域13近的一侧。导体部201与下部缺口13a接触的部分(第一部分p1)以使与受推压部11或下部缺口13a相对的一侧凹陷的方式弯折。即,第一部分p1以在z方向的正方向上成为凸状态的方式弯折。导体部201与推压部31a接触的部分、且是离插入口侧凸区域13近的一侧(第二部分p2)以使与推压部31a相对的一侧凹陷的方式弯折。即,第二部分p2以在z方向的负方向上成为凸状态的方式弯折。由此,导体部201的中心轴在插入口侧凸区域13(受推压部11的一个端部)与推压部31a之间弯折成s字形或曲柄状。

第一侧部15具有与x方向垂直的平面(yz平面)(参照图2)。第一侧部15是从受推压部11的y方向后侧的左右两端向z方向上方(z正方向)延伸的侧面。

在第一侧部15设有第一孔15a。第一孔15a作为用于保持设于第二夹持部30的侧壁33上的旋转轴33a的轴承来使用。

第二夹持部30通过第一孔15a而以能够绕着与x方向平行的轴旋转的状态保持于第一夹持部10。

在第一实施方式中,示出了第一侧部15具有与x方向垂直的平面(yz平面)的例子。然而,第一侧部15也可以是其它形状,例如倾斜面或弯曲面。

第二侧部17具有与x方向垂直的平面(yz平面)(参照图3)。第二侧部17是从受推压部11的y方向前侧的左右两端向z方向上方(z正方向)延伸的侧面。

在第二侧部17设有卡定用凹部17a。卡定用凹部17a用于将设于第二夹持部30的上部31的卡定用凸部31b卡定。

在第一实施方式中,将卡定用凹部17a设为在x方向上贯穿的孔来进行说明。然而,卡定用凹部17a也可以是不贯穿而仅形成在与卡定用凸部31b相对的一侧的凹陷。

在第一实施方式中,示出了第二侧部17具有与x方向垂直的平面(yz平面)的例子。然而,第二侧部17也可以是其它形状,例如倾斜面或弯曲面。

此外,在第一实施方式中,对在第二夹持部30上设有卡定用凸部31b并在第一夹持部10上设有卡定用凹部17a的方式进行了说明。然而,也可以是在第二夹持部30上设有相当于卡定用凹部17a的构造并在第一夹持部10上设有相当于卡定用凸部31b的构造的方式。

背面侧凸区域19在与电缆200向连接器1插入的方向垂直的方向上、且是在与针对导体部201的延伸方向的纵截面相对的方向(z方向)上具有高度(参照图2)。

具体而言,背面侧凸区域19具有与y方向垂直的平面(xz平面)。背面侧凸区域19设于第一夹持部10的y方向后侧(受推压部11的另一个端部侧)。背面侧凸区域19从受推压部11在z方向上方朝向导体部201延伸。

在第一实施方式中,示出了背面侧凸区域19具有与y方向垂直的平面(xz平面)的例子。然而,只要是端部与导体部201接触并将导体部201固定的结构即可,背面侧凸区域19也可以是其它形状,例如倾斜面或弯曲面。

当电缆200插入至连接器1时,第二区域a2位于背面侧凸区域19的上部(参照图9)。第二区域a2是电缆200的导体部201、且是离前端近的区域。

当第二夹持部30与第一夹持部10卡定时,导体部201且是离前端近的区域(第二区域a2)的一部分下部(第三部分p3)与背面侧凸区域19接触。

此时,导体部201且是离前端近的区域(第二区域a2)通过背面侧凸区域19而向斜上方弯折。即,导体部201的第二区域a2在后述的第四部分p4这一处弯折(参照图9)。

具体而言,第四部分p4弯折。第四部分p4是导体部201与推压部31a接触的部分、且是离背面侧凸区域19近的一侧。导体部201与推压部31a接触的部分、且是离背面侧凸区域19近的一侧(第四部分p4)以使与推压部31a相对的一侧凹陷的方式弯折。即,第四部分p4以在z方向的负方向上成为凸状态的方式弯折。由此,导体部201在背面侧凸区域19(受推压部11的另一个端部)与推压部31a之间弯折。

受推压部11的与导体部201接触的区域位于插入口侧凸区域13与背面侧凸区域19之间。

(第二夹持部30的说明)

接着,对第二夹持部30的详情进行说明。

第二夹持部30具有上部31和侧壁33(参照图1至图5)。

第二夹持部30由树脂构成,但也可以是至少一部分由金属构成的方式。

在第二夹持部30由金属构成的情况下,也可以为,第二夹持部30的推压部31a经由导体部201与基板100电连接。

另外,在第二夹持部30由金属构成的情况下,为了实施与其它金属材料的绝缘,优选在第二夹持部30的外表面上通过喷涂等设置绝缘材料。

上部31具有与z方向垂直的平面(xy平面)。

在上部31的下部设有推压部31a。

推压部31a形成为,当第二夹持部30与第一夹持部10卡定时,位于插入口侧凸区域13与背面侧凸区域19之间(参照图9)。

推压部31a形成为:当第二夹持部30与第一夹持部10卡定时,将插入至连接器1的电缆200的导体部201的一部分向z方向下方(z负方向)推入,导体部201的被推入部分的下端与受推压部11接触。

推压部31a的与导体部201接触的区域的从y方向观察到的截面具有将导体部201的侧部的至少一部分覆盖的形状(参照图3)。

在第一实施方式中,示出了推压部31a的与导体部201接触的区域的从y方向观察到的截面具有圆弧形状的例子。然而,该截面也可以是u字形、v字形、四边形缺少一条边的凹陷形状。

在上部31的y方向前侧且是在x方向两侧,设有向x方向外侧突出的卡定用凸部31b(参照图4)。

卡定用凸部31b的从y方向观察到的截面具有z方向上方的宽度大于z方向下方的宽度的三角形形状。

由此,在卡定用凸部31b嵌入至卡定用凹部17a之后,能够维持卡定用凸部31b与卡定用凹部17a卡定的状态。

该卡定状态的解除通过将包含卡定用凹部17a的第二侧部17的上部扩开来进行。

在第一实施方式中,示出了卡定用凸部31b的从y方向观察到的截面具有三角形形状的例子。然而,只要是能够与卡定用凹部17a卡定的形状即可,也可以是其它形状,例如钩子形状等。

当卡定用凸部31b与卡定用凹部17a卡定时,第二夹持部30将第一夹持部10的受推压部11的y方向前侧、插入口侧凸区域13和第一侧部15覆盖。

但是,第二夹持部30没有将受推压部11的y方向后侧、第二侧部17和背面侧凸区域19覆盖。

因此,即使在第二夹持部30与第一夹持部10卡定的状态下,也能够将第二侧部17的上部扩开。

另外,由于前端部(y方向后侧)是开口的,所以能够从y方向后侧视觉辨认电缆200的导体部201是否处于被第二夹持部30与第一夹持部10夹住的状态。

当第二夹持部30与第一夹持部10卡定时,在上部31的下部、且是在与插入口侧凸区域13在z方向上相对的位置,设有从上方覆盖导体部201的上部缺口31c(参照图1)。

上部缺口31c的与导体部201接触的区域在z方向上形成于比推压部31a的与导体部201接触的区域高的位置(参照图8)。

在led等发光的电子设备配置于连接器1的附近的情况下,对于上部31和侧壁33的外侧面(露出在外部的面)以及电缆200的保护部202而言,优选实施或使用反射率比其它部位(例如内侧面)高的喷涂或材料。

由此,能够使发光的电子设备的光反射来提高发光效果。

(各部分的形状)

在第一实施方式中,对于粗细不同的两种电缆200而言,均以能够安装到连接器1上的方式决定第一夹持部10和第二夹持部30的大小以及各部分的位置关系。

尤其要考虑第一距离d1、第二距离d2及第三距离d3(参照图8)。

第一距离d1是在已卡定时的推压部31a的与导体部201接触的区域内、离受推压部11最远的部分(上端)与受推压部11之间的z方向上的距离。

第二距离d2是在下部缺口13a的与导体部201接触的区域内、离受推压部11最近的部分(下端)与受推压部11之间的z方向上的距离。

第三距离d3是在背面侧凸区域19的与导体部201接触的区域内、离受推压部11最近的部分(下端)与受推压部11之间的z方向上的距离。

具体而言,第一夹持部10和第二夹持部30的大小以及各部分的位置关系如以下那样来决定。

当将具有直径粗的导体部201的电缆200的导体部201插入至连接器1、且第一夹持部10与第二夹持部30将导体部201夹住时,在由推压部31a与受推压部11将导体部201压扁的状态下,导体部201与推压部31a和受推压部11接触。另外,在下部缺口13a与导体部201接触的状态下,导体部201的中心轴在推压部31a与下部缺口13a之间弯折成s字形或曲柄状。另外,在背面侧凸区域19与导体部201接触的状态下,导体部201在推压部31a与背面侧凸区域19之间弯折(参照图9)。

另外,第一夹持部10和第二夹持部30的大小以及各部分的位置关系如以下那样来决定。

当将具有直径细的导体部201的电缆200的导体部201插入至连接器1、且第一夹持部10与第二夹持部30将导体部201夹住时,导体部201与推压部31a和受推压部11接触。另外,在下部缺口13a与导体部201接触的状态下,导体部201的中心轴在推压部31a与下部缺口13a之间弯折成s字形或曲柄状。另外,在背面侧凸区域19与导体部201接触的状态下,导体部201在推压部31a与背面侧凸区域19之间弯折(参照图10)。

即,在已卡定时的推压部31a的与导体部201接触的区域内,离受推压部11最远的部分(上端)与受推压部11之间的z方向上的距离(第一距离d1)比与连接器1连接的电缆200的导体部201的直径短。

另外,由推压部31a和受推压部11包围的区域的从y方向观察到的截面具有构成导体部201的多条绞线的从y方向观察到的截面面积以上的截面面积。

具体而言,由推压部31a和受推压部11包围的区域的从y方向观察到的截面是与构成直径粗的导体部201的多条绞线的从y方向观察到的截面面积大致相同的截面面积。另外,由推压部31a和受推压部11包围的区域的从y方向观察到的截面比构成直径细的导体部201的多条绞线的从y方向观察到的截面面积稍大。

此外,此处所说的多条绞线的从y方向观察到的截面面积将绞线与相邻绞线之间的间隙的面积除外。

另外,插入口侧凸区域13的与导体部201接触的区域(下部缺口13a)从受推压部11突出的z方向上的突出量(第二距离d2)小于背面侧凸区域19的与导体部201接触的区域从受推压部11突出的z方向上的突出量(第三距离d3)。

(电缆200的安装步骤)

接着,使用图5、图11至图14对将电缆200安装到连接器1上的步骤进行说明。

第一夹持部10预先固定于基板100。

另外,如图5所示,在卡定用凸部31b与卡定用凹部17a卡定的状态下,第二夹持部30的旋转轴33a保持于第一夹持部10的第一孔15a内。

首先,将第二侧部17的上部向x方向外侧扩开,从而将卡定用凸部31b与卡定用凹部17a卡定的状态解除。然后,将第二夹持部30的y方向前侧抬起以使其从第一夹持部10分离,从而成为连接器1的插入口侧(y方向前侧)打开的状态(第一状态)(参照图11)。

接着,以使导体部201的前端与背面侧凸区域19相比位于y方向后侧且是z方向上方的方式、且以使由导体部201的保护部202覆盖的部分附近的裸露部分位于下部缺口13a的z方向上方的方式,将电缆200插入至第一夹持部10与第二夹持部30之间(插入工序、第二状态、参照图12、图13)。

接着,使第二夹持部30的y方向前侧向第一夹持部10靠近,以使卡定用凸部31b与卡定用凹部17a卡定(固定工序、第三状态、参照图14)。

此时,推压部31a将导体部201向z方向下方(z负方向)下压,在导体部201与受推压部11接触、下部缺口13a与导体部201接触、且背面侧凸区域19与导体部201接触的状态下,导体部201弯折。

由此,电缆200得以安装到连接器1上。

(电缆200的拆卸步骤)

接着,使用图11至图14对从第三状态将电缆200从连接器1拆卸下来的步骤进行说明。

首先,从第三状态(参照图14)将第二侧部17的上部向x方向外侧扩开。

由此,卡定用凸部31b与卡定用凹部17a卡定的状态得以解除。

其次,将第二夹持部30的y方向前侧抬起以使其从第一夹持部10分离,从而成为连接器1的插入口侧(y方向前侧)打开的状态。

另外,将电缆200的保护部202抬起,从而解除导体部201与下部缺口13a等接触的状态(解除工序、第二状态、参照图12、图13)。

接着,使电缆200从连接器1分离,即,将电缆200向y方向前侧拉拽(抽出工序、第一状态、参照图11)。

由此,电缆200得以从连接器1拆卸下来。

(发明效果)

通过将第二夹持部30与第一夹持部10卡定、并由推压部31a与受推压部11将导体部201夹住,能够将电缆200固定于连接器1。

此时,导体部201的中心轴在插入口侧凸区域13与推压部31a之间弯曲成s字形或曲柄状。因此,与未设置弯曲成曲柄状的区域的方式相比,电缆200难以脱落,能够牢固地保持连接状态。

另外,导体部201在背面侧凸区域19与推压部31a之间弯曲。因此,与未设置弯曲区域的方式相比,电缆200难以脱落,能够牢固地保持连接状态。

另外,通过设置背面侧凸区域19,能够以使导体部201的前端与背面侧凸区域19相比位于y方向后侧且是z方向上方的方式使电缆200插入至第一夹持部10与第二夹持部30之间。因此,与未设置背面侧凸区域19的方式相比,能够容易掌握将导体部201向连接器1插入时的插入位置。

另外,背面侧凸区域19的与导体部201接触的区域的z方向上的突出量(第三距离d3)大于插入口侧凸区域13的与导体部201接触的区域的z方向上的突出量(第二距离d2)。因此,能够使导体部201的前端部分比其它区域更明显地弯曲。因此,与不明显弯曲的方式相比,能够使电缆200难以从连接器1脱离。

第二夹持部30与第一夹持部10卡定。因此,只要将卡定状态解除,就能使第二夹持部30从第一夹持部10分离,并很容易将电缆200从连接器1拆卸下来。

推压部31a和插入口侧凸区域13的下部缺口13a具有将由绞线构成的导体部201的侧部覆盖的形状。因此,能够抑制在推压之后导体部201散开的情况。

在第二夹持部30与第一夹持部10之间的y方向前侧和y方向后侧均设有开口。因此,能够在卡定之前和卡定之后确认导体部201的安装状态等。

能够使导体部201在多个部位(受推压部11、插入口侧凸区域13、背面侧凸区域19)与第一夹持部10接触。因此,与一点接触的方式相比,能够提高连接可靠性。

包含受推压部11的第一夹持部10固定于基板100,第二夹持部30以能够旋转的状态保持于第一夹持部10。因此,第二夹持部30无法从基板100拆卸下来,从而能够防止第二夹持部30丢失。

(第二实施方式)

在第一实施方式中,说明了第二夹持部30能够旋转地保持于第一夹持部10的方式。然而,也可以为第二夹持部30以能够沿z方向滑动的状态保持于第一夹持部10的方式。

另外,在第一实施方式中,说明了第二夹持部30与第一夹持部10卡定的方式。然而,也可以是第二夹持部30与保持第一夹持部10的外壳卡定的方式。

图15和图16表示第二夹持部30以能够沿z方向滑动的状态与保持第一夹持部10的外壳20卡定的例子(第二实施方式)。

(第三实施方式)

另外,在第一实施方式中,说明了第一夹持部10安装于基板100的方式。然而,也可以是在第一夹持部10未安装于基板100的状态下为了与其它电子设备连接而使用连接器1的方式。

另外,在第一实施方式中,说明了通过卡定将第一夹持部10与第二夹持部30固定的方式。然而,也可以是通过不同于卡定的固定方法进行固定的方式。

在第一实施方式中,说明了第二夹持部30的推压导体部201的区域(推压部31a)和第二夹持部30的用于与第一夹持部10固定的区域(卡定用凸部31b)一体构成的方式。然而,也可以是将各个区域分开构成的方式。

另外,在第一实施方式中,说明了推压部31a覆盖导体部201的方式。然而,也可以是受推压部11覆盖导体部201的方式。

另外,在第一实施方式中,说明了插入口侧凸区域13和背面侧凸区域19从受推压部11沿z方向延伸且与受推压部11一体构成的方式。然而,也可以是插入口侧凸区域13和背面侧凸区域19与受推压部11分开构成的方式。

图17至图19表示第一夹持部10与从led元件延伸的端子(引脚)连接而不是与基板100连接的例子(第三实施方式)。

另外,第三实施方式表示以不同于卡定的其它固定方法将第一夹持部10与第二夹持部30固定的例子。另外,第三实施方式表示进行推压的区域(推压部31a)和用于与第一夹持部10固定的区域分开构成的例子。具体而言,第二夹持部30具有中空圆筒形状的罩40。罩40与推压部31a分开构成,并将保持第一夹持部10的外壳20和推压部31a覆盖。

在第三实施方式中,通过由罩40覆盖外壳20和推压部31a,推压部31a在其与受推压部11之间夹住导体部201。

另外,通过由罩40覆盖外壳20和推压部31a,能够进行第一夹持部10与第二夹持部30的固定。

第三实施方式表示受推压部11具有沿z方向延伸的侧面、并将导体部201的侧部的至少一部分覆盖的例子。即,与导体部201接触的受推压部11的区域的从y方向观察到的截面具有将导体部201的侧部覆盖的形状。

另外,第三实施方式表示在外壳20与受推压部11的一个端部接触的区域内设有层差、并通过该层差在受推压部11的一个端部所存在的一侧形成有插入口侧凸区域13的例子。

(其它实施方式)

另外,在第一实施方式至第三实施方式中,示出了基于推压部31a和受推压部11而定的推压方向为z方向(上下方向)的例子,但推压方向也可以是x方向(左右方向)等其它方向。

虽然说明了本发明的几个实施方式,但这些实施方式是作为例子而提出的,并不意图对发明范围进行限定。这些实施方式能够以其它各种各样的方式实施,并能在不脱离发明要旨的范围内进行各种省略、置换、变更。这些实施方式及其变形包含在发明范围和要旨内,并同样包含在技术方案所记载的发明及其同等范围内。

附图标记说明

1连接器

10第一夹持部

11受推压部(底面部)

13插入口侧凸区域

13a下部缺口

15第一侧部(轴承用侧部)

15a第一孔

17第二侧部(卡定用侧部)

17a卡定用凹部

19背面侧凸区域

20外壳

30第二夹持部

31上部

31a推压部(推压件)

31b卡定用凸部

31c上部缺口

33侧壁

33a旋转轴

40罩

100基板

200电缆

201导体部(线状导体)

202保护部

a1第一区域

a2第二区域

d1第一距离

d2第二距离

d3第三距离

p1第一部分

p2第二部分

p3第三部分

p4第四部分。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