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可穿戴设备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27549315发布日期:2021-11-24 22:00阅读:来源:国知局

技术特征:
1.一种可穿戴设备,其特征在于,包括:印刷电路板pcb和天线结构;所述天线结构包括金属边框和第一馈电单元;其中,所述金属边框与所述pcb之间形成缝隙;所述金属边框包括第一馈电点,第一接地点和第二接地点,所述金属边框在所述第一接地点和所述第二接地点处接地;所述金属边框由所述第一接地点和所述第二接地点分为第一区域和第二区域,所述第一区域对应的周向长度大于所述第二区域对应的周向长度;所述第一馈电点设置于第一区域,所述第一馈电点与所述第一接地点沿所述金属边框的距离小于所述第一区域对应的周向长度的三分之一;所述第一馈电单元在所述第一馈电点处馈电。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可穿戴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馈电单元馈电时,所述天线结构产生第一谐振,第二谐振和第三谐振;其中,所述第一谐振的谐振点的频率小于所述第二谐振的谐振点的频率,所述第二谐振的谐振点的频率小于所述第三谐振的谐振点的频率。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可穿戴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谐振对应的所述天线结构的工作频段覆盖全球定位系统gps频段。4.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可穿戴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谐振对应的所述天线结构的工作频段覆盖698mhz-960mhz,所述第二谐振对应的所述天线结构的工作频段覆盖1710mhz-2170mhz,所述第三谐振对应的所述天线结构的工作频段覆盖2300mhz至2690mhz。5.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可穿戴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可穿戴设备还包括带通滤波器;所述金属边框还包括第三接地点,所述第三接地点设置于第一区域,位于所述第一馈电点与所述第二接地点之间;所述带通滤波器一端在所述第三接地点处与所述金属边框电连接,另一端接地。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可穿戴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带通滤波器的工作频段覆盖所述第三谐振对应的所述天线结构的工作频段。7.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可穿戴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带通滤波器在所述第一谐振对应的所述天线结构的工作频段或所述第二谐振对应的所述天线结构的工作频段呈容性。8.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可穿戴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带通滤波器的工作频段覆盖2300mhz至2690mhz。9.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可穿戴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三接地点与所述第一接地点沿所述金属边框的距离为所述第一区域对应的周向长度的三分之一。10.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可穿戴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区域对应的周向长度为所述第一谐振的谐振点对应的工作波长的二分之一。11.根据权利要求1至10中任一项所述的可穿戴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区域对应的周向长度介于120mm与90mm之间。12.根据权利要求11所述的可穿戴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区域对应的周向长度112mm,102mm或97mm。13.根据权利要求1至12中任一项所述的可穿戴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区域对应
的圆心角的角度介于288
°
至252
°
之间。14.根据权利要求1至13中任一项所述的可穿戴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区域为金属材料,所述第二区域为非金属材料。15.根据权利要求1至14中任一项所述的可穿戴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天线结构为缝隙天线。

技术总结
本申请实施例提供了一种可穿戴设备,包括:金属边框,印刷电路板PCB和第一馈电单元;其中,所述金属边框与所述PCB之间形成缝隙;所述金属边框包括第一馈电点,第一接地点和第二接地点,所述金属边框在所述第一接地点和所述第二接地点处接地;所述金属边框由所述第一接地点和所述第二接地点分为第一区域和第二区域,所述第一区域对应的周向长度大于所述第二区域对应的周向长度;所述第一馈电点设置于第一区域,所述第一馈电点与所述第一接地点沿所述金属边框的距离小于所述第一区域对应的周向长度的三分之一;所述第一馈电单元在所述第一馈电点处馈电。本申请提供的技术方案可以利用可穿戴设备的金属边框实现4G通信系统的全频段覆盖。频段覆盖。频段覆盖。


技术研发人员:许志玮 王汉阳 刘兵
受保护的技术使用者:华为技术有限公司
技术研发日:2020.05.19
技术公布日:2021/11/23
当前第2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