具有保持导电部件的保持部件的连接器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24628382发布日期:2021-04-09 20:36阅读:50来源:国知局
具有保持导电部件的保持部件的连接器的制作方法

本发明涉及具有保持导电部件的保持部件的连接器、与该连接器一起使用的对象连接器、以及包括该连接器和该对象连接器在内的连接器装置。



背景技术:

在专利文献1(日本专利第6040333号公报)中公开有上述类型的连接器、对象连接器、以及连接器装置、即电连接装置。电连接装置构成为将基板与导电部件电连接的装置,包括第1连接器、和作为连接第1连接器的对象侧的连接器的第2连接器。

与第1连接器连接的导电部件是具有多个导体的导电部件,构成为具有被绝缘包覆的多个导体的柔性电缆、柔性基板,设置有多个导体、包覆部、加强板。

加强板是在将导电部件的端部相对于第1连接器连接时以顺利地进行该连接工序的方式设置于导电部件的端部的部件,张贴并固定于导电部件的端部的前端处的正反面中的一个面。在导电部件,在其端部设置有多个导体的端部露出的导体露出部作为在平坦地扩展的正反面中的与装配加强板的一侧相反的一侧的面使多个导体的端部露出的部分。

第1连接器具备导电部件安装部和保持部。导电部件安装部通过沿着作为相对于厚度方向及宽度方向垂直的方向的连接方向插入导电部件的端部来安装导电部件。

在安装于导电部件安装部时,将导电部件的端部从导电部件安装部中的与前端侧相反的一侧向筒状部的插入口插入,从而成为夹在肋与中央按压部之间的状态。另外,在将导电部件的端部安装于导电部件安装部时,导电部件的端部被导电部件安装部的筒状部在周围以环状覆盖并包围。更具体而言,导电部件的端部成为在导电部件的长边方向上与导体露出部邻接的部分被筒状部覆盖并包围的状态。

在将第1连接器与导电部件连接时,首先,相对于保持部插通导电部件的端部,接着,在插通至保持部的插通孔的导电部件的端部安装导电部件安装部。而且,在将导电部件插通至插通孔的状态、并且在导电部件的端部安装了导电部件安装部的状态下,将导电部件安装部嵌入并连接于保持部。

专利文献1:日本专利第6040333号公报

在基于上述以往技术的连接器中,导电部件的端部以端部整体被导电部件安装部的筒状部呈环状覆盖并包围的方式安装于导电部件安装部,因此安装作业繁琐,另外,安装部件也成为大型的部件。

另外,在将第1连接器与导电部件连接时,首先,相对于保持部插通导电部件的端部,接着,在插通至保持部的插通孔的导电部件的端部安装导电部件安装部,在将导电部件插通至插通孔的状态、并且在导电部件的端部安装了导电部件安装部的状态下,将导电部件安装部嵌入于保持部,从而连接作业变得非常繁琐。



技术实现要素:

本发明是为了解决这样的以往技术中的问题点而完成的,其目的在于在具有保持导电部件的保持部件的连接器中实现导电部件的装配作业的简化和装置的小型化。

为了解决上述的课题,基于本发明的一个形态的连接器是具备壳体、和安装于上述壳体的保持部件的连接器,其特征在于,上述保持部件将导电部件作为上述导电部件与加强板的层叠体来保持,其中,上述加强板配设在上述导电部件的、与在长度方向上的一端侧呈面状露出了沿着宽度方向被相邻排列的多个导体的一个面相反的一侧的另一面,并且上述保持部件相对于上述层叠体在上述长度方向上的上述一端侧与另一端侧之间的中间位置沿着上述宽度方向架设为带状,上述层叠体还包括另一加强板和另一导电部件,该另一加强板配设在上述加强板的与配设有上述导电部件的一个面相反的一侧的另一面,该另一导电部件配设在上述另一加强板的与配设有上述加强板的一个面相反的一侧的另一面,在上述另一导电部件,上述另一加强板配设在与在上述长度方向上的上述一端侧呈面状露出了沿着上述宽度方向被相邻排列的多个导体的一个面相反的一侧的另一面。

根据该形态的连接器,将保持部件相对于包括导电部件在内的层叠体在长度方向上的一端侧与另一端侧之间的中间位置沿着宽度方向架设为带状,因此能够实现导电部件的装配作业的简化和装置的小型化。在该连接器中,特别是在使两个层叠体复合而成的部件的两面,能够进行电连接。

也可以构成为:在上述形态的连接器的基础上,上述层叠体在上述宽度方向上的端部具有在上述宽度方向上向外侧突出的卡止突起部,上述保持部件具有将上述卡止突起部卡止的卡止部。

另外,也可以构成为:在上述形态的连接器的基础上,上述保持部件在保持上述层叠体时仅在上述层叠体的一个面和另一面的任意一方沿着上述宽度方向连续地架设为带状,或者,在上述层叠体的一个面与另一面双方沿着上述宽度方向连续地架设为带状。

并且,也可以构成为:在上述形态的连接器的基础上,在将上述保持部件安装于上述壳体时,上述保持部件实质上整体在上述长度方向上容纳于上述壳体的容纳空间。

另外,也可以构成为:在上述形态的连接器的基础上,在将保持有上述层叠体的上述保持部件安装于上述壳体时,上述导电部件中的、由上述保持部件保持的部分、和相比由上述保持部件保持的部分在上述长度方向上位于上述一端侧的位置的部分被容纳于上述壳体的容纳空间。

另外,也可以构成为:在上述形态的连接器的基础上,上述加强板设置于上述导电部件中的、由上述保持部件保持的部分、和相比由上述保持部件保持的部分在上述长度方向上位于上述一端侧的部分。

另外,也可以构成为:上述加强板未配设于上述导电部件中的、相比由上述保持部件保持的部分在上述长度方向上位于上述另一端侧的位置的部分。

并且,也可以构成为:在上述形态的连接器的基础上,将上述连接器与对象连接器连接的方向、与将上述保持部件容纳于上述壳体的容纳空间的方向相同。

另外,也可以构成为:在上述形态的连接器的基础上,在向对象连接器的插入空间插入的上述壳体的外壁设置有抵接部,该抵接部以能够在将上述壳体的至少一部分插入至上述插入空间后与上述插入空间的内壁抵接的方式朝向上述插入空间的内壁突出。

另外,也可以构成为:在上述形态的连接器的基础上,上述抵接部由分别设置于上述壳体的外壁的一个面和另一面的第1抵接部和第2抵接部的组构成,上述第1抵接部与上述第2抵接部在与上述宽度方向及上述长度方向双方正交的厚度方向上对置配置,并在上述长度方向和上述宽度方向上设置于大致相同的位置。

另外,也可以构成为,在上述形态的连接器的基础上,与上述连接器连接的对象连接器具备:对象端子,沿着上述宽度方向相邻地排列有多个;和对象壳体,与上述对象端子一体成型,上述对象端子具有在将上述连接器的上述壳体插入至上述对象连接器的上述对象壳体的插入空间时能够沿着上述长度方向与上述导电部件的导体弹性接触的弹性接触面,将上述弹性接触面在与上述连接器的上述导电部件的导体接触的部分向与上述长度方向交叉的任一方向折弯。

并且,优选:在上述形态的连接器的基础上,将上述弹性接触面向上述厚度方向折弯。

再者,也可以构成为:在上述形态的连接器的基础上,上述对象端子在上述厚度方向上排列为阶梯状,在一阶梯排列的一个端子组所含的第1对象端子、与在另一阶梯排列的另一端子组所含的第2对象端子在上述宽度方向上相互错开,并且在上述厚度方向上实质上没有重叠。

根据本发明,在具有保持导电部件的保持部件的连接器中,能够实现导电部件的装配作业的简化和装置的小型化。

附图说明

图1是与周边部件一起表示基于本发明的一个优选的实施方式的连接器装置的立体图的图。

图2是表示将连接器与对象连接器连接之后的状态的立体图。

图3是改变角度来示出图2所示的连接器和对象连接器的立体图。

图4是连接器和对象连接器的分解立体图。

图5是层叠体的立体图。

图6是层叠体的立体图。

图7是层叠体的立体图。

图8是保持有层叠体的保持部件的立体图。

图9是保持有层叠体的保持部件的立体图。

图10是保持有层叠体的保持部件的主视图。

图11是保持有层叠体的保持部件的俯视图。

图12是表示将保持有层叠体的保持部件安装于壳体之后的状态的立体图。

图13是表示将保持有层叠体的保持部件安装于壳体之后的状态的立体图。

图14是保持部件的俯视图。

图15是图14的i-i线、ii-ii线、iii-iii线剖视图。

图16是图11的i-i线、ii-ii线、iii-iii线剖视图。

图17是图11的c-c线剖面立体图。

图18是壳体的前侧的立体图。

图19是壳体的后侧的局部放大立体图。

图20是在壳体插入了保持部件的状态下的图18的中心线剖视图。

图21是对象连接器的立体图。

图22是图21的d-d线剖面立体图。

附图标记说明

1…连接器装置;2…连接器;3a、3b…层叠体;6…对象连接器;10a…导电部件;10b…导电部件;10a…一个面;10b…另一面;13a、13b…导体;10…导电部件;18a、18b…加强板;18a…一个面;18b…另一面;20…壳体;26…容纳空间;27…抵接部;40…保持部件;60…对象壳体;66…插入空间;66a…内壁;80…对象端子。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边参照附图边对本发明的例示性的实施方式进行说明。为了便于说明,仅示出优选的实施方式,但当然,并不由此来限定本发明。

在图1中与周边部件一起示出基于本发明的一个优选的实施方式的连接器装置的立体图。连接器装置1具备连接器2和对象连接器6,图1表示将这些连接之前的状态,图2、图3相互改变角度来示出将这些连接之后的状态的立体图。并且在图4中示出连接器2和对象连接器6的分解立体图。

另外,在对象连接器6中,在同厚度方向“γ”上设置两阶梯端子80a、80b。

连接器2构成为与导电部件10a、10b连接的电缆连接器,导电部件10a、10b在厚度方向“γ”上以叠加的状态配置。作为导电部件10a、10b,例如,能够使用柔性电缆或者柔性基板等。图示的例子示出了柔性基板。通过设置两个导电部件10a、10b,能够在柔性基板等的两面设置进行电接触的导体。此外,在图1中,为了方便说明,示出了将导电部件10a、10b完全装配于连接器2之前的状态。

另一方面,作为对象连接器6,这里,例示了安装于电路基板5的基板安装连接器。与在连接器2设置两个导电部件10a、10b对应,这里,对象连接器6的端子80a、80b以两阶梯形成为阶梯状(在图4中,为了方便说明,仅示出了一个对象连接器6的端子80)。因此,根据这些连接器2和对象连接器6,能够在柔性基板等的两面进行电连接。此外,连接器2与对象连接器6通过嵌合连接,但只要能够使这些相互连接即可。另外,对象连接器6也可以与连接器2相同地构成为电缆连接器。

连接器2主要具备树脂制的壳体20、和安装于壳体20的树脂制的保持部件40。在实际的使用时,通过保持部件40,将层叠导电部件10a与加强板18a而成的层叠体3a、和层叠导电部件10b与加强板18b而成的层叠体3b固定于连接器2。在连接器2与对象连接器6的连接时,将壳体20的前端侧的被插入部22向对象连接器6的插入空间66插入,由此,能够使设置于对象连接器6的多个对象端子80a、80b与设置于导电部件10a、10b的多个导体13a(13b)在层叠体3a、3b的各个面、换言之在使层叠体3a与层叠体3b复合而成的层叠体的两面对应地连接。

在图5~图7中,相互改变朝向来示出层叠体3a、3b的立体图。使端子在厚度方向“γ”上为两层,因此这里,设置两个导电部件10与加强板18的组,即,设置一体地包括导电部件10a和加强板18a的层叠体3a、和一体地包括导电部件10b和加强板18b的层叠体3b。可以认为层叠体3a、进一步来说是构成该层叠体3a的导电部件10a和加强板18a、与层叠体3b、进一步来说是构成该层叠体3b的导电部件10b和加强板18b是仅它们的大小相互不同,而基本结构完全相同的部件。在连接器装置1中,将这些层叠体3a与3b在“γ”方向上对称地相互重叠来使用。

可以认为导电部件10a、10b分别具有与以往一般的柔性基板相同的结构。即,包括绝缘性的板状的树脂基材12a(12b)、在该树脂基材12a(12b)的一个板面沿着宽度方向“β”相邻排列的多个条纹状的导体13a(13b)、以及以使这些导体13a(13b)的长度方向“α”上的一端侧(m)呈面状露出的方式覆盖导体13a(13b)的覆盖部件15a(15b)。导电部件10a、10b是比较薄的部件并具有挠性。

通过各个加强板18a、18b,能够加强导电部件10a、10b的各自的局部的强度。加强板18a、18b是由树脂材料构成的比较厚的板状的部件。加强板18a(18b)配设于与使导体13a(13b)露出的导电部件10a(10b)的一个面10aa(10ba)相反的一侧的另一面10ab(10bb)。其中,加强板18a(18b)仅设置于导电部件10a(10b)中的、配置有导体13a(13b)的长度方向“α”上的一端侧(m)的局部的区域,而未设置于其他的部分。此外,加强板18a(18b)可以通过粘合剂等相对于导电部件10a(10b)固定,也可以不固定。

在将层叠体3a与3b相互重叠时,它们在整体上除了构成层叠体3a的1组导电部件10a和加强板18a之外,还包括配设于与配设有导电部件10a的加强板18a的一个面18aa相反的一侧的另一面18ab的另一加强板18b、和配设于与配设有加强板18a的另一加强板18b的一个面18ba相反的一侧的另一面18bb的另一导电部件10b。在另一导电部件10b,另一加强板18b配设于与使沿着宽度方向“β”相邻排列有多个的导体13b在长度方向“α”上的一端侧(m)呈面状露出的一个面10ba相反的一侧的另一面10bb。此外,宽度方向“β”上的导电部件10a和加强板18a的尺寸比导电部件10b和加强板18b的尺寸长,因此,导电部件10a和加强板18a在宽度方向“β”上具有从导电部件10b和加强板18b稍微突出的部分。

在层叠体3a的宽度方向“β”上的各侧的端部设置有利用导电部件10a和加强板18a而在宽度方向“β”上向外侧突出的一对卡止突起部11a-1、11a-2,另外,在层叠体3b的宽度方向“β”上的各侧的端部设置有利用导电部件10b和加强板18b而在宽度方向“β”上向外侧突出的卡止突起部11b-1、11b-2。这些卡止突起部11a-1、11a-2、11b-1、11b-2在宽度方向“β”的各侧相互叠加,由层叠体3a的卡止突起部11a-1和层叠体3b的卡止突起部11b-1形成卡止突起部11c,同样,由层叠体3a的卡止突起部11a-2和层叠体3b的卡止突起部11b-2形成卡止突起部11d。将这些卡止突起部11c、11d在长度方向“α”上以稍微错开的状态配置。进一步来说,卡止突起部11c处于比卡止突起部11d在长度方向“α”上稍微靠连接侧(m)的位置。在由保持部件40保持层叠体3a时,这些卡止突起部11c、11d能够通过保持部件40的规定部分来卡止。

在图8、图9中,相互改变朝向来示出保持有层叠体3a的保持部件40的立体图,另外,在图10中示出其主视图,在图11中示出其俯视图。并且,在图12、13中,相互改变朝向来示出表示将保持有层叠体3a的保持部件40安装于壳体20之后的状态的立体图。

在保持了层叠体3a的状态下将保持部件40安装于壳体20。此时,在设置于保持部件40的卡止部42a、42b卡止壳体20的规定部分(图19的锥形突起部24aa、24ba)。利用引导部34a、34b将卡止部42a、42b向壳体20的规定部分引导。引导部34a、34b设置于在宽度方向“β”上分别夹着卡止部42a、42b的位置。通过使用保持部件40,能够将层叠体3a、特别是层叠体3a所含的导体13a、13b容易并且可靠地安装于壳体20的规定位置。在将保持部件40安装于壳体20时,保持部件40实质上整体在沿着连接器2与对象连接器6的连接方向“α1”的长度方向“α”上容纳于壳体20的容纳空间26。因此,连接器装置1a不会大型化。

在图14中示出保持部件40的俯视图,在图15的(a)~(c)中示出图14的i-i线、ii-ii线、iii-iii线剖视图。

保持部件40主要包括:带状的第1主体部41a,在厚度方向“γ”上位于上层;带状的第2主体部41b,在厚度方向“γ”上位于下层;以及大致棒状的中间部件38,在厚度方向“γ”上位于第1主体部41a与第2主体部41b之间。构成这些保持部件40的第1主体部41a、第2主体部41b、以及中间部件38全部沿着宽度方向“β”延伸。

在第1主体部41a,除了上述的卡止部42a和一对引导部34a之外,还设置有在装配于壳体20时与壳体20的规定部分碰撞来抑制向壳体20内的插入的比较小的立板33a。同样,在第2主体部41b,除了上述的卡止部42b和一对引导部34b之外,还设置有在装配于壳体20时与壳体20的规定部分碰撞来抑制向壳体20内的插入的比较大的立板33b。通过利用这些立板33a、33b,能够防止以上下颠倒的状态插入至壳体20。

根据图15的(c)可知,第1主体部41a、第2主体部41b以及中间部件38在宽度方向“β”上的中间区域形成3个层,另外,在宽度方向“β”上的端部的任一部分相互连结,整体上形成大致z字。

中间部件38在厚度方向“γ”上在与第1主体部41a之间形成缝隙36a,同样,在与第2主体部41b之间形成缝隙37a。中间部件38在长度方向“α”上仅设置于与第1主体部41a和第2主体部41b的连接侧(m)相反的一侧(n),而未设置于连接侧(m)。因此,在沿着厚度方向“γ”位于第1主体部41a与第2主体部41b之间、并在长度方向“α”上位于第1主体部41a与第2主体部41b的连接侧(m)的部分形成有空间38a。

在图16的(a)~(c)中,分别示出图11的i-i线、ii-ii线、iii-iii线剖视图,并且在图17中示出图11的c-c线剖面立体图。

在由保持部件40保持层叠体3a时,构成层叠体3a的导电部件10a的一部分呈带状地配置在第1主体部41a与中间部件38的厚度方向“γ”上的缝隙36a,另一方面,构成层叠体3a的导电部件10b的一部分呈带状地配置在第2主体部41b与中间部件38的厚度方向“γ”上的缝隙37a。当在这些缝隙36a、37a装配层叠体3a时,成为将保持部件40在厚度方向“γ”上弹性扩张来扩大缝隙36a和缝隙37a的状态。

另外,在由保持部件40保持层叠体3a时,卡止突起部11c与卡止部43c卡止。卡止部43c例如包括在第2主体部41b的一个端部朝向第1主体部41a的一侧立设的立设部37b。在由保持部件40保持层叠体3a后,卡止突起部11c相比该立设部37b在长度方向“α”上被定位在与连接侧(m)相反的一侧(n)的位置。同样,卡止突起部11d与在宽度方向“β”上设置于卡止部43c的对置侧的卡止部43d卡止。卡止部43d例如包括在第1主体部41a的一个端部朝向第2主体部41b的一侧立设的立设部36b。在由保持部件40保持层叠体3a时,卡止突起部11d相比该立设部36b在长度方向“α”上被定位在连接侧(m)的位置。

并且,中间部件38位相比层叠体3a中的、特别是加强板18a和加强板18b在长度方向“α”上位于与连接侧(m)相反的一侧(n)的位置。其结果是,通过在长度方向“α”上在立设部36b与立设部37b之间、这些立设部36b、37b与中间部件38之间夹住卡止突起部11c及11d、和层叠体3a及3b,从而层叠体3a在长度方向“α”上不会从保持部件40脱落。

并且,在由保持部件40保持层叠体3a时,保持部件40的第1主体部41a在层叠体3a中的特别是层叠体3a的一个面3a中的长度方向“α”上的一端侧(m)与另一端侧(n)之间的中间位置沿着宽度方向“β”连续地架设为带状,另一方面,保持部件40的第2主体部41b在层叠体3a中的特别是层叠体3b的一个面3b中的长度方向“α”上的一端侧(m)与另一端侧(n)之间的中间位置沿着宽度方向“β”连续地架设为带状。根据该形态,仅保持长度方向“α”上的层叠体3a、3b的中间部,因此能够简化装配作业。另外,在该情况下,将保持部件40的、特别是其第1主体部41a和第2主体部41b架设于层叠体3a的一个面与另一面双方,从而能够更可靠地保持层叠体3a。

将保持部件40在保持了层叠体3a、3b的状态下容纳于壳体20的容纳空间26(参照图4),并安装于壳体20。相对于容纳空间26的容纳方向与将连接器2与对象连接器6连接时的连接方向“α1”相同。在容纳空间26仅容纳导电部件10a、10b中的、由保持部件40保持的部分16a、和位于比由保持部件保持的部分16a靠一端侧(m)的位置的部分16b(参照图8、图9)。

另外,加强板18a、18b实质上设置于导电部件10中的、在长边方向“α”上由保持部件40保持的部分16a、和位于比由保持部件40保持的部分16a靠一端侧(m)的位置的部分16b,而未设置于比由保持部件40保持的部分16a靠另一端侧(α2)的位置的部分16c。因此,层叠体3a、3b中的、位于比由保持部件40保持的部分16a靠另一端侧(α2)的位置的部分16c、即仅设置有导电部件10a、10b的部分能够比较容易并且自由地变形,以便适合于壳体的内部构造等。

在将保持部件40容纳于容纳空间26时,为了将保持部件40与壳体20卡止,在保持部件40的主体21的外表面设置有向外侧突出的卡止部42a、42b。另外,为了将保持部件40夹持于容纳空间26,以向上方和下方分别突出的状态设置有与容纳空间26的内壁的规定部分抵接的抵接部45a、45b。通过将保持部件40夹持于容纳空间26,能够有效地防止由振动引起的影响。这些抵接部45a、45b沿着长度方向“α”具有规定的长度,伴随着将保持部件40容纳于容纳空间26,而向它们之间逐渐施加力。

除了图1、2、4、12,13之外,还参照图18~20,对壳体20进行说明。图18表示壳体20的前侧的立体图,图19表示壳体20的后侧的局部放大立体图,并且,图20是在壳体20插入了保持部件40的状态下的图18的中心线剖视图。其中,为了方便说明,在图20中也示出了保持部件40。

壳体20具有大致框体状的主体21、和从主体21沿着与对象连接器6的连接方向“α1”延伸的被插入部22。在连接器2与对象连接器6的连接时,将被插入部22插入于对象连接器6的插入空间66(参照图22等)。

在主体21形成有容纳保持部件40的容纳空间26。在容纳空间26的容纳口附近设置有与设置于保持部件40的卡止部42a、42b卡止的对应卡止部24a(24b)、进一步来说能够将卡止部42a、42b的贯通孔42aa、42ba卡止的突起部24aa、24ba。在将保持部件40容纳于容纳空间26时,通过设置于保持部件40的抵接部45a、45b,将保持部件40夹持在容纳空间26,从而能够有效地防止由振动造成的影响。

主体21与被插入部22在长度方向“α”上连通,并在它们的内部形成容纳空间26。在容纳空间26中容纳保持部件40、和由保持部件40保持的层叠体3a、3b。为了夹持层叠体3a、3b中的、位于比由保持部件40保持的部分16a(参照图8、图9)靠一端侧(m)的位置的部分(16b),在容纳空间26的对应位置形成抑制层叠体3a、3b的上部的中间壁29。

在被插入部22的长度方向“α”上的一端侧(m)沿着长度方向“α”形成有端子孔23a、23b。在将被插入部22插入至对象连接器6的插入空间66时,导体13a、13b能够分别通过这些端子孔23a、23b来与设置于对象连接器6的对象端子80a、80b接触。

在被插入部22的中央上部,将从长度方向“α”上的一端侧(m)朝向另一端(n)侧分支为两个弹性卡止片25a、25b的卡止片25设置为悬臂梁。另外,在弹性卡止片25a、25b的长度方向“α”上的中间位置设置有向上方突出的卡止用突起部25aa、25ba。通过利用这些弹性卡止片25a、25b、和卡止用突起部25aa、25ba,能够将连接器2与对象连接器6在可拆卸的状态下卡止。

在被插入部22的外壁、特别是长度方向“α”上的主体21与被插入部22的边界部,以在容纳于插入空间66时朝向插入空间66的内壁66a突出的状态、并且沿着容纳方向“α1”以规定的长度设置有在将被插入部22容纳于对象连接器6的插入空间66时能够与插入空间66的内壁66a抵接的抵接部27a、27b。通过设置抵接部27a、27b,能够将保持部件40夹持于容纳空间26来有效地防止由振动造成的影响。

抵接部27a、27b也可以由分别设置于被插入部22的外壁的一个面22a和另一面22b的第1抵接部27a和第2抵接部27b的组构成。这些第1抵接部27a与第2抵接部27b在与宽度方向“β”及长度方向“α”双方正交的厚度方向“γ”上对置配置,并在长度方向“α”和宽度方向“β”上设置于大致相同的位置。这样,通过将第1抵接部27a和第2抵接部27b的组设置于对称位置,能够使被插入部22夹持于插入空间66来有效地防止由振动造成的影响。同样,也可以在宽度方向“β”上设置抵接部28a。这些抵接部28a分别设置于向宽度方向“β”突出的定位用的突起部28上。

在图21中示出对象连接器6的立体图,在图22中示出图21的d-d线剖面立体图。对象连接器6具备树脂制的对象壳体60、和通过一体成型固定于对象壳体60的多个对象端子80a、80b。

对象壳体60是具有插入连接器2的被插入部22的插入空间66的大致箱状的部件。在插入空间66,沿着长度方向“α”在插入空间66的上部内壁设置有容纳设置于连接器2的壳体20的弹性卡止片25a、25b的卡止槽65a、65b,在该卡止槽65a、65b的长度方向“α”上的中间位置,以贯通对象壳体60的上壁的状态设置有将在连接器2的弹性卡止片25a、25b设置的卡止用突起部25aa、25ba卡止的卡止用的贯通孔65aa、65ba。在将设置于连接器2的壳体20的被插入部22插入至插入空间66时,卡止用突起部25aa、25ba利用弹性卡止片25a、25b的弹性作用而与对象连接器6的贯通孔65aa、65ba嵌合,由此,将连接器2与对象连接器6卡止。

在插入空间66,沿着长度方向“α”在插入空间66的上部内壁还设置有容纳设置有抵接部27a的突起部27a、27b的卡止槽67a、67b。

在插入空间66,沿着长度方向“α”在侧部内壁还设置有供连接器2的壳体20的突起部28嵌合的凹部68。在将设置于连接器2的壳体20的被插入部22插入至插入空间66时,突起部28与对象连接器6的凹部68嵌合,从而将连接器2定位于对象连接器6的规定位置。

将对象端子80a、80b在厚度方向“γ”上排列为阶梯状。排列于上阶梯的一个端子组所含的第1对象端子80a、与排列于阶梯的另一端子组所含的第2对象端子80b在宽度方向“β”上相互错开,并且在厚度方向“γ”上实质上没有重叠。

多个对象端子80a、80b一起在宽度方向“β”上相邻地排列于对象壳体60。对象端子80a包括利用回流等而固定于电路基板5的固定部81a、从固定部81a立设的脚部82a、以及在插入空间66中沿着长度方向“α”延伸的弹性片84a,在脚部82a与弹性片84a之间的被成型部83a的局部,成型并固定于对象壳体60。对象端子80b也具有与对象端子80a相同的结构,但将脚部82b设定得比对象端子80a的脚部82a短。弹性片84a、84b具有能够在将连接器2的壳体20插入至插入空间66时沿着长度方向“α”与导电部件10a、10b的导体13a、13b弹性接触的弹性接触面85a、85b,在其一端侧,形成在与长度方向“α”交叉的任意一个方向、例如厚度方向“γ”上折弯的接触部84aa、84ba。这些接触部84aa、84ba在相互对置的一侧折弯成大致“v”字,以便能够与层叠体3a所含的导体13a、13b分别接触。

此外,本发明并不限定于上述的实施方式,能够进行其他各种变更。

例如,对保持部件为在保持层叠体之后在层叠体的一个面与另一面双方沿着宽度方向连续地架设为带状的结构进行了说明,但也可以仅在层叠体的一个面和另一面的任意一方架设。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