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线缆护套押出生产线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21722722发布日期:2020-08-05 01:13阅读:323来源:国知局
一种线缆护套押出生产线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涉及线缆生产的技术领域,尤其是涉及一种线缆护套押出生产线。



背景技术:

目前在线缆的外圈需要包裹一层护套,在线缆外包裹护套主要作用是加强绝缘性能,提高安全性,同时也可以保护线缆不受到机械损伤,在线缆的生产中通常使用押出机将护套包裹在线缆的外圈上。

现有的线缆押出生产线可参考公告号为cn208400609u的中国专利,其公开了一种线缆押出生产线,包括放线机构、矫直机构、挤塑机构、冷却机构、测径机构、滚印机构、储线机构、计米机构以及收线机构,矫直机构包括罩壳,罩壳底部具有支脚,罩壳通过该支脚置于地面上,罩壳两端开口,罩壳中安装有矫直轮,矫直轮排列成两列,两列矫直轮之间具有供芯线通过的间隙,芯线从矫直轮之间输出后进入挤塑机构;挤塑机构包括押出机;储线机构具有一对附加托轮,托辊上的线缆输送至附加托轮暂存,各附加托轮分别具有插接端头,横杆中具有与插接端头适配的插接孔位,插接端头伸入插接孔位中,使附加托轮固定于横杆上,插接孔位设有若干个,并沿横杆的长度方向顺次排布,可根据需要改变附加托轮之间的距离,从而调整附加托轮上暂存的线缆数量,有利于根据生产需要随时调整,使生产不中断,有利于提升工作效率。

上述中的现有技术方案存在以下缺陷:芯线从两列矫直轮之间的间隙通过,两列矫直轮对芯线进行矫直过程,但若芯线的直径变大,芯线则无法通过两列矫直轮之间的空隙,若芯线的直径变小,两列矫直轮无法对芯线起到矫直的作用,使得矫直机构只能对同一种直径的芯线起到矫直作用,降低了芯线矫直过程的便利性。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提供一种线缆护套押出生产线,其具有提高芯线矫直过程的便利性的效果。

本实用新型的上述实用新型目的是通过以下技术方案得以实现的:

一种线缆护套押出生产线,包括放线组件,放线组件的一侧依次设置有矫直组件、押出机和冷却槽,矫直组件包括机架,机架上转动设置有两排矫直轮,芯线从两排矫直轮之间的空隙穿过,所述机架上设置有带动两排矫直轮相互靠近或相互远离的调节组件。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放线组件将芯线输送至矫直组件处,芯线通过两排矫直轮的之间的空隙,两排矫直轮与芯线抵接,对芯线起到矫直的作用,矫直后的芯线到达押出机处,押出机将护套押出包裹在芯线的外表面,包裹好护套的芯线进入冷却槽进行冷却。由于调节组件可以带动两排矫直轮相互靠近或远离,所以当芯线的直径发生变化时,可以通过调节组件使两排矫直轮之间的空隙增大或减小,使得不同直径的芯线都能通过两排矫直轮之间的空隙,两排矫直轮可以对不同直径的芯线都起到矫直作用,不用更换矫直轮,提高了芯线矫直过程的便利性。

本实用新型在一较佳示例中可以进一步配置为:所述调节组件包括双向丝杠,双向丝杠与机架转动连接,机架上设置有两个安装块,两排矫直轮分别与两个安装块转动连接,两个安装块与双向丝杠螺纹连接,且双向丝杠与两个安装块的螺纹旋向相反,双向丝杠中心轴线方向的两侧设置有与机架固定连接的引导杆,且两个安装块与引导杆滑动连接。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当更换不同直径的芯线时,根据芯线直径的大小,转动双向丝杠,使得两个安装块沿着引导杆滑动并相互靠近或相互远离,两排矫直轮随着两个安装块相互靠近或者远离,改变两排矫直轮之间的空隙的大小,由于双向丝杠的两侧设置有与机架固定连接的引导杆,所以转动双向丝杠,安装块只能沿着引导杆升降,不会发生旋转的情况,使得两排矫直轮可以对不同直径的芯线都起到矫直作用,不用更换矫直轮,提高了芯线矫直过程的便利性。

本实用新型在一较佳示例中可以进一步配置为:所述矫直轮的周向面上存在有凹陷。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当矫直轮对芯线起到矫直作用时,芯线与矫直轮周向面上的凹陷抵接,由于矫直轮与安装块为转动连接,所以芯线的穿过两排矫直轮之间的空隙时,矫直轮会转动,芯线可能会从矫直轮的周向面滑下,脱离矫直轮的周向面,而矫直轮周向面的凹陷处可以对芯线起到限位的作用,降低芯线从矫直轮的周向面上滑下的可能性。

本实用新型在一较佳示例中可以进一步配置为:所述矫直组件与押出机之间设置有对芯线起到支撑作用的支撑组件。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当矫直组件与押出机之间存在距离时,位于矫直组件与押出机之间的芯线由于芯线自身的重量可能会出现下坠的情况,使得芯线不能水平进入押出机,芯线可能会与进出押出机的边缘处发生摩擦,使得芯线发生损坏,支撑组件可以对位于矫直组件与押出机之间的芯线起到支撑作用,使得芯线可以水平进入押出机,降低了芯线发生损坏的可能性。

本实用新型在一较佳示例中可以进一步配置为:所述支撑组件包括导向辊,导向辊的下方设置有支撑导向辊的支撑架,支撑架的上端设置有安装台,导向辊与安装台转动连接。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支撑架对导向辊起到支撑的作用,芯线与导向辊的周向面抵接,由于导向辊与安装台转动连接,所以芯线的输送的过程中,导向辊的转动可以减小芯线通过导向辊时的摩擦力从而为芯线的输送提供助力。

本实用新型在一较佳示例中可以进一步配置为:所述安装台的下方设置有带动安装台在支撑架上升降的升降组件。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当芯线的直径发生变化时,可以调节升降组件,升降组件带动安装台上升或下降,安装台上升或下降使得导向辊上升或下降,使得导向辊可以对不同直径的芯线都起到支撑作用,提高了芯线矫直过程的便利性。

本实用新型在一较佳示例中可以进一步配置为:所述升降组件包括螺杆,螺杆插设在支撑架上并与支撑架螺纹连接,螺杆的上表面固定连接有旋转盘,安装台的下表面与旋转盘的上表面固定连接。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当芯线的直径发生变化时,握住旋转盘,转动螺杆,通过调节螺杆伸出支撑架的长度,使得安装台上升或下降,由于螺杆具有自锁的能力,所以将螺杆旋转到相应的位置时,安装台可以位置在该位置不发生变化,使得导向辊对芯线起到稳定支撑的作用。

综上所述,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技术效果为:

1.通过在机架上设置有带动两排矫直轮相互靠近或相互远离的调节组件,安装台的下方设置有带动安装台在支撑架上升降的升降组件,达到提高芯线矫直过程的便利性的效果;

2.通过矫直轮的周向面上存在有凹陷,达到降低芯线从矫直轮的周向面上滑下的可能性的效果;

3.通过将导向辊与安装台转动连接,达到减小芯线通过导向辊时的摩擦力的效果。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

图2是旨在强调放线组件的结构示意图;

图3是旨在强调矫直组件的结构示意图;

图4是旨在强调矫直组件里的弹簧和转轴的结构示意图;

图5是旨在强调押出机和支撑组件的结构示意图。

图中,1、放线组件;11、放线卷;12、放线架;121、电机;2、矫直组件;21、机架;22、矫直轮;23、安装块;231、转轴;232、圆盘;233、弹簧;3、支撑组件;31、导向辊;32、支撑架;321、安装台;4、押出机;41、机体;42、包线管;43、进料斗;44、料筒;5、冷却槽;51、支撑腿;52、出水管;6、调节组件;61、双向丝杠;62、引导杆;7、升降组件;71、螺杆;72、旋转盘;8、吸风罩;81、吸风管;9、芯线。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详细说明。

如图1所示,为本实用新型公开的一种线缆护套押出生产线,包括放线组件1,放线组件1的一侧设置有矫直组件2,矫直组件2背对放线组件1的一侧设置有支撑组件3,支撑组件3背对矫直组件2的一侧设置有押出机4,押出机4背对矫直组件2的一侧设置有冷却槽5。芯线9从放线组件1进入到矫直组件2内,矫直组件2对发生弯曲的芯线9进行矫直,矫直后的芯线9进入押出机4,押出机4将押出的护套包裹在芯线9的外表面,支撑组件3对位于矫直组件2和押出机4之间的芯线9起到支撑作用,包裹完护套的芯线9从押出机4进入冷却槽5内进行冷却,完成护套押出包裹芯线9的过程。

如图2所示,放线组件1包括放线卷11和放线架12,放线架12固定设置在地面上,放线卷11与放线架12转动连接,芯线9缠绕在放线卷11上,放线架12沿着放线卷11转动轴线方向的一侧固定设置有带动放线卷11转动的电机121,打开电机121,电机121带动放线卷11在放线架12上绕着转轴231转动,对芯线9进行放线过程。

如图3和图4所示,矫直组件2包括机架21,机架21与地面固定连接,机架21的上方设置有与机架21滑动连接的两个安装块23,两个安装块23的形状为长方体,且两个安装块23均与机架21的上表面平行,两个安装块23长度方向的一侧分别转动连接有一组矫直轮22,矫直轮22的中心轴线垂直于安装块23,矫直轮22的周向面上有凹陷,本实施例中,位于上方的安装块23转动连接了两个矫直轮22,位于下方的安装块23转动连接了三个矫直轮22,且上方的两个矫直轮22与下方的三个矫直轮22错落设置,安装块23上固定设置有转轴231,且转轴231的中心轴线与安装块23垂直,矫直轮22与转轴231转动连接,矫直轮22远离安装块23的一侧设置有弹簧233,弹簧233套设在转轴231上,弹簧233远离安装块23的一端设置有与转轴231固定连接的圆盘232,圆盘232将弹簧233挡住,使得弹簧233在矫直轮22转动的过程中可以对矫直轮22起到限位的作用,使得矫直轮22一直保持在同样的位置转动,降低矫直轮22在转轴231上转动时转轴231远离安装块23的一侧掉落的可能性。结合图1,放线卷11的转动轴线与矫直轮22的转动轴线平行,当放线卷11上的芯线9进入两排矫直轮22之间的空隙时,两排矫直轮22的凹陷处与芯线9抵接,芯线9运动使得矫直轮22在转动的过程中对芯线9进行矫直过程,矫直轮22的转动降低了芯线9与矫直轮22之间的摩擦力,为芯线9的运动提供了助力。

如图3所示,机架21的上表面设置有带动两个安装块23相互靠近或相互远离的调节组件6,调节组件6包括双向丝杠61,双向丝杠61垂直于机架21上表面且与机架21上表面转动连接,双向丝杠61穿过两个安装块23并与两个安装块23螺纹连接,且双向丝杠61与两个安装块23的螺纹旋向相反,双向丝杠61中心轴线的两侧设置有与机架21上表面固定连接的引导杆62,引导杆62与双向丝杠61平行且位于同一竖直面,引导杆62穿过两个安装块23并与安装块23滑动连接。当转动双向丝杠61时,两个安装块23沿着引导杆62做相互靠近或相互远离的运动,两排矫直轮22随着两个安装块23相互靠近或者远离,改变两排矫直轮22之间的空隙的大小,使得两排矫直轮22可以对不同直径的芯线9都起到矫直作用,提高了芯线9矫直过程的便利性。

如图5所示,支撑组件3包括支撑架32,支撑架32为三角支撑,支撑架32的上方转动设置有导向辊31,导向辊31的转动轴线与矫直轮22的转动轴线平行,导向辊31的周向面上有凹陷,芯线9与导向辊31的凹陷处抵接,导向辊31对芯线9起到支撑作用,使得芯线9可以保持水平的进入押出机4,由于导向辊31为转动设置,所以芯线9的输送的过程中,导向辊31的转动可以减小芯线9通过导向辊31时的摩擦力从而为芯线9的输送提供助力。

如图5所示,导向辊31的下方设置有带动导向辊31升降的升降组件7,升降组件7包括螺杆71和旋转盘72,螺杆71插设在支撑架32内并与支撑架32螺纹连接,旋转盘72与螺杆71固定连接,且旋转盘72与螺杆71垂直设置,旋转盘72与地面平行,旋转盘72的上表面固定设置有安装台321,导向辊31与安装台321的上表面转动连接。当芯线9的直径发生变化时,握住旋转盘72,转动螺杆71,通过调节螺杆71伸出支撑架32的长度,使得安装台321上升或下降,从而使得导向辊31对芯线9起到稳定支撑的作用。

如图5所示,押出机4包括机体41,机体41的形状为长方体,沿着机体41长度方向的一侧连通设置有包线管42,包线管42的形状为圆柱体,且包线管42的中心轴线方向与导向辊31的转动轴线垂直,包线管42沿着中心轴线方向的两端为开口状设置,导向辊31将芯线9水平送入包线管42的开口处,机体41的上表面沿着长度方向远离包线管42的一端连通设置有进料斗43,机体41的一侧设置有料筒44,进料斗43通过真空吸料的方法将原料从料筒44吸入至进料斗43内,再从进料斗43进入机体41中形成护套,护套被押出至包线管42内,芯线9从包线管42的一端穿入,在包线管42内将护套包裹在芯线9的外圈,再从另一端穿出。

回看图1,包裹完护套的芯线9进入冷却槽5内进行冷却过程,在芯线9进入冷却槽5的位置的上方设置有吸风罩8,吸风罩8的上端连通设置有吸风管81,吸风管81远离吸风罩8的一端与外界的吸风装置连接,由于在包线管42内包裹护套的过程为高温环境,所以经过高温的芯线9会有刺鼻的气味产生,外界的吸风装置将刺鼻的气味通过吸风罩8吸出,降低刺鼻的气味对操作人员产生影响的可能性。

如图1所示,冷却槽5为上端开口的长方体冷却槽5,冷却槽5的下端设置有四个支撑腿51,且四个支撑腿51分设于冷却槽5下表面的四角处,冷却槽5靠近包线管42的一端为倾斜状,且倾斜方向为沿着自身的长度方向倾斜向下,使得芯线9从包线管42穿出后水平进入冷却槽5内,不会将芯线9弯折,降低了芯线9发生损坏的可能性。冷却槽5内放置有水,冷却槽5的下端设置有出水管52,水通过水龙头进入冷却槽5内,再从出水管52排出,出水管52与外界连通有水处理装置,将温度升高的水降温后再通过水龙头排入冷却槽5内,使得水可以循环利用,减少水资源的浪费。

本实施例的实施原理为:打开电机121,电机121带动放线卷11转动,对芯线9进行放线过程使得芯线9进入两排矫直轮22之间的空隙内,先根据芯线9直径的大小转动双向丝杠61,使得两排矫直轮22相互靠近或者相互远离,从而使得两排矫直轮22可以与芯线9抵接,然后两排矫直轮22随着芯线9的运动进行转动的同时对芯线9进行矫直过程,之后芯线9到达导向辊31处,导向辊31将芯线9水平送入包线管42内,进料斗43将原料从料筒44吸入机体41内,并在机体41中形成护套,然后护套被押出至包线管42内,进入包线管42内的芯线9在包线管42内被包裹上一圈护套后,从包线管42的另一端穿出进入冷却槽5内,打开水龙头,水龙头充满冷却槽5内,冷却槽5内的冷水对包裹上护套的芯线9进行降温,已经升温的水从出水管52流出,再经过与外界连通的水处理装置处理,将温度升高的水降温后再通过水龙头排入冷却槽5内,使得水循环利用。在矫直过程中通过转动双向丝杠61使得两排矫直轮22之间的空隙发生变化,可以两排矫直轮22可以对不同直径的芯线9都起到矫直作用,提高了芯线9矫直过程的便利性。

本具体实施方式的实施例均为本实用新型的较佳实施例,并非依此限制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故:凡依本实用新型的结构、形状、原理所做的等效变化,均应涵盖于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