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挡胶装置及电容套管机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21908005发布日期:2020-08-18 19:29阅读:183来源:国知局
一种挡胶装置及电容套管机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涉及电容器生产设备技术领域,更具体的说是一种挡胶装置及电容套管机。



背景技术:

电容器是电子设备中大量使用的电子元件之一,广泛应用于电路中。通常在电容器外侧壁上套有胶管,用以防止漏电及标注电容的型号信息。给电容包覆胶管大多在组套工序由电容套管机完成,电容套胶机的上胶管摆臂由电机驱动上下摆动输送胶管原料。当遇到检修和调机时,需要电容套胶机其他部分照常运行,只停止胶管原料的输送,因此设置有挡胶装置。

现有技术中的挡胶装置通常是由电磁铁控制及电磁铁控制的挡胶臂组成,挡胶臂可在重力和电磁力作用下绕固定点扇形摆动。并通过挡胶臂顶端的轴承挡在上胶管摆臂的运行轨迹上,轴承与上胶管摆臂相互作用,阻挡上胶管摆臂的运动。然而因为挡胶臂与上胶管摆臂均在同一平面内摆动,在有的时候,因为角度原因,会在挡胶过程中打滑脱出导致挡胶失败,或是卡死,松开时挡胶臂无法复位。且轴承因为是接触件,经常受到冲击,容易磨损和损坏,要经常检查和更换,增加了成本及安全风险。

前面的叙述在于提供一般的背景信息,并不一定构成现有技术。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挡胶稳定、不会打滑脱出的挡胶装置。

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挡胶装置,用于电容套管机,所述电容套胶机包括上胶管摆臂,所述上胶管摆臂与电机连接靠电机驱动周期性上下摆动,用以输送胶管原料,所述挡胶装置包括挡胶机构,所述挡胶机构包括可伸缩的第一挡胶杆,所述第一挡胶杆拥有伸出状态与收回状态,所述第一挡胶杆处于伸出状态时位于所述上胶管摆臂摆动轨迹上,用以阻挡所述上胶管摆臂摆动。

进一步地,所述第一挡胶杆为圆柱形。

进一步地,所述挡胶机构还包括控制件,所述控制件与所述第一挡胶杆相连,用以控制所述第一挡胶杆切换伸出状态与收回状态。

进一步地,所述控制件与所述电容套管机控制面板电连接,用以接收所述控制面板发出的控制信号。

进一步地,所述挡胶机构还包括挡胶座,所述挡胶座固定于所述电容套管机上,所述控制件与所述第一挡胶杆均固定于所述挡胶座上。

进一步地,所述控制件为电磁铁。

进一步地,所述挡胶装置还包括摆动机构,所述摆动机构固定在所述上胶管摆臂上,所述摆动机构包括第二挡胶杆,所述第二挡胶杆跟随所述上胶管摆臂摆动,用以在所述第一挡胶杆处于伸出状态时与所述第一挡胶杆接触干涉。

进一步地,所述第二挡胶杆为圆柱形,轴向与所述第一挡胶杆轴向交叉。

进一步地,所述摆动机构还包括调节座,所述第二挡胶杆固定在所述调节座上,所述调节座固定在所述上胶管摆臂上,所述调节座固定位置可调整。

本实用新型还提供一种电容套管机,包括上述的挡胶装置和上胶管摆臂,所述上胶管摆臂与电机连接靠电机驱动周期性上下摆动,用以输送胶管原料,所述第一挡胶杆处于伸出状态时位于所述上胶管摆臂摆动轨迹上,用以阻挡所述上胶管摆臂摆动。

本实用新型提供的挡胶装置通过可伸缩的第一挡胶杆挡住上胶管摆臂使的挡胶时不容易滑脱和卡死,挡胶效果更稳定。又通过将相互作用的第一挡胶杆和第二挡胶杆均设计成圆柱形,提升了承受力,减小维护成本,且安装时不用区分方向,组装更换维护时更简便。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挡胶装置的整体结构图;

图2为图1所述挡胶装置隐藏电容套管机面板和机架后的结构示意图;

图3为图2所述挡胶装置的局部放大结构示意图;

图4为图3所述挡胶装置在第一挡胶杆处于伸出状态的结构示意图;

图5为图4所述挡胶装置的另一个角度的结构示意图;

图6为图3所述挡胶装置的另一个角度的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和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的具体实施方式作进一步详细描述。以下实施例用于说明本实用新型,但不用来限制本实用新型的范围。

请参考图1至图6,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一种挡胶装置10,用于电容套管机,电容套胶机包括上胶管摆臂20,上胶管摆臂20与电机的输出轴21连接靠电机驱动周期性上下摆动,用以输送胶管原料。上胶管摆臂20中部通过关节轴承固定在电容套管机面板30上,形成杠杆结构。上胶管摆臂20首端与第一连杆22首端通过关节轴承连接,第一连杆22末端与第二连杆23首端通过关节轴承连接。第二连杆23末端通过关节轴承固定在电容套管机机架上,中部设有一轴承与套在输出轴21上的凸轮24接触,也形成杠杆结构。凸轮24转动带动第二连杆23首端周期性上下摆动,带动第一连杆22首端周期性上下摆动,进而带动上胶管摆臂20末端周期性上下摆动,用以输送胶管原料。在其他实施例中,上胶管摆臂20与输出轴21之间的连杆具体数量和连接方式可以根据实际情况设定,上胶管摆臂20也可为同侧杠杆结构,一端固定,中部与连杆连接,另一端输送胶管原料。

请参考图2至图3,挡胶装置10用以在电容套胶机检修和调机时,需要其他部分照常运行,只停止胶管原料的输送时,阻止上胶管摆臂20的摆动。挡胶装置10包括挡胶机构11和摆动机构12,在本实施例中,挡胶机构11固定在电容套胶机上,摆动机构12固定在上胶管摆臂20首端跟随上胶管摆臂20摆动。挡胶机构11包括挡胶座111、控制件112和可伸缩的第一挡胶杆113。挡胶座111固定在电容套管机面板30上,上胶管摆臂20前端,控制件112和第一挡胶杆113均固定于挡胶座111上。在本实施例中,控制件112为电磁铁,与第一挡胶杆113连接,与电容套管机控制面板(未画出)电连接,用以接收控制面板发出的控制信号,进而控制第一挡胶杆113。第一挡胶杆113为圆柱形硬质金属,由控制件112控制拥有伸出状态与收回状态,收回状态时不干涉上胶管摆臂20摆动,伸出状态时位于上胶管摆臂20摆动轨迹上,用以阻挡上胶管摆臂20摆动。

请参考图4至图5,控制件112由控制面板控制,当将第一挡胶杆113切换到伸出状态时,凸轮24凸出部朝上,将上胶管摆臂20首端抬到最高点。再由第一挡胶杆113挡住上胶管摆臂20首端向下运动的轨迹,同时第二连杆23悬停住且与继续旋转的凸轮24分离。凸轮24的旋转将不影响第二连杆23和上胶管摆臂20,避免了现有方案中挡胶装置在某些位置挡住了上胶管摆臂20,而凸轮24又继续驱动上胶管摆臂20摆动,导致电机损坏或挡胶装置失灵滑脱。在其他实施例中,控制件112也可由液压杆等机械复位结构代替。

请参考图3至图6,摆动机构12包括调节座121和第二挡胶杆122,调节座121上设有腰形孔1211,并通过腰形孔1211和螺栓(未画出)与上胶管摆臂20首端相连。调节座121和上胶管摆臂20之间可增减垫片(未画出),垫片和腰形孔1211使得调节座121在上胶管摆臂20上的固定位置可调整。调节座121还设有多个安装孔1212,用以与第二挡胶杆122连接,第二挡胶杆122可根据情况择一安装孔1212连接。在本实施例中,第二挡胶杆122为圆柱形硬质金属,且轴向与第一挡胶杆113垂直。在第一挡胶杆113处于伸出状态时,第二挡胶杆122与第一挡胶杆113接触干涉,进而阻挡上胶管摆臂20摆动。

第一挡胶杆113与第二挡胶杆122均为圆柱形,承受力强,不易损坏,且任何角度接触都会有受力点,在安装时也不用考虑方向,组装更换维护时更简便。而第一挡胶杆113与第二挡胶杆122轴向不平行,运动方向不一致,且每次挡胶时第一挡胶杆113与第二挡胶杆122位置固定,使得挡胶时不容易滑脱和卡死,挡胶效果更稳定。当然,在其他实施例中,摆动机构12可固定在上胶管摆臂20其他位置,甚至固定在上胶管摆臂20与输出轴21之间的连杆上。也可挡胶机构11固定在上胶管摆臂20上,摆动机构12固定在电容套管机面板30上。第一挡胶杆113与第二挡胶杆122轴向垂直时,受力最稳定,但也可根据空间布局等实际情况将第一挡胶杆113与第二挡胶杆122设计成轴向交叉。

本实施例提供的挡胶装置通过将第一挡胶杆和第二挡胶杆轴向设计为垂直使的挡胶时不容易滑脱和卡死,挡胶效果更稳定。又通过控制面板控制第一挡胶杆伸出的时机,避免挡胶时电机继续驱动上胶管摆臂20,导致电机、挡胶装置损坏。又通过将相互作用的第一挡胶杆和第二挡胶杆均设计成圆柱形,提升了承受力,减小维护成本,且安装时不用区分方向,组装更换维护时更简便。

在附图中,为了清晰起见,会夸大层和区域的尺寸和相对尺寸。应当理解的是,当元件例如层、区域或基板被称作“形成在”、“设置在”或“位于”另一元件上时,该元件可以直接设置在所述另一元件上,或者也可以存在中间元件。相反,当元件被称作“直接形成在”或“直接设置在”另一元件上时,不存在中间元件。

在本文中,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术语“安装”、“相连”、“连接”应做广义理解,例如,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一体地连接;可以是机械连接,也可以是电连接;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可以是两个元件内部的连通。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的具体含义。

在本文中,术语“上”、“下”、“前”、“后”、“左”、“右”、“顶”、“底”、“内”、“外”、“竖直”、“水平”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表达技术方案的清楚及描述方便,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

在本文中,用于描述元件的序列形容词“第一”、“第二”等仅仅是为了区别属性类似的元件,并不意味着这样描述的元件必须依照给定的顺序,或者时间、空间、等级或其它的限制。

在本文中,除非另有说明,“多个”、“若干”的含义是两个或两个以上。

在本文中,术语“包括”、“包含”或者其任何其他变体意在涵盖非排他性的包含,除了包含所列的那些要素,而且还可包含没有明确列出的其他要素。

以上所述,仅为本实用新型的具体实施方式,但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并不局限于此,任何熟悉本技术领域的技术人员在本实用新型揭露的技术范围内,可轻易想到变化或替换,都应涵盖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因此,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应以所述权利要求的保护范围为准。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