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具有自热循环结构的防结冰航空线缆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23409300发布日期:2020-12-25 08:14阅读:75来源:国知局
一种具有自热循环结构的防结冰航空线缆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涉及航空线缆领域,特别是指一种具有自热循环结构的防结冰航空线缆。



背景技术:

飞机配电系统的主要功能是将飞机发电机产生的电能以不同的线制、不同的配电方式传输到汇流条,再通过汇流条到用电设备,飞机配电系统除了配置系统外还包含控制和保护电路,而各种控制和保护电路通过航空线缆进行连接。本申请人发现由于飞机处于高空飞行状态时,由于高度较高,外界环境温度较低,飞机上内部的航空线缆容易过冷结冰受损,所以现有的航空线缆一般设置有保温和加热结构,但是电加热容易损坏耗能高,导致线缆的可靠性较低。



技术实现要素:

有鉴于此,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出一种具有自热循环结构的防结冰航空线缆。

基于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提供的一种具有自热循环结构的防结冰航空线缆,包括:

传输线缆,中心处设置有钢丝芯,所述钢丝芯的外侧设置有间隔层;

加热吸能区,水平间隔设置于所述传输线缆的外侧,中间设置有黑色吸热筒,所述黑色吸热筒的内部设置有储液仓,所述储液仓的左右两端连接有单向传输管;

封闭保温区,间隔设置于所述加热吸能区之间,中间设置有循环软管,所述循环软管的一端连接有回流管,所述循环软管的外侧设置有辐射层,所述辐射层的外侧设置有保温层,所述保温层的外侧设置有绝缘保护层。

在一些可选实施例中,所述黑色吸热筒的外侧设置有透明外管,所述透明外管的一侧设置有弧形反射板。

在一些可选实施例中,所述单向传输管的内侧设置有密封隔膜,所述密封隔膜的一侧设置有卷曲隔膜。

在一些可选实施例中,所述密封隔膜与所述单向传输管之间尺寸相吻合,所述密封隔膜的外侧面与所述卷曲隔膜的内侧面之间相互贴合。

在一些可选实施例中,所述加热吸能区与所述封闭保温区沿所述传输线缆的水平中心线方向间隔设置。

在一些可选实施例中,所述循环软管的一端与所述回流管之间相连通,所述循环软管的另一端通过所述单向传输管与所述储液仓之间相连通,所述回流管的另一端通过所述单向传输管与所述储液仓之间相连通。

在一些可选实施例中,所述循环软管呈螺旋状结构缠绕设置于所述传输线缆的外侧。

从上面所述可以看出,本实用新型提供的一种具有自热循环结构的防结冰航空线缆,通过在沿传输线缆的外侧均匀间隔设置加热吸能区与封闭保温区,加热吸能区通过黑色吸热筒吸收阳光照射热量,并通过储液仓中的循环介质储存热能,液体受热膨胀后便可以通过单向传输管输入循环软管而后由回流管回流,形成自热膨胀式循环结构,而具有热量的循环介质通过循环软管后,便可以对其内侧的传输线缆加热,从而防止线缆过冷受损结冰,提高线缆工作的可靠性和安全性。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外侧结构示意图;

图3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加热吸能区的截面结构示意图;

图4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单向传输管的结构示意图;

图5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封闭保温区的结构示意图;

图6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封闭保温区的截面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为使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技术方案和优点更加清楚明白,以下结合具体实施例,并参照附图,对本实用新型进一步详细说明。

需要说明的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所有使用“第一”和“第二”的表述均是为了区分两个相同名称非相同的实体或者非相同的参量,可见“第一”“第二”仅为了表述的方便,不应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限定,后续实施例对此不再一一说明。

作为一个实施例,一种具有自热循环结构的防结冰航空线缆,包括:

传输线缆102,中心处设置有钢丝芯1,钢丝芯1的外侧设置有间隔层101;

加热吸能区2,水平间隔设置于传输线缆102的外侧,中间设置有黑色吸热筒201,黑色吸热筒201的内部设置有储液仓202,储液仓202的左右两端连接有单向传输管3;

封闭保温区4,间隔设置于加热吸能区2之间,中间设置有循环软管401,循环软管401的一端连接有回流管402,循环软管401的外侧设置有辐射层403,辐射层403的外侧设置有保温层404,保温层404的外侧设置有绝缘保护层405。

请参阅图1至图6,作为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实施例,一种具有自热循环结构的防结冰航空线缆,包括:传输线缆102,中心处设置有钢丝芯1,钢丝芯1的外侧设置有间隔层101;加热吸能区2,水平间隔设置于传输线缆102的外侧,中间设置有黑色吸热筒201,黑色吸热筒201的内部设置有储液仓202,储液仓202的左右两端连接有单向传输管3;封闭保温区4,间隔设置于加热吸能区2之间,中间设置有循环软管401,循环软管401的一端连接有回流管402,循环软管401的外侧设置有辐射层403,辐射层403的外侧设置有保温层404,保温层404的外侧设置有绝缘保护层405,线缆通过主体结构为传输线缆102,而传输线缆102主要为三层结构,中心处的钢丝芯1可以为线缆提供抗拉强度,外侧的传输线缆102则设置有相应的通电线缆结构用于传输数据和电力,同时钢丝芯1与传输线缆102之间设置有橡胶材质的间隔层101,用于提供绝缘和保护。

请参阅图1至图3,可选的,黑色吸热筒201的外侧设置有透明外管203,透明外管203的一侧设置有弧形反射板204,线缆的传输线缆102外侧间隔设置有黑色吸热筒201,黑色吸热筒201围绕传输线缆102外侧设置,而黑色吸热筒201与传输线缆102之间则设有储液仓202,当阳光照射黑色吸热筒201时,黑色吸热筒201便可以吸收热量,并将热量储存在储液仓202中以供热循环结构使用,并且黑色吸热筒201外侧的保护结构为透光材质的透明外管203,便于阳光通过,同时透明外管203的一侧设置有弧形反射板204,可以正对阳光照射方向,以提高吸能效率。

请参阅图3至图4,可选的,单向传输管3的内侧设置有密封隔膜301,密封隔膜301的一侧设置有卷曲隔膜302,密封隔膜301与单向传输管3之间尺寸相吻合,密封隔膜301的外侧面与卷曲隔膜302的内侧面之间相互贴合,加热吸能区2与封闭保温区4沿传输线缆102的水平中心线方向间隔设置,装置的储液仓202中的循环介质主要通过热膨胀进行自循环,即储液仓202体积一定,当热膨胀系数较大的循环介质被加热后体积增大,循环介质便可以通过单向传输管3输送到封闭保温区4,而单向传输管3中设置有卷曲隔膜302和密封隔膜301,液体仅仅可以由卷曲隔膜302一侧流动输送,从而影响单向循环结构,防止发生堵塞,而装置通过加热吸能区2的黑色吸热筒201和储液仓202吸收储存热量,通过封闭保温区4释放传输热量,所以加热吸能区2与封闭保温区4间隔设置。

请参阅图1至图6,可选的,循环软管401的一端与回流管402之间相连通,循环软管401的另一端通过单向传输管3与储液仓202之间相连通,回流管402的另一端通过单向传输管3与储液仓202之间相连通,装置的储液仓202中的循环介质被加热后体积增大后,首先通过与循环软管401连接的单向传输管3传输到循环软管401中,循环软管401呈螺旋状结构缠绕设置于传输线缆102的外侧,当循环介质流通循环软管401时,便可以对传输线缆102进行加热,同时循环软管401外侧设置有铝膜材质的辐射层403和中空结构的保温层404,可以降低热量流失,同时为线缆提供保温,从而防止线缆过冷结冰受损,而循环软管401的另一端与回流管402连接,失去热量的循环介质通过回流管402重新输入储液仓202,回流管402和循环软管401与储液仓202之间均通过单向传输管3进行连接,两个单向传输管3传输方向相反,以形成单向循环通路,线缆通过液体热膨胀自动循环加热线缆,无需额外的机械循环焊结构,体积更小可靠性更高。

使用时,首先将线缆整体接入飞机线缆结构,并使在外侧的区域为加热吸能区2,封闭在内侧的区域为封闭保温区4,阳光首先通过透明外管203照射到黑色吸热筒201正面,并通过弧形反射板204反射照射黑色吸热筒201背面以提高加热效率,而后黑色吸热筒201吸收热量,并将热量储存在储液仓202的循环介质中,储液仓202体积一定,当热膨胀系数较大的循环介质被加热后体积增大后,便可以通过与循环软管401相连接的单向传输管3输出,液体顶开密封隔膜301以进行单向传输,而后循环介质传输到循环软管401中,循环软管401呈螺旋状结构缠绕设置于传输线缆102的外侧,对传输线缆102进行加热,同时循环软管401外侧设置有铝膜材质的辐射层403和中空结构的保温层404,可以降低热量流失,同时为线缆提供保温,从而防止线缆过冷结冰受损,而循环软管401的另一端与回流管402连接,失去热量的循环介质通过回流管402重新输入储液仓202,从而完成循环加热工作。

本实用新型提供的具有自热循环结构的防结冰航空线缆,通过在沿传输线缆102的外侧均匀间隔设置加热吸能区2与封闭保温区4,加热吸能区2通过黑色吸热筒201吸收阳光照射热量,并通过储液仓202中的循环介质储存热能,液体受热膨胀后便可以通过单向传输管3输入循环软管401而后由回流管402回流,形成自热膨胀式循环结构,而具有热量的循环介质通过循环软管401后,便可以对其内侧的传输线缆102加热,从而防止线缆过冷受损结冰,提高线缆工作的可靠性和安全性。

所属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应当理解:以上任何实施例的讨论仅为示例性的,并非旨在暗示本公开的范围(包括权利要求)被限于这些例子;在本实用新型的思路下,以上实施例或者不同实施例中的技术特征之间也可以进行组合,并存在如上的本实用新型的不同方面的许多其它变化,为了简明它们没有在细节中提供。因此,凡在本实用新型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做的任何省略、修改、等同替换、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