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线连接组件和地线连接装置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23750018发布日期:2021-01-26 20:12阅读:107来源:国知局
地线连接组件和地线连接装置的制作方法

[0001]
本申请属于地线连接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地线连接组件和地线连接装置。


背景技术:

[0002]
目前接地方式普遍采用螺钉固定或螺母固定等固定方式,需要螺钉等进行定位操作,效率较低。


技术实现要素:

[0003]
因此,本申请要解决的技术问题在于提供一种地线连接组件和地线连接装置,能够快速进行接地操作,效率高。
[0004]
为了解决上述问题,本申请提供一种地线连接组件,包括:
[0005]
底座,与地面电连接;
[0006]
复位件,设在所述底座上;所述复位件在外力作用下发生形变,方便地线接头连接到所述复位件上,在撤去外力时所述复位件复位能锁住所述地线接头。
[0007]
优选地,所述复位件包括弹性件和定位柱,所述定位柱一端经所述弹性件固定在所述底座上,另一端活动地与所述底座抵接;所述地线接头在所述定位柱另一端离开所述底座时,能套设在所述定位柱上。
[0008]
优选地,所述复位件设有多个。
[0009]
优选地,所述底座上设有定位孔,所述定位柱的一端与所述弹性件连接,另一端至少包括一体结构的第一柱体和第二柱体,所述第一柱体相对所述第二柱体靠近所述弹性件;所述第一柱体直径大于所述定位孔的内径,所述第二柱体直径小于所述定位孔的内径;所述第二柱体能活动地插设于所述定位孔中;所述地线接头套设在所述第二柱体上。
[0010]
优选地,所述定位柱上设有能驱动所述定位柱沿轴向移动的连杆。
[0011]
优选地,所述底座上设有至少两个挡板,所述定位孔设在一个所述挡板上;所述弹性件和所述定位柱设在两个相邻所述挡板之间,所述弹性件固定在另一所述挡板上。
[0012]
优选地,所述底座上设有接入槽,所述定位柱的一端铰接在所述接入槽的一侧壁上,且该端在所述弹性件作用下使得所述定位柱能发生转动复位,所述定位柱的另一端延伸至所述接入槽的另一侧壁。
[0013]
优选地,所述接入槽的侧壁上有限位槽,所述定位柱的另一端延伸至所述限位槽中。
[0014]
优选地,所述弹性件包括弹簧。
[0015]
根据本申请的另一方面,提供了一种地线连接装置,包括如上所述的地线连接组件。
[0016]
本申请提供的一种地线连接组件,包括:底座,与地面电连接;复位件,设在所述底座上;所述复位件在外力作用下发生形变,方便地线接头连接到所述复位件上,在撤去外力时所述复位件复位能锁住所述地线接头。在接地的底座上设置复位件,方便需接地的地线
连接,无需对接地线进行螺钉或螺母固定等繁琐定位操作,效率高。
附图说明
[0017]
图1为本申请实施例的地线连接装置的一种结构示意图;
[0018]
图2为本申请实施例图1所示地线连接装置的爆炸图;
[0019]
图3为本申请实施例的地线连接装置的另一种结构示意图;
[0020]
图4为本申请实施例图3所示地线连接装置中接入槽的剖视图。
[0021]
附图标记表示为:
[0022]
1、底座;11、挡板;111、定位孔;12、接入槽;121、限位槽;2、定位柱;21、第一柱体;22、第二柱体;3、弹簧;4、地线接头;5、连杆。
具体实施方式
[0023]
结合参见图1至图4所示,根据本申请的实施例,一种地线连接组件,包括:
[0024]
底座1,与地面电连接;
[0025]
复位件,设在所述底座1上;所述复位件在外力作用下发生形变,方便地线接头4连接到所述复位件上,在撤去外力时所述复位件复位能锁住所述地线接头4。
[0026]
通过在与地面电连接的底座1上,设置能锁住地线接头4的复位件,利用复位件的自锁功能,方便地线接头4电连接到底座1及地面上,达到接地效果;由于地线接头4只是通过复位件进行接地,操作便捷,取代了传统的螺钉或螺母的定位方式,避免了需要其它辅助工具的不便;且本申请的自锁的固定方式牢固,可多个地线接头4直接套入复位件上,能提高生产效率。
[0027]
在一些实施例中,复位件包括弹性件和定位柱2,所述定位柱2一端经所述弹性件固定在所述底座1上,另一端活动地与所述底座1抵接;所述地线接头4在所述定位柱2另一端离开所述底座1时,能套设在所述定位柱2上。
[0028]
对复位件的结构作进一步描述,通过弹性件使得定位柱2活动地与底座1进行抵接,在弹性件收缩时,地线接头4方便套设在定位柱2上;弹性件恢复时地线接头4被限制在定位柱2上,实现地线接头4与底座1的电连接,达到接地目的。
[0029]
在一些实施例中,复位件设有多个。
[0030]
在底座1上设置多个复位件,方便对多个地线接头4进行连接,能大幅提高接地操作的效率。
[0031]
在一些实施例中,底座1上设有定位孔111,所述定位柱2的一端与所述弹性件连接,另一端至少包括一体结构的第一柱体21和第二柱体22,所述第一柱体21相对所述第二柱体22靠近所述弹性件;所述第一柱体21直径大于所述定位孔111的内径,所述第二柱体22直径小于所述定位孔111的内径;所述第二柱体22能活动地插设于所述定位孔111中;所述地线接头4套设在所述第二柱体22上。
[0032]
为方便适用不同尺寸的地线接头4的套设,将定位柱2设为多段尺寸的柱体,结合柱体穿设于定位孔111,使得套设在小直径的柱体上的地线接头4能锁在底座1上,装配方便牢固。
[0033]
在一些实施例中,定位柱2上设有能驱动所述定位柱2沿轴向移动的连杆5。
[0034]
通过在定位柱2上设置连杆5,方便操作对定位柱2进行施以外力,以便定位柱2移动,从而使得弹性件发生形变,在定位柱2上套入地线接头4。
[0035]
在一些实施例中,底座1上设有至少两个挡板11,所述定位孔111设在一个所述挡板11上;所述弹性件和所述定位柱2设在两个相邻所述挡板11之间,所述弹性件固定在另一所述挡板11上。
[0036]
将弹性件和定位柱2设置两个挡板11之间,构成一个地线接地结构,若设置多个挡板11时,就可得到多个依次设置的上述地线接地结构,能实现多个地线进行接地,并且可通过同一连杆5来驱动,操作方便。
[0037]
在一些实施例中,底座1上设有接入槽12,所述定位柱2的一端铰接在所述接入槽12的一侧壁上,且该端在所述弹性件作用下使得所述定位柱2能发生转动复位,所述定位柱2的另一端延伸至所述接入槽12的另一侧壁。
[0038]
还可通过对底座1上的结构进行设置,直接将定位柱2一端设在底座1上的接入槽12的侧壁上,利用弹性杠杆原理,弹性件作用于定位柱2铰接端,在驱使定位柱2另一端转动至一定程度时,就可将地线接头4沿该另一端与接入槽12另一侧壁之间的间隙插入,此时松开定位柱2另一端的驱使力,定位柱2在弹性件作用下返回,可插设于地线接头4的结构中;地线接头4通常采用鸭嘴型地线接头4,均带有套环结构。
[0039]
在一些实施例中,接入槽12的侧壁上有限位槽121,所述定位柱2的另一端延伸至所述限位槽121中。
[0040]
为提高地线接头4套设在定位柱2上的稳定性,将定位柱2的另一端延伸至限位槽121中,防止脱离。
[0041]
可选地,弹性件包括弹簧3。也可选用能实现上述作用的其它结构的弹性件。
[0042]
根据本申请的另一实施例,提供了一种地线连接装置,包括如上所述的地线连接组件。
[0043]
采用上述地线连接组件的地线连接装置,可用于多个地线进行接地,可随接地数适当增加相同结构进行接地功能实现。
[0044]
实施例1
[0045]
地线连接装置整体结构,如图1和2所示,由底座1、连杆5、弹簧3、定位柱2、定位孔111、挡板11等结构构成。挡板11设在底座1上,起定位作用,其上设有定位孔111。定位柱2与定位孔111相互配合,实现拉动后的接地功能。连杆5连接定位柱2的径向侧边上,可以同时拉动多个定位柱2移动,连杆5被拉动时,弹簧3整体受到作用,在松开连杆5上的作用力,可以利用弹簧3的弹力实现自锁的功能,且能保证有效锁紧。
[0046]
本产品外观简便,而且接地效果良好,效率高,操作过程简单,现场操作可以减少电批、风批的使用,以实现降低噪音、减少拿取螺钉螺母动作的目的,同时,也解决了螺钉、螺母固定时工具易与结构产生干涉的问题,方便后续岗位直接进行检查安装是否到位,是否漏装等。
[0047]
实施例2
[0048]
地线连接装置整体结构,如图1和2所示,由底座1、连杆5、弹簧3、定位柱2、定位孔111、挡板11等结构构成。挡板11设在底座1上,起定位作用,其上设有定位孔111。定位柱2与定位孔111相互配合,实现拉动后的接地功能。连杆5连接在定位柱2的轴向侧面上,与实施
例1相比,由定位柱2的周向侧面调整为将连杆5连接于定位柱2的轴向端面上。同样可实现实施例1的效果。
[0049]
实施例3
[0050]
地线连接装置,如图3和4所示,包括杠杆式结构,定位柱2一端铰接在接入槽12的侧壁上,当鸭嘴型地线进行扣合时,只需往下按压定位柱2另一端,定位柱2此端可向下移动,待鸭嘴型地线到达底端后可自行穿入定位柱2中,随定位柱2自动复位后,便可将地线接入。
[0051]
上述地线连接装置通过便捷一体锁进行接地,对多个接地的地线实现一体接线,操作方便,固定牢固且不需要用螺钉固定,可直接拉起实现。有要求多个接地的产品,可以通过增加或减少整体的间隔数,或者将其统一接在一起,以达到连接的效果。该结构整体尺寸偏小,且可以根据机型大小对该接地方式、接线结构大小进行选择调整。
[0052]
本领域的技术人员容易理解的是,在不冲突的前提下,上述各实施方式可以自由地组合、叠加。
[0053]
以上所述仅为本申请的较佳实施例而已,并不用以限制本申请,凡在本申请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和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申请的保护范围之内。以上所述仅是本申请的优选实施方式,应当指出,对于本技术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不脱离本申请技术原理的前提下,还可以做出若干改进和变型,这些改进和变型也应视为本申请的保护范围。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