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电源连接器的嵌接机构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23975384发布日期:2021-02-18 23:23阅读:72来源:国知局
一种电源连接器的嵌接机构的制作方法

[0001]
本实用新型涉及电源连接器嵌接技术领域,特别是一种电源连接器的嵌接机构。


背景技术:

[0002]
目前对于电源连接器使用时,经常需要对电源连接器像楼梯一样进行多个嵌接,但是当前对于电源连接器进行嵌接通常是人工进行操作,由于人工操作效率比较低,需要大量的工作人员同时对一个产品进行加工,该种方式对于企业的人工成本支出以及工作效率影响很大,并且在加工过程中,对于人工劳动强度也比较大,从企业及人工来说均不适合我们长久使用该方法对电源连接器进行嵌接。
[0003]
鉴于上述情况,有必要对现有的电源连接器嵌接方式加以改进,使其能够适应现在通过设备对电源连接器嵌接的需要。


技术实现要素:

[0004]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为了解决当前对电源连接器进行层层嵌接的方式存在一些问题,例如工作效率低,对于企业来说,人工成本比较大,并且人工劳动强度也比较大,该种方式不适合我们日益发展的需要,因此我们设计了一种嵌接机构,无需大量的人工对产品进行嵌接,主要通过机械结构能够对电源连接器进行嵌接,使用便捷,并且能够大批量对产品进行嵌接,大大提供了工作效率,便于使用。
[0005]
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为,一种电源连接器的嵌接机构,包括上料机构、设置于上料机构上的移动机构、设置于移动机构一侧的夹持机构;所述上料机构还包括:
[0006]
摆料机构,设置于移动机构下方用于将多个电源连接器结合且排列成一条直线;
[0007]
传送装置,设置于摆料机构一侧用于电源连接器的传送并与所述摆料机构连接从而使得摆料机构上的电源连接器能够被输送至传送装置上;
[0008]
推动装置,设置于摆料机构与传送装置一侧用于将摆料机构上的电源连接器推动至传送装置上;
[0009]
限位装置,设置于传送装置的端部用于对传送装置上的电源连接器进行限位。
[0010]
对本方案的进一步阐述,所述摆料机构包括转动轮、转动轮驱动电机、夹持框,转动轮上固定安装有多个所述夹持框,所述夹持框内设有若干组装在一起电源连接器,且排成一条直线,其中,所述夹持框呈空心的长方体且其远离转动轮的一端设有开口,该开口的宽度小于电源连接器的长度。
[0011]
对本方案的进一步阐述,所述传送装置设置在转动轮的一侧,所述传送装置呈水平状态,其与转动轮靠近位置处设有保护板,所述保护板固定安装于所述传送装置上,且保护板凸出传送装置一部分从而与转动轮上的夹持框相连。
[0012]
对本方案的进一步阐述,所述推动装置包括支撑柱、设置于支撑柱上的第一气缸、与第一气缸连接的推杆、与推杆连接的移动板、安装于移动板上的第二气缸、与第二气缸连
接的第二推杆、与第二推杆连接的活动板、与活动板连接的第一连接板、与第一连接板连接的推板,所述支撑柱的底端放置于平面上,所述第一气缸固定安装于所述支撑柱上,移动板与推杆固定连接,第二气缸固定安装于所述移动板上,所述活动板与第二推杆连接,并且所述活动板与第二气缸滑动接触,所述第一连接板与活动板连接,所述推板呈竖直放置,所述推板的下端凸出于第一连接板的下端,推板的宽度小于夹持框上的开口宽度,所述推板上还设有第一传感器。
[0013]
对本方案的进一步阐述,所述限位装置设置于所述传送装置远离摆料机构的一侧末端,所述限位装置包括第二传感器、限位块,限位块设置于第二传感器的一侧。
[0014]
对本方案的进一步阐述,所述移动机构包括移动装置、移动滑轨;所述移动装置滑动安装于移动滑轨上。
[0015]
对本方案的进一步阐述,所述移动装置包括滑动板、第三气缸、第三推杆、加强板、第四气缸、第四推杆、第二连接板、夹持板,所述滑动板滑动设置于所述移动滑轨上,所述第三气缸固定安装于所述滑动板上,所述第三推杆与第三气缸连接,第三推杆与加强板固定连接,所述第四气缸固定安装于所述加强板上,所述第四推杆与第四气缸连接,所述第二连接板与第四推杆连接,所述第二连接板与加强板不接触,所述夹持板与第二连接板固定连接。
[0016]
对本方案的进一步阐述,所述夹持机构包括支撑平台、设置于支撑平台上的紧靠板、设置于支撑平台上位于紧靠板一侧的第五气缸、与第五气缸连接的第五推杆、与第五推杆连接的输送板、与输送板连接的第三连接板、与第三连接板连接的顶靠板,所述紧靠板固定安装于所述支撑平台上,所述支撑平台呈空心状,所述第五气缸固定安装于所述支撑平台上,输送板与第五推杆连接,顶靠板凸出于第三连接板表面。
[0017]
对本方案的进一步阐述,所述支撑平台内设有用于容纳嵌接后的电源连接器的收集台,所述收集台的端部设置于紧靠板靠近顶靠板的一侧。
[0018]
其有益效果在于,通过上料机构、移动机构、夹持机构三者配合能够很好地将多个电源连接器嵌接在一起,满足使用需求,使用便捷,人工劳动强度小;
[0019]
1、上料机构包括摆料机构、传送装置、推动装置、限位装置,通过该四个结构能够很好地将电源连接器完成上料传送的步骤,方便后续移动机构对电源连接器进行搬运;
[0020]
2、移动机构能够根据电源连接器的嵌接位置对电源连接器实现上下及左右移动,使用便捷,操作方便;
[0021]
3、夹持机构能够对第一组电源连接器实现夹持,从而使其与第二组甚至很多组电源连接器很好地嵌接在一起,从而实现层叠的需求。
附图说明
[0022]
图1是本实用新型的整体结构第一角度示意图;
[0023]
图2是图1中a的局部放大图;
[0024]
图3是图1中b的局部放大图;
[0025]
图4是图1中c的局部放大图;
[0026]
图5是图1中d的局部放大图;
[0027]
图6是本实用新型的整体结构第二角度示意图;
[0028]
图7是图6中e的局部放大图;
[0029]
图8是图6中f的局部放大图;
[0030]
图中,1、上料机构;11、摆料机构;111、转动轮;112、夹持框;1121、开口;12、推动装置;121、支撑柱;122、第一气缸;123、移动板;124、第二气缸;125、活动板;126、第一连接板;127、推板;128、第一传感器;13、传送装置;131、保护板;14、限位装置;141、第二传感器;142、限位块;2、移动机构;21、移动滑轨;22、移动装置;221、滑动板;222、第三气缸;223、第三推杆;224、加强板;225、第四气缸;226、第二连接板;227、夹持板;3、夹持机构;31、支撑平台;32、紧靠板;33、第五气缸;34、输送板;35、第三连接板;36、顶靠板;4、收集台。
具体实施方式
[0031]
如图1-8所示,本技术方案主要包括上料机构1、设置于上料机构1上的移动机构2、设置于移动机构2一侧的夹持机构3,上述三个结构也是本实用新型的主要创新点,下面将对上述结构做详细地阐述。
[0032]
首先是上料机构1,所述上料机构1主要包括摆料机构11、传送装置13、推动装置12、限位装置14;其中摆料机构11的设置主要是为了将多个电源连接器结合在一起进行上料,从而方便夹持机构3对多个电源连接器结构一起进行搬运,从而利于后期推动装置12进行整体嵌接,便于人们进行使用;其中,所述摆料机构11主要包括转动轮111、转动轮驱动电机、夹持框112,其中转动轮驱动电机用于驱动转动轮111转动,转动轮111上固定安装有多个所述夹持框112,进而工作时,转动轮111可以转动进行不停歇的上料,所述夹持框112内设有若干组装在一起电源连接器,且排成一条直线,其中,所述夹持框112呈空心的长方体且其远离转动轮111的一端设有开口1121,该开口1121的宽度小于电源连接器的长度,能够确保电源连接器在移动时不会从夹持框112中掉落;其中,夹持框112内的电源连接器上料主要是通过振动盘进行上料,该上料方式比较普遍,因此在本技术方案中不做详细说明;下面将对传送装置13做进一步地描述,所述传送装置13设置在转动轮111的一侧,所述传送装置13呈水平状态,其与转动轮111靠近位置处设有保护板131,所述保护板131固定安装于所述传送装置13上,且保护板131凸出传送装置13一部分从而与转动轮111上的夹持框112相连,便于夹持框112内的电源连接器能够顺利进入至传送装置13上,在移动过程中不会掉落;由于转动轮111正常工作时只能转动,但是不能前后移动,其上的夹持框112也不能前后移动,因此其内的组装的电源连接器也无法正常保持前后移动,因此我们在摆料机构11与传送装置13一侧设置了推动装置12,所述推动装置12主要包括支撑柱121、设置于支撑柱121上的第一气缸122、与第一气缸122连接的推杆、与推杆连接的移动板123、安装于移动板123上的第二气缸124、与第二气缸124连接的第二推杆、与第二推杆连接的活动板125、与活动板125连接的第一连接板126、与第一连接板126连接的推板127,所述支撑柱121的底端放置于平面上,主要对推动装置12起到支撑的作用,所述第一气缸122固定安装于所述支撑柱121上,第一气缸122能够使得推杆前后移动,移动板123与推杆固定连接,推杆移动的同时能够带动移动板123移动,第二气缸124固定安装于所述移动板123上,即第二气缸124能够随着移动板123的移动而移动,所述第二气缸124能够驱动第二推杆上下移动,所述活动板125与第二推杆连接,第二推杆移动的同时能够带动所述活动板125移动,并且所述活动板125与第二气缸124滑动接触,即所述活动板125能够在第二气缸124上下滑动;所述第一连
接板126与活动板125连接,活动板125移动的时候能够带动第一连接板126移动,为了推动夹持框112内组装后的电源连接器,所述推板127呈竖直放置,第一连接板126移动的同时能够带动推板127移动,更重要的是,所述推板127的下端凸出于第一连接板126的下端,便于工作时能够对夹持框112内组装后的电源连接器起到推动的作用,推板127的宽度小于夹持框112上的开口1121宽度,从而使得推板127能够伸入至夹持框112内;所述推板127上还设有第一传感器128,所述第一传感器128能够对转动轮111上料的电源连接器进行检测,即检测到转动轮111端部的电源连接器时,即控制推动装置12工作从而将夹持框112内组装后的电源连接器进行推动,接着是限位装置14,所述限位装置14设置于所述传送装置13远离摆料机构11的一侧末端,所述限位装置14包括第二传感器141、限位块142;所述第二传感器141能够对传送至传送装置13端部的电源连接器起到检测的作用,其检测到后即可控制移动机构2工作从而将组装后的电源连接器进行夹持搬运,限位块142设置于第二传感器141的一侧,能够防止第二传感器141检测到电源连接器时电源连接器在传送装置13上继续移动。
[0033]
接着是移动机构2,所述移动机构2主要包括移动装置22、移动滑轨21,所述移动装置22滑动安装于移动滑轨21上,所述移动装置22在移动滑轨21上进行横向移动的工作原理主要是通过电动丝杆实现的,该技术比较现有,故不在此详细阐述,下面将对移动装置22的主要结构做详细地阐述,所述移动装置22包括滑动板221、第三气缸222、第三推杆223、加强板224、第四气缸225、第四推杆、第二连接板226、夹持板227,所述滑动板221滑动设置于所述移动滑轨21上,所述第三气缸222固定安装于所述滑动板221上,所述第三推杆223与第三气缸222连接,第三气缸222能够驱动第三推杆223进行上下移动,第三推杆223与加强板224固定连接,即第三推杆223移动时能够带动加强板224移动;所述第四气缸225固定安装于所述加强板224上,所述第四推杆与第四气缸225连接,第四气缸225能够驱动第四推杆左右移动,所述第二连接板226与第四推杆连接,所述第二连接板226与加强板224不接触,即第四推杆移动时第二连接板226能够左右移动,所述夹持板227与第二连接板226固定连接,即第二连接板226移动时夹持板227随之进行移动,其能够对组装后的电源连接器进行夹持。
[0034]
最后是夹持机构3,所述夹持机构3包括支撑平台31、设置于支撑平台31上的紧靠板32、设置于支撑平台31上位于紧靠板32一侧的第五气缸33、与第五气缸33连接的第五推杆、与第五推杆连接的输送板34、与输送板34连接的第三连接板35、与第三连接板35连接的顶靠板36,所述紧靠板32固定安装于所述支撑平台31上,所述支撑平台31呈空心状,所述第五气缸33固定安装于所述支撑平台31上,第五气缸33能够驱动第五推杆移动,输送板34与第五推杆连接,第五推杆移动时,输送板34随之进行移动,第三连接板35也随着输送板34的移动而移动,顶靠板36凸出于第三连接板35表面,顶靠板36也能够随着第三连接板35的移动而移动。
[0035]
由于组装时电源连接器的嵌接结构越来越多,为了使得已嵌接的电源连接器有序排放,所述支撑平台31内设有用于容纳嵌接后的电源连接器的收集台4,所述收集台4的端部设置于紧靠板32靠近顶靠板36的一侧。
[0036]
下面将系统的说明本实用新型的整体工作原理:首先是将若干电源连接器通过上料机构1进行上料,其中,摆料机构11主要是对若干电源连接器进行有序排列且使其组装呈一条直线,然后待第一传感器128检测到电源连接器到达转动轮111的端部时,此时即可控
制推动装置12上的推板127将转动轮111上的电源连接器推至传送装置13上,传送装置13对其进行传送,当电源连接器到达传送装置13的端部时,此时第二传感器141检测到,然后即控制移动机构2进行工作,移动机构2上的夹持板227能够将传送装置13上的电源连接器夹持从而移动至支撑平台31的上方,接着人工先将第一组电源连接器放置于紧靠板32靠近顶靠板36的一侧,此时控制顶靠板36移动使得顶靠板36与紧靠板32两者配合将第一组电源连接器夹持住,然后根据第一组电源连接器的位置,控制夹持机构3上的夹持板227与第一组电源连接器位置配合,从而使得夹持板227上的第二组电源连接器从侧面嵌接在第一组电源连接器上,然后保持移动装置22位置,此时控制顶靠板36松开第一组电源连接器,接着控制移动装置22,使得夹持板227带动其上的第一组电源连接器与第二组电源连接器向下移动,直至第二组电源连接器移动至刚刚第一组电源连接器的位置,此时第一组电源连接器移动至收集台4内,然后继续控制顶靠板36夹持住第二组电源连接器,然后循坏往复上述第二组电源连接器的嵌接工作即可。
[0037]
上述技术方案仅体现了本实用新型技术方案的优选技术方案,本技术领域的技术人员对其中某些部分所可能做出的一些变动均体现了本实用新型的原理,属于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