具备视认构件的连接器装置及用于该装置的系统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24203633发布日期:2021-03-09 19:31阅读:97来源:国知局
具备视认构件的连接器装置及用于该装置的系统的制作方法

1.本实用新型涉及连接器装置及用于该装置的系统,该连接器装置具备视认构件,更详细而言,具备用于确认端子的连接状态的视认构件。


背景技术:

2.在移动设备、工业设备、其他各种设备的组装工序中,通常广泛使用连接基板彼此的btob连接器。作为其结果,以往实现以不通过人的手而通过机械完全且可靠地使连接器间的连接换言之设置于连接器的端子间的连接自动化换言之完全的机器人嵌合为课题。近年来,由于具有连接器的需要处于增加的趋势,而且由于人工成本上升、降低成本的要求、因作业者的作业错误引起的连接器的破损、以及其他各种要因,迫切需要解决上述课题。为了使端子的连接自动化,例如日本特开2006-344418号公报(专利文献1)所公开的那样,使应该连接的连接器彼此准确地正对也较为重要,但更直接而言,提供可靠地进行端子的连接、进而能够容易且可靠地确认端子的连接状态某种方法最重要。
3.作为确认端子间的连接状态的以往的方法,例如除了存在导通检查即使电信号实际在端子间流过而直接确认之外,还存在基于某个测定值而间接确认的方法,例如,1)高度控制,即,使用位置传感器从连接器的侧面方向测定连接器的位置,并基于上述的测定值进行确认,2)行程控制,即测定安装有连接器的基板间的距离,并基于上述的测定值进行确认,3)载荷控制,即检测在使连接器连接时所施加的载荷,并基于上述的测定值进行确认等。
4.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2006-344418号公报
5.上述1)~3)所举出的以往的方法均为间接的确认方法,且不是直观的、直接的确认方法,而且具有容易产生测定误差的问题、可靠性欠缺之类的问题。例如,在上述1)的高度控制中,需要补偿可由于基板间高度的公差例如嵌合时的倾斜、焊料膨胀高度、基板间的不一致等而产生的公差,特别是在低矮型的连接器中存在设计难以成立之类的问题。另外,在上述2)的行程控制、上述3)的载荷控制中,例如,由于基板、壳体的挠曲等,存在顾客方面的验证困难或者无法验证之类的问题,而且,上述3)的载荷控制中使用的载荷传感器通常为高价设备,另外,存在设备大型化的趋势。而且,在上述1)和2)的方法中,特别是在多个连接器在基板上以密集的状态配置的情况下,也存在无法或难以针对所有连接器使用该方法之类的问题。另一方面,实际使电信号流过端子间而进行确认的导通检查虽是端子间连接的直接的确认方法,但在端子的连接不完全的情况下也导致流动有电信号。这样,需要检查工具等的追加的设备投资,另外,由于这样的缺点,最终多并用上述1)~3)所举出的任一种方法。


技术实现要素:

6.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消除上述现有技术中的缺点的连接器装置,在于提供能够通过视觉直观地确认端子的连接状态并能够容易且可靠地进行确认的连接器装置,而
且在于提供能够用于这样的连接器装置的系统。
7.为了解决上述课题,本实用新型的一方式的连接器装置是具备第1连接器和第2连接器的连接器装置,其特征在于,上述第1连接器具有第1壳体和设置于上述第1壳体的第1端子,上述第2连接器具有第2壳体以及设置于上述第2壳体的第2端子和视认构件,在上述第1连接器的至少局部插入上述第2壳体的规定部分时,上述第1端子和上述第2端子连接,上述视认构件包括:抵接部,其在上述第1连接器的至少局部插入上述第2壳体的规定部分时,可与上述第1连接器的至少局部或者其他的至少局部抵接;和视认部,其以在上述第1端子和上述第2端子连接之前和之后的至少任一个时刻,能够从上述第2连接器的外部视认的状态设置,并与上述第1连接器的至少局部或者其他的至少局部和上述抵接部间的抵接响应地使视认状态变化。
8.根据该方式的连接器装置,在一个连接器(第2连接器)的壳体(第2壳体)上,设置有包括与同对象连接器(第1连接器)的对象壳体(第1壳体)的局部间的抵接响应地使视认状态变化的视认部的视认构件,因此能够通过视觉直观地确认端子的连接状态,作为其结果,能够容易且可靠地进行确认。
9.另外,本实用新型的特征在于,为用于本实用新型的一方式的连接器装置的系统和方法。
10.在上述方式的连接器装置中,也可以是,上述视认部在上述连接之前,处于能够从上述第2连接器的外部视认的状态,并与上述抵接响应地变化为无法视认的状态,或者,也可以是,上述视认部在上述连接之前,处于无法从上述第2连接器的外部视认的状态,并与上述抵接响应地变化为能够视认的状态。
11.另外,在上述方式的连接器装置中,优选上述视认状态的变化包括位置、大小、形状、花纹或者色彩中的至少任一个的变化。
12.另外,也可以是,与上述抵接响应地,使上述视认部相对于上述第2连接器的位置变化。
13.而且,在上述方式的连接器装置中,也可以是,上述抵接部和上述视认部连结。另外,也可以是,上述抵接部通过上述抵接而相对于上述第2连接器可动,与上述可动响应地,使上述视认部相对于上述第2连接器的位置变化。
14.另外,也可以是,在上述第2壳体的与上述第1连接器和第2连接器的连接方向正交的至少长边方向上,使上述视认部相对于上述第2连接器的位置变化。
15.另外,在上述方式的连接器装置中,也可以是,在上述长边方向上,上述抵接部位于上述视认部与上述第2端子之间。
16.另外,优选在上述第2壳体的与上述第1连接器和第2连接器的连接方向正交的长边方向上的至少一个端部,以在与上述连接方向正交的短边方向上相互分离的状态至少设置有两个上述视认部。
17.另外,优选上述视认构件在上述第2壳体的与上述第1连接器和第2连接器的连接方向正交的长边方向上的各个端部设置。
18.另外,在上述方式的连接器装置中,也可以是,上述视认构件利用弹性构件构成,上述抵接部包括作为上述弹性构件的局部的弹性片。
19.在上述方式的连接器装置中,也可以是,上述视认构件还具有覆盖安装部和上述
第1壳体的周壁的覆盖部。
20.本实用新型还提供一种系统,用于连接器装置,上述连接器装置具备第1连接器和第2连接器,上述第1连接器具有第1壳体和设置于上述第1壳体的第1端子,上述第2连接器具有第2壳体以及设置于上述第2壳体的第2端子和视认构件,在上述第1连接器的至少局部插入上述第2壳体的规定部分时,上述第1端子和上述第2端子连接,上述视认构件包括:抵接部,其在上述第1连接器的至少局部插入上述第2壳体的规定部分时,可与上述第1连接器的至少局部或者其他的至少局部抵接;和视认部,其以在上述第1端子和上述第2端子连接之前和之后的至少任一个时刻,能够从上述第2连接器的外部视认的状态设置,并与上述第1连接器的至少局部或者其他的至少局部和上述抵接部的抵接响应地使视认状态变化,上述系统具备:图像检测部,其通过图像检测上述视认状态的变化;和判定部,其基于由上述图像检测部检测到的上述视认状态的变化,判定上述第1端子和上述第2端子间的连接状态。
21.该系统还可以用于上述各连接器装置。
22.根据本实用新型,提供能够通过视觉直观地确认端子的连接状态并能够容易且可靠地进行确认的连接器装置,另外在于提供能够用于这样的连接器装置的系统和方法。
附图说明
23.图1是将本实用新型的第1实施方式的连接器装置的一个例子与其周边构件一起示出的立体图。
24.图2是表示本实用新型的第1实施方式的插头连接器与插座连接器嵌合后的状态的俯视图。
25.图3是本实用新型的第1实施方式的插座连接器的俯视图。
26.图4是图3的a-a线剖视图。
27.图5是本实用新型的第1实施方式的视认构件的立体图。
28.图6是表示本实用新型的第1实施方式的插头连接器和插座连接器嵌合前的状态的图。
29.图7是表示本实用新型的第1实施方式的插头连接器和插座连接器嵌合后的状态的图。
30.图8是本实用新型的第2实施方式的插座连接器的俯视图。
31.图9是表示本实用新型的第2实施方式的插头连接器和插座连接器的嵌合后的状态的俯视图。
32.图10是本实用新型的第2实施方式的视认构件的立体图。
33.图11是表示本实用新型的第2实施方式的插头连接器和插座连接器嵌合前的状态的图。
34.图12是表示本实用新型的第2实施方式的插头连接器和插座连接器嵌合后的状态的图。
35.图13是本实用新型的第3实施方式的插座连接器的俯视图。
36.图14是表示本实用新型的第3实施方式的插头连接器和插座连接器嵌合后的状态的俯视图。
37.图15是本实用新型的第3实施方式的视认构件的立体图。
38.图16是本实用新型的第3实施方式的插头连接器和插座连接器嵌合前的状态的图。
39.图17是表示本实用新型的第3实施方式的插头连接器和插座连接器嵌合后的状态的图。
40.图18是表示本实用新型的优选的实施方式的图像确认系统的一个例子的概略图。
41.附图标记说明
42.1...连接器装置;2...插头连接器(第1连接器);3...基板;4...插座连接器(第2连接器);20...插头壳体(第1壳体);22b...端壁;30...插头端子(第1端子);40...插座壳体(第2壳体);43...嵌合凹部;45...视认窗;50...插座端子(第2端子);60...视认构件;63...抵接部;65...视认部。
具体实施方式
43.以下,参照附图对本实用新型的第一实施方式的连接器装置进行说明。为了方便说明仅示出优选的实施方式,但当然不是据此来限定本实用新型的。
44.<第1实施方式>
45.图1将本实用新型的连接器装置1的一个例子与其周边构件一起由立体图示出。为了简化,此处,作为周边构件,仅示出电路基板3。连接器装置1具备插头连接器(第1连接器)2和插座连接器(第2连接器)4。上述插头连接器2和插座连接器4分别安装于不同的电路基板,且能够在安装于电路基板的状态下沿着连接方向“α1”相互连接(例如嵌合)。另外,插头连接器2和插座连接器4在与连接方向“α1”正交的长边方向“β”和与连接方向“α1”和长边方向“β”双方正交的短边方向“γ”上成为对称形状。
46.图2通过俯视图示出插头连接器2和插座连接器4嵌合后的状态。此处,作为周边构件,简化示出挠性线缆、柔性基板、电路基板等导电构件7。插头连接器2以固定于导电构件7的一端的状态使用。
47.插头连接器2固定于具有挠性的导电构件7,因此能够相对于插座连接器4比较自由地移动。另一方面,插座连接器4以固定于电路基板3的状态使用。其中,当然也可以与其相反,在将插头连接器2安装于电路基板的状态下,另一方面,在将插座连接器4固定于具有挠性的导电构件的状态下,而且,在将插头连接器2和插座连接器4双方固定于具有挠性的导电构件的状态下使用。
48.插头连接器2包括插头壳体(第1壳体)20以及设置于插头壳体20的插头端子(第1端子)30和加强金属件32。
49.插头壳体20为了实现连接器装置的低矮化而作为扁平状的构件形成。插头壳体20具有俯视矩形框状的周壁22。周壁22包括:在沿着连接方向“α1”的方向“α”上具有高度且沿着长边方向“β”延伸的两个侧壁22a和沿着短边方向“γ”延伸的两个端壁22b。附图中虽没有明示,但在俯视中央处设置有由周壁22围起的矩形状的凹陷,在该凹陷嵌合插座连接器4的岛部41。
50.插头端子30在长边方向“β”上相互相邻地排列,并在使局部在侧壁22a暴露的状态下,设置有多个(此处为三个)。插头端子30通过安装部30a固定于导电构件7(参照图2)。与
一般挠性线缆等相同,导电构件7从各机器起以带状延伸。在第一实施方式中,特别是,由于通过设置于插座连接器4的视认窗45来确认连接状态,所以导电构件7的宽度优选如图2清楚示出的那样,设定为不堵塞视认窗45的程度的大小,换言之,设定为与插头连接器2的长边方向“β”上的宽度实质相同或者相对小的大小。此外,这样的尺寸设定在通常的连接器装置中是理所当然的,因此不需要特殊的设计。
51.加强金属件32在长边方向“β”上的插头壳体20的端部分别各设置一个。在各端部中,加强金属件32的局部,成为局部32b、32c在插头壳体20的侧壁22a和端壁22b各自处暴露的状态。与插头30相同,加强金属件32在其安装部32a处固定于导电构件。
52.图3是插座连接器4的俯视图,图4是图3的a-a线剖视图。插座连接器4包括插座壳体(第2壳体)40以及设置于插座壳体40的插座端子(第2端子)50和视认构件60。插座端子50和视认构件60与插座壳体40一体成形(嵌件成形)。
53.与插头壳体20相同,插座壳体40作为扁平状的构件而形成。俯视时,插座壳体40具有矩形框状的周壁42。周壁42包括:在沿着连接方向“α1”的方向“α”上具有高度且沿着长边方向“β”延伸的两个侧壁42a和沿着短边方向“γ”延伸的两个端壁42b。在俯视中央设置有在沿着连接方向“α1”的方向“α”上具有大致相同的高度并且由周壁42围起的大致矩形状的岛部41,在岛部41与周壁42之间形成有俯视为矩形框状的嵌合凹部43。插座端子50的接触部51及其周边部在设置于岛部41的端子收容槽41a配置,并在从端子收容槽41a稍微向外部突出的状态且在能够在短边方向“γ”上弹性位移的状态下设置。
54.插座端子50在长边方向“β”上相互相邻地排列,并在使局部在侧壁42a暴露的状态下,设置有多个(此处为三个)。插座端子50通过安装部52,利用焊接固定于电路基板3。
55.视认构件60在长边方向“β”上的插座壳体40的端部分别各设置一个,且在局部在插座壳体40的侧壁42a和端壁42b中暴露的状态下设置。与插座50相同,视认构件60在安装部61a、62a处焊接于电路基板3。
56.在插头连接器2和插座连接器4嵌合时,插头连接器2的周壁22沿着连接方向“α1”插入插座连接器4的嵌合凹部43,与此同时,插座连接器4的岛部41沿着连接方向“α1”插入由插头连接器2的周壁22围起的中央的矩形状的凹陷(未图示)。通过它们的插入,分别将设置于插头连接器2的插头端子30和设置于插座连接器4的插座端子50连接。
57.视认构件60用于能够通过视觉直观地直接确认插头端子30和插座端子50的连接状态。在第一实施方式中,能够通过与设置于插座壳体40的贯通孔连通的视认窗45,确认连接状态。
58.参照图2、图3,对连接状态的确认的一个例子进行说明。
59.图3示出在插头连接器2和插座连接器4嵌合之前,换言之,在插头端子30和插座端子50连接之前的状态,但在处于该状态时,用户能够通过设置于插座壳体40的视认窗45,从插座连接器4的外部的规定位置确认视认构件60的局部(视认部65)。
60.另一方面,图2示出在插头连接器2和插座连接器4嵌合之后,换言之,在插头端子30和插座端子50连接之后的状态,但在处于该状态时,用户至少不再能够从插座连接器4的外部的前述的规定位置确认视认构件60的局部(视认部65)。
61.这样,根据本结构,能够根据与视认窗45对应的规定位置有无视认部65,通过视觉直观地直接确认插头端子30和插座端子50的连接状态。此外,也可以使用利用了相机的图
像识别技术来确认视认部65的状态。特别是,在为小型的连接器装置的情况下,优选使用图像识别装置。
62.图5示出视认构件60的立体图。图5的(a)是从上方观察视认构件60的立体图,图5的(b)是从下方观察视认构件60的立体图。
63.视认构件60通过对一张具有弹性作用的金属板进行冲裁、折弯而形成。视认构件60主要包括基体61、上表面加强部61b(61b-1、61b-2a、61b-2b、61b-2c)、中间连结部61c(61c-1、61c-2、61c-3)、弹性连结部66-1、66-2、抵接部63(63-1、63-2)、视认部65(65-1、65-2)和侧壁62-1、62-2。侧壁62-1、62-2还包括上表面加强部62b(62b-1、62b-2)、内壁加强部62c(62c-1、62c-2)和底部加强部62d(62d-1、62d-2)。
64.基体61是在插座连接器4的长边方向“β”上的各个端部配置的比其他部分大的一个板状体。基体61沿着短边方向“γ”宽幅地延伸,且在沿着“α”方向从安装部61a立起的状态下设置。此外,基体61在大致所有的部分中,成为埋入插座壳体40的内部的状态,因此实际上只能够从外部识别局部。
65.在与基体61连续的状态下,设置有上表面加强部61b。与基体61不同,上表面加强部61b以在插座壳体40的外部暴露的状态设置,并具有:覆盖插座壳体40的端壁42b的顶部而保护插座壳体40的功能。
66.上表面加强部61b包括第1上表面加强部61b-1和第2上表面加强部61b-2。
67.第1上表面加强部61b-1在短边方向“γ”上具有与基体61大致的相同的宽度,并沿着长边方向“β”朝向插座壳体40的内方延伸。另一方面,第2上表面加强部61b-2是在与第1上表面加强部61b-1连续的状态下作为在短边方向“γ”上分支的比第1上表面加强部61b-1宽度窄的三个固定片61b-2a、61b-2b、61b-2c而形成的部分,且上述固定片61b-2a、61b-2b、61b-2c分别沿着长边方向“β”而朝向插座壳体40的内方延伸。视认窗45(参照图2、图3)在短边方向“γ”上的固定片61b-2a与固定片61b-2b之间和固定片61b-2b与固定片61b-2c之间分别各设置一个。
68.而且,在分别与上述固定片61b-2a、61b-2b、61b-2c连续的状态下,并且在从端壁42b的顶部起沿着沿连接方向的方向“α”而向下方折弯的状态下,分别设置有中间连结部61c-3、61c-1、61c-2。上述的中间连结部61c-3、61c-1、61c-2中的位于短边方向“γ”上中央的中间连结部61c-3在短边方向“γ”上具有与固定片61b-2a相同的宽度,另一方面,短边方向“γ”上位于端部的中间连结部61c-1,61c-2分别具有比固定片61b-2b、61b-2c小的宽度。在中间连结部61c-1、61c-2各自的端部还设置有以沿着嵌合凹部43的底面延伸的方式折弯的弹性连结部66-1、66-2,隔着上述的弹性连结部66-1、66-2,依次设置有抵接部63-1、63-2和视认部65-1、65-2。弹性连结部66-1、66-2将视认部65-1、65-2的方向决定为在长边方向“β”上与中间连结部61c-1、61c-2的端部相反方向。如从图3等可知的那样,抵接部63-1、63-2在长边方向“β”上在视认部65-1、65-2与插座端子50之间定位,配置于嵌合凹部43。
69.抵接部63-1、63-2在中间连结部61c-1、61c-2各自的端部,以在短边方向“γ”上相互分离的状态,分别作为弹性片而设置。各抵接部63-1、63-2在短边方向“γ”上在比弹性连结部66-1、66-2靠中心这侧定地位。抵接部63-1、63-2可与在插座连接器4的嵌合凹部43中插入有的插头连接器2的至少局部抵接,在第一实施方式中,可与设置于插头连接器2的加强金属件32抵接。抵接部63-1、63-2通过上述的抵接而相对于插座连接器4可动。
70.视认部65-1、65-2在从各抵接部63-1、63-2起并与之连续的状态下,以在短边方向“γ”上相互分离的状态设置,且分别沿着长边方向“β”在朝向插座壳体40的外侧的单个端部形成。第一实施方式的视认部65-1、65-2用于调整视认状态,以在短边方向“γ”上形成曲面的方式变圆地折弯。
71.侧壁62-1、62-2是在插座连接器4的短边方向“γ”上的各个端部配置的沿着长边方向“β”延伸的比较大的两个板状体。侧壁62-1、62-2分别沿着“α”方向而从安装部62a立起。此外,与基体61相同,侧壁62-1、62-2在大致所有部分中,成为埋入插座壳体40的内部的状态,因此实际上只能够从外部识别局部。
72.在各侧壁62-1、62-2的在长边方向“β”上的端部,在与侧壁62-1、62-2连续的状态下,设置有上表面加强部62b-1、62b-2。与侧壁62-1、62-2不同,上表面加强部62b-1、62b-2以向插座壳体40的外部暴露的状态设置,并具有覆盖插座壳体40的侧壁42a的顶部而保护插座壳体40的功能。
73.而且,在与上表面加强部62b-1、62b-2连续的状态下,并且在从侧壁42a的顶部起沿着“α”方向向下方折弯的状态下,设置有内壁加强部62c-1、62c-2。在上述的内壁加强部62c-1、62c-2的端部,进一步形成有占据嵌合凹部43局部的底部加强部62d-1、62d-2。另外,在内壁加强部62c-1、62c-2的中间位置,设置有可供设置于插头连接器2的加强金属件32的局部卡止的卡止突起部62e。
74.参照图6、图7,基于抵接部63和视认部65的构造对参照图2、图3说明过的视认部65的动作重新进行说明。
75.图6的(a)是图3的状态即插头连接器2和插座连接器4嵌合之前换言之插头端子30和插座端子50连接之前的视认构件60的俯视图,图6的(b)是图6的(a)的b-b线剖视图。
76.另一方面,图7的(a)是图2的状态即插头连接器2和插座连接器4嵌合之后换言之插头端子30和插座端子50连接之后的视认构件60的俯视图,图7的(b)是图7的(a)的c-c线剖视图。
77.如上述那样,视认构件60通过对一张具有弹性作用的金属板进行冲裁、折弯而形成,因此视认部65-1、65-2处于与抵接部63-1、63-2连结的状态。因此,在从图6的状态变化为图7的状态时,即插头连接器2和插座连接器4嵌合而将插头端子30和插座端子50连接了时,抵接部63-1、63-2与插座连接器4的局部(例如加强金属件32)抵接而可动,更详细而言,抵接部63-1、63-2被沿着“α”方向向底侧按压。与此响应,视认部65-1、65-2使它们相对于插座连接器4的位置从图6所示的位置向图7所示的位置变化,进一步而言,视认部65-1、65-2被向上方推起来,同时,被拉到插座连接器4的中心侧。视认部65-1、65-2像这样在插头端子30和插座端子50连接之前和之后的至少任一个时刻,在第一实施方式中,在连接前,处于能够视认插座连接器4的外部的状态,更详细而言,处于能够通过视认窗45视认插座连接器4的外部的状态,但通过与抵接部63-1、63-2的可动响应,在长边方向“β”上,使它们相对于插座连接器4的位置变化,由此使视认状态变化。作为其结果,如参照图2、图3说明的那样,视认部65-1、65-2成为从视认窗45中换言之插从座连接器4外部的规定位置的视野中消失而无法视认的状态。
78.<第2实施方式>
79.参照图8~图12,对第2实施方式进行说明。
80.图8是插座连接器4a的俯视图,图9是表示插头连接器2a和插座连接器4a嵌合后的状态的俯视图,图10是表示视认构件60a的立体图的图,(a)是从上方观察视认构件60a的立体图,(b)是从下方观察视认构件60a的立体图。上述图8~图10分别与第1实施方式的图3、图2、图5对应。
81.第2实施方式和第1实施方式的主要差异在于视认构件60a相对于插座壳体40a安装的方法和视认构件60a的形状。其中,也可以认为视认构件60a的基本的动作原理与第1实施方式相同。以下,仅对与第1实施方式之间的主要差异进行说明。此外,对与第1实施方式的构件相当的构件,在相同的参照编号后附加“a”的文字,并省略详细说明。
82.视认构件60a主要包括基体61a、上表面连结部61ab(61ab-1、61ab-2)、朝向下方的中间连结部61ac(61ac-1、61ac-2)、抵接部63a(63a-1、63a-2)和视认部65a(65a-1、65a-2)。视认构件60a压入固定于插座壳体40a。在固定于插座壳体40a时,可向外部暴露的主要仅为抵接部63a(63a-1、63a-2)、视认部65a(65a-1、65a-2)。
83.基体61a是在插座连接器4a的在长边方向“β”上的各个端部配置的比其他部分大的一个板状体。基体61a沿着短边方向“γ”宽幅地延伸,并且在沿着“α”方向从安装部61aa立起的状态下设置。在基体61a的短边方向“β”的两端部形成有用于相对于插座壳体40a压入固定的卡止部68a。
84.在与基体61a连续的状态下设置有两个上表面连结部61ab-1、61ab-2。与基体61a相同,上表面连结部61ab-1、61ab-2装入插座壳体40a的内部。
85.而且,在分别与上表面连结部61ab-1、61ab-2连续的状态下,并且在从顶部侧起沿着“α”方向向下方折弯的状态下,设置有中间连结部61ac-1、61ac-2。在中间连结部61ac-1、61ac-2上,与基体61a相同,在短边方向“β”上的两端部形成有用于相对于插座壳体40a压入固定的卡止部68b。在中间连结部61ac-1、61ac-2各自的端部,依次设置有抵接部63a-1、63a-2和视认部65a-1、65a-2。抵接部63a-1、63a-2在短边方向“γ”上宽幅地形成,此处,抵接部63a-1、63a-2发挥作为第1实施方式的弹性连结部66a-1、66a-2的功能。
86.因此,抵接部63a-1、63a-2在中间连结部61ac-1、61ac-2的各个端部,以在短边方向“γ”上相互分离的状态分别作为弹性片而设置。抵接部63a-1、63a-2可与在插座连接器4a的嵌合凹部43a插入的插头连接器2a的至少局部抵接。抵接部63a-1、63a-2通过上述的抵接而相对于插座连接器4a可动。
87.因此,视认部65a-1、65a-2在从各抵接部63a-1、63a-2起并与之连续的状态下且以在短边方向“γ”上相互分离的状态设置,并分别在沿着长边方向“β”而朝向插座壳体40a外侧的单个端部形成。第一实施方式的视认部65a-1、65a-2用于调整视认状态,成为平板状。
88.参照图11、图12,基于抵接部63a和视认部65a的构造对视认部65a的动作进行说明。这些图分别相当于第1实施方式的图6、图7。
89.图11的(a)是图8的状态即插头连接器2a和插座连接器4a嵌合之前换言之插头端子30a和插座端子50a连接之前的视认构件60a的俯视图,图11的(b)是图11的(a)的dd线剖视图。
90.另一方面,图12的(a)是图9的状态即插头连接器2a和插座连接器4a嵌合之后换言之插头端子30a和插座端子50a连接之后的视认构件60a的俯视图,图12的(b)是图12的(a)的e-e线剖视图。
91.如上述那样,视认构件60a由一张具有弹性作用的金属板形成,因此视认部65a-1、65a-2处于与抵接部63a-1、63a-2连结的状态。在从图11的状态变化为图12的状态时,即插头连接器2a和插座连接器4a嵌合而将插头端子30a和插座端子50a连接了时,抵接部63a-1、63a-2与插座连接器4a的局部抵接而可动,更详细而言,抵接部63a-1、63a-2被沿着连接方向“α1”向底侧按压。与这样的抵接部63a-1、63a-2的可动响应,视认部65a-1、65a-2使相对于插座连接器4的位置从图11所示的状态向图12所示的状态变化,进一步而言,视认部65a-1、65a-2被向上方推起,同时,被拉到插座连接器4a的中心侧。视认部65a像这样在插头端子30a和插座端子50a连接之前和之后的至少任一个时刻,此处与第一实施方式相同,在连接前,如图8所示,处于能够视认插座连接器4a外部的状态,更详细而言,处于能够从视认窗45a视认插座连接器4a外部的状态,但通过与抵接部63a-1、63a-2的可动响应,例如在长边方向“β”上使相对于插座连接器4的位置变化,从而如图9所示,成为从视认窗45a中换言之从插座连接器4a外部的规定位置的视野中消失而无法视认的状态。
92.<第3实施方式>
93.参照图13~图17,对第3实施方式进行说明。
94.图13是插座连接器4b的俯视图,图14是表示插头连接器2b和插座连接器4b嵌合后的状态的俯视图,图15是表示视认构件60b的立体图的图,(a)是从上方观察视认构件60b的立体图,(b)是从下方观察视认构件60b的立体图。上述图13~图15分别与第1实施方式的图3、图2、图5对应。
95.第3实施方式与第1实施方式的主要差异在于视认构件60b相对于插座壳体40b安装的方法和视认构件60b的形状。针对安装方法,也可以认为与第2实施方式相同。视认构件60b的基本的动作原理与第1实施方式、第2实施方式相同,但动作方式与上述第1实施方式、第2实施方式稍微不同。以下,仅对与第1实施方式、第2实施方式之间的主要差异进行说明。此外,对与第1实施方式的构件相当的构件,在相同的参照编号后附加“b”的文字,并省略详细说明。
96.视认构件60b主要包括:基体61b、朝向上方的中间连结部69(69-1、69-2)、上表面连结部61bb(61bb-1、61bb-2)、朝向下方的中间连结部61bc(61bc-1、61bc-2)、抵接部63b(63b-1、63b-2)和视认部65b(65b-1、65b-2)。视认构件60b压入固定于插座壳体40b。在固定于插座壳体40b时,可向外部暴露的主要仅为抵接部63b(63b-1、63b-2)和视认部65b(65b-1、65b-2)。
97.基体61b是在插座连接器4b的长边方向“β”上的各个端部配置的比其他部分大的一个板状体。基体61b沿着短边方向“γ”宽幅地延伸,并且在沿着“α”方向从安装部61ba立起的状态下设置。
98.在与基体61b连续的状态下,设置有两个中间连结部69-1、69-2,而且在分别与它们连结的状态下设置有两个上表面连结部61bb-1、61bb-2。与基体61b相同,上述中间连结部69-1、69-2和上表面连结部61bb-1、61bb-2全部装入插座壳体40b的内部。
99.而且,在分别与上表面连结部61bb-1、61bb-2连续的状态下,并且在从顶部侧起沿着沿连接方向的方向“α”向下方折弯的状态下,设置有中间连结部61bc-1、61bc-2。在中间连结部61bc-1、61bc-2的各个端部依次设置有抵接部63b-1、63b-2和视认部65b(65b-1、65b-2)。抵接部63b-1、63b-2在短边方向“γ”上宽幅地形成,此处,抵接部63b-1、63b-2发挥
作为第1实施方式的弹性连结部(66)的功能。
100.因此,抵接部63b-1、63b-2在中间连结部61bc-1、61bc-2的各个端部,以在短边方向“γ”上相互分离的状态分别作为弹性片而设置。抵接部63b-1、63b-2可与在插座连接器4a的嵌合凹部43b中插入的插头连接器2b的至少局部抵接。抵接部63b-1、63b-2通过上述的抵接而相对于插座连接器4b可动。
101.因此,视认部65b-1、65b-2在从各抵接部63b-1、63b-2起并与之连续的状态下,以在短边方向“γ”上相互分离的状态设置,分别形成于沿着长边方向“β”而朝向插座壳体40b外侧的一个端部。第一实施方式的视认部65b-1、65b-2用于调整视认状态,成为平板状。
102.参照图16、图17,基于抵接部63b-1、63b-2和视认部65b-1、65b-2的构造对视认部65b-1、65b-2的动作进行说明。上述图是分别相当于第1实施方式的图6、图7的图。
103.图16是图13的状态即插头连接器2b和插座连接器4b嵌合前换言之插头端子30b和插座端子50b连接前的视认构件60b的俯视图。
104.另一方,图17是图14的状态即插头连接器2b和插座连接器4b嵌合后换言之插头端子30b和插座端子50b连接后的视认构件60b的俯视图。
105.如上述那样,视认构件60b由一张具有弹性作用的金属板形成,因此视认部65b-1、65b-2处于与抵接部63b-1、63b-2连结的状态。在从图16的状态变化为图17的状态时即插头连接器2b和插座连接器4b嵌合而将插头端子30b和插座端子50b连接时,抵接部63b-1、63b-2与插座连接器4b的局部抵接而可动,更详细而言,抵接部63b-1、63b-2被沿着连接方向“α1”向底侧按压。与该抵接部63b-1、63b-2的可动响应,视认部65b-1、65b-2使它们相对于插座连接器4b的位置从图16所示的状态向图17所示的状态变化,进一步而言,视认部65b-1、65b-2被向上方推起来,同时被向与插座连接器4b的中心侧相反一侧按压。这样,视认部65b-1、65b-2在插头端子30b和插座端子50b连接之前和之后的至少任一个时刻,此处与第1实施方式、第2实施方式不同,在连接前,如图6所示,处于无法从插座连接器4b的外部视认的状态,但通过与抵接部63b-1、63b-2的可动响应,例如,在长边方向“β”上,使它们相对于插座连接器4b的位置变化,由此如图7所示,成为从座壳体40b的外部的规定位置突出而能够视认的状态。
106.<图像确认系统>
107.图18概略地示出本实用新型优选的实施方式的图像确认系统的一个例子。为了方便,此处,特别利用图11的(b)示出利用图8~图12所示的第2实施方式的连接器装置1a的图像确认系统的一个例子,但当然也可以利用除第2实施方式以外的其他连接器装置而构成系统。此外,图18中,与图11的(b)相同,为了方便而省略插座连接器4a等。
108.图像确认系统至少包括利用相机等而构成的图像检测部8、利用计算机处理装置(cpu)等而构成的判定部9。判定部9的判定也能够使用一般作为图像处理软件而出售的软件。
109.图像检测部8例如利用某种固定单元(未图示)而固定于插座连接器4a的视认窗45a(参照图8、图9)上部的规定位置,并通过各视认窗45a例如在“α1”方向上视认设置于插座连接器的内部的视认部65a(65a-1、65a-2)。
110.判定部9基于由图像检测部8检测出的视认状态的变化,判定插头端子30a和插座端子50a间的连接状态。视认状态的变化分别通过视认窗45a而在可伸缩的多个(此处共计
四个)视认部65a(65a-1、65a-2)中指示。图像检测部8能够分别针对上述全部视认部65a,检测视认状态的变化。
111.也能够将视认状态的变化捕捉为图8、图9所示的两个状态间的变化,即通过视认窗45a可见视认部65a的状态和通过视认窗45a完全无法看见视认部65a的状态之间的变化,但进一步而言,也能够捕捉为仅图8所示的状态的变化,即,在通过视认窗45a可见视认部65a的状态下,还包括可见视认部65a的程度、其形状等发生变化的视认状态上的变化。而且,也可以将多个视认部65a各自的视认状态的变化的比较结果捕捉为视认状态的变化。在这种情况下,也能够依次掌握插头连接器2a和插座连接器4a的倾斜的状态。根据视认状态的变化的详细的分析,基于判定部9的判定结果不仅包括有无连接之类的单纯的结果,还能够包括例如连接不良的位置、其程度等。
112.这样,根据本实用新型,能够视认嵌合的结束状态,且能够利用图像检测,直观地直接容易且可靠地确认嵌合的结束状态。
113.此外,本实用新型不限定于上述的实施方式,能够进行其他各种变更。
114.例如,在本实施方式中,使在插座连接器的嵌合凹部插入的插头连接器的局部与抵接部抵接,但也可以通过使插头连接器的其他的部分与该抵接部抵接而使视认状态变化。通过使插头连接器的任一个部分与该抵接部抵接而使视认状态变化即可。
115.另外,虽利用视认部的物理的位置使视认状态变化,但能够与抵接部中的抵接响应地使视认状态变化即可,因此,不局限于位置,也可以根据大小、形状、花纹或者色彩中至少任一者使视认状态变化。另外,视认状态的变化除了机械上、构造上的变化之外,还能够通过电、化学的变化来实现。而且,通过使视认部的形状不是成为单纯的四边形状而是成为三角形状,而且通过赋予花纹、色彩,也能够容易辨别视认状态的变化。
116.另外,视认部也可以如第1和第2实施方式中说明的那样,在端子彼此连接前能够视认,或者也可以如第3实施方式所说明的那样,在端子彼此连接后能够视认,而且也可以在端子彼此连接之前和之后双方中均能够视认。即便在端子彼此连接之前和之后双方中均能够视认的情况下,也能够与抵接部中的抵接响应地使视认状态变化,这是由于只要用户能够识别这样的视认状态的变化,则能够确认端子的连接状态。因此,视认部以在端子彼此连接之前和之后的至少任一个时刻能够视认的状态设置即可。
117.而且,在本实施方式中,将视认部设置于长边方向上的两端部,但也可以仅设置于一个端部。其中,通过设置于两端部,从而能够更准确地确认连接状态。
118.另外,在本实施方式中,将视认部以在短边方向上相互分离的状态设置有两个,但不一定需要设置两个,也可以仅设置一个。其中,在至少设置了两个的情况下,在使插头连接器2相对于插座连接器4嵌合时,使插头连接器2以相对于插座连接器4稍微倾斜的状态嵌合的情况下,也能够容易辨别并修正这样的倾斜。
119.另外,在本实施方式中,与抵接部抵接的部分为加强金属件,但只要能够使抵接和端子的连接状态相关联,也可以与对象连接器的任一个部分抵接。
120.以上的说明与优选的实施方式相关,应该理解为产品和制造它的方法仅为代表性的。能够认为按照上述说明进行不同实施方式的变形和修正对本领域技术人员是显而易见的。因此,例示的实施方式和代替的实施方式能够不脱离添附的权利要求书所说明的产品和方法的精神地实施。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