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源装置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24474264发布日期:2021-03-30 20:10阅读:73来源:国知局
电源装置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电源装置。



背景技术:

在现有技术中,车辆用的电源装置包括包含多个电池的电池组、用于收容电池组的底盘、覆盖所述底盘的开口而从外部遮蔽电池组的盖、以及朝向电池组导入空气的进气管。如此,电池装置能够作为一个整体搭载于车辆来提供电力,而进气管能够朝向电池组导入空气来对电池组进行冷却,来确保电源装置的散热效果。

通常,为了达到所需的散热效果,进气管覆盖在电池组的其中一侧(如上表面上方),通过进气口引入空气,并使空气经由进气管的内部流路而流向电池组。这样的进气管较为大型,考虑到将这样大型的进气管固定在电池组上,通常是在进气管上设置紧固部,并以螺栓等固定件通过紧固部将进气管固定在电池组的板件上。此时,紧固部与固定件穿过进气管中将吸入的空气供给到电池组的内部流路,将阻碍吸入的空气的流动,进而在紧固部附近产生压力损失。

[现有技术文献]

[专利文献]

[专利文献1]日本专利公开第2016-199106号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电源装置,能够减少进气管上的紧固部在进气时的压力损失。

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电源装置,包括:壳体;多个电池,存放在所述壳体内;板状部件,配置在所述多个电池之间;进气管,配置在所述电池的上方,且设有引入所述壳体的外部的空气的进气口,来将所述空气朝向所述电池引入;紧固部,将所述进气管紧固在所述板状部件上;以及凹入结构,设在所述进气管的所述紧固部的周围,且朝向所述电池凹入,所述凹入结构具有底部以及侧壁部,所述底部具有往远离所述进气口的方向呈现锐角的面,且所述侧壁部与所述底部相连。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实施例中,所述底部构成为往远离所述进气口的方向呈现流线形状的面。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实施例中,所述侧壁部从所述底部朝向相反方向,在所述凹入结构扩径的方向上倾斜设置。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实施例中,所述底部在所述电源装置搭载于车辆的状态下,以在车辆前后方向上为水平的平面所构成,所述侧壁部形成为:越远离所述紧固部,从所述底部起的高度越低。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实施例中,所述电源装置还包括:线束,在所述电源装置中进行电力或通信的交换;以及安装部,设置在所述进气管的外表面上,并将所述线束安装到所述进气管上,且所述安装部具有安装壁部,所述安装壁部形成为从所述外表面起算的高度比所述线束的宽度长。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实施例中,所述电源装置还包括:风扇,用于向所述电池导入冷风;以及控制单元,用于驱动所述风扇,所述风扇与所述控制单元设置在所述进气口的相对两端部,线束在所述风扇与所述控制单元之间电性连接,且以横越所述进气口的方式进行配置。

基于上述,在本实用新型的电源装置中,进气管将空气朝向电池引入,紧固部将进气管紧固在板状部件上,凹入结构设在进气管的紧固部的周围而朝向电池凹入。进而,凹入结构具有底部以及侧壁部,底部具有往远离进气口的方向呈现锐角的面,且侧壁部与底部相连,使凹入结构往远离进气口的方向呈现尖角状。如此,进气管所引入的空气在进气管中流经紧固部时,空气在进气管的内部流路中沿着凹入结构的内侧部分往远离进气口的方向流动,受到具有呈现锐角的面的底部的引导,因而凹入结构的设置能够降低进气管在紧固部附近的压力损失。据此,本实用新型的电源装置能够减少进气管上的紧固部在进气时的压力损失。

为让本实用新型的上述特征和优点能更明显易懂,下文特举实施例,并配合附图作详细说明如下。

附图说明

图1是依照本实用新型的一实施例的电源装置的分解示意图;

图2是图1所示的电源装置移除壳体与盖部件后的立体示意图;

图3是图1所示的电源装置的紧固部的放大示意图;

图4是图2所示的电源装置在a-a线的剖面示意图;

图5是图2所示的电源装置在b-b线的剖面示意图。

附图标记说明:

100:电源装置;

102:线束;

110:壳体;

112:容置空间;

114:开口;

120:电池;

130:电子元件;

132:控制单元;

134:开关部件;

136:支撑部件;

140:盖部件;

150:板状部件;

160:进气管;

162:进气口;

164:内部流路;

166:安装部;

166a:安装壁部;

166b:翼部;

170:紧固部;

172:螺栓;

174:套筒;

176:螺帽;

180:凹入结构;

182:底部;

184:侧壁部;

186:弧部;

190:风扇;

d1、d2:直径;

h1、h2:高度;

p:路径。

具体实施方式

图1是依照本实用新型的一实施例的电源装置的分解示意图,图2是图1所示的电源装置移除壳体与盖部件后的立体示意图,图3是图1所示的电源装置的紧固部的放大示意图,图4是图2所示的电源装置在a-a线的剖面示意图,图5是图2所示的电源装置在b-b线的剖面示意图。在本实施例中,电源装置100能够应搭载于未示出的车辆。然而,本实用新型并不限制电源装置100的用途,其可依据需求调整。以下将以图1至图5来说明在本实施例的电源装置100的整体构成以及作为示例的一种实施方式。

详细来说,如图1与图2所示,在本实施例中,电源装置100包括壳体110、两个电池120、电子元件130、盖部件140、板状部件150、进气管160、两个紧固部170以及两个凹入结构180。壳体110具有容置空间112以及连通容置空间112与外部的开口114。两个电池120经由开口114放入容置空间112而存放在壳体110内。电子元件130与电池120并列地配置,也收容于壳体110内。盖部件140覆盖壳体110的开口114来从外部遮蔽收容在容置空间112内的电池120与电子元件130。板状部件150配置在多个电池120之间(如图1所示出的两个电池120之间)。进而,进气管160配置在电池120的上方,且设有引入壳体110的外部的空气的进气口162,来将空气朝向电池120引入。两个紧固部170将进气管160紧固在板状部件150上,两个凹入结构180设在进气管160的紧固部170的周围,且朝向电池120凹入。如此,电源装置100能够作为一个整体搭载于车辆来提供电力。然而,本实用新型并不限制电源装置100的具体结构,亦不限制上述构件如电池120、紧固部170与凹入结构180的数量,其可依据需求调整。

在本实施例中,当由进气管160对电池120进行冷却时,经由进气口162(示出于图1与图2)引入的空气在进气管160的内部流路164中流动。由于进气管160设置在多个电池120的上方,因此内部流路164能将空气从电池120的上方导入多个电池120。具体来说,空气从进气口162流入位在进气口162与板状部件150之间的电池120(即图2与图4的左侧的电池120),且空气绕过紧固部170与凹入结构180后流入板状部件150的另一侧的电池120(即图2与图4的右侧的电池120)。在此过程中,由进气口162引入的空气沿着图2的虚线所示的路径p在进气管160的内部流路164中流动,也就是说,由进气口162往远离进气口162的方向(如图2的右侧)流动。如此,电池120能够由进气管160引入的空气进行冷却。

请参考图3至图5,在本实施例中,紧固部170包括螺栓172、设在进气管160上供螺栓172插入的套筒174、以及埋设在板状部件150上的螺帽176,但不以此为限制。如此,螺栓172经由套筒174穿入进气管160内并锁入螺帽176而固定在两个电池120之间的板状部件150(如图4所示),据此进气管160固定在电池120的其中一侧(如上表面的上方)。进而,凹入结构180设在进气管160上并环绕在紧固部170的周围,且朝向电池120凹入。

在本实施例中,凹入结构180具有底部182以及侧壁部184。底部182具有往远离进气口162的方向(如图1与图3的右下方、或图2与图4的右侧)呈现锐角的面,且侧壁部184与底部182相连。较佳地,底部182进一步构成为往远离进气口162的方向呈现流线形状的面(如图2所示的底部182在邻近紧固部170之处具有往远离进气口162的方向呈现流线形状的弧部186)。侧壁部184立设于底部182上,且环绕底部182的边缘,使凹入结构180往远离进气口162的方向呈现尖角状。并且,如图5所示,侧壁部184从底部182朝向相反方向(即图5的上侧),在凹入结构180扩径的方向(即图5的朝向上侧的方向)上倾斜设置。

也就是说,底部182的边缘在邻近紧固部170的部分可为圆弧形,并以呈现流线形状的方式往远离进气口162的方向延伸(即弧部186)并且以呈现锐角的方式汇集。进而,侧壁部184从底部182的边缘起往上方延伸设置,且侧壁部184往外侧倾斜设置,使得凹入结构180从底部182朝向相反方向(即图5的上侧)逐渐扩径,如凹入结构180在邻近底部182之处的直径d1(即侧壁部184之间的距离)小于凹入结构180在远离底部182之处的直径d2(即侧壁部184之间的距离)。

如此,当由进气口162引入的空气在进气管160中流经紧固部170时,空气沿着图4所示的路径p在进气管160的内部流路164中流动,来绕过紧固部170与凹入结构180。此时,空气沿着凹入结构180的内侧部分往远离进气口162的方向(即图4的右侧)流动,因而由底部182的流线形状的面的引导后在底部182的呈现锐角的面汇流。并且,往外侧倾斜设置的侧壁部184能将内部流路164中的空气往呈现锐角的部分引导。据此,凹入结构180能够减少紧固部170插入进气管160后对流经进气管160的空气产生的阻碍,进而能够降低压力损失。

进而,在本实施例中,如图4所示,底部182在电源装置100搭载于车辆的状态下,以在车辆前后方向上为水平的平面所构成,且侧壁部184形成为:越远离紧固部170,从底部182起的高度越低。也就是说,底部182的呈现锐角的面为平面,当电源装置100搭载于车辆时,作为底部182的平面能在车辆前后方向上呈现水平状态。并且,侧壁部184从底部182起的高度从紧固部170的周围往远离紧固部170的方向(相当于远离进气口162的方向)降低,例如侧壁部184邻近紧固部170的部分的从底部182起的高度h1大于侧壁部184远离紧固部170的部分的从底部182起的高度h2。

由此可知,在本实施例的凹入结构180中,侧壁部184环绕底部182设置,但在对应于底部182的呈现锐角的部分降低高度而成为开放状态。如此,即使外部的水进入凹入结构180,或者在凹入结构180附近结露而产生水,水也能从凹入结构180中侧壁部184高度较低而成为开放状态的部分排出。因此,能够抑制水积存在凹入结构180中,进而能够防止水进入电源装置100的内部并抑制紧固部170中的金属制的螺栓172与套筒174等产生腐蚀。

返回图1与图2,在本实施例中,电源装置100还包括构成电子元件130的控制单元132。更进一步地说,电子元件130包括控制单元132与开关部件134。开关部件134进行与电池120有关的开关,例如在车辆停止时、车辆冲撞时关闭电池120的电路或在对其他部件供给电力时进行电池120的开关。控制单元132例如是电子控制单元(electroniccontrolunit,ecu),进行电池120或开关部件134的控制。控制单元132与开关部件134可由支撑部件136等组装在一起,从而使电子元件130作为一个整体而与电池120并排设置。然而,本实用新型不限制电子元件130的组成,其可依据需求调整。

再者,在本实施例中,如图1与图2所示,电源装置100还包括用于向电池120导入冷风的风扇190(示出于图1,在图2中位于右侧电池120的下方而未示出)。风扇190设置在电池120的相反于进气管160的另一侧,且风扇190与电子元件130的控制单元132设置在进气口162的相对两端部。也就是说,进气管160与风扇190分别设置在电池120的相对两侧(如图1的上侧与下侧),据此对电池120进行冷却而提升电池120的散热效果。进而,控制单元132也用于驱动风扇190。风扇190与电子元件130分别设置在电池120的相对两侧(如图1的右侧与左侧),因此不影响彼此的配置空间。然而,本实用新型不限制风扇190的设置与否,其可依据需求调整。

进而,在本实施例中,如图2所示,电源装置100还包括线束102以及设置在进气管160的外表面上的安装部166。线束102在电源装置100中进行电力或通信的交换,例如是在风扇190与控制单元132之间电性连接,使控制单元132能够驱动风扇190,而安装部166将线束102安装到进气管160上。在此情况下,由于风扇190与控制单元132设置在进气口162的相对两端部,因此线束102以横越进气口162的方式进行配置,如沿着进气管160的上表面穿过两个紧固部170与凹入结构180之间而连接风扇190与控制单元132。如此,因此能够以冷却性、布局性佳的方式,避免干涉其他部件而配置线束102。

此外,如图5所示,在本实施例中,安装部166具有一对安装壁部166a以及对应设在一对安装壁部166a外侧的一对翼部166b。安装壁部166a立设于进气管160的外表面上,且形成为从外表面起算的高度比线束102的宽度长。因此,当线束102夹持在一对安装壁部166a之间时,线束102不超出安装壁部166a的高度。进而,一对翼部166b在一对安装壁部166a的外侧作为补强结构。也就是说,当线束102安装在一对安装壁部166a之间时,一对翼部166b能够从外侧支撑从内部受到线束102推挤的一对安装壁部166a,来抑制一对安装壁部166a产生变形。然而,本实用新型不限制安装壁部166a与翼部166b的具体结构,亦不限制安装部166的组成,只要安装部166能够用于安装线束102即可,其可依据需求调整。

由此可知,本实施例中的电源装置100能够经由设置如上述说明的凹入结构180而减少进气管上的紧固部在进气时的压力损失。上述说明只是本实用新型的电源装置的其中一种实施方式,本实用新型并不以此为限制。例如,在其他未示出的实施例中,可省略设置风扇190、亦可设置有其他未示出的散热元件。或者,也可设置一个或三个以上的紧固部170,且对应设置有一个或三个以上的凹入结构180。也就是说,在不超出本实用新型所提出的电源装置的技术方案的基础上,其具体实施方式可依据需求调整。

综上所述,在本实用新型的电源装置中,进气管将空气朝向电池引入,紧固部将进气管紧固在板状部件上,凹入结构设在进气管的紧固部的周围而朝向电池凹入。进而,凹入结构具有底部以及侧壁部,底部具有往远离进气口的方向呈现锐角的面,且侧壁部与底部相连,使凹入结构往远离进气口的方向呈现尖角状。如此,进气管所引入的空气在进气管中流经紧固部时,空气在进气管的内部流路中沿着凹入结构的内侧部分往远离进气口的方向流动,受到具有呈现锐角的面的底部的引导,因而相较于先前技术中用于使螺栓等固定件通过而设为圆形底面的紧固部而言,凹入结构的设置能够降低进气管在紧固部附近的压力损失。据此,本实用新型的电源装置能够减少进气管上的紧固部在进气时的压力损失。

最后应说明的是:以上实施例仅用以说明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而非对其限制;尽管参照前述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进行了详细的说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应当理解:其依然可以对前述实施例所记载的技术方案进行修改,或者对其中部分或者全部技术特征进行等同替换;而这些修改或者替换,并不使相应技术方案的本质脱离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的技术方案的范围。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