壳体组件及电池模组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25980438发布日期:2021-07-23 14:32阅读:91来源:国知局
壳体组件及电池模组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属于电池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壳体组件及电池模组。



背景技术:

相关行业内通常将多个电芯沿其厚度方向阵列布置,以形成电池模组。基于此,电池模组的高度基本约等于电芯的高度,然而电芯的尺寸又通常根据行业标准设置,致使电池模组的可选高度较少。但若通过对电芯进行非标设计以设计电池模组的高度,又需耗费大量的时间、人力和物力,因而,电池模组的非标设计较为困难。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壳体组件,以解决现有电池模组的可选高度较少,且非标设计较为困难的技术问题。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采用的技术方案是:一种壳体组件,包括:

盖板;

底板,与盖板平行且间隔设置;

至少一个第一限位板,连接于盖板和底板之间,第一限位板与底板成预设角度设置;

至少一个第二限位板,连接于盖板和底板之间,且与第一限位板平行,第二限位板、第一限位板、盖板和底板共同围合形成第一容置腔,第一容置腔用于容置至少一个电芯组件,第二限位板和第一限位板的板面均用于与一电芯组件的侧面抵接;

至少一个第一支撑结构,设于第一容置腔内,且连接于底板面向盖板的一侧,第一支撑结构具有垂直于第一限位板的第一支撑面,第一支撑面用于支撑电芯组件;

至少一个抵持结构,设于第一容置腔内,且连接于盖板面向底板的一侧,抵持结构具有平行于第一支撑面的第一抵持面,第一抵持面用于抵持电芯组件背离第一支撑面的一侧。

通过采用上述方案,可先通过第一限位板(或第二限位板)引导电芯组件呈预设角度倾斜摆放于第一容置腔,随后通过第一支撑结构的第一支撑面支撑电芯组件的一侧,并通过抵持结构的第一抵持面抵持电芯组件的另一侧,并最终通过第二限位板(或第一限位板)抵持各电芯组件背离第一限位板的一侧,即可使电芯组件稳定在预设的倾斜摆放状态,且能够有效避免电芯组件在电芯组件的高度方向上出现滑动等现象,能够有效避免电芯组件出现转动、摆动等现象。基于此,即可通过调整第一限位板与底板之间所形成的夹角,使通过壳体组件和电芯组件等组件成组形成的电池模组能够获得任意所需的高度,从而可丰富电池模组的高度的可选范围,可便于电池模组的高度与使用场景相适配,且壳体组件的设计和制造均较为简便,无需如非标设计电芯组件一般耗费大量的时间、人力和物力,从而可有效降低电池模组的非标设计难度,便于电池模组的非标设计。

在一个实施例中,第一支撑结构和抵持结构均设有至少两个;其中,至少一第一支撑结构还具有垂直于第一支撑面的第二支撑面,第二支撑面用于支撑与第一支撑面所支撑的电芯组件相邻的另一电芯组件。

通过采用上述方案,可通过第二支撑面对相邻的电芯组件形成一定的支撑效果,从而可在一定程度上减缓相邻的电芯组件对该第一支撑结构所支撑的电芯组件的抵压程度,从而可有效保障第一支撑结构所支撑的电芯组件的使用性能和使用寿命。

在一个实施例中,至少一个抵持结构还具有垂直于第一抵持面的第二抵持面,第二抵持面用于抵持与第一抵持面所抵持的电芯组件相邻的另一电芯组件。

通过采用上述方案,可通过第二抵持面与相邻且平行的第一限位板、第二支撑面或第二限位板共同限位抵持位于其间的电芯组件的相对两侧,从而可进一步保障并提高电芯组件的摆放状态的稳定性,利于进一步保障并提高壳体组件的使用性能。

在一个实施例中,第一支撑结构和抵持结构均呈直角三棱柱设置。

通过采用上述方案,一方面,可保障第一支撑结构的第一支撑面、第二支撑面以及抵持结构的第一抵持面、第二抵持面与电芯组件的接触面积,从而可保障第一支撑结构的第一支撑面、第二支撑面对电芯组件的支撑效果,以及保障抵持结构的第一抵持面、第二抵持面对电芯组件的抵持效果;一方面,可压缩第一支撑结构和抵持结构的占用空间,尤其可有效避免第一支撑结构和抵持结构额外占用壳体组件和电芯组件等组件所成组形成的电池模组的高度空间,从而可在一定程度上保障电池模组的体积利用率;一方面,可相应增幅盖板和底板的结构强度,从而可使壳体组件能具有更强的防护性能。

在一个实施例中,至少一个第一支撑结构和/或至少一个抵持结构设有液冷通道,液冷通道用于供冷却液流动,或用于供冷却管道穿设于其内。

通过采用上述方案,可在保障第一支撑结构和/或抵持结构上的效用的基础上,利用第一支撑结构和/或抵持结构上的既有占用空间设置液冷通道,以实现电芯组件的散热,基于此,不仅可保障并提高壳体组件所成组的电池模组的散热性能,还可有效提高壳体组件所成组的电池模组的空间利用率。

在一个实施例中,预设角度为30°~75°。

通过采用上述方案,利于协调、平衡壳体组件所成组的电池模组在宽度和高度尺寸上的分配情况,从而利于协调、平衡壳体组件所成组的电池模组的空间利用率和能量密度。

在一个实施例中,使各电芯组件抵压于第一限位板,第一限位板与底板围合形成第二容置腔,第二限位板与盖板围合形成第三容置腔,壳体组件还包括:

至少一个第二支撑结构,设于第二容置腔,且用于支撑第一限位板;

至少一个抵压结构,设于第三容置腔,抵压结构垂直抵压于第二限位板。

通过采用上述方案,可通过容置于第二容置腔的各第二支撑结构共同对第一限位板进行支撑,以进一步保障并增强第一限位板的结构强度,以进一步保障并增强第一限位板对各电芯组件的支撑效果;还可通过容置于第三容置腔且垂直于第二限位板的各抵压结构共同对第二限位板进行抵压,以进一步保障并增强第二限位板的结构强度,以进一步保障并增强第二限位板对各电芯组件的抵持效果;基于此,可进一步保障壳体组件的使用性能和使用寿命,以保障其所成型的电池模组的使用性能。

在一个实施例中,第二容置腔和第三容置腔其中之一还能够用于容置单体监控单元,另一还能够用于容置液冷系统的管路。

通过采用上述方案,可通过第二容置腔和第三容置腔其中之一容置单体监控单元,另一容置液冷系统的管路,以将电池包所需设置的单体监控单元和液冷系统的管路部分集成至电池模组,且使单体监控单元和液冷系统的管路共用壳体组件所形成的第二容置腔和第三容置腔,从而可提高壳体组件所成型的电池模组的模组集成性,且还可提高壳体组件所成型的电池模组的空间利用率,以提高最终成型的电池包的能量密度。

在一个实施例中,壳体组件还包括:

侧板,连接于盖板和底板的同一边侧,且用于防护单体监控单元,侧板设有至少一个转接口。

通过采用上述方案,可进一步通过侧板参与围合用于容置单体监控单元的第二容置腔或第三容置腔,基于此,可便于通过侧板对单体监控单元形成有效的防护和限位,从而可进一步提高壳体组件所成型的电池模组的模组集成性和使用性能。

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目的还在于提供一种电池模组,包括壳体组件以及设置于壳体组件中的电芯组件。

通过采用上述方案,电池模组可通过壳体组件的设计以及调整电芯组件的摆放状态,来获取到任意的、所需的高度,从而可丰富电池模组的高度的可选范围,可便于电池模组的高度与使用场景相适配,且壳体组件的设计和制造均较为简便,无需如非标设计电芯组件一般耗费大量的时间、人力和物力,从而可有效降低电池模组的非标设计难度,便于电池模组的非标设计。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性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图1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壳体组件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电池模组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图3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电池模组的部分结构示意图;

图4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电池模组的正视图。

其中,图中各附图标记:

100-壳体组件,110-盖板,120-底板,130-第一限位板,140-第二限位板,150-第一支撑结构,151-第一支撑面,152-第二支撑面,160-抵持结构,161-第一抵持面,162-第二抵持面,170-第二支撑结构,180-抵压结构,190-侧板,191-转接口,1000-第三支撑结构,101-第一容置腔,102-液冷通道,103-第二容置腔,104-第三容置腔;

200-电芯组件;300-单体监控单元;400-液冷系统的管路,410-进水管路,420-出水管路。

具体实施方式

为了使本实用新型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技术方案及有益效果更加清楚明白,以下结合附图及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进行进一步详细说明。应当理解,此处所描述的具体实施例仅仅用以解释本实用新型,并不用于限定本实用新型。

以下结合具体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的具体实现进行更加详细的描述:

实施例一

请参阅图1、图3、图4,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了一种壳体组件100,包括盖板110、底板120、至少一个第一限位板130、至少一个第二限位板140、至少一个第一支撑结构150和至少一个抵持结构160。其中,底板120与盖板110平行且间隔设置;第一限位板130连接于盖板110和底板120之间,第一限位板130与底板120成预设角度α设置;第二限位板140连接于盖板110和底板120之间,且与第一限位板130平行,第二限位板140、第一限位板130、盖板110和底板120共同围合形成第一容置腔101,第一容置腔101用于容置至少一个电芯组件200,第二限位板140和第一限位板130的板面均用于与一电芯组件200的侧面抵接;第一支撑结构150设于第一容置腔101内,且连接于底板120面向盖板110的一侧,第一支撑结构150具有垂直于第一限位板130的第一支撑面151,第一支撑面151用于支撑电芯组件200;抵持结构160设于第一容置腔101内,且连接于盖板110面向底板120的一侧,抵持结构160具有平行于第一支撑面151的第一抵持面161,第一抵持面161用于抵持电芯组件200背离第一支撑面151的一侧。

在此需要说明的是,首先可调整盖板110和底板120之间的间距,并维持该间距不变,以使后续成型的电池模组能够直接获得所需高度的电池模组。随后,根据电芯的高度等尺寸,设计电芯在盖板110和底板120之间的可倾斜摆放角度,以所设计的可倾斜摆放角度作为第一限位板130与底板120之间所形成的夹角α,即所谓的第一限位板130与底板120成预设角度α设置。随后,相对第一限位板130间隔设置第二限位板140,即可获得截面形状呈平行四边形的第一容置腔101。第一容置腔101内可用于容置一个以上的电芯组件200。根据所需容置的电芯组件200的数量,于第一容置腔101内设置等量的第一支撑结构150和抵持结构160。

在此还需要说明的是,电芯组件200沿其厚度方向具有相对的第一侧面和第二侧面。假设倾斜摆放于第一容置腔101的各电芯组件200抵压于第一限位板130,则可先从靠近第一限位板130的一侧将首个电芯组件200置入第一容置腔101,具体地,将电芯组件200的第一侧面与第一限位板130的板面贴合设置,基于此,可通过第一限位板130的板面对电芯组件200的第一侧面形成可靠的支撑效果,并通过第一限位板130相对底板120的夹角α引导电芯组件200相对水平面呈倾斜摆放状态。随后,再通过第一支撑结构150的第一支撑面151支撑电芯组件200的一侧,并通过抵持结构160的第一抵持面161抵持电芯组件200的另一侧,即可使电芯组件200稳定在该倾斜摆放状态,且能够保障电芯组件200在其高度方向上基本稳定、固定,从而能够有效避免电芯组件200沿其高度方向出现滑动、抖动等现象。以此类推,可从靠近第一限位板130的一侧至靠近第二限位板140的一侧依次置入电芯组件200,且前一个置入的电芯组件200能够对后一个置入的电芯组件200形成抵持、支撑效果。在电芯组件200均置入完成后,第二限位板140的板面可对末个电芯组件200的第二侧面形成抵持效果,以进一步稳定容置于第一容置腔101的各电芯组件200的摆放状态,避免电芯组件200出现转动、摆动等现象。可选地,可将上述受抵压的第一限位板130与底板120一体连接,以保障第一限位板130和底板120之间的夹角α的设置精度。

综上,通过采用上述方案,可先通过第一限位板130(或第二限位板140)引导电芯组件200呈预设角度α倾斜摆放于第一容置腔101,随后通过第一支撑结构150的第一支撑面151支撑电芯组件200的一侧,并通过抵持结构160的第一抵持面161抵持电芯组件200的另一侧,并最终通过第二限位板140(或第一限位板130)抵持各电芯组件200背离第一限位板130的一侧,即可使电芯组件200稳定在预设的倾斜摆放状态,且能够有效避免电芯组件200在电芯组件200的高度方向上出现滑动等现象,能够有效避免电芯组件200出现转动、摆动等现象。基于此,即可通过调整第一限位板130与底板120之间所形成的夹角α,使通过壳体组件100和电芯组件200等组件成组形成的电池模组能够获得任意所需的高度,从而可丰富电池模组的高度的可选范围,可便于电池模组的高度与使用场景相适配,且壳体组件100的设计和制造均较为简便,无需如非标设计电芯组件200一般耗费大量的时间、人力和物力,从而可有效降低电池模组的非标设计难度,便于电池模组的非标设计。

请参阅图1、图3、图4,在本实施例中,第一支撑结构150和抵持结构160均设有至少两个;其中,至少一第一支撑结构150还具有垂直于第一支撑面151的第二支撑面152,第二支撑面152用于支撑与第一支撑面151所支撑的电芯组件200相邻的另一电芯组件200。

在此需要说明的是,当第一支撑结构150和抵持结构160均设有至少两个时,即容置于第一容置腔101的电芯组件200的数量超过两个时,会存在大部分电芯组件200会抵压于其余电芯组件200上,对其余电芯组件200形成抵压力,可能会影响到受抵压的电芯组件200的使用性能和使用寿命。基于此,可使会受到抵压的电芯组件200所对应的第一支撑结构150进一步具有第二支撑面152,通过第二支撑面152可对相邻的会抵压其的电芯组件200形成一定的支撑效果,如此,即可在一定程度上减缓相邻的电芯组件200对该第一支撑结构150所支撑的电芯组件200的抵压程度。其中,第二支撑面152相对第一支撑面151垂直,即相对第一限位板130平行,如此设置,便于第二支撑面152贴合抵接相邻的电芯组件200,从而便于进一步保障第二支撑面152对相邻的电芯组件200的支撑效果。

因而,通过采用上述方案,可通过第二支撑面152对相邻的电芯组件200形成一定的支撑效果,从而可在一定程度上减缓相邻的电芯组件200对该第一支撑结构150所支撑的电芯组件200的抵压程度,从而可有效保障第一支撑结构150所支撑的电芯组件200的使用性能和使用寿命。

请参阅图1、图3、图4,在本实施例中,至少一个抵持结构160还具有垂直于第一抵持面161的第二抵持面162,第二抵持面162用于抵持与第一抵持面161所抵持的电芯组件200相邻的另一电芯组件200。

在此需要说明的是,当第一支撑结构150和抵持结构160均设有至少两个时,即容置于第一容置腔101的电芯组件200的数量超过两个时,部分电芯组件200仍可能会出现转动、摆动等现象,即部分电芯组件200的摆放状态的稳定性仍可能不佳。基于此,可使部分抵持结构160进一步具有第二抵持面162,该第二抵持面162垂直于第一抵持面161,即平行于第二支撑面152、第一限位板130和第二限位板140。如此,即可通过相邻且平行的第一限位板130和第二抵持面162、第二支撑面152和第二抵持面162、第二抵持面162和第二限位板140对位于其间的电芯组件200的相对两侧进行限位抵持,从而可进一步保障并提高电芯组件200的摆放状态的稳定性。

因而,通过采用上述方案,可通过第二抵持面162与相邻且平行的第一限位板130、第二支撑面152或第二限位板140共同限位抵持位于其间的电芯组件200的相对两侧,从而可进一步保障并提高电芯组件200的摆放状态的稳定性,利于进一步保障并提高壳体组件100的使用性能。

请参阅图1、图3、图4,在本实施例中,第一支撑结构150和抵持结构160均呈直角三棱柱设置。

通过采用上述方案,一方面,可保障第一支撑结构150的第一支撑面151、第二支撑面152以及抵持结构160的第一抵持面161、第二抵持面162与电芯组件200的接触面积,从而可保障第一支撑结构150的第一支撑面151、第二支撑面152对电芯组件200的支撑效果,以及保障抵持结构160的第一抵持面161、第二抵持面162对电芯组件200的抵持效果;一方面,可压缩第一支撑结构150和抵持结构160的占用空间,尤其可有效避免第一支撑结构150和抵持结构160额外占用壳体组件100和电芯组件200等组件所成组形成的电池模组的高度空间,从而可在一定程度上保障电池模组的体积利用率;一方面,可相应增幅盖板110和底板120的结构强度,从而可使壳体组件100能具有更强的防护性能。

请参阅图1、图3、图4,在本实施例中,至少一个第一支撑结构150设有液冷通道102,液冷通道102用于供冷却液流动,或用于供冷却管道穿设于其内。

在此需要说明的是,根据冷却需要,可在部分或全部第一支撑结构150上设置液冷通道102。基于此,可进行两种实施方式对电芯组件200的面向第一支撑结构150的一侧进行冷却。其一,在保障冷却液不会泄露至电芯组件200的基础上,可直接将液冷通道102作为冷却液的流动通道,以便于冷却液直接与电芯组件200实现热交换,从而可实现对电芯组件200的散热;其二,可将能够用于流动冷却液的冷却管道穿梭于液冷通道102内,也可实现电芯组件200的散热。

因而,通过采用上述方案,可在保障第一支撑结构150的支撑效用的基础上,利用第一支撑结构150的既有占用空间设置液冷通道102,以实现电芯组件200的面向第一支撑结构150的一侧的散热,基于此,不仅可保障并提高壳体组件100所成组的电池模组的散热性能,还可有效提高壳体组件100所成组的电池模组的空间利用率。

请参阅图1,在本实施例中,预设角度α为30°~75°。

通过采用上述方案,利于协调、平衡壳体组件100所成组的电池模组在宽度和高度尺寸上的分配情况,从而利于协调、平衡壳体组件100所成组的电池模组的空间利用率和能量密度。

请参阅图1、图2、图3,在本实施例中,使各电芯组件200抵压于第一限位板130,第一限位板130与底板120围合形成第二容置腔103,第二限位板140与盖板110围合形成第三容置腔104,壳体组件100还包括至少一个第二支撑结构170和至少一个抵压结构180。其中,第二支撑结构170设于第二容置腔103,且用于支撑第一限位板130;抵压结构180设于第三容置腔104,抵压结构180垂直抵压于第二限位板140。

在此需要说明的是,在壳体组件100获得所需的高度的前提下,由于第一限位板130和第二限位板140的倾斜情况,第一限位板130和底板120之间会形成截面形状呈三角形状的第二容置腔103,而第二限位板140和盖板110之间也会形成截面形状呈三角形状的第三容置腔104。

在此还需要说明的是,假设容置于第一容置腔101的各电芯组件200共同抵压于第一限位板130,因此,第一限位板130需具有较强的支撑效用。对此,本实施例进一步通过多个第二支撑结构170对第一限位板130进行支撑,以进一步保障并增强第一限位板130的结构强度,以进一步保障并增强第一限位板130对各电芯组件200的支撑效果。

类似地,本实施例进一步通过垂直于第二限位板140的抵压结构180对第二限位板140进行抵压,以进一步保障并增强第二限位板140的结构强度,以进一步保障并增强第二限位板140对各电芯组件200的抵持效果。

可选地,还可进一步通过容置于第二容置腔103且垂直于第一限位板130的第三支撑结构1000对第一限位板130进一步进行支撑,以进一步保障并增强第一限位板130的结构强度,以进一步保障并增强第一限位板130对各电芯组件200的支撑效果。

因而,通过采用上述方案,可通过容置于第二容置腔103的各第二支撑结构170共同对第一限位板130进行支撑,以进一步保障并增强第一限位板130的结构强度,以进一步保障并增强第一限位板130对各电芯组件200的支撑效果;还可通过容置于第三容置腔104且垂直于第二限位板140的各抵压结构180共同对第二限位板140进行抵压,以进一步保障并增强第二限位板140的结构强度,以进一步保障并增强第二限位板140对各电芯组件200的抵持效果;基于此,可进一步保障壳体组件100的使用性能和使用寿命,以保障其所成型的电池模组的使用性能。

请参阅图1、图2、图3,在本实施例中,第二容置腔103和第三容置腔104其中之一还能够用于容置单体监控单元300,另一还能够用于容置液冷系统的管路400。

首先需要说明的是,单体监控单元300(cellmonitorunit,cmu),通常负责测量电芯组件200的电压、电流和温度等参数,同时还具有均衡电压、电流和温度等功能。液冷系统的管路400可包括但不限于包括进水管路410、出水管路420和与其他电池模组所对应的液冷系统的管路400串并联的串并联管路等等。

因而,通过采用上述方案,可通过第二容置腔103和第三容置腔104其中之一容置单体监控单元300,另一容置液冷系统的管路400,以将电池包所需设置的单体监控单元300和液冷系统的管路400部分集成至电池模组,且使单体监控单元300和液冷系统的管路400共用壳体组件100所形成的第二容置腔103和第三容置腔104,从而可提高壳体组件100所成型的电池模组的模组集成性,且还可提高壳体组件100所成型的电池模组的空间利用率,以提高最终成型的电池包的能量密度。

请参阅图3,在本实施例中,壳体组件100还包括侧板190,侧板190连接于盖板110和底板120的同一边侧,且用于防护单体监控单元300,侧板190设有至少一个转接口191。其中,最终成型的电池包内的相应功能单元可通过转接口191与单体监控单元300建立相应的电连接关系。

通过采用上述方案,可进一步通过侧板190参与围合用于容置单体监控单元300的第二容置腔103或第三容置腔104,基于此,可便于通过侧板190对单体监控单元300形成有效的防护和限位,从而可进一步提高壳体组件100所成型的电池模组的模组集成性和使用性能。

请参阅图2、图3、图4,本实用新型实施例还提供了一种电池模组,包括壳体组件100以及设置于壳体组件100中的电芯组件200。

通过采用上述方案,电池模组可通过壳体组件100的设计以及调整电芯组件200的摆放状态,来获取到任意的、所需的高度,从而可丰富电池模组的高度的可选范围,可便于电池模组的高度与使用场景相适配,且壳体组件100的设计和制造均较为简便,无需如非标设计电芯组件200一般耗费大量的时间、人力和物力,从而可有效降低电池模组的非标设计难度,便于电池模组的非标设计。

实施例二

本实施例与实施例一的区别在于:

请参阅图1、图3、图4,在本实施例中,至少一个抵持结构160设有液冷通道102,液冷通道102用于供冷却液流动,或用于供冷却管道穿设于其内。

在此需要说明的是,根据冷却需要,可在部分或全部抵持结构160上设置液冷通道102。基于此,可进行两种实施方式对电芯组件200的面向抵持结构160的一侧进行冷却。其一,在保障冷却液不会泄露至电芯组件200的基础上,可直接将液冷通道102作为冷却液的流动通道,以便于冷却液直接与电芯组件200实现热交换,从而可实现对电芯组件200的散热;其二,可将能够用于流动冷却液的冷却管道穿梭于液冷通道102内,也可实现电芯组件200的散热。

因而,通过采用上述方案,可在保障抵持结构160的抵持效用的基础上,利用抵持结构160的既有占用空间设置液冷通道102,以实现电芯组件200的面向抵持结构160的一侧的散热,基于此,不仅可保障并提高壳体组件100所成组的电池模组的散热性能,还可有效提高壳体组件100所成组的电池模组的空间利用率。

实施例三

本实施例与实施例一的区别在于:

请参阅图1、图3、图4,在本实施例中,至少一个第一支撑结构150和至少一个抵持结构160均设有液冷通道102,液冷通道102用于供冷却液流动,或用于供冷却管道穿设于其内。

在此需要说明的是,根据冷却需要,可在第一支撑结构150和抵持结构160上设置液冷通道102。基于此,可进行两种实施方式对电芯组件200进行冷却。其一,在保障冷却液不会泄露至电芯组件200的基础上,可直接将液冷通道102作为冷却液的流动通道,以便于冷却液直接与电芯组件200实现热交换,从而可实现对电芯组件200的散热;其二,可将能够用于流动冷却液的冷却管道穿梭于液冷通道102内,也可实现电芯组件200的散热。

因而,通过采用上述方案,可在保障第一支撑结构150和抵持结构160的效用的基础上,利用第一支撑结构150和抵持结构160的既有占用空间设置液冷通道102,以实现电芯组件200的相对两侧的散热,基于此,本实施例的壳体组件100所成组的电池模组将相对具有更佳的散热性能,且壳体组件100所成组的电池模组的空间利用率也得到了有效的提高。

以上所述仅为本实用新型的较佳实施例而已,并不用以限制本实用新型,凡在本实用新型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或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