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基站天线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26168997发布日期:2021-08-06 13:05阅读:114来源:国知局
一种基站天线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属于无线通信技术领域,更具体的,涉及一种基站天线。



背景技术:

基站天线作为移动通信系统的收发装置,通过向空间辐射或者接收电磁波,以实现信号的传输和转换。基站天线包括外罩、反射板及位于反射板上的振子、移相器和馈电网络等内部组件。其中,外罩用于保护内部结构,反射板等内部结构用于收发信号。此外,天线通过支架安装于抱杆之上。

通过调整天线的方位角、下倾角和横滚角等姿态参数可以调节无线信号的覆盖范围和无线信号的强度。但是,受限于支架形式,传统基站天线对于横滚角的调节较为复杂且难以实现。



技术实现要素:

有鉴于此,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基站天线,以解决如何灵活准确调整基站天线的横滚角的技术问题。

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是这样实现的:

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基站天线,包括:外罩,内部形成容纳腔;反射板,设置在所述容纳腔内;调节机构,与所述外罩相邻设置,并可带动所述反射板相对所述外罩在所述容纳腔内沿第一方向转动以调节所述反射板的横滚角。

进一步地,所述调节机构包括:支点轴,穿过所述反射板与所述外罩固定连接,所述反射板可绕所述支点轴的轴线沿所述第一方向转动;第一转动件,与所述外罩连接并可相对所述外罩转动;其中,所述反射板与所述第一转动件配合以随所述第一转动件的转动而沿第一方向转动。

进一步地,所述第一转动件包括第一转轴和第一齿轮,所述第一转轴的一端设置在所述外罩上或突出于所述外罩远离所述反射板的一侧,所述第一齿轮套设在所述第一转轴上;所述反射板上设置有第一通孔,所述第一通孔的侧壁沿弧线延伸,所述侧壁上有与所述第一齿轮啮合的第一齿条。

进一步地,所述支点轴的轴线穿过所述反射板的几何中心;所述第一转动件设置在靠近所述外罩的长度方向的一端的位置。

进一步地,所述基站天线还包括:第二转动件,与所述外罩连接并可相对所述外罩转动;其中,所述反射板与所述第二转动件配合以随所述第二转动件的转动而沿第一方向转动。

进一步地,所述第二转动件设置在靠近所述外罩的长度方向的另一端的位置;所述第一转动件的转轴和所述第二转动件的转轴相对所述支点轴的轴线对称。

进一步地,

所述基站天线还包括:

背板,设置在所述外罩的背面,所述背板与所述外罩固定连接;

其中,沿第二方向在所述外罩的两侧分别开设第一开口和第二开口;

所述调节机构包括:

支点轴,穿过所述反射板与所述外罩固定连接,所述反射板可绕所述支点轴的轴线沿所述第一方向转动;

第二齿条,至少部分设置在所述外罩的一侧并与所述第一开口相邻,所述第二齿条与所述背板连接;

第二齿轮,设置在所述外罩的所述一侧并与所述第二齿条啮合,所述第二齿轮与所述背板连接;

第三齿条,至少部分设置在所述外罩的另一侧并与所述第二开口相邻,所述第三齿条与所述背板连接;

第三齿轮,设置在所述外罩的所述另一侧并与所述第三齿条啮合,所述第三齿轮与所述背板连接;

其中,所述第二齿条能够随所述第二齿轮的转动沿所述第二方向的正向运动并伸入所述第一开口,以推动所述反射板沿所述第一方向转动;所述第三齿条能够随所述第三齿轮的转动沿所述第二方向的反向方向运动并伸入所述第二开口,以推动所述反射板沿所述第一方向转动。

进一步地,所述基站天线还包括设置在所述外罩的底部的外表面的连接器,所述连接器通过跳线与所述反射板上的馈电功分网络连接,所述跳线的长度大于预设阈值。

进一步地,所述外罩靠近所述反射板的表面上固定有连接件,所述反射板上开设有与所述连接件配合的第二通孔,所述第二通孔的侧壁沿弧线延伸,所述连接件与所述第二通孔的侧壁抵靠,能够随所述反射板沿第一方向的转动而沿所述侧壁的延伸方向在所述第二通孔内转动。

进一步地,所述调节机构包括:第二转轴,所述第二转轴穿过所述反射板与所述外罩可沿第一方向转动的连接;第四齿轮,所述第四齿轮套设在所述第二转轴上并与所述第二转轴固定;其中,所述反射板上开设圆形的第三通孔,所述第三通孔的孔壁上设置与所述第四齿轮啮合的轮齿。

本实用新型还提供一种基站,包括上述任一项的基站天线。

本实用新型提供的一种基站天线,基站天线包括外罩、反射板和调节机构,其中调节机构能够带动反射板相对外罩沿第一方向转动以调节反射板的横滚角。通过调节机构控制反射板的横滚角,能够准确的对横滚角的角度进行调整,同时还可以保持反射板原先的方位角和下倾角不变,不对其产生影响,各个参数之间的调节彼此独立,互不干扰。

附图说明

图1为相关基站天线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图2a为相关基站天线的俯视图;

图2b为相关基站天线的左视图;

图2c为相关基站天线的正视图;

图3a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调节机构在一种工作状态下的正视示意图;

图3b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调节机构在另一种工作状态下的正视示意图;

图4a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基站天线的左视图;

图4b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反射板和第一转动件的局部放大图;

图5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连接器、跳线和功分板的结构示意图;

图6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第二转动件的正视示意图;

图7为另一种调节机构的左视图;

图8a为另一种调节机构在一种工作状态下的正视示意图;

图8b为另一种调节机构在另一种工作状态下的正视示意图;

图9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连接件和第二通孔的正视示意图;

图10a为另一种调节机构在一种工作状态下的正视示意图;

图10b为另一种调节机构在另一种工作状态下的正视示意图。

附图标记说明:

10-基站天线,11-抱杆,12-天线,121-外罩,1211-第一开口,1212-第二开口,122-反射板,1221-第一通孔,1222-第一齿条,1223-第四通孔,1224-第二通孔,1225-第三通孔,123-调节机构,1231-支点轴,1232-第一转动件,123a-第一转轴,123b-第一齿轮,123c-第二转轴,123d-第四齿轮,1235-第二齿条,1236-第二齿轮,1237-第三齿条,1238-第三齿轮,124-背板,125-连接器,126-跳线,127-馈电功分网络,128-连接件,13-连接架,o'-反射板的对称轴,θ-下倾角,α-横滚角

具体实施方式

为了使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技术方案及优点更加清楚明白,以下结合附图及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进行进一步详细说明。应当理解,此处所描述的具体实施例仅仅用以解释本实用新型,并不用于限定本实用新型。

在具体实施例中所描述的各个具体技术特征,在不矛盾的情况下,可以通过任何合适的方式进行组合,例如通过不同的具体技术特征的组合可以形成不同的实施例和技术方案。为了避免不必要的重复,本实用新型中各个具体技术特征的各种可能的组合方式不再另行说明。

在以下的描述中,所涉及的方位描述“上方”、“下方”均为正常使用状态时的方位。

需要说明的是,术语“包括”、“包含”或者其任何其他变体意在涵盖非排他性的包含,从而使得包括一系列要素的过程、方法、物品或者装置不仅包括那些要素,而且还包括没有明确列出的其他要素,或者是还包括为这种过程、方法、物品或者装置所固有的要素。在没有更多限制的情况下,由语句“包括一个……”限定的要素,并不排除在包括该要素的过程、方法、物品或者装置中还存在另外的相同要素。术语“连接”在未特别说明的情况下,既包括直接连接也包括间接连接。“第一方向”是反射板的转动方向。

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基站天线,基站的主要功能是提供无线覆盖,即实现有线通信网络与无线终端之间的无线信号传输。其中,基站通过基站天线进行信号的收发。其可作为移动通信系统的收发装置,向空间辐射或者接收电磁波,实现信号的传输和转换。需要说明的是,本实用新型中的应用场景类型并不对本实用新型的基站天线的具体结构和组成产生限定。

基站天线可以设置在屋顶、山顶或铁塔等具有一定高度的建筑物上,以能够较好地对一定片区范围进行覆盖。天线波束的覆盖具有方向性,可通过调整基站天线的姿态参数来控制天线波束覆盖范围和深度,从而改善移动通信的质量。基站天线的姿态参数包括:方位角、下倾角和横滚角。需要说明的是,方位角是指天线的主瓣方向,主瓣是位于天线方向图上辐射强度最大的瓣。为便于理解,以下结合附图对方位角进行说明。如图1所示,基站天线10包括抱杆11和与抱杆11连接的天线12。天线12的正面所朝向的方向即方位角,如图2a所示为基站天线10的俯视图,以上北下南左西右东的方位为基准,图2a中的天线12是面朝向正东方向的。天线12在实际安装过程中,可以通过调整天线12的方位角使天线12的正面朝向a小区、b小区或c小区等等。

如图2b所示为基站天线10的左视图,下倾角θ是指天线12正面的法线方向与水平面之间的夹角。天线12通过连接架13与抱杆11连接在一起,以固定天线2的位置,连接架13可以是连杆,可以通过改变连杆张开的程度以调整天线12的下倾角θ的角度。增大天线12的下倾角θ角度可以减小覆盖范围,增强覆盖范围内的信号强度,并且通过较少交叉覆盖以减少相邻区域之间的信号干扰,从而提高所覆盖区域内的网络质量。减小下倾角θ角度则可以改善信号盲区或弱区。

如图2c所示为基站天线10的正视图,天线12具有相对的两个长边(图2c所示左右方向的边),还具有与所述长边垂直的宽边(图2c所示的上下方向的边)。横滚角α是指天线12的宽边与水平面之间的夹角。一般情况下,横滚角α的设置为0度以保持左右两边一样的覆盖程度,但是对于某些场景下,适当调整天线的横滚角α也可以改善信号的覆盖。相关的基站天线10无法按指定的角度改变天线12的横滚角α。

在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如图3a所示,基站天线10包括外罩121、反射板122和调节机构123。外罩121形成容纳腔1211,反射板122设置在容纳腔1211内。具体的,外罩121可以是大致的矩形薄壁件,围合形成空腔,即所述的容纳腔1211用于容纳反射板122,为反射板122提供保护。外罩121可通过连接架与基站天线10的抱杆连接。反射板122是用于集成天线各元器件的核心部件,它能够将能量向前反射,从而提高天线信号的灵敏度。由于反射板122是位于外罩121内部的,一般情况下,反射板122与外罩121的相对位置关系是不可见的,为便于调节反射板122的方位角和下倾角,可以将反射板122的正面设置成与外罩121的正面大致平行,这样塔工在安装或者检修时,就能够直接通过调节外罩121的角度来改变反射板122的方位角和下倾角。

如图3a所示,反射板122可以是大致的矩形板,以与外罩121的结构较好地适配,使得天线的结构更为紧凑。外罩121的宽度(图3a所示的外罩的上下边长度)大于反射板122的宽度(图3a所示的反射板的上下边长度),外罩121的长度(图3a所示的外罩的左右边长度)大于反射板122的长度(图3a所示的反射板的左右边长度),这样能够有效避免反射板122与外罩121之间产生干涉。

如图3a所示,调节机构123与外罩121相邻设置。具体的,调节机构123的设置方式灵活多样,可设置在外罩121的容纳腔1211内,也可设置在外罩121的外部,或者部分设置在容纳腔1211内且部分设置在外罩121的外部。与外罩121相邻设置,可以提高操作的便捷性。调节机构123能够带动反射板122相对外罩121在容纳腔1211内沿第一方向转动以调节反射板122的横滚角α。需要说明的是,第一方向是反射板122的转动方向(如图3a所示箭头所指示的方向)。可以理解的是,第一方向包括两个方向,即反射板122可以顺时针旋转,也可以逆时针旋转,以扩大反射板122的调节范围。具体的,图3a为反射板122的横滚角α为0度的状态,在调节机构123的作用下,反射板122能够沿逆时针旋转预设角度至图3b所示的状态,从而改变反射板122的横滚角α角度。当然,反射板122还能够沿顺时针旋转预设角度调节反射板122的横滚角α角度。

本实用新型的基站天线包括外罩、反射板和调节机构,其中调节机构能够带动反射板相对外罩沿第一方向转动以调节反射板的横滚角。通过调节机构控制反射板的横滚角,能够准确的对横滚角的角度进行调整,同时还可以保持反射板原先的方位角和下倾角不变,不对其产生影响,各参数之间的调节彼此独立,互不干扰。

以下具体对调节机构的几种实现形式进行详细说明,本领域技术人员应当知晓在以下几种具体实现方式的基础上通过合乎逻辑的变换,采用相同或相似的工作原理也能够产生其他的实现方式,对此,本申请不进行赘述。

在一些实施例中,如图3a所示,调节机构123包括支点轴1231和第一转动件1232。支点轴1231穿过反射板122与外罩121固定连接,反射板122可绕支点轴1231的轴线沿第一方向转动。需要说明的是,第一方向是反射板122的转动方向(如图3a所示箭头所指示的方向)。具体的,反射板122通过支点轴1231与外罩121可转动地连接,支点轴1231设置于外罩121的容纳腔1211内,使反射板122能够在容纳腔1211内转动,并且支点轴1231是反射板122的转动中心。支点轴1231的位置可以灵活设置,可以是反射板122的几何中心,也可以是偏离几何中心一定距离的位置。

如图3a所示,第一转动件1232与外罩121连接并可相对外罩121转动。具体的,第一转动件1232与外罩121可转动地连接,并且第一转动件1232穿过反射板122,第一转动件1232与支点轴1231间隔设置。

如图3a和图3b所示,反射板122与第一转动件1232配合以随第一转动件1232的转动而沿第一方向转动。需要说明的是,第一方向是反射板122的转动方向(如图3a所示箭头所指示的方向)。具体的,反射板122与第一转动件1232配合的方式是第一转动件1232作用于反射板122,以对反射板122转动的角度进行控制;并且通过支点轴1231的设置,限制了反射板122与外罩121之间的自由度,避免反射板122在转动过程中出现摆动或移动的情况。并且通过转动第一转动件1232,在第一转动件1232的作用下,反射板122可沿逆时针或顺指针方向转动预设角度,从而按照预设角度改变反射板122的横滚角α角度。

通过将调节机构设置成支点轴和第一转动件,支点轴作为反射板的转动中心,使反射板能够绕其相对外罩转动,第一转动件能够控制反射板的转动角度,从而调节反射板的横滚角,调节机构的结构简单且能够准确有效调节横滚角。

在一些实施例中,如图4a和图4b所示,第一转动件1232包括第一转轴123a和第一齿轮123b。第一转轴123a的一端设置在外罩121上或突出于外罩121远离反射板122的一侧。具体的,反射板122可以设置为矩形薄板,第一转轴123a的轴线垂直于反射板122与外罩121相对的平面设置,并且第一转轴123a能够沿第一方向(如图4b所示箭头所指示的方向)相对外罩121转动。

反射板122的姿态参数可以通过机械式或电调式进行调控,机械式调控是指人工手动对反射板122的姿态参数进行干预调节,电调式是指反射板能够通过电机对其进行远程调控。对于机械式调控,如图4a所示为基站天线10的左视图,可以将第一转轴123a一部分设置于外罩121的容纳腔1211内,另一部分突出于外罩121,这样突出于外罩121外部的第一转轴123a可以类似于旋钮,以便于塔工在外罩121外部对第一转轴123a进行旋转操作。对于电调式调控,可以将第一转轴123a全部设置于外罩121的容纳腔1211内,这样也能给第一转轴123a提供较好地保护。

如图4b所示,为基站天线正视图的局部视图,第一齿轮123b套设在第一转轴123a上,第一齿轮123b与第一转轴123a固定连接以随第一转轴123a同步转动。具体的,第一齿轮123b设置在容纳腔1211内,第一齿轮123b在第一转轴123a的带动下能够沿第一方向(如图4b所示箭头所指示的方向)相对外罩121转动。

如图4b所示,反射板122上设置有第一通孔1221,第一通孔1221的侧壁沿弧线延伸,侧壁上有与第一齿轮123b啮合的第一齿条1222。具体的,第一通孔1221的正视图为腰型孔,反射板122具有沿第一方向延伸开设的第一通孔1221,用于容纳第一齿轮123b。第一通孔1221具有沿第一方向延伸的两个相对设置的弧形边,其中一条弧形边设置有与第一齿轮123b啮合的第一齿条1222,第一齿条1222可与反射板122一体成型设置。在进行横滚角的调节过程中,可以通过控制机构控制第一转轴123a转动预设角度,那么对应的第一齿轮123b绕转轴123a的轴线也转动预设角度,通过第一齿条1222与第一齿轮123b的啮合,第一齿轮123b的转动带动第一齿条1222沿第一方向(即绕着支点轴)转动,使反射板122在第一齿轮123b的带动下能够沿着第一方向转动,从而实现对反射板122的横滚角的准确角度调整。在第一方向的两端,第一通孔1221还分别设置有两个端壁,以对第一齿轮123b进行限位,从而限制反射板122的转动范围。例如,第一齿轮123b沿顺时针旋转时,第一齿条1222在第一齿轮123b的拨动下能够带动反射板122沿逆时针旋转,反射板122的第一通孔1221的右端壁转动至与第一齿轮123b接触时,反射板122将无法沿原来的方向继续转动;第一齿轮123b沿逆时针旋转时,第一齿条1222在第一齿轮123b的拨动下能够带动反射板122沿顺时针旋转,反射板122的第一通孔1221的左端壁转动至与第一齿轮123b接触时,反射板122将无法沿原来的方向继续转动。第一通孔1221可关于反射板122的中心轴线o'对称设置,这样可以有效保证反射板122沿顺指针转动的最大角度与沿逆时针转动的最大角度大致相同。

并且,第一齿轮123b与第一齿条1222卡合的方式也能够较为准确地控制反射板122的旋转角度,从而避免反射板122在转动过程中出现摆动或回转等不稳定的情况,进而有效地调节反射板122的横滚角。

通过将第一转动件设置成第一转轴和第一齿轮的具体结构形式,并在反射板上开设具有齿条结构的通孔,通过齿轮与齿条配合的方式,实现反射板的横滚角调节,结构简单,操作便捷。

在一些实施例中,如图5所示,支点轴1231的轴线穿过反射板122的几何中心。以矩形为例,几何中心是指矩形的对角线的交点。具体的,支点轴1231的轴线可以设置在外罩121的任意位置,在示例性的实施例中,可以将支点轴1231的轴线设置在反射板122的几何中心,这样旋转过程中,反射板122所受力矩也对称,同时也可以节省外罩121供反射板122活动的空间。优选的,还可以将支点轴1231的轴线同时穿过外罩121和反射板122的几何中心设置。

如图5所示,第一转动件1232设置在靠近外罩121的长度方向的一端的位置。具体的,外罩121的长度方向为图7中的上下方向,外罩121的长度比外罩121的宽度长。相较于将第一转动件1232设置在外罩121的宽度方向,将第一转动件1232设置在外罩121的长度方向,第一转动件1232能够获得更大的转动力矩,这样就更容易带动反射板122旋转。

通过将支点轴的轴线设置在反射板的几何中心,使反射板在沿支点轴转动的过程中更加稳定便捷。

在一些实施例中,如图5所示,基站天线10还包括设置在外罩121的底部的外表面的连接器125,连接器125通过跳线126与反射板122上的馈电功分网络127连接,跳线126的长度大于预设阈值。具体的,外罩121的底部预留用于电缆连接的射频连接器125端口。连接器125的数量根据天线设计需求而定,连接器125的一端通过跳线126与馈电功分网络127连接。跳线126需预留足够的长度以避免因反射板122的转动导致脱线。

在一些实施例中,如图6所示,基站天线10还包括第二转动件1233,与外罩121连接并可相对外罩121转动。具体的,第二转动件1233的具体结构形式可以与第一转动件1232大致相同,并偏离支点轴1231的轴线预设距离设置。

如图6所示,反射板122与第二转动件1233配合以随第二转动件1233的转动而沿第一方向转动。需要说明的是,第一方向是反射板122的转动方向(如图6所示箭头所指示的方向)。具体的,可以在反射板122上开设与第一通孔1221结构大致相同的弧形第四通孔1223,第四通孔1223的延伸方向与第一方向大致相同。可在第四通孔1223的弧形边设置齿条结构,相应地,第二转动件1233设置成转动轴和在转动轴套设齿轮的结构,通过齿轮与齿条的啮合,拨动反射板122沿第一方向转动预设角度,从而调节反射板122的横滚角。第一转动件1232作为反射板122的第一个导向定位件,第二转动件1233与第一转动件1232相对设置,可以作为反射板122的第二个导向定位件。这样可以进一步加强反射板122的可操作性。

需要说明的是,由于第一转动件1232与支点轴1231的距离和第二转动件1233与支点轴1231的距离可以相同,也可以不同,从而第一转动件1232与第二转动件1233可以是同步运动,也可以是不同步运动。距离相同时,第一转动件1232与第二转动件1233可以是同步运动,两个转动件可以被同时操作进行转动;距离不同时,第一转动件1232与第二转动件1233为非同步运动。对于非同步运动的情况,可以根据操作的便捷性,选择性通过转动第一转动件1232(或第二转动件1233)的方式带动反射板122转动,第二转动件1233(或第一转动件1232)则可以作为备用,以免其中一个转动件损坏时还可以通过另一个转动件进行横滚角的调节,提高设备使用的灵活性。

通过设置第二转动件,使反射板还能够在第二转动件的带动下转动,以调节反射板的横滚角,进一步提高操作的便捷性和灵活性。

在一些实施例中,如图6所示,第二转动件1233设置在靠近外罩121的长度方向的另一端的位置。具体的,相较于将第二转动件1233设置在外罩121的宽度方向,将第二转动件1233设置在外罩121的长度方向,第二转动件1233能够获得更大的转动力矩,这样就更容易带动反射板122旋转。优选的,可将第二转动件1233的中心轴线位于第一转动件1232的中心轴线与支点轴1231轴线连线的延伸线上,这样,更容易实现反射板122的旋转。

如图6所示,第一转动件1232的转轴和第二转动件1233的转轴相对支点轴1231的轴线对称。具体的,第一转动件1232的转轴的轴线与支点轴1231的轴线之间的距离和第二转动件1233的转轴的轴线与支点轴1231的轴线之间的距离大致相同,即前面所述的同步运动,这样,可以通过同时转动第一转动件1232和第二转动件1233以带动反射板122转动,反射板122在两个转矩的作用下进行旋转,转动过程更为省力有效。

通过将第一转动件和第二转动件设置成同步运动的结构形式,进一步提高了反射板转动过程操作的便捷性。

在另一些实施例中,调节机构123还可以有其他的具体实现方式。如图7所示,基站天线10还包括背板124。抱杆11用于固定外罩121,背板124设置在外罩121的背面,背板124与外罩121固定连接。需要说明的是,外罩121的背面是指外罩121的外侧面靠近抱杆11的面。具体的,沿外罩121的长度延伸方向,外罩121具有侧壁面,侧壁面包括相对设置的正面和背面,即如图7所示的右侧面和左侧面,侧壁面还包括相对设置的左侧面和右侧面,即如图8a所示的左侧面和右侧面,通过这四个面围合形成罩体。其中,背面用于与抱杆11连接。背板124设置在外罩121的背面,并与外罩121固定连接。

如图7所示,沿第二方向在外罩121的两侧分别开设第一开口1211和第二开口1212。需要说明的是,第二方向是指与外罩121的左侧面或右侧面垂直的方向。第一开口1211和第二开口1212用于容纳调节机构123。

如图8a所示,调节机构123包括支点轴1231、第二齿条1235、第二齿轮1236、第三齿条1237和第三齿轮1238。支点轴1231穿过反射板122与外罩121固定连接,反射板122可绕支点轴1231的轴线沿第一方向转动。需要说明的是,第一方向是指反射板122的转动方向。具体的,支点轴1231的轴线即反射板122的转动中心,支点轴1231的位置可任意,优选的,可将支点轴1231的轴线设置在反射板122的几何中心。

如图8a所示,第二齿条1235至少部分设置在外罩121的一侧并与第一开口1211相邻,第二齿条1235与背板124连接。具体的,第二齿条1235位于反射板122的左侧,并与背板124可滑动地连接,第二齿条1235的延伸方向与第二方向(如图8a所示的左右方向)大致相同,且能够沿第二方向(如图8a所示的左右方向)在背板124的表面往复滑动。第二齿条1235与第一开口1211相邻设置,这样第二齿条1235就能够通过第一开口1211伸入到容纳腔1211内,从而与反射板122接触。

如图8a所示,第二齿轮1236设置在外罩121的一侧并与第二齿条1235啮合,第二齿轮1236与背板124连接。具体的,第二齿轮1236与第二齿条1235始终位于反射板122的同一侧,第二齿轮1236与背板124可转动地连接。第二齿轮1236与第二齿条1235保持啮合。可将第二齿轮1236设置在外罩121的外部,以便于操作。由于第二齿条1235与第二齿轮1236要保持啮合的状态,从而第二齿条1235有部分是位于外罩121外部的,当第二齿轮1236运动至二齿条1235的极限位置时,第二齿条1235也可以全部位于外罩121外部,即所述的第二齿条1235至少部分设置在外罩121的一侧。

如图8a和图8b所示,第二齿条1235能够随第二齿轮1236的转动沿第二方向的正向运动并伸入第一开口1211,以推动反射板122沿第一方向转动。需要说明的是,第二方向是双向的,正向是指第二方向的其中一个方向。以图8a为例,正向是指水平向右的方向。具体的,如图8a所示,为反射板122的横滚角为0度的状态,第二齿轮1236顺时针转动时,可以拨动第二齿条1235沿水平向右的方向运动,使第二齿条1235的右端伸入第一开口1211,并进入容纳腔1211,第二齿条1235随着第二齿轮1236的转动继续水平向右运动,直到第二齿条1235的右端与反射板122的侧壁面接触,从而推动反射板122顺时针转动,进而改变反射板122的横滚角,即如图8b所示的状态;当第二齿轮1236逆时针转动时,可以拨动第二齿条1235沿水平向左的方向运动,在反射板122的角度转动范围较小且反射板122与支点轴1231是间隙配合的情况下,第二齿条1235在逐渐退回的过程中,反射板122受自身重力作用会逐渐逆时针转动,直到与反射板122脱离接触,使反射板122逐渐恢复到初始状态,即如图8a所示的状态。在反射板122与支点轴1231是过盈配合等紧配合的情况下,还需要通过右侧的齿条施加与第二齿条1235相反的推力以推动反射板122恢复至初始状态。

如图8a所示,还可以在反射板122远离第二齿轮1236的一侧设置结构大致相同的第三齿条1237和第三齿轮1238。第三齿条1237至少部分设置在外罩121的另一侧并与第二开口1212相邻,第三齿条1237与背板124连接。第三齿轮1238设置在外罩121的另一侧并与第三齿条1237啮合,第三齿轮1238与背板124连接。第三齿条1237能够随第三齿轮1238的转动沿第二方向的反向方向运动并伸入第二开口1212,以推动反射板122沿第一方向转动。需要说明的是,反向是如图8a所示的水平向左的方向。具体的,第三齿条1237和第三齿轮1238的具体设置形式可参考第二齿条1235和第二齿轮1236,在此不再赘述。优选的,第二齿轮1236与第三齿轮1238关于外罩121对称设置。这样就可以通过第三齿条1237和第三齿轮1238控制反射板122沿逆时针方向转动的横滚角。

通过将调节结构设置成两组齿轮齿条啮合的具体结构形式,并将每组齿轮齿条分设于反射板的一侧,分别控制反射板沿第一方向的转动。两组结构在功能上彼此独立,互不干扰。

在一些实施例中,如图9所示,外罩121靠近反射板122的表面上固定有连接件128。具体的,连接件128的数量任意,连接件128可以是插销,连接件128的一端与外罩121的内壁面固定连接。反射板122上开设有与连接件128配合的第二通孔1224,第二通孔1224的侧壁沿弧线延伸,连接件128与第二通孔1224的侧壁抵靠,能够随反射板122沿第一方向的转动而沿侧壁的延伸方向在第二通孔内转动。需要说明的是,抵靠是指二者之间接触且存在相互作用力。第一方向是指反射板122的转动方向。具体的,在反射板122的表面沿第一方向延伸开设有第二通孔1224,即第二通孔1224为弧形通孔,连接件128与弧形通孔的边沿接触并抵靠,连接件128能够沿第二通孔1224的弧形边沿滑动,连接件128通过与弧形边沿的相互作用力,使反射板122在旋转到预设角度时,为反射板122提供支撑,使其处于稳定状态。通过设置连接件,并开设与连接件对应的第二通孔,第二通孔既可以提供导向的作用,还能与连接件提供相互抵靠的作用力,使反射板旋转至预设位置后,能够保持稳定,而不晃动。

在另一些实施例中,调节机构123还可以有其他的具体实现方式。如图10a所示,调节机构123包括第二转轴123c和第四齿轮123d。第二转轴123c穿过反射板122与外罩121可沿第一方向转动的连接。需要说明的是,第一方向是指反射板122的转动方向。具体的,第二转轴123c与外罩121可转动地连接,第二转轴123c的轴线与反射板122的正面大致垂直。第二转轴123c的位置任意,优选地,可将第二转轴123c的轴线设置于反射板122的几何中心。第二转轴123c能够沿第一方向相对外罩121转动。

如图10a和图10b所示,第四齿轮123d套设在第二转轴123c上并与第二转轴123c固定,反射板122上开设圆形的第三通孔1225,第三通孔1225的孔壁上设置与第四齿轮123d啮合的轮齿。具体的,第三通孔1225用于容纳第四齿轮123d,第三通孔1225的边沿设置一圈与第四齿轮123d啮合的啮齿,即在反射板122的内圈边沿设置啮齿。这样,通过旋转第二转轴123c,第二转轴123c带动第四齿轮123d转动,第四齿轮123d拨动反射板122的啮齿,从而带动反射板122转动,以改变反射板122的横滚角。

以上所述,仅为本实用新型的较佳实施例而已,并非用于限定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