插座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25691940发布日期:2021-06-29 23:52阅读:118来源:国知局
插座的制作方法

本申请涉及,具体涉及一种插座。



背景技术:

插座是用于给用电设备提供电源的电气装置,根据使用场景插座可以分为固定式插座和移动式插座两种形式。固定式插座通常直接安装在墙面上,而移动式插座可以根据用户的使用需求进行移动或携带。

目前市面上的移动式插座主要是延长线插座,延长线插座包括依次相连的插座本体、电源线和插头,当需要使用时插头可以就近与交流电源插座连接,从而适应多种场景下的使用需求。

然而相关技术的延长线插座在收纳时,通常是将电源线直接缠绕在插座本体上,但是这样收纳后插头端容易松散,不便于放置和携带。



技术实现要素:

有鉴于此,本申请提供了一种插座,其电源线和插头可收纳到插座本体,便于收纳和携带。

本申请具体采用如下技术方案:

一种插座,其特征在于,所述插座包括依次连接的插座本体、电源线和插头;

所述插座本体的底壁上具有容置槽,所述容置槽被配置为在收纳状态下容纳所述插头的绝缘壳体的一部分,所述底壁与所述插座本体的面板相对;

所述容置槽具有开口端,所述开口端位于所述底壁的边缘,所述电源线在所述收纳状态下于所述开口端处弯折。

优选地,所述容置槽在所述开口端具有倒角。

优选地,所述容置槽具有第一限位结构,所述第一限位结构与所述容置槽的侧壁相连;

所述插头具有第二限位结构,所述第二限位结构位于所述插头的绝缘壳体的两侧,所述第二限位结构的形状和所述第一限位结构的形状相适配;

在所述收纳状态下,所述第一限位结构和所述第二限位结构配合,以限制所述插头从远离所述容置槽的槽底的方向脱离所述容置槽。

优选地,所述第一限位结构包括两个第一限位凸起,两个所述第一限位凸起分别从所述容置槽的两个相对的侧壁上相对凸出;

每个所述第一限位凸起、该第一限位凸起所在的所述容置槽的侧壁以及所述容置槽的槽底之间形成第一限位凹槽;

所述第二限位结构包括两个第二限位凸起,两个所述第二限位凸起分别从所述插头的两侧向外凸出;

在所述收纳状态下,两个所述第二限位凸起对应位于两个所述第一限位凹槽中,且所述第二限位凸起与所述第一限位凸起相抵。

优选地,所述容置槽的槽底具有凸台,所述凸台朝向所述开口端的侧壁以离所述开口端越远越高的方式倾斜;

在所述收纳状态下,所述插头与所述凸台的顶面相抵。

优选地,所述插座本体的面板和所述底壁之间的侧壁上具有沿所述插座本体的周向延伸的绕线槽;

在所述收纳状态下,所述电源线的至少一部分被收纳到所述绕线槽中。

优选地,所述容置槽的开口端穿过的侧壁上具有出线孔,所述电源线经由所述出线孔连接到所述插座本体;

所述绕线槽的两端位于所述出线孔的两侧,并且所述出线孔的轴线位于所述绕线槽的中心线所在的平面上。

优选地,所述插座包括支架;

所述支架包括外挂部和内置部,所述外挂部和内置部叠置在一起,且所述外挂部和所述内置部之间具有两个第二限位凹槽;

所述外挂部远离所述内置部的侧面上设置有连接结构,所述连接结构适于将所述插座本体连接在其他物体上;

在挂靠状态下,两个所述第一限位凸起分别位于两个所述第二限位凹槽中,所述外挂部位于两个所述第一限位凸起的上方。

优选地,所述第一限位凹槽在延伸方向上具有第一开放端和第一封闭端,所述第一封闭端与所述容置槽的封闭端之间具有第一间隔,所述容置槽的封闭端与所述开口端相对;

在所述挂靠状态下,所述第一封闭端与所述内置部相抵。

优选地,所述第二限位凹槽在延伸方向上具有第二开放端和第二封闭端;

在所述挂靠状态下,所述第二封闭端与所述第一限位凸起相抵,以使所述外挂部与所述容置槽的封闭端之间具有第二间隔,所述容置槽的封闭端与所述开口端相对。

优选地,所述支架包括加强板,所述加强板连接在所述外挂部远离所述内置部的一侧;

所述连接结构为穿过所述加强板、所述外挂部和所述内置部的通孔;

所述内置部具有减重孔,所述通孔位于所述减重孔中,所述通孔的外壁通过筋位与所述减重孔的内壁相连。

本申请实施例的有益效果至少在于:

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插座具有容置槽,容置槽的一端延伸到插座本体的侧壁的边缘并开口,形成开口端,从而当不需要使用该插座时,可以使插头通过该开口端进入容置槽进而使插座处于收纳状态:插头和电源线上与插头连接的部分被收纳到容置槽中,即电源线的两端都固定在了插座本体上。相比于相关技术中将电源线缠绕在插座本体上而插头端容易松散的方式,本申请的插座具有更好的可收纳性和便携性,带来了更好的用户体验。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申请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申请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图1是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一种插座的结构示意图;

图2是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一种插座本体的结构示意图;

图3是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另一种插座本体的结构示意图;

图4是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一种插头的结构示意图;

图5是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一种插座的面板的结构示意图;

图6是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一种支架的结构示意图;

图7是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另一种支架的结构示意图;

图8是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一种插座本体(装配有支架)的结构示意图;

图9是沿图8中a-a线的剖视图;

图10是沿图8中b-b线的剖视图;

图11是图10中支架和插座本体的分解图。

附图标记:

1、插座本体;11、底壁;12、容置槽;121、封闭端;122、开口端;123、倒角;13、第一限位结构;131、第一限位凸起;14、第一限位凹槽;141、第一封闭端;15、凸台;16、面板;17、插孔;18、绕线槽;19、出线孔;

2、电源线;

3、插头;31、第二限位结构;311、第二限位凸起;

4、支架;41、外挂部;42、内置部;421、减重孔;422、筋位;43、第二限位凹槽;431、第二封闭端;44、连接结构;45、加强板;46、第一间隔;47、第二间隔。

具体实施方式

为使本申请的技术方案和优点更加清楚,下面将结合附图对本申请实施方式作进一步地详细描述。

延长线插座的出现极大地解决了人们随时随地使用插座的需求,但是在相关技术中,延长线插座很难实现整齐的收纳,人们通常是将电源线直接缠绕在插座本体上,这样的收纳方式下插头端容易松散,收纳效果差。而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插座则能够解决上述问题。

如图1所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了一种插座,该插座包括依次连接的插座本体1、电源线2和插头3,电源线2的第一端与插座本体1连接,另一端与插头3连接。插座本体1的底壁11上具有容置槽12,容置槽12被配置为在收纳状态下容纳插头3的绝缘壳体的一部分,其中底壁11与插座本体1的面板16相对。也就是说,当需要将插座收纳起来时,容置槽12用于容纳插头3以及部分电源线2,并限制它们与插座本体1相对固定以防止松脱。在本申请实施例中,收纳状态是指插头3被限制在容置槽12中时插座所处的状态,此时电源线2的两端也都被固定在插座本体1上。

容置槽12具有开口端122,开口端122位于底壁11的边缘,电源线3在收纳状态下于该开口端122处形成弯折。也就是说,容置槽12的一端延伸到底壁11的边缘而成为开口端122,如图1所示,在收纳状态下,插头3的绝缘壳体的一部分被收纳到容置槽12中,并且电源线2经由开口端122从容置槽12中伸出,并且由于缠绕在插座本体1上而在开口端122处形成弯折。

当不需要使用插座时,可以使插头3从开口端122进入容置槽12,进而使得插座可以处于如图1所示的收纳状态,此时插头3和电源线2上与插头3连接的部分被收纳到容置槽12中,即电源线2的两端都固定在了插座本体上从而电源线2被收纳得更加整齐。因此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插座,相比于相关技术中将电源线缠绕在插座本体上而插头端容易松散的方式,具有更好的可收纳性和便携性,带来了更好的用户体验。

如图2所示,在本申请实施例的一些实现方式中,容置槽12在开口端122具有倒角123。在一些情况下,容置槽12可能会被设计成轴线与开口端122所在的侧壁垂直,这样在收纳插头3时,需要电源线2在开口端122处出现90°的弯折,不利于电源线2的收纳,也容易磨损电源线2。而倒角123能够提供很好的过渡,使电源线2顺畅地进入容置槽12中,整个电源线上不存在90°的弯折,也不容易造成磨损。

在本申请实施例中,插座本体1包括插座功能模块,插座功能模块与电源线2电性连接。如图5所示,在插座本体1的面板16上具有插孔17,插孔17与插座功能模块相对应。

继续参见图5,在插座本体1的面板16和底壁11之间的侧壁上具有沿插座本体1的周向延伸的绕线槽18,在收纳时,电源线2能够沿着插座本体1的周向被收卷,因此电源线2的至少一部分被收纳到该绕线槽18中,在收卷若干圈后,余下的部分电源线2随插头3一起经由容置槽12的开口端122进入容置槽12,以被收纳在容置槽12中,从而实现电源线2的完全收卷。

在本申请的一些实施例中,为了防止收卷的电源线2从绕线槽18中脱落,绕线槽18的外侧还可以设置有固定条或类似部件,在收纳状态下,固定条的两端分别连接在绕线槽18的两侧,从而将电源线2限制在固定条和绕线槽18之间。

如图3所示,在容置槽12的开口端122穿过的侧壁(为便于与其他侧壁区分,下文中称为“第一侧壁”)上具有出线孔19,电源线2经由该出线孔19连接到插座本体1,以与插座功能模块电性连接。由于电源线2收卷时可能会在第一侧壁上缠绕多圈,因而出线孔19应当尽量不占用过多的空间,也尽量不阻挡到电源线2的绕线路径。如图3所示,绕线槽18的两端位于出线孔19的两侧,并且出线孔19的轴线位于绕线槽18的中心线所在的平面上。示例性地,此时当电源线2第一次经过第一侧壁时,可以在出线孔19的上方经过;当电源线2第二次经过第一侧壁时,可以在出线孔19的下方经过,以此类推,电源线2可以在出线孔19的两端均匀分布,不会因为出线孔19的阻挡而集中在同一侧导致易于脱落。

在一些实施例中,如图2所示,在出线孔19处可以设置有护线套191,护线套191通常为橡胶或塑胶材料,能对电源线2起到较好的保护作用。

为了提高插座的美观度和收纳状态下的插接稳定性,出线孔19所在的位置可以和容置槽12的开口端122的位置相对应。

在本申请实施例的一些实现方式中,容置槽12具有如图3中所示出的第一限位结构13,第一次限位结构13与容置槽12的侧壁相连。插头3具有如图4中所示出的第二限位结构31,第二限位结构31位于插头3的绝缘壳体的两侧,并且第二限位结构31的形状和第一限位结构13的形状相适配。在收纳状态下,第一限位结构13可以与第二限位结构31相配合,从而限制插头3从远离容置槽12的槽底的方向脱离容置槽12。

如图1所示,收纳状态下电源线2会被收卷起来,相当于此时插头3是直接连接在插座本体1的底壁11上的,插头3的插销朝向远离插座本体1的方向延伸。这样的插座可以作为插座转换器使用,在使用时将插头3直接插在电源插座上,此时第一壁11与电源插座的面板相抵靠,用户可以将用电设备的插头插入第二壁16上的插孔17中。

在本申请的一些实施例中,为了提高插座作为插座转换器使用时的稳定性,在开设容置槽12时可以使容置槽12的轴线与插座本体1的中线重合,并且第一限位结构13位于底壁11的中心位置。

如图3所示,在本申请实施例的一些实现方式中,第一限位结构13包括两个第一限位凸起131,这两个第一限位凸起131分别从容置槽12的两个相对的侧壁上相对凸出,此时两个第一限位凸起131之间的距离小于容置槽12的槽宽。因此在每个第一限位凸起131、该第一限位凸起131所在的容置槽12的侧壁和容置槽12的槽底之间形成第一限位凹槽14。

如图4所示,在本申请实施例的一些实现方式中,第二限位结构31包括两个第二限位凸起311,这两个第二限位凸起311分别从插头3的两侧向外凸出。在收纳状态下,两个第二限位凸起311对应位于两个第一限位凹槽14中,并且两个第二限位凸起311分别与两个第一限位凸起131对应相抵。

插头3的绝缘壳体可以包括固定部和手持部,其中固定部用于固定插销,手持部连接在固定部远离插销的一侧,用于为用户使用时抓持插头3提供方便。人们抓持插头3时通常使用拇指和食指将插头3的背部夹住,基于这一操作习惯,插头3的手持部通常设计成两个侧壁具有凹槽的工字型结构,使用时两个手指可以进入凹槽中,从而可以更加稳固地捏住插头3。如图4所示,在本申请的一些实施例中,两个第二限位凸起311可以为插头3手持部中用于形成凹槽侧壁的凸起,因而无需在插头3上额外设置第二限位凸起311,减小了对插头3绝缘壳体空间的占用,也正是因为这一原因,本申请实施例的插座可以采用目前市面上的大多数插头进行装配,而无需特别定制插头。

如图3所示,在本申请实施例中,两个第一限位凸起131的长度小于容置槽12的长度,并且两个第一限位凸起131与容置槽12的开口端122具有间距,这样插头3的第二限位凸起311会更容易进入到容置槽12中。第二限位凸起311进入到容置槽12后,插头3可以沿着容置槽12的槽底朝向封闭端121移动,其中封闭端121与开口端122相对,在移动的过程中,第二限位凸起311逐渐进入到第一限位凹槽14中,第一限位凸起131与第二限位凸起311卡接,由于第一限位凸起131的阻挡,插头3无法从远离容置槽12的槽底的方向脱离容置槽12。

继续参见图3,在本申请实施例中,容置槽12的槽底具有凸台15,凸台15与第一限位凸起131相对应,即当第一限位凸起131与容置槽12的开口端122具有间距时,凸台15也与容置槽12的开口端122具有间距。在垂直于插座本体1的面板11的方向上,凸台15和第一限位凸起131之间也具有间距,该间距等于或者略小于第二限位凸起311的厚度,从而可以将第二限位凸起311紧紧地卡在凸台15和第一限位凸起131之间。

凸台15朝向开口端122的侧壁以离开口端122越远越高的方式倾斜,这样当插头3沿着容置槽12的槽底朝向封闭端121移动时,可以较为轻松地经过这个倾斜的侧壁到达凸台15的顶面。其中在收纳状态下,插头3与凸台15的顶面相抵。

在本申请的一些实施例中,凸台15可以是连接在容置槽12的槽底上的悬臂梁,也就是说,此时在悬臂梁的一端连接在槽底上,并形成以离开口端122越远越高的方式倾斜的侧壁,另一端为自由端,悬臂梁的下方为空腔,没有支撑物,因而悬臂梁可以发生一定幅度的摆动。其中当凸台15为悬臂梁时,在垂直于插座本体1的面板11的方向上,悬臂梁的顶面与第一限位凸起131之间的距离略小于第二限位凸起311的厚度,这样在插头3进入第一限位凹槽13时,可以施力于悬臂梁使其发生形变而适于第二限位凸起311的进入,悬臂梁也会施力于第二限位凸起311使其被紧紧夹在悬臂梁和第一限位凸起13之间。

如图8所示,在本申请实施例的一些实现方式中,插座还包括支架4。当电源线2和插头3都不处于收纳状态时,支架4可以与插座本体1连接,从而将插座本体1固定在其他物体上,例如固定在墙面上。

参见图6,支架4可包括外挂部41和内置部42,内置部42和外挂部41叠置在一起。叠置是指外挂部41和内置部42中的一个位于另一个的上方并且与其相连。如图6所示,在外挂部41和内置部42之间具有两个限位凹槽43,这两个限位凹槽43的开口方向相背离。如图7所示,在外挂部41远离内置部42的侧面上设置有连接结构44,该连接结构44适于将插座本体1连接在其他物体上。如图9所示,在挂靠状态下,两个第一限位凸起131分别位于两个限位凹槽43中,外挂部41位于两个第一限位凸起131的上方,从而支架4通过第一限位凸起131和限位凹槽43的配合固定在插座主体的第一壁11上。其中,挂靠状态是指支架4被限制在容置槽12内,插座本体1通过支架4悬挂在其他物体上时插座的状态。

在相关技术中,插座本体1难以固定,通常被直接放置在桌面上或是地上,与其连接的电源线2也被拉来拉去,导致室内布线混乱,除了占用空间外,还容易将人绊倒。为此,本申请实施例中的插座在使用时,如果不需要收纳电源线2和插头3,那么可以在容置槽12中插入支架4,通过支架4上的连接结构44将插座本体1固定在物体,例如墙面上,这样电源线2可以顺着墙角布置,布线整洁,不易发生绊倒的危险。

不同于插头3的立体式大体积结构,支架4的体积较小,外挂部41的厚度也比较小,因此当支架4插入容置槽12中后,若外挂部41完全遮住容置槽12的封闭端121,那么很难将支架4从容置槽12中拆卸下来。为了解决这一问题,本申请中支架4的长度小于容置槽12的长度,并且第二限位凹槽43的长度小于内置部42和外挂部41的长度,也小于容置槽12的长度。当支架4插入到容置槽12中后,内置部42沿着容置槽12的槽底朝向容置槽12的封闭端121移动。如图10和图11所示,在本申请的一些实施例中,第一限位凹槽14在延伸方向上具有第一开放端和第一封闭端141,第一封闭端141与容置槽12的封闭端121之间具有第一间隔46,在挂靠状态下,第一封闭端141与内置部42相抵,支架4不能继续移动,此时支架4装配完成。在此状态下,由于第一间隔46的存在,部分容置槽12露出于底壁11。在拆卸支架4时,可以将手指或其他小器件直接伸入该第一间隔46中将支架4推出,提高了拆卸支架4的便利性。

出于同样的目的,还可以采用下述设计使支架4的位置被限制而不能完全遮住容置槽12的封闭端121。继续参见图10和图11,在本申请的另一些实施例中,第二限位凹槽43在延伸方向上具有第二开放端和第二封闭端431,在挂靠状态下,第二封闭端431与第一限位凸起131相抵,以使外挂部41与容置槽12的封闭端121之间具有第二间隔47。第二间隔47的作用与第一间隔46的作用相同,此处不再赘述。

如图7所示,支架4包括加强板45,加强板45连接在外挂部41远离内置部42的一侧,加强板45用于为支架4提供良好的支撑性能,由于外挂部41需要与第一限位凸起131配合,因而其承受的应力比较大,而设置在外挂部41上的连接结构44可能需要承受整个插座的重力,为了防止外挂部41损坏,在外挂部41上连接有加强板45以增加其承压能力。

在本申请实施例的一些实现方式中,连接结构44可以为穿过加强板45、外挂部41和内置部42的通孔,此时插座通过该通孔挂接在其他物体上。该通孔的数量可以为一个,此时插座只能沿着竖直方向被悬挂;该通孔的数量也可以多于一个,其中当为两个时,插座可以沿着任意方向被悬挂;当为三个时,插座具有良好的挂接稳定性。通孔的形状可以为圆形、椭圆形或葫芦形,其中当为葫芦形时挂接最为牢固和稳定。

为了尽可能的减小插座的自重,如图6所示,内置部42具有减重孔421,通孔位于减重孔421中,通孔的外壁通过筋位422与减重孔421的内壁相连。在挂靠状态下,内置部42完全位于容置槽12中,并且内置部42与凸台15的顶面相抵。

其中,为了使支架4具有较高的强度,在本申请的一些实施例中,内置部42和外挂部41可以通过一体成型的方式连接在一起。

综上所述,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插座,在无需使用时可以使其处于收纳状态,此时电源线2收卷在绕线槽18中,插头3和电源线2上与插头3相连的部分收纳在容置槽12中,收纳整齐,便于放置和携带;在需要使用时既可以保持当前的收纳状态,类似作为不带延长线的插座转换器使用,又可以将插头3和电源线2从插座本体1上拆卸下来,作为延长线插座使用。当作为延长线插座使用时,还可以在容置槽12中装配支架4,通过支架4上的连接结构44将插座本体1连接在其他物体上,以避免布线混乱和电源线过多占用空间而引发危险。

在本申请中,应该理解到,术语“第一”、“第二”、“第三”等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或者隐含指明所指示的技术特征的数量。

以上所述仅是为了便于本领域的技术人员理解本申请的技术方案,并不用以限制本申请。凡在本申请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申请的保护范围。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