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动力电池用的下塑胶件、顶盖及动力电池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26807388发布日期:2021-09-29 02:44阅读:536来源:国知局
一种动力电池用的下塑胶件、顶盖及动力电池的制作方法

1.本实用新型属于电池生产制造的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动力电池用的下塑胶件、顶盖及动力电池。


背景技术:

2.如今,随着现代社会的发展和人们环保意识的增强,越来越多的设备选择以锂电池作为电源,如手机、笔记本电脑、电动工具和电动汽车等,这为锂电池的应用与发展提供了广阔的空间。其中,电动工具和电动汽车等所使用的锂电池一般称之为动力电池。下塑胶件一直被广泛使用于动力电池顶盖设置中,通常情况下,下塑胶件设在电芯与顶盖之间,防上电芯窜动与绝缘作用。由于电芯宽度种类多,极耳延伸出方式也不同。
3.当极耳从电芯中间延伸出时,经捆扎后存在挤压极耳,损伤隔离膜或极片,导致短路或报废等风险。


技术实现要素:

4.本实用新型的目的之一在于:针对现有技术的不足,提供一种动力电池用的下塑胶件,能够避免电芯上下窜动或内部膨胀时,挤压极耳或隔离膜的情况,降低电芯发生短路的概率,从而提高电池的安全性。
5.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采用如下技术方案:
6.一种动力电池用的下塑胶件,包括第一塑胶件,用于间隔电池电芯与顶盖片;第二塑胶件,与所述第一塑胶件连接;凹陷部,设置在所述第二塑胶件,用于容纳所述电芯的极耳;其中,当处于安装状态时,所述第二塑胶件运动至所述第一塑胶件同向位置处,所述第二塑胶件的至少一部分抵接于所述电芯,所述凹陷部沿高度方向形成槽体。
7.优选的,所述凹陷部沿远离所述电芯的方向形成所述槽体,所述凹陷部沿长度方向分别设置在两个所述第二塑胶件;两个所述凹陷部设置在宽度方向上的两侧,或所述凹陷部沿宽度方向延伸形成通槽。
8.优选的,所述第一塑胶件和所述第二塑胶件至少一者设置有卡部和/或扣部,所述第一塑胶件与所述第二塑胶件卡扣连接。
9.优选的,所述第一塑胶件设置有极柱通孔、防爆阀通孔和注液通孔中的至少一种,所述第二塑胶件设置有注液网孔和透气孔中的至少一种,所述注液网孔对应设置在所述注液通孔的下方,所述注液网孔靠近所述极柱通孔的一面设置有网罩,所述网罩围绕所述注液网孔设置。
10.优选的,所述防爆阀通孔的底面设置有凸包,所述凸包上设置有多个加强筋和透气网格,所述加强筋上设置有若干个贯穿孔,所述加强筋的两端设置有与所述扣部配合的卡孔,所述卡孔为u型孔。
11.优选的,所述极柱通孔的顶部形成有凸起,所述凸起围绕所述极柱通孔设置,所述极柱通孔的底部设置有凹槽。
12.优选的,所述第一塑胶件沿中部断开成两部分,每部分的至少一端部向外延伸形成所述第二塑胶件。
13.本实用新型的目的之二在于提供一种顶盖,包括顶盖片;极柱,安装于所述顶盖片;如上述的动力电池用的下塑胶件,沿高度方向设置在所述顶盖片和电芯之间。
14.优选的,所述顶盖还包括转接片,沿高度方向位于第一塑胶件和第二塑胶件之间,并且串联在所述极柱和所述电芯的极耳之间,所述转接片材质与其电连接的所述电芯的极片的集流材料相同。
15.本实用新型的目的之三在于提供一种动力电池,包括电芯及如上述的顶盖,下塑胶件和电芯之间设置有绝缘片;所述绝缘片包括顶片、设置在顶片两侧的两个侧片及交接片,所述顶片分别设置有与第一塑胶件匹配的通孔,两个所述侧片通过所述交接片相连,用于包覆所述电芯。
16.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在于,本实用新型包括第一塑胶件,用于间隔电池电芯与顶盖片;第二塑胶件,与所述第一塑胶件连接;凹陷部,设置在所述第二塑胶件,用于容纳所述电芯的极耳;其中,当处于安装状态时,所述第二塑胶件运动至所述第一塑胶件同向位置处,所述第二塑胶件的至少一部分抵接于所述电芯,所述凹陷部沿高度方向形成槽体。由于当极耳从电芯中间延伸出时,经捆扎后存在挤压极耳,损伤隔离膜或极片,导致短路或报废等风险,因此,将第一塑胶件和第二塑胶件连接,当第二塑胶件运动至第一塑胶件同向位置处,凹陷部与电芯的极耳的位置对应,并沿高度方向形成槽体,极耳在凹陷部内,形成装配间隙,第二塑胶件不会直接顶住极耳,释放空间,从而解决电芯上下窜动或内部膨胀时挤压极耳或隔离膜,造成短路的问题,槽体的底部朝上,在宽度方向上,起到支撑极耳的焊接部的作用,防止极耳冗余造成倒插风险,提高电芯安全性能,同时为第二塑胶件和极耳的弯折部之间提供足够的安全距离,第二塑胶件的至少一部分与电芯的顶面接触,并抵接于电芯,对电芯起到限位的作用,避免电池内电芯容易出现晃动的情况,有助于提高电池的安全性,其中,下塑胶件形成一体式设计,相当于单个零件,不仅装配误差较小,而且便于对第一塑胶件和第二塑胶件安装定位,而且省去了在下塑胶件底部安装极耳垫板,简化装配步骤,避免在装配过程中发生漏装的情况,有助于简化生产工艺,从而降低制造成本;下塑胶件可通过注塑成型,第一塑胶件至少部分包覆顶盖片的底部,有助于提高顶盖片和极柱之间的密封性,降低电解液发生泄漏的概率。本实用新型能够避免电芯上下窜动或内部膨胀时,挤压极耳或隔离膜的情况,降低电芯发生短路的概率,从而提高电池的安全性。
附图说明
17.下面将参考附图来描述本实用新型示例性实施方式的特征、优点和技术效果。
18.图1为本实用新型中实施方式一在安装前的结构示意图。
19.图2为本实用新型中实施方式一在安装前的底部示意图。
20.图3为本实用新型中实施方式一在安装前的侧部示意图。
21.图4为本实用新型中实施方式一在安装状态的结构示意图。
22.图5为本实用新型中实施方式一在安装状态的底部示意图。
23.图6为本实用新型中实施方式一在安装状态的侧部示意图。
24.图7为本实用新型中实施方式一在安装状态的卡部和卡孔的示意图。
25.图8为本实用新型中实施方式四的剖面示意图。
26.图9为本实用新型中实施方式七的结构示意图。
27.图10为本实用新型中实施方式七的分解示意图。
28.其中,附图标记说明如下:
[0029]1‑
第一塑胶件;11

极柱通孔;12

防爆阀通孔;13

注液通孔;111

凸起;112

凹槽;121

凸包;122

加强筋;123

透气网格;1221

贯穿孔;
[0030]2‑
第二塑胶件;21

注液网孔;22

透气孔;211

网罩;
[0031]3‑
凹陷部;30

槽体;
[0032]4‑
扣部;
[0033]5‑
卡孔;
[0034]6‑
顶盖片;
[0035]7‑
极柱;
[0036]8‑
电芯;81

极耳
[0037]9‑
转接片;
[0038]
10

绝缘片;101

顶片;102

侧片;103

交接片;
[0039]
x

长度方向;y

宽度方向;z

高度方向。
具体实施方式
[0040]
如在说明书及权利要求当中使用了某些词汇来指称特定组件。本领域技术人员应可理解,硬件制造商可能会用不同名词来称呼同一个组件。本说明书及权利要求并不以名称的差异来作为区分组件的方式,而是以组件在功能上的差异来作为区分的准则。如在通篇说明书及权利要求当中所提及的“包含”为一开放式用语,故应解释成“包含但不限定于”。“大致”是指在可接受的误差范围内,本领域技术人员能够在一定误差范围内解决技术问题,基本达到技术效果。
[0041]
此外,术语“第一”、“第二”等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
[0042]
在实用新型中,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术语“安装”、“相连”、“连接”、“固定”等术语应做广义理解,例如,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一体地连接;可以是机械连接,也可以是电连接;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可以是两个元件内部的连通。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根据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实用新型中的具体含义。
[0043]
以下结合附图1~10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详细说明,但不作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定。
[0044]
实施方式一
[0045]
一种动力电池用的下塑胶件,包括第一塑胶件1,用于间隔电池电芯8与顶盖片6;第二塑胶件2,与第一塑胶件1连接;凹陷部3,设置在第二塑胶件2,用于容纳电芯8的极耳81;其中,当处于安装状态时,第二塑胶件2运动至第一塑胶件1同向位置处,第二塑胶件2的至少一部分抵接于电芯8,凹陷部3沿高度方向z形成槽体30。
[0046]
由于当极耳从电芯中间延伸出时,经捆扎后存在挤压极耳,损伤隔离膜或极片,导
致短路或报废等风险,因此,参见图1至图7所示,将第一塑胶件1和第二塑胶件2连接,当第二塑胶件2运动至第一塑胶件1同向位置处,凹陷部3与电芯8的极耳81的位置对应,并沿高度方向z形成槽体30,极耳81在凹陷部3内,形成装配间隙,第二塑胶件2不会直接顶住极耳81,释放空间,从而解决电芯8上下窜动或内部膨胀时挤压极耳81或隔离膜,造成短路的问题,槽体30的底部朝上,在宽度方向y上,起到支撑极耳81的焊接部的作用,防止极耳冗余造成倒插风险,提高电芯安全性能,同时为第二塑胶件2和极耳81的弯折部之间提供足够的安全距离,第二塑胶件2的至少一部分与电芯8的顶面接触,并抵接于电芯8,对电芯8起到限位的作用,避免电池内电芯8容易出现晃动的情况,有助于提高电池的安全性,其中,参见图4至图5所示,下塑胶件形成一体式设计,相当于单个零件,不仅装配误差较小,而且便于对第一塑胶件1和第二塑胶件2安装定位,而且省去了在下塑胶件底部安装极耳垫板,简化装配步骤,避免在装配过程中发生漏装的情况,有助于简化生产工艺,从而降低制造成本;下塑胶件具有安装状态和预安装状态,预安装状态包括但不限于下塑胶件处于展开状态,还包括第一塑胶件1和第二塑胶件2之间可形成除0度外的任意角度的状态;下塑胶件可通过注塑成型,第一塑胶件1至少部分包覆顶盖片6的底部,有助于提高顶盖片6和极柱7之间的密封性,降低电解液发生泄漏的概率。
[0047]
于本实施方式中,第一塑胶件1和第二塑胶件2之间设置有弯折部,第二塑胶件2可沿弯折部向第一塑胶件1折叠,弯折部在第二塑胶件2折叠后至少一处连接,通过弯折部,使得第一塑胶件1和第二塑胶件2可在弯折部弯折,此外,为了实现第一塑胶件1与第二塑胶件2之间更好的装配效果,第一塑胶件1与第二塑胶件2的一端铰接、铆接或超声连接;第一塑胶件1与第二塑胶件2的一端铰接,即,第一塑胶件1与第二塑胶件2之间通过转轴转动连接,转轴可单独设置,第一塑胶件1与第二塑胶件2均设置有转轴孔,转轴也可以一体设置在第一塑胶件1或第二塑胶件2的端部,第一塑胶件1或第二塑胶件2对应的端部设置有转轴孔,满足两者转动连接即可,有助于实现第一塑胶件1与第二塑胶件2之间更好的转动连接,不仅降低转动过程中的阻力,还降低第二塑胶件2在使用过程中发生回弹的概率。
[0048]
极耳81包括连接部、弯折部以及焊接部,连接部位于第二塑胶件2的下侧,焊接部位于第二塑胶件2的上侧,连接部与电芯8连接,焊接部与极柱7连接,弯折部绕过第二塑胶件2连接连接部和焊接部。
[0049]
电芯8包括正极片、隔膜及负极片,可以顺序堆叠并卷绕,正极片包括正极集流体,以及涂覆于正极集流体表面的正极活性材料,负极片包括负极集流体,以及涂覆于负极集流体表面的负极活性材料。第一极耳连接于正极集流体,第二极耳连接于负极集流体,正极集流体的边缘处可具有未被正极活性材料覆盖的空白区,第一极耳可直接通过裁切空白区形成。同样的,第二极耳可直接通过裁切负极集流体的空白区,此外,第一极耳和第二极耳也可以通过焊接分别固定于正极片和负极片的空白区。可采用激光焊接的方式,将第一极耳与第一极柱连接,第二极耳与第二极柱连接。
[0050]
在根据本实用新型的动力电池用的下塑胶件中,凹陷部3沿远离电芯8的方向形成槽体30,凹陷部3沿长度方向x分别设置在两个第二塑胶件2,两个凹陷部3设置在宽度方向y上的两侧。于本实施方式中,凹陷部3沿远离电芯8的方向形成槽体30,使得极耳81的焊接部位于第二塑胶件2的上侧,极耳81的连接部与电芯8连接,极耳81的弯折部绕过第二塑胶件2连接连接部和焊接部,在宽度方向y上,起到支撑极耳81的焊接部的作用,防止极耳冗余造
成倒插风险,提高电芯安全性能,同时为第二塑胶件2和极耳81的弯折部之间提供足够的安全距离;第二塑胶件2和凹陷部3为一体式结构,第二塑胶件2的至少一部分与电芯8的顶面接触,该部分可为平面结构,且呈“工”字形结构,凹陷部3沿长度方向x分别设置在两个第二塑胶件2,即两个凹陷部3设置在第一塑胶件1的防爆阀通孔12的两侧,且在第二塑胶件2宽度方向上两侧也设置两个凹陷部3,两个凹陷部3可以为对称结构或不对称结构,可根据实际电池结构进行调整。
[0051]
在根据本实用新型的动力电池用的下塑胶件中,参见图7所示,第一塑胶件1设置有卡部,第二塑胶件2设置有扣部4,第一塑胶件1与第二塑胶件2卡扣连接。具体的,扣部4为圆柱体或倒钩,圆柱体的顶部设置有扣柱,下塑胶8设置有u型卡孔或圆形卡孔,卡孔为中空结构,扣柱或倒钩的面积稍大于卡孔的面积,便于对扣部4和卡部进行拆卸和安装,并在第二塑胶件2发生变形或断裂时,可对第二塑胶件2进行更换,有助于降低下塑胶件整体的维修成本,同时,使得第一塑胶件1与第二塑胶件2可拆分,有助于提高顶盖的生产的灵活性,但本实用新型不以此为限,因在装配电池时,不同型号或不同尺寸的电池其壳体内的各个部件的排布也会不同,第一塑胶件1与第二塑胶件2固定连接,固定连接方式还包括粘接、热熔接和超声连接。其中,扣部4和卡部的形状还可以为圆形、椭圆形或方形。
[0052]
在根据本实用新型的动力电池用的下塑胶件中,第一塑胶件1设置有极柱通孔11、防爆阀通孔12和注液通孔13中的至少一种,第二塑胶件2设置有注液网孔21和透气孔22中的至少一种,注液网孔21对应设置在注液通孔13的下方,注液网孔21靠近极柱通孔11的一面设置有网罩211,网罩211围绕注液网孔21设置。增加注液通孔13,便于电解液从电池顶盖的注液孔,经注液通孔13和注液网孔21进入到电池内部,注液网孔21能够拦截从注液孔掉入的化成钉或异物,有助于提高电池的安全性。具体的,注液网孔21可由若干个扇形围成,也可以由若干个平行的栅栏形成,也可以由三角形孔、圆形孔、方形孔等多种形状的孔组成,多个孔可以按照一定的规则进行排列,形成注液通道,满足拦截从注液孔掉入的化成钉或异物即可。第一塑胶件1设置与注液孔匹配的注液通孔13,保证注液效率;网罩211抵接于极柱通孔11的下方,形成容置化成钉或异物的空间,可以防止化成钉从注液孔落入第一塑胶件1与第二塑胶件2之间的间隙,有助于提高电池的安全性。
[0053]
在根据本实用新型的动力电池用的下塑胶件中,防爆阀通孔12的底面设置有凸包121,凸包121上设置有多个加强筋122和透气网格123,加强筋122上设置有若干个贯穿孔1221,加强筋122的两端设置有与扣部4配合的卡孔5,卡孔5为u型孔。增加加强筋122,能够提高防爆阀通孔12整体的机械强度,避免防爆阀通孔12在使用时因高温或震动而发生形变,确保电池的内压能够及时通过防爆阀进行泄压,还确保防爆阀能够正常使用。其中,加强筋122沿第二塑胶件2的长度方向,加强筋122设置有若干个贯穿孔1221,贯穿孔1221与防爆阀通孔12对应,避免加强筋122影响防爆阀通孔12的透气性能,导致无法通过防爆阀进行泄压的情况。其中,贯穿孔1221和透气网格123可由若干个扇形围成,也可以由若干个平行的栅栏形成,也可以由三角形孔、圆形孔、方形孔等多种形状的孔组成,多个孔可以按照一定的规则进行排列,形成泄压通道。扣部4,如倒钩,伸入到u型孔内,并与孔壁卡接,进行固定,实现第一塑胶件1与第二塑胶件2卡扣连接。
[0054]
本实用新型的工作原理是:
[0055]
将第一塑胶件1和第二塑胶件2连接,当第二塑胶件2运动至第一塑胶件1同向位置
处,凹陷部3与电芯8的极耳81的位置对应,并沿高度方向z形成槽体30,极耳81在凹陷部3内,形成装配间隙,第二塑胶件2不会直接顶住极耳81,释放空间,从而解决电芯8上下窜动或内部膨胀时挤压极耳81或隔离膜,造成短路的问题,槽体30的底部朝上,在宽度方向y上,起到支撑极耳81的焊接部的作用,防止极耳冗余造成倒插风险,提高电芯安全性能,同时为第二塑胶件2和极耳81的弯折部之间提供足够的安全距离,第二塑胶件2的至少一部分与电芯8的顶面接触,并抵接于电芯8,对电芯8起到限位的作用,避免电池内电芯8容易出现晃动的情况,有助于提高电池的安全性。
[0056]
实施方式二
[0057]
与实施方式一不同的是:本实施方式的凹陷部3沿长度方向x分别设置在两个第二塑胶件2,凹陷部3沿宽度方向y延伸形成通槽,第一塑胶件1设置有扣部4,第二塑胶件2设置有卡部,第一塑胶件1与第二塑胶件2卡扣连接,极柱通孔11的顶部形成有凸起111,凸起111围绕极柱通孔11设置,极柱通孔11的底部设置有凹槽112。于本实施方式中,通过凹陷部3沿宽度方向y延伸形成通槽,使得第二塑胶件2具有两个凹陷部3,省去了在宽度方向y的另一侧设置另一个凹陷部3,有助于简化第二塑胶件2的生产工艺,降低生产模具的制造成本,其中,凹陷部3的横截面呈类似梯形的结构,但本实用新型不以此为限,还能设计成其它形状,如弧形,满足容纳极耳81即可;第一塑胶件1可设置有扣部4,第二塑胶件2可设置有卡部,以提高第一塑胶件1和第二塑胶件2之间的稳固性,实现了在装配后,保持第一塑胶件1与第二塑胶件2的相对位置关系,提高了电池装配的稳定性的效果;凸起111能够与顶盖片6的极柱安装孔匹配,有助于提高顶盖片6和第一塑胶件1之间的密封性,凹槽112能够与转接片9配合,起到嵌入转接片9的作用,有助于降低顶盖结构整体的高度,减少侵占电池内部空间,从而提高电池的能量密度。
[0058]
其他结构与实施方式一相同,这里不再赘述。
[0059]
实施方式三
[0060]
与实施方式一不同的是:本实施方式的第一塑胶件1设置有卡部和扣部4,第二塑胶件2设置有卡部和扣部4,第一塑胶件1沿中部断开成两部分,每部分的至少一端部向外延伸形成第二塑胶件2。第一塑胶件1也可设置有卡部和扣部4,第二塑胶件2也可设置有卡部和扣部4,第一塑胶件1与第二塑胶件2卡扣连接,以提高第一塑胶件1和第二塑胶件2之间的稳固性,实现了在装配后,保持第一塑胶件1与第二塑胶件2的相对位置关系,提高了电池装配的稳定性的效果;于本实施方式中,第一塑胶件1沿中部断开成两部分,即第一塑胶件1沿长度方向x分成左右两部分,在防爆阀处分开,左侧部分的第一塑胶件1靠近防爆阀的一侧延伸形成第二塑胶件2,或远离防爆阀一侧延伸形成第二塑胶件2,同时,右侧部分的第一塑胶件1也可按照这种结构形成第二塑胶件2;第一塑胶件1沿中部断开成两部分,使得第一塑胶件1和第二塑胶件2不遮挡防爆阀,因此不需要在第一塑胶件1和第二塑胶件2上设置防爆阀透气孔,此外,第一塑胶件1分成两部分后,能够避免由于第一塑胶件1和第二塑胶件2之间的误差累积,导致在两者固定后第二塑胶件2发生变形。
[0061]
其他结构与实施方式一相同,这里不再赘述。
[0062]
实施方式四
[0063]
一种顶盖,包括顶盖片6;极柱7,安装于顶盖片6;如实施方式一的动力电池用的下塑胶件,沿高度方向z设置在顶盖片6和电芯8之间。
[0064]
在根据本实用新型的顶盖中,参见图8所示,顶盖还包括转接片9,沿高度方向z位于第一塑胶件1和第二塑胶件2之间,并且串联在极柱7和电芯8的极耳81之间,转接片9材质与其电连接的电芯8的极片的集流材料相同。电池内电芯8数量较多或极耳81较短时,在装配过程中会使用转接片9,转接片9包括第一转接片和第二转接片。例如,电芯8、第一极耳以及第二极耳均至少为两个,每个电芯8均连接有第一极耳以及第二极耳。当第一极耳以及第二极耳均至少为两个时,其可以缠绕在第二塑胶件2的两侧,例如,第一极耳的折叠部分别位于第二塑胶件2的两侧,第一极耳的焊接部均通过第一转接片与第一极柱连接。第二极耳均通过第二转接片与第二极柱连接,实现了提高电池内部连接的稳定性。
[0065]
实施方式五
[0066]
一种顶盖,包括顶盖片6;极柱7,安装于顶盖片6;如实施方式二的动力电池用的下塑胶件,沿高度方向z设置在顶盖片6和电芯8之间。
[0067]
实施方式六
[0068]
一种顶盖,包括顶盖片6;极柱7,安装于顶盖片6;如实施方式三的动力电池用的下塑胶件,沿高度方向z设置在顶盖片6和电芯8之间。
[0069]
实施方式七
[0070]
一种动力电池,包括电芯8及如实施方式四的顶盖,下塑胶件和电芯8之间设置有绝缘片10;绝缘片10包括顶片101、设置在顶片101两侧的两个侧片102及交接片103,顶片101分别设置有与第一塑胶件1匹配的通孔,两个侧片102通过交接片103相连,用于包覆电芯8。
[0071]
需要说明的是:参见图9和图10所示,交接片103设置有用于底部电解液通过的孔,使得电芯底部的电解液和侧部电解液均匀分布。
[0072]
实施方式八
[0073]
一种动力电池,包括电芯8及如实施方式五的顶盖,下塑胶件和电芯8之间设置有绝缘片10;绝缘片10包括顶片101、设置在顶片101两侧的两个侧片102及交接片103,顶片101分别设置有与第一塑胶件1匹配的通孔,两个侧片102通过交接片103相连,用于包覆电芯8。
[0074]
需要说明的是:绝缘片10从顶盖顶部从上往下包覆,两侧侧片102包覆电芯两侧,交接片103重叠于电芯底部。
[0075]
实施方式九
[0076]
一种动力电池,包括电芯8及如实施方式六的顶盖,下塑胶件和电芯8之间设置有绝缘片10;绝缘片10包括顶片101、设置在顶片101两侧的两个侧片102及交接片103,顶片101分别设置有与第一塑胶件1匹配的通孔,两个侧片102通过交接片103相连,用于包覆电芯8。
[0077]
需要说明的是:交接片103叠加后的面积大于或等于顶片101的面积,交接片103采用重叠的方式,但本实用新型不以此为限,也可以采用边缘粘接的连接方式。
[0078]
根据上述说明书的揭示和教导,本实用新型所属领域的技术人员还能够对上述实施方式进行变更和修改。因此,本实用新型并不局限于上述的具体实施方式,凡是本领域技术人员在本实用新型的基础上所作出的任何显而易见的改进、替换或变型均属于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此外,尽管本说明书中使用了一些特定的术语,但这些术语只是为了方便说
明,并不对本实用新型构成任何限制。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