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提高断路器电寿命的结构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26745033发布日期:2021-09-23 08:34阅读:90来源:国知局
一种提高断路器电寿命的结构的制作方法

1.本实用新型属于断路器技术领域,具体讲就是涉及一种提高断路器电寿命的结构。


背景技术:

2.断路器是配电电器中的重要部分,要用于工业用低压电力系统,用来接通及分断电网电路中的电流和保护线路及电源设备免受过载、欠电压、短路、单相接地等故障的危害。
3.断路器因负荷冲击、开断大电流次数过多或长时间运行于大电流条件下等各种原因很容易达到断路器的使用电寿命,使得断路器内的静、动触头发热变形、磨损氧化等,若不及时检修或更换开关设备,会导致开关内静、动触头因接触不良,失去断路器的作用,甚至拉弧或燃弧时间过长而导致断路器发生爆炸、火灾等事故。这将影响整个配电网的运行安全。断路器的固有电寿命即额定短路电流开断次数能达到30~50次。断路器在使用过程中如果开、断短路电流次数超过了出厂时的额定次数,表明断路器静、动触头电磨损已达到其使用极限值。断路器进行分断短路电流时间过长,使得断路器的静、动触头的拉弧、燃弧时间过长,导致触头因发热、氧化、电磨损、变形等严重影响断路器的电寿命,现有断路器一般采用外壳、动触头、静触头、引弧片、导磁片、隔弧片、灭弧室等组合形成电弧通道以及灭弧系统,引弧片将电弧转移至灭弧室达到熄灭电弧的目的,从而实现保护动静触头,延长断路器的电寿命。
4.但是现有断路器通过引弧片将电弧转移至灭弧室达到熄灭电弧从而保护动静触头,延长断路器电寿命的方法中动静触头之间产生电弧转移太慢或不转移,导致动静触头烧损较多而断路器不通电失效;且电弧转移较慢,导致断路器基座/面盖凸筋碳化后耐压性能难以达标。


技术实现要素:

5.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就是针对上述现有的断路器动静触头之间产生电弧转移太慢或不转移,导致动静触头烧损较多而断路器不通电;且电弧转移较慢,导致断路器基座/面盖凸筋碳化后耐压性能难以达标的缺陷,提供一种提高断路器电寿命的结构,通过对断路器相关结构进行改进,加快电弧转移速度,避免动静触头的烧损,减少基座/盖凸筋碳化程度。
6.技术方案
7.为了实现上述技术目的,本实用新型提供的一种提高断路器电寿命的结构,它包括基座和面盖,静触头固定安装在所述基座和面盖形成的腔室中,其特征在于:所述基座内侧面上的隔弧筋一与静触头对应配合处设置有凹部一,所述面盖内侧面上的隔弧筋二与静触头对应配合处设置有凹部二,所述凹部一与凹部二能够用以增大爬电距离。
8.进一步地,绝缘片一端安装于动触头与双金属片之间,另一端延伸到引弧片和双
金属片之间位置;
9.所述绝缘片另一端紧靠引弧片用以密封动触头和引弧片周边的空隙。采用此结构电弧更容易转移电弧通道进入灭弧室。
10.进一步地,引弧片朝向动触头的弯折处向上延伸形成引弧角。
11.进一步地,引弧片上朝向灭弧室一侧的面上设置凸筋用以减小引弧片与静触头引弧端的距离。采用此结构能够减小弧根面积,进而减小电弧直径,有利转移电弧。
12.进一步地,引弧角与动触头相对的一端与所述动触头的距离不大于3mm。采用此结构,有利转移电弧。
13.进一步地,所述引弧角呈倒u型。
14.进一步地,所述凹部一与凹部二与所述静触头相应的一侧面与所述静触头之间的间隙不小于0.2mm。
15.进一步地,所述隔弧筋一和隔弧筋二两侧倒圆角。
16.进一步地,所述静触头安装端的外侧面低于其自身弯曲端面的最高点或线,所述静触头的弧角末端朝向灭弧室方向延伸。采用此结构有利于动、静触头开断时产生电弧转移到电弧通道中;有利于动、静触头开断时产生电弧转移到电弧通道中,从而进入灭弧室。
17.有益效果
18.本实用新型提供的一种提高断路器电寿命的结构,基座/面盖凸筋上增加凹槽,增大爬电距离;引弧角提高接近动触头,增加凸筋;绝缘片密闭电弧通道,电弧容易转移电弧通道进入灭弧室;静触头引弧角形状改变,有利于动静触头开断时产生电弧转移到电弧通道中,从而进入灭弧室;整个改进有利于电弧快速转移离开动、静触头,减少动、静触头烧损,减少基座/面盖凸筋碳化程度。
附图说明
19.附图1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1中断路器内部结构示意图。
20.附图2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1中隔弧筋一位置示意图。
21.附图3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1中凹部一、凹部二与所述静触头位置示意图。
22.附图4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1中绝缘片安装示意图。
23.附图5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1中引弧角上凸筋位置示意图。
24.附图6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1中引弧角上凸台位置示意图。
25.附图7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1中静触头的弧角末端位置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26.下面将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是本实用新型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实用新型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实用新型保护的范围。
27.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需要说明的是,术语“内”、“外”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实用新型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
解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此外,术语“第一”、“第二”、“第三”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
28.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需要说明的是,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术语“安装”、“连接”应做广义理解,例如,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一体地连接;可以是机械连接,也可以是电连接;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可以是两个元件内部的连通。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实用新型中的具体含义。
29.下面通过具体的实施例并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做进一步的详细描述。
30.实施例1
31.如附图1所示,本实施例提供的一种断路器电寿命的改良结构,断路器的外壳w包括所述基座1和面盖2,静触头3固定安装在所述基座1和面盖2形成的腔室中,如附图2,和3所示,所述基座1内侧面上的隔弧筋一1a与静触头3对应配合处设置有凹部一1a01,所述面盖2内侧面上的隔弧筋二2a与静触头3对应配合处设置有凹部二2a01,本实施例中,所述隔弧筋一1a和隔弧筋二2a两侧倒圆角。凹部一1a01和凹部二2a01为凹陷进去的平面,所述凹部一1a01与凹部二2a01与所述静触头3相应的一侧面与所述静触头3之间的间隙不小于0.2mm。所述凹部一1a01与凹部二2a01能够用以增大爬电距离。
32.如图1和6所示,断路器的外壳内侧面上与灭弧室8相对应的位置设有凸台b。凸台b包括凸台一1b和凸台二2b,具体地讲就是所述基座1内侧面上与灭弧室8相对应位置设有凸台一1b,面盖2内侧面上与灭弧室8相对应位置设有凸台二2b。本实施例中,所述凸台一1b和凸台二2b优选各2个,所述凸台一1b和凸台二2b位于灭弧室8左右两侧呈对称布置。凸台b使灭弧室8前移并更紧,防止灭弧栅片与电弧喷口直接接触,预防灭弧栅片烫伤电弧喷口塑料融化而堵塞,让电弧通道顺畅更易排出;
33.如附图1所示,断路器的外壳内腔中上位于灭弧室8尾部外侧的电弧喷口9宽不小于1mm,深不小于2mm以便电弧顺畅排出。
34.如附图1和4所示,绝缘片4一端安装于动触头5与双金属片6之间,另一端延伸到引弧片7和双金属片6之间位置;所述绝缘片4另一端紧靠引弧片7用以密封动触头5和引弧片7周边的空隙。绝缘片密闭电弧通道,电弧容易转移电弧通道进入灭弧室。
35.如附图1和5所示,引弧片7朝向动触头5的弯折处向上延伸形成引弧角701。所述引弧角701呈倒u型,引弧片7上朝向灭弧室8一侧的面上设置凸筋7a用以减小引弧片7与静触头3引弧端3a的距离进而减小弧根面积,进而减小电弧直径,有利转移电弧;引弧角701与动触头5相对的一端与所述动触头5的距离不大于3mm。如附图1和7所示,所述静触头3安装端的外侧面3b低于其自身弯曲端面3c的最高点或线,所述静触头3的弧角末端朝向灭弧室8方向延伸,所述静触头3的弧角末端3d与灭弧室8顶端灭弧栅片v型端部8a最小距离不小于0.3mm。有利于动静、触头开断时产生电弧转移到电弧通道中;有利于动静、触头开断时产生电弧转移到电弧通道中,从而进入灭弧室。
36.实施例2
37.本实用新型另提供的一个实施例中,凸台b只包括所述基座1内侧面上与灭弧室8相对应位置设有凸台一1b。凸台b使灭弧室8前移并更紧,防止灭弧栅片与电弧喷口直接接触,预防灭弧栅片烫伤电弧喷口塑料融化而堵塞,让电弧通道顺畅更易排出;其它结构与实
施例相同。
38.实施例3
39.本实用新型还提供的一个实施例中,所述凸台一1b和凸台二2b位于灭弧室8左右两侧呈对角线布置。所述凸台一1b和凸台二2b优选各为1个。其它结构和实施例1相同。
40.最后应说明的是:以上各实施例仅用以说明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而非对其限制;尽管参照前述各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进行了详细的说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应当理解;其依然可以对前述各实施例所记载的技术方案进行修改,或者对其中部分或者全部技术特征进行等同替换;而这些修改或者替换,并不使相应技术方案的本质脱离本实用新型各实施例技术方案的范围。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