旁路节点型PT柜后门的联锁装置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25766401发布日期:2021-07-06 20:40阅读:308来源:国知局
旁路节点型PT柜后门的联锁装置的制作方法
旁路节点型pt柜后门的联锁装置
技术领域
1.本实用新型涉及联锁装置,特别是一种旁路节点型pt柜后门的联锁装置。


背景技术:

2.目前随着城市配电网不断升级,城市负荷的快速增长,配网用地也变得越来越紧张,所以国网推行的节点型pt柜是一个很好的解决方案,既代替了传统环网柜和开闭所里的备用间隔,又节约了空间,减小了用地面积;针对此旁路节点型pt柜,因为带电节点后出,有带电误操作的可能性,所以需要可靠的“五防联锁”来消除安全隐患。
3.在当今市面上,有不少产品是使用电磁锁来实现带电误操作的,其实这样的设计存在一定的安全隐患,节点侧当后门打开作业的同时,可以操作接地,存在误操作的可能性;另外也有使用双线管、双线芯的方式,独立完成接地操作孔开与关、锁柜门的操作,相当于两运动两功能,这种结构复杂、成本高、故障率高,


技术实现要素:

4.本申请的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解决了现有的技术缺陷,而提供一种旁路节点型pt柜后门联锁装置,该装置在简化结构的同时,提高了五防联锁的可靠性、降低生产成本。
5.为了完成本申请的发明目的,本实用新型采用以下技术方案:
6.本实用新型的一种旁路节点型pt柜后门的联锁装置,它装在长方体的pt柜中,旁路节点型pt柜后门的联锁装置包括:接地轴、凸轮、限位板、挡孔板、上框架、上线芯夹、下挂钩、联动板、锁门件、下框架、下线芯夹、线芯和弹簧,支撑板装在pt柜上部,负荷开关装在支撑板上,在pt柜下部装有后门,其中:所述接地轴一端插入负荷开关中,另一端伸向pt柜侧壁,凸轮装在接地轴上,上框架装在接地轴另一端的支撑板上,挡孔板穿过上框架并沿着上框架上下垂直移动,在挡孔板上端开有槽,该槽与接地轴的下端相贴合,在穿过上框架的挡孔板下端装有至少二个上下排布的上线芯夹,在上框架和其中一个上线芯夹之间装有弹簧,在凸轮下端和上框架上端之间的挡孔板上装有限位板,凸轮的旋转带动限位板和挡孔板沿着上框架上下移动,线芯上端通过上述至少二个上线芯夹固定在挡孔板上;下框架固定在后门内pt柜的侧壁上,联动板穿过下框架并沿着下框架上下垂直移动,锁门件的一侧固定在联动板上,锁门件的另一侧与后门侧壁的出口相对应,装在后门的下挂钩伸入锁门件内并锁门件与相扣合,穿过下框架的联动板下端装有至少二个上下排布的下线芯夹,线芯下端穿过下框架,并通过上述下线芯夹固定在联动板上。
7.本实用新型的旁路节点型pt柜后门的联锁装置,其中:所述下挂钩有伸入pt柜内的凸出端,锁门件的上端有钩子,在下挂钩上方的后门上还装有上挂钩,当下挂钩的凸出端嵌入到锁门件的钩子内,后门不能打开;当下挂钩的凸出端脱离了锁门件的钩子,后门被打开。
8.本实用新型的旁路节点型pt柜后门的联锁装置,其中:在线芯上端和线芯下端之间的线芯上套有线芯套管。
9.本实用新型的旁路节点型pt柜后门的联锁装置,其中:所述接地轴为六角型轴、五角型轴或八角型轴。
10.本实用新型的旁路节点型pt柜后门的联锁装置,其中:所述槽为圆弧槽,与该圆弧槽相对应接地轴处的直径小于接地轴其他部分的直径,并且该处的接地轴为圆形轴。
11.本实用新型的旁路节点型pt柜后门的联锁装置,其中:所述上框架为一边开口的矩形管,矩形管的开口边朝向pt柜侧壁,矩形管的上端固定在接地轴另一端的支撑板下端。
12.本实用新型的旁路节点型pt柜后门的联锁装置,其中:所述下框架为一边开口的矩形管,矩形管的开口边朝向后门,下框架的一侧面固定在后门内pt柜的侧壁上。
13.本实用新型的旁路节点型pt柜后门的联锁装置是一种简单、精确、可靠、稳定的后柜门联锁结构,实现一运动两功能,同时完成接地操作孔开与关、锁柜门的操作,来解决现有技术存在的问题,从而提高产品的质量,同时降低成本。
14.本实用新型的旁路节点型pt柜后门的联锁装置具有以下优点:
15.1、当限位板被凸轮限位,无法向上移动,同时挡孔板、线芯都处于无法上下运动状态,当后门向上提时,后门下挂钩上移,后门的下挂钩正好进入锁门件的钩子中,后门无法移出锁门件;
16.2、使用单线芯、单线管实现一运动两功能,同时完成接地操作孔开与关、锁柜门的操作,同时实现可靠五防联锁;
17.3、后门侧挂钩插入右侧板后侧内折边处,并以此处为轴转动后门,后门上挂钩、下挂钩穿过侧板挂门长方孔,进入后门的锁门件中,压动锁门件的下端,向下移动,带动联动片向下移动,联动片抽动线芯,带动机构侧挡孔板向下移动。
附图说明
18.图1为将pt柜的侧壁打开后,本实用新型旁路节点型pt柜后门的联锁装置的示意图,它显示了凸轮的最高端位于接地轴的上方;
19.图2为图1的a向示意图;
20.图3为图1的pt柜下部的局部放大示意图;
21.图4为将pt柜的侧壁打开后的本实用新型旁路节点型pt柜后门的联锁装置的示意图,它显示了凸轮的最高端位于接地轴的下方;
22.图5为图4的pt柜下部的局部放大示意图。
23.在图1至图5中,标号1为pt柜;标号2为负荷开关;标号3为接地轴;标号4为凸轮;标号5为支撑板;标号6为限位板;标号7为挡孔板;标号8为上框架;标号9为上线芯夹;标号10为后门;标号11为下挂钩;标号12为联动板;标号13为锁门件;标号14为下框架;标号15为下线芯夹;标号16为线芯;标号17为圆弧槽;标号18为弹簧;标号19为下挂钩;标号20为接地操作孔;标号21为出口。
具体实施方式
24.如图1至图5所示,本实用新型的旁路节点型pt柜后门的联锁装置装在长方体的pt柜1中,旁路节点型pt柜后门的联锁装置包括:接地轴3、凸轮4、限位板6、挡孔板7、上框架8、上线芯夹9、下挂钩11、联动板12、锁门件13、下框架14、下线芯夹15、线芯16和弹簧18,支撑
板5装在pt柜1上部,负荷开关2装在支撑板5上,在pt柜1下部装有后门10,接地轴3为六角型轴,接地轴3一端插入负荷开关2中,另一端伸向pt柜1侧壁,凸轮4装在接地轴3上,上框架8装在接地轴3另一端的支撑板5上,挡孔板7穿过上框架8并沿着上框架8上下垂直移动,在挡孔板7上端开有槽17,槽17为圆弧槽,与该圆弧槽相对应接地轴3处的直径小于接地轴3其他部分的直径,并且该处的接地轴3为圆形轴,该槽17与接地轴3的下端相贴合,在穿过上框架8的挡孔板7下端装有二个上下排布的上线芯夹9,在上框架8和其中一个上线芯夹9之间装有弹簧18,在凸轮4下端和上框架8上端之间的挡孔板7上装有限位板6,凸轮4的旋转带动限位板6和挡孔板7沿着上框架8上下移动,线芯16上端通过上述二个上线芯夹9固定在挡孔板7上;下框架14固定在后门10内pt柜1的侧壁上,联动板12穿过下框架14并沿着下框架14上下垂直移动,锁门件13的一侧固定在联动板12上,锁门件13的另一侧与后门10侧壁的出口21相对应,装在后门10的下挂钩11伸入锁门件13内并锁门件13与相扣合,穿过下框架14的联动板12下端装有二个上下排布的下线芯夹15,线芯16下端穿过下框架14,并通过上述下线芯夹15固定在联动板12上。下挂钩11有伸入pt柜1内的凸出端,锁门件13的上端有钩子,在下挂钩11上方的后门10上还装有上挂钩19,后门10通过下挂钩11和上挂钩19固定在pt柜1上,当下挂钩11的凸出端嵌入到锁门件13的钩子内,后门10不能打开,当下挂钩11的凸出端脱离了锁门件13的钩子,后门10被打开。
25.在线芯16上端和线芯16下端之间的线芯16上套有线芯套管,上框架8为一边开口的矩形管,矩形管的开口边朝向pt柜1侧壁,矩形管的上端固定在接地轴3另一端的支撑板5下端。下框架14为一边开口的矩形管,矩形管的开口边朝向后门10,下框架14的一侧面固定在后门10内pt柜1的侧壁上。
26.当顺时针操作负荷开关2的接地轴3,使接地开关合闸时,如图1至图3所示,凸轮4转支撑板5的上方,凸轮4没有与限位板6接触,限位板6可以正常上下运动,当后门10未打开时,后门10的下挂钩11在重力作用下压住锁门件13的钩子,下挂钩11使得后门10保持在最下端,联动板12抽动线芯16,使挡孔板7同时保持在最下端,此时,挡孔板7与接地轴3之间的接地操作孔20处于打开状态;当后门10向上提开门时,后门10的下挂钩11向上移动,挡孔板7在拉簧18作用下,也向上移动,挡孔板7挡住接地操作孔20,同时挡孔板7抽动线芯16,带动联动板12向上移动,因联动板12与锁门件13固定连接,所以,锁门件13上移,后门10的下挂钩11刚好越过锁门件13上端的钩子,下挂钩11从锁门件13和出口21移出,后门10被打开。
27.作业完成以后,先把后门10侧挂钩(未画出)插入右侧板后侧内折边处,并以此处为轴转动后门,后门上挂钩19、下挂钩11穿过侧板挂门的出口21,进入后门10的联锁装置中,压动锁门件的下端,使得后门10向下移动,带动联动片12向下移动,联动片12抽动线芯16,带动挡孔板7向下移动,此时后门10关闭,接地操作孔20被打开,与此同时,只有当后门10的上挂钩19、下挂钩11从锁门件13侧板的出口21中移出时,后门10侧挂钩(未画出)才可拔出。
28.如图4和图5所示,当逆时针操作负荷开关2的接地轴3,使接地开关分闸时,凸轮4同步逆时针转动,凸轮4转至与限位板6接触,限位板6无法向上移动,同时挡孔板7、线芯16都处于无法上下运动状态,当后门10向上提时,后门10的下挂钩11向上移,但是,锁门件13和联动板12不能向上移动,下挂钩11的凸出端正好进入锁门件13的钩子中,此时,后门10下挂钩11无法从锁门件13和出口21中移出,因此,后门10无法打开。
29.以上所述的实施例仅仅是对本实用新型的优选实施方式进行描述,并非对本实用新型的范围进行限定,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设计精神的前提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对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做出的各种变形和改进,均应落入本实用新型权利要求书确定的保护范围内。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