阴连接器及连接器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28496385发布日期:2022-01-15 04:09阅读:93来源:国知局
阴连接器及连接器的制作方法

1.本公开涉及阴连接器及连接器。


背景技术:

2.在专利文献1中公开一种连接器,其具有装配于阴壳体的阴端子和装配于阳壳体的阳端子。在阴侧端子的箱部内收纳能弹性变形的触点弹簧,阳端子具有突片。当将阴壳体和阳壳体嵌合时,突片插入到箱部内使触点弹簧弹性变形,所以通过起因于触点弹簧的弹性复原力的弹力,阴端子和阳端子以规定的接触压力连接。现有技术文献专利文献
3.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2015-232927号公报


技术实现要素:

发明要解决的课题
4.在阳端子的突片使触点弹簧弹性变形时,产生起因于触点弹簧的弹性复原力的摩擦阻力。该摩擦阻力成为阴壳体和阳壳体的嵌合阻力。阴端子和阳端子的极数越多,嵌合阻力越增大。作为其对策,在多极的连接器中,采用使用转动型的杆的增力机构。但是,当使用转动型的杆时,产生连接器大型化杆的量的问题。
5.本公开的连接器是基于如上述的情况完成的,以实现使阴侧壳体和阳侧壳体的嵌合阻力减少的结构的小型化为目的。用于解决课题的方案
6.第1方面的阴连接器,具备:阴端子零件,与阳端子零件连接;阴侧壳体,收纳所述阴端子零件;以及作动构件,能在使所述阴端子零件变形的端子变形位置、与从所述阴端子零件解脱的解除位置之间移位,所述阴端子零件具有与所述阳端子零件弹性地接触的弹性接触片,所述作动构件在所述端子变形位置上使所述弹性接触片以远离所述阳端子零件的方式弹性变形。第2方面的连接器,具备:第1方面的阴连接器;和阳侧壳体,收纳所述阳端子零件,与所述阴侧壳体嵌合,所述阳侧壳体具有在所述阳侧壳体和所述阴侧壳体的嵌合过程中将所述止动件从所述保持位置向所述解除保持位置推动的解除保持部。发明效果
7.根据本公开,能够实现连接器的小型化。
附图说明
8.图1是实施例1的连接器的分解立体图。图2是表示装配于阴侧壳体的保持体由止动件保持于端子变形位置的状态的主视剖视图。图3是表示在阴侧壳体装配有止动件的状态的侧视剖视图。图4是表示利用保持体将止动件保持于解除保持位置的状态的侧视剖视图。图5是表示将保持体保持于临时卡止位置、将阴端子零件插入到阴侧壳体的状态的侧视剖视图。图6是表示使保持体移位到端子变形位置的状态的侧视剖视图。图7是表示使止动件向保持位置移位、将保持体保持于端子变形位置的状态的侧视剖视图。图8是表示阴连接器和阳连接器嵌合、止动件向解除保持位置移位的状态的侧视剖视图。图9是表示阴连接器和阳连接器嵌合、保持体向解除位置移位的状态的侧视剖视图。图10是表示阴连接器和阳连接器嵌合、保持体从解除位置向端子变形位置侧移位而从限制脱离部脱离的状态的侧视剖视图。图11是实施例2的阴端子零件的侧视剖视图。
具体实施方式
9.[本公开的实施方式的说明]首先列举本公开的实施方式进行说明。第1方面的阴连接器,(1)具备:阴端子零件,与阳端子零件连接;阴侧壳体,收纳所述阴端子零件;以及作动构件,能在使所述阴端子零件变形的端子变形位置、与从所述阴端子零件解脱的解除位置之间移位,所述阴端子零件具有与所述阳端子零件弹性地接触的弹性接触片,所述作动构件在所述端子变形位置上使所述弹性接触片以远离所述阳端子零件的方式弹性变形。
[0010]
根据第1方面的结构,在将阴端子零件和阳端子零件连接时,使作动构件向端子变形位置移位,预先使弹性接触片以远离阳端子零件的方式弹性变形。这样的话,在阴端子零件和阳端子零件的连接过程中,能够避免阳端子零件与弹性接触片之间的滑动阻力的产生,或者能够减小在阳端子零件与弹性接触片之间产生的滑动阻力。在将阴端子零件和阳端子零件连接后,使作动构件向解除位置移位,当使弹性接触片从弹性变形状态摆脱时,则弹性接触片相对于阳端子零件弹性地接触。关于第1方面的阴连接器,即使阴端子零件和阳端子零件的极数较多,也能够在不使用采用杆的增力机构的情况下以较小的操作力进行阴端子零件和阳端子零件的连接。根据第1方面的阴连接器,不需要杆,因此能够实现小型化。
[0011]
(2)优选的是,在所述作动构件位于所述端子变形位置的状态下,所述弹性接触片向使所述作动构件向所述解除位置移位的方向弹性地按压所述作动构件,在所述阴侧壳体设置有止动件,所述止动件能在将所述作动构件保持于所述端子变形位置的保持位置、与从所述作动构件解脱的解除保持位置之间移位,所述止动件从所述保持位置向所述解除保
持位置的移位方向是与所述作动构件从所述端子变形位置向所述解除位置的移位方向交叉的方向。将作动构件保持于端子变形位置的止动件的移位方向是与作动构件从端子变形位置向解除位置移位的方向交叉的方向。因此,止动件不可能弱于弹性接触片的按压力而使作动构件向解除位置移位。
[0012]
(3)在(2)中,优选的是,所述阴侧壳体具有临时卡止部,所述作动构件通过与所述临时卡止部卡止,从而保持于容许所述阴端子零件相对于所述阴侧壳体的插拔的临时卡止位置,所述作动构件在所述临时卡止位置上与所述止动件接触,限制所述止动件从所述阴侧壳体脱离。根据该结构,能够保持为在阴侧壳体装配有止动件和作动构件的状态。
[0013]
(4)优选的是,所述作动构件具有在向所述解除位置移位时使插入到所述阴侧壳体的所述阴端子零件防脱的解除位置防脱部。本公开的阴连接器中,作动构件兼备使弹性接触片以远离阳端子零件的方式弹性变形的功能、和使阴端子零件防脱的功能。因此,与分别准备用于使弹性接触片远离阳端子零件的构件、和用于使阴端子零件防脱的构件的情况相比,本公开的连接器的部件数量可以减少。
[0014]
(5)优选的是,所述作动构件具有在向所述端子变形位置移位时使插入到所述阴侧壳体的所述阴端子零件防脱的端子变形位置防脱部。根据该结构,在将阴端子零件和阳端子零件连接的过程中,能够防止阴端子零件向从阴侧壳体脱落的方向移动。由此,能够将阳端子零件和阴端子零件以适当的位置关系连接。
[0015]
第2公开的连接器,(6)具备:第1方面的阴连接器;和阳侧壳体,收纳所述阳端子零件,与所述阴侧壳体嵌合,所述阳侧壳体具有在所述阳侧壳体和所述阴侧壳体的嵌合过程中将所述止动件从所述保持位置向所述解除保持位置推动的解除保持部。根据该结构,在两壳体的嵌合过程中,止动件被解除保持部按压而向解除保持位置移动,当止动件向解除保持位置移位时,作动构件被弹性接触片按压,从而向解除位置移位。因此,不需要与两壳体的嵌合操作分开地进行使作动构件向解除位置移动的操作。
[0016]
(7)优选的是,所述阳侧壳体具有将所述阴侧壳体包围的罩部,所述作动构件通过与所述罩部的内表面碰触而保持于所述解除位置。在阴侧壳体不必形成用于将作动构件保持于解除位置的部位,所以能够避免阴侧壳体的形状变得复杂。
[0017]
(8)在(7)中,优选的是,在所述罩部的内表面形成有台阶状的限制脱离部,通过所述解除位置的所述作动构件钩挂于所述限制脱离部,从而限制所述阴侧壳体脱离所述罩部。根据该结构,通过作动构件和限制脱离部的钩挂,能够限制阴侧壳体从罩部脱离,所以即使不设置大规模的锁定结构,也能够将阴侧壳体和阳侧壳体保持为嵌合状态。
[0018]
[本公开的实施方式的详情][实施例1]参照图1~图10说明将本公开的连接器具体化的实施例1。在本实施例1中,关于前后方向,将图3~9中的左方定义为前方。关于上下方向,将图1~10所示的方向原样地定义为上方、下方。关于左右方向,将图2、10所示的方向原样地定义为左方、右方。
[0019]
如图1所示,本实施例1的连接器具备能相互嵌合/脱离的阴连接器f和阳连接器m。阴连接器f构成为具备阴侧壳体10、多个阴端子零件20、左右一对止动件31以及保持体33(权利要求所述的作动构件)。
[0020]
阴侧壳体10为合成树脂制。如图2所示,阴侧壳体10具有用于收纳阴端子零件20的多个端子收纳室11。端子收纳室11为在前后方向贯穿阴侧壳体10的形态。阴侧壳体10具有用于收纳保持体33的收纳空间12。收纳空间12与多个端子收纳室11连通,并且在阴侧壳体10的下表面(外表面)开口成在左右方向长的狭缝状。如图3所示,在收纳空间12的左右两端部形成有在前后方向隔开间隔的两对临时卡止部13。
[0021]
如图1、2所示,阴侧壳体10具有左右对称的一对导孔14。如图3、4所示,导孔14为在前后方向延伸的形态,与收纳空间12的上端部连通。导孔14的前端在阴侧壳体10的前表面开口。导孔14的后端部由阴侧壳体10的后壁部15封闭。阴侧壳体10具有左右一对第1治具插通孔16。第1治具插通孔16为将阴侧壳体10的后壁部15从后表面在前后方向贯穿到导孔14的形态。如图2所示,阴侧壳体10具有左右一对第2治具插通孔17。第2治具插通孔17为将阴侧壳体10的左右两外侧壁部从阴侧壳体10的外侧面在左右方向贯穿到收纳空间12的形态。
[0022]
如图5所示,阴连接器f具有多个阴端子零件20。阴端子零件20在整体上形成在前后方向细长的形状。在阴端子零件20的前端部形成有方筒状的箱部21,在阴端子零件20的后端部形成有固装于电线53的前端部的开放筒状的压接部22。箱部21的后端和压接部22的前端部通过连结部23相连。箱部21的后端部成为相对于连结部23的下缘部呈台阶状向下方突出的形态的钩挂部24。
[0023]
阴端子零件20具有弹性接触片25。弹性接触片25为从构成箱部21的基板部26(上板部)的前端以描绘弧的方式向后方折回并向后方延伸的形态。弹性接触片25能够以与基板部26相连的折回部27(前端部)为支点向上下方向(相对于基板部26接近/离开的方向)弹性移位。弹性接触片25具有弯曲部28。弯曲部28是以远离基板部26的方式向下突出的形状。弯曲部28的下端部成为触点部29。折回部27和弯曲部28收纳于箱部21内。
[0024]
弹性接触片25具有受压部30。受压部30为从弯曲部28的后端向斜下后方悬臂状延伸的形态,配置于弹性接触片25的后端部。受压部30的后端部从箱部21的后端(钩挂部24)向后方突出。在弹性接触片25处于没有弹性变形的自由状态时,受压部30位于比连结部23靠下方。当受压部30被向上方按压时,弹性接触片25以折回部27为支点向上方弹性移位。
[0025]
止动件31为合成树脂制。如图3、4所示,止动件31从阴侧壳体10的前方插入到导孔14。在导孔14内,止动件31能在前后方向滑动。止动件31的移动方向是与阴侧壳体10和阳侧壳体40的嵌合方向平行的方向。在止动件31形成有保持凹部32。如图2所示,保持凹部32在止动件31的前表面开口成t字形,在止动件31的下表面开口成i字形。
[0026]
保持体33为合成树脂制。如图1所示,保持体33在整体上形成在左右方向长的长方形。如图5所示,在保持体33形成有在前后方向贯穿保持体33的形态的多个端子插通孔34。在保持体33的上缘部和各端子插通孔34的下缘部形成有与各端子收纳室11对应的多个防脱部35(权利要求所述的解除位置防脱部及端子变形位置防脱部)。如图1所示,保持体33具有两对临时卡止用爪部36。两对临时卡止用爪部36配置于保持体33的左右两端部。两对临时卡止用爪部36以俯视时前后夹着保持凸部37的方式配置。
[0027]
如图2所示,保持体33具有左右对称的一对保持凸部37。一对保持凸部37配置于保持体33的左右两端部。保持凸部37为从保持体33的上端部向后方突出的形态。保持凸部37的后视形状为t字形。如图1、2所示,保持体33具有左右一对限制凸部38。一对限制凸部38为从保持体33的外表面(下表面)向下方呈台阶状稍微突出的形态。保持体33具有左右一对治
具用凹部39。治具用凹部39为使保持体33的左右两外侧面凹陷的形态。
[0028]
如图1所示,阳连接器m构成为具备阳侧壳体40和多个阳端子零件47。阳连接器m具有作为装配于电路基板(图示省略)的基板用连接器的功能。阴侧壳体10为合成树脂制。如图8、9所示,阳侧壳体40具有端子保持部41和罩部42。端子保持部41形成主视形状为方形的板状。罩部42为从端子保持部41的外周缘向前方呈方筒状突出的形态。
[0029]
阴侧壳体10具有左右对称的一对解除保持部43。一对解除保持部43为从端子保持部41的前表面(罩部42的内底面)的左右两端部向前方突出的形态。解除保持部43的突出方向与阳侧壳体40相对于阴侧壳体10的嵌合方向是相同方向。阴侧壳体10具有左右一对限制脱离部44。一对限制脱离部44为使构成罩部42的下板部45的内表面呈台阶状较浅地凹陷的形态,在左右方向隔开间隔地配置。阳侧壳体40具有左右一对第3治具插通孔46。一对第3治具插通孔46为将构成罩部42的左右两侧壁部在左右方向贯穿的形态。
[0030]
如图8、9所示,阳端子零件47由金属棒材构成,侧视形状是以呈l字形的方式折弯的形状。阳端子零件47具有从折弯部48向下延伸的基板连接部49和从折弯部48向前方延伸的突片50。阳端子零件47以使突片50从阴侧壳体10的后方贯穿于端子保持部41的形态装配于阳侧壳体40。基板连接部49在阳侧壳体40的后方露出,与电路基板(图示省略)连接。突片50收纳于罩部42内。
[0031]
接着,说明阴连接器f的组装步骤。首先,将一对止动件31从阴侧壳体10的前方插入到一对导孔14内(参照图3)。在将止动件31插入到导孔14的最里端(最后端)时,如图4所示,将保持体33从阴侧壳体10的下方组装到收纳空间12内。装配于收纳空间12内的保持体33保持于临时卡止位置(参照图4、5)。通过保持体33的临时卡止用爪部36相对于收纳空间12内的临时卡止部13从上方钩挂,从而保持体33被限制从阴侧壳体10脱离。
[0032]
在保持体33保持于临时卡止位置的状态下,保持凹部32和保持凸部37在上下错位,所以止动件31的下端部相对于保持体33的上端部从后方碰触。通过该碰触,止动件31保持于导孔14的最里端的位置(以下称为解除保持位置)。保持体33的下端部从阴侧壳体10的下表面(外表面)向下方突出。在保持体33保持于临时卡止位置的状态下,如图5所示,端子插通孔34与端子收纳室11对应,防脱部35从阴端子零件20相对于端子收纳室11的插入路径向下方退避。在该状态下,将阴端子零件20从阴侧壳体10的后方插入到端子收纳室11内。
[0033]
在将所有的阴端子零件20插入到端子收纳室11时,将临时卡止位置的保持体33向上方上推,使其向端子变形位置(正式卡止位置)移位。当保持体33向端子变形位置移位时,如图6所示,保持体33的防脱部35成为相对于阴端子零件20的箱部21(钩挂部24)从后方接近地对置的状态。因此,即使对阴端子零件20作用向后方的拉拽力,通过钩挂部24钩挂于防脱部35,也能够防止阴端子零件20从端子收纳室11向后方脱落。
[0034]
当保持体33向端子变形位置移位时,保持体33的防脱部35将阴端子零件20的受压部30向上按压。由此,弹性接触片25以从端子收纳室11内的突片50的插入路径向上方退避的方式弹性变形(参照图6)。此时的弹性接触片25的移位方向是与突片50向箱部21内的插入方向垂直交叉的方向,与保持体33从临时卡止位置向端子变形位置的移动方向是相同方向。
[0035]
另外,在任一个阴端子零件20的插入不完全(半插入状态)的情况下,半插入状态的阴端子零件20的箱部21进入到收纳空间12内。因此,当要使临时卡止位置的保持体33向
上方移位时,则保持体33的防脱部35与半插入状态的箱部21的后端部(钩挂部24)干涉,所以不能将保持体33向端子变形位置上推。这样,保持体33的移动被限制,由此能够检测出存在半插入状态的阴端子零件20。
[0036]
在保持体33向端子变形位置移位的状态下,保持体33的保持凸部37相对于止动件31的保持凹部32在前后方向正对。在使保持体33向端子变形位置移位后,如图7所示,将保持用治具55从阴侧壳体10的后方插入到第1治具插通孔16,利用保持用治具55从后方按压止动件31。被保持用治具55按压的止动件31从解除保持位置向前方的保持位置滑动,伴随于此,保持凹部32与保持凸部37嵌合。通过呈t字形的保持凹部32和保持凸部37的嵌合,保持体33被限制向临时卡止位置侧的移动,保持于端子变形位置。在保持体33保持于端子变形位置的状态下,保持体33整体收纳于收纳空间12内,保持体33的下端部不会从阴侧壳体10的外表面突出。
[0037]
在利用止动件31对保持体33限制移动的状态下,起因于多个弹性接触片25的弹性复原力的向下的按压力从保持凸部37的外表面作用于保持凹部32的内表面。该按压力作用的方向是与止动件31从保持位置向解除保持位置滑动的方向正交的方向。因此,即使止动件31将要从保持位置向后方的解除保持位置滑动,通过由上述按压力产生的摩擦阻力,也可限制止动件31向解除保持位置移动。由此,保持体33可靠地保持于端子变形位置。通过以上,阴连接器f的组装完成。
[0038]
接着,说明阴连接器f和阳连接器m的嵌合工序及脱离工序。在嵌合时,将阴侧壳体10嵌入到罩部42内。在嵌合过程中,突片50插入到端子收纳室11内的箱部21,但是在箱部21内的突片50的插入路径上不存在弹性接触片25(触点部29)。因此,在两连接器f、m达到正规的嵌合状态的期间,突片50和弹性接触片25保持为不接触状态,所以不产生起因于突片50和弹性接触片25(触点部29)的滑接的摩擦阻力(对抗两连接器f、m的嵌合的嵌合阻力)。
[0039]
在两连接器f、m的嵌合过程中,如图8所示,解除保持部43进入到阴侧壳体10的导孔14内,将保持位置的止动件31向解除保持位置侧推动。在此期间,在止动件31(保持凹部32的内表面)与保持体33(保持凸部37的外表面)之间产生起因于弹性接触片25的弹性复原力的摩擦阻力。该摩擦阻力相对于用于进行两连接器f、m的嵌合的嵌合力成为阻力(嵌合阻力)。但是,因为止动件31和保持体33均由合成树脂材料形成,所以止动件31与保持体33之间的嵌合阻力与由突片50与弹性接触片25之间的金属彼此的滑接导致的摩擦阻力(嵌合阻力)相比较小。
[0040]
当两连接器f、m达到正规嵌合状态时,被解除保持部43按压的止动件31到达解除保持位置(参照图8)。当止动件31达到解除保持位置时,保持凹部32从保持凸部37解脱,所以保持体33被起因于弹性接触片25的弹性复原力的按压力向下方(朝向临时卡止位置的方向)推动。当保持体33的下表面与罩部42的下板部45碰触时,则保持体33向下方的移位停止。
[0041]
将保持体33与罩部42碰触的位置(参照图9)定义为解除位置。解除位置设定于端子变形位置与临时卡止位置之间。在保持体33向解除位置移位的状态下,保持体33的防脱部35位于在上下方向上与箱部21重叠的位置。也就是说,防脱部35和阴端子零件20的钩挂部24成为在前后方向接近地正对的状态。因此,即使对阴端子零件20作用向后方的拉伸力,也因为钩挂部24从前方钩挂于防脱部35,所以可限制阴端子零件20从阴侧壳体10脱离。
[0042]
保持体33向朝向解除位置的方向移位的方向与防脱部35(保持体33)相对于受压部30(弹性接触片25)的按压方向是相反方向。因此,在保持体33向解除位置移位的过程中,弹性接触片25的弹性变形量减少。在保持体33到达解除位置的状态下,防脱部35从受压部30完全解脱,所以通过弹性接触片25的弹性复原力,触点部29相对于突片50以弹性地按压的方式接触。由此,阴端子零件20和阳端子零件47成为以规定的接触压力能导通地连接的状态。通过以上,两连接器f、m的嵌合完成。
[0043]
在两连接器f、m正规嵌合的状态下,在弹性接触片25与突片50之间产生起因于弹性接触片25的弹性复原力的静摩擦力。因此,即使对两连接器f、m向脱离方向作用拉拽力,也通过突片50与弹性接触片25之间的静摩擦力将两连接器f、m保持为嵌合状态。因此,不需要用于对阴侧壳体10和阳侧壳体40限制脱离的锁臂。
[0044]
另外,在保持体33向解除位置移位的状态下,变为保持体33的限制凸部38嵌入到罩部42的限制脱离部44,且限制凸部38的后表面相对于限制脱离部44的内表面在前后方向对置的状态。因此,在对两连接器f、m向脱离方向作用拉拽力时,即使两壳体10、40向脱离方向相对移位,哪怕是稍微相对移位,限制凸部38也钩挂于限制脱离部44,所以两连接器f、m的脱离被限制。
[0045]
在使嵌合状态的两连接器f、m脱离时,如图10所示,使脱离用治具56从阳连接器m的左右两侧方贯穿第3治具插通孔46和第2治具插通孔17,插入到保持体33的治具用凹部39。并且,通过使脱离用治具56向上方移动,从而将保持体33对抗弹性接触片25的弹力而从解除位置向端子变形位置上推。在该状态下,使两连接器f、m以脱离的方式稍微相对移位,使保持体33的限制凸部38的后端部载置于罩部42的下板部45中比限制脱离部44靠罩部42的开口部侧的位置。
[0046]
然后,将脱离用治具56从治具用凹部39、第2治具插通孔17以及第3治具插通孔46拔出,使两连接器f、m脱离。在使两连接器f、m脱离的过程中,产生限制凸部38与下壁部之间的滑动摩擦,但是因为限制凸部38和下板部45均为合成树脂制,所以对抗脱离的摩擦阻力不过变得过大。
[0047]
本实施例1的阴连接器f具备与阳端子零件47连接的阴端子零件20、收纳阴端子零件20的阴侧壳体10、以及保持体33。保持体33能够在使阴端子零件20变形的端子变形位置与从阴端子零件20解脱的解除位置之间移位。阴端子零件20具有与阳端子零件47弹性地接触的弹性接触片25。
[0048]
保持体33在端子变形位置上按压弹性接触片25的受压部30,使弹性接触片25以远离阳端子零件47的突片50的方式弹性变形。在保持体33位于解除位置的状态下,保持体33从弹性接触片25解脱,弹性接触片25向突片50的插入路径侧弹性复原。
[0049]
根据该结构,在将两壳体10、40嵌合并将阴端子零件20和阳端子零件47连接时,使保持体33向端子变形位置移位,预先使弹性接触片25以远离阳端子零件47(突片50)的方式弹性变形。这样的话,在阴端子零件20和阳端子零件47的连接过程中,能够避免阳端子零件47(突片50)与弹性接触片25之间的滑动阻力的产生,或者能够减小在阳端子零件47(突片50)与弹性接触片25之间产生的滑动阻力。在将阴端子零件20和阳端子零件47连接后,当使保持体33向解除位置移位,使弹性接触片25摆脱弹性变形状态时,则弹性接触片25与突片50弹性地接触。
[0050]
本实施例1的连接器是阴端子零件20和阳端子零件47的极数多的阴端子零件,但是在将阴端子零件20和阳端子零件47连接时,预先使弹性接触片25以从阳端子零件47(突片50)的插入路径退避的方式弹性变形。因此,即使不使用采用杆的增力机构,也能够以较小操作力进行阴端子零件20和阳端子零件47的连接(阴连接器f和阳连接器m的嵌合)。根据本实施例1的连接器,不需要杆的设置空间、转动空间等,所以能够实现节省空间。
[0051]
保持体33具有在向解除位置移位时使插入到阴侧壳体10的阴端子零件20防脱的防脱部35(解除位置防脱部)。即,保持体33兼备使弹性接触片25以远离突片50的方式弹性变形的功能、和使阴端子零件20防脱的功能。因此,与分别准备用于使弹性接触片25远离突片50的构件、和用于使阴端子零件20防脱的构件的情况相比,本实施例1的连接器的部件数量可以减少。
[0052]
保持体33具有在向端子变形位置移位时使插入到阴侧壳体10的阴端子零件20防脱的防脱部35(端子变形位置防脱部)。根据该结构,能够防止在将两壳体10、40嵌合的过程中阴端子零件20向脱离阴侧壳体10的方向移动。由此,能够将突片50和阴端子零件20以适当的位置关系连接。
[0053]
在保持体33位于端子变形位置的状态下,通过弹性接触片25的弹性复原力,保持体33被向使其向解除位置移位的方向弹性地按压。为了限制被按压的保持体33向解除位置移位,在阴侧壳体10设置有止动件31。止动件31能够在将保持体33保持于端子变形位置的保持位置、和从保持体33解脱的解除保持位置之间移位。止动件31从保持位置向解除保持位置的移位方向是与保持体33从端子变形位置向解除位置的移位方向垂直交叉的方向。因此,止动件31不可能弱于弹性接触片25的按压力而使保持体33向解除位置移位。
[0054]
阴侧壳体10具有临时卡止部13。保持体33通过与临时卡止部13卡止,从而保持于容许阴端子零件20相对于阴侧壳体10的插拔的临时卡止位置。保持体33在临时卡止位置上与止动件31接触,止动件31从阴侧壳体10脱离。根据该结构,能够保持为在阴侧壳体10装配有止动件31和保持体33的状态,所以处理便利。
[0055]
本实施例1的连接器具备阴连接器f、和收纳阳端子零件47并与阴侧壳体10嵌合的阳侧壳体40。阳侧壳体40具有在阳侧壳体40和阴侧壳体10的嵌合过程中将止动件31从保持位置向解除保持位置推动的解除保持部43。根据该结构,在两壳体10、40的嵌合过程中,止动件31被解除保持部43按压而向解除保持位置移动,当止动件31向解除保持位置移位时,则保持体33被弹性接触片25按压而向解除位置移位。因此,不必与两壳体10、40的嵌合操作分开地进行使保持体33向解除位置移动的操作。
[0056]
阳侧壳体40具有在将两连接器f、m嵌合的状态下将阴侧壳体10包围的罩部42。保持体33通过与罩部42的内表面碰触而保持于解除位置。根据该结构,不必在阴侧壳体10形成用于将保持体33保持于解除位置的部位,所以能避免阴侧壳体10的形状变得复杂。
[0057]
在罩部42的内表面形成有台阶状的限制脱离部44。通过解除位置的保持体33钩挂于限制脱离部44,从而限制阴侧壳体10从罩部42脱离。根据该结构,通过保持体33和限制脱离部44的钩挂,能够限制阴侧壳体10从罩部42脱离。因此,即使不设置大规模的锁定结构,也能够将阴侧壳体10和阳侧壳体40保持为嵌合状态。
[0058]
[实施例2]参照图11说明将本公开具体化的实施例2。本实施例2中将阴端子零件60设为与上
述实施例1不同的结构。关于其他的结构与上述实施例1相同,因此对相同结构标注相同附图标记,省略结构、作用及效果的说明。
[0059]
在本实施例2的阴端子零件60形成的弹性接触片61具有在前后方向直线状延伸的基部62、与基部62的前端相连的触点部63、以及与基部62的后端相连的受压部64。弹性接触片61在基部62的前后方向中间部的支点部65支承于箱部66。即,基部62的左右两侧缘中的一方侧缘部通过支点部65与构成箱部66的一方侧板部67相连。
[0060]
触点部63形成以向比基部62靠上方(突片向插入路径进入的方向)鼓起的方式弯曲的形状。受压部64的后端部从箱部66的后端(钩挂部68)向后方突出。在弹性接触片61处于没有弹性变形的自由状态时,受压部64位于比将箱部66和压接部69连结的连结部70靠下方。当受压部64被向上方按压时,如图11中假想线所示,弹性接触片61以支点部65为支点呈跷跷板状弹性变形,触点部63向下方、即向以远离突片50(在图11中省略)的插入路径的方式退避的方向)移位。
[0061]
[其他实施例]本发明并不限定于通过上述记述及附图说明的实施例,而通过权利要求书示出。意欲本发明包括与权利要求书等同的意思及权利要求范围内的所有变更,也包括下述的实施方式。在上述实施例1中,使得在作动构件(保持体)使弹性接触片弹性变形的状态下,突片与弹性接触片不接触,但是不限于此,也可以使得在作动构件使弹性接触片弹性变形的状态下,突片与弹性接触片轻轻地接触,从而得到摩擦接触效果。在上述实施例1中,作动构件(保持体)兼备使弹性接触片向远离突片的形态弹性变形的功能、和使阴端子零件防脱的功能,但是也可以分别准备用于使弹性接触片远离突片的构件、和用于使阴端子零件防脱的构件。在上述实施例1中,在作动构件(保持体)使弹性接触片弹性变形的状态下,阴端子零件通过作动构件(防脱部)防脱,但是也可以使得在作动构件使弹性接触片弹性变形的状态下,通过与作动构件独立的构件使阴端子零件防脱。在上述实施例1中,通过临时卡止位置的作动构件防止止动件从阴侧壳体脱离,但是也可以使得止动件通过与阴侧壳体钩挂而被限制从阴侧壳体脱离。在上述实施例1中,当阴侧壳体和阳侧壳体嵌合时,阳侧壳体的解除保持部将止动件向解除保持位置推动,但是也可以在两壳体嵌合后,通过手动操作使止动件向解除保持位置移动。在上述实施例1中,作动构件(保持体)通过与罩部的内表面碰触而保持于解除位置,但是取而代之,也可以在阴侧壳体形成用于将作动构件保持于解除位置的部位。在上述实施例1中,在罩部的内表面形成有用于使得解除位置的作动构件钩挂的限制脱离部,但是罩部的内表面也可以是不具有限制脱离部的形状。在上述实施例1中,通过与阴侧壳体独立的部件的止动件,将作动构件保持于端子变形位置,但是也可以使得作动构件通过与阴侧壳体直接钩挂而保持于端子变形位置。在上述实施例1中,在保持体位于解除位置和端子变形位置中的哪个位置时,都由一个防脱部使阴端子零件防脱,但是也可以分别形成在保持体位于解除位置时使阴端子零件防脱的部位、和在保持体位于端子变形位置时使阴端子零件防脱的部位。
附图标记说明
[0062]
10:阴侧壳体11:端子收纳室12:收纳空间13:临时卡止部14:导孔15:后壁部16:第1治具插通孔17:第2治具插通孔20:阴端子零件21:箱部22:压接部23:连结部24:钩挂部25:弹性接触片26:基板部27:折回部28:弯曲部29:触点部30:受压部31:止动件32:保持凹部33:保持体(作动构件)34:端子插通孔35:防脱部(解除位置防脱部、端子变形位置防脱部)36:临时卡止用爪部37:保持凸部38:限制凸部39:治具用凹部40:阳侧壳体41:端子保持部42:罩部43:解除保持部44:限制脱离部45:下板部46:第3治具插通孔47:阳端子零件48:折弯部49:基板连接部
50:突片53:电线55:保持用治具56:脱离用治具60:阴端子零件61:弹性接触片62:基部63:触点部64:受压部65:支点部66:箱部67:侧板部68:钩挂部69:压接部70:连结部f:阴连接器m:阳连接器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