交流电源转接控制电路及具有其的交流电源转接柜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25955027发布日期:2021-07-20 17:13阅读:187来源:国知局
交流电源转接控制电路及具有其的交流电源转接柜的制作方法

本发明涉及交流电源配电领域,具体地涉及交流电源转接控制电路及具有其的交流电源转接柜。



背景技术:

动力配电柜,包括交流电源配电柜和直流电源配电柜,一般作为配电系统的末级设备,不仅对用电设备进行配电和控制,而且当电路出现过载、短路和漏电时,还能够提供断电保护。中国实用新型专利cn204216416u就公开了一种直流配电柜。该直流配电柜设有正级汇流铜排、负极汇流铜排、正级输出铜排、负极输出铜排、两列断路器组,每列断路器组都包括多个断路器,并且每个断路器可连接一个独立直流电源。所有电源都通过正级汇流铜排和负极汇流铜排并联在一起,并且通过正级输出铜排和负极输出铜排连接到一个负载。然而,由于只有一个正级输出铜排和一个负极输出铜排,这种直流配电柜在同一时间内只能直接连接到一个用电设备,例如大功率用电设备,而没有办法将多个用电设备同时都连接到正级输出铜排和负极输出铜排上。进一步地,该直流配电柜无法根据同一时间内多个不同用电设备的功率灵活地对多个独立电源进行自由组合。例如,当多个小功率用电设备需要进行测试时,虽然电源总功率能够满足同时测试这些小功率用电设备的需求,但是因为该直流配电柜的电路配置不能根据需要提供可同时给多个用电设备供电的分组电源组,因此只能一个一个地测试这些小功率用电设备,导致测试效率低下。交流电源配电柜的电路配置同样存在上述问题。

相应地,本领域需要一种新的技术方案来解决上述问题。



技术实现要素:

为了解决现有技术中的交流配电柜的电路配置无法提供多个独立交流电源的灵活组合的上述问题,本发明提供一种交流电源转接控制电路,所述交流电源转接控制电路包括:

可并联的至少两组电源组,每组电源组包括至少两个相同的独立交流电源,每个独立交流电源通过交流接触器电连接到各自的三相导电铜排;和

用于每组电源组的一级汇流排架和二级汇流排架,所述一级汇流排架通过一级可拆卸的汇流铜排与对应的所述二级汇流排架串联,并且对应每组电源组的所有三相导电铜排都连到对应的所述一级汇流排架上,

其中,相邻的所述二级汇流排架可通过二级可拆卸的汇流铜排互连或断开,使得所述交流电源转接控制电路可提供多种具有不同输出功率的电源组合。

基于上述技术方案可知,在本发明的交流电源转接控制电路中,具有多个可并联的电源组,并且每个电源组由至少两个相同的独立交流电源组成。每个独立交流电源都通过交流接触器连到各自的三相导电铜排。每个交流接触器都用于控制对应一个独立交流电源的电路的通断。每组电源组的所有三相导电铜排都电连到对应的一级汇流排架上,并且一级汇流排架再通过一级可拆卸的汇流铜排串联到二级汇流排架上。通过拆卸对应一个独立交流电源的一级可拆卸的汇流铜排,既可以将一个用电设备接到该独立交流电源上,也可以在对应位置安装中间继电器,以保护对应的独立交流电源的电路。在相邻的二级汇流排架之间可通过二级可拆卸的汇流铜排互连或者彼此断开。通过上述电路的配置,只需安装和拆除一级可拆卸的汇流铜排和/或二级可拆卸的汇流铜排,就可方便地形成很多种具有不同输出功率的电源组合,而且随着独立直流电源数量的增加,电源组合的种类也会随之增加。进一步地,根据不同的电源组合,该交流电源转接控制电路可同时给不同功率的设备供电。因此,本发明交流电源转接控制电路具有很高的电源组合灵活性,进而扩大了该交流电源转接控制电路的用途和适用性。

在上述交流电源转接控制电路的优选技术方案中,所述至少两组电源组包括第一电源组、第二电源组、和第三电源组,每组电源组都包括三个并联的独立交流电源。通过设置由9个独立交流电源组成的三组电源组,借助于在二级汇流排架之间安装或拆卸二级可拆卸的汇流铜排,可形成至少5种具有不同输出功率的电源组合,并且可通过设置在三个对应的二级汇流排架上的输出端子,同时给三个用电设备供电,并且彼此不干扰。

在上述交流电源转接控制电路的优选技术方案中,用于所述第二电源组的第二组二级汇流排架分别通过所述二级可拆卸的汇流铜排与用于所述第一电源组的第一组二级汇流排架和用于所述第三电源组的第三组二级汇流排架形成互联,使得所述第一电源组、所述第二电源组、和所述第三电源组可一起给单个用电设备供电。这种电源组合方式可满足对大功率用电设备的供电。

在上述交流电源转接控制电路的优选技术方案中,用于所述第二电源组的第二组二级汇流排架与用于所述第一电源组的第一组二级汇流排架断开,但是与用于所述第三电源组的第三组二级汇流排架通过所述二级可拆卸的汇流铜排形成互联,使得所述第一电源组可给第一个用电设备供电,并且所述第二电源组和所述第三电源组可给第二个用电设备供电。在这种方案中,该交流电源转接控制电路可同时给两个具有不同功率需求的用电设备供电。

在上述交流电源转接控制电路的优选技术方案中,用于所述第二电源组的第二组二级汇流排架与用于所述第一电源组的第一组二级汇流排架和用于所述第三电源组的第三组二级汇流排架均断开,使得所述第一电源组、所述第二电源组、和所述第三电源组分别给单独的用电设备供电。在这种方案中,该交流电源转接控制电路可同时给三个具有不同功率需求的用电设备供电。

在上述交流电源转接控制电路的优选技术方案中,每个所述独立交流电源采用三相四线制或者三相三线制。该技术方案可满足需要三相四线制或者三相三线制的不同应用场景。

在上述交流电源转接控制电路的优选技术方案中,对应每个所述电源组的一级可拆卸的汇流铜排被交流中间继电器取代。可通过交流中间继电器对对应的独立交流电源的电路提供自动控制。

在上述交流电源转接控制电路的优选技术方案中,在对应每个独立交流电源的三相线铜排的每一个上都接有电流互感器。电流互感器可用于采集对应电路的电流并连接对应的监测电路。

在上述交流电源转接控制电路的优选技术方案中,每个独立交流电源都配有带灯合闸按钮和带灯分闸按钮,所述带灯合闸按钮控制对应每个独立交流电源的所述交流接触器的闭合,并且所述带灯分闸按钮控制对应每个独立交流电源的所述交流接触器的断开。带灯合闸按钮和带灯分闸按钮不仅方便控制对应电路的通断,而且对应灯的亮起向操作者直观地显示对应电路是接通还是断开。

本发明还提供一种交流电源转接柜,所述交流电源转接柜包括:柜体,在所述柜体的顶壁上设有至少一个电源线进口;和上述任一种交流电源转接控制电路,所述交流电源转接控制电路布置在所述柜体内的后壁上,并且每个独立交流电源的电源线通过所述电源线进口接到对应的交流接触器上。采用本发明交流电源转接控制电路的该交流电源转接柜具有很高的电源组合和功率输出灵活性,进而扩大了该交流电源转接柜的用途和适用性。

在上述交流电源转接柜的优选技术方案中,在所述交流电源转接柜内还设有照明电路和散热电路。

附图说明

下面参照附图来描述本发明的优选实施方式,附图中:

图1是本发明交流电源转接控制电路的第一实施例的电路结构示意图;

图2是本发明交流电源转接控制电路的第一实施例的电路原理图;

图3是本发明交流电源转接控制电路的第一实施例中的第一独立交流电源的控制电路图;

图4是本发明交流电源转接控制电路的第一实施例中的第一独立交流电源的监测电路图;

图5是本发明交流电源转接控制电路的第二实施例的电路结构示意图;

图6是本发明交流电源转接控制电路的第三实施例的电路结构示意图;

图7是本发明交流电源转接柜的实施例的立体示意图;

图8是本发明交流电源转接柜的照明和散热电路图。

附图标记列表

1、交流电源转接控制电路的第一实施例;1a、交流电源转接控制电路的第二实施例;1b、交流电源转接控制电路的第三实施例;11、第一独立交流电源;12、第二独立交流电源;13、第三独立交流电源;14、第四独立交流电源;15、第五独立交流电源;16、第六独立交流电源;17、第七独立交流电源;18、第八独立交流电源;19、第九独立交流电源;21、第一交流接触器;21a、第一交流接触器的常开触点;21b、第一交流接触器的常闭触点;21a、第一电源a相铜排;21b、第一电源b相铜排;21c、第一电源c相铜排;21n、第一电源零线铜排;22、第二交流接触器;22a、第二电源a相铜排;22b、第二电源b相铜排;22c、第二电源c相铜排;22n、第二电源零线铜排;23、第三交流接触器;23a、第三电源a相铜排;23b、第三电源b相铜排;23c、第三电源c相铜排;23n、第三电源零线铜排;24、第四交流接触器;24a、第四电源a相铜排;24b、第四电源b相铜排;24c、第四电源c相铜排;24n、第四电源零线铜排;25、第五交流接触器;25a、第五电源a相铜排;25b、第五电源b相铜排;25c、第五电源c相铜排;25n、第五电源零线铜排;26、第六交流接触器;26a、第六电源a相铜排;26b、第六电源b相铜排;26c、第六电源c相铜排;26n、第六电源零线铜排;27、第七交流接触器;27a、第七电源a相铜排;27b、第七电源b相铜排;27c、第七电源c相铜排;27n、第七电源零线铜排;28、第八交流接触器;28a、第八电源a相铜排;28b、第八电源b相铜排;28c、第八电源c相铜排;28n、第八电源零线铜排;29、第九交流接触器;29a、第九电源a相铜排;29b、第九电源b相铜排;29c、第九电源c相铜排;29n、第九电源零线铜排;31a、第一a相电流互感器;31b、第一b相电流互感器;31c、第一c相电流互感器;32a、第二a相电流互感器;32b、第二b相电流互感器;32c、第二c相电流互感器;33a、第三a相电流互感器;33b、第三b相电流互感器;31c、第三c相电流互感器;34a、第四a相电流互感器;34b、第四b相电流互感器;34c、第四c相电流互感器;35a、第五a相电流互感器;35b、第五b相电流互感器;35c、第五c相电流互感器;36a、第六a相电流互感器;36b、第六b相电流互感器;36c、第六c相电流互感器;37a、第七a相电流互感器;37b、第七b相电流互感器;37c、第七c相电流互感器;38a、第八a相电流互感器;38b、第八b相电流互感器;38c、第八c相电流互感器;39a、第九a相电流互感器;39b、第九b相电流互感器;39c、第九c相电流互感器;40a、第十a相电流互感器;40b、第十b相电流互感器;40c、第十c相电流互感器;41、第一组一级汇流排架;41a、第一组一级a相汇流排架;41b、第一组一级b相汇流排架;41c、第一组一级c相汇流排架;41n、第一组一级零线排架;42、第二组一级汇流排架;42a、第二组一级a相汇流排架;42b、第二组一级b相汇流排架;42c、第二组一级c相汇流排架;42n、第二组一级零线排架;43、第三组一级汇流排架;43a、第三组一级a相汇流排架;43b、第三组一级b相汇流排架;43c、第三组一级c相汇流排架;43n、第一组一级零线排架;51a、第一组a相连接铜排;51b、第一组b相连接铜排;51c、第一组c相连接铜排;51n、第一组零线连接铜排;52a、第二组a相连接铜排;52b、第二组b相连接铜排;52c、第二组c相连接铜排;52n、第二组零线连接铜排;53a、第三组a相连接铜排;53b、第三组b相连接铜排;53c、第三组c相连接铜排;53n、第三组零线连接铜排;61、第一组一级可拆卸的汇流铜排;61a、第一组一级a相可拆卸的汇流铜排;61b、第一组一级b相可拆卸的汇流铜排;61c、第一组一级c相可拆卸的汇流铜排;61n、第一组一级零线可拆卸的汇流铜排;62、第二组一级可拆卸的汇流铜排;62a、第二组一级a相可拆卸的汇流铜排;62b、第二组一级b相可拆卸的汇流铜排;62c、第二组一级c相可拆卸的汇流铜排;62n、第二组一级零线可拆卸的汇流铜排;63、第三组一级可拆卸的汇流铜排;63a、第三组一级a相可拆卸的汇流铜排;63b、第三组一级b相可拆卸的汇流铜排;63c、第三组一级c相可拆卸的汇流铜排;63n、第三组一级零线可拆卸的汇流铜排;71、第一组二级汇流排架;71a、第一组二级a相汇流排架;71b、第一组二级b相汇流排架;71c、第一组二级c相汇流排架;71n、第一组二级零线排架;72、第二组二级汇流排架;72a、第二组二级a相汇流排架;72b、第二组二级b相汇流排架;72c、第二组二级c相汇流排架;72n、第二组二级零线排架;73、第三组二级汇流排架;73a、第三组二级a相汇流排架;73b、第三组二级b相汇流排架;73c、第三组二级c相汇流排架;73n、第三组二级零线排架;81、第一组二级可拆卸的汇流铜排;81a、第一组二级a相可拆卸的汇流铜排;81b、第一组二级b相可拆卸的汇流铜排;81c、第一组二级c相可拆卸的汇流铜排;81n、第一组二级零线可拆卸的汇流铜排;82、第二组二级可拆卸的汇流铜排;82a、第二组二级a相可拆卸的汇流铜排;82b、第二组二级b相可拆卸的汇流铜排;82c、第二组二级c相可拆卸的汇流铜排;82n、第二组二级零线可拆卸的汇流铜排;91a、第一组a相输出铜排;91b、第一组b相输出铜排;91c、第一组c相输出铜排;91n、第一组零线输出铜排;92a、第二组a相输出铜排;92b、第二组b相输出铜排;92c、第二组c相输出铜排;92n、第二组零线输出铜排;93a、第三组a相输出铜排;93b、第三组b相输出铜排;93c、第三组c相输出铜排;93n、第三组零线输出铜排;10、第一独立交流电源的控制电路;101、第一熔断器;102、分合闸回路;102a、第一交流接触器支路;102b、合闸指示灯支路;103、分闸指示灯回路;104、带灯分闸按钮;104a、分闸指示灯;105、带灯合闸按钮;105a、合闸指示灯;20、多功能表电路;211a、第二熔断器;211b、第三熔断器;211c、第四熔断器;212、多功能表;100、交流电源转接柜;110、柜体;111、后壁;112、门体;113、接线门洞;114、顶壁;115、电源线进口;30、照明散热电路;301、第五熔断器;302、照明回路;302a、第一照明回路;302b、第二照明回路;303、散热回路;303a、第一散热回路;303b、第二散热回路;304、照明旋钮开关;305、散热旋钮开关;306a、第一照明灯;306b、第二照明灯;307a、第一风机;307b、第二风机。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参照附图来描述本发明的优选实施方式。本领域技术人员应当理解的是,这些实施方式仅仅用于解释本发明的技术原理,并非旨在限制本发明的保护范围。

需要说明的是,在本发明的描述中,采用术语“一级”、“二级”、“第一”、“第二”、“第三”、“第四”、“第五”、“第六”、“第七”、“第八”、“第九”、“第十”仅是为了描述方便,除非有相反的明确说明,没有主次之分。

图1是本发明交流电源转接控制电路的第一实施例的电路结构示意图;图2是本发明交流电源转接控制电路的第一实施例的电路原理图。如图1和图2所示,交流电源转接控制电路的第一实施例1包括并联的三组电源组,并且每组电源组都由三组相同且并联的独立交流电源构成。第一组电源组包括第一独立交流电源11、第二独立交流电源12、和第三独立交流电源12。第二组电源组包括第四独立交流电源14、第五独立交流电源15、和第六独立交流电源16。第三组电源组包括第七独立交流电源17、第八独立交流电源18、和第九独立交流电源19。所有独立交流电源都相同,例如为380v的交流电源,并且采用三相四线制。替代地,交流电源转接控制电路1可包括并联的两组电源组或多于三组的电源组,并且每组电源组可由相同数量或不相同数量的独立交流电源构成。替代地,每个独立交流电源可采用三相三线制。

如图1和图2所示,在第一实施例中,第一独立交流电源11直接连到第一交流接触器21(也称为“km1”)的输入端上,而第一交流接触器21的输出端分别接到彼此平行布置的第一电源a相铜排21a、第一电源b相铜排21b、第一电源c相铜排21c、和第一电源零线铜排21n。在替代的实施例中,在第一交流接触器21的输入端或输出端上可接有热继电器(图中未示出),以便对对应第一独立交流电源11的回路提供过载保护。如图1和图2所示,在第一电源a相铜排21a上连有第一a相电流互感器31a;在第一电源b相铜排21b上连有第一b相电流互感器31b;在第一电源c相铜排21c上连有第一c相电流互感器31c。这些电流互感器可连接到对应的监测电流的电路上,例如连接到可显示电流的多功能表上。第一电源a相铜排21a、第一电源b相铜排21b、第一电源c相铜排21c、和第一电源零线铜排21n分别延伸到第一组一级汇流排架41并与其形成电连接。第一组一级汇流排架41包括彼此平行布置的第一组一级a相汇流排架41a、第一组一级b相汇流排架41b、第一组一级c相汇流排架41c、和第一组一级零线排架41n。具体地,如图2所示,第一电源a相铜排21a接到第一组一级a相汇流排架41a上;第一电源b相铜排21b接到第一组一级b相汇流排架41b上;第一电源c相铜排21c接到第一组一级c相汇流排架41c上;第一电源零线铜排21n接到第一组一级零线排架41n上。

如图1和图2所示,第一组一级汇流排架41再分别通过第一组a相连接铜排51a、第一组b相连接铜排51b、第一组c相连接铜排51c和第一组零线连接铜排51n连到第一组二级汇流排架71。在第一组一级汇流排架41与第一组二级汇流排架71之间还设有第一组一级可拆卸的汇流铜排61。第一组一级可拆卸的汇流铜排61包括彼此平行布置的第一组一级a相可拆卸的汇流铜排61a、第一组一级b相可拆卸的汇流铜排61b、第一组一级c相可拆卸的汇流铜排61c、和第一组一级零线可拆卸的汇流铜排61n。第一组一级a相可拆卸的汇流铜排61a安装在第一组a相连接铜排51a上;第一组一级b相可拆卸的汇流铜排61b安装在第一组b相连接铜排51b上;第一组一级c相可拆卸的汇流铜排61c安装在第一组c相连接铜排51c上;第一组一级零线可拆卸的汇流铜排61n安装在第一组零线连接铜排51n上。在替代的实施例中,第一组一级可拆卸的汇流铜排61可由对应的交流中间继电器取代,以便可自动控制对应第一组电源的电路。第一组二级汇流排架71包括彼此平行布置的第一组二级a相汇流排架71a、第一组二级b相汇流排架71b、第一组二级c相汇流排架71c、和第一组二级零线排架71n。如图1所示,在第一组二级a相汇流排架71a上接有第一组a相输出铜排91a;在第一组二级b相汇流排架71b上接有第一组b相输出铜排91b;在第一组二级c相汇流排架71c上接有第一组c相输出铜排91c;在第一组二级零线排架71n上接有第一组零线输出铜排91n,以方便连接用电设备。第一独立交流电源11通过第一交流接触器21、第一电源a相铜排21a、第一电源b相铜排21b、第一电源c相铜排21c、和第一电源零线铜排21n、串联的第一组一级汇流排架41和第一组二级汇流排架71、及对应的用电设备可构成第一电流回路。

图3示出了本发明交流电源转接控制电路的第一实施例中的第一独立交流电源的控制电路图。如图3所示,在一种或多种实施例中,第一独立直流电源11的控制电路10外接220v的交流电源的火线u和零线n,并且包括并联的分合闸回路102和分闸指示灯回路103。为了保护分合闸回路102和分闸指示灯回路103,在分合闸回路102和分闸指示灯回路103的共同电流输入电路上设有第一熔断器101,用于过载保护。在分合闸回路102上串联连接带灯合闸按钮(也称为“ha1”)105、带灯分闸按钮(也称为“ta1”)104、和第一交流接触器21。带灯合闸按钮105的合闸指示灯105a布置在与第一交流接触器21形成并联的合闸指示灯支路102b上,因此第一交流接触器21所在的支路被称为第一交流接触器支路102a。带灯合闸按钮105还与第一交流接触器21的常开触点21a形成并联。在分闸指示灯回路103上串联有带灯分闸按钮104的分闸指示灯104a和第一交流接触器21的常闭触点21b。当按下带灯合闸按钮105时,分合闸回路102接通,因此,第一交流接触器21的线圈通电,使得第一交流接触器21的主触点闭合,第一常开触点21a闭合,并且合闸指示灯105a亮起,例如发出红光。相反,当按下带灯分闸按钮104时,分合闸回路102断开,使得第一交流接触器21的线圈断电,第一交流接触器21的主触点打开,第一常开触点21a也打开,因此第一电流回路处于断电状态。另外,第一交流接触器21的常闭触点21b闭合,因此分闸指示灯回路103接通,分闸指示灯104a亮起,例如发出绿光。因此,通过上述控制电路10可控制第一独立交流电源11的第一电流回路的通断。

为了监测第一电流回路的电压和电流,在该第一电流回路上还接有多功能表212。图4是本发明交流电源转接控制电路的第一实施例中的第一独立交流电源的监测电路图。如图4所示,多功能表212具有多个电压连接端子ua、ub、uc和多个电流连接端子ia*、ia、ib*、ib、ic*、ic。在第一交流接触器21的输入侧,电压连接端子ua通过第二熔断器211a接到第一独立交流电源11的a相线上;电压连接端子ub通过第三熔断器211b接到第一独立交流电源11的b相线上;电压连接端子uc通过第四熔断器211c接到第一独立交流电源11的c相线上。另外,第一独立交流电源11的零线也接到多功能表212的零线连接端n。电流连接端子ia*和ia分别连到第一a相电流互感器31a。电流连接端子ib*、ib分别连到第一b相电流互感器31b。电流连接端子ic*、ic分别连到第一c相电流互感器31c。多功表212可用来实时监测第一电流回路中的电压和电流状况。多功表212设有显示屏,监测到的电压和电流值都显示在显示屏上。

如图1和图2所示,在第一实施例中,第二独立交流电源12直接连到第二交流接触器22(也称为“km2”)的输入端上,而第二交流接触器22的输出端分别接到彼此平行布置的第二电源a相铜排22a、第二电源b相铜排22b、第二电源c相铜排22c、和第二电源零线铜排22n。在替代的实施例中,在第二交流接触器22的输入端或输出端上可接有热继电器(图中未示出),以便对对应第二独立交流电源12的回路提供过载保护。如图1和图2所示,在第二电源a相铜排22a上连有第二a相电流互感器32a;在第二电源b相铜排22b上连有第二b相电流互感器32b;在第二电源c相铜排22c上连有第二c相电流互感器32c。这些电流互感器可连接到对应的监测电流的电路上,例如连接到可显示电流的多功能表上。由于第二独立交流电源12与第一独立交流电源11属于同一电源组,因此第二电源a相铜排22a、第二电源b相铜排22b、第二电源c相铜排22c、和第二电源零线铜排22n也分别延伸到第一组一级汇流排架41并与其形成电连接。具体地,如图2所示,第二电源a相铜排22a接到第一组一级a相汇流排架41a上;第二电源b相铜排22b接到第一组一级b相汇流排架41b上;第二电源c相铜排22c接到第一组一级c相汇流排架41c上;第二电源零线铜排22n接到第一组一级零线排架41n上。第二独立交流电源12通过第二交流接触器22、第二电源a相铜排22a、第二电源b相铜排22b、第二电源c相铜排22c、和第二电源零线铜排22n、串联的第一组一级汇流排架41和第一组二级汇流排架71、及对应的用电设备可构成第二电流回路。第二电流回路的控制电路图可同上述控制电路10,并且第二电流回路也配有多功能表212。

如图1和图2所示,在第一实施例中,第三独立交流电源13直接连到第三交流接触器23(也称为“km3”)的输入端上,而第三交流接触器23的输出端分别接到彼此平行布置的第三电源a相铜排23a、第三电源b相铜排23b、第三电源c相铜排23c、和第三电源零线铜排23n。在替代的实施例中,在第三交流接触器23的输入端或输出端上可接有热继电器(图中未示出),以便对对应第三独立交流电源13的回路提供过载保护。如图1和图2所示,在第三电源a相铜排22a上连有第三a相电流互感器33a;在第三电源b相铜排23b上连有第三b相电流互感器33b;在第三电源c相铜排23c上连有第三c相电流互感器33c。这些电流互感器可连接到对应的监测电流的电路上,例如连接到可显示电流的多功能表上。由于第三独立交流电源13与第一独立交流电源11和第二独立交流电源12都属于同一电源组,因此第三电源a相铜排23a、第三电源b相铜排23b、第三电源c相铜排23c、和第三电源零线铜排23n也分别延伸到第一组一级汇流排架41并与其形成电连接。具体地,如图2所示,第三电源a相铜排23a接到第一组一级a相汇流排架41a上;第三电源b相铜排23b接到第一组一级b相汇流排架41b上;第三电源c相铜排23c接到第一组一级c相汇流排架41c上;第三电源零线铜排22n接到第一组一级零线排架41n上。第三独立交流电源13通过第三交流接触器22、第三电源a相铜排23a、第三电源b相铜排23b、第三电源c相铜排23c、和第三电源零线铜排23n、串联的第一组一级汇流排架41和第一组二级汇流排架71、及对应的用电设备可构成第三电流回路。第三电流回路的控制电路图可同上述控制电路10,并且第三电流回路也配有多功能表212。

如图1和图2所示,在第一实施例中,第四独立交流电源14直接连到第四交流接触器24(也称为“km4”)的输入端上,而第四交流接触器24的输出端分别接到彼此平行布置的第四电源a相铜排24a、第四电源b相铜排24b、第四电源c相铜排24c、和第四电源零线铜排24n。在替代的实施例中,在第四交流接触器24的输入端或输出端上可接有热继电器(图中未示出),以便对对应第四独立交流电源14的回路提供过载保护。如图1和图2所示,在第四电源a相铜排24a上连有第四a相电流互感器34a;在第四电源b相铜排24b上连有第四b相电流互感器34b;在第四电源c相铜排24c上连有第四c相电流互感器34c。这些电流互感器可连接到对应的监测电流的电路上,例如连接到可显示电流的多功能表上。第四电源a相铜排24a、第四电源b相铜排24b、第四电源c相铜排24c、和第四电源零线铜排24n分别延伸到第二组一级汇流排架42并与其形成电连接。第二组一级汇流排架42包括彼此平行布置的第二组一级a相汇流排架42a、第二组一级b相汇流排架42b、第二组一级c相汇流排架42c、和第二组一级零线排架42n。具体地,如图2所示,第四电源a相铜排24a接到第二组一级a相汇流排架42a上;第四电源b相铜排24b接到第二组一级b相汇流排架42b上;第四电源c相铜排24c接到第二组一级c相汇流排架42c上;第四电源零线铜排24n接到第二组一级零线排架42n上。

如图1和图2所示,第二组一级汇流排架42再分别通过第二组a相连接铜排52a、第二组b相连接铜排52b、第二组c相连接铜排52c和第二组零线连接铜排52n连到第二组二级汇流排架72。在第二组一级汇流排架42与第二组二级汇流排架72之间还设有第二组一级可拆卸的汇流铜排62。第二组一级可拆卸的汇流铜排62包括彼此平行布置的第二组一级a相可拆卸的汇流铜排62a、第二组一级b相可拆卸的汇流铜排62b、第二组一级c相可拆卸的汇流铜排62c、和第二组一级零线可拆卸的汇流铜排62n。第二组一级a相可拆卸的汇流铜排62a安装在第二组a相连接铜排52a上;第二组一级b相可拆卸的汇流铜排62b安装在第二组b相连接铜排52b上;第二组一级c相可拆卸的汇流铜排62c安装在第二组c相连接铜排52c上;第二组一级零线可拆卸的汇流铜排62n安装在第二组零线连接铜排52n上。在替代的实施例中,第二组一级可拆卸的汇流铜排62可由对应的交流中间继电器取代,以便可自动控制对应第二组电源组的电路。第二组二级汇流排架72包括彼此平行布置的第二组二级a相汇流排架72a、第二组二级b相汇流排架72b、第二组二级c相汇流排架72c、和第二组二级零线排架72n。如图1所示,在第二组二级a相汇流排架72a上接有第二组a相输出铜排92a;在第二组二级b相汇流排架72b上接有第二组b相输出铜排92b;在第二组二级c相汇流排架72c上接有第二组c相输出铜排92c;在第二组二级零线排架72n上接有第二组零线输出铜排92n,以方便连接用电设备。第四独立交流电源14通过第四交流接触器24、第四电源a相铜排24a、第四电源b相铜排24b、第四电源c相铜排24c、和第四电源零线铜排24n、串联的第二组一级汇流排架42和第二组二级汇流排架72、及对应的用电设备可构成第四电流回路。第四电流回路的控制电路图可同上述控制电路10,并且第四电流回路也配有多功能表212。

如图1和图2所示,在第一实施例中,第五独立交流电源15直接连到第五交流接触器25(也称为“km5”)的输入端上,而第五交流接触器25的输出端分别接到彼此平行布置的第五电源a相铜排25a、第五电源b相铜排25b、第五电源c相铜排25c、和第五电源零线铜排25n。在替代的实施例中,在第五交流接触器25的输入端或输出端上可接有热继电器(图中未示出),以便对对应第五独立交流电源15的回路提供过载保护。如图1和图2所示,在第五电源a相铜排25a上连有第五a相电流互感器35a;在第五电源b相铜排25b上连有第五b相电流互感器35b;在第五电源c相铜排25c上连有第五c相电流互感器35c。这些电流互感器可连接到对应的监测电流的电路上,例如连接到可显示电流的多功能表上。由于第五独立交流电源15与第四独立交流电源14属于同一电源组,因此第五电源a相铜排25a、第五电源b相铜排25b、第五电源c相铜排25c、和第五电源零线铜排25n也分别延伸到第二组一级汇流排架42并与其形成电连接。具体地,如图2所示,第五电源a相铜排25a接到第二组一级a相汇流排架42a上;第五电源b相铜排25b接到第二组一级b相汇流排架42b上;第五电源c相铜排25c接到第二组一级c相汇流排架42c上;第五电源零线铜排25n接到第二组一级零线排架42n上。第五独立交流电源15通过第五交流接触器25、第五电源a相铜排25a、第五电源b相铜排25b、第五电源c相铜排25c、和第五电源零线铜排22n、串联的第二组一级汇流排架42和第二组二级汇流排架72、及对应的用电设备可构成第五电流回路。第五电流回路的控制电路图可同上述控制电路10,并且第五电流回路也配有多功能表212。

如图1和图2所示,在第一实施例中,第六独立交流电源16直接连到第六交流接触器26(也称为“km6”)的输入端上,而第六交流接触器26的输出端分别接到彼此平行布置的第六电源a相铜排26a、第六电源b相铜排26b、第六电源c相铜排26c、和第六电源零线铜排26n。在替代的实施例中,在第六交流接触器26的输入端或输出端上可接有热继电器(图中未示出),以便对对应第六独立交流电源16的回路提供过载保护。如图1和图2所示,在第六电源a相铜排26a上连有第六a相电流互感器36a;在第六电源b相铜排26b上连有第六b相电流互感器36b;在第六电源c相铜排26c上连有第六c相电流互感器36c。这些电流互感器可连接到对应的监测电流的电路上,例如连接到可显示电流的多功能表上。由于第六独立交流电源16与第四独立交流电源14和第五独立交流电源15都属于同一电源组,因此第六电源a相铜排26a、第六电源b相铜排26b、第六电源c相铜排26c、和第六电源零线铜排26n也分别延伸到第二组一级汇流排架42并与其形成电连接。具体地,如图2所示,第六电源a相铜排26a接到第二组一级a相汇流排架42a上;第六电源b相铜排26b接到第二组一级b相汇流排架42b上;第六电源c相铜排26c接到第二组一级c相汇流排架42c上;第六电源零线铜排26n接到第二组一级零线排架42n上。第六独立交流电源16通过第六交流接触器26、第六电源a相铜排26a、第六电源b相铜排26b、第六电源c相铜排26c、和第六电源零线铜排26n、串联的第二组一级汇流排架42和第二组二级汇流排架72、及对应的用电设备可构成第六电流回路。第六电流回路的控制电路图可同上述控制电路10,并且第六电流回路也配有多功能表212。

如图1和图2所示,在第一实施例中,第七独立交流电源17直接连到第七交流接触器27(也称为“km7”)的输入端上,而第七交流接触器27的输出端分别接到彼此平行布置的第七电源a相铜排27a、第七电源b相铜排27b、第七电源c相铜排27c、和第七电源零线铜排27n。在替代的实施例中,在第七交流接触器27的输入端或输出端上可接有热继电器(图中未示出),以便对对应第七独立交流电源17的回路提供过载保护。如图1和图2所示,在第七电源a相铜排27a上连有第七a相电流互感器37a;在第七电源b相铜排27b上连有第七b相电流互感器37b;在第七电源c相铜排27c上连有第七c相电流互感器37c。这些电流互感器可连接到对应的监测电流的电路上,例如连接到可显示电流的多功能表上。第七电源a相铜排27a、第七电源b相铜排27b、第七电源c相铜排27c、和第七电源零线铜排27n分别延伸到第三组一级汇流排架43并与其形成电连接。第三组一级汇流排架43包括彼此平行布置的第三组一级a相汇流排架43a、第三组一级b相汇流排架43b、第三组一级c相汇流排架43c、和第三组一级零线排架43n。具体地,如图2所示,第七电源a相铜排27a接到第三组一级a相汇流排架43a上;第七电源b相铜排27b接到第三组一级b相汇流排架43b上;第七电源c相铜排27c接到第三组一级c相汇流排架43c上;第七电源零线铜排27n接到第三组一级零线排架43n上。

如图1和图2所示,第三组一级汇流排架43再分别通过第三组a相连接铜排53a、第三组b相连接铜排53b、第三组c相连接铜排53c、和第三组零线连接铜排53n连到第三组二级汇流排架73。在第三组一级汇流排架43与第三组二级汇流排架73之间还设有第三组一级可拆卸的汇流铜排63。第三组一级可拆卸的汇流铜排63包括彼此平行布置的第三组一级a相可拆卸的汇流铜排63a、第三组一级b相可拆卸的汇流铜排63b、第三组一级c相可拆卸的汇流铜排63c、和第三组一级零线可拆卸的汇流铜排63n。第三组一级a相可拆卸的汇流铜排63a安装在第三组a相连接铜排53a上;第三组一级b相可拆卸的汇流铜排63b安装在第三组b相连接铜排53b上;第三组一级c相可拆卸的汇流铜排63c安装在第三组c相连接铜排53c上;第三组一级零线可拆卸的汇流铜排63n安装在第三组零线连接铜排53n上。在替代的实施例中,第三组一级可拆卸的汇流铜排63可由对应的交流中间继电器取代,以便可自动控制对应第三组电源组的电路。第三组二级汇流排架73包括彼此平行布置的第三组二级a相汇流排架73a、第三组二级b相汇流排架73b、第三组二级c相汇流排架73c、和第三组二级零线排架73n。如图1所示,在第三组二级a相汇流排架73a上接有第三组a相输出铜排93a;在第三组二级b相汇流排架73b上接有第三组b相输出铜排93b;在第三组二级c相汇流排架73c上接有第三组c相输出铜排93c;在第三组二级零线排架73n上接有第三组零线输出铜排93n,以方便连接用电设备。第七独立交流电源17通过第七交流接触器27、第七电源a相铜排27a、第七电源b相铜排27b、第七电源c相铜排27c、和第七电源零线铜排27n、串联的第三组一级汇流排架43和第三组二级汇流排架73、及对应的用电设备可构成第七电流回路。第七电流回路的控制电路图可同上述控制电路10,并且第七电流回路也配有多功能表212。

如图1和图2所示,在第一实施例中,第八独立交流电源18直接连到第八交流接触器28(也称为“km8”)的输入端上,而第八交流接触器27的输出端分别接到彼此平行布置的第八电源a相铜排28a、第八电源b相铜排28b、第八电源c相铜排28c、和第八电源零线铜排28n。在替代的实施例中,在第八交流接触器28的输入端或输出端上可接有热继电器(图中未示出),以便对对应第八独立交流电源18的回路提供过载保护。如图1和图2所示,在第八电源a相铜排28a上连有第八a相电流互感器38a;在第八电源b相铜排28b上连有第八b相电流互感器38b;在第八电源c相铜排28c上连有第八c相电流互感器38c。这些电流互感器可连接到对应的监测电流的电路上,例如连接到可显示电流的多功能表上。由于第八独立交流电源18与第七独立交流电源17属于同一电源组,因此第八电源a相铜排28a、第八电源b相铜排28b、第八电源c相铜排28c、和第八电源零线铜排28n也分别延伸到第三组一级汇流排架43并与其形成电连接。具体地,如图2所示,第八电源a相铜排28a接到第三组一级a相汇流排架43a上;第八电源b相铜排28b接到第三组一级b相汇流排架43b上;第八电源c相铜排28c接到第三组一级c相汇流排架43c上;第八电源零线铜排28n接到第三组一级零线排架43n上。第八独立交流电源18通过第八交流接触器28、第八电源a相铜排28a、第八电源b相铜排28b、第八电源c相铜排28c、和第八电源零线铜排28n、串联的第三组一级汇流排架43和第三组二级汇流排架73、及对应的用电设备可构成第八电流回路。第八电流回路的控制电路图可同上述控制电路10,并且第八电流回路也配有多功能表212。

如图1和图2所示,在第一实施例中,第九独立交流电源19直接连到第九交流接触器29(也称为“km9”)的输入端上,而第九交流接触器29的输出端分别接到彼此平行布置的第九电源a相铜排29a、第九电源b相铜排29b、第九电源c相铜排29c、和第九电源零线铜排29n。在替代的实施例中,在第九交流接触器29的输入端或输出端上可接有热继电器(图中未示出),以便对对应第九独立交流电源19的回路提供过载保护。如图1和图2所示,在第九电源a相铜排29a上连有第九a相电流互感器39a;在第九电源b相铜排29b上连有第九b相电流互感器39b;在第九电源c相铜排29c上连有第九c相电流互感器39c。这些电流互感器可连接到对应的监测电流的电路上,例如连接到可显示电流的多功能表上。由于第九独立交流电源19与第七独立交流电源17和第八独立交流电源18都属于同一电源组,因此第九电源a相铜排29a、第九电源b相铜排29b、第九电源c相铜排29c、和第九电源零线铜排29n也分别延伸到第三组一级汇流排架43并与其形成电连接。具体地,如图2所示,第九电源a相铜排29a接到第三组一级a相汇流排架43a上;第九电源b相铜排29b接到第三组一级b相汇流排架43b上;第九电源c相铜排29c接到第三组一级c相汇流排架43c上;第九电源零线铜排29n接到第三组一级零线排架43n上。第九独立交流电源19通过第九交流接触器29、第九电源a相铜排29a、第九电源b相铜排29b、第九电源c相铜排29c、和第九电源零线铜排29n、串联的第三组一级汇流排架43和第三组二级汇流排架73、及对应的用电设备可构成第九电流回路。第九电流回路的控制电路图可同上述控制电路10,并且第九电流回路也配有多功能表212。

如图1和图2所示,在第一实施例中,第二组二级汇流排架72通过第一组二级可拆卸的汇流排架81与第一组二级汇流排架71互连,并且通过第二组二级可拆卸的汇流铜排82与第三组二级汇流排架73互连。具体地,第一组二级可拆卸的汇流铜排81包括彼此平行布置的第一组二级a相可拆卸的汇流铜排81a、第一组二级b相可拆卸的汇流铜排81b、第一组二级c相可拆.的汇流铜排81c、和第一组二级零线可拆卸的汇流铜排81n,并且每个汇流铜排分别与第一组二级汇流排架71和第二组二级汇流排架72中的对应排架相连。第二组二级可拆卸的汇流铜排82包括彼此平行布置的第二组二级a相可拆卸的汇流铜排82a、第二组二级b相可拆卸的汇流铜排82b、第二组二级c相可拆卸的汇流铜排82c、和第二组二级零线可拆卸的汇流铜排82n,并且每个汇流铜排分别与第二组二级汇流排架72和第三组二级汇流排架73中的对应排架相连。通过这种电路配置,九个独立交流电源可一起给一个大功率的用电设备供电。用电设备可连接到位于中间位置的第二组a相输出铜排92a、第二组b相输出铜排92b、第二组c相输出铜排92c、和第二组零线输出铜排92n的接线端上。

图5是本发明交流电源转接控制电路的第二实施例的电路结构示意图。如图5所示,在交流电源转接控制电路的第二实施例1a中,第二组二级汇流排架72与第一组二级汇流排架71和第三组二级汇流排架73均断开。即,第一组二级可拆卸的汇流排架81和第二组二级可拆卸的汇流铜排82都被拆除。交流电源转接控制电路的第二实施例1a的其它电路配置同上述第一实施例1。在这种情形下,三个电源组可同时给三个不同的用电设备供电。

图6是本发明交流电源转接控制电路的第三实施例的电路结构示意图。如图6所示,在交流电源转接控制电路的第三实施例1b中,第二组二级汇流排架72与第一组二级汇流排架71之间断开,但是通过第二组二级可拆卸的汇流铜排82与第三组二级汇流排架73相连。交流电源转接控制电路的第三实施例1b的其它电路配置同上述第一实施例1。在这种情形下,由第一、第二、和第三独立交流电源11、12、13组成的电源组可给一个用电设备供电,而由其余独立电源组成的电源组可同时给另一个用电设备供电。

图7是本发明交流电源转接柜的实施例的立体示意图。如图7所示,该交流电源转接柜100具有大致长方体形的柜体110。柜体110具有后壁111、双开门型的门体112、和顶壁114。在顶壁114上设有两个电源线进口115,以将独立电源的电源线引入到柜体110内。在门体112上的下方设有接线门洞113,用于用电设备的连接。在柜体110内装有上述任意一种交流电源转接控制电路,例如安装在柜体110内的后壁111上,对应每个独立交流电源的电缆线从电源线进口115接入。在一种或多种实施例中,交流电源转接控制电路1具有对应九个独立交流电源的九个多功能表212。这九个多功能表212分为两排安装在门体112左侧(基于图7所示方位)的上部。交流电源转接控制电路上的九个合闸指示灯105a和九个分闸指示灯104a则布置在门体112右侧的上部。

在一种或多种实施例中,在交流电源转接柜100内还设有照明散热电路30。如图8所示,该照明散热电路30外接220v的交流电压。照明散热电路30包括并联的照明回路302和散热回路303。照明回路302具有并联的第一照明回路302a和第二照明回路302b。在第一照明回路302a上设有第一照明灯306a,并且在第二照明回路302b上设有第二照明灯306b。第一照明灯306a和第二照明灯306b均可为led灯,或者其它合适形式的灯。在照明回路302上设有照明旋钮开关304(也称为“sa1”),其与第一照明灯306a和第二照明灯306b均形成串联,以控制第一照明灯306a和第二照明灯306b的打开和关闭。第一照明灯306a和第二照明灯306b可安装在交流电源转接柜100内的顶壁上或者安装在交流电源转接柜100内的两个侧壁或门内侧上。散热回路303具有并联的第一散热回路303a和第二散热回路303b。在第一散热回路303a上设有第一风机307a,并且在第二散热回路303b上设有第二风机307b。第一风机307a和第二风机307b可安装在交流电源转接柜100的顶壁上,用于给交流电源转接控制电路散热。在散热回路303上设有散热旋钮开关305(也称为“sa2”),其与第一风机307a和第二风机307b均形成串联,以控制第一风机307a和第二风机307b的打开和关闭。在照明回路302和散热回路303共同连接的火线u上设有第五熔断器301,以保护照明回路302和散热回路303。

本领域技术人员可以理解的是,本发明的电机轴安装结构30不限于应用在贯流风机和空调上,也可以应用在其它合适的具有电机的设备上。

至此,已经结合附图所示的优选实施方式描述了本发明的技术方案,但是,本领域技术人员容易理解的是,本发明的保护范围显然不局限于这些具体实施方式。在不偏离本发明的原理的前提下,本领域技术人员可以对来自不同实施例的技术特征进行组合,也可以对相关技术特征作出等同的更改或替换,这些更改或替换之后的技术方案都将落入本发明的保护范围之内。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