汇流排、电池组、电池模组及车辆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32100700发布日期:2022-11-09 01:32阅读:198来源:国知局
汇流排、电池组、电池模组及车辆的制作方法

1.本发明涉及电池技术领域,尤其提供一种汇流排、电池组、电池模组以及车辆。


背景技术:

2.当下高科技产业发展迅猛,新能源汽车作为传统能源转型的重要产物,也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与机遇。新能源汽车的续航里程与行驶安全一直是市场关注的焦点,通俗来说,这场技术革命是锂电池的能量密度与热量管理之间的博弈。电池模组的成组率以及电池包的成包率的提升,锂电池系统的能量密度也随着提高,车辆续航里程增长,但同时也使得电池系统内部的热量积累增多,若无法通过有效地方式管理热量,电池系统将会发生不可挽回的热失控现象,这不仅会给乘客带了安全危险,仍会在一定程度上影响该领域的市场发展信心。故,电池系统的热管理设计是该领域能否站稳市场的关键环节。
3.传统的电池热管理系统多以电芯大面作为主要换热面,不论是导热或者隔热模式,在传统的惯性思维里,电芯内部热量的传递是以电芯大面作为主要的传递通道。同时,在常见的模组设计中,软包电芯通过汇流排与极耳焊接的方式来实现与模组内的电性连接,这样,导致电芯无法二次利用,电池模组内一旦出现故障或损害(由于电气、热害或者机械外力)需要返厂检修并拆解模组后,焊接将会失效,这在一定程度上会增大电芯的成本并且降低检修的效率。其次是电芯极耳处无法进行有效的热管理设计,由于电池模组的电气传输通常需要极耳焊接,故极耳片表面积的一半以上将与汇流排呈焊接接触面,无法有效利用,这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电芯极耳处热管理的发挥空间。


技术实现要素:

4.本发明的目的提供一种汇流排,旨在解决现有的汇流排与电芯极耳的连接方式不利于电池模组进行有效的热管理设计和二次利用的问题。
5.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采用的技术方案是:
6.第一方面,本技术提供一种汇流排,用于与电芯的极耳相适配,包括用于与极耳相抵接的第一电性连接部以及用于限位第一电性连接部和极耳相抵接的护套件,护套件上开设供极耳和第一电性连接部插设的容置结构。
7.本发明的有益效果:本发明提供的汇流排,将其第一电性连接部与极耳相抵接方式实现连接,同时,利用护套件将第一电性连接部和极耳进行紧固,以确保二者连接的稳定性。这样,汇流排与极耳之间为可拆卸的连接关系,在电池模组出线故障,方便各电芯分离,方便二次利用。同时,由于第一电性连接部与极耳相抵接,二者的接触面积可进行调整,从而充分利用极耳的有效面积,甚至为全部的极耳部分,这样,大大提升汇流排与电芯之间的热传递,为有效的热管理提供先决条件。
8.在一个实施例中,容置结构为由护套件一端面向内凹陷形成的凹槽或通孔。
9.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第一电性连接部和极耳一同插设于凹槽或通孔内,即利用凹槽或通孔相对的两内壁对第一电性连接部和极耳的相互挤压,来实现二者相抵接。
10.在一个实施例中,容置结构包括用于供极耳插设的第一容置槽以及用于供第一电性连接部插设的第二容置槽,第一容置槽和第二容置槽在沿垂直于插设方向上相连通;或者,容置结构包括用于供极耳插设的通孔以及用于供第一电性连接部插设的第二容置槽,通孔和第二容置槽在沿垂直于插设方向上相连通。
11.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将容置结构分为两个部分,一是第一容置槽和第二容置槽,这样,第一电性连接部和极耳均有具有各自的容置空间,在一定程度上也可调整二者之间的抵接作用力;二是通孔和第二容置槽,即,在安装时,极耳通过通孔穿设于护套件,能够获得更好散热条件,以及,同样能够实现对第一电性连接部和极耳之间的抵顶作用力的调节。
12.第二方面,本技术还提供一种电池组,包括若干层叠的电芯以及设于对应的电芯端侧上的极耳,还包括上述汇流排,汇流排包括与第一电性连接部相间隔设置的第二电性连接部,第一电性连接部和第二电性连接部夹设于极耳且均容置于汇流排的护套件的容置结构内。
13.本发明的有益效果:本发明提供的电池组,将第一电性连接部和第二电性连接部对极耳形成夹持设置,进而进一步地提高极耳与汇流排的接触面积,提高热传导效率。
14.在一个实施例中,汇流排的护套件的容置结构包括用于供极耳插设的第一容置槽、用于供汇流排的第一电性连接部插设的第二容置槽以及用于供第二电性连接部插设的第三容置槽,第三容置槽和第二容置槽在沿垂直于插设方向上与第一容置槽相连通;或者,汇流排的护套件的容置结构包括用于供极耳插设的通孔、用于供汇流排的第一电性连接部插设的第二容置槽以及用于供第二电性连接部插设的第三容置槽,第三容置槽和第二容置槽在沿垂直于插设方向上与通孔相连通。
15.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将容置结构分为三个部分,一是第一容置槽、第二容置槽以及第三容置槽,这样,第一电性连接部、第二电性连接部和极耳均有具有各自的容置空间,在一定程度上也可调整二者之间的抵接作用力;二是通孔、第二容置槽以及第三容置槽,即,在安装时,极耳通过通孔穿设于护套件,能够获得更好散热条件,以及,同样能够实现对第一电性连接部、第二电性连接部和极耳之间的抵顶作用力的调节。
16.在一个实施例中,汇流排的护套件的容置结构内设有热敏弹性件,热敏弹性件的一端抵靠于汇流排的护套件的容置结构的内壁且另一端抵靠于汇流排的第一电性连接部和\或第二电性连接部,并且,热敏弹性件的伸长方向与汇流排的第一电性连接部或第二电性连接部的插设方向相反。
17.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热敏弹性件能够在极耳局部温度高于其上限温度时弹性骤增,从而将第一电性连接部和\或第二电性连接部从容置结构内弹出,以实现极耳与汇流排的分离,各电芯之间的电气连接也断开,有效地防止逃逸热量波及其他邻近的电芯。
18.在一个实施例中,汇流排的护套件内设有灭火材料。
19.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一旦电芯进入热失控中后期,护套件能够被高温融化而释放其中的灭火材料,从而阻止电芯热量进一步地蔓延。
20.第三方面,本技术提供一种电池模组,包括上述的电池组,各电池组层叠设置。
21.本发明的有益效果:本发明提供的电池模组,在具有上述电池组的基础上,其安装可靠性更高,且,便于二次利用。
22.在一个实施例中,电池模组包括极耳冷却结构,极耳冷却结构包括液冷结构主体,液冷结构主体包括多个间隔设置的且相互连通的液冷板,电池组的汇流排的护套件抵靠于对应的液冷板。
23.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极耳冷却结构的液冷结构主体通过各间隔设置的液冷板与电芯极耳进行热交换。具体地,热量传递路径为:电芯极耳-汇流排的第一电性连接部-护套件-液冷板。
24.第四方面,本技术提供一种车辆,包括上述的电池模组。
25.本发明的有益效果:本发明提供的车辆,在具有上述电池模组的基础上,车辆的使用安全系数更高。
附图说明
26.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发明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发明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27.图1为本发明其中一实施例提供的汇流排的局部剖面图;
28.图2为本发明另一实施例提供的汇流排的局部剖面图;
29.图3为本发明又一实施例提供的汇流排的局部剖面图;
30.图4(a)为本发明其中一实施例提供的汇流排的护套件的剖面图;
31.图4(b)为本发明其中一实施例提供的汇流排的护套件的剖面图;
32.图5(a)为本发明另一实施例提供的汇流排的护套件的剖面图;
33.图5(b)为本发明另一实施例提供的汇流排的护套件的剖面图;
34.图6(a)为本发明又一实施例提供的汇流排的护套件的剖面图;
35.图6(b)为本发明又一实施例提供的汇流排的护套件的剖面图;
36.图7(a)为本发明其中一实施例提供的汇流排的结构示意图;
37.图7(b)为本发明其中一实施例提供的汇流排的结构示意图;
38.图8(a)为本发明另一实施例提供的汇流排的结构示意图;
39.图8(b)为本发明另一实施例提供的汇流排的结构示意图;
40.图9为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汇流排的护套件的结构示意图;
41.图10为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汇流排的热敏弹性件在压缩状态下的结构示意图;
42.图11为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汇流排的热敏弹性件在伸长状态下的结构示意图;
43.图12为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电池组的结构示意图;
44.图13为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电池模组的结构示意图;
45.图14为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电池模组的极耳冷却结构的结构示意图。
46.其中,图中各附图标记:
47.汇流排100、第一电性连接部10、第二电性连接部20、护套件30、容置结构40、第一容置槽41a、第二容置槽42、第三容置槽43、通孔41b、热敏弹性件50、子弹性体51、壳体52、汇流排本体60a、固定段60b、输出段60c、极耳冷却结构200、液冷结构主体201、液冷板202、开孔203、进液管204、出液管205、电芯301、极耳302。
具体实施方式
48.下面详细描述本发明的实施例,实施例的示例在附图中示出,其中自始至终相同或类似的标号表示相同或类似的元件或具有相同或类似功能的元件。下面通过参考附图描述的实施例是示例性的,旨在用于解释本发明,而不能理解为对本发明的限制。
49.在本发明的描述中,需要理解的是,术语“长度”、“宽度”、“上”、“下”、“前”、“后”、“左”、“右”、“竖直”、“水平”、“顶”、“底”“内”、“外”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发明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发明的限制。
50.此外,术语“第一”、“第二”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或者隐含指明所指示的技术特征的数量。由此,限定有“第一”、“第二”的特征可以明示或者隐含地包括一个或者更多个该特征。在本发明的描述中,“多个”的含义是两个或两个以上,除非另有明确具体的限定。
51.在本发明中,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术语“安装”、“相连”、“连接”、“固定”等术语应做广义理解,例如,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成一体;可以是机械连接,也可以是电连接;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可以是两个元件内部的连通或两个元件的相互作用关系。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根据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发明中的具体含义。
52.传统的电池热管理系统多以电芯大面作为主要换热面,不论是导热或者隔热模式,在传统的惯性思维里,电芯内部热量的传递是以电芯大面作为主要的传递通道。然而,电芯极耳处的热量堆积才是造成电芯的内部温差较大的主要因素。若提高电芯极耳处的散热,电芯整体的散热水平会有提高,且电芯的内部温差得到了明显的降低。究其缘由,电芯多由卷绕或叠片的方式堆积而成,热量由电芯内部传递至电芯大面属于异质界面导热,热量由电芯内部传递至电芯极耳处属于同质界面导热。在同样的背景条件下,同质传热的效率会远高于异质传热,但由于电芯极耳的可接触面积较小且易受外力折损,因而,不具备热管理设计要求。为了解决上述问题,本技术通过如下实施例进行阐述:
53.请参考图1、图2、图7a、图8a和图9,本技术的汇流排100,用于与电芯的极耳302相适配,即将各电芯的极耳302进行串并连接。该汇流排100包括用于与极耳302相抵接的第一电性连接部10以及用于限位第一电性连接部10和极耳302相抵接的护套件30。护套件30上开设供极耳302和第一电性连接部10插设的容置结构40。这里,第一电性连接部10为金属材质,例如,具有导电功能的金属板材,为了提高第一电性连接部10与极耳302之间接触面积,第一电性连接部10朝向极耳302的端面需保持光洁。同时,护套件30为绝缘材质制成,或者,至少护套件30的容置结构40的内壁面具有绝缘性或做过绝缘处理,并且,容置结构40的内壁需保持光洁,避免对极耳302造成破坏。综上,第一电性连接部10通过护套件30与极耳302相互抵接,即实现可拆卸连接,二者之间的接触面积可进行调整,能够尽可能的充分利用极耳302的表面积,从而提高热传动效率,同时,在需要拆卸时,将护套件30取下,第一电性连接部10与极耳302即可分离,在电池模组进行维修时,各电芯能够完整的保留,提高二次利用率。再者,护套件30的使用也加固极耳302的结构强度,提高了极耳302抗弯折的能力,也能够避免电池模组使用过程中因外力撞击而导致极耳302偏位或脱落所导致电气短路的问
题,进而避免电池模组发生热失控。
54.本发明提供的汇流排100,将其第一电性连接部10与极耳302相抵接方式实现连接,同时,利用护套件30将第一电性连接部10和极耳302进行紧固,以确保二者连接的稳定性。这样,汇流排100与极耳302之间为可拆卸的连接关系,在电池模组出线故障,方便各电芯分离,方便二次利用。同时,由于第一电性连接部10与极耳302相抵接,二者的接触面积可进行调整,从而充分利用极耳302的有效面积,甚至为全部的极耳302部分,这样,大大提升汇流排100与电芯之间的热传递,为有效的热管理提供先决条件。
55.请参考图1和图4a,在一个实施例中,容置结构40为由护套件30一端面向内凹陷形成的凹槽。可以理解地,将第一电性连接部10和极耳302一同插设于凹槽内,即利用凹槽或通孔相对的两内壁对第一电性连接部10和极耳302的相互挤压,来实现二者相抵接。或者,请参考图4b,容置结构40为由护套件30一端面向内凹陷形成的通孔。优选地,在凹槽或通孔的内壁上设有凸起结构,例如,该凸起结构为多个凸筋或凸点,进一步地压缩第一电性连接部10与极耳302之间的距离,即提高二者之间摩擦力,使得第一电性连接部10和\或极耳302不易从容置结构40中脱出。
56.请参考图2和图5a,在另一个实施例中,容置结构40包括用于供极耳302插设的第一容置槽41a以及用于供第一电性连接部10插设的第二容置槽42,第一容置槽41a和第二容置槽42在沿垂直于插设方向上相连通。在本实施例中,将容置结构40分为两个部分,即第一容置槽41a和第二容置槽42,这样,第一电性连接部10和极耳302均有具有各自的容置空间,同时,第一容置槽41a匹配极耳302的外形轮廓,第二容置槽42匹配第一电性连接部10的外形轮廓,即,第一容置槽41a的周向侧壁和第二容置槽42的周向侧壁均能够对极耳302和第一电性连接部10起到挤压抵顶作用,在一定程度上也可调整二者之间的抵接作用力。或者,请参考图5b,容置结构40包括用于供极耳302插设的通孔41b以及用于供第一电性连接部10插设的第二容置槽42,通孔和第二容置槽42在沿垂直于插设方向上相连通。同理地,通孔41b同样能够容置极耳302,并且,当极耳302通过通孔41b穿设于护套件30内,与外界空气直接接触,具有更好的散热条件。
57.第二方面,请参考图3、图7b、图8b和图12,本技术提供一种电池组,包括若干层叠的电芯301、设于对应的电芯端侧上的极耳302以及上述汇流排100,汇流排100包括与第一电性连接部10相间隔设置的第二电性连接部20,第一电性连接部10和第二电性连接部20夹设于极耳302且均容置于容置结构40内。可以理解地,在该情况下,将第一电性连接部10和第二电性连接部20对极耳302形成夹持设置,极耳302上的热量通过一侧的第一电性连接部10向护套件30传递,且另一侧通过第二电性连接部20向护套件30传递,进而进一步地提高极耳302与汇流排100的接触面积,提高热传导效率。第二电性连接部20与第一电性连接部10的材质相同,优选地,第一电性连接部10与第二电性连接部20在垂直于插设方向上的投影面积相同。
58.可选地,在一个实施例中,第一电性连接部10和\或第二电性连接部20具有一定的弧度,并且,第一电性连接部10的中部和\或第二电性连接部20的中部均向极耳302凸伸弯折,这样,进一步地提高第一电性连接部10和第二电性连接部20对极耳302的夹持力。当然,为了保证第一电性连接部10和第二电性连接部20与极耳302的接触面积,再套设上护套件30后,第一电性连接部10和第二电性连接部20在护套件30的矫正下趋于平直,因此,第一电
性连接部10和第二电性连接所具有弧度不宜过大。
59.请参考图3和图6a,在一个实施例中,容置结构40包括用于供极耳302插设的第一容置槽41a、用于供第一电性连接部10插设的第二容置槽42以及用于供第二电性连接部20插设的第三容置槽43,第三容置槽43和第二容置槽42在沿垂直于插设方向上与第一容置槽41a相连通。在本实施例中,将容置结构40分为三个部分,即第一容置槽41a、第二容置槽42以及第三容置槽43,这样,极耳302、第一电性连接部10和第二电性连接部20均有具有各自的容置空间,同时,第一容置槽41a匹配极耳302的外形轮廓,第二容置槽42匹配第一电性连接部10的外形轮廓,以及,第三容置槽43匹配第二电性连接部20的外形轮廓,即,第一容置槽41a的周向侧壁、第二容置槽42的周向侧壁以及第三容置槽43的周向侧壁分别对极耳302、第一电性连接部10以及第二电性连接部20起到挤压抵顶作用,在一定程度上也可调整三者之间的抵接作用力。或者,请参考图6b,容置结构40包括用于供极耳302插设的通孔41b、用于供第一电性连接部10插设的第二容置槽42以及用于供第二电性连接部20插设的第三容置槽43,第三容置槽43和第二容置槽42在沿垂直于插设方向上与通孔41b相连通。同理地,通孔41b同样能够容置极耳302,并且,当极耳302通过通孔41b穿设于护套件30内,与外界空气直接接触,具有更好的散热条件。
60.请参考图1至图3、图10和图11,在一个实施例中,容置结构40内设有热敏弹性件50,热敏弹性件50能够在极耳302局部温度高于其上限温度时弹性骤增,例如,热敏弹性件50为热敏金属制成的弹簧,在室温或常温条件下,热敏弹性件50的处于压缩状态,弹性较弱,此时,第一电性连接部10与极耳302之间摩擦力、第一电性连接部10与护套件30的内壁之间的摩擦力、第二电性连接部20与极耳302之间摩擦力以及第二电性连接部20与护套件30的内壁之间的摩擦力大于热敏弹性件50的弹力,即第一电性连接部10和\或第二电性连接部20能够稳定地容置于容置结构40内。而,当极耳302局部温度高于热敏弹性件50的上限温度时,热敏弹性件50的弹性骤增,此时,热敏弹性件50的弹力远大于上述摩擦力之和,从而将第一电性连接部10和\或第二电性连接部20从容置结构40内弹出,实现极耳302与汇流排100的分离,各电芯之间的电气连接也断开,有效地防止逃逸热量波及其他邻近的电芯。具体地,热敏弹性件50的一端抵靠于容置结构40的内壁且另一端抵靠于第一电性连接部10和\或第二电性连接部20,并且,热敏弹性件50的伸长方向与第一电性连接部10或第二电性连接部20的插设方向相反。这里,热敏弹性件50的数量可为多个,可设置在容置结构40的第二容置槽42的侧壁上,与第一电性连接部10相抵靠,以及,设置在容置结构40的第三容置槽43的侧壁上,与第二电性连接部20相抵靠。
61.请参考图10和图11,在一个实施例中,热敏弹性件50包括多个并排设置的子弹性体51以及围合于各子弹性体51外侧的壳体52,该壳体52具有柔性或者也具有热敏性,对各子弹性体51的弹力不会限制或限制程度较小。这里,多个并排设置的子弹性体51具有更大的弹力,确保第一电性连接部10和第二电性连接部20在热失控的情况下与极耳302分离。可选地,在第一电性连接部10和\或第二电性连接部20朝向热敏弹性件50的一端设有垂直于弹射方向的支撑部,这里,利用支撑部增加第一电性连接部10和\或第二电性连接部20与热敏弹性件50的接触面积,确保在热失控时,热敏弹性件50的弹力能够完全作用在电性连接部上。
62.请参考图7,在一个实施例中,汇流排100包括汇流排本体60a,汇流排本体60a具有
两个连接端,各连接端均设有第一电性连接部10;或者,各连接端均设有第一电性连接部10和第二电性连接部20。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该汇流排100为连接型汇流排100,用于电性连接相邻两个电芯的极耳302,即将各电芯两两串并连接。
63.请参考图8,在一个实施例中,汇流排100包括用于与第一电性连接部10连接的固定段60b以及由固定段60b向外延伸形成的输出段60c;或者,汇流排100包括用于与第一电性连接部10和第二电性连接部20相连接的固定段60b以及由固定段60b向外延伸形成的输出段60c。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该汇流排100为引出型汇流排,用于电性连接位置处于首尾的电芯的极耳302,即输出段60c为各电芯总的正极输出端或总的负极输出端。
64.在一个实施例中,护套件30内设有灭火材料,这里,灭火材料可为七氟丙烷、全氟丙酮等。可以理解地,在护套件30内设置空腔,将灭火材料填充在空腔内。一旦电芯进入热失控中后期,护套件30被高温融化而释放其中的灭火材料70,能够有效地阻止电芯热量进一步地蔓延至邻近的电芯,避免热失控扩大化。
65.第三方面,请参考图13,本技术提供一种电池模组,包括上述的电池组,各电池组层叠设置。本发明提供的电池模组,在具有上述电池组的基础上,其安装可靠性更高,且,便于二次利用。
66.请参考图14,电池模组还包括上述的极耳冷却结构200,极耳冷却结构200设置于各电芯301的极耳302处。在电芯层级上的电池热管理系统,多是以电芯大面(面积最大的外表面)作为主要换热面,无论是均热板传导还是液冷板对流的方式。近期,关于电芯极耳散热分析对比的研究逐渐增多,其中有一项共识:极耳处的散热能力要明显优于电芯大面处。电芯是由多种电极材料堆叠/卷绕而成,热量若由电芯大面传递至外界则属于热量在异质材料之间的传递;热量若由电芯极耳传递至外界则属于热量在同质材料之间的传递。由实际数据可得,后者要比前者的热量传递效率高2-3个数量级,同质材料上的换热效率明显高于异质材料间的。因此,在电性极耳处设置极耳冷却结构,换热能力大幅提升,同时也巧妙地保留了电芯极耳处的有效换热面积。
67.具体地,极耳冷却结构200包括液冷结构主体201,液冷结构主体201包括多个间隔设置的且相互连通的液冷板202,汇流排100的护套件30置于相邻两个液冷板202之间。这里,利用极耳冷却结构200的各液冷板202对电芯的极耳302进行专属温控方案,此时,电芯的极耳302与极耳冷却结构200之间仅在汇流排100的护套件30的厚度方向存有额外热阻,且,该热阻非常小,同时,电芯的极耳302与汇流排100之间的插设连接,使得电芯的极耳302的有效换热面积近乎等于其表面。
68.本发明提供的极耳冷却结构200,通过各间隔设置的液冷板202与电芯的极耳302进行热交换。具体地,热量传递路径为:极耳302-汇流排100的第一电性连接部10-护套件30-液冷板202。
69.请参考图12,在一个实施例中,液冷板202的中部设容置汇流排100的护套件30的开孔203,该开孔203与护套件30的外形轮廓相适配,这样,使得护套件30的周向方向均能进行热交换。同时,极耳302冷却结构还包括进液管204以及出液管205,其中,各液冷板202的一端均连通于进液管204,以及,各液冷板202的另一端均连通于出液管205,将进液管204、出液管205与外设供液系统连通,或者与电芯的液冷系统相连通,以实现各液冷板202内的冷却液循环流动。
70.第四方面,本技术提供一种车辆,包括上述的电池模组。当下新能源汽车动力电池热管理的目光逐渐由强化散热转移至有效隔热。由gb 38032-2020可知,“在由于单个电池热失控引起的热扩散,进而导致乘员舱发生危险之前的5分钟,应提供一个热事件报警信号”,所谓乘员舱发生危险是指电池包外出现明火或浓烟,该标准要求电池发生热失控时,产生的大热量或火势需要有相应的防护装置,即使电池包的热管理系统不能满足完全解除热失控事故,也需要满足至少5分钟的热失控防护。由此可得,将热管理系统的主要方向置于电芯极耳处时,需辅以相应的隔热设施。一旦某个电芯发生热失控,在指定时间内大热量不能波及至邻近电芯,进而导致连锁热失控现象。
71.本发明提供的车辆,在具有上述电池模组的基础上,车辆的使用安全系数更高。
72.以上仅为本发明的较佳实施例而已,并不用以限制本发明,凡在本发明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和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发明的保护范围之内。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