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抗辐照结型场效应晶体管的制作方法与流程

文档序号:26680065发布日期:2021-09-18 00:41阅读:189来源:国知局
一种抗辐照结型场效应晶体管的制作方法与流程

1.本发明属于半导体制作工艺技术领域,具体属于一种抗辐照结型场效应晶体管的制作方法。


背景技术:

2.结型场效应晶体管(jfet)是采用pn结作为器件的栅控制沟道的开通和截止,当栅上加pn结负偏压,pn结两边耗尽,当沟道被完全耗尽,器件处于沟道夹断状态,器件截止。反之,器件导通。jfet由于输入阻抗大、速度快、噪声系数低等特点,有着广泛的应用。
3.为了提高jfet的抗辐照性能,需要高的栅区表面浓度,但过高的栅区表面浓度会导致器件击穿电压以及夹断电压的下降,影响器件的正常工作。


技术实现要素:

4.为了解决现有技术中存在的问题,本发明提供一种抗辐照结型场效应晶体管的制作方法,以解决上述问题。
5.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提供如下技术方案:
6.一种抗辐照结型场效应晶体管的制作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7.步骤1,在p型硅衬底形成p型外延层,在p型外延层形成第一介质层;
8.步骤2,在第一介质层上进行光刻形成保护环区;对保护环区进行p型注入,形成p型掺杂区;
9.步骤3,在p型外延层的第一介质层上进行光刻形成漂移区,在漂移区上进行n型注入,形成n型掺杂区;
10.步骤4,在漂移区上通过光刻形成源漏区,再进行n型注入,形成n型掺杂区;
11.步骤5,在漂移区上进行光刻形成栅区;所述栅区贯穿漂移区,并延伸至p型外延层,在栅区中进行多次p型注入并退火,形成p型掺杂区;
12.步骤6,在漂移区内形成源极电极和漏极电极;
13.步骤7,在表面形成钝化层;
14.步骤8,在p型硅衬底的背面形成栅极电极后,完成抗辐照结型场效应晶体管。
15.优选的,步骤1中,所述p型硅衬底的电阻率范围为0.0001ω
˙
cm~0.1ω
˙
cm,所述p型外延层的电阻率范围为1ω
˙
cm~100ω
˙
cm。
16.优选的,步骤2中,所述p型注入为p+离子注入,p+离子注入的杂质为硼,注入能量范围为30kev至120kev,注入剂量在每平方厘米1e14个至1e17个。
17.优选的,步骤3中,所述n型注入为n

离子注入,n

离子注入的杂质为磷,注入能量范围为30kev至120kev,注入剂量在每平方厘米1e11个至1e14个。
18.优选的,步骤4中,所述n型注入为n

离子注入,n

离子注入的杂质为磷,注入能量范围为30kev至120kev,注入剂量在每平方厘米1e14个至1e17个。
19.优选的,步骤5中,所述p型注入为p+离子注入,p+离子注入的杂质为硼,单次注入
能量范围为30kev至120kev,单次注入剂量在每平方厘米1e12个至1e15个。
20.优选的,步骤5中,p型注入的次数为2~5次。
21.优选的,步骤6中,所述源极电极和漏极电极的金属为铝。
22.优选的,步骤7中,所述钝化层的材质为聚酰亚胺、sio2或sin中的一种或多种的组合,钝化层的厚度为100nm~5000nm。
23.优选的,步骤8中,所述栅极电极的金属为al、ti、ni、ag和au中的一种或多种组合。
24.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发明具有以下有益的技术效果:
25.本发明提供一种抗辐照结型场效应晶体管的制作方法,通过进行多次离子注入和退火形成栅区,形成特定的栅区表面浓度和体内杂质浓度分布,避免了过高的栅区表面浓度影响器件的正常工作,既保证了高的栅区表面浓度,又维持栅区的体浓度不变。由此实现器件击穿电压、夹断电压和抗辐照性能的兼得,通过多次栅注入及退火,该工艺方法理论简单易于理解,不同的工艺技术人员可以根据不同的设备及工艺条件进行调整,遵循此方法均可以得到满足工艺要求的结果,适用范围广泛。
附图说明
26.图1为本发明实施例步骤1中抗辐照结型场效应晶体管的结构示意图;
27.图2为本发明实施例步骤2中抗辐照结型场效应晶体管的结构示意图;
28.图3为本发明实施例步骤3中抗辐照结型场效应晶体管的结构示意图;
29.图4为本发明实施例步骤4中抗辐照结型场效应晶体管的结构示意图;
30.图5为本发明实施例步骤5中抗辐照结型场效应晶体管的结构示意图;
31.图6为本发明实施例步骤6中抗辐照结型场效应晶体管的结构示意图;
32.图7为本发明实施例步骤7中抗辐照结型场效应晶体管的结构示意图;
33.图8为本发明实施例步骤8中抗辐照结型场效应晶体管的结构示意图;
34.图9为本发明实施例步骤9中抗辐照结型场效应晶体管的结构示意图;
35.图10为本发明实施例步骤10中抗辐照结型场效应晶体管的结构示意图;
36.图11为本发明实施例步骤11中抗辐照结型场效应晶体管的结构示意图;
37.附图中:第一介质层1、保护环区2、p型掺杂区3、漂移区4、n型掺杂区5、第二介质层6、源漏区7、n型掺杂区8、第三介质层9、栅区10、p型掺杂区11、源极电极12、漏极电极13、钝化层14和栅极电极15
具体实施方式
38.下面结合具体的实施例对本发明做进一步的详细说明,所述是对本发明的解释而不是限定。
39.实施例
40.如图1至图11所示,本发明一种抗辐照结型场效应晶体管的工艺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41.步骤1,对硅p型外延层的第一介质层1上进行光刻,刻蚀后形成保护环区2;
42.步骤2,进行p+注入和高温退火,形成p型掺杂区3;
43.步骤3,对硅p型外延层的第一介质层1上进行光刻,刻蚀后形成漂移区4;
44.步骤4,进行n

注入和高温退火,形成n型掺杂区5;
45.步骤5,对漂移区上的第二介质层6上进行光刻,刻蚀后形成源漏区7;
46.步骤6,进行n+注入和高温退火,形成n型掺杂区8;
47.步骤7,对漂移区上的第三介质层9进行光刻,刻蚀后形成栅区10;
48.步骤8,进行p型注入和退火,形成p型掺杂区11;
49.步骤9,在晶圆正面形成源极电极12和漏极电极13;
50.步骤10,在晶圆正面涂覆或淀积钝化层14,对芯片进行保护;
51.步骤11,在晶圆背面形成栅极电极15后完成抗辐照结型场效应晶体管的制造。
52.具体的,本发明一种抗辐照结型场效应晶体管的制作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53.步骤1,提供p型硅衬底,在p型硅衬底上形成p型外延层;在p型外延层表面氧化或淀积形成一定厚度的sio2层形成第一介质层1,在第一介质层1上光刻图形后通过腐蚀或刻蚀的方法形成保护环区2;
54.步骤2,进行p型离子注入然后高温退火并形成一定厚度的sio2层形成p型掺杂区3;
55.步骤3,在第一介质层1上光刻图形后通过腐蚀或刻蚀的方法形成漂移区4;
56.步骤4,在漂移区4上进行n型离子注入然后高温退火并形成一定厚度的sio2层形成n型掺杂区5;
57.步骤5,在n型掺杂区5形成第二介质层6,光刻图形后通过腐蚀或刻蚀的方法形成源漏区7;
58.步骤6,进行n型离子注入然后高温退火并形成一定厚度的sio2层形成n型掺杂区8;
59.步骤7,在漂移区4上形成第三介质层9,光刻图形后通过腐蚀或刻蚀的方法形成栅区10;
60.步骤8,在栅区10中分多次进行p型离子注入及高温退火;
61.步骤9,淀积形成一定厚度的sio2层形成p型掺杂区11;
62.步骤10,光刻图形后通过腐蚀或刻蚀的方法形成源漏区欧姆接触孔;
63.步骤11,淀积或蒸发一定厚度的金属,并在光刻图形、腐蚀后通过退火形成源极电极12和漏极电极13;
64.步骤12,在晶圆正面进行钝化层14的淀积或涂覆,完成对芯片的保护;
65.步骤13,在晶圆背面进行金属电极金属的淀积形成栅极电极15,完成抗辐照结型场效应晶体管的制作。
66.步骤2中p型离子注入的杂质为硼,注入能量在30kev至120kev的范围内,注入剂量在每平方厘米1e14个至1e17个。
67.步骤4中n型离子注入的杂质为磷,注入能量在30kev至120kev的范围内,注入剂量在每平方厘米1e11个至1e14个。
68.步骤6中n型离子注入的杂质为磷,注入能量在30kev至120kev的范围内,注入剂量在每平方厘米1e14个至1e17个。
69.步骤8中p型离子注入的杂质为硼,注入次数为2~5次,单次注入能量在30kev至120kev的范围内,单次注入剂量在每平方厘米1e12个至1e15个。
70.步骤9中淀积sio2层的厚度为100nm~1000nm。
71.步骤11中源极电极12和漏极电极13的金属为al。
72.步骤12中钝化层14的类型为聚酰亚胺、sio2或sin中的一种或多种的组合,钝化层14的厚度为100nm~5000nm。
73.步骤13中的栅极电极15的金属为al、ti、ni、ag和au等金属中的一种或多种组合。
74.本发明的一个显著有益在于可以通过多次栅注入及退火,形成特定的的栅区表面浓度和体内杂质浓度分布;该工艺方法理论简单易于理解,不同的工艺技术人员可以根据不同的设备及工艺条件进行调整,遵循此方法均可以得到满足工艺要求的结果,适用范围广泛。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