显示面板和显示装置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26354136发布日期:2021-08-20 20:28阅读:86来源:国知局
显示面板和显示装置的制作方法

本申请涉及显示技术领域,具体而言,本申请涉及一种显示面板和显示装置。



背景技术:

显示装置包括许多精密且敏感的元器件,这对显示装置的封装性能提出了较高的要求。

显示装置的显示面板通常在位于封装边缘的跳线区布设检测电路以便于检测封装性能,具体是在显示面板的封装边缘布设环状导线,通过检测环状导线的电参数(例如:电阻值、或电流变化等),可以判断完成封装的显示面板内的电结构是否存在断裂,进而判断封装是否失效。

但是,水汽、氧气等腐蚀性介质会由显示面板的封装边缘进入显示面板的内部,例如抵达驱动控制区,对显示面板内的敏感元器件造成腐蚀,导致封装失效、或出现黑斑等不良。



技术实现要素:

本申请针对现有方式的缺点,提出一种显示面板和显示装置,用以解决现有技术存在水汽、氧气等腐蚀性介质会由显示面板的封装边缘进入显示面板的内部导致不良的技术问题。

第一个方面,本申请实施例提供了一种显示面板,包括:依次层叠的基板、源漏极结构和平坦结构;显示面板包括:主体区和环绕于主体区外围的跳线区;

位于跳线区内的至少部分平坦结构在基板上的正投影,与位于主体区的平坦结构在基板上的正投影之间具有第一间隔,且,位于跳线区内的至少部分平坦结构在基板上的正投影,与位于主体区的源漏极结构在基板上的正投影之间具有第二间隔。

可选地,位于跳线区内的至少部分源漏极结构在基板上的正投影,与位于主体区的源漏极结构在基板上的正投影之间具有第三间隔。

可选地,显示面板还包括栅极结构;部分栅极结构在基板上的正投影,位于第三间隔内。

可选地,显示面板还包括栅极结构;部分栅极结构在基板上的正投影,位于至少部分源漏极结构在基板上的正投影远离第三间隔的一边。

可选地,栅极结构包括:第一子栅极结构和第二子栅极结构;在跳线区内,第一子栅极结构和第二子栅极结构具有以下任一种特征:

第一子栅极结构在基板上的正投影、和第二子栅极结构在基板上的正投影,均位于第三间隔内;

第一子栅极结构在基板上的正投影、和第二子栅极结构在基板上的正投影,均位于至少部分源漏极结构在基板上的正投影远离第三间隔的一边;

第一子栅极结构在基板上的正投影位于第三间隔内,第二子栅极结构在基板上的正投影位于至少部分源漏极结构在基板上的正投影远离第三间隔的一边。

可选地,在跳线区内,源漏极结构包括:第一子源漏极结构和第二子源漏极结构;

第一子源漏极结构在基板上的正投影,与第二子源漏极结构在基板上的正投影之间具有第四间隔;第二子源漏极结构在基板上的正投影,位于第一子源漏极结构在基板上的正投影远离第三间隔的一边。

可选地,显示面板还包括栅极结构;部分栅极结构在基板上的正投影,位于第四间隔内。

可选地,第一间隔、第二间隔、第三间隔和第四间隔中的至少一种间隔的尺寸,不小于跳线区宽度尺寸的1/4,且不大于跳线区宽度尺寸的2/3。

可选地,在跳线区内,平坦结构在基板上的正投影,与源漏极结构在基板上的正投影重合。

第二个方面,本申请实施例提供了一种显示装置,包括:如上述第一个方面提供的显示面板。

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技术方案带来的有益技术效果包括:显示面板中,位于跳线区内的至少部分平坦结构在基板上的正投影,与位于主体区的平坦结构在基板上的正投影之间具有第一间隔,且,位于跳线区内的至少部分平坦结构在基板上的正投影,与位于主体区的源漏极结构在基板上的正投影之间具有第二间隔,即使得跳线区内的至少部分平坦结构与主体区内的平坦结构、以及主体区内的源漏极结构之间分别形成隔断,可以有效切断显示面板外的水汽、氧气等腐蚀性介质可能入侵显示面板主体区的通道,实现对水汽、氧气的隔离,能够提高封装的阻隔性能,能够降低显示面板主体区的黑斑发生概率,从而能够整体上提高显示面板的良品率。

本申请附加的方面和优点将在下面的描述中部分给出,这些将从下面的描述中变得明显,或通过本申请的实践了解到。

附图说明

本申请上述的和/或附加的方面和优点从下面结合附图对实施例的描述中将变得明显和容易理解,其中:

图1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一种显示面板的俯视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显示面板实施方式一的膜层结构示意图;

图3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显示面板实施方式二的膜层结构示意图;

图4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显示面板实施方式三的膜层结构示意图;

图5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显示面板实施方式四的膜层结构示意图;

图6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显示面板实施方式五的膜层结构示意图;

图7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显示面板实施方式六的膜层结构示意图;

图8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显示面板实施方式七的膜层结构示意图;

图9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显示面板实施方式八的膜层结构示意图。

图中:

100-显示面板;101-主体区;102-跳线区;103-第一间隔;104-第二间隔;105-第三间隔;106-第四间隔;

110-基板;

120-源漏极结构;121-第一子源漏极结构;122-第二子源漏极结构;

130-平坦结构;

140-栅极结构;141-第一子栅极结构;142-第二子栅极结构;

150-封装层。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详细描述本申请,本申请的实施例的示例在附图中示出,其中自始至终相同或类似的标号表示相同或类似的部件或具有相同或类似功能的部件。此外,如果已知技术的详细描述对于示出的本申请的特征是不必要的,则将其省略。下面通过参考附图描述的实施例是示例性的,仅用于解释本申请,而不能解释为对本申请的限制。

本技术领域技术人员可以理解,除非另外定义,这里使用的所有术语(包括技术术语和科学术语),具有与本申请所属领域中的普通技术人员的一般理解相同的意义。还应该理解的是,诸如通用字典中定义的那些术语,应该被理解为具有与现有技术的上下文中的意义一致的意义,并且除非像这里一样被特定定义,否则不会用理想化或过于正式的含义来解释。

本技术领域技术人员可以理解,除非特意声明,这里使用的单数形式“一”、“一个”、“所述”和“该”也可包括复数形式。应该进一步理解的是,本申请的说明书中使用的措辞“包括”是指存在所述特征、整数、元件和/或组件,但是并不排除存在或添加一个或多个其他特征、整数、元件、组件和/或它们的组。应该理解,当我们称元件被“连接”或“耦接”到另一元件时,它可以直接连接或耦接到其他元件,或者也可以存在中间元件。此外,这里使用的“连接”或“耦接”可以包括无线连接或无线耦接。这里使用的措辞“和/或”包括一个或更多个相关联的列出项的全部或任一单元和全部组合。

首先对本申请涉及的几个名词进行介绍和解释:

主体区:包括驱动控制区、显示区等等。

本申请的发明人进行研究发现,显示面板通常在位于封装边缘的跳线区布设检测电路,以便于检测封装性能。检测电路可以包括源漏极和栅极等多膜层结构,该多膜层结构可以确保跳线电路对检测封装失效的多效性、稳定性与可靠性,同时也可防止静电释放带来的静电击伤。

跳线区内形成检测电路的膜层结构可以为,跳线点处的栅极结构和源漏极结构之间为纵向(显示面板的厚度方向)的层叠结构,并通过过孔实现电连接;非跳线点处的膜层结构为横向(垂直于显示面板的厚度方向)的“栅极结构-源漏极结构-栅极结构”的并排(或准并排)走线结构。在跳线区内,需要采用平坦层对源漏极层进行包覆,避免后续工艺对源漏极层造成腐蚀氧化。但是,在现有技术中跳线区内的平坦层是整面覆盖设计,即该平坦层从显示面板的边缘起,一直覆盖整个跳线区,甚至延伸到显示面板的主体区,这会导致显示面板外的水汽、氧气等腐蚀性介质可以通过平坦层入侵至显示面板内,接触到显示面板的主体区内的敏感元器件,对敏感元器件造成电化学腐蚀,导致封装失效、或出现黑斑等不良。

本申请提供的显示面板和显示装置,旨在解决现有技术的如上技术问题。

下面以具体地实施例对本申请的技术方案以及本申请的技术方案如何解决上述技术问题进行详细说明。

本申请实施例提供了一种显示面板100,该显示面板100的第一个可能的实施方式结构示意图如图1和图2所示,包括:依次层叠的基板110、源漏极结构120和平坦结构130。显示面板100包括:主体区101和环绕于主体区101外围的跳线区102。

位于跳线区102内的至少部分平坦结构130在基板110上的正投影,与位于主体区101的平坦结构130在基板110上的正投影之间具有第一间隔103,且,位于跳线区102内的至少部分平坦结构130在基板110上的正投影,与位于主体区101的源漏极结构120在基板110上的正投影之间具有第二间隔104。

可以理解的是,在主体区101和跳线区102远离基板110的一侧,覆盖封装层150。

在本实施例中,位于跳线区102内的至少部分平坦结构130在基板110上的正投影,与位于主体区101的平坦结构130在基板110上的正投影之间具有第一间隔103,且,位于跳线区102内的至少部分平坦结构130在基板110上的正投影,与位于主体区101的源漏极结构120在基板110上的正投影之间具有第二间隔104,即使得跳线区102内的至少部分平坦结构130与主体区101内的平坦结构130、以及主体区101内的源漏极结构120之间分别形成隔断,可以有效切断显示面板100外的水汽、氧气等腐蚀性介质可能入侵显示面板100主体区101的通道,实现对水汽、氧气的隔离,能够提高封装的阻隔性能,能够降低显示面板100主体区101的黑斑发生概率,从而能够整体上提高显示面板100的良品率。

可选地,第一间隔103可以与第二间隔104重合,或部分重合。

本申请的发明人考虑到,跳线区102中的平坦结构130主要是对跳线区102中的源漏极结构120进行包覆,可见跳线区102中的平坦结构130的位置(或图案)与跳线区102中的源漏极结构120的位置(或图案)相关联,若能合理限定跳线区102中的源漏极结构120的位置(或图案),则可以利于实现跳线区102中的平坦结构130与主体区101内的平坦结构130、以及主体区101内的源漏极结构120之间分别形成隔断。为此,本申请为显示面板100提供如下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

如图2所示,本申请实施例的显示面板100中,位于跳线区102内的至少部分源漏极结构120在基板110上的正投影,与位于主体区101的源漏极结构120在基板110上的正投影之间具有第三间隔105。

在本实施例中,通过限定跳线区102中的至少部分源漏极结构120的位置(或图案),使得该至少部分源漏极结构120与位于主体区101的源漏极结构120之间形成隔断,可以利于实现跳线区102中的平坦结构130与主体区101内的平坦结构130、以及主体区101内的源漏极结构120之间分别形成隔断,进而可以有效切断显示面板100外的水汽、氧气等腐蚀性介质可能入侵显示面板100主体区101的通道,实现对水汽、氧气的隔离,能够提高封装的阻隔性能,能够降低显示面板100主体区101的黑斑发生概率,从而能够整体上提高显示面板100的良品率。

可选地,第三间隔105可以与第二间隔104重合,或部分重合。

本申请的发明人考虑到,显示面板100还可以有栅极结构,若能合理限定部分栅极结构的位置(或图案),影响跳线区102中的源漏极结构120的位置(或图案),进而间接影响跳线区102中的平坦结构130的位置(或图案),则也可以利于实现跳线区102中的平坦结构130与主体区101内的平坦结构130、以及主体区101内的源漏极结构120之间分别形成隔断。为此,本申请为显示面板100提供如下两种可能的实现方式:

在显示面板100的第二个可能的实施方式中,如图3所示,本申请实施例的显示面板100还包括栅极结构140。部分栅极结构140在基板110上的正投影,位于第三间隔105内。

在本实施例中,部分栅极结构140在基板110上的正投影位于第三间隔105内,即使得部分栅极结构140可以位于跳线区102中的至少部分源漏极结构120与主体区101的源漏极结构120之间,这样可以增大第三间隔105的尺寸(即跳线区102中的至少部分源漏极结构120与主体区101的源漏极结构120之间的间隔距离),利于增大跳线区102中的平坦结构130与主体区101内的平坦结构130、以及主体区101内的源漏极结构120之间分别形成的隔断的尺寸,进而可以强化切断显示面板100外的水汽、氧气等腐蚀性介质可能入侵显示面板100主体区101的通道的效果,强化实现对水汽、氧气的隔离,降低显示面板100主体区101的黑斑发生概率,提高显示面板100的封装良品率。

可选地,位于第三间隔105内的栅极结构140与跳线区102中的源漏极结构120之间由绝缘材料隔开,并且位于第三间隔105内的栅极结构140与主体区101的源漏极结构120之间也由绝缘材料隔开,以保证绝缘。

在显示面板100的第三个可能的实施方式中,如图4所示,本申请实施例的显示面板100还包括栅极结构140。部分栅极结构140在基板110上的正投影,位于至少部分源漏极结构120在基板110上的正投影远离第三间隔105的一边。

在本实施例中,部分栅极结构140在基板110上的正投影,位于至少部分源漏极结构120在基板110上的正投影远离第三间隔105的一边,这样可以增大跳线区102中的至少部分源漏极结构120与显示面板100边缘之间的距离,利于增大跳线区102中的平坦结构130与显示面板100边缘之间的距离,进而使得显示面板100外的水汽、氧气等腐蚀性介质难以接触到跳线区102中的平坦结构130,即腐蚀性介质难以抵达可能入侵显示面板100主体区101的通道,从而强化实现对水汽、氧气的隔离,降低显示面板100主体区101的黑斑发生概率,提高显示面板100的封装良品率。

可选地,位于至少部分源漏极结构120在基板110上的正投影远离第三间隔105的一边的栅极结构140、与跳线区102中的源漏极结构120之间由绝缘材料隔开,以保证绝缘。

基于显示面板100的上述第二个可能的实施方式和第三个可能的实施方式,本申请的发明人考虑到,显示面板100中的栅极结构可能不止一种,或者同一种栅极结构可能在跳线区102环绕两圈或两圈以上,若分别合理限定两种或两种以上栅极结构的位置(或图案),或分别合理限定同一种栅极结构每圈的位置,均可影响跳线区102中的源漏极结构120的位置(或图案),进而间接影响跳线区102中的平坦结构130的位置(或图案),则也可以利于实现跳线区102中的平坦结构130与主体区101内的平坦结构130、以及主体区101内的源漏极结构120之间分别形成隔断。为此,本申请以显示面板100中的栅极结构140包括:第一子栅极结构141和第二子栅极结构142为例,提供如下三种可能的实现方式:

在显示面板100的第四个可能的实施方式中,如图5所示,本申请实施例的第一子栅极结构141在基板110上的正投影、和第二子栅极结构142在基板110上的正投影,均位于第三间隔105内。

在本实施例中,第一子栅极结构141在跳线区102中的至少部分源漏极结构120的内侧(靠近显示面板100的主体区101的一侧),第二子栅极结构142也在跳线区102中的至少部分源漏极结构120的内侧,这样可以进一步增大第三间隔105的尺寸(即跳线区102中的至少部分源漏极结构120与主体区101的源漏极结构120之间的间隔距离),利于进一步增大跳线区102中的平坦结构130与主体区101内的平坦结构130、以及主体区101内的源漏极结构120之间分别形成的隔断的尺寸,进而可以强化切断显示面板100外的水汽、氧气等腐蚀性介质可能入侵显示面板100主体区101的通道的效果,强化实现对水汽、氧气的隔离,降低显示面板100主体区101的黑斑发生概率,提高显示面板100的封装良品率。

可选地,部分第二子栅极结构142在基板110上的正投影,位于部分第一子栅极结构141在基板110上的正投影远离显示面板100的主体区101的一边。

可选地,部分第二子栅极结构142在基板110上的正投影,位于部分第一子栅极结构141在基板110上的正投影靠近显示面板100的主体区101的一边。

可选地,第一子栅极结构141和第二栅极结构142之间由绝缘材料隔开,以保证绝缘。

在显示面板100的第五个可能的实施方式中,如图6所示,本申请实施例的第一子栅极结构141在基板110上的正投影、和第二子栅极结构142在基板110上的正投影,均位于至少部分源漏极结构120在基板110上的正投影远离第三间隔105的一边。

在本实施例中,第一子栅极结构141在跳线区102中的至少部分源漏极结构120的外侧(远离显示面板100的主体区101的一侧),第二子栅极结构142也在跳线区102中的至少部分源漏极结构120的外侧,这样可以进一步增大跳线区102中的至少部分源漏极结构120与显示面板100边缘之间的距离,利于增大跳线区102中的平坦结构130与显示面板100边缘之间的距离,进而使得显示面板100外的水汽、氧气等腐蚀性介质难以接触到跳线区102中的平坦结构130,即腐蚀性介质难以抵达可能入侵显示面板100主体区101的通道,从而强化实现对水汽、氧气的隔离,降低显示面板100主体区101的黑斑发生概率,提高显示面板100的封装良品率。

可选地,部分第二子栅极结构142在基板110上的正投影,位于部分第一子栅极结构141在基板110上的正投影靠近显示面板100的边缘的一边。

可选地,部分第二子栅极结构142在基板110上的正投影,位于部分第一子栅极结构141在基板110上的正投影远离显示面板100的边缘的一边。

可选地,第一子栅极结构141和第二栅极结构142之间由绝缘材料隔开,以保证绝缘。

在显示面板100的第六个可能的实施方式中,如图7所示,本申请实施例的第一子栅极结构141在基板110上的正投影位于第三间隔105内,第二子栅极结构142在基板110上的正投影位于至少部分源漏极结构120在基板110上的正投影远离第三间隔105的一边。

在本实施例中,第一子栅极结构141在跳线区102中的至少部分源漏极结构120的内侧(靠近显示面板100的主体区101的一侧),可以进一步增大第三间隔105的尺寸(即跳线区102中的至少部分源漏极结构120与主体区101的源漏极结构120之间的间隔距离),利于增大跳线区102中的平坦结构130与主体区101内的平坦结构130、以及主体区101内的源漏极结构120之间分别形成的隔断的尺寸,进而可以强化切断显示面板100外的水汽、氧气等腐蚀性介质可能入侵显示面板100主体区101的通道的效果。

并且,第二子栅极结构142在跳线区102中的至少部分源漏极结构120的外侧(远离显示面板100的主体区101的一侧),可以进一步增大跳线区102中的至少部分源漏极结构120与显示面板100边缘之间的距离,利于增大跳线区102中的平坦结构130与显示面板100边缘之间的距离,进而使得显示面板100外的水汽、氧气等腐蚀性介质难以接触到跳线区102中的平坦结构130。

即,在本实施例中,同时采用了强化切断显示面板100外的水汽、氧气等腐蚀性介质可能入侵显示面板100主体区101的通道、以及增大跳线区102中的平坦结构130与显示面板100边缘之间的距离,一起强化实现对水汽、氧气的隔离,降低显示面板100主体区101的黑斑发生概率,提高显示面板100的封装良品率。

本申请的发明人考虑到,显示面板100中的同一种源漏极结构120可能在跳线区102环绕两圈或两圈以上,若分别合理限定同一种源漏极结构120每圈的位置,则可以利于实现跳线区102中的平坦结构130与主体区101内的平坦结构130、以及主体区101内的源漏极结构120之间分别形成隔断。为此,本申请为显示面板100提供如下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

在显示面板100的第七个可能的实施方式中,如图8所示,本申请实施例的显示面板100中,在跳线区102内,源漏极结构120包括:第一子源漏极结构121和第二子源漏极结构122。

第一子源漏极结构121在基板110上的正投影,与第二子源漏极结构122在基板110上的正投影之间具有第四间隔106。第二子源漏极结构122在基板110上的正投影,位于第一子源漏极结构121在基板110上的正投影远离第三间隔105的一边。

在本实施例中,第一子源漏极结构121在基板110上的正投影,与第二子源漏极结构122在基板110上的正投影之间具有第四间隔106,即第一子源漏极结构121与第二子源漏极结构122之间形成隔断,可以利于实现跳线区102中分别覆盖第一子源漏极结构121与第二子源漏极结构122的平坦结构130之间形成隔断,进而可以有效切断显示面板100外的水汽、氧气等腐蚀性介质可能入侵显示面板100主体区101的通道,实现对水汽、氧气的隔离,降低显示面板100主体区101的黑斑发生概率,提高显示面板100的封装良品率。

基于显示面板100的上述第七个可能的实施方式,本申请的发明人考虑到,若能通过走线结构限制第四间隔106的尺寸,可以利于强化跳线区102中的平坦结构130与主体区101内的平坦结构130、以及主体区101内的源漏极结构120之间分别形成隔断。为此,本申请实施例提供如下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

在显示面板100的第八个可能的实施方式中,如图9所示,本申请实施例的显示面板100还包括栅极结构140。部分栅极结构140在基板110上的正投影,位于第四间隔106内。

在本实施例中,部分栅极结构140位于第四间隔106内,这样可以进一步增大第四间隔106的尺寸(即跳线区102中的第一子源漏极结构121与第二子源漏极结构122之间的间隔距离),利于增大覆盖于第一子源漏极结构121上的平坦结构130与覆盖于第二子源漏极结构122上的平坦结构130之间形成的隔断的尺寸,进而可以强化切断显示面板100外的水汽、氧气等腐蚀性介质可能入侵显示面板100主体区101的通道的效果,强化实现对水汽、氧气的隔离,降低显示面板100主体区101的黑斑发生概率,提高显示面板100的封装良品率。

基于前述任一种可能的实施方式,可选地,第一间隔103、第二间隔104、第三间隔105和第四间隔106中的至少一种间隔的尺寸,不小于跳线区102宽度尺寸的1/4,且不大于跳线区102宽度尺寸的2/3,以获得足够的隔离水汽、氧气的能力,并降低跳线区102的空间浪费。例如,跳线区内平坦结构130最大的覆盖宽度为60~80微米,那么第一间隔103、第二间隔104、第三间隔105和第四间隔106中的至少一种间隔的宽度尺寸不小于20微米,且不大于40微米。

基于前述任一种可能的实施方式,可选地,在跳线区102内,平坦结构130在基板110上的正投影,与源漏极结构120在基板110上的正投影重合。这样有利于提高显示面板100的空间利用率,在显示面板100的整体尺寸一定时,利于缩小跳线区102的尺寸,进而提高主体区101的占比。

基于同一发明构思,本申请实施例提供了一种显示装置,该显示装置包括:如前述实施例提供的任一种显示面板100。

显示装置可以为电视、数码相框、手机、智能手表、平板电脑等任何具有显示功能的产品或部件中至少一种。

在本实施例中,由于显示装置采用了前述各实施例提供的任一种显示面板100,其原理和技术效果请参阅前述各实施例,在此不再赘述。

基于同一发明构思,本申请实施例提供了一种显示面板的制备方法,该方法包括步骤s101-s104:

s101:在基板的一侧制作第一导电层,并对第一导电层图案化得到第一栅极结构。

s102:在基板的一侧和第一栅极结构上制作第一绝缘层,并对第一绝缘层图案化,使得位于跳线区内的跳线点处的第一绝缘层具有露出部分第一栅极结构的第一通孔,还露出跳线区内的非跳线点区域的部分基板。

s103:在第一绝缘层上、第一通孔内和露出的部分基板上制作第二导电层,并图案化得到源漏极结构,其中位于跳线区内的至少部分源漏极结构在基板上的正投影,与位于主体区的源漏极结构在基板上的正投影之间具有第三间隔。

经过步骤s103后,第一通孔内填充了第一导电层材料,进而形成第一过孔,该第一过孔使得位于跳线区内的跳线点处的源漏极结构与下方(即由步骤s101制备得到)的第一栅极结构实现搭接。并且,位于跳线区内的非跳线点区域的源漏极结构,可以与同在非跳线点区域的第一栅极结构并排走线。

s104:在源漏极结构上制作平坦层,并对平坦层图案化得到平坦结构,该平坦结构至少覆盖源漏极结构。其中位于跳线区内的至少部分平坦结构在基板上的正投影,与位于主体区的平坦结构在基板上的正投影之间具有第一间隔,且,位于跳线区内的至少部分平坦结构在基板上的正投影,与位于主体区的源漏极结构在基板上的正投影之间具有第二间隔。

应用本申请实施例,至少能够实现如下有益效果:

1、位于跳线区102内的至少部分平坦结构130在基板110上的正投影,与位于主体区101的平坦结构130在基板110上的正投影之间具有第一间隔103,且,位于跳线区102内的至少部分平坦结构130在基板110上的正投影,与位于主体区101的源漏极结构120在基板110上的正投影之间具有第二间隔104,即使得跳线区102内的至少部分平坦结构130与主体区101内的平坦结构130、以及主体区101内的源漏极结构120之间分别形成隔断,可以有效切断显示面板100外的水汽、氧气等腐蚀性介质可能入侵显示面板100主体区101的通道,实现对水汽、氧气的隔离,能够提高封装的阻隔性能,能够降低显示面板100主体区101的黑斑发生概率,从而能够整体上提高显示面板100的良品率。

2、显示面板100中,位于跳线区102内的至少部分源漏极结构120在基板110上的正投影,与位于主体区101的源漏极结构120在基板110上的正投影之间具有第三间隔105,即通过限定跳线区102中的至少部分源漏极结构120的位置(或图案),使得该至少部分源漏极结构120与位于主体区101的源漏极结构120之间形成隔断,可以利于实现跳线区102中的平坦结构130与主体区101内的平坦结构130、以及主体区101内的源漏极结构120之间分别形成隔断,进而可以有效切断显示面板100外的水汽、氧气等腐蚀性介质可能入侵显示面板100主体区101的通道,实现对水汽、氧气的隔离,能够提高封装的阻隔性能,能够降低显示面板100主体区101的黑斑发生概率,从而能够整体上提高显示面板100的良品率。

3、部分栅极结构140在基板110上的正投影位于第三间隔105内,即使得部分栅极结构140可以位于跳线区102中的至少部分源漏极结构120与主体区101的源漏极结构120之间,这样可以增大第三间隔105的尺寸(即跳线区102中的至少部分源漏极结构120与主体区101的源漏极结构120之间的间隔距离),利于增大跳线区102中的平坦结构130与主体区101内的平坦结构130、以及主体区101内的源漏极结构120之间分别形成的隔断的尺寸,进而可以强化切断显示面板100外的水汽、氧气等腐蚀性介质可能入侵显示面板100主体区101的通道的效果,强化对水汽、氧气的隔离,降低显示面板100主体区101的黑斑发生概率,提高显示面板100的封装良品率。

4、部分栅极结构140在基板110上的正投影,位于至少部分源漏极结构120在基板110上的正投影远离第三间隔105的一边,这样可以增大跳线区102中的至少部分源漏极结构120与显示面板100边缘之间的距离,利于增大跳线区102中的平坦结构130与显示面板100边缘之间的距离,进而使得显示面板100外的水汽、氧气等腐蚀性介质难以接触到跳线区102中的平坦结构130,即腐蚀性介质难以抵达可能入侵显示面板100主体区101的通道,从而强化实现对水汽、氧气的隔离,降低显示面板100主体区101的黑斑发生概率,提高显示面板100的封装良品率。

5、分别合理限定两种或两种以上栅极结构的位置(或图案),分别合理限定两种或两种以上栅极结构的位置(或图案),或分别合理限定同一种栅极结构每圈的位置,影响跳线区102中的源漏极结构120的位置(或图案),进而间接影响跳线区102中的平坦结构130的位置(或图案),也可以利于实现跳线区102中的平坦结构130与主体区101内的平坦结构130、以及主体区101内的源漏极结构120之间分别形成隔断。

6、分别合理限定同一种源漏极结构120每圈的位置,即第一子源漏极结构121在基板110上的正投影,与第二子源漏极结构122在基板110上的正投影之间形成第四间隔106,则可以利于实现跳线区102中的平坦结构130与主体区101内的平坦结构130、以及主体区101内的源漏极结构120之间分别形成隔断。

7、部分栅极结构140在基板110上的正投影,位于第四间隔106内,通过走线结构限制第四间隔106的尺寸,可以利于强化跳线区102中的平坦结构130与主体区101内的平坦结构130、以及主体区101内的源漏极结构120之间分别形成隔断。

本技术领域技术人员可以理解,在本申请的描述中,术语“中心”、“上”、“下”、“前”、“后”、“左”、“右”、“竖直”、“水平”、“顶”、“底”、“内”、“外”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申请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申请的限制。

术语“第一”、“第二”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或者隐含指明所指示的技术特征的数量。由此,限定有“第一”、“第二”的特征可以明示或者隐含地包括一个或者更多个该特征。在本申请的描述中,除非另有说明,“多个”的含义是两个或两个以上。

在本申请的描述中,需要说明的是,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术语“安装”、“相连”、“连接”应做广义理解,例如,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一体地连接;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可以是两个元件内部的连通。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申请中的具体含义。

在本说明书的描述中,具体特征、结构、材料或者特点可以在任何的一个或多个实施例或示例中以合适的方式结合。

以上所述仅是本申请的部分实施方式,应当指出,对于本技术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不脱离本申请原理的前提下,还可以做出若干改进和润饰,这些改进和润饰也应视为本申请的保护范围。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