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压隔离开关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26491123发布日期:2021-08-31 17:45阅读:173来源:国知局
高压隔离开关的制作方法

本申请涉及变电站技术领域,特别是涉及一种高压隔离开关。



背景技术:

高压隔离开关是变电站电气系统中重要的开关设备,主要是用于将高压隔离配电装置中需要停电的部分与带电部分可靠隔离,从而保证检修工作时的安全。高压隔离开关一般包括导电闸刀、静触头、中间传动件以及机构箱,导电闸刀、中间传动件以及机构箱依次连接,其中,机构箱可进行旋转,并在旋转的过程中依次带动中间传动件以及导电闸刀旋转,以通过导电闸刀的旋转实现导电闸刀一侧的动触头与静触头的接触或者远离,从而实现导电闸刀合闸、分闸操作。在实际应用中,一般需要检测导电闸刀是否分闸、合闸到位,以保证高压隔离开关的正常运行。

现有技术中,在机构箱内安装一辅助开关,该辅助开关能够随着机构箱的旋转切换状态,因此,可以根据辅助开关是否存在完成状态切换来判断导电闸刀是否完成分闸或者合闸操作。

但当中间传动件发生故障,由于中间传动件不能随着机构箱完成运动,使中间传动件无法带动导电闸刀运动进而完成分闸或者合闸操作,使辅助开关表征导电闸刀分合状态有误,出现误报。



技术实现要素:

基于此,有必要针对上述技术问题,提供一种高压隔离开关。

一种高压隔离开关,该高压隔离开关包括:导电闸刀、静触头、第一反射式光纤探头、第二反射式光纤探头、第一反光板、第一光电开关以及第二光电开关,其中,导电闸刀包括底座、设置于底座上的转轴以及闸刀本体,闸刀本体的一端与转轴连接,闸刀本体的另一端设置有动触头,第一反射式光纤探头和第二反射式探头均设置于底座上,第一反光板设置于转轴上,用于在转轴的带动下旋转;

在转轴带动闸刀本体旋转至动触头与静触头完全闭合时,第一反光板旋转至与第一反射式光纤探头正对的位置,在转轴带动闸刀本体旋转至完全分闸位置时,第一反光板旋转至与第二反射式光纤探头正对的位置;

第一反射式光纤探头与第一光电开关连接,用于在与第一反光板正对的情况下,向第一光电开关输出第一光信号;

第二反射式光纤探头与第二光电开关连接,用于在与第一反光板正对的情况下,向第二光电开关输出第二光信号。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高压隔离开关还包括第一支柱绝缘子、第一光纤以及第二光纤;第一支柱绝缘子与导电闸刀连接,第一光纤和第二光纤位于第一支柱绝缘子内部;第一光纤的一端与第一反射式光纤探头连接,第一光纤的另一端与第一光电开关连接;第二光纤的一端与第二反射式光纤探头连接,第二光纤的另一端与第二光电开关连接。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静触头包括触头底座以及设置于触头底座上的金属柱,动触头包括第一动触指以及第二动触指,在静触头与动触头完全闭合时,第一动触指以及第二动触指钳夹于金属柱的两侧;高压隔离开关还包括第三反射式光纤探头、第四反射式光纤探头、第三光电开关以及第四光电开关;第三反射式光纤探头在第一动触指钳夹于金属柱上时与第一动触指正对,第三反射式光纤探头与第三光电开关连接,用于在与第一动触指正对时,向第三光电开关输出第三光信号;第四反射式光纤探头在第二动触指钳夹于金属柱上时与第二动触指正对,第四反射式光纤探头与第四光电开关连接,用于在与第二动触指正对时,向第四光电开关输出第四光信号。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静触头包括触指固定座以及设置于触指固定座上的多个静触指,动触头包括触头柱,在静触头与动触头完全闭合时,触头柱夹接于多个静触指间;高压隔离开关还包括第五反射式光纤探头、第五光电开关以及第二反光板;第五反射式光纤探头设置于触指固定座上,第二反光板与静触指活动连接;在触头柱未夹接于多个静触指间时,第二反光板与第五反射式光纤探头正对,在触头柱夹接于多个静触指间时,第二反光板在触头柱的推动作用下运动至远离与第五反射式光纤探头正对的位置;第五反射式光纤探头与第五光电开关连接,用于在与第五反光板正对的情况下,向第五光电开关输出第五光信号。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静触头包括触头底座以及设置于触头底座上的金属柱,动触头包括第一动触指、第二动触指,在静触头与动触头完全闭合时,第一动触指以及第二动触指钳夹于金属柱的两侧;高压隔离开关还包括相互连接的第一光纤光栅温度传感器以及第一光纤测温调解仪;第一光纤光栅温度传感器设置于静触头铜杆内部,用于向第一光纤测温解调仪输出第六光信号;第一光纤测温解调仪,用于接收第六光信号并对第六光信号处理以输出温度信号。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静触头包括触指固定座以及设置于触指固定座上的多个静触指,动触头包括触头柱,在静触头与动触头完全闭合时,触头柱夹接于多个静触指间;高压隔离开关还包括相互连接的第二光纤光栅温度传感器以及第二光纤测温调解仪;触指固定座内设置有通孔,第二光纤光栅温度传感器设置在通孔内,用于向第二光纤测温解调仪输出第七光信号;第二光纤测温解调仪,用于接收第七光信号并对第七光信号处理以输出温度信号。

上述高压隔离开关,在导电闸刀的底座上设置第一反射式光纤探头以及第二反射式光纤探头,在设置于底座上的转轴上设置反光板,其中,转轴与闸刀本体连接,在转轴带动闸刀本体旋转至动触头与静触头完全闭合时,第一反光板旋转至与第一反射式光纤探头正对的位置,第一反射式光纤探头向第一光电开关输出光信号,表征此时导电闸刀合闸到位;在转轴带动闸刀本体旋转至完全分闸位置时,第一反光板旋转至与第二反射式光纤探头正对的位置,第二反射式光纤探头向第二光电开关输出光信号,表征此时导电闸刀分闸到位。该装置通过在导电闸刀上设置反射式光纤探头,借助反射式光纤探头向光电开关输出的光信号来判断导电闸刀是否分闸、合闸到位,实现了不需经过中间传动件、直接监控导电闸刀状态的目的,避免了由于中间传动件损坏而导致的误报问题。

附图说明

图1为高压隔离开关示意图;

图2为高压隔离开关导电闸刀合闸状态示意图;

图3为高压隔离开关导电闸刀分闸状态示意图;

图4为一实施例提供的导电闸刀中底座的放大示意图;

图5为一实施例提供的导电闸刀中动触头的放大示意图;

图6为一实施例提供的高压隔离开关中静触头的放大示意图;

图7为一实施例提供的高压隔离开关中静触头的放大示意图。

附图标记:1-导电闸刀,2-静触头,3-中间传动件,4-机构箱,5-底座,6-闸刀本体,7-动触头,8-转轴,9-第一反光板,10-第一反射式光纤探头,11-第二反射式光纤探头,12-第一动触指,13-第二动触指,14-触头底座,15-金属柱,16-第三反射式光纤探头,17-第四反射式光纤探头,18-固定板,19-第一光纤光栅温度传感器,20-触指固定座,21-静触指,22-第二反光板,23-第五反射式光纤探头,24-通孔,25-第一支柱绝缘子,26-第二支柱绝缘子/第三支柱绝缘子

具体实施方式

为了使本申请的目的、技术方案及优点更加清楚明白,以下结合附图及实施例,对本申请进行进一步详细说明。应当理解,此处描述的具体实施例仅仅用以解释本申请,并不用于限定本申请。

参考图1、图2以及图3,高压隔离开关包括导电闸刀1、静触头2、中间传动件3以及机构箱4,其中导电闸刀1包括底座5、闸刀本体6以及动触头7,闸刀本体6一端与底座5连接,一端设置有动触头7;底座5、中间传动件3以及机构箱4依次连接。

其中,机构箱4可进行旋转,并在旋转的过程中依次带动中间传动件3以及导电闸刀1运动,以通过导电闸刀1的旋转实现导电闸刀1一侧的动触头7与静触头2的闭合或者远离,从而实现导电闸刀1合闸、分闸操作。在导电闸刀分闸到位时,静触头7与静触头2分离且两者之间的距离不小于触头开距,导电闸刀处于完全分闸位置处。图2展示了导电闸刀1处于合闸状态下的状态示意图,导电闸刀1在合闸时,闸刀本体6展开,动触头7与静触头2闭合完成分闸操作;图3展示了导电闸刀1处于分闸状态下的状态示意图,此时,闸刀本体6折叠,动触头7与静触头2之间分开。

请参考图4,其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导电闸刀1中底座5的放大示意图,如图4所示,该底座5上设置有转轴8,该转轴8与闸刀本体6连接;在该转轴8上设置有第一反光板9,该第一反光板9在转轴8的带动下旋转;底座5上还设置有第一反射式光纤探头10以及第二反射式光纤探头11。其中当转轴8带动闸刀本体6旋转至完全分闸位置时,第一反光板9旋转至与第二反射式光纤探头11正对的位置,图4仅仅示例性绘制出了第一反光板9与第二反射式光纤探头11的情况。而当转轴8带动闸刀本体6旋转至动触头7与静触头2完全闭合时,第一反光板9旋转至与第一反射式光纤探头10正对的位置。

在本实施例中,第一反射式光纤探头10还与第一光电开关连接(图4中未绘出),当第一反射式光纤探头10与第一反光板9正对时,向第一光电开关输出第一光信号;第二反射式光纤探头11还与第二光电开关连接(图4中未绘出),当第二反射式光纤探头11与第一反光板9正对时,向第二光电开关输出第二光信号。

结合以上说明,利用本实施例装置进行导电闸刀分合闸到位判断方法如下:

反射式光纤探头包括发射端、接收端,发射端发射激光,接收端可接收反射后的光线。当第一反光板9在转轴8的带动下,旋转至与第一反射式光纤探头10正对时,第一反光板9可以反射由第一反射式光纤探头10的发射端发射的激光,第一反射式光纤探头10的接收端接收反射后的光线,向与第一反射式光纤探头10连接的第一光电开关连接的光电开关输出光信号,第一光电开关接收该光信号,发出“有光”信号,表征导电闸刀1的动触头7与静触头2完全闭合,导电闸刀1合闸到位。

当第一反光板9在转轴8的带动下,旋转到与第二反射式光纤探头11相对的位置时,第一反光板9可以反射由第二反射式光纤探头11发射端发射的激光,第二反射式光纤探头11的接收端接收反射的光线,向与第二反射式光纤探头11连接的第二光电开关输出光信号;第二光电开关接收该光信号,发出“有光”信号,表征导电闸刀1的静触头7与静触头2分离且两者之间的距离不小于触头开距,闸刀本体处于完全分闸位置,导电闸刀1分闸到位。

上述实施例提供的高压隔离开关,在导电闸刀的底座上设置第一反射式光纤探头以及第二反射式光纤探头,在设置于底座上的转轴上设置第一反光板,在转轴带动闸刀本体旋转至动触头与静触头完全闭合时,第一反光板旋转至与第一反射式光纤探头正对的位置,第一反射式光纤探头向第一光电开关输出光信号,表征此时导电闸刀合闸到位;在转轴带动闸刀本体旋转至完全分闸位置时,第一反光板旋转至与第二反射式光纤探头正对的位置,第二反射式光纤探头向第二光电开关输出光信号,表征此时导电闸刀分闸到位。该装置通过在导电闸刀上设置反射式光纤探头,借助反射式光纤探头向光电开关输出的光信号来判断导电闸刀是否分闸、合闸到位,实现了不需经过中间传动件、直接监控导电闸刀状态的目的,避免了由于中间传动件损坏而导致的误报问题。

在一个实施例中,如图1所示,高压隔离开关还包括第一支柱绝缘子25,第一光纤(图1中未绘出)以及第二光纤(图1中未绘出);第一支柱绝缘子25与导电闸刀1连接,第一光纤以及第二光纤位于该第一支柱绝缘子25内。该第一光纤的一端与第一反射式光纤探头10连接,另一端与第一光电开关连接;第二光纤的一端与第二反射式光纤探头11连接,另一端与第二光电开关连接。

在该实施例中,第一反射式光纤探头10在与第一反光板9正对时输出的第一光信号可通过第一支柱绝缘子25内部的第一光纤传递给第一光电开关,第二反射式光纤探头11在与第一反光板9正对时输出的第二光信号可通过第一支柱子绝缘子25内部的第二光纤传递给第二光电开关。由于第一光电开关以及第二光电开关处于地电位,操作人员可以很方便的读取光电开关输出的信号,以判断当前导电闸刀所处状态。而且将光纤置于第一支柱绝缘子内部,使光纤避免了因为污秽被击穿的后果。

可选的,第一支柱绝缘子25还包括第一法兰以及第二法兰,该第一法兰和第二法兰分别设置于第一支柱绝缘子25的两端。该第一法兰设置有第一光纤通孔,第二法兰设置有第二光纤通孔,第一光纤以及第二光纤可以通过第一光纤通孔进入第一支柱绝缘子25内部,再通过第二光纤通孔从第一支柱绝缘子25内部向外延伸。而为了避免空气和杂质进入第一支柱绝缘子25内部,可在第一光纤通孔处以及第二光纤通孔处设置密封件。

可选的,可将第一光电开关以及第二光电开关安装于高压隔离开关的机构箱4内,第一光电开关以及第二光电开关可以为e3x-na11型光电开关。

进一步地,高压隔离开关的机构箱4内安装有辅助开关,该辅助开关能够随着机构箱的旋转切换状态,可以用来判断导电闸刀是否完成分闸或者合闸操作。获取机构箱内辅助开关状态信号、第一光电开关输出的信号以及第二光电开关输出的信号三个信号,利用这三个信号来判断导电闸刀分合闸状态。由于这三个信号均用于反映高压隔离开关分合闸状态,属于非同源信号,当辅助开关输出的信号与第一光电开关以及第二光电开关输出的信号表征的高压隔离开关分合闸状态信息一致时,说明辅助开关表征导电闸刀分合状态无误,可进一步防止由于中间传动件损坏而导致的误报,而当辅助开关输出的信号与第一光电开关以及第二光电开关输出的信号表征的高压隔离开关分合闸状态信息不一致时,说明该高压隔离开关的中间传动件可能存在损坏,使检修人员能够及时获取故障信息进行检修。

上述在导电闸刀上设置反射式光纤探头的方式,可满足变电站导电闸刀分合闸到位的检测的一般要求。而为了提高导电闸刀合闸到位检测的准确性,可在静触头侧安装反射式光纤探头,借助反射式光纤探头向与其连接的光电开关传输的电信号以进一步判断导电闸刀是否合闸到位。

在一个实施例中,高压隔离开关的导电闸刀1的动触头7为钳夹式动触头,参见图5以及图6。其中图5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导电闸刀1中动触头7的放大示意图,该动触头7包括第一动触指12以及第二动触指13。

图6示出了本申请例提供的静触头2的放大示意图,该高压隔离开关的静触头2包括触头底座14以及设置于触头底座14上的金属柱15。当动触头7与静触头2完全闭合时,第一动触指12以及第二动触指13分别钳夹于金属柱15的两侧。此外高压隔离开关还包括有第三反射式光纤探头16、第四反射式光纤探头17、第三光电开关以及第四光电开关。

其中,该第三反射式光纤探头16在第一动触指12钳夹于金属柱15时与第一动触指12正对,该第四反射式光纤探头17在第二动触指13钳夹于金属柱15上时与第二动触指13正对。

可选的,将第三反射式光纤探头16以及第四反射式光纤探头17的探头朝下设置,这样可以防止灰尘。

在本实施例中,第三反射式光纤探头16还与第三光电开关连接,用于在第一动触指12正对时,向第三光电开关输出第三光信号;第四反射式光纤探头17与第四光电开关连接,用于在第二动触指13正对时,向第四光电开关输出第四光信号。

在一个实施例中,如图6所示,高压隔离开关还包括:固定板18,该固定板设置于触头底座14上,用于固定第三反射式光纤探头16以及第四反射式光纤探头。第一动触指12以及第二动触指13分别钳夹于金属柱15的两侧时,固定板18将第三反射式光纤探头16以及第四反射式光纤探头17固定在动触头7的第一动触指12以及第二动触指13的正上方,使第三反射式光纤探头16以及第四反射式光纤探头17两个反射式光纤探头与动触头7具有合适的反射高度,保证第三反射式光纤探头16在第一动触指12未到达与第三反射式光纤探头正对位置处时不向第三光电开关输出第三光信号以及第四反射式光纤探头17在第二动触指13未到达与第四反射式光纤探头17正对位置处时不向第四光电开关输出第四光信号。

可选的,该固定板18呈“l”型,其中固定板18的一端通过螺栓固定在触头底座14,另一端与第三反射式光纤探头16以及第四反射式光纤探头17连接。

结合上述说明,利用该实施例装置进行导电闸刀合闸到位判断方法如下:

在导电闸刀1合闸过程中,第三反射式光纤探头16的发射端发射激光,在第一动触指12移动到与第三反射式光纤探头16正对的位置时,第一动触指12会反射第三反射式光纤探头16发射的激光,第三反射式光纤探头16的接收端接收反射后的激光,然后向与第三反射式光纤探头16连接的第三光电开关输出光信号,第三光电开关接收该光信号,发出“有光”信号,表征导电闸刀1的第一动触指12与静触头2完全闭合。

同样在导电闸刀1合闸过程中,第四反射式光纤探头17的发射端发射激光,在第二动触指13移动到与第四反射式光纤探头17正对的位置时,第二动触指13会反射第四反射式光纤探头17发射的激光,第四反射式光纤探头17的接收端接收反射后的激光,然后向与第四反射式光纤探头17连接的第四光电开关输出光信号,第四光电开关接收该信号,发出“有光”信号,表征导电闸刀1第二动触指13与静触头2完全闭合。

当导电闸刀1的第一动触指12以及第二动触指13与静触指2均完全闭合时,导电闸刀1合闸到位。

本实施例中,在静触头侧设置第三反射式光纤探头以及第四反射式光纤探头,该第三反射式光纤探头在第一动触指钳夹于金属柱时与第一动触指正对,该第四反射式光纤探头在第二动触指钳夹于金属柱上时与第二动触指正对,并且,第三反射式光纤探头还与第三光电开关连接,用于在第一动触指正对时,向第三光电开关输出第三光信号;第四反射式光纤探头与第四光电开关连接,用于在第二动触指正对时,向第四光电开关输出第四光信号。该装置通过在静触头侧设置反射式光纤探头进一步判断导电闸刀是否合闸到位,提高了导电闸刀合闸到位检测的准确性。

在一个实施例中,如图1所示,高压隔离开关还包括第二支柱绝缘子26,第三光纤以及第四光纤;该第二支柱绝缘子26与静触头2连接,第三光纤以及第四光纤位于第二支柱绝缘子26内。该第三光纤的一端与第三反射式光纤探头16连接,另一端与第三光电开关连接;第四光纤的一端与第四反射式光纤探头17连接,另一端与第四光电开关连接。

在该实施例中,第三反射式光纤探头16在与第一动触指12正对时输出的第三光信号经由第二支柱绝缘子26内部的第三光纤传递给第三光电开关,第四反射式光纤探头17在与第二动触指13正对时输出的第四光信号经由第二支柱绝缘子26内部的第四光纤传递给第四光电开关。此时第三光电开关以及第四光电开关处于地电位,操作人员可以很方便的读取第三光电开关以及第四光电开关输出的“有光”信号,以判断当前导电闸刀所处状态。

在一个实施例中,导电闸刀1的动触头7为插入式动触头。此时动触头7包括触头柱。参见图7,图7示出了本申请例提供的静触头2的放大示意图,该静触头2包括触指固定座20以及设置于触指固定座20上的多个静触指21。在动触头7的触指柱夹接于多个静触指21间时,导电闸刀1的动触头7与静触头2完全闭合,导电闸刀1合闸到位。

在本实施例中,高压隔离开关还包括第五反射式光纤探头23、第五光电开关(图7中未绘出)以及第二反光板22。其中,第五反射式光纤探头23设置于触指固定座20上,第二反光板22与静触指21活动连接,在所述触头柱未夹接于多个静触指21间时,第二反光板22与第五反射式光纤探头23正对,在触头柱夹接于多个静触指21间时,第二反光板22在触头柱的推动作用下运动至远离与第五反射式光纤探头23正对的位置。第五反射式光纤探头23还与第五光电开关连接,用于在与第二反光板22正对的情况下,向第五光电开关输出第五光信号。

结合上述说明,利用该实施例装置进行导电合闸到位判断方法如下:

第五反射式光纤探头23的发射端发射激光,第二反光板22会反射激光。第五反射式光纤探头23的接收端能够接收到反射的激光,向与其连接的第五光电开关输出光信号,第五光电开关发出“有光”信号,表示导电闸未合闸到位;当第二反光板22会在动触头7的触头柱的推动作用下离开与第五反射式光纤探头23相对的位置,例如,第二反光板22会向下运动,此时,第五反射式光纤探头23的接收端不能接收激光,无法向第五光电开关输出光信号,第五光电开关未发出“有光”信号,表示导电闸合闸到位。

本实施例中,在静触头的触指固定座上设置第五反射式光纤探头,第二反光板与静触指活动连接,在所述触头柱未夹接于多个静触指间时,第二反光板与第五反射式光纤探头正对,在触头柱夹接于多个静触指间时,第二反光板在触头柱的推动作用下运动至远离与所述第五反射式光纤探头正对的位置,第五反射式光纤探头与第五光电开关连接,用于在与第二反光板正对的情况下,向第五光电开关输出第五光信号,利用第五光信号判断导电闸刀是否合闸到位,即通过在静触头侧设置反射式光纤探头进一步判断导电闸刀是否合闸到位,提高了导电闸刀合闸到位检测的准确性。

在一个实施例中,高压隔离开关还包括第三支柱绝缘子26,第五光纤;该第三支柱绝缘子26与静触头2连接,第五光纤位于该第三支柱绝缘子内。该第五光纤的一端与第五反射式光纤探头23连接,另一端与第五光电开关连接。

在该实施例中,上述第五反射式光纤探头23在与第二反光板22正对时输出的第五光信号经由第三支柱绝缘子26内部的第五光纤传递给第五光电开关。此时第五光电开关处于地电位,操作人员可以很方便的读取第五输出的信号,以判断当前导电闸刀所处状态。

隔离开关发热严重时可能会造成隔离开关损坏,严重危害到电网的安全可靠运行,其中动触头与静触头接触处是高压隔离开关最易过热的部位。需要对动、静触头接触处的发热情况进行监测。

在一种实施例中,导电闸刀1的动触头7为钳夹式动触头。参见图5以及图6。其中图5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导电闸刀1中动触头7的放大示意图,该动触头7包括第一动触指12以及第二动触指13。

图6示出了本申请例提供的静触头2的放大示意图,该高压隔离开关的静触头2包括触头底座14以及设置于触头底座14上的金属柱15。当动触头7与静触头2完全闭合时,第一动触指12以及第二动触指13分别钳夹于金属柱15的两侧。

在本实施例中,高压隔离开关还包括相互连接的第一光纤光栅温度传感器19以及第一光纤测温解调仪。该第一光纤光栅温度传感器19设置于金属柱15内部,用于向第一光纤测温解调仪输出第六光信号,第一光纤测温解调仪接收第六光信号并对该第六光信号进行处理以输出温度信号。

可选的,静触头的金属柱15为空心铜杆,便于放置第一光纤光栅温度传感器19。

可选的,如图1所示,该高压隔离开关还包括第六光纤,第二支柱绝缘子26。第二支柱绝缘子26与静触头2连接;第六光纤位于第二支柱绝缘子26内部,一端与第一光纤光栅温度传感器19连接,另一端与第一光纤测温解调仪连接,用于将第一光纤光栅温度传感器19输出的第六光信号传输给第一光纤测温解调仪。

可选的,可将第一光纤测温调解仪安装在控制保护室。这样,便于操作人员读取导电闸刀的动触头与静触头接触位置处的温度信息。

上述实施例借助在静触头的金属柱内设置第一光纤光栅温度传感器,并将该第一光纤光栅温度传感器与第一光纤测温解调仪连接的方式,实现导电闸刀的钳夹式动触头与静触头接触位置处的温度监测,便于操作人员及时了解动触头与静触头接触位置处的温度情况,当温度过高时及时对高压隔离开关作出保护操作。

在一种实施例中,导电闸刀1的动触头7为插入式动触头。参见图7,图7示出了本申请例提供的静触头2的放大示意图,该静触头2包括触指固定座20以及设置于触指固定座20上的多个静触指21。在动触头7的触指柱夹接于多个静触指21间时,导电闸刀1的动触头7与静触头完全闭合,导电闸刀1合闸到位。

其中,在该实施例中,高压隔离开关还包括相互连接的第二光纤光栅温度传感器以及第二光纤测温解调仪。触指固定座20中央设置有通孔24,该第二光纤光栅温度传感器设置于通孔24内部,用于向第二光纤测温解调仪输出第六光信号,第二光纤测温解调仪接收第六光信号并对该第六光信号进行处理以输出温度信号。

可选的,如图1所示,该高压隔离开关还包括第七光纤,第三支柱绝缘子26。第三支柱绝缘子26与静触头2连接;第七光纤位于第三支柱绝缘子26内部,一端与第二光纤光栅温度传感器连接,另一端与第二光纤测温解调仪连接,用于将第二光纤测温仪输出的第六光信号传输给第二光纤测温解调仪。

上述实施例通过在静触头的触指固定座内设置第二光纤光栅温度传感器,并将该第二光纤光栅温度传感器与第二光纤光栅测温调节仪连接的方式,实现了导电闸刀的插入式动触头与静触头接触位置处的温度监测,便于操作人员及时了解动触头与静触头接触位置处的温度情况,当温度过高时及时对高压隔离开关作出保护操作。

以上实施例的各技术特征可以进行任意的组合,为使描述简洁,未对上述实施例中的各个技术特征所有可能的组合都进行描述,然而,只要这些技术特征的组合不存在矛盾,都应当认为是本说明书记载的范围。

以上所述实施例仅表达了本申请的几种实施方式,其描述较为具体和详细,但并不能因此而理解为对发明专利范围的限制。应当指出的是,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不脱离本申请构思的前提下,还可以做出若干变形和改进,这些都属于本申请的保护范围。因此,本申请专利的保护范围应以所附权利要求为准。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